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愛滋病患者

文/C.B

確認感染HIV的隔年(2009年),在雅虎奇摩首頁「焦點新聞」上看見這樣類似的標題:「去年感染愛滋病最年輕僅17歲。」我的心震顫,滑鼠游標早已移到了標題上頭,指標從選擇變成連線圖示,遲遲沒按下去。

就算不用點開來看也知道,是我。

我對性向認同以及性事的探索萌芽得早,像是迫切地朝一個看不見盡頭的湍急溪流扔擲一顆小石子,噗通一聲,起初還看得見它被溪水捧著,相安無事。離開視線後呢?當地勢平緩、水勢舒緩,石子該不會就這樣沉沒溪底了吧?情緒如溪水的漲退,高漲時是暴洪,冷靜時是鏡子。儘管知道盡頭是蔚藍廣闊的大海,卻又是那樣無邊無際,寄託在石頭上的探求也載浮載沉。

2003年台北舉辦了華人社會第一次的同志大遊行,然而那時民風不如現在開放。我在台北所就讀的學校裡,同志這兩個字幾乎被「死gay」、「娘砲」代替,好一點的避而不談或表現曖昧,更何況哪有比讀書、考試、升學還要來得重要的議題值得關注?我們的學習只允許發生在教室裡,其餘的都不重要。投奔無門也只好獨自悶在房間溺在網路世界找尋答案。

思想上的探索過不久後冒出了四肢,悄悄爬到了肉體上。

事情還沒完,好戲才正要開始。

性向探索之旅到了一定階段,衝突與矛盾才正要隆重登場。意識到我與社會價值認定的正常相差懸殊,第一次誠實面對內心某部分裸露的自己,一方面覺得新鮮,另一方面卻又覺得罪過──我是獨子。

在大家面前我戴起另一個不甚熟悉卻最適合的面具,月亮從東側邊陲處慢慢升起,勾勒出一整座臺北,那是我卸下一切的開端。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對著部落格敲打鍵盤,迸出一篇又一篇超我與本我的辯證,一篇又一篇永遠無法說明角色性別的故事。那是一種渴望有個能懂的人出現,同時又希望不被人徹底看透的心態。

按照出現HIV急性感染期症狀(註)去推算,我實質感染的年齡應該更早,至少往前推算一年。

健康教育在我就讀的學校裡做得還算踏實,我也不是不懂,但人就是如此,有時候歷經幾番你來我往也就跟著妥協。暗想:不會那麼衰,對方人挺不錯的。

是幸或不幸?如果在自我摸索的階段,社會提供值得信賴的窗口得以傾訴、排解煩悶,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了?如果那時候民風如現在一般,多少可以向身旁的師長同學明示暗示自己同志的身分,只要不過分招搖基本上誰也管不著,即使有人對我有偏見或歧視,至少有管道可以處理。

是幸或不幸?如果在自我摸索時期,我最先接觸的是同志與同志之間真誠的情誼,而非單純肉慾關係,我是不是有機會不遇見感染我的人(是誰並不重要,感染至今我不曾追溯)、不會成為當時因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HIV的最年輕患者?

是幸或不幸?性傾向先是被父母懷疑緊接著全盤被發現,刻板印象直接與愛滋連結,被押著去抽血檢查,竟也如他們(社會大眾)所願呈現陽性反應。

家庭革命、想自殺、過著囚禁般的生活、逃家⋯⋯到底是幸或不幸⋯⋯?

我不知道,答案不重要。得到一個二分法後明確的答案改變不了什麼。

儘管往後的路注定顛簸,未來總是迷茫,過去更無法被竄改,唯有繼續走下去才有所謂的可能。我只知道我想活下去,走自己的路。

感染至今,發生在我身上的種種,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適當的位子(縱然不是最完美的,況且這世界又有所謂完美?),穩穩妥妥地坐著,即使未來還會變動,我也保持著一顆隨時待命的心。甚至,與父母的關係在我感染的事實攤開來後一度急轉直下,經百般嘗試溝通及彼此的退讓後,日漸有了起色。

我不會說因為感染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這種矯情的話。可不得不承認,從前因為同志的身分我體悟到同理心與多元存在的重要;得知感染之後,儘管只是血液裡多了些別人沒有的,生命的光譜多了一道曖曖的色彩,同理心與多元存在價值在我認知中從理想化為行動。曾經認為我自作孽,陷入社會對同志的刻板印象,讓自己與愛滋劃上等號,失去立足點去捍衛,去平反。然而正是我體內流動著這般血液,身在沉默與無奈的疾病之中,讓我更接近慈悲。

而這份慈悲,源自於我開始認識每個當下的自己。

註:HIV急性感染期症狀--從感染HIV的時間點算起,可以在滿1週到滿6週之間出現症狀,最常見是在第3週附近發生。假如出現症狀的話,最主要是發燒、盜汗、肌肉酸痛、食慾不振、噁心、腹瀉、喉嚨發炎。許多病人表示有頭痛、畏光、頸部僵硬。三分之二的病患有淡淡的皮膚紅疹或類蕁麻疹。這些症狀通常在10-15天內會自然好轉。

常見症狀或臨床特徵,出現頻率列表如下:
發燒—96%
淋巴結腫—74%
喉嚨發炎—70%
皮疹—70%
肌肉酸痛—54%
血小板低下—45%
白血球低下—38%
腹瀉—32%
頭痛—32%
噁心嘔吐—27%
肝功能異常—21%
肝脾腫大—14%
口腔白斑—12%
神經病變—6%
腦病變—6%

有任何上述症狀的人,不宜自行認定感染了HIV。每一項上述的症狀都可以由其他疾病引起。確定你是否感染HIV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HIV檢驗。

(本文摘錄自《有愛無懼:HIV生命勇者的真實故事》一書第25~28頁,感謝「白象文化」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