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伊甸基金會

職災後重振生活

作者: 
文/王錦萍 攝影/陳玠婷


別人18歲正等待著迎向前途,信益卻因為職災而腦傷致障,生活黯淡而無光。意外的,一台電動輪椅開啟他無限的視野與對未來的想像,他重振生活,年輕的他依然有夢等著他追尋。


信益獨照「一部電動輪椅車翻轉了他的人生」,身障者信益從原本的日日懶散,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自我放棄式的生活,進而到變成積極開朗,對未來有想像,內心有盼望,實在就是起因於一部電動輪椅車。


職災致障 日子變黑暗

18歲高中畢業時因為職災意外而造成身障,年紀還輕,前途正待在眼前展開之際,信益問蒼天:「怎麼會是我?」

當時他自我放棄,鎮日悶在家晚睡晚起,成天對著電視無意義的虛耗,「當時自己沒有自覺。」他說。吃飯就由媽媽準備妥當,沒有交通工具和合適的輔具,出門麻煩、用輔具摔傷,於是也從不外出,任何事在行動之前都會出現一個念頭「好麻煩喔。」任由自己消沉。

表面上自欺欺人的以為過著舒服的日子,實際上並非自己想要,他說:「那段時間過得還滿黑暗的。」


復健錯誤 打擊信心

發生意外父母總是自責,媽媽抱持著愧疚補償的心態面對信益,一方面對他非常呵護;另外一方面,又期待他透過復健能夠恢復行走能力,因此從四腳拐、單拐不斷進行復健,而信益卻是反覆不停的失去平衡而跌倒、受傷,到後來連軟骨組織都受到傷害。錯誤的復健方式使他痛不欲生,信心都沒了,媽媽難過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那段期間,他也曾經想要出來工作,當時有人幫他媒合在教會做些簡單的雜務一邊復健。後來,信益的媽媽輾轉找到了伊甸,這時候,經過伊甸的專業評估,認為信益或許該試著學習使用輪椅,重建生活再進入職場會更適當。


一部電動車 生活不一樣

當上帝關了一扇門,祂必定會開一扇窗,來到伊甸後,在社工積極奔走之下,由善心人士捐贈了一部超過八成新的電動輪椅車,伊甸的教保老師看看這部車,再轉頭看看信益,他們決定進行一項長達一年的翻轉人生計劃。

首先前半年,教保老師以電動車做為誘因,期待家人協助信益重新調整生活作息,要規律還要保持穩定。信益利用「自我檢視表」去檢視生活習慣,自己安排如何改善,例如一早過來就把責任區內的清掃工作都完成。

其次,自已的車子自己要保養,養成自我維護器具的習慣,然後才開始練習操控和使用。教保老師表示,希望他眼睛不要只看到自己的悲傷,而是能把眼光看出去,看見別人的需要。


打開心門 心境大不同

有了電動輪椅車之後,先在中心讓他練習打開自己的心,例如會幫忙關好門、願意讓別人協助等。即便只是擠牙膏這種小事,都是從原本被照顧的角色,重新站在與人平等互助的位置上,從生活上的小細節慢慢轉變,把視野放寬廣。

一直陪伴在信益身邊的教保老師林素棱笑稱,這半年信益曾經「出車」過兩次,甚至「遠征」附近的社區道路去便利商店購物:「自己駛出去買好了之後再駛回來。」獨立自立,是把生活的主控權拿回自己身上的自由感。


走出框架 世界變大

一台電動車翻轉了他的人生,信益期待後半年再更加精進熟悉這輛車。對未來他還有很多想法,他希望能夠自立生活賺錢;想從事電腦文書工作,希望遇到對的老闆;也希望能快點工作,賣彩券、交女朋友。信益的家中是三代基督徒,其中,未來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家附近的教會聚會。

「有了這部電動車之後,以後短距離就用電動輪椅,長距離就自己訂復康巴士,我已經再開始準備好面對世界了!」他說,世界變大了,人生也多了好多可能。

(本文原載於伊甸基金會2016年8月份伊甸園月刊,感謝基金會慨允轉載。)

插圖: 

8歲智力 扛起一家經濟

作者: 
文/顏素蘭 攝影/陳玠婷


青年時期出重大車禍的阿垂,從鬼門關前救回來後,心智、生理都需要重新適應,這個過程對他來說非常難熬。不過,他不放任自己憂慮下去,不放棄找工作的機會,在伊甸的幫助下,最近開始穩定工作成為家中的支柱,他感激眼前的這一切。

工作中的阿垂


多年前,電影《阿甘正傳》的主角阿甘藉由跑步證明自己做得到,而在嘉義,也有一位阿甘─阿垂,長跑對他來說,不只是克服體力限制,也是宣洩情緒的方式。智力僅剩8歲的他,最近成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他比以前更珍惜工作,直說自己還要更加努力才行。


發生重大車禍 一切重來

阿垂18歲那年,參加高中謝師宴的返家途中發生車禍,腦袋重傷、軀幹輕重傷不一,前後進了三次開刀房、在加護病房受照護一段時間,智力和身體機能卻無法恢復如以前、最初的幾個月甚至不認識爸爸媽媽,「讓爸爸媽媽擔心了。」阿垂說。

後來阿垂做了智力檢測,醫生告知大約僅有8歲兒童程度,對於那時還年輕的他像是宣判後半輩子的命運似的。出了車禍之後,阿垂曾經陷入一段很長的自我放棄期。那時嚴重的程度甚至不敢和家人同桌吃飯,他覺得自己毫無用處,只會拖累家人,因為愧對而不敢上前靠近,而過往的好友斷了聯繫,徹底將自己封鎖起來。


找工作不易 處處碰壁、刁難

靠著持續復健與保持運動習慣,阿垂的身體漸漸恢復,他開始向外找尋工作。憑著車禍前考到的營造製造證照,跟著親戚做大樓貼磁磚的工作長達一兩年;也曾做過清潔人員、廚餘人員,但是常常因為職場環境沒有針對阿垂智力、記性障礙做職務再設計,他常跟不上同事的速度,被雇主刁難、欠薪變成常有的事情,每份工作都做不久,「但是我還是要工作,我不想靠家人。」

而阿垂這個念頭,現在卻成為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現在38歲的阿垂,由伊甸嘉義身障就服組的洪翠梓帶著阿垂到台18線上的一間伴手禮專賣店應徵包裝員,負責在工廠裡將產品加以包裝。洪翠梓表示,阿垂的動作緩慢,短期記憶不佳,需要一直提點,幸好專賣店老闆聽了阿垂的故事,即「阿撒力」答應讓阿垂來上班,並達到勞動條件規定的工時與薪資,也願意讓就服員依照阿垂的能力,透過職務再設計的運用,調整工作內容與簡化流程,阿垂想到老闆,就用台語說:「足感心!」

從此阿垂每天騎著單趟30分鐘的車程,趕在八點前到公司工作,洪翠梓帶著他一步一步學習工作內容,考量阿垂無法記憶多項果乾,經過與老闆、同事協調之後,讓阿垂先負責五種水果乾包裝秤重即可。


反覆練習流程 勤作筆記

對阿垂來說,一般人看似簡單的工作,對他來說卻是漫長的學習。洪翠梓表示阿垂需要從認識水果開始,她在阿垂家中牆上貼了水果的圖卡,帶著阿垂重新學習認知,還要學會認字、記牢工作順序。由於阿垂記性不好,他們兩人反覆練習才踏入職場當中,洪翠梓說:「後來我讓他找一本筆記本和筆,把工作細節都記下來,隨時翻。」

阿垂剛上工初期,洪翠梓常常陪伴他一起做,不僅幫他做心理支持,也能從旁觀察,隨時調整成更好的模式。洪翠梓說:「水果乾的時候,只要在124~126公克都是可以允許的範圍,可是他不知道125公克也算在內,所以需要馬上想出阿垂能理解的處遇,把三個數字都寫在紙上,貼在磅秤前,時時刻刻都看的見,這樣就不容易出錯了。」

阿垂目前在伴手禮公司上班超過三個月了,同事之間常常在工作上提點他、盯著他好好吃午餐。在阿垂爸爸需要手術費用時,就服員協助詢問可否預支薪水,老闆卻毫不考慮的而是先借兩萬塊,並要阿垂手頭較鬆時再慢慢還款幫他一把。而阿垂對於老闆、同事及洪翠梓的幫助,心中滿是感激。這份工作不僅讓他重新獲得自我肯定,還成為父親過世之後,家裡目前的經濟支柱,這是他以前想也想不到的事,「我很珍惜這個工作耶。」他說。

(本文原載於伊甸基金會2016年6月份伊甸園月刊,感謝基金會慨允轉載。)

插圖: 

視障女孩的烘焙人生

作者: 
文‧攝影 陳玠婷


先天的眼疾障礙,並未阻擋佳宜對烘焙的喜愛,為了她,洪翠梓說服了連鎖咖啡店老闆讓她工作,雙方彼此配合建立適合佳宜的工作環境,甚至連工作時間也考慮進去。而佳宜努力工作的表現,老闆都看在眼裡,稱讚她認真做得好呢!

佳宜獨照

初見佳宜的時候,她穿著廚房助手的標準裝備,一頭長髮藏得一絲不苟,在廚帽、口罩的掩藏下,露出的是一對害羞眼神的眼睛。她專注做著每天環境清潔的工作,而剛才,她才結束製作沙拉、三明治、麵包等烘焙過程,她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愛吃麵包,但我喜歡做麵包的過程。」


視障者與烘焙 不可思議的組合

佳宜是一位先天的視障者,不遠的大字、人的輪廓都看得見,甚至能自己慢慢騎車上下班,生活自理完全不是問題。她表示自己高中、大學都就讀餐飲相關科系,在學期過程當中她順利拿到四張餐飲相關的證照,分別是餐飲服務、調酒、中餐、烘焙,而她自己最開心拿到烘焙這張證照。

大學畢業後,佳宜不畏自己的視力障礙,堅持找烘焙的工作。伊甸嘉義身障就業組的就業服務員洪翠梓想盡辦法,她說:「視障做烘焙工作危險性比較高,但為了支持她的興趣,我試試看。」後來洪翠梓媒合到連鎖品牌的多那之咖啡,並且獲得老闆的支持,專為佳宜調整工作內容及上班時間,「佳宜入職以後,老闆也常常關心她。」


人際關係 是人生課題

前陣子,佳宜在多那之工作恰巧滿一年,回想這一年的經歷,她忍不住哭了出來。她生性內向,尤其因為介意自己視障,與同學、老師保持一定距離,導致相互不了解產生種種誤會,因此從學生時期開始人際關係一直是佳宜在意的課題。

只是沒想到出了學校,緊接著職場生活更加注重人際應對,她直說:「我不知道要怎麼和他們相處。」像是最初那一個月,她心理壓力大得天天以淚洗面,認為自己和同事之間距離很遠,沒有共同話題,佳宜說:「我只想快點把工作做完,不然會來不及,所以不懂得與同事互動。」

洪翠梓得知佳宜的狀況,常常陪在她身邊,聽她說完遞面紙給她拭淚,並給予正向心理支持與開導,同時也向佳宜同事了解狀況,幫助她跨越人際這一步,而至今洪翠梓和佳宜還在努力當中。

工作中的佳宜


漸漸進步 認真存錢

佳宜每一天七點就會開始一天的工作,她說自己負責沙拉裝盒、製作三明治、麵包裝飾,「就像肉鬆麵包,我需要把沙拉醬抹上麵包,再把肉鬆放到沙拉醬上面。」佳宜說。然而佳宜對麵包裝飾沒有困難,但製作沙拉盒就需要同事在一旁幫助了,她看不見蔬菜上的黑點,所以每每到製作沙拉盒的時候,她會請同事在旁邊幫忙把關,以確保品質。

目前,佳宜已經開始學習將吐司切片,如何握好長長的麵包刀並且將吐司切得漂亮又均勻,對視障者來說又是另一項挑戰。雖然洪翠梓在一旁叮囑「安全第一」,她仍然興致勃勃,讓旁人輕易感覺到烘焙真是她的最愛。

現在,佳宜最大的心願是認真工作,因為存夠了錢,就能為自己的眼睛動手術,希望藉由恢復外觀找回自信,相信許多事情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本文原載於伊甸基金會2016年6月份伊甸園月刊,感謝基金會慨允轉載。)
 

插圖: 

克服身障 當上服裝設計師

作者: 
文‧攝影 蘇麗華

 

梁春錦學的是服裝設計科,一心以為出社會後工作可以平步青雲,無奈肢障的身分令她吃了不少苦頭。「軟弱的,上帝為她加添力量」,梁春錦求職遭遇困難仍自我勉勵,當她勇於跨出障礙,機會跟著到來。她體會當你有心完成一件事,上帝會給予祝福。


「當你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的力量都會來幫助你。」肢體障礙的梁春錦回首過往,為自己下了一個人生註腳。

即便是小兒麻痺患者,梁春錦不畏身體限制,在輪標舞台上光芒四射,到職場上就業,甚至自立門戶從事服裝設計,神大大使用她,每一個腳步她依著聖靈的引領,恩典降臨在她每一頁史蹟上。

回首過往看似順遂的人生,梁春錦不諱言成長過程跌跌撞撞,「挫折讓我學會勇敢。」憑著這鼓毅力,她才能亦加茁壯,譜出美妙的人生樂章。
梁春錦做生命見證,女兒來加油打氣

備受歧視 難過又無力

自三歲罹患小兒麻痺後,梁春錦想要當個芭蕾舞者的夢想立刻幻滅。還好媽媽是她最大的支持者,鼓勵她就學,不然今天她有可能依循爺爺的期望當個算命師。求學中遭遇歧視,下課從椅子上爬到戶外,天真的以為可以和同學玩,卻被學長狠狠的砸了一記球,大罵:「怪物。」一旁學長撿起球再砸她一次,無情的舉動讓她銘記在心。

一次,放學下大雨,一個人孤零零地等著媽媽來接送,「好想媽媽喔!」思念之情讓她奮不顧身爬過操場,全身沾滿泥濘到校門口等待,遲來的媽媽見狀,趕緊一把扶起她,「當時媽媽放聲大哭,我也跟著哭了。」回家後,媽媽遞給她一盒冰淇淋,心滿意足的吃著,轉身想分給媽媽一口,卻見到媽媽在背後偷哭,她便告訴自己要學會站起來,不要再讓媽媽傷心。

開始穿上鐵鞋,拄拐杖學走路。第一次獨自上學,在路上硬生生被溜滑板的同學迎面撞上,單腳跪地流血,無力爬起的她只能在原地大哭,慢慢爬起後竟自往家裡走去,「我沒有勇氣去學校」。隔天上學行經舊地,地上血跡仍在,梁春錦顧不得害怕仍往學校路上走,「挫折是我站起、正向的能量。」是梁春錦從中學到的一課。

求職不順 被蛀的棟樑

大專念服裝設計科,梁春錦獲得老師賞識,畢業成果展獲得第二名,禁不住的說:「當時的設計可是潮服呢!」自認才華洋溢的她,萬萬沒想到出社會找工作卻不順遂,她自我調侃:「我是被蟲蛀的棟樑。」於是她從助理設計師開始做起,練就底子。打雜如:收信,都是她每天要做的事情,一拐一拐地走下三樓,老闆娘耐不住性子索性自己衝下樓取件,撂下一句:「你明天不用來上班。」

離職後,梁春錦應徵一家法商公司角逐設計師職務,沒想到卻雀屏中選,努力工作外,還額外加班跟師傅學技能,正式升級為設計師兼打版師。

梁春錦認為,只要不放棄夢想,所有力量都會來幫你。

自立門戶 生命成活水

隨著組織家庭重心放在家人身上,梁春錦自立門戶好兼顧家庭。承受著龐大的工作壓力,常常凌晨3~4點才就寢,因此健康亮起紅燈,醫師宣告她罹患乳癌,「我看不到明天的太陽」是梁春情罹病時的心情寫照。

「只要不放棄,所有苦都會過去。」主加添力量給梁春錦,即使她在低谷仍有祂的看顧和保守,病情奇蹟似的痊癒,她大大的感恩。

加入伊甸輪標舞社團,梁春錦設計自己的舞衣,和老公搭檔出戰大大小小的場合,贏得許多獎項的肯定。現在的她更展開新的身分當起生命講師,她定睛在主的榮美,在主愛裡她奔跑不放棄,相信主要在她身上做新的事。

(本文原載於伊甸基金會2016年8月份伊甸園月刊,感謝基金會慨允轉載。)
 

插圖: 

用畫畫陪伴自己

作者: 
文/王錦萍 攝影/陳玠婷


童年遭受的創傷、不被人理解的情緒一直壓抑著銜蔓,導致她罹患憂鬱症。她透過一次次的繪畫撫平自己的傷口,心情獲得釋放,畫作療癒了她,也讓她找回那份渴望被擁抱的感覺。

銜蔓在畫室的獨照
小時候被禁止沒有情緒,銜蔓沒有表情十幾年,現在她終於解放自己笑了。


童年創傷往往跟著人們一生,躲在內心最幽暗深處默默啃食靈魂及至成人,反映在一路虛弱無力的人生上。但是聖經上說:「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馬太福音12:20)上帝總會為人們量身訂作出癒合的方法,並且還要賜下更多,是超乎所求所想的奇妙恩典。


童年創傷透過繪畫自癒

銜蔓原是憂鬱症患者,回溯到童年最早的時期,她記憶起幼年被遺棄、遭受性創傷,經驗到情緒被壓抑住,被嚴重忽視等身心雙重受虐的成長歷程,這些都令人難以想像和承受。

嬰兒時期被獨自放在家裡,父母很忙,自己不知道哭了多久,從小銜蔓就被這種「哭再久也不會有人出現」的情緒訓練成面無表情,不哭不笑,小孩子應該會有的反應,喜怒哀樂並不在自己身上看見。後來遭遇的性創傷被大人否定,認為她說謊,甚至反過來指責她這個學齡前的孩子不檢點,再大一點,面臨殘酷的校園霸凌,銜蔓的成長始終無助。

「我需要一個人陪我長大,最後卻都只有自己。」她說:「那種深層的痛苦別人不一定能理解,我的畫作就是用來陪伴我自己。」

透過畫作表達去讓自己能夠承接深層的情緒與傷痛,因為那些細節和程度自己最清楚且又最能夠看清晰的。「當我感受到情緒的時候就作畫,把當下的直覺選用顏色,自然的跟隨情緒下筆,不用技術的框架限制自己,不是基於定義美醜去創作。」她說:「創作過程中可能流了很多眼淚,有很多情緒的湧流,而畫完之後往往會覺得被擁抱了,被自己深深的接住,所以這真是很棒的過程。」
 


銜蔓把以前的創痛經驗畫出來療癒自己。


在活泉遇見知音好友

活泉之家,每個禮拜五早上的寧心繪畫,大家透過藝術的過程自我覺察、自我探索,慢慢的發現自己,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生命故事。「像我的作品是小時候的創傷透過藝術呈現出來,有自己的想像力,獨特的創作方式,是由內而發,其他不同經驗的人難以複製。」

她透過繪畫自癒了,現在希望從中得到精粹提煉,進而提升與其他人相處上的能力。她說自己屬於高度敏感的心思,在伊甸活泉之家有很好的朋友陪伴,與大家的相處坦然而誠懇,對於各種情況都能夠講開,彼此分享生活經驗,並肩享受自由自在的畫圖創作,彼此接納各自的情況,又因為類似的生命經驗而不孤單。
 


銜蔓畫Q版的白髮魔女,藍色眼睛表示理性,紅色代表感性,她期待自己兩者並存。


親子彼此接納

銜蔓現在有個14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子,曾經一度網路成癮到無法日常作息,她決定帶著孩子也去「活泉之家」畫畫,她認為父母會對孩子的未來有所想像,同樣的,孩子也有「我想像的爸媽應該會怎樣」,也許那跟父母自己的認知並不相同,她們母子透過畫畫進入溝通,而能夠彼此澄清。

她還鼓勵兒子帶著畫本去上課,她說因為自己是個非常了解精神困境的媽媽,因此:「找到方式接納彼此的獨特性,知道彼此尊重,這個親子關係很重要。」藝術的功效同樣適用在兒子身上,母子倆現在身心都能得到平衡。

真正的接受過去的自己,那些受創的經歷,眾多情緒得以逐漸爬梳整理,並且表達出來,進而能夠將這種細膩、體貼的親身體會,延伸到能夠細緻的去對待下一代,誰說銜蔓不是福杯滿溢了呢!

(本文原載於伊甸基金會2016年7月份伊甸園月刊,感謝基金會慨允轉載。)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