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筷子兄弟 父親>,歌詞是這樣寫的。
「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後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離開總是裝作輕鬆的樣子,微笑著說回去吧,轉身淚濕眼底,
多想和從前一樣,牽你溫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風捎去安康…」
這首歌讓我想起前一陣子剛從羅東某長照中心回來的長輩林伯伯:
他自小住在宜蘭縣頭城鎮的一處偏鄉小漁村,原是一位漁夫,1995年娶了陸配生了三個小孩,婚後林伯伯為了改善家境北上工作,一周回家一次。某一晚趕搭火車返回臺北途中,天色昏暗跌進水溝,由於隔天早上才被發現、送醫,此次意外已使腦部受創;當年林伯伯最大的孩子才10歲、老么才3歲,妻子必須即刻揹起家庭的經濟重擔,曾想逃離現況的她,為了幼子,忍痛接受生命的考驗。
受傷後第一年,林伯伯在縣府社會局的協助下,於羅東一處機構安置,在頭城工作的妻子因距離與忙於家庭和工作之故,探視頻率不高,想家的林伯伯經常情緒不穩。二年後縣府再度將他轉安置,來到聖方濟安老院。
個性沈穩、是非分明、富正義感的他,很愛乾淨,每天離開房間前都會把棉被疊好,整理服裝儀容後再離開,每天最企盼的就是家人來探望。受傷後的林伯伯有聽覺障礙,平日判斷只能倚賴「眼」見為憑,與人互動時常造成雙方誤會,進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以及心理;另一方面也因為無法聽見旁人的閒言閒語,見他人需要幫助時,他都會非常主動協助,每天必定參與彌撒,甚至協助擔任敲罄的服事。
2012年由於聖方濟安老院需進行院舍改建,林伯伯暫轉回羅東的長照中心,今年8月1日長輩們陸續回到聖方濟。他對老員工完全不陌生,還特別行八字禮感謝機構沒有忘記他。
受傷前因在異地工作,不常陪伴家人的林伯伯,在受傷後即住進機構,與家人相處時間不長,一心盼望能與家人見面的他,每每見到妻子來訪,倆人總是為了想看看孩子而吵的不歡而散。
上個月林伯伯唸國中三年級的么兒放學後突然走進安老院,當下父子倆開心的相擁而泣,溫馨又令人動容,林伯伯除了牽掛孩子尚未長大,還不停地提醒兒子要認真唸書好好做人,「爸爸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你們兄弟長大成年了一定要好好孝順媽媽」,雖然是短短的對話,卻觸動了父子間最深的親情。
讓老人家能安心居住的聖方濟,期盼這般親情時常能在所有的長輩和他們的子女之間流動!也祈願所有的家庭都能像孔夫子所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本文轉載自白永恩會訊第17期,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
秋語服務視障奶奶旅遊的過程,反而獲得難忘的回憶
由於接到服務學習時間很趕、活動時間和地點都變動,老實說起初心裡不開心,當下有一點不想去,後來與服務學習中心討論後,考慮到機構可能因時間緊迫會有人手不足的問題,還是去了,現在很慶幸當時下的決定。
早上4:30起床,搭火車、上捷運才抵達集合地點。拿到了今天一天的服務背心以及名牌,開始了一天的服務。剛到的時有一點迷茫,不知道我應該要做些什麼,好在其他同學都在幫忙,順利的帶著這些身障朋友上車,前往今天的第一個觀光地──苗栗客家文化園區。
在途中,我跟同學幫忙這些視障的朋友點歌,覺得他們很厲害,明明看不到,但是歌詞跟旋律都能記得,還能唱好幾首。後來因為太睏,聽沒幾首就睡著了,哈哈。到了第一站時,我接手了今天將服務一整天的視障人士素蓮阿嬤,一開始,她有一點害羞,要我叫名字就好。我牽她的手慢慢的走,告訴她沿途有些什麼、正在講解的東西是什麼樣,還偷偷帶著她摸一些東西,看著她摸的很開心,我也很快樂,我想這就是服務學習的魅力了吧!
午餐時間,幫她夾菜、告訴她夾了些什麼、桌上有什麼、問她有沒有還想吃什麼,很怕她沒吃飽,她還要我幫忙打包,真是很cute。我們一路上聊了很多她家的事,她笑的很開心,還跟我說她一直很想要一個女兒,終於小媳婦生了孫女,還說要像我一樣乖就好了。哈哈,有點跑題了。
下午我們來了南寮魚港,本來想帶著奶奶去吹吹海風、踩踩沙,剛好她妹妹找她聊天,我就沒有跟她一起了。然後,又去了觀音的林家古厝,帶著她進去古厝裡面,摸一些以前傳統的東西,她摸到以前的搖籃時,很開心的說著以前,真是可愛。
行程結束時回想著與奶奶的相處,情不自禁流下眼淚,啊~明明想笑著跟奶奶說再見的,想到她說:「我上一次出去玩是二十年前了」,突然覺得,下一次,她們能再出來會是什麼時候?奶奶還有下一個20年能等嗎?眼淚就止不住,奶奶似乎知道我哭了,一直緊緊的握住我的手,輕輕的拍著,跟我道謝,輕聲的祝福我,現在想想,當時真是丟臉丟大了。
這次的服務學習,雖然很累,但是很值得,謝謝奶奶整天的信任,謝謝奶奶願意把她的手交給這個做為志工有點不足的我,謝謝奶奶帶給我的感動以及祝福,我會記得在這樣的一個美好日子裡,你和我相遇了。
(本文轉載自白永恩會訊第17期,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
在臺東部落長大的陳秀蘭(陳姐),從小看著修女們身體力行的落實「為弱小兄弟就是為耶穌」精神而服務,在成長的歲月中耳濡目染。民國七十年以志工身份第一次進到聖安娜之家後,看見白永恩神父對待每個孩子的態度,那一張張孩子的笑容已刻在她的心上,那顆心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正式進入聖安娜之家的陳姐負責服務較為重度障礙的孩子,那個年代的臺灣對有障礙孩子的接納未臻成熟,隨時都有孩子被丟在聖安娜之家門口,彷彿約好似的,成群結隊的折翼天使們,早上來、晚上來、從廟裡或從警察局送來,孩子愈多,工作量就愈大,全日二十四小時的照顧,再加上人手不足,但即使工作再忙再累每天的日子過的蠻喜樂開心,工作夥伴之間的相處也很融洽愉快。
當年本來只打算在北部學習充實告一段落之後再回後山服務的陳姐,沒想到會在進入安娜之家後建立了家庭、育有二子,訪問中她笑著說,白神父為了給孩子打造一個愛的環境,他不僅律己甚嚴,也會要求工作人員每日望彌撒,神父也不時提醒工作人員,來這裡工作就要全心全意的把所有的時間和心奉獻給安娜之家的孩子們,因此,在當時已婚者有家庭需要照顧的人幾乎很難聘用進來,陳姐表示她是第一個打破這項潛規則的現職人員,婚後得知懷孕時曾面臨選擇家庭和工作兩難的窘境,但如慈父般的白神父沒讓她失去繼續服務的機會,他還告訴她:「妳留下來吧!從今以後,妳的家人就是我們的家人,妳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陳姐感性的說,當下聽到神父的這番話眼睛都泛紅了,心理蠻是感動,常感念白神父留給安娜之家滿滿的愛。
在聖安娜之家服務近三十五年的陳姐,經歷了聖安娜之家蓽路藍縷、舊房舍改建、立案改制衝擊與創辦人過世,以及見證了臺灣四十年照顧服務轉型,她從天主獲得滿滿的愛,也感恩在她一生中有這樣的機會追隨白永恩神父為扶持弱小的服務精神。 以下為採訪摘要:
問:剛成立時在經營上有哪些困難?
答:民國70年進入安娜之家時,當時的建築是三層樓,一、二樓為主要孩子的安置空間,每一層大概有5位工作人員跟一位修女一起照顧大約三十五位孩子,聖安娜創立之初白神父從荷蘭請來了三、四位修女。剛成立時經費很困難,以當時的臺灣經濟困境,來自捐款的收入非常有限,需靠神父設法籌募經費,每隔二年他都必須回荷蘭募款,當地有固定的捐款人,因此,神父對100元、500元都很在意,有時我們需要買菜,沒有錢,那時每一塊錢都很重要。後來大約是民國七十六年期間,臺灣的經濟較好轉,媒體開始關心身心障礙的孩子,開始報導神父,才開始陸續有一些臺灣的捐助者。
最終都沒有回去,這是他的家
我曾問神父,為什麼要照顧這些孩子?神父說:「我喜歡窮人,也喜歡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可以幫助窮人」。他很務實,不太說道理(不多話),他在彌撒時幾乎很少講道的,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因為以前講太多,現在要用行動來宣揚天主的道理。」他也常說自己是色盲,因為:「在我眼裡沒有膚色的差別,只要有人需要幫忙的地方我就去做。」
白神父的國語很流利,早期他曾在大陸服務過,之後才到臺灣來的。神父24小時的生活重心都在聖安娜之家,所有的大小事都離不開他的視線(陳姐轉了轉眼球,模仿神父盯著孩子或工作人員的表情),即使到了年邁重病期間,依然可以透過眼神、微弱動作來傳達他對每一個人的關懷和不捨,最終他沒有回去,這裡早就屬於他的家了。
把孩子照顧好,他最堅持
神父的辦公室隨時打開讓小孩自由進出,他不排斥孩子在他的地方或身上尿尿、大便,也喜歡讓孩子扒在他肚子上。他很愛照像,每天上上下下為孩子的成長做紀錄。他也是一個很幽默的人,只要聽到小孩哭聲就會馬上趕來了解關心,每次會先問工作人員誰在哭?然後又補一句:「你們為什麼又在殺豬了,我們這裡不是殺豬的地方呀」。
遇到天氣稍轉涼他沒有辦法看到窗戶被打開(陳姐站起來,走到窗邊,模仿神父指著窗口),他最常指著窗戶說:「傷風感冒、傷風感冒…關窗戶」,常聽神父對員工說:「我講了一百次妳們都不聽」,有的時候屋內很悶熱不太能認同他的做法,所以他一離開現場我們又偷偷的把窗子打開。後來我有機會到荷蘭旅遊在柯修女和神父的家鄉住了好些天,才發現他們住家窗戶大都時候是關緊閉的,這才明白除了二地氣候有很大的差異外,生活文化習慣對個人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過從神父的這些小細節要求,可以看出他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
問:聖安娜之家的轉型?
答:白神父沒有想過孩子會離開聖安娜,除了是有愛心的家庭收養,不然他的想法是只要他們有需要,就一直照顧他們。在當時他很在意政府介入,主要擔心沒辦法做到真正能幫助到需要幫忙的人,尤其是棄嬰或面臨失能需要緊急伸出援手的家庭,但隨著臺灣社會及政府單位逐漸重視身心障礙照顧權益,神父也開始意識到立案的必要性,因為沒有政府立案的單位不能提供相關服務。那時他已是生病期間,必須選擇「關門-送走孩子」或是「政府立案」,他很兩難,最後決定立案,留下孩子。
決定立案後,所有的工作方法和程序都需要調整,未立案之前每天的工作重點都在照顧孩子,立案後paper work增加,面對各種書寫工作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對員工形成很大的壓力甚至有些排斥感,但是建立專業資料、寫報告,是為了留下服務記錄,是為了幫助服務提升,以及回應每一個孩子在不同階段之服務需求。實在也特別感謝與聖安娜之家合作過的各專業人員的幫忙,機構的各項專業服務品質有了長足進步,服務內涵更多元。
問:什麼是理想中的工作人員?
答:服務態度要擺第一,同理孩子,有敏感度,隨時能發現孩子需求而提供他們要的服務,孩子流口水、吞嚥不好、動作張力很強,他們表現出來的狀況,我們要去接納,沒有接納這些,就無法做到好的服務、適當的照顧。例如,吃飯不好餵,若知道是因為吞嚥功能不足,是身體的狀況影響了,就不會厭煩,會願意耐心的餵。其次工作情緒的穩定度,因為這些孩子每天生活的喜樂與生命安全都掌握在我們手中,一個自我情緒管理不好常發怒的人,是不可能有能力營造快樂生存環境的,也違背了機構所強調的要善待服務使用者的重要服務核心價值。再來要懂得自我期許,主動自我成長,幫助自己在工作上提升各項專業服務能力,以及也很重要的人際態度,培養良好的互助合作的心,因凡事計較的人會影響服務品質和團隊和諧相處。
專業,從認識孩子開始
隨著社會的變遷,專業服務的概念不斷在調整,以前強調以訓練為主的觀念,現轉為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即「教導者」角色,現在轉變成「協助者」的角色,協助者要學習了解孩子(服務使用者)的個別差異、尊重家屬和個人的想法期待,讓這些孩子(服務使用者)以自身能力、興趣來參與學習及體驗生活,而我們是主要提供服務的人,因此,要不斷自我長進力求提昇自己的專業知能,提供的服務才得以滿足服務使用者的需求,所以服務要學習「以客同在」,將心比心來了解服務使用者內心的感受。
問:孩子在什麼狀況下會離開?
答:早期,不是過世就是被認養送到國外。去年有一個我曾經照顧過的孩子叫曲曲回來臺灣尋根。現在他已經35歲了。他回來看我,而且整理了一本他的成長相簿送給我。他被送來時,手腳捲曲,全身黑黑的,樣子很嚇人,後有國外有認養人願意扶養他,在國外,他受到很完善的治療,他回來時,已有正常工作、肢體沒有明顯異狀。
用滿滿的愛填滿孩子生命
聖安娜的孩子早期大多數是被丟在教堂門口,通常都是一早開門發現或是一早接到電話,告訴我們孩子放在哪一個門口,通知我們去那裡撿孩子,還有一次是中午休息時看見一個孩子被丟在門口。每次要報戶口時就必須幫他們取名字,神父讓他們都姓白,白晚來、白又來、白廟來…,代表著晚上來的孩子、當天又再來了一個孩子、從廟裡送來的孩子。
來到聖安娜之家的孩子都是非常嚴重、生命非常脆弱的,當時醫療不好,有時候一星期就有一個孩子離開人世,陳姐無法忍受,會哭。平常一直在他們身邊陪著,無法接受孩子走了。也很自責是不是自己照顧的不好,有時比家長還難過。
另外,也有孩子想家、希望能回家,但需要評估是否回家更好。且回家後還會追蹤半年,確認他們的狀況。有時不能回家,若是孩子有認知,我們就會告訴他父母的困境,請他們體諒。通常父母是比較支持他們留在聖安娜被照顧。
#想要了解更多聖安娜之家和陳秀蘭與曲曲的故事,歡迎您到聖安娜之家臉書留言索取,我們將贈送《聖安娜之家傳承40》紀念冊乙本。
(本文轉載自白永恩會訊第17期,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
2015年9月開辦專為服務臺東最南端達仁鄉、大武鄉的「達武身心障礙者活力站」,至2017將滿二週年,回想起當時的酸甜苦辣,真是點滴在心。
耐心陪伴重回自信心
「看見學員的進步,是我們最感欣慰的事」。負責此站的服務員蕗齊亞回憶起一年前與學員大發(化名)相遇:多年前因事故導致左側癱瘓,經過治療後左手已無法使用,終身需要持拐杖走路且步伐緩慢;未滿四十歲的他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長期關在燈光昏暗的房間不願出門,不願與人接觸,照顧他的老母親為此擔心不已。當活力站開始服務時,我們一家一家拜訪,了解每位身障者的需要。蕗齊亞回憶起那次與大發聊天的過程中,他的眼神空洞無望,自卑的只敢看地上,他不願出門是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更不想上廁所時麻煩別人。經過多次邀請,大發終於願意坐上交通車,參加活力站的活動。
還沒有接納自己、走出自己世界的大發,剛到活力站時,顯得不安,說話很小聲,也不願意配合課程上的活動,只願靜靜坐在一旁;工作人員耐心陪伴,從未放棄,經常鼓勵他,還特別安排有相同處境、年齡相仿、較熱情的小雄坐在他身旁,說話聲音宏亮的小雄,雖然坐在輪椅上,但仍盡其所能配合活動,兩人互動中竟發現彼此為國中學長學弟關係,頓時拉近了彼此距離。
找回障礙者新天地
現在的大發不一樣了,不管動作多緩慢,講師和志工的耐心等待和協助讓他產生自信心,不僅願意出門參與活動,大發也會主動和大家打招呼,不再是悶悶的坐在一旁。還有一件更令人開心的事,大發受傷後的記憶只停留在事故發生時,很多事情都記不得了,現在他卻時常說起以前的事,那是他忘記很久的事,例如曾參加多項體育競賽、當兵的光榮事蹟等;他常帶著過去競賽拿到的獎牌開心的和大家分享,也常借我們向外勸募來的書回去閱讀。
這些少少的成效可能是一般人的一小步,卻是大發人生的一大步,更是我們繼續提供服務的最大動力。為偏鄉部落裡的身心障礙朋友服務,過程雖然辛苦,需要一段時間才看得到成果,在天主的帶領下我們謙卑服從、盡心盡力,在老師、志工的耐心帶領下,看見了學員的改變,也發現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即使有障礙也會發現新天地。
小檔案
白永恩神父基金會附設臺東社區樂活站
■服務對象:設籍臺東縣太麻里、大武、達仁、金峰等南迴地區18歲以上身心障礙者、弱勢長者。
■服務內容: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餐飲服務。健康促進活動。
■服務電話:(089) 771-077
■服務地址:96444臺東縣金峰鄉賓茂村1鄰賓茂3之1號
(本文轉載自白永恩會訊第17期,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
定期出遊或餐聚室友們彼此培養友誼
21歲的音音(化名)從綜合職能科畢業,人生將要走到下一個階段──學習自立生活。由於爸媽很早就離異、且各自有家庭,音音在童年時常居無定所,在爸爸或媽媽或爺爺奶奶的家搬來搬去,讓她缺乏安全感。
「社區家園」設立的目的,即藉由小團體的「類家庭」生活,幫助身心障礙者脫離對原生家庭的依賴感,透過同儕互動、建立自信與勇氣學習適應生活挑戰,及在社區中自立生活。
剛來家園的她,部份衣物沒有拆封、沒有歸位,好似隨時準備搬走,且她常將不安的情緒轉成對父母的抱怨,爸爸也許基於補償心理,總是依著音音的想法,即使女兒常對著他破口大罵,爸爸也總只是默默離開。
爸爸與媽媽關心音音的心從未停止,他們希望音音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由於音音是輕度智能障礙者,反應不如一般人,在職場裡常會遭到雇主或同事的責難,只要被多念了幾句,她就會鬧脾氣而離職。社區家園的輔導老師觀察後認為,幫她找到合適的工作環境前,必須先改善音音的人際關係。
音音在固定的居住環境中,產生了安定感,也對人產生了信任感,情緒因而日漸穩定,而今,她的臥房各類用品整齊且各就各位的放置,對於被分配到的家事,她也從抱怨「為什麼是我做」慢慢轉變為願意去做,甚至主動幫忙其他室友,與人互動的文詞表達已更加流暢。
來到家園已近一年的音音,漸漸與其他室友產生友誼,也時常表現出想要獨立生活的意思,對於「獨立」,音音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學習面對挑戰時要懂得「堅持」。
受到老師信仰的薰陶,她認識了耶穌,開始學會禱告,還會笑著說:「禱告真的有用耶!」自幼無法從父母得到愛、安全感、歸屬感的她,藉著耶穌的愛彌補了缺憾。社區家園成為一個管道,藉老師的愛傳遞溫暖給他們,協助他們抓穩人生的船舵,讓漂泊的心能駛向希望的港口。
(本文轉載自白永恩會訊第18期,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