啟智班教學實施現況

  培養智障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是目前啟智教育努力之目標,不受限於孩子的缺陷,也不畏教育路程的艱辛,只希望他們能照顧自己,能走入社會,能有謀生的能力,因此加強生活技能的培養、社區的適應、休閒技能培養、簡易職業陶冶都是教育的重點。 基於以上種種教育方針,在國小的大環境教育裡,我們讓孩子做了更多的體驗與學習,使得啟智教育真正與一般教育做更多的融合。 以下僅就筆者所知,對啟智教育實施的內容與重點,做一說明:

加強自理能力、生活技能的培養

  目前中重度的學生居多,課程尤重與自身最關的生活起居,如廁、飲食……著手。生活起居:刷牙、洗臉、洗澡、洗頭、穿衣、脫衣、穿鞋、穿襪、分辨左右腳、收拾玩具、收拾衣物、摺衣、摺被……。如廁:上大號、小號、關門、沖水……。飲食:使用餐具、收拾碗筷、自己盛飯、自己用餐、倒開水……。 這些自理能力除了老師隨機教學外,更要透過活動安排,讓孩子在有趣的情境下進行學習。此外,生活技能的培養如:

  • 家事技能:洗菜、剝豆、削皮、剝皮、洗米、澆水、煮飯、烤麵包、沖泡牛奶、掃地、拖地、倒垃圾、使用電器……。
  • 社會適應技能:自行到鄰居家、過馬路、到附近公園、到附近商店購物、搭乘公車、到餐廳用餐,在小攤叫麵、到自助餐店點菜…。
  • 休閒技能:看電視、聽收錄音機、看電影、逛百貨公司、打球(羽球、邱乒乓球、籃球……)、游泳、溜冰、擲飛盤、下棋……。

  以上所提之各項生活技能,都應融合於課程中,加強訓練與培養,俾使智障的孩子能有更自我、更充實的生活空間。

生活的訓練,為了能更具體更落實,就必須結合家長共同執行配合。首先編製調查表,讓家長及老師能更清楚孩子的能力;再依據所需加強之項目逐一訓練評量,如此方能使生活技能之培養更徹底。

加強與普通班之交流互動

  啟智班的孩子已不再是被孤立的一群了,我們要帶著孩子們走出那狹小的空間,有機會與更多的普通班同學接觸,讓一般的學童付出他們的關懷和愛心,也讓智障的孩子有更好的學習下象,因此我們嘗試各種交流活動,使得教學更活潑更富創意。

交流方式:

  • 啟智班-->普通班

1. 學科交流
部份學科降級就讀
藝能科目降級或同年級就讀
輕度學生主科在啟智班上、其餘各科於普通班上
2. 非學科交流
早自習時間
升旗時間

  • 普通班-->啟智班

1. 學科交流
普通班國語、數學到啟智班補救輔導
全班或部分學生參與啟智班之體育、團體活動或美勞唱遊等科
2. 非學科交流
下課時間對啟智班學生個別輔導
生活倫理課程部分學生參與啟智班上課
協助打掃

  透過如此多樣化的交流活動,使全校師生更認識啟智教育,也更接納這些智障孩子,非但學生受益,也代長了特殊教育真正的融合於學校的大團體中。

培養社區適應能力

  經常舉辦校外教學,帶著孩子體驗各種社會技能,如自行過天橋、過馬路,雖是險象叢生,但我們總是小心翼翼的逐步訓練。學習購物,如自己選購飲料或麵包,會付錢、找錢。這些往往是家長代勞,當孩子必須自己嘗試時,或許妳真的會發現--"夾一個麵包有這麼難嗎?",因此舉凡到餐飲店用餐,坐公車…等實際情境的教學,是孩子切身的需要,我們要多提供這些機會,讓孩子親自學習。

實施協同教學

  由於各班學生能力差異大,所以視需要打破年級之界限,將程度較近的安排同組,以利老師及學生的學習。

帶領孩子學習游泳、溜冰、培養休閒技能

  我們在正式的課程內併入這些休閒技能活動,學生都學習得很有趣,並有穩定情緒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專注在一般課程中是難見的。不過學習這些活動需家長全力配合,也需有更多的人力支援,才能見其功效。

電腦操作與學習

  玩電腦是每個孩子喜歡的課,對剛接觸電腦的孩子而言,因不懂操作而顯得不投入,只要一段時日,有人指導,大多能玩出樂趣。

校內、外資源的利用

  • 社會資源
  1. 透過各方人士或報章媒體得知許多值得參觀的機構或參與的活動,以擴展孩子的生活體驗。
  2. 由於社會人士的關懷,提供學生免費的學習場所,如游泳池、溜冰場,充分表現了對特殊學生的愛心。
  3. 學校鄰近的商店、飲食店常是我們帶學生去學習或購物的地方,所以老闆或服務的小姐不但能明瞭這些孩子的障礙,更能真誠的接納,而給予適切的指導,有時甚而給我們折扣優待。
  4. 延聘專才人士至校演講,提供了家長及老們更廣泛的認知。
  • 愛心媽媽的熱心參與

  由於中重度的學生都需要個別指導,所以愛心媽媽進入教室,配合老師的教學安排,讓學生隨時有人在旁指導,不但減輕老師的工作負擔,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獲得更有效的學習。

參與校內、外之活動或表演

  舉凡運動會、育樂活動、啦啦隊表演,我們都盡其所能,帶著孩子參加,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當中,讓學生培養榮譽、合作及獨立的能力,此外因家長的投入參與,更凝聚了一份更深的親子、師生的感情。

重視親職座談

  我們除了平日與家長的溝通聯繫外,一學期中仍需辦多次全班及個別的家長座談會,從中交換教學理念,及孩子行為、自理能力的改進與加強,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孩子一定要家長與老師做密切的配合,所以家長的觀念及作法確實是老師們要多花心力去了解及溝通的。

辦理認與關懷智障兒童活動

  特殊班乃屬學校大團體的一份子,我們要讓全校的師生了解這些特殊孩子的障礙,也要讓普通班的常學生更發揮他們的愛心去協助這群孩子,使得特殊教育不再特殊,因此透過"系列活動",(如認識智障兒童看板展示、園遊會、才藝表演、有獎徵答等),結合普通班、啟智班學生共同參與,透過這些有趣、富教育意義的活動,使得一般孩童能更以一顆健康的心、關愛的心來接納這群心智有障礙的兒童。

降低師生比率在一比六以下

  以往啟智班招生設班要8至12人方可,現在因所招學生障礙程度較重,五至六人亦都准予設班,這對學生受照顧的機會與教學品質,大為提升,可見政府辦好特殊班之決心。

每校聘有生活輔導員

  為協助教師有效教學,各設班學校均聘生活輔導員協助,唯部分縣市因經費問題,有其最低底限,如八名學生以上方可聘。

配備交通車接送學生上下學

  雖然交通車的設置尚未完全普及於各縣市,亦有院轄市及當轄市及縣市均在最大經費許可下,購置或安排交通車接送學生,降低智障學生就學困擾。

透過師大師院、縣特教輔導團及特教中心推展教學輔導

  啟智班教師的教學需要有人協助與指導,以往多數靠啟智班教師的自我摸索,今透過各師大、師院特教中心、特教系…縣特教輔導團、縣特教中心規畫教學輔導事宜,協助提升啟智班教師的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