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教室方案,國內向以資源教室稱之,近年則定名為資源班(以下簡稱資源班),是介於普通班與特殊班之間的特殊教育服務型態,服務對象以輕度障礙學生及資賦優異學生為主。資源班在台灣地區開辦已有相當時日,早年以啟聰資源班、資優資源班居多,後又陸續設立語言障礙資源班、學習障礙資源班,但班級數增加緩慢,設立學校亦不普及。近年來,由於受到「回歸主流」、「最少限制環境」等理念的影響,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將其輕'中度身心障礙子女安置在普通班,對資源班的需求因而相對提高,增設資源班的呼聲日益上升,資源班的設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驟增。
資源班主要是為就讀普通班而在學習上、適應上有明顯困難而需要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而設置。資源班教師同時為就讀普通班的特殊學生與普通班教師提供必要的服務與諮詢。特殊學生學籍設在普通班,主要學習地點也在普通班,只有部份時間到資源班接受資源教師的指導.資源班具有相當彈性的服務模式,不但能提供有特殊需求學生的個別化服務,又能提供與普通班學生最大可能的共同學習與互動、交流的機會,且能降低標記作用,因此可說是目前隔離最少又能自特殊教育中獲益的一種方式。
以下就資源班的性質、種類、實施方式略做說明。
資源班的性質
資源班,簡單而言,具有支持性、個別性、暫時性、統整性四項特質。
資源班的種類
資源班的種類,主要以服務對象與所在處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
依服務對象分類:依服務對象分類時,主要有單類、跨類與不分類三種類型的班級。單類,指的是資源班只招收某一單一類型的特殊學生,如只收聽覺障礙學生的資源班,就稱為「聽障資源班」、只收語言障礙學生的資源班,就稱為「語障資源班」,國內到目前為止設班最多的就是單一類型的資源班。跨類,指的是資源班招收一類以上的特殊學生(通常是二類),如招收學習障礙與智障學生或語障與聽障學生等之資源班皆是。不分類,指的是資源班不限定招收學生的特定類型,只要是有特殊需求,需要特殊教育教師之服務者,均可經由招生程序接受資源班的服務。
單類資源班的優點,是教師具有該類障礙的專業知識,且學生的問題性質相近,不論課程設計、教學均較容易,輔導起來也較得心應手。缺點是服務對象窄化,若校內有其他特殊兒童,則往往進不了班必須轉介至他校或尋求巡迴資源教師的協助,若二者皆無時,則只好在無資源協助下在普通班就讀。
跨類與不分類的優點是同時能服務較多類的特殊學生,尤其是不分類的資源班,只要校內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均有機會接受服務,這對出現率較低的特殊兒童,如自閉症兒童而言,較能保障接受服務的機會。但其缺點是學生類別不同時,課程設計、教材教法、行為輔導等之難度也相對加大,教師必須受過良好之專業訓練,否則將難以提供符合每一類型學生所需之服務,因此跨類與不分類的資源班,對教師而言,負擔較重、挑戰性也較大,此外行政配合也較需要。目前跨類與不分類的資源班在國內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依所在處分類:依所在處分類,指的是資源班設置的地點是在校內或校外而言。若資源班設在校內且以服務本校特殊學生為主,則為固定式(駐校式)資源班,若資源班設在他校,資源教師在一定期間內到校內輔導特殊學生或提供教師建議與協助,此種資源班即為巡迴式資源班。巡迴式資源班的資源教師需到學區(或責任區)有特殊學生的學校巡迴輔導,並視需要提供該校教師或行政人員必要的協助,對出現率少、無法單獨設資源班的特殊學生而言,巡迴式的資源班服務不失為一好的方法。但其缺點是教師往往花費相當的時間在車程上、每一位學生每週所分配到的輔導時間也較少,且提供的服務在及時性、符合性、合作性及協調性上均較不如理想。
資源班的實施
資源班的實施主要包括轉介與鑑定、上課方式與內容、評量等.
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要接要資源班之服務前,需經過轉介與鑑定的程序。首先,學校會依所設之資源班種類訂出所要招收學生之類別與程度,請普通班老師提出符合的學生名單(即轉介),並經過鑑定與安置會議,決定特殊學生接受資源班服務的內容、每週時數、可能的起迄時間後,通知家長,取得家長之同意後始可接受資源班之服務。
資源班之上課內容,如前所述,依特殊學生之需要而定。有的以學科為主(通常是國、英、數、理化等科目),有的以語言訓練、聽能訓練、定向行動、社會行為訓練等為主;有的是單一科目,有的是多種科目,不一定足,主要考量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時段內,透過資源班教師的輔導,協助其發展在原班較無法兼顧到的領域,因此,上課內容並不固定。但目國內所實施之資源班教學,多以學科為主,並為配合學校之考試,以原班之課本為教學內容、以原班之進度為進度,對智障學生而言,並不合適。
上課方式方面,主要有二種,一為外加式,一為抽離式。外加式主要是利用原班該科上課以外的時間到資源班上課,如甲生到資源班上課的科目是數學及國語科時,甲生的數學及國語除在原班上課以外,尚需到資源班接受若干節數的數學及國語課的補救教學。外加型所使用的時間各校不一,有的為自習時間、有的為聯課或朝會時間,甚至借用其他藝能科目時間等,均會影響學生在此些科目的參與機會與興趣。對智學生而言,外加式的上課方式並不適合,因為智障學生隨著年級上昇,在主要學科的學習上困難日益加大,落後普通學生的幅度也加廣,而普通課程的內容對智障學生而言,既不夠實用又不夠生活化,因此就是多加幾堂課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且能學習的內容。
換句話說,他們需要的不是多加幾節課的問題,而是怎樣在每一堂課上學到符合他們能力與需要的內容,因此,對智障學生較為困難的學科,不在原班上課而到資源班上課是一較佳的選擇,此即為「抽離式」。抽離式的上課方式,可以有較大的彈性,在上課內容的選擇上,可以不受原班課程之限制,較能依學生之能力與需要做安排.一般而言,為智障學生所提供的資源班服務,以抽離式的上課方式為宜,內容方面、應充分與原班老師溝通、討論後,選取具實用性、功能性、生活化且能有效增進生活適應能力的教材為主,至於是否分科則並不很重要。
評量的目的主要在掌握學生現有能力、分析學習困難所在、及瞭解學習進步情形,做為修正教學或重新安置之參考.有特殊需求之學生,在接受資源班之教學後,若有明顯進步達預定標準者,便應回原班上課,讓資源班有機會服務更多的學生.但智障學生因本身之障礙特性,大多需持續之服務,因此不應有期間之限制,在求學期間學校應盡可能持續給予資源班之輔導。
智障學生接受資源班的服務已漸成趨勢,因此在方式、內容上逐漸有一致而較符合智障學生需求的運作模式出現。一般而言,目前為智障學生所提供的資源班,上課方式多以抽離式為多,上課內容也不再以原班教學內容與進度為主,而朝向能兼顧智障學生的適應狀況、學習速率、能力及需要的彈性課程。
對就讀普通班之智障學生而言,資源班之服務應可協助其獲得較好的學校適應與較佳的學習,值得家長極力爭取。但在爭取時,應先了解學校所提供的資源班類型為何?是否招收智障學生?上課內容與方式如何?是否符合智障學生的需要?接受資源班的服務期限多久?是否有學期或學年的限制?如果校內未設置資源班或所設資源班類型不同無法進班時,是否可申請巡迴教師的服務?或到鄰近學校的資源班接受輔導?……等,家長對資源班的整體運作瞭解越多,孩子就越能自此服務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