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2015障礙新聞解析

「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結果

作者: 
Debra整理


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八福無障礙生活發展協會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開拓文教基金會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聯合舉辦的「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票選日期為12/7~12/16,共有261位參與者,其中障礙者141人,非障礙者105人,因有15人不願表示身份。
 

原始問卷網址:「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

新聞票選結果:



障礙新聞 總票數 %
三輪重機考照被拒 身障騎士怒 32 12.26
肌萎生有心升學 苦等復康好通勤 35 13.4
200公里接送 身障兒:媽 謝謝你 35 13.41
補助拖8個月 童等嘸助聽輔具 41 15.7
人行道車阻影響通行 中市府火速移除 56 21.46
藝穗節場地有礙 輪椅族觀賞受限 56 21.46
拿金牌為校爭光 身障生竟遭學校丟包 58 22.22
不想只幫同學顧書包 特教生吶喊:還我運動權! 60 22.99
身權法三讀 政府應提供同步聽打服務 60 22.99
身障生抗議 斥勞動部決策粗暴 61 23.37
國小老師冷嘲熱諷 學習障礙生被迫轉學 61 23.37
供不應求 高雄無障礙小黃加收「空趟費」 72 27.59
身障者:我的秘密投票權呢? 75 28.74
新北調查/不與弱勢混居 3成8不願租社宅 77 29.5
遊樂園多「障礙」 身障童望園興嘆 81 31.03
手天使性福療程 療癒身障的心 84 32.18
北市/輪椅族的痛 搭公車遇到「礙」 89 34.1
病友申請輔具補助 遭迫脫褲檢查、拍照 94 36.01
無障礙設施高標準 公園、車站、遊樂區坡太陡開罰 104 39.85
「我想殺了你好嗎?」 累父掐死腦麻兒 107 41
改法令擾民!「重症鑑定1.8億」身障者買單 120 45.98
95%旅館業無障礙設施不合格 122 46.74
大眾運輸 應提供無障礙服務 142 54.4

 

網友填寫獨漏新聞:

身障者籲聯開宅租金依所得 北市府未接受」、「千障盟赴中選會 倡議投票無障礙

新聞解析一:改法令擾民!「重症鑑定1.8億」身障者買單

作者: 
Debra整理


新聞標題:改法令擾民!「重症鑑定1.8億」身障者買單
新聞出處:三立新聞網
新聞摘要:


衛福部推動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要求領取「身障手冊」民眾,必須換發「身障證明」,其中63萬重症民眾,例如唐氏症、腦性麻痺和罕見疾病,明明是不可逆疾病,卻還得重新鑑定一次,63萬人一共要1.8億醫藥費,這些錢都得要重症家庭得自己買單,更讓重症家庭不安心的是,未來規劃每5年要換證一次,自己不去換,該有的福利就會失效。

新聞解析: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表示,這樣的政策顯示出政府及相關單位離障礙者的實際生活非常遙遠,以她自己的鑑定過程與經驗為例,她經常會困惑,為什麼鑑定人員會問一些奇怪的問題?例如他們會叫重度障礙的朋友扣釦子、或寫字,但其實從外觀就很明顯可以看出他沒辦法做這些事情;或者他會從你失能的狀況去評估你適不適合有輔具,想像你要嚴重到不能動了,才需要輪椅這樣的輔具等,但這樣的思維所做出來的評估結果,很可能是無法協助障礙者的日常生活,因為輔具是用來支持障礙者、可以擁有便利生活的重要資源,如果沒有足夠的輔具支持,會有造成身體過度使用而退化的危險。

這種5年一次的鑑定擾民又傷財,障礙者要請假、花時間、花掛號費、跑醫院、跑公家單位,出門還要準備、叫車接送,而且目前只有台北、高雄出門才有捷運,或才容易叫得到車,協助障礙者去鑑定也需要人力支援,重新鑑定的背後有這麼多的成本需要被支持,政府完全沒考量進去。

她另外說明,障礙者要好轉或好起來的機率非常小,無論是脊髓損傷、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等,只會越來越退化、需要越來越多的支持跟協助。也許5年檢查一次,可以重新調整障礙者的需求、新增更多的支持性服務,但障礙類別不一、獨特性又高,例如容易骨折的障礙者不用等到5年,一不小心跌倒了或撞到了受傷了,可能就需要馬上去改變服務需求內容。當服務需求有變動時,障礙者就主動去申請重新鑑定,不用透過政策規定五年重新鑑定,因為每個人的退化時間、需要的服務調整頻律不一樣,訂這樣的時間點並沒有意義。


網路上曾有網友表示,腎友可能因為換腎而不再需要福利服務,所以應該維持每幾年就鑑定一次,針對這樣的說法,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游鯉綺認為沒有必要。她進一步說明,腎友若因動手術恢復身體機制而失去障礙者資格,那他的醫師會知道,鑑定是在醫療系統裏,開刀看病也是在醫療系統裏,病人身體機能變好、變壞時,第一時間知道的醫生可以在同一個系統裏去轉知相關單位變更病人需要的服務內容。

她強調,障礙者在社會中的生活成本遠高於一般人,如果因為沒有遵循這樣的法規就無法得到這些福利,對障礙者的影響相當大,因為這些福利即便是半價的優惠,都是重要的生活支持。

她更進一步說明,重新鑑定即便換了手冊,你原有的福利跟支持服務,並不會因為手冊更新就自動出現,並不會有人主動來跟你懇談、了解你需要什麼,一樣要再花時間再跑一次流程去申請服務需求。尤其每次提到障礙者的服務,相關單位就會以經費有限為理由,縮減服務資源,與其如此,不如將重新鑑定的費用投入強化服務需求,舉例來說,1.8億若是投注在個人助理時數上,障礙者就可以增加很多個人助理的服務。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也建議,目前的鑑定流程相當繁鎖,應該要簡化程序,且無論是鑑定或是服務需求申請,設置單一窗口處理,讓障礙者可因身心狀況申請變動,避免限縮障礙者的發展。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2015年12月27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分享您心中的重要障礙新聞事件。)

相關連結:【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結果

插圖: 

新聞解析二:95%旅館業無障礙設施不合格

作者: 
Debra整理


新聞標題:95%旅館業無障礙設施不合格
新聞出處:中時電子報
新聞摘要:


台北市議員何志偉與北市身障權益推動小組委員陳明里今早召開記者會,質疑多數北市旅館無障礙設施,不合格,身障人士旅遊住宿大不便。陳明里說,許多旅館的 房間很小,走道不便輪椅行進,浴室沒有無障礙設施,如廁沐浴都不方便,何志偉表示,依中央法令,北市依規定需設置無障礙設施旅館有397間,僅17間合 格,不合格率高達95%,何要求政府積極介入,輔導旅館業者改善無障礙空間。


新聞解析:


經常勘察台灣各地旅館的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遊鯉綺表示,即便台灣有許多星級飯店或特色民宿,但無論是芭比主題的星級飯店,還是吉米的主題民宿,幾乎沒有無障礙房的設計,彷彿這些活動跟障礙者無關。而且無障礙房也經常性地設置在旅館內較差的位置,一般人很喜歡的海景房,障礙者只能望之興嘆無法入住。

由於業者有個錯誤認知,覺得無障礙房的空間必需很大,因此會將大空間如豪華房這類的房型進行改造,費用也相對是豪華房等級,但障礙者跟一般人一樣,有時只是需要一個簡單過夜的地方,例如商旅、青年旅館等,一個晚上一、二千塊可以睡覺就好,但台灣障礙者外出過夜經常無一般標準房的無障礙房型可選,只能被迫住豪華房,出一趟門花費就比一般人成本更高。

雖然台灣的法規規定旅館業者需設有無障礙房,但法規只要求至少設有一間無障礙房,因此無論是有50間房還是是100間房的旅館業者,通通全部就只設一間。其實仔細想想,業者若為了符合不同旅客的需求,而設有二人房、三人房、家庭房、六人房,而床型可能有一大型、二小床、二大一小床等各種房型、床型等,相同的,障礙者跟家人、跟朋友外出,也可能會有不同房型、床型的需求。

游鯉綺進一步分享了她與老公(輪椅使用者)外宿的經驗,當時旅館只有一間二小床的無障礙房,一問之下才知道業者認為障礙者的照顧者通常為外籍看護,因此特地設置二小床讓看護與障礙者可以分開睡,她當時就很納悶,台灣旅館業者對障礙者生活的想像為何如此受限,如果今天是障礙者夫妻想要渡蜜月,那全程的蜜月夜晚也都是要分床睡嗎?

此外,說到台灣的渡假飯店設施,也讓人搖頭嘆息。她舉例,一般人如果想去渡假,可以找一個渡假村,可以不用外出在渡假村裏唱ktv、洗三溫暖、又可以游泳,也會有兒童遊戲室,但以台灣的渡假村無障礙設施來看,這些休閒娛樂設施障礙者都無法使用。

她們曾經到台灣一知名的溫泉飯店渡假,但這間溫泉飯店的大眾池沒有移位設備,所以障礙者無法在大眾池泡溫泉,更諷刺的是,無障礙房裏也沒有浴缸,業者表示障礙者都不泡澡,她聽了覺得不可思議,標榜享受泡溫泉的飯店,不但沒有讓障礙者房客泡溫泉的設計,還收溫泉飯店的房費,此外,無障礙房由四人房改建,因此二人入住也收四人房的費用,對障礙者而言,入住這樣的溫泉飯店真是一大筆損失!

相反的,離開台灣到國外渡假村的渡假經驗則是南轅北轍,國外渡假村的泳游池不但有移位機,而且上不止一個,因為泳池有三個池區,它就有三個移位機,他們認為障礙者就跟一般旅客一樣,你來渡假村就是要渡假,游泳池是最舒服、放鬆的地方,障礙者跟一般旅客一樣,也想享受這樣的設備。

她提到,只要是提供給公共大眾使用的住宿,不管任何型態,都不應該設限多少間房間以上才要設無障礙房,就像餐廳一樣,無論障礙者想吃小吃、吃大餐,都應該是障礙者要能進去的空間。她們也遇過有些業者會標榜貼心服務、額外設置寵物房,但卻連一間像樣的無障礙房也沒有,甚至障礙者住進去了卻沒辦法洗澡,那種被忽視、被排斥的感覺讓障礙者跟家人覺得很心酸。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也分享了她的看法,她認為社會大眾對障礙者的想像很侷限,例如障礙者就是看護在照顧,所以要分床睡,或者就是一直坐在輪椅上不會想出去玩,所以不會使用相關娛樂設備,甚至無障礙房裏的洗澡椅只放一個椅子就好,但沒設置扶手或椅座非常淺的椅子,障礙者坐著其實很容易滑下去或摔下去,無障礙不是有做就好,還應該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她認為業者對障礙者的自行想像,成了障礙者出門住宿的最大障礙,例如蓮蓬頭永遠都是那麼高、洗髮乳沐浴乳的裝置也很高,每次外出住旅館洗澡時就得先拿杯子請個助分開擠壓洗髮乳、沐浴乳,自己要記得哪個杯子裝的是洗髮精、那個杯子裝的是沐浴乳,個助出去做其他的整理後,當眼鏡一拔下來自己開始忙亂的洗澡工作時,就又忘了哪個杯子裝什麼,明明有現代化設備在那裏,卻無法方便使用,還得想原始的方式用杯子裝盛讓自己可以洗頭洗澡,相當讓人無言。

又例如有些浴室門口太窄,電輪無法進去,就得跟櫃檯借二、三張椅子幫自己鋪路,把電輪放門口,然後二、三個椅子依循排進浴室裡,好像馬利歐一樣要跳跳跳進去,就會覺得我們為什麼要這樣這樣過日子,不然就是無障礙房做得很像醫院,房間打開像住院一樣充滿冷冰冰的不鏽鋼扶手及輪椅標誌,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是這樣想像障礙者。

當然輔具的選擇樣式不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主持人余秀芷認為,應該鼓勵輔具業者到飯站裏去解說、銷售相關輔具,因為有些活動式、可拆除的輔具設計,是符合不同人(障礙者/非障礙者)的需求,例如蓮蓬頭的位置可以一高一低,因為可能是小孩子洗澡,又例如廁所扶手,孕婦老人也可能用得到,業者無需自行想像無障礙等同於身心障礙者,無障礙的意義其實在於有更多元的選擇。

游鯉綺進一步補充,關於旅館業者的無障礙房設計,最好是每一種房型就有一間,這樣障礙者跟不同人出遊,就可以依自己的需求選擇房型,也才不會二個障礙者出遊卻被迫必需睡在一起,也許業者會覺得只設一間無障礙房,使用率低很不符成本,但事實是,許多障礙者因為你的旅館沒有無障礙房而無法入住,反而錯失商機。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2015年12月27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分享您心中的重要障礙新聞事件。)

相關連結:【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

插圖: 

新聞解析三:立院三讀 大眾運輸全面無障礙

作者: 
Debra整理


新聞標題:立院三讀 大眾運輸全面無障礙
新聞出處:中央廣播電台
新聞摘要:


大眾交通運輸業者需於服務路線、航線或區域內,規畫適當班次、車廂、機艙、船艙提供無障礙服務;各地方政府除設置手語翻譯服務窗口,還需依身心障礙者實際需求,提供「同步聽打」服務。


新聞解析:


因生病而癱瘓的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主持人余秀芷,曾在生病無法行走後,因為害怕人群而在家中待了一段時間,家人為了讓她願意外出走走散心,用了各種方式要帶她出門,當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走出自己的心時,卻發現自己走不進這個世界,她說明,障礙者根本出不了門,即便出門了,卻因為只能行走在馬路上而危險重重,搭公車也不安全,尤其天雨路滑時,上了公車卻只有一條安全帶可繫,公車一發動輪椅就會開始滑動,她每次都只能緊緊抓著車內的鐵柱避免危險,從出門到回家,好像歷劫歸來一樣!如果障礙者連門都出不了,要如何與人互動、學習溝通,如何在社區自立生活?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也表示,在台灣搭公車像搭斷軌的雲霄飛車,你完全不知道何時會飛出去,雖然低底盤公車已經慢慢普及化,但軟硬體設施並沒有跟上,例如候車亭、停滿機車的人行道或者訓練無素的司機,都讓障礙者無法順搭公車。

她不平地說,明明是國家應該要保障障礙者行動自由,但障礙者搭公車卻倍受來自司機與乘客的壓力?她舉例,台北市有設計優美的轉運站、站內有全新的無障礙廁所,但所有的客運幾乎都不是低底盤客運,所以障礙者無法搭乘,政府在規劃、施行交通運輸措施時,怎會如此不連貫?障礙者也是有坐夜車及搭便宜客運的選擇及權利!漢馨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主持人余秀芷補充,對障礙者而言,外出也希望有客運這樣的選擇,尤其離開台北市交通又更不方便,相較高鐵站,各客運的轉運站通常是設在鄉鎮市中心,搭客運比搭高鐵方便,但因為客運沒有無障礙座位,她就只能搭高鐵,再從高鐵站搭計程車回鄉,計程車費一趟二千多塊,障礙者回鄉的車費成本遠高於一般人。

整個交通對障礙者而言就是「很不公平」,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游鯉綺說明,客運業者大多一條路線就只有一班車是無障礙車體,而且沒有固定發車時間,有時車子有狀況不開,障礙者就無法搭乘,所以表面上有無障礙客運,但實事上它是無法被利用的交通工具,又例如障礙者搭乘高鐵、台鐵很方便,但無障礙座位卻非常少,以高鐵為例,無障礙座位僅有千分之四,一般人可以有好幾個家庭相約一起出去玩,但障礙者只能有二家人一起出去玩,如果還有爺爺奶奶奶同行,無障礙席就坐滿了,變成同一家人或同一群朋友必需分不同的車次坐,完全沒有選擇機會。

仔細思考就不難發現,現在雖然有無障礙交通,但可利用的資源卻是非常稀少,以致於障礙者要出門變成非常不方便的事情,所有的障礙資源都有相同問題,就像新聞中提到的聽打、手語翻譯一樣,政府有提供這樣的資源,但經常是不普及或時數太少,有時還有申請限制,什麼活動可以申請,什麼事情不符合政府要給的資源資格,就無法申請,所以障礙者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經常是被政府篩選的,上這個課可以有手語翻譯員,上那個不可以,這麼多限制讓障礙者跟一般人的生活完全不同,搭車的選擇就是很明顯的例子,而離開台北市市中心,就會發現交通問題更加嚴重。

之前彰化縣長上任時為縣內的障礙者爭取到每個月有1千元的交通津貼,讓障礙者可以免費搭車,但彰化縣並沒有低底盤公車可供利用,這樣福利對障礙者而言一點意義也沒有;住在淡水的游鯉綺也回應,淡水外圍的大眾運輸工具以小巴為主,但沒有一輛小巴是無障礙,而這些偏遠地區住了很多長輩,長輩必需靠這些交通維持社交生活,如果哪天不小心受傷後行動不便,長輩的社交生活就斷了,只能等家裏的人回來載他,那時唯一的交通需求就只剩下看醫生。

余秀芷也進一步分析,她目前居住的社區設有社區巴士,而且站牌就設在大門外,當時社區裏的老人看了很開心,想說可以搭社區巴士去車站、公所辦事,方便自己出去走走,但社區巴士開跑後,發現這些小巴都沒有無障礙設備,上下車都有階梯,許多老人家膝蓋受傷或行動不是很方便,所以也不敢搭社區巴士外出,只好每天都留在中庭聊天,根本出不了門,此外,有些醫院有設接駁車也有同樣問題,身體不舒服、行動不便的人都無法搭乘。

她語重心長地說明,大眾運輸是每個人可否出門最重要的關鍵點,障礙者如果出不了門,就沒有未來,就沒有生活,所以無障礙交通問題是最需要被馬上解決的問題。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2015年12月27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分享您心中的重要障礙新聞事件。)

相關連結:【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結果

插圖: 

新聞解析四:「我想殺了你好嗎?」 累父掐死腦麻兒

作者: 
Debra整理


新聞標題:「我想殺了你好嗎?」 累父掐死腦麻兒
新聞出處:中時電子報
新聞摘要:


台北市經營鐵工廠的何忠明,因要工作維生又要照顧腦性麻痺的21歲兒子,在心力交瘁的情況下動手掐死兒子。

新聞解析:


長期致力於台灣障礙者自立生活的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林君潔表示,台灣的文化傳統裏,障礙者都是由家人親自照顧,在這種文化與自我要求下,常使得照顧者獨自承擔重大壓力,根據過去的經驗,有時政府提供的服務想要進入家庭幫忙,有些家庭會採取排斥的態度,家人會覺得我照顧就好了為什麼還要一個外人進到我們家裏來?他到底是怎樣的人、照顧得好不好,我怎麼會知道?

她呼籲國人在障礙者的照顧上,觀念需要改變,因為最現實的一點是:你這樣照顧他能照顧多久?

經常與日本倡議障權相關組識交流的她,也分享了一次特別的經驗。當時有位夥伴來到台灣參訪,看到台灣重障者旁邊的照顧者幾乎是父母,這位夥伴不禁問她「重障者是一天24小時都由父母協助嗎?」聽到答案後,這位夥伴不可思議地說「這樣的服務量在日本是由20位個助去排班協助,障礙者會負擔這些個助的費用,但日本法規會設一個付費上限,而大部分的費用仍是由政府負擔。」

反觀台灣,政府補助障礙者的個人助理使用時數一個月僅60小時,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父親揑死腦麻孩子的新聞,如果透過網路搜尋,不難發現這類的悲劇一直在上演。因為很多家人正在承擔沉重的照顧責任,有時親朋好友或街坊鄰居的關心與意見也是一種壓力,但其實國人要有一個觀念,有公共服務進入家庭不是件壞事或丟臉的事,它反而是協助你,讓照顧者與障礙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節目主持人余秀芷更進一步分享,現行的照顧資源不足、障礙家庭支持系統薄弱的情況下,障礙家庭最擔心的是,照顧者如果生病的話,障礙者由誰來接手照顧工作?政府目前提供的資源如居家服務、個人助理、喘息服務等,所有時數加起來都不足以供應障礙者的照顧需求,一但照顧者生病、受傷,連他都變成需要被照顧的人時,整個家庭的照顧系統就出現問題。

若再進一步檢視,障礙者在社區生活的支持系統不止是足夠的照顧人力,社區的住宅空間設備也是重要因素,以台北為例,大部分的公寓沒有電梯,就算有足夠的人力,障礙者的生活品質一樣受限。她提醒「障礙者的家庭支持系統」需要整合與整體規劃,各項配套措施若完善,障礙者的生活,很多工作是可以自己處理,不見得要依賴人力服務,有時是空間及輔具的問題。相反的,如果障礙者是在一個充滿障礙的環境裏生活,對人力的需求可能就是24小時。

曾經參加2015年12月13日移工大遊行的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游鯉綺表示,當她在街上看到卡車上頭出現輪椅老爺爺時,她相當震憾與難過。這次遊行道出了障礙者家庭壓力,以及外籍看護工處境。

她認為障礙者跟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非常緊密,它完全是一個「人」的工作,每天擦澡、洗澡、餵食這些工作,都是很親密的家人互動。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應該要能在這關係中得到支持。這些照顧者(移工)的身份不僅是代替我們的家人,她幾乎就是我們的家人,除了跟我們住在一起外,也因為照顧工作的關係,她越來越清楚這個家庭、家人的需求。

游鯉綺進一步說明,障礙者家庭目前面臨的問題或擔心是,當移工可以自由換工時,是否就會挑選比較好照顧的障礙者工作?也許會,但如果你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工作條件,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例如這個障礙者需要24小時的照顧,照顧者一天6-8小時才是合理的工時,那就應該要有3-4個人輪班照顧一位障礙者,在這樣的條件下,就可能不會出現挑工作的狀況。但現行的狀況是,障礙者家庭因為只請得起一個人,所以一個人要當四個人用,在這種狀況下惡化了彼此的關係,沒有輪班安排也會造成過勞過累,出意外的機率也相對提高。

此外,她也回應了余秀芷稍早所提的社區照顧系統,除了人力、環境設備以外,服務跟輔助也應該一起規劃,才有辦法支撐一個人在社區裏獨立生活的需求。她進一步說明,當社區環境是完善的,你可以帶著被照顧的人離開那張床、那個房間到社區裏活動,他可以去晒晒太陽,即便不能購物,但至少可以逛街,他可以用眼睛或其他的感官,去看到這個社區裏很多生活,而照顧他的人在這個過程,也是在社區裏生活、享受社區裏的一部分。反之,二個人就綁在一起、綁在那個房間裏,生活只剩下那個小空間、小世界,那不是生命應該有的樣貌。

余秀芷最後再次強調,沒有人可以24小時工作,外籍看護工需要獲得休息,障礙者家庭需要獲得支持,障礙者的社區生活,除了社區住宅環境外,輔具與服務時數等資源都得整體規劃,才能達成目標。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2016年01月03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分享您心中的重要障礙新聞事件。)

相關連結:「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結果

插圖: 

新聞解析五:遊樂園多「障礙」 身障童望園興嘆

作者: 
Debra整理


新聞標題:遊樂園多「障礙」 身障童望園興嘆
新聞出處:聯合新聞網
新聞摘要:


遊樂園應該要所有小孩都可以玩樂享用,不過很多身障孩童卻只能在角落無聲旁觀,立委楊玉欣指出,最新開幕的台北兒童新樂園,十三項機械式遊樂設施,也只有兩項 可供輪椅上下,罕病兒說每到校外教學,只能去「散步」,一項遊樂器材也玩不了。

新聞解析:


台北兒童新樂園在2014年年底重新開幕,重建前台北市無障礙資源推廣協會便不斷提醒園方一定要做好無障礙相關設備與措施,園方也善意回應,表示絕對依法行政,台北市無障礙資源推廣協會師社工游鯉綺表示,但我們的法規只要求環境、硬體如出入口、通道、廁所無障礙,以致於障礙兒想玩園內的設施卻處處碰壁。

園方雖然強調兒童新樂園有二項遊樂設備摩天輪與小火車是輪椅可以直接進入,但事實上是,輪椅進去摩天輪的包廂後,隔板太高看不到外面風景,玩摩天輪變成坐在一個箱子裏繞一圈就出來,小火車也是類似情形,感覺就像是在坐捷運,對孩子來講那一點都不好玩!

此外,除了兒童遊園,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角落也是孩子交朋友的場所,例如公園裏的沙坑、溜滑梯盪秋千,或者學校裏操場上,都設有一些簡單的遊樂設施,讓孩子可以在那裏遇到其他的孩子,彼此在玩樂當中變成好朋友,如果更功能性的看待,在這遊戲當中孩子也發展了個人的肢體功能,但台灣的兒童遊戲場整個設計上完全呈現出「忘記障礙孩子存在」的概念。

她分享了國外博物館的參觀經驗,博物館內最常見的尋寶遊戲,是把寶物埋在沙坑裏讓孩子像考古學家一樣挖掘寶物,台灣的博物館也有類似的活動,但台灣的設計會將遊戲場放在地下,讓孩子必需蹲著玩,或者設計在高台上,此時就會出現階梯,可是她參觀的那所博物館,是將沙坑設計在一個像桌子的平台上,平台下是中空,坐輪椅的孩子可以將輪椅停靠近去,手可以在平台上挖沙,而且這個平台也有高低起伏的區塊,大一點的孩子小一點的孩子,都可以自己找適合自己高度玩考古遊戲。

每次看到這類型的案例她都很不解,同樣的遊戲概念,國外的設計是把它抬高,但台灣的設計卻是下降,從這樣的角度觀察,你會發現我們社會的思考中,缺少了「看見障礙者」的經驗。明明很多設施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去,這裏的「人」是指「所有人」,但台灣各方面在規劃時,是以「健全人」為出發點,可是這個社會不是只有健全人存在,當一項設備、政策考量到「所有人」時,規劃出來的成果,才能讓每個人都參與、並且在過程中學習、成長。

她另外從公仔收集的經驗來討論多元社會的情形。她表示國外設計給孩子玩的公仔裏,會有坐輪椅、大人小孩,而小孩中有白皮膚、黑皮膚、黃皮膚等人種,也有男孩女孩,這樣的玩具就是在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有各種不同的人,包括膚色、性別、年齡、障礙與否,如果孩子在玩芭比娃娃,也知道芭比有可能有一天會受傷要坐輪椅,或者他的好朋友會坐輪椅,那當他在路上看到坐輪椅的人,就不會覺得你怎麼跟我不一樣。

讓孩子在遊戲中與不同人互動、相處,這樣的的學習反而更具有潛移默化效果,教育系統並不需要刻意強調融合,當一切都在孩子的生活中出現時,孩子自然而然就了解到社會中存在各式各樣的人。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2016年01月03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分享您心中的重要障礙新聞事件。)

相關連結:

插圖: 

新聞解析六:藝穗節場地有礙 輪椅族觀賞受限

作者: 
Debra整理


新聞標題:藝穗節場地有礙 輪椅族觀賞受限
新聞出處:中時電子報
新聞摘要: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承辦的「2015台北藝穗節」其中一場表演節目在網站上以場地限制為由,註明「不建議輪椅使用者前往觀 賞」,引起社福團體不滿,痛批市府歧視障礙者文化參與權,「鬼門才開,台北市政府就做了件最鬼的事」,近20個團體發起聯署要求北市府公開道歉、通盤檢討。

新聞解析:


藝穗節場地有礙、輪椅族觀賞受限一事,漢聲廣賣電台「45度角的天空」主持人余秀芷說明,當時除了身障服務團體與台北市政府見面召開協調會討論外,各相關人士也在身障社群裏發表自己的看法,她表示除了政府無視障礙者權益受損讓人生氣外,各節目的主辦單位及藝術表演者的說法也讓她不平。

當時不少藝文工作者於協調會上、網路上表示,台灣的表演環境體制不佳,許多藝文團體經常處於經費拮据狀態,藝穗節並未獲得政府單位足夠的資源,還得自行尋找場地,工作者認為障礙者對他們無法租用無障礙環境表演場的要求,是弱弱相欺的行為。

關於這樣的說法,余秀芷完全無法接受。她表示連說都不能說的那一方,才是真正的弱勢者。障礙者跟政府反應無障礙需求時,政府置之不理,障礙者跟執行者反應時,執行者說你在欺負他,在這同時活動繼續進行,表演者發表、呈現了他的作品,一般觀眾開心地參與了藝穗節的活動,障礙者無論想或不想,整個社會從政府到表演者都無視障礙者的存在。

喜愛藝文活動的她進一步分享國內的藝文表演場地利用經驗。她表示目前國內的表演場地以兩廳院為主,雖說設有無障礙座位席,但事實上位置的設計不良,例如無障礙席的前方一定會有把手,把手會擋坐輪椅者的視線,輪椅者若要看清楚表演,只能拉高或壓低脖子觀賞。此外,坐位比例也偏少,而無論是表演場地、演討會或電影院,無障礙席的座位往往是被放在最角落、視野最差的地方。她在癱瘓後因無法行走,對人群產生恐懼感,好不容易克服恐懼願意跟家人一起出門看表演,家人特地為她買了5千元的票,但到了表演場地卻發現都是階梯,她根本到不了她的位置,後來是家人揹著她爬上樓梯到達座位,但當時現場的工作人員卻表示,為了避免成為逃生阻礙,希望她去坐無障礙席,她相當憤怒與委屈,為什麼坐輪椅的人花了5千元卻只能坐在視野最差的角落看表演?

在台灣,一般人看表演可以選座位,但障礙者看表演,座位卻只能「被安排」,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表示,她第一次在國外看表演時,才知道原來無障礙席的種類可以這樣多,且設罝並無想像中地困難。台灣電影院有戴4D眼鏡、坐椅也會動的高科技,也有舒適的情人沙發座椅,但要求無障礙輪椅席卻比登天還難!她無法理解為什麼國外對障礙者的保障可以如此進步,但台灣卻永遠把使用輪椅的客人安置在沒有人要坐的第一排或最後一排「走道」上,或者垃圾桶、安全門旁邊。

關於無障礙席只能設置在逃生門口附近,以免影響逃生一事,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游鯉綺說明,透過完善的動線的規劃與人員疏導訓練,障礙者並不會影響逃生,除非你的無障礙席是讓障礙者移位到座位上後,將輪椅集中保管在另外的地方,那就可能有逃生問題,因為真的發生狀況時,還要有人不慌不忙推來輪椅,分配給障礙者,這樣反而真的會耽誤逃生。

此外,除了無障礙席的設置區域應該更多元外,位置的設計上也要考量有輪椅/沒有輪椅的坐法,以及有的輪椅可以收有的不能收,或障礙者有人陪伴、沒有人陪伴的情形,就像飯店住宿一樣要有不同房型、區域的考量。

她進一步解釋,三五個坐輪椅的好朋友看電影時,想全部坐一排靠在一起,無障礙席在設計時就必需要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她舉拉斯維加斯電影院為例,放映廳裏並沒有分哪些椅子是要給輪椅使用者坐的,而是每個座位都有輪子可以拉開,輪椅可以直接推進去,所以若是親友同行,或者有二位輪椅使用者要坐在一起也可以。

像拉斯維加斯無障礙席的設計思維,跟台灣相關單位的「依法行政」完全不同,台灣的依法行政就是至少做一個,或者有做就好了,有交待就好,但如果你仔細思考,會來這個場合的人就是要來看戲、就是喜歡看表演的人,他可能想買貴一點的票,那至少讓他有區域上的選擇,而不是說反正無障礙席是半價票,收入最少的位置就任我安排,也許安排的人沒有這個意思,但坐的人就是很不舒服。

由於目前法規並沒有規範到所有表演場都需要有基本的無障礙設施,因此有些咖啡廳、小場地的表演空間,對障礙者而言非常不友善,雖然說藝穗節的源起就是在於不同的場地表現藝術創作或表演,但只要是公眾使用的場合,都應該要有基本的無障礙要求,讓障礙者可以進出,否則台灣的藝術在各角落蓬勃發展、自由創作,但卻因為空間關係不歡迎障礙者,讓障礙者跟創作者變成對立,但事實是,政府不關心、社會不重視,沒有足夠普及的自由空間可供利用,所以變成無論是創作、表演、公園、遊樂場、飯店,都自然而然無視障礙者的的存在。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2015年12月27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分享您心中的重要障礙新聞事件。)

相關連結:「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結果

插圖: 

新聞解析七:視障新科技 手機開眼

作者: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企劃


新聞標題:視障新科技 手機開眼
新聞出處:香港蘋果日報
新聞摘要:


視障者可使用智慧型手機收聽股票及新聞消息,並且不需他人協助,即可透過app自行搭乘交通工具,對視障者而言,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改變了資訊接收方式,也成為視障者重新認識世界的新工具。

新聞解析:


2015 年這篇由香港視障朋友周永祥(阿周)現身說法,表示科技帶給他生活改變的新聞,給了我許多感觸,因為這與我們這幾個月來努力推行的「助盲計劃」不謀而合。近幾年來行動裝置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看見科技帶來的資訊爆炸,讓原本接受資訊困難的視障朋友,與明眼人接受資訊的能力落差更大了。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資訊科技減少視障朋友面對資訊落差的困境,我們發現 iPhone4S以上擁有的功能,可以幫助視障朋友如明眼人一樣接受豐富的資訊,縮短接受資訊的落差,跟一般人過一樣的生活。因此,我們認為iPhone 不是奢侈品,是輔具!


一位男性視障者使用智慧型手機聽取資訊視障者所面臨的困境

五十年前,知識在長輩的嘴裡;三十年前,知識在圖書館裡;十年前,知識都在桌上的電腦裡;現在,知識在智慧型手持裝置裡。我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然而知識的流動總隨著一般人的生活型態流向不同地方,而視障朋友卻只能追逐著知識、追逐著力量到處跑卻不見得有所獲。

一般人能從容地在每天出門前確認公車還有幾分鐘到站牌,再好整以暇地準備出門;甚至出了門後才邊走路邊看接下來應該搭幾號公車路線到目的地;提案前透過手機做最後一次演練;開會前最後一刻,透過手機找到資料;學生在公車上用手機背最後幾個單字、準備幾個考題;甚至在等紅燈的同時就能在手機裡完成信用卡繳款!但是因為看不見,視障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完成你我彈指之間就能處理好的事情。

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當「低頭族」,視障者在等車途中、等待中,都只能面對自己的黑暗,與資訊隔絕,所以我們總看見當視障者一個人坐著,旁邊沒人與他談話,也沒有手機可以使用,他們總只是一動也不動的靜靜坐著。

iPhone 為視障者開了一扇窗

2009 年 iPhone 推出 3GS,首次出現了「VoiceOver」輔助功能,只要開啟語音功能,就可以完全用手勢操作手機,是一個百分之百、完全便利視障朋友的設計。

VoiceOver 輔助功能是用手指點螢幕,iPhone 就會逐一讀出手機桌面上的每個 App 名稱,當你聽到你要的App名稱,要選擇此 App 時,只需用手指點兩下,就可以打開你想要的 App 來使用。現在 iPhone4S 以上的機型又多了語音辨識功能。上次我的視障朋友在我面前傳 Line,我才發現每次她傳 Line 都回覆好快是因為她用說的,iPhone 就會幫她把說的話辨識出來,打成文字,而且錯誤率很低。

透過手機,聽見擺設,甚至聽見顏色

一位女性視障者使用智慧型手機聽取資訊曾經,我的視障朋友展示過一款她的愛用 App 給我看,當下我驚訝地不得了,興奮的馬上下載來試用看看。這款 App 叫 「taptapsee」。它可以透過拍照,讀取照片中影像的內容,而且精準度很高。曾經她對著我拍,taptapsee 馬上讀出「一個坐在白色桌子前面穿著綠色有白色邊大衣的女人」,連性別跟顏色都區分得出來!真的很令人驚訝呢!雖然很多人對此會有疑問:「視障朋友拍照怎麼對準想拍的東西?」但其實視障朋友多拍幾次便能對準了。我的視障朋友說,她也常用 taptapsee 來搭配衣服,憑藉著記憶明眼人給的建議,例如明眼人告訴她紫色配紅色不好看,紅色配綠色不好看,她透過 taptapsee 拍自己衣服來報讀顏色,避免自己搭配錯誤的顏色。

迷上網路購物

視障朋友出門購物的不便,一般人是無法想像的,因為這是一個明眼人建構的世界。若是無人陪伴,該如何前往沒去過的大賣場,而在大賣場中到底該往哪裡去?當她想買一罐麥茶,她該如何知道飲料區在哪個方向?即使她走到了飲料區,每一罐飲料都沒有點字,飲料名稱都是平面印刷,她該如何知道哪罐是麥茶?

我的視障朋友上次興奮的跟我說,她最愛用手機購物了,裝了某購物網站的App後,她迷上了網路購物。也是只要用 VoiceOver 手勢,便能逐一讀出品項名稱、品項內容、規格、價格,沒什麼東西不能買的,大至家俱小至絲襪,都可以透過手指神功下訂單,還可以送貨到家。

一個公平的起跑點

全盲靈魂樂手史提夫汪達說:「沒有什麼事情在 iPhone 上,你能做而我不能做的!」 iPhone 的 VoiceOver 獲頒海倫凱勒獎,可以讓視障朋友輕鬆使用手機,就像明眼人使用手機一樣。iPhone不是奢侈品,對視障朋友來說,iPhone是輔具!

以前視障朋友因為看不到,接受資訊的管道很少,基本生活適應十分困難,遑論生活品質及獲得就業機會。科技讓視障朋友享有與一般人一樣有尊嚴的生活,讓視障朋友也能像明眼人一樣,開始獲得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感動。我們看見許多可能性,我們相信,透過科技,視障朋友的生命,將可以不一樣!

(本文由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提供,邀請您參與「二手 iPhone 助盲計劃」。)

相關連結:「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結果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