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病人,同時我也是醫生


穿上機械腿,我就像鋼鐵人

傷後,當我一有時間,就會在自己的部落格〈行走的癱子〉寫下重新行走的盼望。有一天,我發現國外有幾套尚在研究階段的醫療機器人,可以幫助病患行走,但售價貴得驚人,將近新台幣250萬元。於是,我開始寫文章嘗試分析那幾套產品。

沒想到,2011年,政府要工研院研發一套和國外類似的機械腿,協助身障朋友。原來,因為台中市副市長、做過立法委員的徐中雄先生,是小兒麻痺患者,看到身障人士的需求後,提議開發醫療機器人。結果工研院號召七、八位優秀的博士,開始研發醫療用機械腿。

當工研院上網查詢相關資料時,找到我的部落格。他們認為,我是病人又是醫生,一舉兩得,正好符合他們要找的試用者背景。

2012年10月丈量完體型,2013年1月工研院就做出成品,讓我在每週二次的復健中試用。其實機械腿不只是為我量身訂做,而是可調式的醫療機器人。這款醫療機器人,透過機械帶動,等於是癱瘓者的機械腿。我自己是下半身癱瘓,如果不使用輔具,就只能一直坐著。久坐會產生很多問題,最擔心的是褥瘡,再來就是骨質會流失導致腎結石,也很容易骨折,還有關節攣縮,下肢越來越僵硬,越來越不能動,因為膝蓋沒有伸直,活動性會變小,造成惡性循環。這些透過站立、行走都能夠避免。

當我用傳統輔具行走時,因為膝蓋無法彎曲,走起路來雙腿直挺挺的,很像木頭人。再者,穿著厚重的鐵鞋行走,鐵鞋有重量,必須要訓練到有一定穩定度,才可以讓膝蓋彎曲。每當我要穿鐵鞋站起來前,要先把腳伸直鎖住,才能站起來。可是等我要走路時,也要想辦法把腳直直甩出去,走起來同樣帶有機械性,不是正常人的步態。

我算是很勤快的病人,復健的輔具是助行器,上半身要出很大力氣,我一分鐘只能走一公尺,正常人一秒就可以走一公尺,效率差很多,所以我多半拿它來運動,避免骨質流失。儘管做到後來很累,我仍試著每天站起來半小時。

工研院機械腿很棒的地方是,能夠模擬自然步態,不只膝蓋能彎曲,還能增加靈活度。穿上機械腿,可以使用前臂柺,幫助我身體穩定度到一定程度,我下半身癱瘓,完全沒辦法出任何力,機械腿就能用機械帶動,幫我出力。

若以十分為最大施力度,我穿戴這套行動輔具復健時,手臂施力度可由八分降到三分。在模擬正常步態行走下,我在行動間膝蓋也可彎曲,有助解決骨質流失、關節攣縮等問題;步行速度更快,一次可以走15分鐘,60公尺,還可以轉彎。

自從受傷後,我一直期待有天能夠起來行走,這是我和述忱每天睡前所禱告的。當工研院來敲門,我覺得上帝回應了我們的禱告,太奇妙了。就像《聖經》以弗所書三章第二十節說:「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實際參與臨床研究時,舉凡我每次的跨步大小、抬起落地時間提早或延後,彎腰駝背或抬頭挺胸行走,或身體前傾角度些微差異,都可能影響機器人施力點、穩定度和步伐速度,這些都必須用硬、軟體控制調整。

我後來才知道,過去工研院機械所做的產業機器人,大多是從工程角度考慮機器製造功能、速度、精度等要求,這次卻必須考慮使用者本身條件造成的人機介面差異。第一階段開發期間,機械腿光是結構就修正五次以上,程式調整一天約一、二十次,是工研院過去開發變化最大的機器人。

在全球一直是重要課題的醫療用機器人,決戰關鍵在價格。

目前以色列的行動輔具用醫療機器人最成熟,但研發近十年,才在歐洲上市,目前售價約新台幣250萬元。工研院用過去開發產業機器人的夾治技術,迴避對方的專利,目前開發一年,成效幾已媲美以色列,目前仍在臨床研究階段,離一套預計售價約30萬元的量產,預估還要三年。

儘管這套機械腿由引擎等機械裝置帶動,儘管重量也和以色列製的一樣重達20公斤,癱瘓者穿起來不會感覺到重量,但還是要可以方便攜帶上下車,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工研院接著打算把重量減到一半,甚至還要挑戰能穿著機械腿上下樓梯,並納入高安全性鋰電池,確保續航力與安全。未來,也考慮推廣給銀髮族群,協助老者擴大生活圈,造福更多人。

現在,每當穿上機械腿,我覺得自己就像鋼鐵人,期待不久的將來就能夠日常使用,可以走到我想要走的地方。

我想世上沒有做不起的夢,只有太早醒的人。我們永遠都要心存盼望。

(許超彦現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脊髓損傷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摘錄自《鋼鐵人醫生:癱了下半身,我才真正站起來》一書第175~179頁,感謝「城邦文化—商業週刊」慨允轉載。)
 

所屬書籍: 
鋼鐵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