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兒就學後各類相關問題

  • 無障礙的就學環境

  要讓腦性麻痺兒順利入學,環境條件應先配合駐好,包括斜坡、電梯或輪椅昇降梯、扶手、無障礙廁所、復康校車……等。改裝或增添這些並不困難,但有賴於教育和社政單位有心的督導,否則讓父母辛苦地背著孩子上學、上樓、如廁,則對家長及兒童都是沈重負擔,相對也阻礙了就學意願。

  • 輔助器具的完備

  腦性麻痺兒的坐、站、走、閱讀、書寫、溝通、飲食起居因神經受限而無法用一般方式完成,也因此限制了其與正常作息的機會;雖然國已結合科技,教育與復健設計了很多輔具,但是由於進口價格太昂貴,不是一般腦性麻痺家庭負擔得起,因此,相關主管單位應努力催化輔具的研究與開發,並提供多處輔具展示服務處及交換站,提供需要者適合的輔具。此外,必須調整補助購置輔具的額度,否則腦性麻痺兒童的就學品質及參與功能會大打折扣。

  • 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師資和復健人員

  腦性麻痺兒無論被安置在普通班、資源班、特殊班等,其功能是否能改善全有賴專業老師及復健人員,他們提供適當之教育課程和復健內容,訓練腦性麻痺兒生活自理、社交、遊戲、語文溝通、數學概念、常識、音樂美勞、職業等技能及手部功能、体能加強等復健課程。因此,相關單位應針對學校老師、機構保育員提供培訓課程及在職訓練,幫盼些專業人員在協助特殊孩子時能施以正確和適當的方法。

  • 教育與復健結合

  目前除了彰化仁愛實驗學校外,在公立教育設施中皆未提供復健,由於教育課程可以提昇腦性麻痺兒的認知與社會適應能力,復健措施則有助於其獨立照顧自己及自我導向的技能,二者不可偏廢。教育部應規劃出學校中聘用專職或兼職的復健人員,讓治療方案能與學校課程活動結合,使得孩子的學習發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