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美國籍瑪喜樂女士創設「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初期以照顧小兒麻痺兒童為主,1991年後則轉型成為照護智能障礙及多重障礙者,為拓展服務的深度與廣度,2011年更成立了「基督教瑪喜樂社會福利基金會」,關懷照顧弱勢朋友、服務中輟生與社區居民等,本期電子報專題,帶您來了解喜樂保育院及瑪喜樂基金會的服務日常。
文/林玉娟
今天早上去參觀東X工商,因為他離我們家非常近,但是非常失望,結論是一個沒有準備好的私立職校,有啥資源來開一個所謂的特教專班,一班名額15人,目前僅有一位資深又顯僵硬的特教組老師,專業科目將從原本的餐飲科來支援,環境上除了教學大樓有電梯之外,無障礙廁所整棟樓只有一間在一樓!其他樓層的廁所是在樓梯間的半樓層之間,專業教室設備雖然整齊畫一,但卻毫無彈性可言,一切都等接了孩子後,再來看看怎麼處理?這種狀態,學校怎敢誇言有能力接15位無限定障礙別,無限定智能程度的特教專班呢?(12年安置的簡章上是這樣寫的)
另外校方資深特教老師明確表示:本校不論是特教班或是普通科系都不太適合輪椅族就讀!校園無障礙在私立職校是喊辛酸的吧,簡章上條件看似沒有限制,但晤談後,感覺是家長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要識相,能力不好的,障礙程度重的,請不要來,因為他們想要的是邊緣孩子,大約是資源班程度的孩子而已。
本年因為時間的關係,目前僅參觀了北啟、木柵高工、南港高工、松山家商、文山特教、東方X商這幾間學校。大安高工因為是大家的第一志願,應該進不了,所以自動跳過,內湖高工因為參訪的體驗課程被委婉拒絕,留下不佳的印象,連有家長陪同的體驗活動,都要婉拒輪椅族了,我不知道就學時到底能否順暢!?北士商跟位處北投的惇敘高中,對沒車的我們來說,地處偏遠所以就放棄。
參觀這些學校,第一要看的是無障礙環境,第二觀察的是該校特教理念,北啟與文山屬特教學校,無障礙設備無話可說。木柵高工因處山坡,校舍依山而上,部分環境障礙,校方表示:歡迎,但建議選擇其他比較無障礙的學校。南港高工特教組與老師們很不錯,學校雖不是處處無障礙,但是因為之前有過輪椅生,所以有一些配套方案,特教組長樂觀表示歡迎輪椅生來就讀,孩子的需求正好PUSH學校再進化。松山家商在七年級時看過,當時處處是障礙,沒想到兩年後各大樓電梯都已完成外掛。資深老師誠意表示:肢體問題,可由改變環境及輔具來解決。以上是本年度第一線參觀以及沈痛的筆記。
請問:在台北這個首善之區,如果你肢體障礙,但是頭腦不夠好,課業無法跟上普通班,想去職校,卻一直被以職校是以操作為主,需要體力跟操作為由的軟釘子婉拒,請告訴我,孩子到底能去哪裡呢?去特教學校嗎?對喜歡有同儕互動的她,似乎也不是什麼好選擇。所以,孩子,我們要去哪裡?能去哪裡啊?
後續交代:
當天孩子回家後帶回了東X工商招生資料。上面寫明了「須」具備,記得國文老師解釋過,需與須的不同意涵,也就是說這是必須的條件,一定要的意思。或許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學校也呈現了目前僅能照顧這些程度的孩子,至於更重或更特別的,不在他們現階段可以想像以及服務的範圍之內。
圖片說明:105年度身心障礙生12年安置新開之唯二專班之一,東方X商招生條件。
另一班開設於惇敘汽修專班。
(作者為障礙生家長,本文原載於作者林玉娟臉書,感謝作者慨允轉載。)
相關文章:孩子,我們去哪裡!?(二)
小作所日夜清潔打掃工作
身障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服務介紹(簡稱小作所)
早上7點30分,一部廂型車自田尾身障大樓出發,前往溪湖鎮及溪州鄉載送身障服務對象,約莫8點多,服務對象陸續抵達田尾身障大樓5樓,小作所的一日生活就此開始,而早上的代工作業也成了他們規律生活中的一部分,目前代工作業內容共有2種,1為火種包製,2為米捲包裝代工,雖然每天需要花上4小時的時間投入在代工作業上,但大家都是樂在其中,享受工作上所帶來的成就以及樂趣。起初老師總怕服務對象無法適應到這裡的生活,經常詢問他們之後是否還願意來到小作所,每位服務對象都非常肯定的表示還會再來。到底是怎樣的魔力,讓服務對象喜歡上這裡的生活,並且願意每天準時過來報到呢?
阿賜,獨居,來小作所之前,整天過著無所是事的生活,常常因為睡不著覺,經常半夜時分獨自於街道上閒晃,雖然有至身心科檢查,卻因為沒有按時服藥,加上香煙、檳榔成癮,使得他的生活並未獲得有效改善,加上外型不修邊幅,有時真會讓旁人誤以為他是個流浪漢。當基金會在籌備小作所服務時,阿賜從社工口中獲悉該項服務,心中便開始深切期盼能夠進入小作所接受服務,終於小作所於105年9/1正式開辦,阿賜也如願進入,原先擔憂自由慣了的阿賜會不習慣這裡的生活,但卻是出乎我們預料之外。阿賜的作業活動能力極佳,也時常協助清潔庶務等工作,適應十分良好。老師經常小聲地問他:「你喜歡這裡的生活嗎?」他也總是給予肯定的回答。透過小作所提供的服務,阿賜的生活型態漸漸回歸正常,精神也跟著變好,每天臉上更是洋溢著愉悅的笑容。對於阿賜來說,小作所工作賺的錢並不多,但是生活有了寄托,同儕的接納與支持更是帶給阿賜心中許多的溫暖,曾有人問他想不想去別的公司上班賺更多的錢,他回答那不是他所想的,簡單快樂的生活才是自己所要的。
參與代工工作,增加人際互動及工作成就感。
阿玉,雖然與年邁的父親同住,但每天的生活總是離不開電視,與家人的互動更是冷落。家中鮮少開伙,三餐都由父親外出購買,由於阿玉食量並不大,有時一杯飲料就滿足一餐,剩下的餐點常常無人打理,放至發霉腐壞。而阿玉對於本身的清潔習慣也不甚在乎,常因沒有洗澡,而使得一頭長髮蓬亂且殘留異味。發覺到這樣的景況時,社工便希望能讓阿玉到小作所接受服務,當然也順利徵得了父親以及阿玉的同意。來到小作所的阿玉,開始學習生活自理以及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雖然珍愛的長髮有時仍會蓬亂,但身上異味卻減少許多,阿玉在小作所的進步及成長完全看在老師以及爸爸的眼裡。如今阿玉天天來到小作報到,對於這裡的生活她也感到非常快樂且滿足。
身心障礙者日間作業設施服務簡稱小作所,服務內容除了代工以外,還有社團活動(卡啦OK、球類活動、電影欣賞)、性別教育、青少契活動、社區融合活動、認知學習、自治會議等活動及課程,服務人數目前約有17名。看見服務對象除了工作之餘,也盡情參與在其他活動及課程的安排,他們的笑容就是快樂的最佳印證。
代工工作時彼此的互動與陪伴,讓服務個案不想放假。
小作所裡的服務對象曾說他們不喜歡放假,在家中常因無所事事,而感到無聊,雖然在這裡需要倚靠雙手努力工作,但其中所帶來的成就卻是讓人感滿足快樂,而生活多了老師的叮嚀,也讓服務對象都能感受到老師所投入的用心與關愛,我想,這也許就是吸引他們天天來報到的原因吧!
如果您對於小作所服務有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繫,詳細內容請洽04-8833786~社工組長。
(本期專題轉載自「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及「基督教瑪喜樂社會福利基金會」110期院訊,感謝慨允轉載。)
鼎鈞與家人合照
在鼎鈞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內心就一直盤算著這樣的孩子如何能讓他獨立?我們這些當父母的能陪他過多少日子?當父母的照顧自己孩子是責無旁貸,但將責任托付給妹妹,對她的人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知道孩子需要的是學習,需要的是獨立而不是依賴,不是無微不至的呵護。學齡前曾經在台北就讀過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所以一直萌有找尋一個心目中理想的機構。一個偶然的機會因為朋友的轉介,讓我知道了喜樂;他曾經是喜樂的院生,喜樂阿嬤就是這位朋友生命中的貴人;然而這為朋友卻成了我兒子--鼎鈞生命中的貴人—劉永春先生。因為劉先生的推薦,我到了喜樂做第一次的參訪,是一個純樸的小鄉鎮,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有一股濃濃的鄉村味,看到的是每一位親切笑容的大朋友、小朋友,僅管這是一次陌生的交會,卻一點也不見外,熟悉又親切,正是我想要的感覺,有了這樣的想法回到台北立刻上網查詢院方的成立源起、立案狀況、政府評鑑、社會輿論等相關資訊。再跟學校老師、熟悉狀況的親友家人商量研究,更是帶了師長親友們正式參訪、突擊拜訪等觀察院方的軟硬體設施、師生互動情形,平日課程安排、假日、夜間的教養作息,醫療照護、環境等等,往返參觀了五、六次之後終於確定—喜樂是一個能讓孩子學習並更可以是獲得妥善照顧的地方,於是我們放心的把孩子交給了喜樂。
十年足以讓一個懵懵懂懂無知的小屁孩,成為一個有能力有思想的青少年,然而鼎鈞卻因為老天爺開了一個玩笑,讓他的人生不同了,回想剛來到喜樂的時候,對於父母的安排也許他是不理解的,也許是厭惡的,所以每次返家送回機構他總是嚎啕大哭,任憑老師教保員攔阻都一樣掙脫想跟爸媽一起回去,現在他可以坦然面對,細細聽著我們給他的承諾下一次再來,我們去哪?找什麼人?做什麼事?可以理性的約定,可以有效溝通,可以耐心等待。所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情緒管理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在其他家長眼中這些根本微不足道,但對鼎鈞而言卻是他人生的一大步;對我們這些家長而言更是足以讓我們雀躍不已,津津樂道的一件大事。以前總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現在卻可以幫忙準備開飯,餐後可以幫忙收拾清洗碗筷;會自己選擇想要的餐點佳餚,有自己的喜好、有想法,也知道分享,這些更是從來沒有想過他能應付的如此自如。以前覺得他的固著行為難以調整教導,現在卻成了一項優點,對於處理事情的態度不馬虎、能整理歸位物品、能分類作環保、能按部就班、能不隨意棄置,曾幾何時變這麼多的好習慣了。其實對孩子的要求做家長的只是希望他們能生活自理,健康快樂罷了,但十年喜樂日子我們看到孩子本身的潛能、孩子彼此之間的社會群己,更看到孩子的自給自足,不得不讚嘆喜樂給了孩子自己的人生,孩子你跟別人沒什麼不同,你是值得驕傲的!
喜樂阿嬤對我而言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這十年來阿嬤彷彿就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十年前來到喜樂時有幾面之緣,是一位滿頭白髮慈眉善目的老人家,未曾有過交談,未曾有過接觸,總是遠遠的看到她老人家坐著輪椅出現在某些場合,就這樣彼此默默關懷,可以感覺到那一份親切,體會到阿嬤對這群孩子的不捨,但是阿嬤累了,她老人家走不動了,索性就在院裡默默的守候這群孩子,再也不離去。她這輩子為這些孩子們付出時,我沒來得及參與,我卻享受了阿嬤一輩子奉獻的成果,一個無私、大愛繞了半個地球來到臺灣鄉下為偏鄉無助的孩子開啟人生大道,修築了庇護傘,然而鼎鈞有幸能在阿嬤的傳承、建設之下鑽進這把大傘,接受庇護,心中千萬個擔心,百萬個不捨,一一被感化;阿嬤謝謝您一直陪著這些孩子,謝謝您這把傘為他們一直張開著,我知道您還是守護著這些孩子,我知道有您在孩子跟家長一輩子都溫馨!!
(本期專題轉載自「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及「基督教瑪喜樂社會福利基金會」106期院訊,感謝慨允轉載。)
志工服務隊為院生設計了許多團康活動,帶來歡樂氛圍。
喜樂保育院是一座另類的天堂,還記得剛進去大門時的忐忑不安,當天使們從門口出來要和我們一起活動時,那完全不知所措的心情,就連走上前跟他們打招呼都是硬著頭皮上的,但是……看到他們展開著笑顏,開心的舉著手,心裡不知道為什麼就這麼暖暖的。
近距離的接觸慢飛天使們,慢慢的瞭解他們後,發現他們真的好可愛,那麼的天真,沒有心機又很知足,跟他們相處在一起很輕鬆很自在。在生活中,天使與我們的外表是沒有差別的,只是我們可以自理罷了,但他們的單純遠比我們來的真實,即便他們有所不便,「放棄」絕對不是他們的第一選項,而是「努力」:努力學習,努力聽懂我們說的每個字……等。而他們總是笑開的,和想像中的氣氛完全不同,儘管身心上或有殘疾,但他們依然以純真的性格待人,不向上天低頭,以堅毅的態度活出自己生命的光彩。有句瑪喜樂夫人的格言:「不可以說你不行,要試試看。」從院生們身上我們真真實實的看見了。
志工服務隊的戲劇表演
即將離開時,真切可以感受到我們帶給院生的真的不多,反而,他們給我們的回饋比想像中的多,離開前的道別也真的很捨不得,有些天使可以感受到我們即將離開,有些可能沒有認知,不管如何,相信我們兩方都是有那麼一絲不捨吧,所以希望這份愛能一直傳下去。
每位天使的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故事或許感人或許悲傷,但他們的樂觀總是可以感染其他人,所以我們在服務的這幾天就算疲憊,也都還是樂悠悠的。
闖關活動讓院生玩得不亦樂乎
最後,十分感謝喜樂院方讓我們有這麼棒的機會接觸天使們,陪伴他們關心他們,也謝謝老師們教導、帶領我們,您們無悔付出的精神令人敬佩,我們會多向喜樂阿嬤和您們學習看齊,保有無私奉獻的愛心!
~~喜樂保育院的院生們,記得我們曾經陪伴過他們。~~
~~~中國醫藥大學的我們,卻彷彿做了一場有著天使的夢。~~~
(本期專題轉載自「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及「基督教瑪喜樂社會福利基金會」109期院訊,感謝慨允轉載。)
志工於音樂治療活動中與院生一起互動。
在這三天的服務學習過程中,我學習到了很多,尤其是早上在信實班幫助時小廷老師告訴我:「這裡的孩子每一個的情況都很不一樣,所以在餵食,復健等方面的協助也很不一樣。」一開始聽得有些模糊,但從這三天的相處中,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其中的涵意。
第一位接觸到的服務對象是小智,老師說他看不到也聽不到,但是他能感受到。第一天早上在餵食早餐時,小智一直類似掙扎的移動,因此老師教了我餵食的訣竅,但到了第三天中午,那是這次服務的最後一餐,小智十分配合,甚至不亂轉頭直到用完餐,我打從心底知道我的用心有讓小智感受到,也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發自內心的用心及努力,即使別人看不到,但在他人的心中已有意無意地感受到了,並認同所付出的一切!
一起為院生禱告
恩慈班的情況到是還好,第二天協助的服務對象小宜因先天性體弱,因此在各方面的照護上要格外的細心與小心,我深深體會到因每個孩子身體情況不同,需求上也會有所不同。
下午,我們前往課輔班幫忙,協助小朋友們完成功課,練習寫新的數字與國字並參與小朋友們的各種課程,陪伴他們玩耍、學習,從中瞭解了每個小孩的個性以及他們的特質。
傍晚時分,我們便去成人班餵食吃晚餐。其中,有些成人能夠自理;有些需要餵食;另外有些則需要老師先把分配好的食物剪碎,再餵食。各個成人也皆來自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情況,在餵食的時候,也有遇到堅持不吃的,會打自己頭的,會四處亂跑的,但也有願意配合的。
志工於團康活動中對院生的協助
這三天的服務學習,我很開心,自己能夠服務、協助他們,因為這次的機會感受到許多的溫暖,讓自己也可以感動更多人,讓每個人知道自己很幸福,而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更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助人為快樂之本,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我很感謝有這次的機會能來到二林喜樂保育院進行服務學習的活動,這讓我學到了很多,也讓我上了很寶貴的一課!希望在之後還能有這樣的機會和時間能再前來幫忙與協助!而且,相信老師他們也辛苦了!
(本期專題轉載自「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及「基督教瑪喜樂社會福利基金會」104期院訊,感謝慨允轉載。)
怡君老師守護院生不遺餘力!
冬天冷風颼颼的吹,雨天!大雨下個不停,阿君本可在家中翹著二郎腿等待近7:30分的上班時刻,只要十分鐘就足夠到上班的地點。可是一顆心就是懸著,七點以前一定要趕到院內幫寶貝們餵食開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已過了近四個年頭……
陳怡君美女老師,自從接到通知轉調至有特別需求照護的照服組別服務,原本大辣辣的個性變得更細心、細微,盡力、盡量不假人手呵護著她的小寶貝!
咻--!咻--!咻--!喘鳴聲--彼此彼落,這可不是演奏會的動人節奏,而是瘦小身心障礙小天使因身體出現狀況的呼吸聲,聽得好心疼! 阿君把服務對象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總是很快的敏銳到而適時的給予需求。除了疾病上的照護外,能給的就是多餵些溫開水,她知道至少對她們是有幫助的。
阿君雖然下班但心裡總是掛念著孩子們的健康,甚至休假都會撥空來看一下,為了查看她們是否安然無恙,平日每天都會提前半小時抵達,端著溫開水,柔情的望著,手中握著的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小心奕奕的將開水送入她們的口中。從孩子綻放的笑容中,在她們的心靈深處,一定感受到老師所付出的愛。工作雖辛苦,但阿君總是享受與孩子互動的甜蜜,孩子的健康與笑容是支持她每日工作中的精神食糧。
(本期專題轉載自「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及「基督教瑪喜樂社會福利基金會」104期院訊,感謝慨允轉載。)
文/卓惠珠(花媽)
我兒子10歲時(小學二年級)才開始到身心科看診,直到13歲才確診。他出生於民國80年,當時不論是大眾或是醫院都對這種病症所知甚少。而開啟這個契機的人是一位特教老師,她自己也有個自閉症孩子。當時,她要我帶著高功能自閉的評估資料,到大醫院就診才確診的。
兒子是板橋國小第一個確診病例。兒子確診之後,接連三名學生也在該年度被發現有自閉症。兒子確診的時候,我並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甚至一度希望是我個人教養上的錯誤,而不是孩子真的出了問題,這樣孩子才有「變正常的可能」。所以一開始我採取隱瞞的態度,並且囑咐學校配合:「他很乖,不要讓別人知道他有身心障礙手冊。」
兒子則是到了國二才知道自己被確診為輕度自閉症。在他國一下學期的暑假,我出車禍摔斷腿,並且陷入人生低潮,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度憂鬱都席捲而來,讓我不得不將他的特殊身分曝光,尋求社會支援與特教協助。
但直到兒子上大學時,我才直截了當的問他:「被確診為輕度自閉症亞斯伯格,有什麼感覺?」兒子很確定的跟我說:「沒有感覺!」這番對話,我在三年期間確認過三次都沒有改變,後來我也沒再問了。但這幾年間,我認識了非常多自閉症家族的夥伴,我這才了解「沒有感覺」其實是相當不錯的狀態。此話怎說呢?在我認識的數百個泛自閉家庭中,對於自閉症診斷的接納度,可分成家長與孩子的反應。
家長的反應
從孩子的角度
(作者育有亞斯柏格孩子,目前擔任「板橋國光圖書人文空間」店長,並長期經營「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部落格和Facebook「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本文摘錄自《山不轉,我轉!--花媽反轉亞斯的厚帽子》一書第27~31頁,感謝小樹文化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文/卓惠珠(花媽)
我家孩子從7歲開始看身心科,看到10歲才由特教老師指示出方向,確定孩子是高功能自閉症。在確定診斷前後的十年間,我常覺得這孩子偶爾像天使,但大半時候根本是惡魔。但我心裡這麼想卻不敢說出來,把真正的感覺隱藏著。家有情緒障礙孩子的家長,常常在不確認孩子是「天使」或「惡魔」的過程中害怕、哭泣、不敢跟別人說、不敢面對現實、想盡辦法將事實隱匿。十年後,我發現我家的惡魔,他善良、正直、誠實、願意負責,他有很多美好的特質,我好似可以確認他已經是個會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了,簡稱天使。
被主觀而蒙蔽、被社會所侷限
我想到一部電影「讓愛飛起來」。電影中的瑞奇(Ricky)不是一般的孩子。父母輪流在家照顧他時,常受不了他莫名的啼哭。親子關係緊繃,夫妻關係更是緊張。有天媽媽替瑞奇洗澡時,發現他背部右側紅腫,浮現心頭的想法是:爸爸受不了瑞奇啼哭,所以對孩子家暴?
爸爸知道自己再怎麼解釋也沒用,就直接交出了鑰匙,離開了家、愛人和小孩。(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是否感慨於家中經常有此處遇?孩子過度啼哭被旁人以為家暴,又或者家人彼此間找不出真正的問題關鍵,家庭中的成員彼此產生摩擦、誤解和爭執等對立。)接著媽媽就發現瑞奇不時啼哭的原因,因為他長了翅膀。有翅膀的小孩,往往被叫做天使,這是我們從聖經或神話中聯想的圖像。
但是當孩子背上長了異物,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去圖書館借了本有關鳥類翅膀的書,再去超市丈量一般的雞翅究竟有多長。她擔心這個孩子會被視為怪物,於是把他藏匿起來,用衣服包裹著他,不讓別人發現他的異狀。直到有一次在超市,媽媽一不小心讓瑞奇一飛沖天,成為轟動媒體的新聞人物,最後母親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去飛翔~
我們要學會放手
家有天使,不知疼惜;家有天才,不懂教養。家有天使卻誤以為是有怪物,所有的猜想與結論,都好像是瞎子摸象,讓人徬徨不知所措。剛看完「讓愛飛起來」的時候,身為特殊兒家長的我,心情一時飛揚不起來。孩子受診為特殊兒前的狀況冉上心間,反省覺悟後便覺五味雜陳。這是一部很特別的現代寓言,讓家有特殊兒的我感觸良多。
電影最後,母親放手讓孩子飛翔天際。這讓我回想過去幾年,是孩子用各種方式掙脫禁錮他的普通教育,用最強烈的方式掙扎。於是我承認這孩子不是普通人,才讓孩子有辦法進入特殊教育體系,得到屬於他的天空。
兒子在國小二年級時開始就診,到五年級才確診,確診後我卻告訴校方:他「很乖」、「很正常」,不要讓別人知道他是特殊生,以至於他沒有得到該有的保護,不適應學校也不知道怎麼跟一般同學相處。直到國三特殊行為一一呈現,讓特殊身分曝光,兒子的特殊被攤在檯面上,才真正開始得到全面的醫療特教資源幫助,從此學業成長越來越順遂。
而我,也再次回想起某位亞斯孩子對被確診為亞斯後所說的一句話:「身為亞斯伯格已經有很多困難,但是我希望父母不要是我的第一個困難。」
(作者育有亞斯柏格孩子,目前擔任「板橋國光圖書人文空間」店長,並長期經營「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部落格和Facebook「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本文摘錄自《山不轉,我轉!--花媽反轉亞斯的厚帽子》一書第201~204頁,感謝小樹文化慨允轉載。)
文/卓惠珠(花媽)
我經營亞斯青年社團已經 年多了。而最近一、兩年大家開始互相熟悉,一些私密議題才開始呈現。我開始接收到青年私訊問我他們的情感困惑……
一般人談分手已經相當不容易,對堅定到固執程度的亞斯男孩來說,更是難以擺脫的陰影,所以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我參與到的過程是這樣的:
追追追!Running Man
亞斯青年失戀了兩個禮拜,吃不下睡不著,放不下這段戀情。失戀後開始在放學後追蹤前女友跟她的新男友,而且是上學期間、連續兩個禮拜、禮拜一至禮拜五每天三小時的追蹤。我們怕他陷入過深,發生衝動失誤,於是我們幾個大人,也就是花媽我跟支援亞斯青年社團的黃心理師,在他的求助下,開始跟他討論,幫助他脫離失戀的陰霾。
心理師的建議是從減少追蹤天數開始,建議一個禮拜追逐3天就好,剩下兩天因為青年正在關心愛情議題,所以就讓他看兩性愛情的電影,希望他從中發表他的感想。「失戀三十三天」是開出的第一支DVD片單,我們希望他能像片中主角一樣,三十三天內結束失戀陣痛期。
接著,這位亞斯青年一個禮拜都沒發訊息給我,隔週我們見面,我追問他的追蹤進展。我問他:「上禮拜你追了幾天?」
「一天。」
「一天?你怎麼這麼厲害?你怎麼做到的?」我真的很驚嚇,對於很專情的亞斯孩子能夠如此提得起放得下,我真的很想知道他怎麼做得到。
「我就偷偷的跟著他們到公車站啊。他們一上車,公車發動我就開始跑,跑到下一站,我就能再看到那女生一眼……」他說。
「啊?一直追著公車跑?」
「對啊!不然被他們發現怎麼辦?」
好,不錯,還知道不該被發現。看過韓國運動競技節目「Running Man」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人跟公車賽跑,人可以跑贏公車這檔事吧?因為公車會遇到紅綠燈,而且人類可以走捷徑。所以亞斯青年追到下一站,又看了前女友一眼。
我想像這男孩狂奔的畫面,憋住笑接著問他:「然後呢?」
「然後我就看著他們兩個聊得好開心,然後繼續追到下一站……」他準備描述下一站的追跑細節,我擋住沒讓他說。
「不是,我所謂的『然後』是問你第二天怎麼做到沒有去追蹤他們的?」心想,原來我的問法有問題。我的然後是要問他隔天的狀態,而他誤以為然後是問他下一站怎麼追,不夠直截了當,以至於讓孩子誤以為我在關心追蹤後的狀態,我趕快把問題拉回核心。
「啊?第二天我有追啊~可是我沒追到!」
啥咪?原來又是一場誤解。「追逐三天」是一種不清楚的表態,「追逐」還要釐清楚分為「有追到」跟「沒追到」……
我只好趁著這次事件的發生,趕緊跟孩子釐清之後的目標是「不去追」。只要有追,不管有追到沒追到都算「有追」。我又再度確認他真的明白了,於是再跟他約法三天。
向後轉……人生換個角度看
到約定的那一天,這孩子上人際互動社交技巧課程時,其他高中孩子也用了一個多小時,提供了很多方法希望能幫他脫離失戀之苦。
「下個女人會更好」、「好馬不吃回頭草」,一片成語聲中,我聽到某個孩子的提議是:「下次他們(前女友和她的新男友)一上車,公車發動你就開始往反方向跑,這樣你就會離他們越來越遠……」
這個提議讓我忍不住衝出教室大笑,免得干擾到同學們……
又過了兩天,我已經聽青年的母親述說青年的努力有了成果。
那個禮拜一,北部下超級豪大雨,亞斯青年看著前女友和新男友共持一把傘的背影,雙雙離去。他想,我不能再辜負朋友、家人、師長對我的期望,我不能再追蹤他們了,我得聽朋友的勸向後轉。所以他居然真的聽了那個不可置信的建議向後轉了,在大雨中淋雨走了一、兩個小時從學校走回家。也因為淋雨,隔天感冒發燒而請假沒上學,當然隔天也沒追……
禮拜一、二、三都沒追,禮拜四則因為同班同學跟他說:「咱們男子漢大丈夫,不要在乎那種爛女人!」沒想到這時前女友跟新男友正在旁邊,新男友跟青年的同班同學約定禮拜五單挑,所以禮拜四沒追。
禮拜五一早就被教官發現「可能會發生鬥毆事件」,而通通被叫到教官室去處理紛爭了,所以禮拜五也沒追。
也就是說這位亞斯青年整整五天,通通沒有追蹤前女友,他已經做到沒有追蹤了,可是他自己卻不知道他已經做到合乎一般人「五天沒有追蹤」的規則,因為這次一起上人際互動課程的同學問的是「你還有沒有想你女朋友」,不是問「你上個禮拜有沒有追?」所以他回答給朋友的是:「對不起。」
他卡在心裡還想著前女友的不安之中,可這個回答讓大家誤以為他沒有達成目標。
與亞斯孩子的說話之道
這個屬於亞斯的失戀三十三天事件,給我很多啟發。我學習到跟亞斯孩子的討論要很精準,所以,跟他們溝通要花的時間很多。身邊的主要照顧者要釐清他們的問題,盡可能多學習幾種助人技巧,即便無法習得這些技巧,至少從信任他們肯努力、肯承擔開始,不要輕易覺得他們是故意不為。只要這樣,就能減少很多人際互動溝通紛爭。
(作者育有亞斯柏格孩子,目前擔任「板橋國光圖書人文空間」店長,並長期經營「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部落格和Facebook「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 www.facebook.com/aspergerhouse 。本文摘錄自《山不轉,我轉!--花媽反轉亞斯的厚帽子》 一書第155~160頁,感謝小樹文化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