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燒傷患者出院後,癒合的傷口需要細心照顧。傷口照顧不周常易引起諸多後遺症和生活上的困擾。
從傷口癒合一直到完全穩定,平均需要一年到二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除了必須耐心、細心及恆心的照顧,另外還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避免各種後遺症的發生,並使後遺症減到最低程度。
傷口的照顧
現在醫學研究己經證實,早期經由外在長久均勻施壓於未成熟的疤痕上,可以減輕組織腫脹,膠原纖維的生長及排列會比較正常整齊,疤痕亦會變得比較平薄及柔軟,顏色變淺,疤痕的痛楚及搔癢感也會減輕,關節活動能力也會增加。所以正確使用彈性衣於燒燙傷後的新生皮膚上,有預防及降低增生性疤痕出現的機會。
彈性衣之材料為「LYCRA」布,其成份含25%Lycra(或Elastane等彈性纖維)及75%尼龍材質。Lycra含量低於20%的布料,容易於高擴張的情況下彈性疲乏,所以含Lycra量低的材質不適合做彈性衣。
由於燒燙傷病患喜歡將各關節長期擺在最舒適的屈曲位置。如果為及早糾正,就會造成關節變形。因此施加的壓力,應與各關節自然收縮力相對抗。正確穿戴彈性衣,可明顯促進疤痕成熟。早期穿戴彈性衣襪,可使疤痕增生期縮短,或不發生增生現象。根據前述醫學理論,穿著彈性衣,可以軟化燒燙傷的疤痕,減少痛癢感覺,防止關節變形及消除腫脹。
凡受深度燒燙傷或傷口因感染等因素,以致癒合時間長或延遲癒合者,植皮的受皮區或厚皮供皮區,均可使用彈性衣物。
一般為全天穿著,直到疤痕成熟穩定,才可停止。初期宜採漸進方式延長穿著時間。整個過程,約需九至十二個月,下肢甚至更長到一年半以上。手部燒燙傷者約為三至六個月。完全視疤痕穩定情況而定。有水腫現象者,需穿至水腫消退或穩定。
為方便洗澡做個人衛生,運動或接受其他治療時,可以自行脫掉彈性衣,每次不應超過三十分鐘為原則。
為了衛生,彈性衣必須清洗,而且彈性衣在長時間穿著後會失去應有之彈力,所以最好能有一段時間的休息,等恢復應有之彈力後再次穿著。通常患者需備兩套彈性衣,以便替換清洗。
只可用手洗及用冷水沖浸。方法是:先用肥皂水或洗衣粉水浸十至二十分鐘,用手搓洗,然後用清水沖淨。而後輕輕把彈性衣擦乾,再用毛巾將水分吸乾,並放在陰涼的地方風乾。彈性墊則可用消毒酒精棉花擦拭。
穿著後如有不適,例如手腳痲痹、腫脹、極度癢、起紅斑或水泡等,應立刻停止穿著,並儘快通知治療師。
為避免以上現象發生,請依照醫師及治療師的指示,或與你的醫護人員討論。
小孩第一次穿彈性衣後的第二週複檢,以後每個月複檢即可。大人是每個月是複檢一次、或洽定適當的時間追蹤複查。
目前國內有數家彈性衣專業製作公司。由於費用高,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兒童燙傷基金會,對需要經濟幫助的兒童或成人朋友,提供部份經費補助,可透過各醫院社服室協助辦理,或逕洽該基金會聯絡。
燒傷患者的生理變化
個人在遭到燒傷的時候,除了肉體的疼痛之外,在生理方面亦有顯著的變化:
代謝率增加的多少和燒傷面積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在燒傷後,應適時地提供營養,以增強抵抗力,並促進傷口癒合。
體重若較燒傷前的體重減少達百分之十,會引起傷口癒合情形不佳,免疫能力降低;若體重減輕至百分之三十以上,容易導致死亡。
燒傷後尿中氮的排泄會增加,大部分經肌肉蛋白分解、傷口流失、排糞便等途徑消耗或排出。
所以燒傷患者需要攝取足夠而均衡的營養,來補充能量消耗,促進傷口的復原,加強身體的抵抗力,並減少感染,避免產生後遺症。
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熱量
功用──促進傷口組織的再生與修補。
主要來源
肉 類 | 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內臟(如肝、腦等)、肉類加工品(如肉鬆、肉乾、魚類、海鮮等)。 |
豆 類 | 黃豆、蠶豆、花生、豆製品(如豆天、豆腐、豆干絲、素雞、豆漿、黃豆粉等)。 |
蛋 類 | 雞蛋、鴨蛋等。 |
奶 類 | 高蛋白奶粉、全脂奶、奶製品(如奶油、冰淇淋等)。 |
其 他 | 麵筋、麵腸、綠藻、酵母等。 |
功用──促進細胞合成,傷口的癒合及加強各種營養的吸收。
主要來源
蔬菜類 | 如馬鈴薯、胡蘿蔔、高麗菜、深或淺綠葉蔬菜。 |
水果類 | 如番石榴、柳橙、香蕉、葡萄、木瓜、或各類新鮮水果等 |
食物所含的熱量
一克脂肪有九大卡熱量。
一克蛋白質有四大卡熱量。
一克醣類有四大卡熱量。
主要來源
從米飯、麵食、麵包等主食類攝取。
飲食調理原則
1. 奶類及其製品。
2. 易脹氣食物,如豆芽、地瓜、洋蔥、青椒、黃豆、芋頭。
3. 纖維太多、太粗的食物,如芹菜、荀、糙米等。
4. 太甜或太酸的食物,如鳳梨、楊桃等。
臉部腫瘤
腫瘤是身體組織細胞的異常增加。皮膚、脂肪、肌肉、骨骼以至於神經、血管、血液、淋巴腺都可以形成腫瘤。腫瘤若局限在一定範圍內,不侵犯周遭組織,不轉移到遠處生長,其外表有一被膜包著,稱為良性瘤,通常經過一段長時間(幾年以上)漸漸長大。沒有疼痛、潰爛、壓迫神經、血管等症狀,只有腫大的組織可以摸到。但經過長時間,腫瘤可以大到五官不正,或轉變成惡性的可能。
惡性腫瘤不具包膜,可侵犯周圍組織而導致功能及外觀的影響,亦可轉移到身體各部,轉誃經淋巴腺,然後,由血液到肺部骨骼或大腦。腫瘤長大或局部侵犯,可導致五官功能障礙,營養不良,或轉移到肺、骨、神經系統而使呼吸、還血功能減低而致命。
臉部良性腫瘤
常見於臉部的良性腫瘤有皮脂腺囊腫,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瘤、神經纖維瘤,腮腺混合性瘤、骨纖維性不良增生,牙源囊腫或腫瘤。
是皮膚的皮脂腺分泌物無法排出,充積而成一圓形囊狀腫瘤,在身體其他部位亦可發生,摸起來是一粒硬,可移動,但仍部份連在皮膚上,其內涵物就像青春痘的內涵物。平常不痛不癢,有時可以合併細菌感染而有紅、腫、熱、痛。治療方法是外科切除,其內膜一定要完全切除,否則再發。
是皮下脂肪(也可以在肌肉間脂肪)細胞擴大增生而成,常有一薄膜,摸起來柔軟易滑動,與皮膚沒有黏連。通常沒有疼痛,增大很慢。治療方法是外科切除。
多半是生下來就存在,亦有小時候才漸漸出現。在一歲以內,血管瘤漸漸擴大,多半一歲以後就停止變大。據統計、四歲時,有一半以上的血管瘤自動消失或退化成疤痕。常見血管瘤有下列幾種:
1. 紅酒血管瘤,又稱「火焰痣」,是紅色或暗紅色,患處皮膚不高起,常分布在腦部三神經的一支或幾支的轄域內,不會因年紀增大而消失。治療方法有化妝品塗蓋、鐳射治療;切除加上皮膚移植。
2. 草莓血管瘤,(微血管血管瘤),是紅色草莓狀突起,常在一歲內出現,年紀漸大而消失。對嬰兒期,此瘤應採保守,治療方法:觀察壓迫或眼用類固醇,對大孩子或成年人可用外科切除。
3. 竇狀血管瘤,有時與草莓血管瘤同時存在。是皮下柔軟突起,壓之消失,而患者低於心臟時,會因年齡增大而消退,治療同上。
是淋巴管增生,在頭頸部,腋下或鼠蹊處發生。頭頸部好發部位是頸部、腮部、舌、口腔等部位。大的淋巴瘤可以導致呼吸或飲食困難,那時應該馬上手術治療。在入學前予以外科治療是唯一方法。
神經纖維瘤
是神經末梢與纖維組織混合增生。常多發皮膚,常有咖啡牛乳色班。在臉部可以大小多發圓形,柔軟的瘤群或一大片柔軟臉部隆起而內有蚓狀條。若此瘤長在五官部位影響功能或美觀者,外科一次或多次切除為最佳療法。
在二側耳際,腮部為腮腺部位。此瘤為無痛不癢,圓形會滑動瘤,長大很慢,時間久了,可達很大的體積,外科徹底切除為唯一良策。
頭臉骨沒有疼痛的堅硬圓突起,但漸長大可以使五官異位、畸形,外科切除是唯一的方法。
臉部惡性腫瘤
常見的臉部惡性瘤有皮膚癌、口腔癌、鼻咽癌、唾腺癌。
1. 基底細胞癌,發展緩慢而且局限性。出期是皮膚潰瘍出血,邊緣有色斑,潰瘍久而不癒。
2. 上皮細胞癌,發展緩慢,易轉移。初期為組織突起、潰瘍、疼痛。
3. 色素細胞癌,初期綠痣,但有時潰瘍出血,或淋巴轉移。早期外科手術加上化學或放射線治療可得很好結果。
臉上若有異常的突出,久而不癒的脫皮或潰瘍,突發的色素斑、擴大或易潰爛出血的痣都需注意是否是皮膚癌的惡性變化!
4. 口腔癌
唇、口腔黏膜、齒齦、舌、扁桃腺等都可以發生上皮細腺癌或腺癌。症狀是不正常腫大不易癒合、出血等、外科手術加上手術前後之化學或放射治療是目前最佳治療法。
5. 唾腺癌
腮腺、頷下腺及口腔細小唾液腺是常見的部位,症狀是患處腫大、疼痛或線神經痲痹、淋巴腫大,治療為外科切除加上放射治療。
6. 鼻咽癌
中國中最多,發生在鼻咽部的上皮細胞癌,經耳鼻喉科醫師於此部位切片檢查,可確定診斷,發現時常有頸部淋巴腺腫,輕度濾鼻或咳血,耳下頷骨處腫大者須找耳鼻喉科檢查,最佳療法為放射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