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顏面損傷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先天性的,一是後天性的。
先天性的顏面損傷發生原因在醫學上仍不是很清楚,造成的原因可能是遺傳、環境或是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影響。雖然先天性的顏面損傷是較難預測的,但是如果重視婚前的健康檢查和定期的產前檢查,還是可以把這一類先天性顏面損傷的發生率降到最低!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絕大多數的顏面損傷者,都是因為後天的意外或疾病所造成的,其中又以燒傷佔了絕大多數。
因此,日常生活中預防燒傷的意外發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如果大家都能建立正確的觀念,並確實做到,很多的不幸就不會發生了。
以下資料引用「陽光燒傷暨顏殘患者」及「小陽光的天空」,由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
當我們的身體因為接觸高溫物質、化學物質或放射線、日曬,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都稱為「燒傷」。
燒傷對人的身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還會留下惱人的後遺症。燒傷的皮膚對抗細菌的功能降低,因此很容易引起感染和發炎;而且皮膚會因為損壞或水泡,造成液體流失,很容易造成休克。
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到處都有可能造成燒傷的物品,處處留心才能避免危險。
燒傷意外發生時……
「沖、脫、泡、蓋、送」這五個步驟除了唸順、背熟之外,正確的細節動作,更要清清楚楚的記牢喲!
沖 |
|
脫 |
|
泡 |
|
蓋 |
|
送 |
|
如果不小心發生化學藥品燒傷…保持情緒穩定,千萬別驚慌!
如果不小心發生電燒傷…保持情續穩定,千萬別驚慌!
如果不小心發生燒傷………保持情緒穩定,千萬別驚慌!
一面快速的進行"沖、脫、泡、蓋、送"五步驟;一面判斷燒傷的嚴重程度如何。燒傷和其他的病症一樣,有輕微和嚴重之分,「深度」和「面積」是判斷嚴重程度的依據。
第一度燒傷
症狀 | 受傷深度在表皮淺層,有紅腫、疼痛的現象,大約三~七天症狀可減輕,不會留下疤痕。 |
處理 |
|
第二度燒傷
症狀 |
淺二度燒傷為表皮受傷,有紅腫、疼痛、起水泡等現象,傷口癒合需廿一天左右,會留下輕微的疤痕。
深二度燒傷為表皮和部份真皮受傷,傷處呈白色或紅色,反而比較不痛,癒合需廿一天以上,可能會留下嚴重肥厚性的疤痕。 |
處理 |
|
第三度燒傷
症狀 | 已經傷及皮膚層,此時呈白色或黑色的受傷部位像皮草般乾硬,栓塞的血管清楚可見,癒合後會留下肥厚性的疤痕,需植皮。 |
處理 |
|
第四度燒傷
症狀 | 深及皮下脂肪、肌肉、神經、骨骼等組織,電傷是最典型的例子,外觀因電壓強度及身體各部電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見呈焦炭狀且陷下的入口及爆裂開的出口;常因深部組織壞死而需要截肢。 |
處理 |
|
從小就建立預防燒傷的知識,讓幼童學會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免於傷害,是老師和家長的責任。
當您在家時…
台北市
醫 院 名 稱 | 電 話 |
三軍總醫院 | 02-23659055 |
台北榮民總醫院 | 02-28712121 |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 | 02-23123456 |
馬偕紀念醫院 | 02-25433535 |
國軍807總醫院 | 02-27642151 |
國泰醫院 | 02-27082121 |
台北市立陽明醫院 | 02-28353456 |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 | 02-27093600 |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 | 02-23889595 |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 02-28332211 |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 | 02-27372181 |
北區
醫 院 名 稱 | 電 話 |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 03-3281200 |
省立桃園醫院 | 03-3699721 |
國軍804總醫院 | 03-4807777 |
中區
醫 院 名 稱 | 電 話 |
台中榮民總醫院 | 04-3592525 |
彰化基督教醫院 | 04-7254522 |
南區
醫 院 名 稱 | 電 話 |
嘉義基督教醫院 | 05-2765041 |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 | 06-2353535 |
奇美醫院 | 06-2812811 |
高雄市
醫 院 名 稱 | 電 話 |
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 | 07-3121101 |
高雄榮民總醫院 | 07-3422121 |
國軍806總醫院 | 07-5817121 |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 07-7317123 |
東區
醫 院 名 稱 | 電 話 |
花蓮慈濟醫院 | 038-561825 |
國軍805總醫院 | 038-263151 |
羅東博愛醫院 | 039-543131 |
當您在家時…
當您外出時…
(註:如何辨別高壓電線?答:沒有包黑色塑膠皮,而是一股扭轉的金屬線者,即是有致命危險的高壓電線。)
一般燒傷患者出院後,癒合的傷口需要細心照顧。傷口照顧不周常易引起諸多後遺症和生活上的困擾。
從傷口癒合一直到完全穩定,平均需要一年到二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除了必須耐心、細心及恆心的照顧,另外還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避免各種後遺症的發生,並使後遺症減到最低程度。
傷口的照顧
現在醫學研究己經證實,早期經由外在長久均勻施壓於未成熟的疤痕上,可以減輕組織腫脹,膠原纖維的生長及排列會比較正常整齊,疤痕亦會變得比較平薄及柔軟,顏色變淺,疤痕的痛楚及搔癢感也會減輕,關節活動能力也會增加。所以正確使用彈性衣於燒燙傷後的新生皮膚上,有預防及降低增生性疤痕出現的機會。
彈性衣之材料為「LYCRA」布,其成份含25%Lycra(或Elastane等彈性纖維)及75%尼龍材質。Lycra含量低於20%的布料,容易於高擴張的情況下彈性疲乏,所以含Lycra量低的材質不適合做彈性衣。
由於燒燙傷病患喜歡將各關節長期擺在最舒適的屈曲位置。如果為及早糾正,就會造成關節變形。因此施加的壓力,應與各關節自然收縮力相對抗。正確穿戴彈性衣,可明顯促進疤痕成熟。早期穿戴彈性衣襪,可使疤痕增生期縮短,或不發生增生現象。根據前述醫學理論,穿著彈性衣,可以軟化燒燙傷的疤痕,減少痛癢感覺,防止關節變形及消除腫脹。
凡受深度燒燙傷或傷口因感染等因素,以致癒合時間長或延遲癒合者,植皮的受皮區或厚皮供皮區,均可使用彈性衣物。
一般為全天穿著,直到疤痕成熟穩定,才可停止。初期宜採漸進方式延長穿著時間。整個過程,約需九至十二個月,下肢甚至更長到一年半以上。手部燒燙傷者約為三至六個月。完全視疤痕穩定情況而定。有水腫現象者,需穿至水腫消退或穩定。
為方便洗澡做個人衛生,運動或接受其他治療時,可以自行脫掉彈性衣,每次不應超過三十分鐘為原則。
為了衛生,彈性衣必須清洗,而且彈性衣在長時間穿著後會失去應有之彈力,所以最好能有一段時間的休息,等恢復應有之彈力後再次穿著。通常患者需備兩套彈性衣,以便替換清洗。
只可用手洗及用冷水沖浸。方法是:先用肥皂水或洗衣粉水浸十至二十分鐘,用手搓洗,然後用清水沖淨。而後輕輕把彈性衣擦乾,再用毛巾將水分吸乾,並放在陰涼的地方風乾。彈性墊則可用消毒酒精棉花擦拭。
穿著後如有不適,例如手腳痲痹、腫脹、極度癢、起紅斑或水泡等,應立刻停止穿著,並儘快通知治療師。
為避免以上現象發生,請依照醫師及治療師的指示,或與你的醫護人員討論。
小孩第一次穿彈性衣後的第二週複檢,以後每個月複檢即可。大人是每個月是複檢一次、或洽定適當的時間追蹤複查。
目前國內有數家彈性衣專業製作公司。由於費用高,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兒童燙傷基金會,對需要經濟幫助的兒童或成人朋友,提供部份經費補助,可透過各醫院社服室協助辦理,或逕洽該基金會聯絡。
燒傷患者的生理變化
個人在遭到燒傷的時候,除了肉體的疼痛之外,在生理方面亦有顯著的變化:
代謝率增加的多少和燒傷面積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在燒傷後,應適時地提供營養,以增強抵抗力,並促進傷口癒合。
體重若較燒傷前的體重減少達百分之十,會引起傷口癒合情形不佳,免疫能力降低;若體重減輕至百分之三十以上,容易導致死亡。
燒傷後尿中氮的排泄會增加,大部分經肌肉蛋白分解、傷口流失、排糞便等途徑消耗或排出。
所以燒傷患者需要攝取足夠而均衡的營養,來補充能量消耗,促進傷口的復原,加強身體的抵抗力,並減少感染,避免產生後遺症。
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熱量
功用──促進傷口組織的再生與修補。
主要來源
肉 類 | 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內臟(如肝、腦等)、肉類加工品(如肉鬆、肉乾、魚類、海鮮等)。 |
豆 類 | 黃豆、蠶豆、花生、豆製品(如豆天、豆腐、豆干絲、素雞、豆漿、黃豆粉等)。 |
蛋 類 | 雞蛋、鴨蛋等。 |
奶 類 | 高蛋白奶粉、全脂奶、奶製品(如奶油、冰淇淋等)。 |
其 他 | 麵筋、麵腸、綠藻、酵母等。 |
功用──促進細胞合成,傷口的癒合及加強各種營養的吸收。
主要來源
蔬菜類 | 如馬鈴薯、胡蘿蔔、高麗菜、深或淺綠葉蔬菜。 |
水果類 | 如番石榴、柳橙、香蕉、葡萄、木瓜、或各類新鮮水果等 |
食物所含的熱量
一克脂肪有九大卡熱量。
一克蛋白質有四大卡熱量。
一克醣類有四大卡熱量。
主要來源
從米飯、麵食、麵包等主食類攝取。
飲食調理原則
1. 奶類及其製品。
2. 易脹氣食物,如豆芽、地瓜、洋蔥、青椒、黃豆、芋頭。
3. 纖維太多、太粗的食物,如芹菜、荀、糙米等。
4. 太甜或太酸的食物,如鳳梨、楊桃等。
臉部腫瘤
腫瘤是身體組織細胞的異常增加。皮膚、脂肪、肌肉、骨骼以至於神經、血管、血液、淋巴腺都可以形成腫瘤。腫瘤若局限在一定範圍內,不侵犯周遭組織,不轉移到遠處生長,其外表有一被膜包著,稱為良性瘤,通常經過一段長時間(幾年以上)漸漸長大。沒有疼痛、潰爛、壓迫神經、血管等症狀,只有腫大的組織可以摸到。但經過長時間,腫瘤可以大到五官不正,或轉變成惡性的可能。
惡性腫瘤不具包膜,可侵犯周圍組織而導致功能及外觀的影響,亦可轉移到身體各部,轉誃經淋巴腺,然後,由血液到肺部骨骼或大腦。腫瘤長大或局部侵犯,可導致五官功能障礙,營養不良,或轉移到肺、骨、神經系統而使呼吸、還血功能減低而致命。
臉部良性腫瘤
常見於臉部的良性腫瘤有皮脂腺囊腫,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瘤、神經纖維瘤,腮腺混合性瘤、骨纖維性不良增生,牙源囊腫或腫瘤。
是皮膚的皮脂腺分泌物無法排出,充積而成一圓形囊狀腫瘤,在身體其他部位亦可發生,摸起來是一粒硬,可移動,但仍部份連在皮膚上,其內涵物就像青春痘的內涵物。平常不痛不癢,有時可以合併細菌感染而有紅、腫、熱、痛。治療方法是外科切除,其內膜一定要完全切除,否則再發。
是皮下脂肪(也可以在肌肉間脂肪)細胞擴大增生而成,常有一薄膜,摸起來柔軟易滑動,與皮膚沒有黏連。通常沒有疼痛,增大很慢。治療方法是外科切除。
多半是生下來就存在,亦有小時候才漸漸出現。在一歲以內,血管瘤漸漸擴大,多半一歲以後就停止變大。據統計、四歲時,有一半以上的血管瘤自動消失或退化成疤痕。常見血管瘤有下列幾種:
1. 紅酒血管瘤,又稱「火焰痣」,是紅色或暗紅色,患處皮膚不高起,常分布在腦部三神經的一支或幾支的轄域內,不會因年紀增大而消失。治療方法有化妝品塗蓋、鐳射治療;切除加上皮膚移植。
2. 草莓血管瘤,(微血管血管瘤),是紅色草莓狀突起,常在一歲內出現,年紀漸大而消失。對嬰兒期,此瘤應採保守,治療方法:觀察壓迫或眼用類固醇,對大孩子或成年人可用外科切除。
3. 竇狀血管瘤,有時與草莓血管瘤同時存在。是皮下柔軟突起,壓之消失,而患者低於心臟時,會因年齡增大而消退,治療同上。
是淋巴管增生,在頭頸部,腋下或鼠蹊處發生。頭頸部好發部位是頸部、腮部、舌、口腔等部位。大的淋巴瘤可以導致呼吸或飲食困難,那時應該馬上手術治療。在入學前予以外科治療是唯一方法。
神經纖維瘤
是神經末梢與纖維組織混合增生。常多發皮膚,常有咖啡牛乳色班。在臉部可以大小多發圓形,柔軟的瘤群或一大片柔軟臉部隆起而內有蚓狀條。若此瘤長在五官部位影響功能或美觀者,外科一次或多次切除為最佳療法。
在二側耳際,腮部為腮腺部位。此瘤為無痛不癢,圓形會滑動瘤,長大很慢,時間久了,可達很大的體積,外科徹底切除為唯一良策。
頭臉骨沒有疼痛的堅硬圓突起,但漸長大可以使五官異位、畸形,外科切除是唯一的方法。
臉部惡性腫瘤
常見的臉部惡性瘤有皮膚癌、口腔癌、鼻咽癌、唾腺癌。
1. 基底細胞癌,發展緩慢而且局限性。出期是皮膚潰瘍出血,邊緣有色斑,潰瘍久而不癒。
2. 上皮細胞癌,發展緩慢,易轉移。初期為組織突起、潰瘍、疼痛。
3. 色素細胞癌,初期綠痣,但有時潰瘍出血,或淋巴轉移。早期外科手術加上化學或放射線治療可得很好結果。
臉上若有異常的突出,久而不癒的脫皮或潰瘍,突發的色素斑、擴大或易潰爛出血的痣都需注意是否是皮膚癌的惡性變化!
4. 口腔癌
唇、口腔黏膜、齒齦、舌、扁桃腺等都可以發生上皮細腺癌或腺癌。症狀是不正常腫大不易癒合、出血等、外科手術加上手術前後之化學或放射治療是目前最佳治療法。
5. 唾腺癌
腮腺、頷下腺及口腔細小唾液腺是常見的部位,症狀是患處腫大、疼痛或線神經痲痹、淋巴腫大,治療為外科切除加上放射治療。
6. 鼻咽癌
中國中最多,發生在鼻咽部的上皮細胞癌,經耳鼻喉科醫師於此部位切片檢查,可確定診斷,發現時常有頸部淋巴腺腫,輕度濾鼻或咳血,耳下頷骨處腫大者須找耳鼻喉科檢查,最佳療法為放射線治療。
燒傷不僅嚴重的影響了一個人的外表,在心理上的衝擊更是艱辛漫長。它不像一般疾病或外傷,等傷口癒合或出院了就沒事,相反的,真正的考驗此時才開始。
在遭受嚴重燒傷之後,勢必要面臨現實生活中各層面的問題,這些都會引起發患者和家人在情緒上和心理上的複雜反應,無形中更加重了受傷本身的負面影響。
這些可能的問題包括:
個人層面
家庭層面
社會層面
以上所述的種種調適過程,有人較圓滿順利地度過,有人卻備嘗辛酸。在此整理一些過來人的建議,供有同樣遭遇的朋友們參考。
1. 面對現實,自我接納
不幸的事既已發生,一味的怨天尤人或懊悔自責都於事無補。唯有勇於承受眼前的身心痛苦,全心投入復健工作,才能早日復原。
2. 接受現實,自我肯定
再進一步的整形手術,可能也無法回復原有的容貌和形體,無法杜絕人們的好奇眼光,最重要的是肯定自己還擁有潛力,把握機會加以發揮,才能化解外在容貌造成的人際隔閡和疑慮。
3. 突破現實,自我實現
在行有餘力時,將個人的經歷與其他傷友分享,並適時予以鼓勵,或參與社教宣導等,都是極有意義的工作,對個人的成就感和價值感都是更高層次的提昇。
這些看似簡單的因應之道,真要做到卻非易事,需要憑個人堅強的毅力及勇氣,不斷地努力再努力。若能加上親友的支持和社會大眾的接納,將可減少適應上的艱辛。另外,相關醫療團隊及社會福利機構也都是最有力的後盾,希望能隨時提供協助,陪伴受傷的朋友們度過一波波的困境。
協助小陽光,要孩子與父母二者並重
從建設父母之心態做起
孩子受傷、大人難免自責、不忍,而有補償的心態,過度的保護、寵愛,往往使孩子變得依賴,也會阻礙重建的心態,如果大人無法接受孩子受傷的事實,過度擔心孩子的外表,而急於追求醫療的協助,反而讓孩子對未來沒信心,對醫療不信任;故父母應將受傷的子女視為正常的子女一般看待,信任專業醫師的安排。
安排固定醫療時間及地點
醫療程序中,讓孩子有強烈不安全感,因此,安排固定時間醫療程序,並盡可能在固定地點來處理傷口,做復健可以減少孩子的不安與焦慮,讓孩子能辨識何時何地會有痛苦發生。
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無具體方法可讓孩子不要哭鬧,但也避免阻止孩子悲傷或告之要勇敢,讓孩子至少有空間表達自己的難過,在面對孩子哭泣時,大人應盡量去接受或忽略孩子哭得行為,若孩子知覺哭會引起大人的煩躁,則會強化孩子對醫療逃避的心態。
解釋事實真相,表達關愛
應用孩子可了解的語言,與孩子討論事件之原由,並盡量要統一說辭來說明,且避免讓孩子聽到不同的解釋,以免孩子有錯誤的誤解,並向孩子保證並表達愛他的心是不變的,以免孩子不適切的爭寵或擔心父母遺棄。
培養孩子自信心
大人要先對孩子未來抱有希望,孩子也才會認為自己未來是有希望的,除了功能重建外,亦可在日常生活中,鼓勵並肯定孩子能做好的部份,增強孩子的成就感,並發掘培養孩子的興趣,以提升孩子的自信。
住院期──
燒傷事件對孩子內心必造成極大的惶恐,但孩子不容易表達他的不安,因此容易轉成對父母十分的依賴,容易對大人哭鬧、發脾氣;也因孩子認知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思考疤痕對其未來的嚴重性,因此在醫療護理、手術上明顯比大人更不容易配合。
復健期──
面對醫療、復健的疼痛,孩子最直接的表達就是哭鬧,長期的哭鬧行為加上父母在這段時間不忍孩子受苦,於是會有一些補償,特權的行動,因此讓孩子養成用哭泣來表達一切的反抗及獲取愛心的習慣。
孩子因認知發展成熟,加上成人會害怕去討論受傷的原因,因此孩子會依自己的經驗及從大人口中聽來之片段,形成對受傷原因的看法,較常見的二種錯誤是誤以為自己不好才導致這個事件或是錯誤怪罪他人。
孩子在受傷後也會敏感於自己外表和他人不同,加上因功能受限,日常生活中挫折的經驗多,加上父母將其視為弱者,過度保護下,孩子亦會逐漸認同自己是不如他人的,對自己較無信心。
孩子相較於大人,對完整的受傷事物會有強烈的恐懼、害怕,而且在醫療處理過程中,對醫護人員有不安、恐懼的反應,甚至會類推至陌生人也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較常見的幾種問題為過度依賴父母,與兄弟姊妹爭寵、獨自玩耍、不喜歡上課、學業退步、人際關係差、不合年齡的行為等。
文/陽光基金會重建中心心理師 李逸明
燒傷不僅影響了一個人的外觀,伴之而來的心理問題也是值得注意的重要課題。因此在生理復健之餘,心理復健也不容忽視!而燒傷後的心理問題及調適可以分為幾個時期來說明:
住院期:
幻覺、夢囈、精神症狀
當住進燒傷中心之時,傷友即將開始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除了醫生護士、就是疼痛,以及一連串的手術等待著他。在傷友昏迷之時,常伴隨幻覺、夢囈和一些精神上的症狀,甚至有時會極度的不配合,這時可請精神科醫師協助,通常這些無意識的反應只是過渡期。
否認、悲傷、生氣
當傷友醒來的第一個感覺是:「我怎麼會在這裡?我怎麼了?」才漸漸回憶起受傷的片段。而接下來的醫療過程則開始引發傷友對現實的了解,這時傷友可能無法接受自己受傷後的樣子,面對無法動彈的身體,身不由己的感覺讓傷友產生無力感。傷勢嚴重者可能就寧可放棄自己,求死的意念勝過求生的勇氣,進而不願配合醫療。
漸漸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傷友明白目前必須面對一連串的復健過程,心中開始產生許多的無奈、哀傷。面對未知的未來,也有恐懼和不知所措。覺得自己很可憐,為甚麼是我發生這種事?也開始有怨天尤人的情形發生,甚至恨自己、恨別人、恨醫生為甚麼要救他!看到自己受傷的外觀,有的人會因哀傷而產生憤怒,也會厭惡自己的樣子。這段時期哀傷和憤怒是常見的情緒。
復健期:
孤獨、沮喪、退化、失眠
上述住院期常見的情緒反應在復健期仍有延續的可能,而出院後則會增加另一波的情緒反應。
傷友出院後會更明顯發現自己與平常人的不同,在醫院裡大家都是病患,出院後和親友相處才發現一切都不同了。而孤獨的感覺就油然而生,進而可能封閉自己不願與人親近、拒絕別人、自怨自艾。而在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也因肢體功能的障礙有力不從心之感,凡事都要藉助別人之手,傷友就更加有無用感,就乾脆自暴自棄,自殺的想法在這段時期仍有可能重現。
在復健過程中傷友也有許多複雜的情緒,可能隨著復健的成果與否心情有起伏。如果成效不彰,沮喪會隨之而來。而在換藥或復健過程中都會因疼痛而有易怒的狀況。在諸多的情緒之下,傷友也會有失眠與做惡夢的現象。
重返社會期:
退縮、惶恐、擔心、缺乏信心
復健成功之後,生理的功能大致無礙,傷友可以重返社會進入職場,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但因脫離社會太久(也有一邊復健一邊仍在工作者,他們這方面的問題就較為減少),或因外貌改變心中會有對未來的焦慮、擔心,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於與平常人相處有害怕,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都是傷友缺乏自信的地方。
如何做心理調適
以上敘述的心理狀況是傷友較常經歷的,也有例外。有的心理功能較佳的人可以很快達到適應的階段,受傷的輕重也會影響其適應的快慢。筆者曾遇到已復健半年以上的傷友仍未度過否認期,一直尚未接受自己受傷的事實,這樣的狀況也會導致他對未來感到失望而不願配合復健,而延誤了復健黃金期!因此在生理心理相互影響的情形下,心理復健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家屬與其他支持系統
除了陽光的各種活動與服務可以有效地協助傷友,傷友的支持系統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支持系統包括:家人、親友、同事、所屬公司....等等。許多適應良好的傷友,其背後都有一股正向支持力量在陪伴他。使得傷友在復健期間心理上得到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所以支持系統良好也是促使傷友迅速恢復的原動力!
正向的支持與鼓勵是在傷友挫折時鼓勵他,而非一味的保護、幫他做所有的事。在他有進步時為他喝采,讓傷友知道家人瞭解他的痛苦,看到他的進步,是站在他那一邊的。傷友就會有很強的動機做復健,期待自己早日重回正常的生活!
自我的心理建設
調整心態,重新出發
傷友在經歷重大創傷之後,接納自己是第一要務。倘若自己都無法接受受傷的事實,如何踏出重生後的第一步。用一個積極的心態面對受傷後的自己,告訴自己已經浴火重生,能夠擊敗死神的挑戰是何等值得佩服的事!這一關都能過,還有什麼能打垮你。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要不斷地自我鼓勵,為將來規畫。首要是與生理復健為友。只有把握復健黃金期才能為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不放棄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掌握未來!
突破自我,走出陽光
在重重的重建關卡之後,相信自己也能夠突破心防,重新走入社會。不僅僅能夠繼續原有的社會功能,更能成為一個鼓勵人心的榜樣。用親身的經歷告訴別人:「我雖不漂亮,但我活得漂亮!」
如果能夠選擇,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聰明活潑又健康美麗,在眾人面前受到大家的喜愛與讚美,然而,生活的際遇有時是無法預料的,許多意外事件都可能造成弱稚孩童身體、心智或感官上的傷殘。這不但使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許多阻礙,更為整個家庭帶來長期困擾。家庭中有個傷殘小孩時,父母在傷心、難過之際,應該如何積極地面對這個問題,幫助這些小孩成長得更健康呢?我們提供以下建議:
要幫助孩子,父母自己要先堅強起來
許多研究發現,父母親如果比較能夠接受孩子傷殘的事實,認為這只是個不幸的意外事件,而不過分苛責自己,則孩子的適應就會比較好。換句話說,父母的適應影響了孩子的適應。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小孩是傷殘兒時,無論這個傷殘是先天或後天造成的,內心都會感到許多痛苦與掙扎。起初父母可能會否認這件事實,難以相信它真的會發生,之後開始變得消極、頹廢、有罪惡感,並且不斷責備自己。
有些父母會受到旁人的冷言冷語,因為這些人相信這世界是公正的:好的事實發生在好人身上,壞的事情發生在壞人身上,所以你們會有傷殘小孩,一定是你們不好。事實上,意外是誰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當不幸的事情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我們絕不會想到它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因此不管小孩的傷殘是先天或後天的,這都是意外造成的,也許我們有疏忽的地方,也許我們有錯,但是這也是許多人常犯的,我們只是比較不幸,這個疏忽導致了較嚴重的後果而已,因此,我們不要認為自己有罪,也不必覺得羞恥,不敢見人。
父母親如果能建立「是不幸,而不是羞恥或罪有應得」的信念,就比較能夠接受孩子傷殘的事實,並且有勇氣去面對可能遇到的偏見、岐視和不適當反應,進而以積極的態度幫助孩子做好適應和準備的工作。
要了解孩子的心路歷程
一個傷殘的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可能不知道、也沒有觀察自己與別人有不一樣的地方,但當孩子漸漸長大時,這種意識就會愈來愈強,便會帶給孩子很多困擾。父母這時對待孩子的態度,對他的影響尤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經歷下面幾段心路歷程:
如何幫助孩子
了解孩子的狀況後,父母親就可以從幾個方向來幫助自己的孩子:
父母儘量讓孩子有更多治療與復健的機會,但父母心中應懷抱「平常心」而為,因為許多手術或復健治療都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看得到它的效果。
父母要讓孩子了解,有時別人可能不會接納自己,但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不可能與所有的人做朋友,只要找到適合自己又能接受自己的人就夠了。
在家中不要因為孩子的傷殘而特別溺愛他或忽視他,這常會使他們覺得「差人一等」,或者認為自己享有特權、我行我素,而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係。
不要剝奪孩子在求學、社交、人際關係等機會,孩子不可能永遠躲在父母親的懷抱中,如果不讓孩子接受教育、與人交往,反而會阻礙其獨立自主的能力。尤其應鼓勵孩子在「正常」的環境中生活,並與一般「健全」的小孩來往,讓他們知道,雖然有些人拒絕他們,但也有人接納他們。
有時候別人特殊的反應,不是因為他們瞧不起,而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所以,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坦然告訴別人自己的狀況,別人可能就不再害怕,而能自然地與我們交談做朋友。其次,父母也要教導孩子接受別人對我們的反應,讓他們了解別人的反應並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優點也有缺點,只要我們自己能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要幫助傷殘孩子站起來,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要先勇敢地站立、支撐起來,這雖然困難,但其對孩子的影響卻是深遠不凡。因此,讓我們大家彼此鼓舞。為孩子「成長的更好」之目標共同攜手並進。
學校如何整合各項資源加以協助──
從小就建立預防燒傷的知識,讓幼童學會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免於傷害,是老師和家長的責任。
小陽光可能面臨的困擾──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整理
機構名稱 | 地 址 | 電 話 | 服務項目 | |
陽 光 社 會 福 利 基 金 會 |
會友俱樂部、 社工部 |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91號3樓 | 02-5078006 | 心理輔導、家庭輔導團體輔導、獎助學金社交職誼、就業輔導經濟補助小陽光營隊活動醫療與法律諮詢預防教育宣導 |
中區中心 | 台中市中港路三段123號14樓之7 | 04-3582336 | ||
南區中心 | 高雄市十全一路100號A棟4樓行政大樓 | 07-3156006 | ||
兒童中心 | 台北市興德路55-3號1樓 | 02-29320603 | 短期安置教育、親職復健培訓、親職教育、兒童心理輔導 | |
重建中心 |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91號3樓 | 02-25078006 | 生理復健、心理輔導職能評估 | |
洗車中心 |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建國高架橋下 | 02-23637975 | 職業訓練、庇護工廠 | |
高雄市春陽協會春陽文教基金會 | 高雄市五福四路49號9樓之2 |
07-5219516 07-5614530 |
心理輔導、職業輔導育樂職誼、醫療補助獎助學金等 | |
兒童燙傷基金會 |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 | 02-25224690 | 醫療救助、預防宣導醫療研究 | |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 台北市敦化北路199號12樓 | 02-27190408 | 協助顱顏患者獲得整體醫療、醫療諮詢、輔導顱顏患者及其家屬成立職誼團體等 | |
中華顎裂兒童基金會 | 台北市德行東路190巷30弄8號 |
02-28344198 02-28344164 080-291032 |
協助顎裂兒童外觀手術醫療諮詢、語言發音復健、建立群體關係及其家庭復健等 | |
高雄縣灼燙傷協會 | 岡山市新富路383號8樓之1 | 07-7637220 | 關懷訪視、諮詢、團體活動、經濟扶助 | |
屏東縣灼燙傷協會 | 屏東市和平路380號 | 08-7335721 | 關懷訪視、諮詢、團體活動、經濟扶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