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Q1:誰最能幫助孩子?
家長自己本身最能幫助自己的孩子,只有您是與孩子相處最久的人。請記住,無論孩子的發展遲緩程度有多嚴重,你的孩子仍然有權利生活得像其他人一樣有尊嚴。他是一個有感情、有個性、有反應、有喜怒哀樂的人。他需要學習,需要成長,但絕不是忽視、憐憫或寵愛。
父母應儘量提供孩子一個充滿關懷與支持氣氛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身心發展與人格上都能健全成長。對於孩子,應以平常心管教他,不要給他特權,才能讓他培養良好的行為規範與生活習慣。
如果你認為孩子在接受教育或其他相關服務時受到歧視及不公平的待遇,您應該透過適當管道(例如家長團體、縣市地方政府)反映你的意見,以便有效地為孩子爭取權益。
Q2:如何和專業人員溝通?
許多的家長很有動機想協助孩子的發展,但在面對其他專業人員時經常啞口無言,或是自覺自己很沒有參與說話的空間,這樣的態度並無法幫助我們解決孩子的發展問題,您應該:
Q3:是不是接受一連串密集的訓練,就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訓練兒童要分配多少的量,事實上必須尊重評估的結果。依據評估的建議來安排各項服務,但也不要忽略日常生活中自然練習的機會。
Q4:居家照顧父母親應有的態度為何?
父母親正確的教養態度是居家照顧的不二法門,須注意的教養態度包括至少以下幾項:
Q5:如何尋求家族成員的支持?
在照顧發展遲緩兒童時,父母親應該善用自己
身邊的資源,找到及建立自己的支援系統。除了專業人員之外,家人的心理情緒支持和家務或管教的協助是非常重要的。要尋求家族成員的支持,首先要讓所有的家人對孩子的情況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包括孩子的特質、能力和限制,進而才能使家人接納,除了接納之外,還要再進一步建立對待發展遲緩兒童的態度,只有家人一致的態度,才能協助孩子建立成長的基石。
Q6:如何準備給孩子學習的環境?
對於發展遲緩孩子而言,父母親在建立孩子學習及生活的環境上應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及關懷。父母親明確的行為標準,以孩子需求為考量的態度,鼓勵多於懲罰,溫柔的言辭、尊重、重視等均有助於提供給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受。明確的指示、能瞭解的字眼、適當的等待、看待孩子的優點甚於缺點的態度‥‥‥等,都是一個良好學習環境的重點。切忌物質過度的滿足及溺愛,凡事有求必應,以孩子不要煩人為目標的處理,常常反而無法讓孩子感覺到真正的被接納。
所以父母應更仔細的觀察孩子的真實需要。此外,在物理環境上,要提供能讓孩子毫無負擔的活動空間才是理想的,昂貴的玩具、美麗的裝潢不一定能提供好的生活品質,反而有時會是孩子成長的另一個限制。環境設備一定要注意到是捨得讓孩子可以任意操弄,不怕損壞,可以任意探索、安全的,讓孩子在豐富的探索學習中養成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並建立基本的學習能力。
Q7:如何培養父母眼中“乖巧”“合作”的孩子?
當父母詢問這樣的問題時,應先檢視自己心目中孩子的標準和期待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注意到或瞭解到孩子的人格及身心特質。切記因材施教的重要,同時身教是更重要的。
Q8:如何能在家中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
許多父母親都會擔心孩子跟不上別人,所以會一直想幫孩子補救一下,但是多半因每日的時間很有限,在家事之餘已無精力教導孩子,而常陷於兩難的矛盾之中,或是擔心孩子學的不夠多、或者怨嘆孩子的學校表現優於家中表現,而顯得父母十分的無力。
如何在家中教導孩子呢,給您的第一個建議是先別急著一定要孩子惡補些什麼能力,先看看孩子在目前和一般發展差距有多少,第二是徵詢醫療專業人員或特殊教師的建議,三是搭配自己家庭的生活作息,在生活事件中指導您的孩子即可。只要您真的熟悉孩子的特性,並清楚對孩子的期待,並且這個期待是合理且建立在孩子能力可及的基礎上,只要利用平常的生活事件,就可以協助孩子的進展。
Q9:如何照顧孩子的健康問題?
發展遲緩兒童和一般孩子一樣,甚至有少部分的孩子在健康上需要更多的關注。父母親在孩子的健康管理方面最好的方式,是定期測量成長發育的情形,或是定期請醫護人員做健康檢查。此外,父母親可以透過觀察來瞭解孩子是否有生病的初期症狀,通常孩子在身體不舒服時會以情緒反應出來,父母親若發現孩子有生病的情形切勿在醫生未囑咐下自行給藥。
Q10:如何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的最基本功能是維持生存,但飲食行為卻不單只是生存而已,其和情緒、社會行為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均衡的飲食有助心智及運動能力、身體發育等等。因此,父母親要特別注意營養的均衡,避免過量飲食及放任亂吃零食的情形發生。飲食的內容要注意到是要孩子能力所及可以吞嚥、咀嚼的食物內容。此外,父母不要怕孩子會弄髒或是自己被打擾,讓孩子逐步學會自行進食的技能及養成進食習慣,進食完畢也應該協助子女整理及歸位餐具,以養成好的習慣。
Q11:如何訓練孩子上廁所?
訓練如廁通常使用規律原則來進行,首先在固定時間內帶孩子上廁所,每次間隔時間短,增加如廁次數,在每次如廁時建立如廁的一定步驟,想辦法增加如廁成功的經驗。例如:看到孩子有尿急動作時,馬上帶去廁所,如果孩子過於依賴,大人可以採間接誘導方式,讓孩子有尿褲子的經驗,帶孩子自己收拾,讓孩子對尿褲子產生嫌惡感,就會減少尿褲子的情形。
Q12:孩子活動量大,動個不停,怎麼辦?
活動量大有些是孩子天生氣質所致,但有些孩子卻是有注意力缺陷的問題,在帶領這些孩子上,可以採用幾種對策:
此外,多動的孩子因為經常出狀況,父母親會覺得特別辛苦,甚至對孩子有厭惡感,或對怎樣和孩子相處產生困惑。當父母有這樣感受時,不妨多觀察孩子,或直接參與孩子的活動,陪孩子一起玩,在參與的過程中,把適當的行為規範示範給孩子,並嘗試找出最好相處的距離來。
Q13:如果孩子常常不懂得危險怎麼辦?
孩子做出危險動作或將自己陷於危險中,通常有二個原因:一是過於衝動,克制不住自己;另一是理解能力有限, 無法認知。對於這樣的情形,父母親可以:
Q14:如何協助聽覺有障礙的孩子?
聽覺有障礙的孩子,並不是所有的聲音通通聽不到,因此,父母親一定要帶孩子請檢查師確定是否需配戴助聽器。其次,要有耐心的指導孩子,和孩子說話時一定要注意到必須站在孩子的面前,在孩子眼睛高度可及之處,讓孩子能看到父母的口型,以自然的速度,清楚的、並輔助以手勢的方式進行。
在語言訓練上,要以孩子的興趣做前提,幫助孩子留意聲音,進而分辨聲音,再來了解詞彙,再進入語詞的結合。這樣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及極大的耐性,但是孩子的聽語能力也一定可以在長期反覆的練習中得到培養。
Q15:如何教導孩子穿脫衣物?
所有的訓練,父母親都可以用下列原則來進行:
1. 培養孩子觀察衣物,正反、上下、長短特徵。
2. 加強手指操作能力,如:持物的穩定、手指力道等。
3. 找出最適合孩子的穿脫衣物辦法,建立分解動作步驟流程。
4. 用逐步練習方式,來訓練孩子習得每一個細步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