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惠珠(花媽)
我兒子10歲時(小學二年級)才開始到身心科看診,直到13歲才確診。他出生於民國80年,當時不論是大眾或是醫院都對這種病症所知甚少。而開啟這個契機的人是一位特教老師,她自己也有個自閉症孩子。當時,她要我帶著高功能自閉的評估資料,到大醫院就診才確診的。
兒子是板橋國小第一個確診病例。兒子確診之後,接連三名學生也在該年度被發現有自閉症。兒子確診的時候,我並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甚至一度希望是我個人教養上的錯誤,而不是孩子真的出了問題,這樣孩子才有「變正常的可能」。所以一開始我採取隱瞞的態度,並且囑咐學校配合:「他很乖,不要讓別人知道他有身心障礙手冊。」
兒子則是到了國二才知道自己被確診為輕度自閉症。在他國一下學期的暑假,我出車禍摔斷腿,並且陷入人生低潮,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度憂鬱都席捲而來,讓我不得不將他的特殊身分曝光,尋求社會支援與特教協助。
但直到兒子上大學時,我才直截了當的問他:「被確診為輕度自閉症亞斯伯格,有什麼感覺?」兒子很確定的跟我說:「沒有感覺!」這番對話,我在三年期間確認過三次都沒有改變,後來我也沒再問了。但這幾年間,我認識了非常多自閉症家族的夥伴,我這才了解「沒有感覺」其實是相當不錯的狀態。此話怎說呢?在我認識的數百個泛自閉家庭中,對於自閉症診斷的接納度,可分成家長與孩子的反應。
家長的反應
從孩子的角度
(作者育有亞斯柏格孩子,目前擔任「板橋國光圖書人文空間」店長,並長期經營「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部落格和Facebook「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本文摘錄自《山不轉,我轉!--花媽反轉亞斯的厚帽子》一書第27~31頁,感謝小樹文化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