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小瓢蟲串連起飛

瓢亮媽媽不孤單

作者: 
富美
為何會以「瓢蟲」為TSC(結節性硬化症)疾病的象徵?


因為瓢蟲身上的斑點的型態、生命的長短與遺傳的模式,皆與TSC疾病非常的相似!就好像「結節性硬化症」病友們身上的結節,每個人結節的形狀、位置、數量、大小全都不一樣!有的人,在外觀上有很明顯的結節特徵;有的人,其結節特徵則要透過精密的儀器,才能在身體內臟器官中發現!有的人,在母親還在懷孕的期間,就已被判定是結節病友;有的人,則是要在長大成人之後,才赫然發現自己也是結節病友!也有人,因為藉由後天的努力及現代醫學的進步,順利地讓結節特徵消失不見;但也有人,可能會隨著時間或環境的不同,其結節特徵會越發越是明顯!因為異色瓢蟲的基因配對型態和TSC疾病非常相似(顯性遺傳,但2/3的TSC患者為自體基因突變),所以由TSC造成的罹病程度、病情狀態、歷程也不盡相同!

因此,台灣結節性硬化症協會選擇了型態變化多端的「小瓢蟲」為協會的Logo……

希望每個TSC病友們,都能像可愛的小瓢蟲一樣,遇逆境仍可勇往直前、以自己特有的生活模式,樂觀地迎接每個嶄新的明天!

PS.「瓢亮媽媽」的形成是一能量的蓄積。原只是想彌補自己心裡沈澱已久未進行的事-到各「瓢蟲」家庭去坐坐與聊聊。在幾次的家庭拜訪後,幾位伙伴想到應找個較大的空間,讓更多媽媽一起來暢談。當媽媽們彼此信任,釋放了累積已久的束縛後,我們有了更緊密的連結。點子王富美把每月一次的聚會就稱為「瓢亮媽媽的聚會」。


  小瓢蟲聚集照片,攝影Remy Snippe 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後,我總是睡不著,
  我懷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沒有變的更好,
  未來會怎樣?究竟有誰知道?
  幸福是否只是一種傳說……
  我永遠找不到……

這是趙傳「我是一隻小小鳥)」的歌詞
身為罕病照顧者,每當無助孤單時,我的心裡總是低吟著這首歌……

當我孩子在國中階段,癲癇控制不佳又遭霸凌,是我最沒能量的時候。接到淑珠姐邀約到慧美家聚會,我好開心,彷拂在茫茫大海中撈到浮木,頓時有了稍稍的依靠,在聚會時有人傾聽同理。

打開我沈悶的心房,首先心靈被療癒,後來淑玲又體貼的將所學人智醫學敷療帶進聚會裡,細心的為大家做足浴與排毒護理,剛開始真不習慣被服務,當泡完腳通體舒暢時她輕輕扶起我的腳,細心擦乾時,從彆扭到感動的一刻~無法言諭的感動,我的身心再次深深的受療癒,我說不出什麼見証,但我知道在這些儀式裡,在被照顧的過程,一股能量暖暖的……深深的……強壯我,讓我充滿勇氣和力量照顧我的家人,在此謝謝慧美大方的開放她的家,讓我們有聚會地方,還用她的好廚藝餵養滿足我們的胃,淑玲利用所學照料我們的身體,一起聚會的媽媽彼此加油分享,豐盛恩典滿滿,現在我知道我不孤獨,我不用再尋覓,我的心靠岸了~

謝謝TSC的孩子讓我找到妳們。

(本文原載於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第18期會訊,感謝協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至協會網站查詢。)

相關連結:DIN電子報第80期——小瓢蟲串連起飛(2006.10.31出刊)

插圖: 

學前教育之路

作者: 
珮緁媽咪


利用教具引導孩子學習照片,攝影 arnaby Wasson目前孩子已是小一新鮮生,這陣為了銜接小學也傷透了腦筋,因校方和我們對於她的學習方針都在摸索中,於是不斷的嘗試與修改,終於找到適合她的方式學習了。

這樣摸索的心情讓我想起當年剛開始接觸早療及幼兒園的狀況,我家妹妹約一歲二個月發病,雖很快達到控制,但其心智上的發展卻是往後退了一些,於是就在一歲九個月時就開始接觸早療,而在這之前已先看過「心智科」做過個項發展的評估,以做為排課的參考依據。

雖是早晚上了滿滿的課,但是發現課後「不斷的重複練習」更是來得重要,但是,所謂的課程~從醫院教室移到家中,可就沒那麼容易了,種種不同的因素考驗著我們的耐心與智慧,還真得持之以恆,才可換來每半年重新評估進步的成果啊!

至於何時開始要上幼兒園,記得那時發現妹妹有一段時間的成長似乎停滯,尤其是我們最擔心的「語言」, 然後也就因為想到了當年她哥哥用的方法,於是和早療師們商討之下,也認同此法可試試,就這樣進了幼兒園。

而這一路也是跌跌撞撞的,換了好多所。剛開始如何選擇?到園所參觀要如何說起?就讀中要如何與園方互動,種種都得考慮,因為妹妹的發展及身心狀況和一般孩子不同,而這當中會換了園所,是因為我們對於她的成長有設定一階一階的目標,因此在不讓他們造成困擾之下,做了這樣的安排。畢竟每間幼兒園都有其教學特色。

還好他沒有什麼換園所的適應問題,就這樣時間一點一滴過去,如今每天開心的期待上學去,且回到家總是充滿著學習慾望和訴說著學校人事物,在校除了課業,都能打理好自己的事,令人欣慰呀!因此如今有這樣的表現,回想以往~再辛苦也值得了。

做這樣的分享,不外乎是希望能幫的上有這樣年齡小孩的家庭,記得有位醫生曾分享過,他說:在他的門診裡見過許多小時侯學習有障礙,但長大或過些時候就沒問題了等等,令人開心的例子,因此只要我們不放棄孩子任何學習機會,,相信成長是看得見的,與大家共勉之囉!
 

(本文原載於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第21期會訊,感謝協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至協會網站查詢。)

相關連結:DIN電子報第80期——小瓢蟲串連起飛(2006.10.31出刊)

插圖: 

在生命交織處相互扶持

作者: 
博媽


油菜花海照片,攝影/ Neil Howard2014年11月8日參加協會天空之城一日遊,行程早上九點在台中火車站集合,我家博盛最喜歡坐遊覽車,告訴博盛待會要坐遊覽車喔!他就笑嘻嘻,看他笑的連手都在發抖樣子,我們做父母的也自然高興與他同樂。

在旅途車程中有梁先生主持解說及趣味問答,一路上輕鬆愉快,答對有獎更是小朋友的最愛,熱絡之後接著會友自我介紹彼此認識,讓我知道有些會友的孩子已經很大年紀,活得好好地而且病情看起來很輕微,要是不說她有病,跟正常人一樣,真是很幸運的結節病患。

「天空之城」就隱身在靜謐的山林中,到達天空之城一路欣賞花卉,遠眺美景,感受歐洲古堡風味的建築,情不自禁的拿起相機拍照,東拍拍西拍拍,深怕沒有捕捉到美景風情,我們在發呆亭裡享受美味餐點,同時盡情飽覽山城美景,煩惱頓時拋出腦外。

在吃飯等餐閒聊時同桌有位病友說她想要結婚,生氣媽媽不准她交男朋友,我們同桌的許媽媽兩姊妹幫忙分析解說結婚可以,但是要注意一些事項,妳媽擔心妳會受苦才不准,不是要為難妳。我心想她已經很幸運了,還懂得爭取自己的權利,父母也關心她的未來,比起一些較嚴重的病友好太多了。

我家的博盛病情似乎比較重,不能跟大家互動,也不敢正眼看人,總是躲在媽媽背後,可是我知道博盛這病是可以很長壽感到安慰,我就可以有很長的時間教導他學習與人互動,先認識耶穌禱告求助,希望有一天博盛會成長得很快,跟我羨慕的輕患病友一樣的棒!

快樂的一天旅遊終將結束,回程有些家長感言能參加協會安排如此好的活動很愉快很感激,回家後要面對正常生活及孩子的病,我們雖然同是結節硬化症病的家屬,有的很幸運,有的很辛苦,無論如何心態上要樂觀,父母樂觀會影響孩子的心情及孩子的個性,孩子生病已經很痛苦了,就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氣氛不愉快,有機會常出外旅遊交朋友,放鬆心情,交換育兒新知也是很大的收穫。
 

(本文原載於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第21期會訊,感謝協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至協會網站查詢。)

相關連結:DIN電子報第80期——小瓢蟲串連起飛(2006.10.31出刊)

插圖: 

看完一首搖滾上月球

作者: 
范欣怡


草地與陽光,攝影/ Brian Strombeck大多數人看完「一首搖滾上月球」會覺得很感動,並且敬佩這些老爸的精神,我看完後多了一點心疼,心疼這些爸爸們努力振作自己,挑起支撐家庭經濟、精神的重擔,然後咬緊牙度過每個難關,站出來讓全世界看見他們很勇敢!除了心疼也為這些老爸感到驕傲,他們辦到了不可能的任務,從基礎開始練習樂器,並且組成一個團隊,大家各司其職才能有「睏雄霸」的誕生!

我也是罕見疾病家庭的一份子,我利用寫下自己的故事,活出身為罕見疾病手足的生命史,透過文字檢視自己生命歷程的點滴;而這些爸爸組成樂團,透過音樂的力量不但振奮自己也撫慰人心,讓更多人透過音樂了解罕見疾病家庭的故事,還有撫養子女背後的辛酸。

從前曾因為身為罕見家庭的一份子,覺得既沉重又不安,有點厭惡父母加諸身上的期許、有點擔憂自己無法完成照顧妹妹的責任,也覺得惶恐不安不知該怎麼擺脫精神上的壓力,寫完生命故事我好像如釋重負,慢慢相信生命自會找到出口,而睏雄霸的音樂讓我好像獲得更多的力量,知道有許多人跟我一樣在為生命奮鬥。

接獲協會通知要寫下看完電影的心得,我真的覺得好像沒甚麼可以寫的,因為那種感動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看見他人重生的撼動比自己走出束縛更深刻,我能做的或許很少,但一群人的力量就能讓世界看見我們,睏雄霸的爸爸們請繼續加油,讓更多人看見罕見家庭的生命力有多麼強韌!
 

(本文原載於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第17期會訊,感謝協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至協會網站查詢。)

相關連結:

插圖: 

關懷與支持小瓢蟲

作者: 
林彥均


雙手捧花的照片,攝影/ Julio Chrisostomo這是我第二次來參加結節硬化症協會所舉辦的活動了,不過卻是第一次真正接觸病友,剛開始覺得有些畏懼,害怕會不會我的任何一舉一動會傷害到他們。後來和其中一位較輕度的病友聊過後發現,其實我只要用對待一般人的方式和他們相處,他們也是一群友善的小天使。

雖然我只是去陪一位小孩子玩,但和另外的病友(大概年紀和我相差不遠)聊聊後,發現他們其實也是需要很多人的關懷,可是可能因為自身疾病的關係,比較內向,不敢表達自己。因此我想,我們便需要用更多的關心去理解他們,也讓他們了解其實自己也和一般人一樣,是被愛護的。

以前我認為生病的人便要多休息,避免和外界接觸,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我覺得,他們更應該多到外面走走世界的美麗,放眼遼闊的世界看看,體會大自然的感動,並放開自己的心胸,和人群相處,他們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只要自己內心願意打開。
 

(本文原載於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第17期會訊,感謝協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至協會網站查詢。)

相關連結:DIN電子報第80期——小瓢蟲串連起飛(2006.10.31出刊)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