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身心障礙者的休閒娛樂多以靜態為主,如閱讀、唱歌、看電影等,專門為身心障礙者而設計的休閒娛樂其實不多見,而許多的渡假勝地甚至旅館,都因為無障礙環境設施不完善而使身心障礙者望之怯步。
目前我們僅收集到有關盲人棒球、國外旅遊以及殘障奧運等文章。其實除了盲人棒球外,如組樂團、籃球運動等,都是身心障礙者的休閒運動之一,只是和常人相較之下,身心障礙者可以選擇的休閒娛樂活動則是少之又少。
世界上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有體能限制或肢體障礙,原因可能是年紀、受傷或是疾病,但不論是種花還是種菜,他們還是可以繼續享受園藝。
由於特別輔具的出現,身心障礙朋友也可以輕鬆享受園藝的樂趣。特製的工具讓身障者或是老人家可以坐著修剪花木;如果背不好,同樣也有工具讓你能伸直腰桿子來做園藝;對於只有一隻手可用的人,有特製剪抓二合一的工具,讓他們可以修剪碰不到的地方或是花架、拱門等地方;還有可拆式加長手把、工具等等。總之,有許多不同的工具可以幫助身障者進行園藝活動。只要把個人的健康狀況納入考量,便可以打造無障礙花園給輪椅族使用,讓他們能享受花園帶給身心靈的益處。
無障礙花園
打造無障礙花園時要記得設計避開風吹日曬的座位,可用灌木、樹木勾勒出格局,多種較省時的多年生植物、鮮豔的花朵,也要種些香草來營造芬芳的氣氛。花園中的通道寬度要足以讓輪椅通過,約三英尺寬;花圃應該要兩英尺高,配合輪椅使用者或不便彎腰者。同時要注意輪椅者大概只能照顧花圃邊緣兩英尺的花草,所以花圃的寬度應盡量不要超過四英尺,對可站立者這個標準大概多半英尺。
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有身心障礙者從事著以往認為他們不可能做到的活動,包含弓箭狩獵,現在美國的身心障礙人士也可以參與打獵這種休閒活動,這要歸功於一些特製的裝備。
對於無法使用複合弓的身心障礙者來說,十字弓往往被當成是他們的救星,但其實還有其他的方式能讓身心障礙者拿起複合弓。只有一隻手臂的人可在弦上裝特殊裝備,讓他們可以用牙齒拉弓。還有一種很有用的配備叫做「draw lock」,它可以把弓鎖定在拉滿的狀態,直到射擊時再扣板機放箭,雖然配上這個裝置的複合弓其實和十字弓在功能上相去不遠,但兩種弓的形式差異仍大,對使用來說一樣會是完全不同的經驗。「draw lock」還可以讓手臂無力者先用背部或腿部等較強壯的部位拉弓,鎖定後再進行瞄準射擊。特製的裝備讓重度、多重障礙者也能參與狩獵,而享受自然的身心障礙者也一年比一年多了。
另外還有許多力量鼓勵著身心障礙者參與野外活動─美國政府讓人民可以方便的運用數千公頃的公園或是野地;許多機構組織都有讓身心障礙者參加的打獵活動;許多的志工花費自己的時間建立無障礙狩獵的可能。由於他們的努力,讓身心障礙者也能嘗試或是重回打獵這項活動。對許多身心障礙者來說,體驗打獵、持續打獵並不只是休閒活動,它還代表和身心障礙者與朋友們、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無障礙狩獵甚至讓他們有機會參與社交場合、建立社群與友誼。因此,打獵不僅僅是種運動。
一個讓身心障礙人士可以打獵的組織是MissouriWhitetails.com,由老練的獵人、對戶外狂熱的Rick主持。Rick對運動有豐富的知識,且樂於鼓吹身心障礙人士藉由踏入自然來拓展生命。
網址:www.missouriwhitetails.com
一個幫助身心障礙者參與弓箭狩獵或射箭的非營利組織,主要對未碰過弓箭的身心障礙者做推廣。PCBA會邀請有興趣的身心障礙者加入,並提供資訊及服務,讓成員學會如何克服障礙去射箭或狩獵;同時PCBA也是全美身心障礙射手的交流平台,面費提供訊息的交換。
PCBA從生產商、射箭協會、狩獵協會等組織取得資源來提供給身心障礙射手,並與醫療復健機構合作,以正確的方式像身心障礙者推薦弓箭與打獵。
網址:www.pcba-inc.org
一個弓獵手的組織,在其他單位的支援下,從1999年開始執行幫助身心障礙者參與打獵的方案。由於方案反應良好、成長迅速,很快UBP就成立了獨立的委員會來執行。UBP每年的募款晚會已經成為該地區運動界的大事,幾乎一票難求。
網址:www.ubpdhp.org/about.php
在南達科他州擁有許多場地可供狩獵或觀賞野生動物,其中有四座場地(Badger、Carpenter、Long Lake、Myland Pass)的設計已無障礙為目標,希望能提供給身心障礙者使用。這些場地可讓越野車通行,也有設置一搬道路供有特殊需求的身心障礙獵手使用。另外The South Dakota Department of Game, Fish & Parks還有一個提供使用輪椅者獵鹿的場地─358D,在十一月的打獵季節裡,經過申請者就可在特定區域打獵。
宗旨在於尋找符合無障礙標準的農場,並幫助改造、建立無障礙農場供身心障礙者使用的組織。
盲人板球在英國及澳洲都非常流行,它可以說是起源於1922年的墨爾本,世界上第一個盲人專用運動場地6年後也在墨爾本建立,一直為維多利亞盲人板球協會使用直至今日。在英國方面,在20年代初期就有盲人打板球的紀錄了,且英國盲人運動組織(BBS)的成立者就打板球,同時BBS也是盲人板球在英國的官方組織。許多盲人球隊也會和正規板球隊打友誼賽,或是在對抗賽的休息時間表演盲人板球。
盲人板球同樣只是在正規板球的規則上做一點修改。盲人板球的選手需登記為全盲與非全盲,一隊十一人當中,至少需四人全盲。同時球員還被細分為五個等級,隊員的分級影響著規則與讓分,讓比賽能公平的進行。
場地上,盲人板球的方球場由水泥建造,長與寬和正規板球相同;全場以方球場為中心,為一個半徑四十公尺的圓,用白線與旗子標記著。在球具方面,做最大修改的是板球本身。盲人板球把球做的非常大,而且裡面裝有鈴鐺。如此一來,球就可被部份弱視球員看到,也可以被全盲球員聽到。球拍也比一般版本大,球員可以看到、摸到,才能更準確的投打。
在盲人板球裡,語言訊息相當重要,像是投手投球時一定要喊出聲,而且投給全盲打者時至少投兩球,且不可為滾地球。全盲球員不會因持球撞柱出局,要兩次腿截球才算出局;全盲外野手接到滾地球也是算接殺。
在澳洲,盲人板球非常流行,尤其在昆士蘭、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及首都特區,都有許多球隊,同時還有兩年一度的澳洲盲人板球冠軍賽。第29屆的澳洲盲人板球冠軍賽2007年12月28日於墨爾本舉行。在英國則有兩種國內賽事:BBS板球聯盟的例行季賽;每年八月在Lord's舉辦的BBS全國淘汰賽。
英國與澳洲之間則有名為Blind Cricket Ashes的比賽,2004年由主辦的英國以三比二擊敗澳洲得到首屆勝利;第二屆2008年在澳洲雪梨舉行,英國以三比零再度取勝。
盲人高爾夫是高爾夫球針對視覺障礙者的修改版本。我們或許會以為打高爾夫一定需要好眼力,但實際上卻不一定是如此。世界上有數以千計的高爾夫球玩家讓別人來當他們的眼睛。
1997年,在澳洲伯斯的一個會議成立了IBGA(國際盲人高爾夫協會),至今已有九個國家參與IBGA,分別是澳洲、加拿大、英格蘭、德國、愛爾蘭、日本以及北愛爾蘭。
盲人高爾夫最早可追溯到1920年代─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杜魯斯,一個叫做Clint Russell的人因意外失去視力,卻在1925年開始打盲眼高爾夫,到1930年代Clint甚至可以84桿打完18洞。
就在二次大戰之前,已經有了英國對美國的盲人高爾夫比賽;1947年美國盲人高爾夫協會成立後也開始舉辦盲人高爾夫錦標賽。
盲人高爾夫史上第一個一桿進洞是在2004年9月15日,由來自北愛而蘭的弱視女士Jan Dinsdale達成,那是在Shannon Lake俱樂部舉辦的加拿大公開賽,115碼的第二洞。
盲人高爾夫和高爾夫其實只有一點小差異。基本上盲人高爾夫利用教練來告知距離、方向等等必要訊息給視覺障礙的玩家,並幫玩家把球桿對準球。在教練做完這些事情以後,玩家就必須靠自己的技術來擊球了。除了教練的幫助以外,視覺障礙者碰到沙/水/草也不算犯規。
盲人高爾夫比賽由視覺障礙者的視力等級分級,和其他視覺障礙者運動相同:
B1:全盲或無法辨識手掌形狀的視力。
B2:可辨識出手掌形狀,但視覺敏銳度在2/60以下或視覺範圍小於5度。
B3:視覺敏銳度在2/60~6/60之間,視覺範圍在5~20度。
講到天文學,也許有人會想到巨大望遠鏡、瘦弱的科學家,孤立在山頂的房子......實際上世界上到處都是業餘的觀星者,而且其中有不少還是身心障礙者,所以你也可以嘗試並享受這一種娛樂。
別說觀星不用精密昂貴的裝備,觀星甚至可以不用任何配備。你只需要一點資訊就可以在自家後院觀星了。
任何人都可以觀星,並由此更認識我們的宇宙。觀星並不要求專業知識、特殊訓練,我們可以只是看看地球外面的現象,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觀星者。
觀星需要的是觀察和耐心,而由於這些剛好是許多身心障礙者的專長,觀星再適合也不過了。對於那些可以晚上出門凝望天空的人來說,觀星最值得追求的興趣,而且它是可以和朋友分享,也可以讓人更瞭解這個世界。
月亮的陰晴圓缺、星星的位置變換都是直接在家中可以看到的景象。你可以在不同的季節看到不同的星座,像是大小熊星座;你也可以用肉眼看到大陵五變星、梅西耶天體等等,尤其是閃亮的北極星。太陽系內的幾顆行星也可以看得到,像是金星,木星,土星和火星。當然觀察天體還是適合在遠離光害的地方,各種燈光都會讓天體更難被看到,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找的遠離城市燈光的地方觀星,才能看到更多星星。
你可以在網路上或是圖書館裡找到許多免費的觀星資訊和知識,讓你學會該看什麼星星、該怎麼找他們,又他們是什麼、有什麼故事......
如果你只是要把觀星當作一個興趣,你完全不需要任何器材,即使你想要買些裝備,大概也有望遠鏡可以買而已。望遠鏡大概不用幾千塊錢,使用、攜帶都簡便,它的視野較寬,讓初學者方便尋找星體。如果你還想更深入鑽研宇宙,你還可以買個天文望遠鏡,它的價格可能是一般望遠鏡的好幾倍,也需要一點使用與組裝技巧,但它可以讓你看得更大更清楚,通常最後大家都會想要一副天文望遠鏡。另外還有一些配備是專給觀星狂熱者的,像是不同倍數的鏡頭、尋星鏡、腳架、濾光片等等。
有些業餘的觀星者喜歡替天體攝影,用傳統相機、數位相機透過天文望遠鏡照相就已經可以有相當不錯的品質了,如果還想要細緻的結果,可以使用一種CCD相機,這種相機感光度比一般相機高,所以能捕捉到一般相機照不到的影像,只是要讀取這類照片還需要配合特殊軟體。
什麼都沒有的初學者可以觀星;擁有一堆裝備的專家也可以觀星,不同程度的人都可以觀星,這正是觀星如此美妙的原因。
如果有人還不相信肢體障礙者可以從事運動,可以參考2005年一部叫做「Murder Ball」的電影,其內容就是輪椅橄欖球─肢體障礙者甚至可以參與擁有這種聳動名稱的激烈運動。
輪椅橄欖球七零年代後期在加拿大誕生,現存於超過二十個國家,並且是殘障奧運指定項目。這種運動原本被稱為謀殺球(Murder Ball),在美國則叫四肢橄欖。球員都有四肢癱瘓的情形,因為規則要求上下半身都要有障礙,多數球員都屬於脊髓損傷,有些則是截肢、運動神經疾病等。輪椅橄欖是一項室內的混合項目,球員有男有女。它和聯盟式橄欖球相似,甚至使用相同的球,節奏相當塊快,攻守快速交替,打起來的精彩度也不輸聯盟式橄欖球比賽。
輪椅橄欖使用手動式輪椅,且規則有詳細規範輪椅的規格,所以很多選手都使用特別訂製的專用輪椅。這些專用輪椅有些特別的配備:保險桿,用來碰撞或阻止敵對球員;翅膀,讓輪椅更難以以阻擋;輪框,用以保護輪子;以及裝在後方的防倒裝置。輪椅橄欖含有輪椅籃球、曲棍球及手球的元素,是一種接觸運動,輪椅間的碰撞及接觸是這項運動重要的一環。
輪椅橄欖規則:
單板滑雪常被視為是一種極限運動,的確這種運動結合了沖浪、滑板跟滑雪的技巧,是相當難學習的一種運動。然而在2002年冬季奧運後,美國的滑雪場上出現越來越多身心障礙的滑雪者,他們是適性滑雪的滑雪者。
適性滑雪是一種改良過的滑雪,在裝備上、規則上及技巧上都為身心障礙人士做了修改,讓他們能參與這種具娛樂性和競爭性的運動。適性滑雪比賽有各樣的身心障礙人士參加,有男的;有女的;有脊髓損傷的;有腦性麻痺的;有截肢的;有視覺障礙的。這些運動員們運用自己擁有的能力來滑雪,和彼此競賽。雖然沒人知道美國滑雪身心障礙者的確切人數,但大家都同意人數正在快速成長。因此儘管它的歷史沒有很長,商人們已經開始生產其所需的滑雪板及配備了。
在配備上,適性滑雪和一般單板滑雪一樣,運動員應該依據自己的身高、體重和體能來選擇滑雪板,板子的長度約到鼻子或下巴之間。儘管外觀上差不多,滑雪板依細節可分為三種:freestyle、freeriding和比賽板。身心障礙的滑雪者可以在板子上加裝支架、拆掉邊條來幫助平衡,但許多人並不使用任何輔具或改裝。肢體障礙者如果想要滑雪,可能需要分析自己的肢體能力以及義肢的種類,以對滑雪姿勢做修正。
儘管適性滑雪有得到相當的關注,但仍屬於起步階段,要見到它被納入殘障奧運項目可能還需要段時間。但在許多組織的幫助下,這並不是不可能的事。這些特殊的滑雪者也可能做到適合國際競賽的炫目特技,這會讓更多曾經認為已不可能再參與任何體育活動的身心障礙人士得到希望,因此許多組織努力地推廣這項運動。
「加拿大單板滑雪組織」發展了一套適性滑雪的課程,內容包含運動員訓練營、滑雪比賽,也有教練的進修課程;非營利組織「挑戰阿拉斯加」幫助身心障礙者發展全部潛能,他們已經在阿拉斯加服務超過二十年,提供運動或是治療性娛樂活動給身心障礙人士。去年的冬天,挑戰阿拉斯加給用一千堂以上的課程教導發產遲緩學生滑雪;「美國適性休閒中心」教導適性滑雪,由休閒治療師領導、監控訓練課程,他們接受任何障別的學生,從視障、自閉症到脊隨損傷都有,以一天不到一百美金的價格提供一對一的教學。
這些組織的理念是:如果能專心致志,人們能夠超越身體的限制。他們是對的,他們證明了身心障礙者只要有自信裝上裝備去嘗試,即使是單板滑雪這種極限運動,他們也能參與與享受。
原文
有很多休閒娛樂是不會被身心障礙所阻礙的,釣魚就是其中一項。因為現在已經有電動捲線器、固定式架桿器等裝備可以讓上肢障礙者參與釣魚;浮筒船也讓輪椅族可以方便移動,一起釣魚。另外,不管你是想在岸邊釣、碼頭釣還是在船上釣,都可以找到專為身心障礙釣者成立的俱樂部或團體。
美國有組織為身心障礙者舉辦大大小小的釣魚比賽,也有組織專門帶領身心障礙兒童進入釣魚的行列。更有一個叫做「釣魚無障礙」的團體,服務所有年齡、種族、性別或障別的身心障礙者,數千位身新障礙者因為他們而加入這種休閒活動。
在英國則有五萬四千多的身心障礙者持有釣魚執照,約一千人屬於競技型釣客,其餘則是休閒釣客,為了樂趣而釣。英國同樣也有組織推廣身心障礙者釣魚─1996年成立的身心障礙者釣魚協會,他們有權在蘇格蘭釣鮭魚,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去嘗試各種釣魚活動,甚至是飛蠅釣。
文/大頭班長 整理
殘障者的運動訓練,早在一百年前就存在了,目的是為了讓殘障者的身體復原狀態及提供再教育功能。其實與常人比較起來,運動對殘障者而言更形重要,因為運動可以協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並且讓患者重新進入社會生活、更加獨立,也因此截至目前為止,除了高度表演性質的運動外,殘障者也能參與具有競賽性質及娛樂性質的運動表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物理治療法及運動醫療、矯正性治療及內科手術即被重視。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的殘障軍人、平民為了可以減少肢體無法動彈所造成的影響而開始接受體能運動訓練,這些運動方式被視為一種治療,希望可以藉由這些運動提高患者恢復知覺的可能性。
在1948年,一位Ludwing Guttmann醫生在英格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脊髓損傷軍人組織一個運動兢技團體,四年之後,荷蘭的參賽者加入這項運動會,殘障奧運會因此產生。
第一屆的殘障運動會在1960年的羅馬舉行,直到今天為止,殘障奧運會不但是是殘障運動員最精彩的演出,也是所有殘障運動團體的靈魂組職,他們強調運動精神遠勝過於身體上的殘缺。由人數我們也可以看出殘障奧運會受世人重視的程度有多大:1960年在羅馬舉行的夏季殘障奧運會運動員人數只有400名,1996年在亞特蘭大舉行的殘障奧運會則高達3195人,而千禧年於雪梨所舉辦的殘奧運會則有超過4000名的運動員加入。
通常殘障奧運和國際奧運會是在同一年舉行,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以及1992年Albertville所舉辦的冬季奧運之後,殘障奧運和國際奧運會則是使用同一場地舉行運動會。
2000年殘障奧運在雪梨熱烈展開,隨之而來的是美國鹽湖城的冬季奧運。2004年的夏季奧運則是在希臘的雅典舉行,2006年冬季殘奧則是在義大利杜林舉行。
2000 | 第十一屆殘障奧運會 | 澳洲, 雪梨 | ||
2002 | 第八屆冬季殘障奧運會 | 美國, 鹽湖城 | ||
2004 | 第十二屆殘障奧運會 | 希臘, 雅典 | ||
2006 | 第九屆冬季殘障奧運會 | 義大利, 杜林 | ||
2008 | 第十三屆殘障奧運會 | 中國, 北京 | ||
2010 | 第十屆冬季殘障奧運會 | 加拿大, 溫哥華 | ||
2012 | 第十四屆殘障奧運會 | 英國, 倫敦 | ||
2014 | 第十一屆冬季殘障奧運會 | 俄羅斯, 索契 | ||
2016 | 第十五屆殘障奧運會 | 巴西, 里約 |
文/大頭班長 整理
殘障者的運動訓練,早在一百年前就存在了,目的是為了讓殘障者的身體復原狀態及提供再教育功能。其實與常人比較起來,運動對殘障者而言更形重要,因為運動可以協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並且讓患者重新進入社會生活、更加獨立,也因此截至目前為止,除了高度表演性質的運動外,殘障者也能參與具有競賽性質及娛樂性質的運動表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物理治療法及運動醫療、矯正性治療及內科手術即被重視。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的殘障軍人、平民為了可以減少肢體無法動彈所造成的影響而開始接受體能運動訓練,這些運動方式被視為一種治療,希望可以藉由這些運動提高患者恢復知覺的可能性。
在1948年,一位Ludwing Guttmann醫生在英格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脊髓損傷軍人組織一個運動兢技團體,四年之後,荷蘭的參賽者加入這項運動會,殘障奧運會因此產生。
第一屆的殘障運動會在1960年的羅馬舉行,直到今天為止,殘障奧運會不但是是殘障運動員最精彩的演出,也是所有殘障運動團體的靈魂組職,他們強調運動精神遠勝過於身體上的殘缺。由人數我們也可以看出殘障奧運會受世人重視的程度有多大:1960年在羅馬舉行的夏季殘障奧運會運動員人數只有400名,1996年在亞特蘭大舉行的殘障奧運會則高達3195人,而千禧年於雪梨所舉辦的殘奧運會則有超過4000名的運動員加入。
通常殘障奧運和國際奧運會是在同一年舉行,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以及1992年Albertville所舉辦的冬季奧運之後,殘障奧運和國際奧運會則是使用同一場地舉行運動會。
2000年殘障奧運在雪梨熱烈展開,隨之而來的是美國鹽湖城的冬季奧運。2004年的夏季奧運則是在希臘的雅典舉行,2008年則是在Turin舉行。
不會受到身心障礙或是經驗的限制,射箭是每個人都能追求的一種運動。
在英國的肯特郡,想要嘗試射箭的身心障礙者受到相當多的支持,國家射箭協會在這裡設了三家專門服務身心障礙者的射箭俱樂部,雖然他們也接受非身心障礙的會員,但主要還是特別為身心障礙者設立。
其實英格蘭各地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讓人接觸射箭,大多數都提供裝備,也資助身心障礙射手購買自己的裝備;也有一些小生產商提供身心障礙者專用的配備,像是輪椅用箭袋;肯特郡盲人協會、肯特郡身心障礙戶外活動計畫等組織則會提供相關訊息。
射箭在2002年納入肯特郡青年殘障運動會,致使一些學校跟機構把射箭加入到課程裡,也開始舉辦校際比賽;有些學校則是利用課後社團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射箭。
視覺障礙的射手們依照他們的視力分級,由British Blind Sport訂定的測驗分為B1、B2、B3和B4。無法看到標靶的射手會使用一種觸覺裝置,讓他們用手背感覺弓箭的描準方向,然後由他人告知射擊結果以修正。由於British Blind Sport的努力,英國在視覺障礙射箭方面成為領導者,設立標準和規則。
肯特郡視覺障礙射箭比賽於2005年由Ashford Archers主辦,從肯特或是埃塞克斯郡共有26隊來參加;許多公司合資捐贈獎盃;Ten Ring射箭用品捐贈標靶......「肯特身心障礙戶外活動」值續推廣射箭運動。
射箭的官方組織是國際射箭聯合會,這項運動成為成為殘奧項目已經超過三十年,其中包含雙人、單人及隊伍的分項,使用和奧運相同的記分級比賽標準,比賽有分站立組與輪椅組。
使用場地和一般的射箭場大同小異,直徑48吋的標靶立於294呎外,畫有十個同心圓。規則和奧運射箭相同,擊中標靶以得分,紅心十分;外框一分,越接近中心分數越多。
殘障奧運用的箭視鋁製或碳石墨製,弓則是由石墨、木材、碳纖維或玻璃纖維製成的反曲弓,大小與重量則不一定,四到六呎都有,輪椅使用者或是兒童建議使用48吋弓。
建議用弓:
十歲以下兒童:10~15磅
十到十二歲兒童:15~20磅
女性及青少女:20~30磅
男性及青少年:30~40磅
狩獵用:40~50磅
坐輪椅的射手不使用特製弓,他們射擊姿勢和目標成九十度,允許拆除前扶手來增加拉弓力道,允許使用厚度符合規定的座墊及背墊;嚴重上肢障礙者可使用器具將弓固定在手上,可由他人代替將箭上弦,但協助者不可提供建議、指導或干擾其他射手;不可使用義肢,應使用背帶或其他支持器材,而且使用之器材亦有規格限制。
原文Disability Archery and Bowhunting - Sports for All Abilities
殘奧會的帆船項目接受男女肢體障礙者和視覺障礙者參加。
1996年亞特蘭大殘障奧運會上,帆船以表演項目的方式介紹給身心障礙者,而在2000年的雪梨殘奧上,帆船已經成為正式項目。有截肢、腦性麻痺、視覺障礙、脊髓損傷或其他肢體障礙的選手都可以參加帆船項目。直到今天,共有超過50個國家有身心障礙者從事帆船運動。
殘奧帆船使用配合障礙程度的記分系統,讓參賽者可以和不同障別的選手可以一起比賽。最重度障礙者一分,最低度障礙者七分,一條船上不能超過十四分。項目方面分三項:單人、雙人及三人重型帆船,單人與三人比賽開放給大部分的選手,而雙人比賽特別提供給重度障礙選手。比賽總共進行九次,採積分制,得分最少者獲勝。
殘障奧運的越野滑雪決定在加拿大惠斯勒南方的卡拉漢山谷舉行,據說這個賽道很適合坐滑雪比賽,而且速度會非常快。選手及隊伍陸續前往場地進行熟悉與探勘。2007年美國冠軍Monica Bascio、亞軍Bob Balk、Greg Mallory都曾現身會場。
Bascio說:「我很喜歡這裡,也很慶幸我有機會在比賽前先來看看賽道。」
美國隊教練Kreamelmeyer則認為場地很好,但是會比看起來難。
如同其他冬季殘障奧運地項目,選手們被分為不同種類,和同樣或相近障別的選手進行競技。視覺障礙的選手配有導航人員;站立滑雪者使用一般的滑雪裝備;有需要的肢體障礙選手則用改裝雪橇來比賽...。
關於殘障奧運越野滑雪賽:
比賽有分短、中、長程,從2.5公里到20公里。比賽使用計時制,選手出發間隔30秒,大會使用「Nordic Percentage System」讓分制度,依障別加時,完成時間加上障別時間最低者獲勝。接力賽方面,由於隊伍中選手障別會互相平衡,讓每一隊在障別上平等,因此不需特殊計算,第一個衝過終點線的就是冠軍。
在這種比賽中需使用兩種技巧,自由式和傳統式。在沒有軌道的路段,選手必須使用自由式─用類似溜冰的動作,用滑板推行,這種方式大約比Classic快百分之八,這種技巧需要比較短的滑雪板。另一種一種傳統滑雪技巧稱為坐滑雪,這種方式滑雪者只能順著平行軌道前進。
在美國艾達荷州,「太陽谷適性運動」每年都招募其他運動界的佼佼者,教導他們如何用雪橇進行越野滑雪,殘障奧運銀牌Bob Balk就在這裡任教。
Erik Avla參謀軍士是伊拉克戰爭第一個受傷的士兵,而他在太陽谷找到了新希望─遇到「太陽谷適性運動」的Marc Mast,並幫助他開始滑雪。Erik說:「會開始重拾平衡感,滑雪滑越多,平衡感恢復的越快,我自己都很難相信受傷九個月後我就在滑雪了。」
坐滑雪用雪橇也可加裝輪子,以便在一般地面或體育館裡進行訓練。對越野滑雪來說,上半身的訓練非常重要,因為所有的動力都來自肩膀或手臂的肌肉。
殘障奧運目前足球項目有兩項,五人制足球及七人制足球,分別屬於視覺障礙類和腦性麻痺類。
五人制足球
在歐洲,五人制足球發展於西班牙,早在1986年就打了第一次國家盃;在南美洲,1980年就有巴西錦標賽;歐洲和美國冠軍賽在1997年舉辦,而隔年就是1998年世界盃,並在2004年的夏季被納入殘障奧運。
五人制足球是足球(國際足聯版)的一個變種,以小場地、少球員進行比賽,且可以在室內進行。五人制足球再經修改變成了適合視覺障礙者的一種球類運動。
場地比較小,而且四周有圍板
包含守門員在內,一隊只有五人,外加一個指導員,可在場外引導球員
球會發出聲響,讓球員聽聲辨位
球賽分為上下半場,各25分鐘,中場休息10分鐘。
守門員與指導員不必為視覺障礙者,但守門員必須五年內在國際足聯沒有紀錄。
兩種等級B1或是B2/B3。
在B1級的比賽裡,只有B1級的選手可以參加;在B2/B3級的比賽裡,場上至少要有兩位B2級選手。
B1 - 全盲或近全盲,無法辨識手掌形狀者。
B2 - 可辨識出手掌形狀,但視覺敏銳度在2/60以下或視覺範圍小於5度。
B3 - 視覺敏銳度在2/60~6/60之間,視覺範圍在5~20度。
七人制足球
七人制足球是專為腦性麻痺、中風、創傷性腦損傷等神經系統障礙者設計的足球(國際足聯版)修改版,這項運動的官方組織是國際腦性麻痺運動休閒協會(CP-ISRA)。1978年CP-ISRA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辦CP-ISRA國際賽,展開了七人制足球國際比賽的序幕,使七人制足球成為1984年的紐約殘奧的比賽項目。
場地較小。
一隊只有七人。
允許越位。
允許單手擲球入場。
球賽分為上下半場,各30分鐘,中場休息15分鐘。
場上至少要有一位C5或C6級的球員;C8不得超過兩位。
C5 - 行走、奔跑困難,但可站立、踢球者。
C6 - 上肢控制協調困難者。
C7 - 偏癱者。
C8 - 最低標準,必須有影響足球運動表現的障礙。
原文 Disability Football 5-a-side;Disability Football 7-a-side
很多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都可以玩輪椅冰壺,因為它不是種劇烈運動,只需要能忍耐冷、能推球即可。它由世界冰壺聯盟(World Curling Federation)管理,屬於冬季殘奧項目,男女混合。
輪椅冰壺1990年代末起源於歐洲,在2002年進入北美;第一次的世界盃在瑞士蘇爾賽舉行,地主國瑞士以7:6擊敗加拿大取得優勝;2006年由加拿大以7:4擊敗英國,拿下首次冬季殘奧金牌;2009年的世界盃以及2010的冬季殘奧都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舉行。
輪椅冰壺有點類似沙壺球,又有點像保齡球。在球道的盡頭畫上同心圓及紅心當作標靶,將輪椅停在另一頭,然後用手或是球棍將約十九公斤的球滑進圓圈。比賽進行的方式有點像棒球的分局或是曲棍球的分節,共有六局,每人兩球,總共十六球。每局結束時,球最接近紅心的隊伍得一分;然後在六局都結束後,得分多者獲勝。
在硬體上,輪椅冰壺和一般冰壺沒有什麼不同,使用一樣的球以及場地,差別僅在於輪椅冰壺沒有刷冰員,且投球者在固定的輪椅上,除了可以用手投球外,還可以用球棍勾住球的上方來投球。在一般的冰壺規則裡,在球投出後,會有兩位刷冰員在球的路徑前「刷冰」,讓球能更精準的到達想要的位置。而輪椅冰壺沒有刷冰,投球者必須把冰面的阻力、路徑的偏移都先考量進去,使的輪椅冰壺更加的需要技巧。
世界冰壺聯盟為國內及國際賽事特定了一套規則,要求隊伍一定要男女混合、進行八局比賽,限時六十八分鐘,僅有一次一分鐘暫停,選手依定要是使用輪椅的身心障礙者,更精確的說─必須是無法行走或僅能行走非常短距離者。
輪椅籃球是一種給肢體障礙人士的籃球運動,球員坐在特製的籃球輪椅上進行比賽。正式的輪椅籃球比賽都會使用分級制度,將球員分為1級到3級的障礙等級,並限制場上球員等數字總和。輪椅籃球使用標準的籃球場地,除了因應輪椅的使用而坐的修改外,也保留了籃球的規則。例如「走步」的定義改為持球時碰觸輪子超過兩次。
輪椅籃球規則
球員分級
1級 - 胸髓第七節以上完全性脊髓損傷或相近障礙。
2級 - 胸隨第八節到腰髓第二節之脊髓損傷、髖關節截肢。
3級 - 腰髓第三節以下脊髓損傷、截肢。
隊伍平衡
1級 - 1點;2級 - 2點;3級 - 3點。依照球員分級給予點數,場上球員點數的總和不得高於12點,在開場前與暫停後監控兩隊點數都正常。如果超出12點,則該隊需換人且得到一次技術犯規。
專用輪椅
籃球輪椅的座椅高度不能離地超過21吋;踏板須至少離地4又7/8吋,且上方需配有皮帶;如有醫療需求可裝置坐墊,3級球員限兩吋、其他球員三吋;必須配有保護裝置。
球員間的接觸
輪椅籃球將輪椅視為球員的身體,在一般籃球中的撞人、阻擋等規則套用到輪椅上。
時間限制
進攻球員不能在禁區超過四秒。
運球
運球不限次數,但在未運球的狀態下,持球者只能碰觸輪子兩次,否則違例。
失去球權
持球者自己碰觸到地面或是其輪椅除了輪子以外的部位碰到地面,則球權轉移到對手。
出界
包含球員身體以及輪椅,只要壓到或超出邊線即為出界。
體能優勢犯規
由於輪椅籃球球員的體能狀況不一,離開輪椅、腳落地都是體能優勢犯規行為,球員必須全程坐在輪椅上。體能優勢犯規會讓對手在兩個罰球後得到邊線球,並讓自己被驅除出場。
摔落輪椅
發生球員摔落輪椅的狀況時,如果有危險,則比賽應暫停;若無危險則等到比賽告一段落才會暫停。如球員是因為爭球而摔落,則失去球權。
原文Wheelchair Basketball Information
一群熱愛籃球運動的殘障朋友所組成的團體,每個星期日下午在高雄市無障礙之家四樓練球,球員對興趣的執著與渾汗的快感讓球隊持續至今已20多年。
雪橇曲棍球是專為身障者設計的修改版曲棍球,是殘障奧運中的曲棍球項目。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雪橇曲棍球要坐在雪橇上,用球棍的一頭來移動雪橇,再用另一頭射門。這項運動主要由下半身肢體障礙者參與,但其實並沒有分級制度,只要不適合溜冰者即可參加。這是一項激烈的運動,球員用球棍搶奪移動快速的球,並嘗試將球打入對方的球門。
雪橇曲棍球於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季殘奧初次亮相,規則上和冰上曲棍球相當類似,每隊有一位守門員、兩位後衛、三位前鋒,用球棍在場上穿梭,這些球棍上有鎬,讓球員得以像冰面施力以前進。而球員們坐的雪橇有兩片刀片,讓球可以穿越。
雪橇曲棍球起源於瑞典,由一群身障者為了自己想要玩冰球而研發出來,不過這個版本並沒有守門員的存在。幾年後這個運動紅了起來─1980年國際賽事出現、1982年挪威、加拿大、美國、英國都加入、1993日本和愛沙尼亞成立球隊、1994年的挪威冬季殘奧,瑞典靠著老經驗奪冠......雪橇曲棍球也開始蓬勃發展。現在已有十個國家有雪橇曲棍球隊伍,而德國、荷蘭、捷克、俄羅斯及韓國都成立了雪橇曲棍球俱樂部。
所用裝備
雪橇曲棍球所使用的球棍大概只有普通曲棍球棍的三分之一而已,為木製再經由玻璃纖維強化,鎬的部分不可磨利,也不可突出超過一公分,以免傷害冰面。守門員所使用的球棍則兩頭都有鎬,讓球員可以擊球也可以移動雪橇。
雪橇曲棍球所用的雪橇為了輕量化會使用鋁來製作,但還是有鋼製的部份,雪橇下的冰刀就是三公厘厚的鋼片,設計上故意使用兩片冰刀,讓球可以從底下滑過。球員坐在良身訂坐的固定座位上,然後以將下身各部位綁在雪橇上。
通常比賽的場地也會配合選手設置無障礙設備,像是球員的「板凳區」會有特製的「板凳」;場邊的牆版會換成塑膠玻璃,讓球員可以坐著觀看場內。如果場地沒有這些設施,球員即使下場,也只能待在場邊看球。
由於雪橇曲棍球是項非常激烈的運動,球員必須戴頭盔、面罩、護膝、護胸等等的全套護具。更由於射門的球時速可達90公里,守門員還需裝備專用的擋板以保護自己。
緊接在2010溫哥華冬季奧運之後,預計會有超過四十個國家的選手參加2010惠斯勒冬季殘奧。殘障奧運的高山滑雪項目關鍵在於決心與意志力。這項運動讓我們這種有健全身體的人十分震驚,不是因為滑雪者在衝下斜坡時,時速可到達驚人的一百公里,而是因為不論在身體上或是技術上這些選手都令人敬佩。
想像一下如果只有一隻腳、沒有腳或是癱瘓的腳會是什麼感覺?我五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滑雪,我的體能還算是相當不錯的了。然而在惠斯勒山或是黑梳山待上一天,我的身體就快廢了,連腦袋都很累,背又痛;腳又像上了鉛塊;還跌傷了臉......滑最後一趟的時候,我一公里內停下休息十次,才勉強抵達終點。第二天早上我幾乎下不了床,我的身體在吶喊「夠了!」我花了大半了星期和一堆止痛藥才撐過來。
就像我前面說的,我那時候體能還算不錯的耶!
現在再想想看那些參加殘障奧運高山滑雪的選手們─有些用一隻腳滑雪;有些盲目的滑雪,殘奧還有各樣障礙的選手,像是脊髓損傷、截肢、腦性麻痺等等。有些身心障礙者會用特製的滑雪用具,像是有人會用改裝雪橇來坐滑雪;視覺障礙者則需配合別人的聲音指示來導航;有人會用特製的雪杖來幫助平衡;坐在雪板上的則會拿特短的雪杖。
殘奧高山滑雪有五個項目:
小迴轉:短程急彎的項目。
大迴轉:類似小迴轉,唯賽道較寬、彎角較順。
速降:從山頂衝下,賽道最長、速度最快的項目。
超級大迴轉:小迴轉加上速降,高速長賽道的項目。
超級全能:非常困難的項目,以速降的賽道連接兩個小迴轉。
本文作者Macmillan夫婦已經享受惠斯勒山許多年,在那露營、健行、滑雪、釣魚甚至泛舟,如果計畫去該區域旅遊,可以參考他們的網站Whistler-outdoors。
國內有些身障服務組織提供身障朋友國內外旅遊服務,例如伊甸基金會、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台灣無障礙旅遊發展協會等,在協助身障者外出旅行行程的規劃與安排上有相當專業的經驗,這些團體會不定期舉辦國內外(生態)旅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透過訂閱他們部落格訊息而獲得最新出團資料!
推展國際交流旅遊活動的組織,民國93年8月創立,由身心障礙者與關心的人士共同參與,協助身心障礙者建立自信、走出自我、達到生活無礙。另外也出版無障礙情報誌、舉辦親近自然活動等無障礙推廣活動。
伊甸基金會為為身心障礙者、高齡者推廣無障礙旅遊,藉由學術研討、實際體驗、加強培訓等方式提昇台灣的旅遊環境。未來預計建置無障礙旅遊諮詢平台,蒐集分享旅遊相關資訊與資源。此為其部落格,內有活動記錄、旅遊行程推薦、旅遊心得及相關資源。
王貞几
40歲,出生沒多久即罹患小兒麻痺,成長的歲月中一直與生活困境搏鬥的她,終於可在壓力稍輕的時候,坐坐夢想已久的飛機。
「國外旅遊,對我這個需要以輪椅代步的重度殘障者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初聽到警廣節目報導殘友加拿大旅行的訊息時,心中泛起了小小漣漪,我是否能去?沒想到答案居然是「可以,沒問題!」為此,不放心的我還特別徵詢家人的意見,他們都驚訝不已,「像你這麼不方便還能去國外?」經過百般爭取,我總算達成許久的夢想。
當我們一行人到達機場時,華信航空公關組蕭曉玲科長還特別到機場送行,協助我們這17位殘障朋友順利登機。進了機艙坐定後,發現自己真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的好奇,直到飛機起飛的剎那間,真令我百感交集:「我終於飛出去了!」
旅程裡的許多景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萬年冰原與露易絲湖。當輪椅站在冰床上的那一刻,內心出奇平靜,宛如只有自己置身在這個天地裡,壯闊無比的大自然景觀中,我不過是個「點」,從高空往下俯瞰,可能連這個「點」都不存在。心中突然豁達起來,我們比起大自然是這般渺小,何需為小事斤斤計較!
露易絲湖給我的感覺就像夢幻一般,如詩如畫,自己就像置身在美麗的明信片裡,恨不得時光就停留在此刻,讓我永遠享受這一份寧靜的美。在這9天7夜裡,有很多的事讓我感動,志工們熱情協助、團員彼此照顧,甚至每晚的「分享時間」,都讓我們心靈更加契合,像家人般親近。 經過了這趟旅遊,我深深體會到「自助人助」的道理,相信我以後會更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戰。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也是我最難忘的旅遊經驗。而讓我能擁有這美好的回憶真要感謝劉銘、李燕、志工、華信航空與所有贊助與協助者,感謝您們,沒有您們就沒有辦法在我生命裡留下這篇美麗又難忘的一頁!
許家綾
47歲,5月份才從加拿大玩回來的她,如今為了當志工再度自費前往,沒想到美麗的湖光山色反而讓她不斷感謝此次機會。
「洛磯山脈真是太美了!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麗風景。」今年5月我剛從加拿大玩回來,可是一聽到劉銘、李燕兩位老師說,此趟旅行需要志工協助,我先生即鼓勵我再度前往,真的沒想到此行收穫最豐富的竟然是自己。
美麗的風景當然不在話下,5月來時,露易絲湖還是一片雪白呢,而今,藍色晴天、白色冰原、綠色湖水、紅色花朵,令我目不暇給。
而且整個旅程中,我看到殘障朋友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笑口常開、自立自強,所以,我能幫忙的不過是簡單的攙扶,以及推輪椅。最重要的是,在他們身上我學會「樂觀」,以往遇到不如意的事我會想不開,可是看到他們的毅力,我真覺以前那些事算不了什麼!
我們這群志工中,50多歲的詹正男大哥真令人佩服,他總是一馬當先的去揹、抱殘障朋友,一點都不會延誤。如果問起我們的感想,就像詹大哥說的,「自己出錢來當志工,其實也沒有什麼。算是花錢來體驗人生,而殘障朋友給我的感動又是這麼多,再說風景也沒少看啊!」
看到每位團員都玩得這麼快樂,自己又收檴這麼多,我真覺得這一趟加拿大是感恩之旅呀!
周煜開
36歲,生出後就沒見過這世界的五顏六色,但是他從來不放棄用皮膚、鼻子、耳朵與想像去體會。身為國家級音樂家的他,到哪都不忘帶著心愛的胡琴,也因此有了這一場難忘的「感覺之旅」。
「真好!真好!除了旅遊,我還可以在街頭表演,酷斃了!」對於看不見的我來說,旅遊可是最刺激的感官之旅呢!因為藉由環境改變,我可以嗅到不同的空氣、感受到不同的溫度,由別人的描述中想像著美麗景象。
提到這趟旅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帝后飯店前的街頭表演,我一下遊覽車就被廣場前的蘇格蘭笛聲所吸引,立刻請志工帶我上前去,我拿起手中胡琴就和他對奏了起來。沒想到奏著、奏著,團員竟然把我的琴盒打開,而遊客卻也紛紛丟錢進來。哈!哈!短短半小時,我不僅演奏的快樂,還賺了折合新台幣800佰元呢!
在前往維多利亞島的渡輪上,當時我在舺板上拉奏著胡琴,突然有位以色列籍的音樂工作者,拿起她的長笛與我合奏了起來。慢慢的,整個舺板上的遊客竟打著節拍跟我們和了起來,一曲接著一曲,在我們演奏以色列民謠時,全部的人居然手牽著手跳起舞來,真是音樂無國界呀!現在回想起來,還讓我興奮不已呢。
在回程的飛機上,我跟劉銘說,不管明年去哪裡玩,都算我一份喔!我愛上了旅行呢!
李燕
身體的缺陷,阻擋不了夢想的實現。警廣「劉銘李燕時間」節目為國內第一個由殘障人士服務殘障人士的公共服務類節目,節目不僅在空中傳播關懷弱勢族群理念,更實際走出錄音室,來服務人群。86年節目本著開拓殘障者的眼界、豐富他們的心靈,舉辦了澳洲之旅,87年更展開「破冰之旅--加拿大洛磯山脈殘友快樂行」活動,一行34人(殘友和志工各一半)於9月8日至16日,為期9天7夜的旅程,不僅讓團員將湖光山色的美景盡收眼底,更讓團員學會互助互愛,用愛來化解障礙。
在這裡,要特別感謝華信航空、聯合報、天海旅行社,以及志工們全心全力的付出,讓許多殘障朋友一償宿願、美夢成真。接下來,就是這趟旅遊中幾位團員的心聲,為此寫下動人、難忘的紀錄。
特殊奧運起源於一個給心智障礙者的運動夏令營,後來擴大規模,在1968年於美國芝加哥舉辦一場大型的運動會,從北美各地來了超過千名的運動員。在運動會上,尤妮絲.甘乃迪.史維法(Eunice Kennedy Shriver)女士宣佈成立特殊奧委會,從此特殊奧運成為固定的國際運動盛會。
在1971年,特殊奧運得到美國奧委會的認可,開始使用奧運會(Olympics)的名稱;1977年首度舉辦冬季特奧;1988年得到國際奧委會的認可。2003年特奧首次走出美國國境,在都柏林舉辦,150個國家、七千人參賽,同時這也是特奧首次開幕與閉幕典禮被轉播。
特殊奧運接受不同能力的運動員,沒有人會因為能力差而被排除在外,不論是參加比賽或是得到鼓勵─特殊奧運會使用分組系統,讓參加者和與自己情況相近的運動員競賽;同時特殊奧運不僅只表揚得到名次者,特奧會欣賞並鼓勵所有參賽運動員的特質與其表現。
盲人棒球運動起緣於美國,在西元1975年,美國明尼蘇達電話先鋒公司展示了他們設計的盲人專用棒球,並由布雷里運動基金會之會員,聖保羅的盲棒隊訂定了盲棒規則,這個規則又叫「明尼蘇達規則」,這些規則主要是要讓盲人也能光榮有尊嚴的玩棒球。布雷里運動基金會於1976年3月在芝加哥舉行的會議中決議成立國家盲人棒球協會(National Beep-Baseball Association)來推廣盲人棒球,迄今20年有餘,全美國已發展出400多支隊伍,其蓬勃發展的狀況,已成為盲人朋友們運動中的最愛。
愛盲文教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從事視障有關之福利、權益的服務,並思考如何走出"盲人"一直以來黑暗、陰霾的世界。直到民國85年發現在美國已經存在了二十年的盲人棒球運動,愛盲基金會便積極引進盲棒器材與技術,且進一步在民國85年11月29日正式成立全國、也是亞洲第一支的"愛盲蝙蝠盲人棒球隊",誓將盲人的世界帶向陽光與希望,且積極為國內盲棒紮根的工作努力不懈。
(本文由愛盲基金會提供)
文/VITO
這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經驗,你知道,就像到一個未曾去過的地方,因此在我迎接這一群來自遠方朋友的時刻,心中實在是忐忑不安。
在第一屆愛盲盃國際盲人棒球邀請賽中,我很榮幸能擔任來自美國奧斯丁代表隊的隨隊翻譯,這是個快樂的差事,但我心中實在是充滿壓力,主要原因是在於之前我從來沒有與盲人相處的經驗,除了不了解以外,更擔心自己不能善盡照顧他們的責任,就從溝通這件事來說吧,雖然自己的英文還可以,但總是有些地方需要巧妙的借助body language才方便,但面對盲人朋友時,就得費一番功夫了。此外像look、see、blind這些字我都要小心避開,以免無意中傷害了這些朋友,其實我的錯誤正是大多數人常有的那種不必要的偏見,而這種偏見正是由於不了解而產生的。
盲人朋友們在生活上或多或少都有不便之處,尤其在台灣,由於許多公共建設並未規劃無障礙空間,所以生活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但在球場上,你就會知道這些朋友們事實上仍然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賽後他們身上會有像少棒球員一樣骯髒的球衣,那是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撲倒救球所留下的痕跡,這樣的拼勁,連在場的體育記者都不禁叫好。誰說盲人的世界是沒有光的世界,在那一片藍天下,來自奧斯丁的世界冠軍黑鷹隊,以爽朗的笑容掃除了我的多慮。
六天的朝夕相處,唯一讓人十分不忍的只有通往百齡球場的狹窄樓梯,對於這些攜帶龐大裝備的朋友實在是太不方便了,希望2000年這些朋友們再回來時,我們能夠有更好的場地,同時有更多的朋友來為他們加油,如此,國內的盲胞也會有更多的機會走出戶外,享受陽光。
(本文由愛盲文教基金會提供)
文/蝙蝠隊總教練林智意
對一位視障朋友來說,手杖或許是他行動時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球棒呢?有多少視障朋友曾經心存幻想,那天他也可以拿起球棒和明眼人一樣揮棒?甚至馳騁在球場上!這絕對不是夢想,因為已經有一群視障朋友們每天盼望著假日到來,不為什麼,只為趕快到球場揮棒、跑壘,實現他們這一輩子愛好棒球的夢想‧‧‧
從他們對打棒球模糊的概念,到現在幾乎喜歡球棒更勝於身邊的手杖,我看到的是一群對這個世界模糊的人,卻相當清楚的找到他們的所愛,他們對打擊的期待與渴望、對接到球霎那間的喜悅,身為教練我忍不住要掉下感動的眼淚。想想,兩年來從相互猜忌到彼此信任,也許我應該說從不了解他們,到知道如何與他們相處,在相互學習當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細心、執著,感受到在他們黑白的世界裡有個彩色的夢想,而這個夢想是明眼人隨手可得,但是對他們來說卻必須用血汗來交換、用毅力來爭取‧‧‧
在球場的角落,看到三五成群的視障球員們,討論著打擊姿勢、揮棒快慢,有的研究著守備方式、如何補位,充分發揮了團隊精神,在球場上他們共同的願望是如何打敗對手,走出球場談的還是盲棒,確實,棒球已經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運動,因為,在其中他們找到自我、肯定自我,上天加諸在他們身上的不公平,已隨著擊出球的瞬間拋至腦後,生命中的缺陷,亦隨著撲向壘包的霎那化作永恆的光輝!
手杖是他們的生活,球棒是他們的理想,我很欣慰的看到這兩者並行不悖……
(本文由愛盲文教基金會提供)
盲棒推動委員會執行祕書/林智意
每個星期練兩次球,對這群喜愛棒球的視障朋友來說似乎不夠,雖然他們可能會因為工作〈按摩〉而睡眠不足,但棒球對他們的吸引力已經大於一切,可能的話,他們很希望每天都可以沐浴在陽光下、馳騁於草地上,畢竟,這是他們長久以來的願望!星期天一大早就可以看一部一部的計程車開進松山菸廠,每個月所費不貲的交通費一點也沒有減低打球的熱情。
一天的練球就從熱身開始,從每個人臉上的表情就可看出他們對這一天的期待,除了本身的狀況之外,他們還必須擔心投手今天的狀況,這是明眼人棒球所無法理解的現象,因為盲棒的投手就像餵球機一樣,球員能否打到球,投手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所以他們要用心體會投手今天的心情,了解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節奏和揮棒速度,成為他們最關切的事。
熱身完後,一天例行的訓練正式開始,每一位球員輪流上場打擊,今天的狀況端看打擊是否順利,接著就是守備訓練,據很多球員表示,打擊雖然很過癮,但畢竟是自己無法完全掌握的事,守備則不同,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握,當擊出來的球在自己手中接殺,那種快樂與成就感更勝於擊中球,這是外人所無法感受到的心情。中午休息是球員們之間以及跟教練交換意見的時間,任何的問題,包括球場上、生活上,幾乎是無所不談,這就像是一個家庭,一個明眼人與視障朋友因棒球而組織的一個大家庭。
為了維護這個盲棒大家庭,明眼的教練和志工們付出他們的休閒時間,視障朋友們也必須放下他們的工作,犧牲他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按摩),大夥無怨無悔,只為了共同目標---盲人棒球。因為大家內心有個更遠大的理想---從自己親身的投入,帶動更多的視障朋友走向球場、走向陽光。這樣的精神不由得另人敬嘆為草地上的英雄!
(本文由愛盲文教基金會提供)
由知名作家劉俠女士推動成立,黑們樂團是國內第一個熱門音樂樂團,團員多是啟明學校畢業。黑門的風格從輕音樂到搖滾都有,會到學校、演奏廳、孤兒院、老人院、監獄等地演出。
客家新聞雜誌對新視界盲人樂團的報導。
生命力新聞對心光盲人樂團的報寶。
生命力新聞對拓荒者樂團的報導。
在這場運動會中,哨聲改為旗幟、鳴槍改為燈號,觀眾也不會歡呼與鼓掌─這是聽障奧運。選手們必須是優耳聽力損失達55分貝以上的聽障者,並且在比賽中不得使用助聽器等裝備,所有選手在公平的情況下競爭。
四年一度的聽障奧運是除了奧運以外歷史最優久的運動會,1924年在法國巴黎舉辦了第一屆國際聽障運動會,是史上第一場身心障礙者的運動會。在此之後,除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停辦外,每四年都在不同的國家舉行,更在1949年增加了冬季聽障奧運比賽。1967年在德國召開的第19屆國際聽障運動總會會員大會,改名為世界聽障運動會,於1969年在南斯拉夫舉行的第11屆開始使用;2001年得到奧會授權使用字尾「lympic」,改稱聽障奧運(Deaflympics)。
聽障奧運除了是老字號的運動會外,也是成長快速的運動會。1924年的巴黎聽奧,共有9個歐洲國家參與、145名運動員參賽;2009年的台北聽奧已經成長到81個國家、3959名運動員之多。
聽障奧運項目:
田徑 | 羽球 | 籃球 | 沙灘排球 | 保齡球 |
公路自行車 | 足球 | 手球 | 柔道 | 空手道定向運動 |
定向運動 | 射擊 | 游泳 | 桌球 | 跆拳道 |
網球 | 室內排球 | 水球 | 角力自由式 | 角力希臘-羅馬式 |
高山滑雪 | 越野滑雪 | 冰壺 | 冰上曲棍球 | 單板滑雪 |
歷屆聽奧時間及地點:
2001 | 第十九屆聽障奧運 | 義大利, 羅馬 | ||
2003 | 第十五屆冬季聽障奧運 | 瑞典, 松玆瓦爾 | ||
2005 | 第二十屆聽障奧運 | 澳洲, 墨爾本 | ||
2007 | 第十六屆冬季聽障奧運 | 美國, 鹽湖城 | ||
2009 | 第二十一屆聽障奧運 | 台灣, 台北 | ||
2011 | 第十七屆冬季聽障奧運 | 斯洛伐克(停辦) | ||
2013 | 第二十二屆聽障奧運 | 希臘, 雅典 | ||
2015 | 第十八屆冬季聽障奧運 | 加拿大, 溫哥華 |
延伸閱讀: 從聽障文化談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會
1998年由推展殘障運動的王挽華先生邀請有心人士共同籌創。專門教導身心障礙者馬術、提供有效的生理心理治療方式,讓身心障礙者有不同的治療與運動,並以此增強自信、成就,豐富生命。網站含有馬術治療相關資訊。
名稱 |
地址/電話、傳真、e-mail |
起始 |
服務對象及時間 |
費用 |
台北YMCA永吉會所 |
台北市永吉路500號 |
1985 |
|
報名費200元,YMCA年費成人200元、兒童100元。 |
電話:(02)2763-1261 |
||||
台北YMCA萬華會所 |
台北市昆明街290號 |
1987年 |
|
免費 |
電話:(02)2314-3757~8 |
||||
嘉義YMCA |
嘉義市興業東路316號3F |
1995 |
與身心障礙團體合作,對象為兒童,不接受個別學員。
|
免費 |
電話: |
||||
台南YMCA公園會館 |
台南市公園路591-31號 |
1995 |
|
YMCA年會100元, |
電話:(06)282-4000轉18、19 |
||||
台南YMCA協進會館 |
台南市民生路2段200號 |
1988 |
|
YMCA年費200元,肢障兒童/成人班全年1,000元。 |
電話: |
||||
高雄YMCA |
高雄市苓雅區英明路166號 |
1997 |
腦性痲痹、自閉症、肌肉萎縮症、肢障的小孩/大人,除肢障外須親屬陪同下水,週日下午3:00~4:00。寒暑假暫停。 |
YMCA年費200元,保證金500元。 |
電話:(07)713-7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