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的癒後照顧

  一般燒傷患者出院後,癒合的傷口需要細心照顧。傷口照顧不周常易引起諸多後遺症和生活上的困擾。

  從傷口癒合一直到完全穩定,平均需要一年到二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除了必須耐心、細心及恆心的照顧,另外還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避免各種後遺症的發生,並使後遺症減到最低程度。

傷口的照顧

  • 傷口清潔
  1. 每日至少淋浴一次。水溫不宜太高,否則容易使皮膚發癢,也易受傷。
  2. 洗滌傷口的時候,用冷水即可,必要時可用中性肥皂(例如象牙肥皂),或經稀釋的依必朗、巴斯克林、沙威隆等。使用清潔劑時,應充分沖洗乾淨。
  3. 清洗傷口後,最好用乾淨、柔軟且吸水性佳的毛巾吸乾。
  4. 癒合的傷口皮膚宜塗潤膚劑(例如嬰兒油、綿羊油或其他溫和不刺激的潤膚劑),以保持皮膚的潤滑。塗抹份量不要太多,以避免乾燥為原則,每日數次,依皮膚乾裂情形而定;不可直接塗抹在傷口上,應塗抹在癒合的皮膚、植皮過或自然癒合的皮膚,或取皮處上。
  5. 還沒有完全痊癒的傷口,應盡量保持乾燥,以擦澡的方式來清洗身體;如果傷口弄髒或弄濕,應隨時到醫院換藥,以免再感染。

 

  • 疤痕按摩
  1. 深度燒傷的皮膚容易形成疤痕的增生和攣縮,經常按摩可使疤痕較柔軟、平坦。
  2. 通常在植皮手術成功後二至三星期,就可開始在痊癒皮膚處按摩,用手掌根部或大拇指壓在皮膚原處按摩,不可用摩擦方式,以免皮膚表皮受傷。
  3. 小疤痕可用透氣膠布二十四小時緊貼,每天換新並經常按摩。

 

  • 傷口發癢處理
  1. 平日衣著應選擇棉織品或容易吸汗的布料,以免因為衣物和布料的粗糙,摩擦皮膚。
  2. 指甲要常修剪。
  3. 夏天宜盡量在冷氣房或通風良好的地方,以免身體因熱而排汗黏膩而發癢難忍,進而抓傷皮膚。
  4. 發癢時可用溫水或冷水清洗,使之感覺比較涼爽;清潔後,應局部用潤膚劑擦拭,防止患者因乾燥發癢而抓破皮膚。
  5. 對於小孩可適時轉移其注意力,如玩耍、遊戲或其他簡單的工作,來協助小孩忘記傷口發癢的感覺。

 

  • 水泡、潰瘍處理
  1. 發現有水泡不可弄破,最好到醫院讓醫師處理,避免發生潰瘍。

 

  • 盡量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1. 預防皮膚色澤加深;出門時應帶遮陽帽、撐傘或穿長袖衣褲。

彈性衣穿戴

  • 傷口痊癒時,需要長期穿戴特製的彈性衣,局部壓迫疤痕,避免增生或攣縮。
  • 除了洗澡及照顧傷口以外,應二十四小時穿戴。疤痕成熟期甚長,彈性衣應該穿著直到疤痕穩定、退紅,並且經醫師診斷不必穿戴為止,時間約需六個月至數年不等。
  • 彈性衣須製訂二套,以便換洗。清洗彈性衣應用手洗,自然陰乾。彈性衣鬆弛或失去彈性時要修改或換新,並應與醫生或復健人員保持密切聯繫。
  • 天熱時,小孩多無法忍受,應多處在冷氣室內及通風良好之房間,以改善不適感。
  • 穿戴彈性衣時,會有壓力無法達到的地方,例如前胸、鼻唇溝、腹股溝、手掌面…等,可在緊身衣下面加些矽膠片。
  • 矽膠片不透氣,最好使用十二個鐘頭後,即半天左右拿下來透氣、清潔。
  • 彈性衣接縫處,如身體的手指、趾縫間等部位,可加些柔軟又吸汗的棉織品,除了可以避免摩擦外,並可增強壓力效果,避免手指、腳趾攣縮在一起。
  • 穿戴彈性面罩時應注意鼻部、耳部等軟骨組織,不要壓迫太緊,若感覺太緊或太鬆時,應隨時請教醫師做適度修改。
  • 發育中的幼童,長期穿戴彈性衣,可能會影響下巴及胸廓的發育,所以應間歇性的穿戴(三餐時拿下休息二小時),二至三個月務必回診請教醫師,並依孩童發育狀況適度修改彈性衣。
  • 穿戴彈性衣極為不舒適,家屬應不斷鼓勵患者,以愛心消除病人的心理壓力及身體不適感。
  • 穿戴彈性衣之患者應避免激烈運動,手腕、手肘、腋窩、膝部及足踝處最易因活動或運動而造成局部皮膚摩擦破皮,故應於活動時脫除彈性衣。在淋浴或照顧疤痕的時候,也應脫除彈性衣,好好活動一下所有關節。

燒傷用彈性衣

  現在醫學研究己經證實,早期經由外在長久均勻施壓於未成熟的疤痕上,可以減輕組織腫脹,膠原纖維的生長及排列會比較正常整齊,疤痕亦會變得比較平薄及柔軟,顏色變淺,疤痕的痛楚及搔癢感也會減輕,關節活動能力也會增加。所以正確使用彈性衣於燒燙傷後的新生皮膚上,有預防及降低增生性疤痕出現的機會。

  • 什麼是『彈性衣』?

  彈性衣之材料為「LYCRA」布,其成份含25%Lycra(或Elastane等彈性纖維)及75%尼龍材質。Lycra含量低於20%的布料,容易於高擴張的情況下彈性疲乏,所以含Lycra量低的材質不適合做彈性衣。

  • 為什麼要穿彈性衣?

  由於燒燙傷病患喜歡將各關節長期擺在最舒適的屈曲位置。如果為及早糾正,就會造成關節變形。因此施加的壓力,應與各關節自然收縮力相對抗。正確穿戴彈性衣,可明顯促進疤痕成熟。早期穿戴彈性衣襪,可使疤痕增生期縮短,或不發生增生現象。根據前述醫學理論,穿著彈性衣,可以軟化燒燙傷的疤痕,減少痛癢感覺,防止關節變形及消除腫脹。

  • 哪些傷友需穿戴彈性衣?

  凡受深度燒燙傷或傷口因感染等因素,以致癒合時間長或延遲癒合者,植皮的受皮區或厚皮供皮區,均可使用彈性衣物。

  • 要穿多久?

  一般為全天穿著,直到疤痕成熟穩定,才可停止。初期宜採漸進方式延長穿著時間。整個過程,約需九至十二個月,下肢甚至更長到一年半以上。手部燒燙傷者約為三至六個月。完全視疤痕穩定情況而定。有水腫現象者,需穿至水腫消退或穩定。

  • 可不可以脫掉?

  為方便洗澡做個人衛生,運動或接受其他治療時,可以自行脫掉彈性衣,每次不應超過三十分鐘為原則。

  • 彈性衣用不用清洗?

  為了衛生,彈性衣必須清洗,而且彈性衣在長時間穿著後會失去應有之彈力,所以最好能有一段時間的休息,等恢復應有之彈力後再次穿著。通常患者需備兩套彈性衣,以便替換清洗。

  • 如何清洗?

  只可用手洗及用冷水沖浸。方法是:先用肥皂水或洗衣粉水浸十至二十分鐘,用手搓洗,然後用清水沖淨。而後輕輕把彈性衣擦乾,再用毛巾將水分吸乾,並放在陰涼的地方風乾。彈性墊則可用消毒酒精棉花擦拭。

  • 穿戴後不舒服怎麼辦?

  穿著後如有不適,例如手腳痲痹、腫脹、極度癢、起紅斑或水泡等,應立刻停止穿著,並儘快通知治療師。

  • 不當使用彈性衣,可能會有哪些影響?
  1. 血液循環不良以致手腳腫脹、變成瘀紫色、痲痹及疼痛。
  2. 骨骼畸形發展,如鼻手變得扁平,胸骨突出、身體手腳發育不良、掌骨曲起等。
  3. 皮膚問題如起水泡、擦傷、癢及起紅斑等。
  4. 男性不能生育。

  為避免以上現象發生,請依照醫師及治療師的指示,或與你的醫護人員討論。

  • 多久複檢一次?

  小孩第一次穿彈性衣後的第二週複檢,以後每個月複檢即可。大人是每個月是複檢一次、或洽定適當的時間追蹤複查。

  • 何處可獲得協助製作?

  目前國內有數家彈性衣專業製作公司。由於費用高,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兒童燙傷基金會,對需要經濟幫助的兒童或成人朋友,提供部份經費補助,可透過各醫院社服室協助辦理,或逕洽該基金會聯絡。

燒傷者的飲食問題

燒傷患者的生理變化

  個人在遭到燒傷的時候,除了肉體的疼痛之外,在生理方面亦有顯著的變化:

  • 新陳代謝加速

  代謝率增加的多少和燒傷面積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在燒傷後,應適時地提供營養,以增強抵抗力,並促進傷口癒合。

  • 體重急速下降

  體重若較燒傷前的體重減少達百分之十,會引起傷口癒合情形不佳,免疫能力降低;若體重減輕至百分之三十以上,容易導致死亡。

  • 蛋白質消耗量增加

  燒傷後尿中氮的排泄會增加,大部分經肌肉蛋白分解、傷口流失、排糞便等途徑消耗或排出。

  所以燒傷患者需要攝取足夠而均衡的營養,來補充能量消耗,促進傷口的復原,加強身體的抵抗力,並減少感染,避免產生後遺症。


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熱量

  • 蛋白質

功用──促進傷口組織的再生與修補。
主要來源 

肉 類 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內臟(如肝、腦等)、肉類加工品(如肉鬆、肉乾、魚類、海鮮等)。
豆 類 黃豆、蠶豆、花生、豆製品(如豆天、豆腐、豆干絲、素雞、豆漿、黃豆粉等)。
蛋 類 雞蛋、鴨蛋等。
奶 類 高蛋白奶粉、全脂奶、奶製品(如奶油、冰淇淋等)。
其 他 麵筋、麵腸、綠藻、酵母等。

 

  • 高維生素

功用──促進細胞合成,傷口的癒合及加強各種營養的吸收。
主要來源 

蔬菜類 如馬鈴薯、胡蘿蔔、高麗菜、深或淺綠葉蔬菜。
水果類 如番石榴、柳橙、香蕉、葡萄、木瓜、或各類新鮮水果等

 

  • 高熱量

食物所含的熱量
一克脂肪有九大卡熱量。

一克蛋白質有四大卡熱量。

一克醣類有四大卡熱量。

主要來源
 從米飯、麵食、麵包等主食類攝取。


飲食調理原則

  • 飲食內容宜變化,以增加或刺激食慾。
  • 宜選擇質軟、易咀嚼、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
  • 燒傷患者在急性期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之食物,少量多餐。
  • 少吃油炸食物、油膩糕餅、高纖維的水果、蔬菜、粗糙的五穀類、過多的調味料、香料或冷水類飲料,以免造成飽脹感,而影響食慾。
  • 飲食要均衡、三餐須正常,才能促進各種營養素完全吸收。
  • 勿飲酒、吃辣食物,以免傷口充血、發癢。
  • 若有腹脹時,宜禁食:

  1. 奶類及其製品。
  2. 易脹氣食物,如豆芽、地瓜、洋蔥、青椒、黃豆、芋頭。
  3. 纖維太多、太粗的食物,如芹菜、荀、糙米等。
  4. 太甜或太酸的食物,如鳳梨、楊桃等。

認識腫瘤病變

臉部腫瘤

  腫瘤是身體組織細胞的異常增加。皮膚、脂肪、肌肉、骨骼以至於神經、血管、血液、淋巴腺都可以形成腫瘤。腫瘤若局限在一定範圍內,不侵犯周遭組織,不轉移到遠處生長,其外表有一被膜包著,稱為良性瘤,通常經過一段長時間(幾年以上)漸漸長大。沒有疼痛、潰爛、壓迫神經、血管等症狀,只有腫大的組織可以摸到。但經過長時間,腫瘤可以大到五官不正,或轉變成惡性的可能。

  惡性腫瘤不具包膜,可侵犯周圍組織而導致功能及外觀的影響,亦可轉移到身體各部,轉誃經淋巴腺,然後,由血液到肺部骨骼或大腦。腫瘤長大或局部侵犯,可導致五官功能障礙,營養不良,或轉移到肺、骨、神經系統而使呼吸、還血功能減低而致命。


臉部良性腫瘤

  常見於臉部的良性腫瘤有皮脂腺囊腫,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瘤、神經纖維瘤,腮腺混合性瘤、骨纖維性不良增生,牙源囊腫或腫瘤。

  • 皮脂腺腫瘤

  是皮膚的皮脂腺分泌物無法排出,充積而成一圓形囊狀腫瘤,在身體其他部位亦可發生,摸起來是一粒硬,可移動,但仍部份連在皮膚上,其內涵物就像青春痘的內涵物。平常不痛不癢,有時可以合併細菌感染而有紅、腫、熱、痛。治療方法是外科切除,其內膜一定要完全切除,否則再發。

  • 脂肪瘤

  是皮下脂肪(也可以在肌肉間脂肪)細胞擴大增生而成,常有一薄膜,摸起來柔軟易滑動,與皮膚沒有黏連。通常沒有疼痛,增大很慢。治療方法是外科切除。

  • 血管瘤

  多半是生下來就存在,亦有小時候才漸漸出現。在一歲以內,血管瘤漸漸擴大,多半一歲以後就停止變大。據統計、四歲時,有一半以上的血管瘤自動消失或退化成疤痕。常見血管瘤有下列幾種:

1. 紅酒血管瘤,又稱「火焰痣」,是紅色或暗紅色,患處皮膚不高起,常分布在腦部三神經的一支或幾支的轄域內,不會因年紀增大而消失。治療方法有化妝品塗蓋、鐳射治療;切除加上皮膚移植。
2. 草莓血管瘤,(微血管血管瘤),是紅色草莓狀突起,常在一歲內出現,年紀漸大而消失。對嬰兒期,此瘤應採保守,治療方法:觀察壓迫或眼用類固醇,對大孩子或成年人可用外科切除。
3. 竇狀血管瘤,有時與草莓血管瘤同時存在。是皮下柔軟突起,壓之消失,而患者低於心臟時,會因年齡增大而消退,治療同上。

  • 淋巴瘤

  是淋巴管增生,在頭頸部,腋下或鼠蹊處發生。頭頸部好發部位是頸部、腮部、舌、口腔等部位。大的淋巴瘤可以導致呼吸或飲食困難,那時應該馬上手術治療。在入學前予以外科治療是唯一方法。

神經纖維瘤
  是神經末梢與纖維組織混合增生。常多發皮膚,常有咖啡牛乳色班。在臉部可以大小多發圓形,柔軟的瘤群或一大片柔軟臉部隆起而內有蚓狀條。若此瘤長在五官部位影響功能或美觀者,外科一次或多次切除為最佳療法。

  • 腮腺混合瘤

  在二側耳際,腮部為腮腺部位。此瘤為無痛不癢,圓形會滑動瘤,長大很慢,時間久了,可達很大的體積,外科徹底切除為唯一良策。

  • 良性骨瘤及骨纖維性不良增生

  頭臉骨沒有疼痛的堅硬圓突起,但漸長大可以使五官異位、畸形,外科切除是唯一的方法。


臉部惡性腫瘤

 常見的臉部惡性瘤有皮膚癌、口腔癌、鼻咽癌、唾腺癌。

  • 皮膚癌

1. 基底細胞癌,發展緩慢而且局限性。出期是皮膚潰瘍出血,邊緣有色斑,潰瘍久而不癒。
2. 上皮細胞癌,發展緩慢,易轉移。初期為組織突起、潰瘍、疼痛。
3. 色素細胞癌,初期綠痣,但有時潰瘍出血,或淋巴轉移。早期外科手術加上化學或放射線治療可得很好結果。
  臉上若有異常的突出,久而不癒的脫皮或潰瘍,突發的色素斑、擴大或易潰爛出血的痣都需注意是否是皮膚癌的惡性變化!

4. 口腔癌
  唇、口腔黏膜、齒齦、舌、扁桃腺等都可以發生上皮細腺癌或腺癌。症狀是不正常腫大不易癒合、出血等、外科手術加上手術前後之化學或放射治療是目前最佳治療法。

5. 唾腺癌
  腮腺、頷下腺及口腔細小唾液腺是常見的部位,症狀是患處腫大、疼痛或線神經痲痹、淋巴腫大,治療為外科切除加上放射治療。

6. 鼻咽癌
  中國中最多,發生在鼻咽部的上皮細胞癌,經耳鼻喉科醫師於此部位切片檢查,可確定診斷,發現時常有頸部淋巴腺腫,輕度濾鼻或咳血,耳下頷骨處腫大者須找耳鼻喉科檢查,最佳療法為放射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