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P到底是怎麼訂出來的?
即然IEP如前所述,是要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那麼「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以及「找出學生的個別需求」,才能據以訂出IEP的內容。
他/她目前已有的能力。 (現有能力)
他/她獨特的學習方法。 (學習特質)
他/她的生活環境對他/她的要求。
他/她的學習環境對他/她的要求。 (對在校兒童而言)
他/她的工作環境對他/她的要求。
(對就業青年而言)因此,一份負責任的IEP,應先通過「評量的手續」來確定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個別需求,以下就介紹整個IEP的擬訂及執行流程。
安置後,學校應為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進行教育評量,以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個別需求。
評量內容應包括:
1. 對於學生現有能力的評量,例如「課程評量」。
2. 對於學生學習特質的評量,例如生理方面的特質(視力、聽力、視經、心臟等等)、認知方面的特質、動作方面的特質、語言方面的特質、社會情緒方面的特質。
3. 環境需求的評量,例如對家庭、學校環境的分析。
評量應該注意下列事項:
1. 評量所使用之語言應為母語。
2. 評量應以學生能理解及反應的方式來進行。
3. 應具效果。
4. 應由專業人員來實施。
5. 應做廣泛性評量,非僅做單一性評量(即各方發展領域或各科目均應評量)。
6. 應由一個評量小組來進行評量,不應如目前現狀往往僅由導師一人做各種評量。
7. 應關心文化與種族性的差異。
8. 應「再評量」,不以一次為已足。
9. 評量結果應綜合考量,成為綜合性報告書。
10. 應提出有效發展的方向性建議(有效的教學策略)。
應組織個別化教育計劃委員會共同會商,並建立各項指導程序,家長應為當然成員。
確立一學期的長短期目標。
提供達成目標的有效建議(有效的教學策略)。
建議執行教學上應注意的策略性作為。
擬訂達成目標的責任區分。
訂定IEP的評鑑方式。
訂定目標達成的證據與期限。
影印IEP的影本給相關的教學人員及家長。
在學期當中,各教學人員依據IEP上記載的目標及策略,實施教學,包括:
為追蹤教學是否能有效達成IEP的目標,應經常舉行教學研討,做法如下:
長、短期教學目標是否適切。
評舉方式是否適切。
教學策略是否適切。
提供之相關服務是否適切。
既定的行事是否確實執行。
彼此溝通是否良好。
是否啟導出新的發展方向或明確肯定既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