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用愛成就生命的美好

來自聖安娜之家的生命體悟

作者: 
陳秀蘭


安娜修女照顧障礙兒情景在聖安娜之家33個年頭的歲月,從年輕時的長髮烏黑飄逸,到如今逐漸步入髮蒼蒼、視茫茫的中年媽咪,在這漫長生命歷程中,感謝所有曾經協助、豐富我生命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大半輩子生活在一起的聖安娜之家孩子們,

  • 因為有你們,讓我有機會學習如何判斷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 因為有你們,讓我有機會學習檢討愛的內涵;
  • 因為有你們,讓我有動力主動成長終身學習;
  • 因為有你們,才自我警覺這個世界在改變,必須時時檢討自己的不足和適應環境的變化;
  • 因為有你們,讓我了解學習到無條件完全接納的重要,亦即再殘缺的生命,都有被愛和公平對待的生存權利

這些生命被安排到聖安娜之家交到我們手中照顧,就有義務成就讓一個不起眼的生命在愛中茁壯、成長。

創辦人白永恩神父生前常說一句話:「越是別人不願意接納嫌棄的人,我們越要照顧他們、愛他們,那些嫌我們孩子髒臭的人,我們不歡迎,但要為他們的行為祈禱。」以前剛來的時候,有一個孩子長得不討喜,身上又有一股奇怪的臭味,不太有員工願意靠近,那時一位荷蘭修女,每天固定在晚餐後將那孩子抱在懷裡,跟他說話、親吻他,看到員工也會開玩笑的說:「我的寶貝很可愛要不要抱抱?」說真的,那是一個特別的孩子,我抱過幾次,但終究沒有辦法像修女一樣,可以長時間忍受他身上的異味。後來修女離開臺灣,他的寶貝一年後也到天堂當小天使了,我猜想,可能心裡太難過,知道愛他的修女永遠也不會回到他身邊了。

白神父常對我們說:「天主要求的不是成為一個偉大的講道者,而是願意伸出溫暖的手,去擁抱那些需要扶持的弱小生命。」神父強調,觸動人的工作,是要有能力讓富有的人願意奉獻幫助貧窮人,所以神父要求,一般家庭孩子所擁有的,我們的孩子一樣也不能缺,特別是家的溫暖、關懷和愛。

作者於聖安娜之家裏照顧障礙兒情景回顧在聖安娜之家生活的點滴,每一個生命故事就像一幕幕的電影劇本,有的讓人動容銘心,有的讓人溫馨喜樂,但也有讓人心裡難過隱隱作痛的,帶給我的不只是對生命的體悟,也是最美好精采的人生。此時此刻,特別感念白永恩神父留給安聖安娜之家滿滿的愛,他一生為弱小兄弟付出的博愛情操,永遠值得效法感佩。

(本文作者為聖安娜之家教保組長,文章及照片轉載自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年會訊,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也歡迎大家前往youtube觀賞基金會影片「讓我們陪妳老」 。)

插圖: 

守護台灣50載的羅文思神父

作者: 
白永恩神父基金會編輯部


羅神父於院內與小兒麻痺孩童互動情景為了幫助孤貧的無依長者有一個遮風蔽雨的新家,最近聖方濟安老院的神師羅文思神父成為募款的代言人,不斷懇請大家以行動支持安老院重建,一口道地宜蘭腔的台語令許多人驚嘆不已。荷蘭籍的羅神父說,「現在連暝夢嘛是講台語啦!」

但回想1963年來台傳教,為了與居民的溝通,到新竹學習台語的過程,他皺起眉頭說,「台語勁歹學!」荷蘭籍的羅神父進修院時學拉丁語、徳語、法語,自認為學語文不是難事,但學台語讓他一度想放棄,他清楚記得第一次彌撒講道1分鐘就講不下去,慢慢的進步到3分鐘,可以講10分鐘時教友都鼓掌叫好!

27歲離開家鄉,來台已超過半世紀的羅神父長年在宜蘭頭城、礁溪傳教,在福傳過程中看見偏鄉農漁村貧窮、物資匱乏,為了增加漁民收入,1966年他成立「頭城海星漁業生產互助會」,並遊說荷蘭政府資助,打造4艘舢舨船與2艘變速漁船,提供漁民使用;1968年在天主堂旁蓋學生活動中心,供學生課後讀書並開班協助婦女訓練副業能力。

那個年代,臺灣醫療品質落後,小兒麻痺症肆虐,侵襲不少無辜幼童,民智未開的社會對小兒麻痺孩童多有排斥,鄉間不少窮困又不明就裡的父母,放任孩子四肢萎縮變形,喪失復健與學習的機會。為了幫助這些小兒麻痺孩童,1971年羅神父、白永恩神父與當時頭城的衛宗賢神父〈聖方濟安老院創辦人〉,以及三位仁愛會修女,在礁溪成立了文聲復健院,提供小兒麻痺患者居住、復健。羅神父挨家挨戶訪查、與家長溝通,讓這些孩子能夠受治療,曾經他一次帶5-6個孩子搭頭班火車從礁溪到台北,出了火車站計程車司機因短程拒載,他有的牽、有的揹到台大醫院,旁人看了不忍心地問他,「這攏是你的囝仔?」他說,「是,都是我的囝仔!」一陣嘆息聲「你哪ㄟ這歹命!」談起過往,年近80歲的羅神父依然精神奕奕,他記得當年計程車起跳是6塊,醫院掛號費大約6-10塊左右,復健院的孩子來來去去超過1000多名,神父看著整理得井然有序的老照片,多數他還叫得出名字。

羅神父於院內活動中為老人祝禱照片一年多前在宜蘭縣長林聰賢頒贈羅神父榮譽縣民證的典禮上,當年受到神父幫助現已50多歲的吳建明,帶著家人一起來祝賀,他說,自己出生後便罹患小兒麻痺,10歲時他因行動不便在街頭爬行,正巧被神父遇見,神父立刻協助他治療,並帶去台大醫院手術,給他完整的教育。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小兒麻痺復健過程艱辛,當時為了方便行走,會撐柺杖,但神父要他們學習獨立,把柺杖一一收起,要他們學著以自己的雙腳大步前行,雖然過程備極辛苦,但現在回想起來很值得。

羅神父說,選擇來台灣是希望傳達主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精神與福音,他感謝天主給他機會 幫助無助的人可以重新點燃生命的希望,不過他說,50多年的工作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是靠著眾人的鼓勵與幫忙才有今天,他強調,「團結一致很重要,做事情也才能成功。」因此,看著頭城教堂旁的聖方濟安老院建築物老舊龜裂似危樓,連一座上二樓的電梯都沒有,老人全靠工作人員揹上揹下,多年來擔任神師,默默服務的羅神父第一次挺身呼籲,請大家支持聖方濟安老院重建,讓這些孤貧的弱勢老人家,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享有家的溫暖與關懷。雖然工程經費很龐大,但是,積沙成塔、滴水成河,用每一個小小的付出,成就大夢想,羅神父相信,天主必會祝福這項工程順利完成。

(本文文章及照片轉載自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年會訊,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也歡迎大家前往youtube觀賞基金會影片「讓我們陪妳老」 。)

插圖: 

孩子,勇敢展翅飛翔

作者: 
小竹媽媽

 

「有一天,假如我們不在了,我的傻妞流落街頭怎麼辦?」這是小竹媽媽一直以來心頭的痛。

現在小竹在新家展開新生活,媽媽對寶貝孩子的祝福,希望她更獨立、快樂,勇敢展翅飛翔~ 編輯部

 

小竹小時候好善良、好可愛,可是體弱多病像個小公主,上了小學才發現她的智能輕度學習障礙,從小一下學期就進了資源教室,我也成了義工媽媽,跟著老師學習如何教養孩子,受益良多。感謝老師們對小竹的關愛與照顧,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保持學習的動力。但是在團體中小竹的身影顯得格外孤單,因為她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不懂得如何參與,所以沒有同學願意跟她玩,當然也就不曾參加過同學會。就讀國中時還被霸凌,那段日子是求學階段最痛苦的回憶,又因為我遭遇車禍,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辛苦。

讀高職時,小竹很幸運又遇到好老師,協助並鼓勵她考上科大,而且是第一屆資源教室的學生,在學校同時得到老師與義工學長姐妹的幫助,教導她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儘管表達能力不足、溝通不良,可是同學的包容,讓小竹開啟了與人互動的那扇窗,學姊、學妹們還樂於陪她看各種展覽活動,小竹很喜歡,無論看不看得懂,都樂在其中。

但畢業後進入職場是真正挑戰的開始,由於學習能力不好又不擅溝通,常遭同事責罵,也難以得到主管認同,常常工作一、二個月就被開除,下一個工作可能一等就是一年多,種種壓力讓她開始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但每一個工作機會都得之不易,如果放棄,下一個不知要多長時間的等待,不工作,擔心適應社會的能力就此喪失,在進退兩難的困擾下,小竹還是堅守工作二年半,一直到考量健康因素,才毅然放棄。

挑戰接踵而來,二年半前小竹爸爸突然心肌梗塞,歷經二次手術度過難關,這個經歷讓我深感人生無常,我與小竹爸爸身體狀況都不好,小竹妹妹已強烈表達沒有能力照顧姐姐,爸爸生病至今尚無法工作,我因重大車禍後只能靠在家做手工點心,維持基本生活開銷,有一天,假如我們不在了,我的傻妞流落街頭怎麼辦?這件事一直以來都是心頭的痛,有時想得無法入眠….

透過朋友及其它社福基金會的協助,現在小竹居住在社區家園,白天到15分鐘車距的百貨公司工作,這一刻我的心終於有了寄託。雖然孩子還在努力適應離開媽媽保護的生活,但有專業老師、熱情同伴、慈愛的神父修女的幫助,相信一定可以讓小竹更獨立面對自己的未來。祝福我親愛的孩子能得到主的護佑平安健康快樂。

(本文轉載自轉載自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年會訊,作者為社區家園入住新生小竹媽媽,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

看見不向命運妥協的勇氣

作者: 
黃承禹


志工服務照片上大學前,曾經去老人之家當志工,表演活動、陪老人家聊天,或是幫忙推輪椅帶他們出去曬太陽…,上了大學之後,多次想參與偏鄉原住民小朋友之類的志工服務,但礙於課業的繁重,始終未付諸實行,而學校人生哲學課程的假日一日志工,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不錯的經驗。

這次的服務學習恰值聖誕節前,我們參與天主教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為友愛團身心障礙家庭舉辦的聖誕餐會活動,過去沒有服務視障者和行動不便朋友的經驗,剛開始接觸真的非常緊張,擔心不知如何協助他們,感謝友愛團夥伴看出我們的不安,耐心指導我們如何去引導視障者,例如,帶領視障者走路時,只須將他們的手引導到我們的手臂肘彎處,讓他們跟隨,不可用力拉或推;協助視障者入座時,引導他們的手輕觸椅背或椅把及桌子的位置,以便其辨別。中午和視障朋友一起用餐也是很特別的經驗,我們只是協助說明上了哪些菜和位置,他們幾乎都可以自己取用,真正需要幫忙的並沒有想像的多,只是在服務過程中,我總是會想要細心一點,主動多幫一點忙,不過卻感覺到他們可以自己完成的,似乎並不希望我們過多的協助,是否太多的主動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自在?過多的關懷,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欠缺獨立?分寸的拿捏才是考驗,讓我更多的學習到如何恰如其分、自然的與他們相處。

最感動的是,這些朋友看不見多采多姿的世界,卻依然樂觀開朗,特別是一對視障夫妻看不見對方,但緊牽著手相互扶持的畫面,讓人覺得溫暖又難忘,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經驗,相信他們一路走來必定備極艱辛,但我看到了不向命運妥協的勇氣。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資工三乙學生,為一日志工服務學習心得,文章及照片轉載自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年會訊,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

插圖: 

家人情,天使心

作者: 
蔡源富


基金會工作人員到作者家裏訪視、關懷照片我從小出生就是小兒麻痺的患者,母親在我上國小時往生,由父親拉拔我們四個兄弟姐妹長大,之後大家各自外出工作,唯獨我因行動不便,與爸爸一起做農,也做一些小工幫助家用,生活上彼此照顧。

但好景不常,在台北工作的小弟因為騎機車出車禍,但肇事者郤跑了,到現在連兇手都沒找著,醫生說小弟車禍後有傷到部份腦部,但住院觀察和療養後沒有特別異狀,小弟就返回工作。但沒多久,外出騎機車途中又發生車禍送醫,這次經醫生檢查,是之前車禍的創傷後遺症-癲癇症,於是,我將小弟接回台東老家,兄代母職。前幾年,小弟狀況還穩定,固定吃藥還控制得住,但近幾年,因癲癇發生的頻率過高,常摔得滿臉是傷,新舊傷不斷重複交替著,自己看了都不忍心。鄰居常勸我說,「你也快60了,不如將弟弟送去市區的安養院。」但我告訴自己,只要我還能動,絕不丟下他和年邁的老爸。

我們日子過得很簡單,老爸自己種菜,省下買菜的費用,為了讓小弟也可以自食其力,我買雞在山上放養由他來照顧,但小弟發作的頻率愈來愈高,加上年邁的父親身體也常出狀況,雖然政府有補助,但每個月從金峰包車來回台東的車費,掛號、住院、醫藥費等等開銷,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在金崙堂區文生善會會長翁老師的協助下,有一天,白永恩神父基金會的執行長費神父和社工來到家裡探訪,我沒想到基金會那麼用心,從台北到台東來看個案,並允諾每個月提供二千元的居家生活補助金,貼補我照顧爸爸和小弟的醫藥開銷,我知道基金會的收入也是恩人們所給與的,又轉出來嘉惠我們,這些恩人是基金會和我們的天使,願主天降福他們有主滿滿的恩寵。

(本文作者為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受助案家,文章及照片轉載自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年會訊,感謝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