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訪視與環境評估改造
文/陳美香
現今的復健治療已由傳統醫院模式延伸至社區型治療,社區型態治療中第一面臨的環境即為家庭,家庭訪視是基於家庭環境的安全考量,其目的有:
-
評估病患功能獨立程度及居家安全
-
提供病患與家屬有關居家安全、可通行性及環境改造相關建議。
家庭訪視過程中應要求病患實際操作其在家常做之活動,如餐飲準備、穿衣活動、床上移位技巧及衛浴活動等,從觀察病患實際操作過程了解其問題所在及可能解決方案以獲得與詢問訪談不同的結果。
-
收集病患相關資料包括病史、診斷、主要問題等
-
了解病患居家環境狀況如房屋型態、內部空間規格及空間利用情形等
-
實地訪查
-
進行評估
-
提供建議報告
-
結合相關專業著手進行改造
-
實行再評估以了解改造成果
-
定期追蹤輔導
-
戶外:房子位、置房子型態、停車場地面。
-
入口:入口通道、階梯、扶手、扶手位置、扶手高度、階梯平台、斜坡、高度、走廊、大門。
-
室內:起居室、門廊、臥室、浴室、廚房
評估結束後應由訪視人員總結評估結果與提出建議內容應包括:
居家環境主要問題所在
目前病人使用器具項目
環境改造建議
輔助工具使用建議
可能利用之補助資源
-
以居家環境原先的規模為主軸
-
改造方向需符合病患需求並考量安全及舒適性
-
考量病患及家屬期待以避免造成家屬空間使用之不方便
-
改造經費應考量病患經濟狀況
-
改造之最終目標為建立無障礙空間環境
理想的居家環境應從整體空間組合型態著手,再安排其他單元空間,規格說明如下:
I.外部空間
●入口通道
-
若有許多入口時,應考量選一個最方便通行的,如較少階梯障礙及路面平滑等有利通行之特性。
-
入口走道之路面應平滑無顛簸,剷除可能之障礙。
-
入口處燈光照明應明亮並提供遮蓋以避免路面潮濕。
-
若有階梯,階梯數量、高度及任何情況皆需告知。理想的階梯高度、深度應小於17.5公分及27.9公分。階梯上的覆蓋物應儘可能去除以避妨害通行。
-
扶手欄杆設計應考量使用者高度。一般至少高於45.7公分。
-
若考慮安置斜坡,應有足夠空間,坡度最好在1/12以下,且坡道可設置扶手。
●入口
-
輪椅使用者在入口處應設置足夠空間的平台以利病患休息及準備進入。平台設計應考量開門方向為向內或向外其面積約為153公分*153公分。
-
門鎖高度應適當,對於手功能不佳者應提供各式輔具,及改變開門方式(聲控或插卡、按鈕)。
-
門的開啟方向應符合病患功能,在門邊可置放一支柺杖以方便病患離開時關門。
-
門口邊之障礙物(突起)應儘可能去除。
-
門的理想寬度應為80-86公分以方便輪椅進出。
-
門的重量以不超過8磅為考量。
II.內部空間
●臥室
-
床應靠牆或角落以提高穩定性或可在四個牆角墊上橡皮吸盤。
-
床的高度應儘量與輪椅等高以方便移位。
-
床墊的選擇以提供穩定舒適平面為主。
-
有效利用床邊桌及櫥櫃,以安置照明器具、電話及求救鈴等。
-
衣櫥內的懸吊桿應降低在132公分以下以利方便座輪椅者懸掛衣物。
-
臥室內可置放移動式馬桶及尿壺便盆。
●浴室
-
若門寬無法適合輪椅者,可先移位至椅子上再移動至所需位置。
-
加高型馬桶座椅可方便移位。
-
牆邊扶手高度約為84-91公分以利安全性的移位。
-
建議使用浴缸內座椅坐著洗澡以增加穩定性。
-
熱水龍頭管應有隔熱絕緣效果以避免燙傷。
●廚房
-
流理台高度以不高於79公分為佳,並考量膝蓋處無障礙存在。深度則至少在61公分以上。
-
有效利用附輪子的推車以運送冰箱內食物。
-
餐桌高度視使用者調高或降低。
-
常用物品儘量放置在隨手可得之處以節省能量或放置一個儲存櫃來收藏各類常用物品。
-
廚房空間採取分隔式空間設計為佳。
-
水槽之水龍頭開關宜採用壓把式,深度約為13公分,膝蓋處需無阻礙。
-
需加裝消防設備並準備簡易滅火器預防火災產生。
世界各國為了關懷殘障者的權利,紛紛訂定相關法令來保障,我國也在民國六十九年六月公佈實施殘障福利法。但此法只著重於教育、職業訓練、醫療等相關福利,對於環境障礙卻不重視。所幸多年來隨著社會福利政策的開展,並在輿論反映下,政府已逐漸意識到為殘障者建立一個方便其行動之無障礙環境是克不容緩之任務!除了相關法令之制定外,在醫療給付政策上也應配合才能促使社區型態之治療模式早日在台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