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軌跡─兒童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概念

發展的原則

  每一位孩子當他的生命形成之後,就不斷的在改變及成熟,這樣的現象,通常就叫做「發展」。我們很奇妙的發現,每一位寶寶出生前後的心理、生理成長似乎都循著一個差不多的軌跡在進行著,所以,我們很容易的可以透過產前的檢查及產後的觀察看到孩子生命成長的軌跡。

  通常我們很容易看到每一個小生命都循著從頭到腳、從內而外、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原則在長大著。從胚胎起,就可透過超音波看到胚胎由區區幾公分大,漸漸地再變成大大的頭、小小的身軀、細細的四肢,到出生後漂亮的身體;從頭、身體到四肢的逐漸茁壯;從簡單的抬頭、上身的控制,到學會複雜的走、跑、跳、書寫等等,每一個個體都是循著這樣的一個規律在改變與成熟。

認識寶寶的發展

  父母親要參與孩子的生長發展並享受發展的喜悅,首要的工作便是認識孩子的發展。

  對於寶寶的發展有二個重點:即身體的生長以及心智功能的發展,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速率在孩子出生前的胎兒時期是最為快速的。出生之後,自出生到二歲是快速的生長期,二歲之後至青春期前,生長速率會逐漸減緩,而所有的成長均循著一個既定的軌跡在進行著,每一項發展都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基礎。

  而遺傳和環境是二個影響成長發展的主要因素,在遺傳的因素中有種族、地域、家族、年齡、性別、基因等原因,環境的因素如經濟狀況、居住環境、季節、心理、運動、營養、內分泌、疾病、家庭關係…等,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大影響源。

寶寶的生理發展

  受孕到胎兒三個月為止,是身體各系統器官發展的時期,在受孕三個月至出生前為胎兒期,內臟四肢迅速的在長大,是身體器官功能發展的時期。身長也由7~8公分成長成45~50公分,寶寶透過臍帶、胎盤獲得成長必要的養分。
  當胎兒生下來之後,身體、體重便開始改變,身體的比例也逐漸變化,孩子透過發展開始學會控制自己的軀幹、四肢,透過四肢軀幹的控制開始和外在環境的互動。

頭部的生長
  瞭解三歲之前寶寶的成長,身高、體重和頭圍是認識生長情形必須要測量的,新生兒的正常頭圍和身高有一定的關係,新生兒頭圍的估算為:身高 (cm)/2+10m=頭圍,頭圍受到大腦生長的影響,剛出生時頭佔身高的1/4,為成人的1/3,三歲時達到成人頭圍的80%,除頭圍外,囪門的大小和閉合時間,也是發展應注意之處,1歲~1歲半之間囪門應已閉合。

神經系統發展
  神經系統發展是人體生長發展的基礎,神經細胞是發展最早開始之處。整個神經系統的發展完成約在2歲以後,2歲之前大腦受傷則影響遠大過2歲之後才造成的傷害。

呼吸系統的發展
  包括鼻、咽、氣管、肺的成長與功能發展,懷孕後第六周起就開始發展,噴嚏與咳嗽反射在懷孕8個月時已成熟,新生兒出生後已具備,呼吸則自5個月大胎兒就開始發展,新生兒的呼吸是腹式呼吸,6、7歲後才用胸式呼吸。呼吸的次數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1歲時每分鐘約30次,2歲約25次,肺活量的預估方式=0.133×身高(㎝)/30-0.22×(年齡)-3.6

心臟血管系統發展
  從懷孕4個月到出生及出生後到青春期是心臟發展較快的階段。新生兒的心跳次數每分鐘約140次,學齡前約110次,學童期約90次。血壓新生兒收縮壓為50~60毫米汞柱,學前約90~100,學童期即不斷漸升為120/80,幼兒時期心跳節律會隨呼吸周期改變,呼氣時心跳減緩,呼氣時加快,成人後便會消失;有部分幼兒也會有心雜音,但改變姿勢便會消失者,通常長大後就會消失。

消化系統的發展
  從懷孕第四周起至滿4歲,消化系統逐漸成熟,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通常會排胎便,3個月後消化澱粉酵素才會形成,所以3個月後才能添加麥粉、消化牛奶、蛋、肉等。蛋白梅出生即充足,消化梅則在學齡前都較成人低,所以如吃太油就會腹瀉。嬰兒3、4個月前,餵奶會有溢奶現象是因賁門括約肌鬆弛的現象,6個月後便會消失。肝臟則是胎兒時期的主要造血器官,出生後數週才消失造血功能。新生兒時期因肝臟解毒作用未完全成熟,因此新生兒期大量紅血球遭破壞造成膽紅素增加無法排除,而造成新生兒黃疸。出生後二週內新生兒黃疸應會消退,如黃疸程度過高或時間久而指數不退,則有可能為病理性黃疸,就應迅速就診。

泌尿系統的發展
  腎臟功能自受孕4周開始發展至2歲後才臻成熟。1歲以下孩子不能飲用全脂牛奶,因為腎臟無法負荷電解質過多的全脂奶,尿液量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滿月時約達 200~400毫升/天,一歲約500毫升/天。

內分泌系統發展
  腦下垂體是內分泌的中樞,控制生長激素等內分泌,在充足的睡眠和適量的運動之下,可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可促進身體組織、骨骼、大腦分化和成熟。當甲狀腺功能低下時,孩子的智能、身體的發展都會產生影響,可能造成發展遲滯。

血液及免疫系統的發展
  寶寶剛出生時並不能製造免疫球蛋白,因此在這段時間內寶寶只能透過母體胎盤得到IgG免疫球蛋白,而其他人體對抗入侵人體的異物的免疫物質也都需在出生後2~3個月才會逐漸產生,因此為使寶寶得到必要的抗體,所以應鼓勵母親至少餵母奶3個月以上,好使寶寶提高疾病的抵抗力,同時餵母奶也可以增加母子的親情,促使腦部發育的更好,以及幫助母親子宮快速的收縮,加速身材的恢復。

感覺器官的發展
  感官知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壓覺、痛覺、冷熱覺和本體覺和前庭覺。

  懷孕4周起感覺器官開始發展,懷孕6個月有嗅覺、8個月有味覺能力,出生皮膚即有完整的感覺功能。新生兒即可聽到聲音,但對聲音無法辨位,2個月後才有自主反應出現,1~2個月即對熟悉的聲音有辨識力。6個月會找聲源,同時發單音。視覺的發展8個月大即有成熟組織,但功能的成熟要到6歲才完成。出生時寶寶為遠視,至4、5歲才消失。1歲半左右2眼協調注視力才成熟,所以一歲前寶寶有斜視的現象,但1歲半後若仍斜視則需就醫。1~2歲之間是矯正斜視的最佳時機,色彩的辨識是從出生3~5個月大才開始,遠近視覺的空間感則是6個月大後形成,6歲才成熟。

寶寶的反射動作

  反射動作是指不用學習就會的動作,生命早期的反射動作與生存有很密切的關係,常見的反射有:

自動反射─
  新生兒俯臥鼻子悶住時自動會抬頭並轉頭保持呼吸道暢通,3~4個月時即消失。

尋根反射─
  以手指或乳頭刺激面頰時,寶寶會主動轉頭,含入口中,3~4個月時即消失。

吸吮反射─
  新生兒口中有手指等刺激物時會主動吸吮,3~4個月時即消失。

吞嚥反射─
  有食物刺激咽喉時,會反射吞嚥,終生存在。

抓握反射─
  刺激新生兒的手掌和腳底時,手、足趾會握緊及彎曲,手的抓握反射約在5個月,足的反射在1歲左右會消失,以利後續能力的發展。

迷路張力反射、頸張力反射、支持反應─
  在自主活動未成熟前,寶寶為了姿勢穩定產生的肌張力調整反射,約在4~8個月消失。

  通常新生兒的反射均在6~8個月就會消失,發展未來終生會使用到的翻正平衡等反應,也就是6~8個月原始的反射會逐漸消退,寶寶開始學會控制自己的軀幹,配合感官知覺發展協調、自主動作。

寶寶的心智發展

運動發展

分為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二類,均循發展原則進行。

  • 粗大動作發展順序
頭→頸→ 軀幹→坐 →爬→
(2~3個月成熟) (2~7個月) (5~8個月) (8個月)

  

站  → 走   → 雙腳跳上下樓梯 → 向前跳
(9~11個月) (10~15個月) (2歲) (3歲)

 

  • 手指精細動作發展
一把抓 → 拇指與其餘手指相對取物 → 拇指與食指拿物 → 給
(7~8個月) (8個月) (9~10個月) (11個月)

 

→握筆塗鴨 → 會用雙手接球、用剪刀 → 寫字
(2歲~3歲) (3~4歲) (5~6歲)

 

語言發展
  語言的發展自出生即開始,包括表達性語言及接受性語言二大部分,表達性語言和學習有極密切的關係,接受性語言則和視、聽覺有極大關係,因為視聽覺為接受的窗口。 

新生兒對聲音即有反應 →對熟悉聲音表現安適 →分辨語氣 →了解常用稱呼 →聽命令、瞭解語言指示
(3個月~4個月) (6個月~7個月) (1歲) (2歲)

  語言的發展和認知能力息息相關,口語的發展需要呼吸、聲帶、唇、舌、頰、顎的動作控制協調、語音模仿、智能發展的能力配合。對於新生兒來說,出生時的第一陣哭聲,即口語發展的起點。

生活自理能力發展

  • 飲食能力

的發展從吸吮 → 吞嚥 → 咀嚼 → 抓食 → 喝 →  吸 → 器具使用,約至5歲才發展成熟。

  • 如廁能力

6個月後可以訓練以聲音引發排便,3歲半左右,應可自己上廁所,但排便的自立,完全自立約4~5歲。

  • 清潔能力

自1歲左右配聽簡單指令可要求孩子部分動作配合→3歲洗手穿脫衣服→4歲扣子、拉鏈的操作→6歲穿著自立。

  • 睡眠

新生兒每天約需睡18~20小時,1歲後約12小時/天,3歲約11小時/天,5歲約10小時/天→學齡9小時/每天。

社會性發展
  初生至6個月是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 

社會性微笑 →聽人聲找聲源 →注意人的表情 →對照顧者有反應、喜歡被抱→
(1個月) (2個月) (3個月) (4個月)

 

對他人情緒表現有反應 →分辨親疏 →模仿他人聲音 →學習溝通手勢→
(6個月) (7個月) (8-9個月) (10個月-1歲) 

 

 

會反應制止指令 →開始出現抗拒態度,喜歡和他人玩 →第二次反抗行為出現
(1歲) (1歲半-2歲) (3歲-6歲)

 

情緒發展 

第一反應愉快、不愉快 →快樂、不快樂表情不同 →情緒分化忿怒、恐懼、喜愛、好奇
(3個月) (3個月→6個月) (6個月→2歲)

 

→分化手足嫉妒、幸災樂禍、自我中心、喜愛特定人事物
(2歲→6歲)

 

智能發展

  指人從感官得到刺激後到做出反應之間一系列內在心理的活動,包括意識概念、記憶及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