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中途致障者重建生命光采

中途致障者重建生命光采

作者: 
文/尹康寓 攝影/蘇麗華


大林雙福園區學員生活照片中途致障難道生命一切都成了句號了嗎?靠著生活重建,一群身障者再度燃起鬥志,展開維期三個月的復健課程,意外地讓身體局部功能漸漸復元,生命再度有了光采。

TEDxDU裡有則影片,Ramona Pierson(雷蒙娜.皮爾遜)在22歲時發生了車禍,昏迷了18個月後醒來,喪失了視力,無法進食,無法說話,束手無策的醫院將她轉介到一間科羅拉多州的老人院,在睿智長輩們的引導下,她重新學會了咀嚼食物和使用牙齒、嘴唇發聲,並在導盲犬的協助下出乎意料地完全康復,康復到可以站在講台上,向全世界述說自己是藉由眾人們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康復的過程。

根據統計,台灣的身心障礙人口超過110萬,其中如同雷蒙娜因意外受傷、疾病導致後天身障(後稱中途致障者)的比例超過85%,即有近94萬的人口數。大多數的中途致障者在傷病痊癒後,會選擇回到家中,與家人獨立面對重創後的心理與接踵而來的多重問題,無法跨出層層的心理障礙重新適應環境,或若即便做好心理調適,也往往因為缺乏專業諮詢而不知從何開始。

開辦重建課程 訓練自立生活

為協助中途致障者重返社會,和一般大眾同享參與社會各項活動與福利的機會,臺南市社會局委託伊甸基金會,希望藉由伊甸的專業,協助中途致障者學習重新排序障礙後的家庭與社交生活,並思考之後重返職場的可能性。因此,伊甸基金會斥資重金,在大林新城國宅社區內買下一棟十一層的大樓,取名「伊甸大林雙福園區」,這是國內非營利組織籌設的首例社會住宅,約將提供三十六戶給經濟弱勢、下肢障者、老人家三類居民租用,其中並設有為期三個月專為中途致障者所設計的生活重建課程。

每週一至週四的課程中,參與生活重建課程的學員們不僅可全天候享有友善的無障礙居住設施,還備有專業的服務團隊,提供學員們物理治療諮詢、職能治療諮詢,也包括提供學員與家屬的心理諮商服務,讓親屬間學習以正向態度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更開放每位學員每天一位家屬陪同居住,以清楚學員在課程中所學、所得,立即給予親情支持。其餘週間時段,學員們回到家,除了能與家人保有一定的情感聯繫,也可以將課程中學習到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並將社會住宅中無障礙空間的設計概念導入家中,即早調整居家設備與更改動線,以便日後自立生活。

結訓成果顯著 有利重返社會

目前生活重建課程已順利結訓一期學員,伊甸基金會台南區區長張盟宜表示,第一期的五位學員在學習期間,建立濃厚情誼,結業時已相融成含有五個家庭的團體,學員家庭間交流各自經驗,予以扶持,這是當初在設計時始料未及的意外收穫。在生活重建課程的輔導下,學員們重新拾得以往的生活技能,情緒相較於失能時也有大幅度的改善。臺南市社會局在看到生活重建課程第一期的結訓成果後,也提出未來的配合計畫,樂意協助學員們重返職場。張盟宜區長說明,若中途致障者能透過生活重建,給予專業的訓練及支持,他們有機會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開闢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目前雙福園區的一樓是伊甸執行臺南區社會福利服務的辦公室,負責規劃未來的入住戶以及整體性的社區需求。張盟宜區長表示,希望雙福園區能成為社區內的示範社區,也致力培訓社區志工與發展社區友好活動,並已著手老人日間照顧的規劃。

人生不是句點 延續生命美好

當雷蒙娜發生意外時,美國社會上並沒有「通力合作」這樣的辭彙,但這個概念確實存在,老人院的長輩們協力重建她的生命,並協力重新教育她。在台灣,伊甸大林雙福園區也正積極締造這樣的一個互助環境,讓曾以為走入句點的生命得以延續,讓我們轉個彎看見生命散發的光采。(本文轉載伊甸基金會伊甸園月刊9月號,感謝伊甸基金會慨允轉載,更多好文章歡迎至基金會網站閱讀。)

相關連結:

插圖: 

擁抱未來 重拾希望

作者: 
文‧攝影/陳玠婷


婉婷第一次在鏡頭前,可以自在的讓輪椅入鏡婉婷坐在輪椅渡過漫長的十年,一度消沈。依靠信仰、親朋好友陪伴與心底的聲音,並且參加生活重建服務後,重新找回對生命的期盼。

婉婷生病前,是位擁有服務熱誠的社工,工作滿一年之後,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脊椎長了腫瘤,徹底打亂原有的生活,生病、開刀的難關度過了,以為身體會漸漸康復,卻在放射線治療後雙腳無法施力,舉凡移動、廁所、洗澡都需要協助,外出依靠輪椅行動,從助人者變成受助者,無法與母親共同負擔家中經濟、照顧重度腦性麻痺的妹妹,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婉婷一度陷入自責、低沉的情緒裡。

但是慢慢地,婉婷發現每當她情緒低落,就會接到教會弟兄姊妹電話,陪她聊天、鼓勵、禱告,透過參加教會聚會讓婉婷領悟到上帝想帶領她慢慢找到新生活的重心和動力,因此決定在家自學拼布,目前接受客戶預購作品。

順從心底話 決定踏出第一步

直至去年底,婉婷對神禱告說:「新的一年我想飛了!」上帝也回應婉婷,在今年讓婉婷接受到關於生活重建和自立生活的訊息,決定順從上帝的帶領,積極規劃自己的下一步;考慮到主要照顧者的年紀越來越長,應該要獨立起來,因此得知伊甸生活重建計畫,婉婷很快下定決心參加,大林國宅裡的宿舍,無障礙空間和環境恰當,自己可以試著在這裡生活看看,藉此踏出重建第一步。

決心支持婉婷度過難關,除了依照既有課程復健,課後回家也會照著老師開的訓練項目練習,常常練得肌肉痠疼,滿頭大汗卻有種心滿意足的成就感,力氣越來越多,每項動作的持續力與穩定度也越來越高,婉婷說:「每天都覺得自己進步一些,可以減輕別人照顧負擔感覺很好。」

互相扶持 培養自信心

每一個生活重建的參與者,一個禮拜中的時間平均分配住在宿舍與回歸原生家庭。住在宿舍的日子中,偶爾婉婷的母親會帶著豐盛的食材,到宿舍大顯身手,燒一些家庭菜色,讓住外的孩子們變化口味,也讓他們的感情變得更加緊密;也因為都喜歡品嘗美食,婉婷、思潔和淑雅三人常常湊在一起研究食譜,並且下廚多次,也常邀請大家一起享用,以至於三個月結束課程之後,五個人感情好的不得了,直說不想畢業了。

身體進步,心裡也隨之改變!以前跟一般人相處,如果從一般人角度看自己,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任何事再也不像以前那麼好,常自我解嘲雙腿像是裝飾品;來到生活重建服務,發現自己不再孤獨,而且能鼓勵有相同遭遇的人,也相信自己的人生可已過得很精彩,生命雖曾有低谷也能逆風飛翔!

今年初,婉婷第一次在鏡頭前,可以自在的讓輪椅入鏡,不再避諱讓人知道她坐在輪椅上,婉婷說:「以前覺得自卑難過,但是今年突然有了勇氣,更知道坐輪椅上有能力也有勇氣可以過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而現在的她主動將履歷表寄給就業服務員,未來想到校園裡擔任行政職,重新找回對工作的熱情。
(本文轉載伊甸基金會伊甸園月刊9月號,感謝伊甸基金會慨允轉載,更多好文章歡迎至基金會網站閱讀。)

插圖: 

生活重建 勇敢夢想

作者: 
文/陳玠婷 照片提供/大林雙福園區


思潔不忘煮咖啡時的樂趣過去的夢想,不會因為中途致障而被抹滅,生活有無限可能等著每一個人。思潔今年初意外損傷脊椎與骨盆,癱臥在床的她因為生活重建,靠著自己的力量重新站了起來,她說,我要回到我的位置煮最愛的咖啡。

談起咖啡,思潔的眼神活了起來,看她重拾自信快樂的樣子,在旁邊陪伴的秀熞姑姑看著她直笑,給予她毫無保留的支持,直說參加伊甸生活重建,讓思潔看到康復的希望,而更努力復健,全家人滿心期待她再站起來,為客人煮最引以為傲的咖啡品嚐。

意外 傷脊髓骨盆

思潔今年26歲,是天生聽障者,小時候父母親離異,由阿嬤撫養長大,而父親掛心聽障的思潔,更努力工作將思潔接回來,和父親、姑姑等家人一起生活。今年一月時在住家四樓照顧從小養大的鸚鵡,不慎摔落,重創脊椎與骨盆,造成粉碎性骨折,病臥在床五個月,對於無法回到喜歡的工作崗位和茫然的未來,找不到恢復的動力,秀熞姑姑說:「她每天都躺在床上,我們一家人都很擔心她一蹶不振。」

秀熞姑姑因為對醫藥、營養學的背景,一肩扛起照顧思潔生活起居,也因為個性積極不放棄的緣故,得知伊甸基金會與台南市政府合作的第一期「肢體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後,她立即遞繳報名表,說服思潔參加。

第一天 就有成效

思潔的第一天非常辛苦,復健時疼得冒汗,忍不住對秀熞姑姑說想要回家,覺得自己負荷不了;後來老師和姑姑在旁邊鼓勵,當天就有明顯進步,靠輔具撐著自己走路,思潔說:「沒有以前走在路上的踏實感,可是,能夠撐起自己走一小段路就很開心。」

第一天的進步,讓思潔下定決心留下來與其它四人一起渡過三個月,規律地進行生活重建計畫,包含復健、興趣下廚、做手工藝,慶生等活動。思潔是學員當中最年輕、生病時間最晚的,剛臥床時期,她和家人因為協助照顧常有衝突,不明白她的需求,但是經過職能治療師、社工、學員交流,她漸漸掌握到自己的需求,不僅改善與家人的關係,也和大家發展出革命般情誼,感情非常好。

思潔也是小小科學家,替心中疑惑找到答案,例如說五個學員中,每個人都是不同原因下肢不便,她詢問病因之後,會上網、查書研究,再去想出適合每個人的復健方式,她自己更能體會到他人的不容易,早已將負面情緒拋在腦後,大步大步地向前走。

重新站起 笑著提及夢想

三個月生活重建計畫結束後,思潔的進步有目共睹,她從臥床到克服腰痛坐起來,右腳沒有知覺,但是漸漸可以支撐身體,左腳不能踏平地上,但是可以動、抬、站,依靠助行器能慢慢移動短距離,這樣的進步,讓思潔再度回到開朗、樂觀,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受傷前,思潔在餐廳工作6年,廚房、外場、吧台都有經驗,她說自己天生有缺陷,要比別人更努力才可以。因為她的心思細膩,在不同地方各有不同收穫,但都讓她學會體貼、懂的彎腰、服務的深意。因為對服務業的喜愛,思潔希望自己未來康復後,繼續深耕,做自己最喜愛的事情。

(本文轉載伊甸基金會伊甸園月刊9月號,感謝伊甸基金會慨允轉載,更多好文章歡迎至基金會網站閱讀。)

插圖: 

給自己一個機會 生命大不同

作者: 
文/王錦萍 攝影/蘇麗華


身體受限,沈淑雅依然正向看待她的人生。周歲時得了小兒麻痺,40多歲罹患乳癌,從拄拐杖再成為輪椅族,無論什麼景況下,沈淑雅始終保持樂於服事的生命狀態,有多少就付出多少,「因為神造的自己總是可用之身,總有可以奉獻之處。」

沈淑雅20歲信主,透過讀聖經,認識到神所造的自己無論如何是有功用的,「即使這樣的我,也應該是個有用的人。」神的話語給予她力量,從那時開始在教會服事,脫離年少時的憂鬱生活。

愈服事愈有力、愈甘甜

在教會有機會服事小孩子,沈淑雅雖然不能跟孩子們跑跑跳跳,卻可以講故事、唱詩歌,逐漸跟小朋友建立良好關係,也與家長有很多互動,她發覺只要自己願意先幫助自己,就能幫助別人。

「有一次,有個小孩不肯聽故事,拿著蠶寶寶在玩,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處理,」沈淑雅回想這件趣事:「當時我趕快內心禱告求神幫助,然後出現一個靈感,隨手用一張紙折了個紙盒子,說要送給蠶寶寶一個家,便暫時化解了這個小狀況。」點滴累積,沈淑雅在信仰和服事中找回自信。

踏上生活重建之路

去年8月神降下新旨意,沈淑雅發現罹患乳癌,一連串的開刀、治療,「過程真的很辛苦、很痛苦,」有一次白血球過低,低到必須立即住院,還有一次在放射線治療的時候也傷到了肺,身體似乎到了極限,「幸好有信仰支撐、有弟兄姐妹,在我最不行的時候鼓勵我,因為忍耐到底的都必得救。」她說。

長達9個月的臥床,因為開刀的關係,發現右手力氣喪失,沈淑雅渴望重新回到至少能夠生活自理的狀態,渴望生命再度有所轉變,神帶領她報名伊甸台南服務中心肢體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

剛開始復健過程很痛,幾乎懷疑身體還能回復的過來嗎?「回家後,明明自己很需要活動卻又不能。」3個月的重建,沈淑雅跟著老師一起,嘗試在不受傷的前提下慢慢訓練,每天早上看到清晨的日光,前一天訓練的辛苦、疼痛就過去了,繼續迎接今天的訓練,一天一天,逐漸感到肌力的恢復。

能夠扶著站一下,自己穿脫衣物、上洗手間、挪位,完成生活自理的基本動作,沈淑雅在心理上更接納自己,透過生活重建當個快樂的、「高度自由的」輪椅族。

跳脫限制 奉獻一顆心

沈淑雅即使身體上的限制看似更多,她的心卻愈寬大,在為期三個月的生活重建過程中她交到幾個好朋友,彼此鼓勵、分享,累了就拿萬金油互相幫忙搓一搓,一同為這種生命的奇遇而努力。

她為兒子設想,她說自己愈自主兒子就能愈自由,於是她努力復建,買電動輪椅,自己訂復康巴士出門,甚至有人陪伴下開車帶孩子出去購物、聚會。

在家裡,她身體上被照顧,心理上卻是個照顧者,她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媽媽失去記憶和情緒控制的能力,偶還有攻擊性,自己雖然身體不適,卻能分擔媽媽心情,幫了家人很大的忙。

沈淑雅並沒有耽溺在顛簸的生命際遇中自怨自艾,反而奉獻一顆心給周圍的人,她像是把身體的限制極小化,把內心能量極大化了,她作鹽作光照亮四周,依然謙虛的滿口感謝主,她要對有相同際遇的人說:「給自己一個機會改變」,生命將會不同。

(本文轉載伊甸基金會伊甸園月刊9月號,感謝伊甸基金會慨允轉載,更多好文章歡迎至基金會網站閱讀。)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