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結束後,協會邀請課服員及參與課服活動的工作人員一起討論過去一年的服務狀況。
我是負責弱勢家庭子女課後服務的社工員,從事這份工作已一年多,從剛開始還在和每個孩子及家長建立關係,彼此互相熟悉認識,到現在較能夠深入地協助處理每個孩子及其家庭的課後服務,看到孩子們因為課後服務員的協助及陪伴,從原本不喜歡寫功課,慢慢地開始期待課服員的到來,甚至到後來能夠主動完成作業,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課後服務不單單只有協助孩子的課業而已,除了生活自理、人際互動的教導外,最重要的還是能夠促使家長能夠學會如何陪伴及協助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們只能提供短期地協助,而家長才是真正長久陪伴孩子的人,如此才能使我們的服務更具意義。
也因為如此,社工員經常必須和家長們工作,此部分也是目前為止讓我覺得最困難的事情,因為大部分的家長們都帶著自身認定的觀念及想法生活了3、40年,實在很難去做改變,甚至有些讓人無法理解的想法,部分處於智能臨界的家長,也因為在處理事情時往往只想到自己,難以替孩子多做著想,著實讓社工員很難將服務推進到家裡,更別說期待家長能提升照顧品質。
社工員及課服員不斷地嘗試和家長溝通,也常常會因為家長的行為而感到氣憤,連只是小小地請家長幫孩子帶包衛生紙到學校,家長也只是告知家裡現在沒有錢買衛生紙,但是卻將錢拿去買菸抽,遇到這樣對孩子事務毫不在意的家長,真的是讓人工作起來覺得很無力,也使得服務的難度增加,往往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和心力,但是基於讓孩子能有較好的學習環境及照顧品質,社工員及課服員們仍舊持續不斷地努力中。
(本文原載於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好文分享」專欄,本期專題由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協會慨允轉載。)
課服員的督導會議,討論過去一年的服務與未來建議。
剛開始接觸個案B時,他是一個很愛笑的學生,很健談。
雖然對讀書寫字有學習障礙,但沒想到會影響到他的幼小心靈。
第一天初到個案B家課輔時,他有功課做不完請我協助,但遇到難題時就開始捶打自己胸口然後哭泣,說自己是笨蛋,我安撫他不要怕,我一定會幫助他。他說真的嗎?我說對呀,他表現很開心。
過一會,我問他有沒有作業需要我協助,沒想到他就突然拿起垃圾桶作勢要倒我頭上,我問他為什麼會做這樣的行為時,他不說,並請求我不要告訴他的阿嬤,原諒他一次可以嗎?。
我說好……但下次我希望他改過。
第2次課輔時他又犯同樣的錯誤,是用椅子的四角快放到我頭上,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他每天在學校功課壓力太大,每個人都叫他寫功課,而且他升上不同年級後從來沒有時間去運動,所以覺得心情很煩,他升讀不同年級後班導師換了,他覺得被學校老師拋棄,就像被家人拋棄他一樣,他很難過。
我跟他分享,我想可能班導師及家人他們自己有學校的規定及個人私事,但我相信他們愛你心是永遠都不會變的,他們會一直記得體貼又善良的你喔。
他說他懂了,他問我,我會一直教他到他小學畢業嗎?
我很認真回答他說:我不知道自己可以教他到甚麼時候,但我告訴他,就算我未來時間不允許,我會永遠記得他是我的好朋友及好學生的,我有空一定會常常去看你的,因為你是我的好朋友呀^^
我們溝通完看得出他放心且信任我,我答應他以後表現好我會帶他去動物園玩,他高興的跳起來了,跟我打勾勾,說我對他最好了。
下課時個案B請我不要把他今天用椅子攻擊我的事告訴阿嬤,我告訴他不行,我已經原諒他一次了,我會跟阿嬤說事情的經過,他就不說話,我跟阿嬤說個案B的事,阿嬤請他跟我道歉並罰站。
回家後我跟社工討論,對個案B之後的課程,我先用運動及聽歌唱歌,畫畫的方式陪伴他並建立關係,漸漸的他變得開心,會主動跟我分享學校發生的事給我聽,把他唸小學的照片及幼稚園的畢業照給我看。
每週一次運動,課程我不會特別要求他,要他主動請我教導他,雖然他做功課時還是會沒自信說自己是阿呆,不會念書,我跟他說,他已經慢慢進步了,沒有人是不努力才成功的。
我看個案B情緒表現好之後,我遵守諾言帶他去動物園玩,當我們靠近大猩猩時,我告訴他,他有些動作好像大猩猩喔!!我把他捶胸口的行為當下做給他看,他笑說好醜,說真的很像,我們的動物園之旅就在快黃昏時畫下了美好的記憶及歡笑聲。
話說之後他生氣捶胸口的壞行為就這樣自動改過來了。太棒了^^
經過3個多月後得到個案B的信任,我鼓勵他課輔時朗誦Today 今天 (作者:廣才)的文章給我聽,念完一篇會累積一點,故事內容很好,不會的生字他會常常漏念,耐心的陪伴他後,剛開始他有點排斥,一星期後慢慢的養成好習慣了,現在會主動念學校的課文及抄寫課文。
說真的個案B的進步他的阿嬤功勞最大,每次運動完個案B都會回家跟阿嬤撒嬌說他最開心了,看到他們子孫倆抱在一起笑得很燦爛的樣子,那個畫面很美又感動,其實個案B非常聰明懂事,會體貼關心別人也分享東西給他人,但對自己完全沒有自信及缺乏安全感,其實在他成長過程中,父母親長期缺席,才導致他對人的不信任,在此為他祈禱將來他會變得越來越棒。
個案B我們要當永遠的好朋友喔,並謝謝他們給我機會教導他們,讓我們一起成長,從不同方向去思考事情。
每當看到個案B一天天的進步,我很開心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內心感到很值得,為他們鼓掌拍拍手。
最後也要謝謝協會及社工們的重要推手,感謝你們為這些弱勢家庭學生努力爭取他們需要的福利及付出。有你們真好^^
(本文原載於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好文分享」專欄,本期專題由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協會慨允轉載。)
凱帝貓智青社的成員,會透過會議討論、表決的方式,決定社團活動內容如旅遊、唱KTV等活動。
一談到這次的直達保齡球活動,印象最深刻是保齡球教練要找誰呢?剛好凱帝貓智青社社長芷瑀有上保齡球課,並經由助理聯繫後邀請到林伊凡教練來教大家保齡球。
我非常開心這次舉辦的保齡球活動有很多新朋友加入,雖然籌備過程中的簡章設計方面讓我頭痛,但我也很努力完成,同時也感謝有助理的協助,準備活動的過程中感覺好多東西要準備,但自己一步一步的進行就完成任務了,其他幹部群也會主動協助我文書的部分。
第一堂保齡球課我剛好上班後才能趕過去,下班後就立刻搭車前往西門六福保齡球館,在去球館的路上遇到不知道怎麼去保齡球館的社員,我就開啟手機導航我們的目的地要怎麼去,但還是迷路了,我不放棄任何機會,詢問路人我們要如何去,最後成功抵達球館。
看到社員們打球很開心,我心裡希望明年可以繼續辦理保齡球活動,雖然有些社員們打球沒有全倒,但我相信努力過程中一定收穫許多,社員們在心得分享的時候,都非常踴躍地說出自己的學習與感覺,非常的棒!
相信藉由這個分享大家都覺得自己成長許多,我自己也觀察到某些社員在表達的時候需要家長協助,但是社員也非常努力的說出他們想表達的。
這三次保齡球活動下來,我感覺到了很多新朋友及社員對我們社團的支持讓我們社團有更進一步的成長,真心期待之後的活動都很多社員來報名凱帝貓智青社所認真籌備的活動。
(本文原載於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好文分享」專欄,「智青」為「智能障礙青年」簡稱,本期專題由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協會慨允轉載。)
協會至文山特教學校進行擺攤宣導活動,介紹「家庭托顧服務」,提供家屬更多元的選擇。
小雨是個智能障礙的孩子,父母親平日皆忙於工作,每天下班回家都已無法空出更多的時間和體力來陪伴小雨,因此小雨父母為此事感到非常煩惱,幾經詢問之下得知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有推動一個【家庭托顧服務】的方案,由專業的服務人員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不論身體照顧、休閒娛樂、備餐飲食等皆有妥善的照顧服務計畫。因此,小雨父母便決定使用這項服務,一週五日交由服務員帶著小雨,下班後再去服務員家接回,雙方從一開始的陌生到現在對彼此的信任,也經過服務員幾年來的照顧、陪伴、教導之下,雖然小雨至今仍無法有巨大的進步,但至少看到小雨現在能有個位數字認知、會拼拼圖、畫畫、大面積搓洗頭髮等一些手部精細動作的進步,甚至偶而還會跟服務員逗著玩,讓服務員對小雨也是疼愛有加,而服務員的盡心盡力也讓小雨父母一方面能夠安心的工作,一方面能看到自己孩子有人能夠陪伴和照顧。
阿新是位剛畢業視多障的孩子(註),因家裡做生意的關係,父母皆忙於工作時常把阿新置於家中,只有吃飯時間才會出現把飯擺在阿新面前後又出去工作,且阿新的手足又都還在就學中,所以阿新在家裡的時間時常是自己一個人孤獨地坐著或是躺著,四肢也因為沒有外出活動和肌力訓練的關係變得一點力氣都沒有,走路都顛著腳走非常不穩,也不太敢走,直到開始使用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提供的【家庭托顧服務】後,每天服務員都耐心帶著阿新練習走路、散步、陪伴阿新說話和玩樂器,讓阿新每天都很期待到服務員家,也和服務員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當阿新媽媽看到孩子露出無邪的笑容時也非常感謝和感動。
如何各位家長想了解更多關於「家庭托顧服務」的內容與資訊,歡迎與協會連絡,連絡電話(02)2755-5690 分機373 陳社工。
註:伴隨視覺障礙的多重障礙者,稱為視覺多重障礙者,或簡稱視多障者。
(本文原載於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好文分享」專欄,本期專題由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協會慨允轉載。)
協會辦理的親子活動,不止增添對家長的支持,也讓家庭間彼此學習親職技巧。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於2016年暑假邀請新光醫院臨床心理師張嘉紋心理師,為北智協所服務的特教生辦理暑期的人際成長團體,透過活動的策略引導孩子們了解自己、看見自己,進而學習與他人的互動,從實際的情境模擬讓他們發出自己的主見,孩子們從一開始卻步、害羞地個性而不知道如何開口與他人溝通,漸漸的自信心提升、與他人互動,從活動中學習到許多人際互動的方法,透過8次的團體孩子們也成長許多。本文為張嘉紋心理師給與孩子及其家長的回饋與建議。
很開心也很榮幸在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社工員的邀請下,有機會與這群孩子一起共度八次團體的時間,一同相處與遊戲。剛開始時,從孩子對團體的期待就可以發現,孩子們很希望可以來到團體學習交朋友,也希望透過團體的學習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這種對人際的渴望是學齡期孩子很常見的,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與認同外,也漸漸希望在同儕團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面對孩子的期待,我們試著在團體中安排了各種性質的活動,包含自主的創作、分組的競賽、分組的非競賽、小組合作及大團體合作等,讓孩子從各種的嘗試中學習人際互動的技巧,並且不斷的練習如何讚美他人以及肯定自己。從團體的初期孩子們對彼此不熟悉,到團體的中後期,大家會提早來到,並且一起互動、留下聯絡彼此的方式,不只學習了更多的人際互動技巧,也在團體中認識了新的朋友,從比較拘謹漸漸變得放鬆,這些在在都是孩子的進步,看在老師的眼中,是感到欣喜與安慰的。
雖然本次團體的人數不多,算是小團體的形式,但仍可以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孩子善於口語表達,有的孩子善於作畫,有的需要比較多的引導,有的則喜歡成為團體的目光焦點,這些特色都是值得被鼓勵的,無論孩子帶著什麼特色來到,只要將自己的特色運用在適當的地方都能成為優勢!
給家長們的小建議:
(本文原載於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好文分享」專欄,本期專題由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協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