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筱雲
壓瘡俗稱為褥瘡,是長期肢體活動不良的患者﹝包括脊髓損傷者﹞,常見的醫療問題。造成壓瘡傷口的原因:是因局部皮膚及其下方的軟組織長時間受到壓迫,造成細胞缺氧而壞死的現象。壓瘡傷口形成後的處理非常麻煩,小則拖延數週傷口才癒合,大則罹患敗血症、截肢或死亡,不但傷身又造成醫療上的負擔和浪費。其實只要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壓瘡傷口。並徹底執行預防措施,這一場大災難並非無可避免。
壓瘡傷口發生的原因
壓瘡傷口層級分類
在局部組織成為無可避免的壓瘡傷口之前,往往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如某些部位皮膚經壓瘡後發紅,而且此紅斑印超過三十分鐘以上均不消退,即為最早期的警訊。此時如不在施壓改善循環問題,則皮膚的變化仍為可逆性反應,其紅斑印會逐一消退;但假如未能即時注意在繼續受壓,那麼紅斑印將持續而不消退,進而出現水泡或皮膚潰爛。
壓瘡傷口依其嚴重程度可分成四個層級:第一層級:皮膚完整沒有破損,有持續不退的紅斑印、超過三十分鐘不消退。若以指壓紅斑印移開時,紅斑印不會消退。第二層級:表皮完全破損,真皮層部分破損;傷口基不呈潮濕粉紅,會有疼痛感。有時會呈現水泡性傷口。第三層級:表皮層、真皮層及皮下組織均破損,延伸至筋膜層,有深坑,傷口基部不痛。第四層級: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及筋膜層均受損,深至肌肉、骨頭關節處,可形成廔管。傷口基部不痛。壓瘡傷口一旦產生常常無法在短期內癒合,此乃因細胞壞死、吸收、在升及重建的過程非數日可成,若合併感染則拖延時日更久。其治療方式依傷口嚴重程度而有所差異,但無論如何,有效地去除局部壓力為治療壓瘡傷口成功之基礎。
壓瘡傷口治療法
備註:優碘殘留在非感染性的傷口,會抑制組織生長及造成皮膚色素沉著。此外,傷口清洗範圍須大於傷口基部半徑五公分以上。
皮膚保護性的護理:
預防皮膚摩擦保護性的護理法:
大水泡處理方式:﹝直徑大於一公分以上﹞
小水泡處理方式﹝直徑在小於一公分以下﹞
皮膚破損處理方式有二種:
第一種:
1. 傷口消除標準法
2. 剪除殘留傷口上之表皮層破損組織。
3. 以生理食鹽水擦拭。
4. 白蠟油布﹝Sofra-tulle﹞覆蓋。
5. 覆蓋乾紗布。
6. 視傷口滲液情形,每天更換一次至二次。
第二種:
1. 傷口消除標準法。
2. 粘貼親水性敷料,並視其吸收、溶解情況﹝保護皮顏色變白﹞而更換。
焦痂處理方式﹝黑痂皮及黃痂皮﹞:
無焦痂處理方式:
而在第三、四期褥瘡以保守療法治療太費時曠日,最好清潔並養成紅潤肉芽後,以皮瓣轉位手術予以覆蓋。縫合之皮瓣需經壓力訓練智能承受一般姿勢之壓力,才算完成治療。治療過程中,以紫外線照射可達到表面殺菌及促進肉芽生長之效果,有助於傷口之癒合。由上可之,要治療越嚴重的壓瘡所花費的醫療資源將越龐大,時間也越長。因此,預防壓瘡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壓瘡的預防
1. 保持床單、被褥的平整,以免皺摺變成壓力點。
2. 長期臥床時,需視個案皮膚情況給予適時翻身,最少每2小時要改變姿勢一次,並注意各種姿勢之擺法:
1) 平躺:在頭部及上肢使用枕頭。
2) 側臥:一個大枕頭置於背部以保持姿勢,另外分別用枕頭支持上肢及彎曲的腿以減輕壓力,也可以用一個小水球置於小腿下方來減輕腳踝的壓力。
3) 俯臥:將枕頭置於胸部,大腿及小腿下,並注意將腳趾懸空,不要碰到床板而造成壓力點。
3. 採坐姿時,應每15至20分鐘撐起身體或改變姿勢10~20秒。實際可行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1) 將身體撐起以減除壓力:先將輪椅扣緊,然後將兩手置於輪椅把手上,用力將身體抬高至臀部離開椅面。
2) 背部傾斜以減輕壓力:由糖人協助將輪椅向後傾斜,如圖六。
3) 兩側輪替異位以減除壓力:先將輪椅扣緊,再將身體重心全部移往一側,讓另一側減少壓力,然後換另一邊再做一次,如圖七。
4) 前傾以減除壓力:將輪椅扣緊,兩腳置地,上身向前傾,讓胸部儘量接近膝蓋再坐回原位。
4. 使用減低壓力的床墊和椅墊,如氣墊床、水床、泡綿墊、水墊或空氣墊,可使壓力分布較平均。但是局部的壓力仍可能造成褥瘡,所以不要因為使用了墊子而忽略了間歇減壓的重要性。
再受傷或生病時,皮膚的保養十分簡單。然而當隨意運動或感覺能力受損時,變容易引起皮膚受傷。所以是當的皮膚保養十分重要,其方法如下:
針對褥瘡常發生之部位或容易產生摩擦的部分,每天早晚應利用鏡子自我檢查一次。
希望在各位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的努力下,能有效消除褥瘡所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