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者之心理重建

  燒傷不僅嚴重的影響了一個人的外表,在心理上的衝擊更是艱辛漫長。它不像一般疾病或外傷,等傷口癒合或出院了就沒事,相反的,真正的考驗此時才開始。

  在遭受嚴重燒傷之後,勢必要面臨現實生活中各層面的問題,這些都會引起發患者和家人在情緒上和心理上的複雜反應,無形中更加重了受傷本身的負面影響。

  這些可能的問題包括:

個人層面

  • 剛受傷時的強烈刺激,會讓人一時無法反應過來,而出現一些精神上的症狀,如幻覺、記不得家人等。通常經過一段時間後自會好轉,必要時可請精神科醫師協助。
  • 在醫療上須歷經清創、植皮等手術,會帶來極大的痛楚,並引發恐懼不安,擔心是否能復原的情緒,因此容易變得依賴、遷怒,這是可以理解的正常反應,但應該只是短暫現象,會隨著身體慢慢復原而改善。
  • 開始看到自己身體受傷部位的變形,會因失去原有的自己而悲傷、沮喪或逃避,甚至可能拒絕配合治療或復健。接納受傷的自己,並肯定自己仍具備原有的各種潛力,是需要時間和勇氣。若是一直深陷在憂鬱的情緒中,可適請心理、社工的專業人士協助。
  • 夢魘和驚悸將伴隨患者一段時日,使得睡眠不得安穩,精神不濟。手、口的不方便也可能令人感到挫敗,造成食慾不振。最惱人的痛和癢,更是如影隨形,幾乎沒有一刻是舒服的,情緒也就跟著受影響,變得易怒,鬱悶和沒有耐性。因此,將心力投注於復健工作,以促進疤痕的成熟,是較正向的克服之道。
  • 復健是另一段艱鉅的路程,必須長期持續進行,而且越早開始越有幫助。復健過程中,有時會有被撕裂的感覺,痛不欲生;穿戴彈性衣和副木等,又是非常不方便和不舒服。於是容易造成惡性循環,使人更加沮喪。然而復健也是恢復信心的良藥,藉由持續復健,可以很具體地看到自己身體的功能提身,有助於重拾自我價值感。
  • 透過確實的復健促使疤痕穩定成熟,並固定回醫院門診,對後續的整形重建手術助益很大,可免去不必要的皮肉之苦。除了充分與醫生配合,詳細溝通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要有過高的期待,而造成再一次的失望與打擊。

 

家庭層面

  • 出院回家後,許多事情都得仰賴家人的協助與照顧,可能會使人產生強烈的愧疚。有時越是不願拖累家人,反而越會顯得粗暴或自嘲,弄得彼此更加痛苦。唯有體認家人與自己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以更多的接納代替埋怨和自責,情況才會好轉。
  • 家人多半沒有照顧燒傷病人的經驗,且面對和以前不一樣的患者,可能彼此都還停留震驚之中,在自處和相處的調適上,多少會顯得有些生疏和小心翼翼。不妨試著在適當的機會主動表達,讓家人了解患者的心情和需要,如該如何幫助患者穿戴彈衣比較舒服等。
  • 家人的支持與協助是身心重建的重要助力,但切忌流於過度保護,以免造成過多的依賴,延緩復原的時間。最好大家能有共識,在可能的範圍內,都盡量讓病人自己完成。畢竟日常生活的活動就是最好的復健,從中不僅減少家人的擔心,且也可增進自己的成就感。

 

社會層面

  • 受傷之後要再面對昔日的親戚朋友,會有不少心理上的掙扎,最常見的是避不見面。而對方也可能因不知如何給予適當的安慰而顯得不似從前的熱絡和主動。燒傷的朋友可以先有心理上的準備,設想別人可能會有的疑問或反應,預先擬定自己要如何回應,如此可避免彼此的尷尬,儘快恢復舊有的人際關係。一味的迴避只有使自己更孤立,並增添別人的猜疑。
  • 彈性衣及受傷的外貌容易引起陌生人的好奇,甚或驚嚇。尤其有些小孩子更會將這種反應直接表現或說出來,使患者心靈再次受到刺傷。人們的害怕或排斥是因為沒有接觸過不了解。解決之道還得從保持自然的接觸做起。
  • 求職就業方面的困擾更是揮之不去的,老闆的疑慮,同事的另眼相待,在在都會打擊原有的信心,減少嘗試的勇氣。擁有一技之長較能避免上述的困境,彈性調整原來的期待,把握眼前工作的機會,以實際的工作表現,更可以獲得別人的肯定和尊重。

  以上所述的種種調適過程,有人較圓滿順利地度過,有人卻備嘗辛酸。在此整理一些過來人的建議,供有同樣遭遇的朋友們參考。

1. 面對現實,自我接納
  不幸的事既已發生,一味的怨天尤人或懊悔自責都於事無補。唯有勇於承受眼前的身心痛苦,全心投入復健工作,才能早日復原。

2. 接受現實,自我肯定
  再進一步的整形手術,可能也無法回復原有的容貌和形體,無法杜絕人們的好奇眼光,最重要的是肯定自己還擁有潛力,把握機會加以發揮,才能化解外在容貌造成的人際隔閡和疑慮。

3. 突破現實,自我實現
  在行有餘力時,將個人的經歷與其他傷友分享,並適時予以鼓勵,或參與社教宣導等,都是極有意義的工作,對個人的成就感和價值感都是更高層次的提昇。

  這些看似簡單的因應之道,真要做到卻非易事,需要憑個人堅強的毅力及勇氣,不斷地努力再努力。若能加上親友的支持和社會大眾的接納,將可減少適應上的艱辛。另外,相關醫療團隊及社會福利機構也都是最有力的後盾,希望能隨時提供協助,陪伴受傷的朋友們度過一波波的困境。 

如何重建小陽光的天空

協助小陽光,要孩子與父母二者並重

從建設父母之心態做起
  孩子受傷、大人難免自責、不忍,而有補償的心態,過度的保護、寵愛,往往使孩子變得依賴,也會阻礙重建的心態,如果大人無法接受孩子受傷的事實,過度擔心孩子的外表,而急於追求醫療的協助,反而讓孩子對未來沒信心,對醫療不信任;故父母應將受傷的子女視為正常的子女一般看待,信任專業醫師的安排。

安排固定醫療時間及地點
  醫療程序中,讓孩子有強烈不安全感,因此,安排固定時間醫療程序,並盡可能在固定地點來處理傷口,做復健可以減少孩子的不安與焦慮,讓孩子能辨識何時何地會有痛苦發生。

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無具體方法可讓孩子不要哭鬧,但也避免阻止孩子悲傷或告之要勇敢,讓孩子至少有空間表達自己的難過,在面對孩子哭泣時,大人應盡量去接受或忽略孩子哭得行為,若孩子知覺哭會引起大人的煩躁,則會強化孩子對醫療逃避的心態。

解釋事實真相,表達關愛
  應用孩子可了解的語言,與孩子討論事件之原由,並盡量要統一說辭來說明,且避免讓孩子聽到不同的解釋,以免孩子有錯誤的誤解,並向孩子保證並表達愛他的心是不變的,以免孩子不適切的爭寵或擔心父母遺棄。

培養孩子自信心
  大人要先對孩子未來抱有希望,孩子也才會認為自己未來是有希望的,除了功能重建外,亦可在日常生活中,鼓勵並肯定孩子能做好的部份,增強孩子的成就感,並發掘培養孩子的興趣,以提升孩子的自信。

小陽光傷後常見之心理反應

住院期──

  燒傷事件對孩子內心必造成極大的惶恐,但孩子不容易表達他的不安,因此容易轉成對父母十分的依賴,容易對大人哭鬧、發脾氣;也因孩子認知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思考疤痕對其未來的嚴重性,因此在醫療護理、手術上明顯比大人更不容易配合。

復健期──

  • 脾氣拗,哭鬧成習

  面對醫療、復健的疼痛,孩子最直接的表達就是哭鬧,長期的哭鬧行為加上父母在這段時間不忍孩子受苦,於是會有一些補償,特權的行動,因此讓孩子養成用哭泣來表達一切的反抗及獲取愛心的習慣。

  • 扭曲受傷的原因

  孩子因認知發展成熟,加上成人會害怕去討論受傷的原因,因此孩子會依自己的經驗及從大人口中聽來之片段,形成對受傷原因的看法,較常見的二種錯誤是誤以為自己不好才導致這個事件或是錯誤怪罪他人。

  • 缺乏自信心

  孩子在受傷後也會敏感於自己外表和他人不同,加上因功能受限,日常生活中挫折的經驗多,加上父母將其視為弱者,過度保護下,孩子亦會逐漸認同自己是不如他人的,對自己較無信心。

  • 受傷恐怖經驗的延宕

  孩子相較於大人,對完整的受傷事物會有強烈的恐懼、害怕,而且在醫療處理過程中,對醫護人員有不安、恐懼的反應,甚至會類推至陌生人也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 情緒困擾引發日常生活問題

  較常見的幾種問題為過度依賴父母,與兄弟姊妹爭寵、獨自玩耍、不喜歡上課、學業退步、人際關係差、不合年齡的行為等。

燒傷成年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調適之道

文/陽光基金會重建中心心理師 李逸明

  燒傷不僅影響了一個人的外觀,伴之而來的心理問題也是值得注意的重要課題。因此在生理復健之餘,心理復健也不容忽視!而燒傷後的心理問題及調適可以分為幾個時期來說明:


住院期:


幻覺、夢囈、精神症狀
  當住進燒傷中心之時,傷友即將開始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除了醫生護士、就是疼痛,以及一連串的手術等待著他。在傷友昏迷之時,常伴隨幻覺、夢囈和一些精神上的症狀,甚至有時會極度的不配合,這時可請精神科醫師協助,通常這些無意識的反應只是過渡期。


否認、悲傷、生氣
  當傷友醒來的第一個感覺是:「我怎麼會在這裡?我怎麼了?」才漸漸回憶起受傷的片段。而接下來的醫療過程則開始引發傷友對現實的了解,這時傷友可能無法接受自己受傷後的樣子,面對無法動彈的身體,身不由己的感覺讓傷友產生無力感。傷勢嚴重者可能就寧可放棄自己,求死的意念勝過求生的勇氣,進而不願配合醫療。

  漸漸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傷友明白目前必須面對一連串的復健過程,心中開始產生許多的無奈、哀傷。面對未知的未來,也有恐懼和不知所措。覺得自己很可憐,為甚麼是我發生這種事?也開始有怨天尤人的情形發生,甚至恨自己、恨別人、恨醫生為甚麼要救他!看到自己受傷的外觀,有的人會因哀傷而產生憤怒,也會厭惡自己的樣子。這段時期哀傷和憤怒是常見的情緒。


復健期:

孤獨、沮喪、退化、失眠
  上述住院期常見的情緒反應在復健期仍有延續的可能,而出院後則會增加另一波的情緒反應。

  傷友出院後會更明顯發現自己與平常人的不同,在醫院裡大家都是病患,出院後和親友相處才發現一切都不同了。而孤獨的感覺就油然而生,進而可能封閉自己不願與人親近、拒絕別人、自怨自艾。而在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也因肢體功能的障礙有力不從心之感,凡事都要藉助別人之手,傷友就更加有無用感,就乾脆自暴自棄,自殺的想法在這段時期仍有可能重現。

  在復健過程中傷友也有許多複雜的情緒,可能隨著復健的成果與否心情有起伏。如果成效不彰,沮喪會隨之而來。而在換藥或復健過程中都會因疼痛而有易怒的狀況。在諸多的情緒之下,傷友也會有失眠與做惡夢的現象。


重返社會期:

退縮、惶恐、擔心、缺乏信心
  復健成功之後,生理的功能大致無礙,傷友可以重返社會進入職場,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但因脫離社會太久(也有一邊復健一邊仍在工作者,他們這方面的問題就較為減少),或因外貌改變心中會有對未來的焦慮、擔心,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於與平常人相處有害怕,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都是傷友缺乏自信的地方。


如何做心理調適
  以上敘述的心理狀況是傷友較常經歷的,也有例外。有的心理功能較佳的人可以很快達到適應的階段,受傷的輕重也會影響其適應的快慢。筆者曾遇到已復健半年以上的傷友仍未度過否認期,一直尚未接受自己受傷的事實,這樣的狀況也會導致他對未來感到失望而不願配合復健,而延誤了復健黃金期!因此在生理心理相互影響的情形下,心理復健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家屬與其他支持系統
  除了陽光的各種活動與服務可以有效地協助傷友,傷友的支持系統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支持系統包括:家人、親友、同事、所屬公司....等等。許多適應良好的傷友,其背後都有一股正向支持力量在陪伴他。使得傷友在復健期間心理上得到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所以支持系統良好也是促使傷友迅速恢復的原動力!

  正向的支持與鼓勵是在傷友挫折時鼓勵他,而非一味的保護、幫他做所有的事。在他有進步時為他喝采,讓傷友知道家人瞭解他的痛苦,看到他的進步,是站在他那一邊的。傷友就會有很強的動機做復健,期待自己早日重回正常的生活!


自我的心理建設

調整心態,重新出發
  傷友在經歷重大創傷之後,接納自己是第一要務。倘若自己都無法接受受傷的事實,如何踏出重生後的第一步。用一個積極的心態面對受傷後的自己,告訴自己已經浴火重生,能夠擊敗死神的挑戰是何等值得佩服的事!這一關都能過,還有什麼能打垮你。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要不斷地自我鼓勵,為將來規畫。首要是與生理復健為友。只有把握復健黃金期才能為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不放棄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掌握未來!


突破自我,走出陽光
  在重重的重建關卡之後,相信自己也能夠突破心防,重新走入社會。不僅僅能夠繼續原有的社會功能,更能成為一個鼓勵人心的榜樣。用親身的經歷告訴別人:「我雖不漂亮,但我活得漂亮!」

父母如何幫助小陽光成長得更好

  如果能夠選擇,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聰明活潑又健康美麗,在眾人面前受到大家的喜愛與讚美,然而,生活的際遇有時是無法預料的,許多意外事件都可能造成弱稚孩童身體、心智或感官上的傷殘。這不但使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許多阻礙,更為整個家庭帶來長期困擾。家庭中有個傷殘小孩時,父母在傷心、難過之際,應該如何積極地面對這個問題,幫助這些小孩成長得更健康呢?我們提供以下建議:

要幫助孩子,父母自己要先堅強起來

  許多研究發現,父母親如果比較能夠接受孩子傷殘的事實,認為這只是個不幸的意外事件,而不過分苛責自己,則孩子的適應就會比較好。換句話說,父母的適應影響了孩子的適應。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小孩是傷殘兒時,無論這個傷殘是先天或後天造成的,內心都會感到許多痛苦與掙扎。起初父母可能會否認這件事實,難以相信它真的會發生,之後開始變得消極、頹廢、有罪惡感,並且不斷責備自己。

  有些父母會受到旁人的冷言冷語,因為這些人相信這世界是公正的:好的事實發生在好人身上,壞的事情發生在壞人身上,所以你們會有傷殘小孩,一定是你們不好。事實上,意外是誰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當不幸的事情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我們絕不會想到它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因此不管小孩的傷殘是先天或後天的,這都是意外造成的,也許我們有疏忽的地方,也許我們有錯,但是這也是許多人常犯的,我們只是比較不幸,這個疏忽導致了較嚴重的後果而已,因此,我們不要認為自己有罪,也不必覺得羞恥,不敢見人。

  父母親如果能建立「是不幸,而不是羞恥或罪有應得」的信念,就比較能夠接受孩子傷殘的事實,並且有勇氣去面對可能遇到的偏見、岐視和不適當反應,進而以積極的態度幫助孩子做好適應和準備的工作。


要了解孩子的心路歷程

  一個傷殘的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可能不知道、也沒有觀察自己與別人有不一樣的地方,但當孩子漸漸長大時,這種意識就會愈來愈強,便會帶給孩子很多困擾。父母這時對待孩子的態度,對他的影響尤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經歷下面幾段心路歷程:

  • 當小孩開始走出家門時,其他人對他的反應,常使他感到十分迷惘。為什麼有的人常嘲笑我?有的人見了我就會尖叫?他於是開始明白自己與別人是有些不一樣的。
  • 接著孩子就產生了挫折、害怕和惶恐。此時父母對孩子的反應,常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憐憫他、溺愛他,孩子會覺得自悲自憐;但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教導孩子如何適應,讓他們知道,不管怎樣,父母仍然都是愛他們的,別人也會慢慢接受他們,孩子自己也就比較能接受這個事實了。
  • 父母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反應不斷的重覆發生。這是因為許多孩子的問題都不是一兩次手術就可以改善的,有時候反而會隨時間過去,問題卻更見嚴重,因此孩子的心情就會一再地出現憂鬱與痛苦。父母應該要同理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並且讓他們了解父母的苦心。
  • 孩子的自我概念及學校適應可能會比較差,父母不要因此而責備小孩,而要設法找出其中造成他們退縮、逃避的原因,如此才能提供有效的方法,根本解決問題。

如何幫助孩子

  了解孩子的狀況後,父母親就可以從幾個方向來幫助自己的孩子:

  • 尋求適當的醫療協助

  父母儘量讓孩子有更多治療與復健的機會,但父母心中應懷抱「平常心」而為,因為許多手術或復健治療都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看得到它的效果。

  • 幫助孩子有適當的心理準備

  父母要讓孩子了解,有時別人可能不會接納自己,但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不可能與所有的人做朋友,只要找到適合自己又能接受自己的人就夠了。

  • 不要給予孩子特殊待遇

  在家中不要因為孩子的傷殘而特別溺愛他或忽視他,這常會使他們覺得「差人一等」,或者認為自己享有特權、我行我素,而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係。

  • 幫助孩子發展潛能

  不要剝奪孩子在求學、社交、人際關係等機會,孩子不可能永遠躲在父母親的懷抱中,如果不讓孩子接受教育、與人交往,反而會阻礙其獨立自主的能力。尤其應鼓勵孩子在「正常」的環境中生活,並與一般「健全」的小孩來往,讓他們知道,雖然有些人拒絕他們,但也有人接納他們。

  • 幫助孩子處理別人的反應

  有時候別人特殊的反應,不是因為他們瞧不起,而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所以,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坦然告訴別人自己的狀況,別人可能就不再害怕,而能自然地與我們交談做朋友。其次,父母也要教導孩子接受別人對我們的反應,讓他們了解別人的反應並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優點也有缺點,只要我們自己能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要幫助傷殘孩子站起來,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要先勇敢地站立、支撐起來,這雖然困難,但其對孩子的影響卻是深遠不凡。因此,讓我們大家彼此鼓舞。為孩子「成長的更好」之目標共同攜手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