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聽障孩子在就業上的認知

文/傅鳳雲

  聲暉是由一群聽障的家長在十一年前為要替聽障孩子們爭取就學、就醫、就養方面應有的福利,而組成的團體。走過了這麼多年,我想就學、就醫、就養方面也大致形成一個應有的模式。現在面臨較大瓶頸的問題應在於就業上的問題!說實在的,就學、就醫、就養方面我們可以推動、呼籲政府立法建立有效措施,但是在就業上,即使靠政府訂一些雇主雇用身心障礙者有什麼補助的配套措施,若雇主不願雇用,也是白搭,沒有用!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與其「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觀念。如何去提昇自己的就業能力,讓雇主願意用我們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而要承擔起這方面責任的,我想主要的人應該是家長本身。

  家長如何在就業方面輔助孩子:

一、 鼓勵朝專業技能的培養:

  我自己也是個聽障家長,我的孩子去年美工科畢業,參加了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考,落榜了。當時我仍有個迷思,希望他繼續升學有個文憑。所以雖然為他找了一份工作,假日仍要他去上進修學校,讀了一學期,他讀不下去,其實以對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術科對他不成問題,學科可是要了他的命。讓他用那種混個文憑出來的心態,只是會導錯他的形式認知罷了!因此,我用另一種心情和他討論,你現在有個本科的工作(美工),你自己考慮決定要不要再升學,或是尋求學校外的管道朝專業技能進修,來加強自己工作職場上所需的專業能力。考慮一陣子後,他告訴我,他不想重考了,他會努力進修加強自己工作職場上所需的專業能力。我想也因為他有個美工技能,平常在電腦上的操作、技巧也都能取得證照來呈獻自己的能力,讓他多了一條選擇的路。進入協會服務,也讓我感受到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質,您要去發現孩子應該在哪個領域下才能發揮真正的實力,行行出狀元,為他們選擇幾個方向,讓孩子決定最適合他的行業,接著就得要他自己負起選擇的責任,堅持努力完成目標。

二、 給予正確的就業態度認知:

  常請假、常遲到、工作時間內私事太多;接手機、傳簡訊;工作較閒時,不會調配自己的工作內容;上網聊天、玩遊戲;不接受別人的建議,堅持己見,經不起別人的批評….等等。尤其是今天不想上班,傳個簡訊就不去,也不體會自己沒去上班或許造成公司其他同仁工作上的困擾。這些都無法感受,而造成一些雇主對聽障的員工有很大的排斥感,認為無法溝通、改進。像這樣狀況,在孩子就業前,就該給他們正確的就業態度觀念。

三、 情緒認知正確性的輔導:

  認知的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認識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的表現,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改變的歷程。因此每個人認知的發展形成他自己獨立的一個基模,再藉由個人的適應是以同化或調適去構成認知學習歷程。同化:是把新的訊息納入已存在的知識中。調適:是指改變既有的認知結構來因應新的資訊歷程。同化的適應方式並無法增進人的認知:而調適的適應方式才能激發人的認知增進。當孩子面對問題無法解決會產生失衡狀態,但是,有失衡才能導致調適,調適才能促進認知發展。會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但是當情緒刺激來時,你要會:

  1. 過濾:要會用平常心去分析、了解,是否刺激的強度真的會使你產生超過絕對閾限而需要如此激動呢?
  2. 稀釋: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將那些「不需要特別在意的」或者「習以為常的」情緒刺激加以稀釋或減弱。所以,無法稀釋情緒刺激的人,在情緒狀態的引發上顯得十分敏感容易情緒激動,反之,過度稀釋情緒刺激的人,則往往好像少一根筋一樣,讓人覺得你像個呆頭鵝一樣,對什麼事都漫不經心。稀釋的過與不足也是考量你的智慧。
  3. 區辨:當過濾、稀釋過情緒刺激後,再來就是要思考如何去表現出適當的情緒狀態和行為反應了!這就是訓練情緒管理具備的能力!情緒的控制也不是件易事,身為父母必須了解青少年情緒發展上的問題,協助他們發展更成熟的情緒及情緒管理能力。

四、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聽障的孩子很容易有一種「自我中心主義」:就是完全以個人為主而不去考慮他人的傾向,在推論事情時,常以自已的觀點來解釋他人的想法。因為有這種思維,以致他們也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為了保護自己,反而先去排斥別人。另外還有屬於這個年齡層的獨特感,總是覺得沒有人能了解他們實際的感覺是什麼。所以有時就會編造出充滿幻想的自我故事,讓自己沉浸在遠離現實的世界裡。由於這兩種不適當的認知就會影響到你的人際關係。情緒管理能力成熟度,就會關乎你的人際關係。因此,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應該就在於你如何去妥善處理情緒剌激!

五、 結語:

  當然,這些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進,所以雇主、親子之間就要靠家長如何去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以我自己孩子為例:上班第一個月,工作很多,他也很努力表現,沒有不良狀況發生,但是太緊張了,回家抱怨,一直操作電腦下眼睛和手很酸痛,我就告訴他說,你做了一陣子就讓眼睛休息一下,要會調配自己工作進度!然後,我打電話給他主管有時候主動提示他休息五分鐘。當然,孩子的表現也得讓主管同樣認同。到了第二個月,工作量減少,由於受朋友的影響,他開始頻找藉口請假,不舒服啦,各種特殊理由都出來,我採不嚴格否決他的請假理由,讓他偶爾請假,但也把請假後的弊端,搬上檯面和他探討:主管抱怨臨時請假,工作銜接不上,請假後薪資減少多少,讓主管對你的工作態度打折扣會有怎樣的影響…等等,讓他感受到我沒有強迫他,但也讓他瞭解實況,讓他能接受,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另方面我也跟公司主管表示抱歉,讓他知道實際狀況及我處理並重視這件事的狀況,並商討互相督促改善孩子的心理狀態。幾個月下來,孩子慢慢適應了,公司主管對孩子工作能力的表現也讚賞有加,我想這是孩子剛進入職場,發生狀況時家長應負起督導的責任,等進入正常軌道後,我們就只要一旁關心即可!所以雇主、親、子之間良好互動就有待您自己好好發揮了。

給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如何與聽障孩子溝通

文/傅鳳雲

  還記得以前課本上告訴我們讀書需要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其實這【五到】對聽障的孩子是滿重要的,較早以前聽障者只有被教導手語,溝通的管道較狹窄,在【五到】裡可說欠缺了耳到、口到,但近十年來在特殊教育回歸主流下,聽障的孩子有了口語基礎又配戴了助聽器,所以剛說的這【五到】,在他學習或與人溝通時,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以前我在教自己的孩子時,會很納悶,為什麼我在家裡教他並且和他說話,他可以八九不離十;但,為什麼在外面的表現卻又十分離譜,我怪他,上課不認真、不專心,會因為這樣處罰他,他反而越不肯學、不肯說,惡性循環因此開始。現在我的孩子已高中畢業了,在參與了他學前、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習生涯過程中,和進入聲暉服務聽障家庭,認識、了解各類型的聽障孩子後,我真的開始能體會他們的心境,覺得稍微可以替他們描述一下他們的心聲。

  首先說到聽障孩子在具備【五到】的重要性──

眼到:

  有家長問我,孩子的聽力還算不錯,為什麼平時溝通時,覺得沒什麼困難,可是暑假打工時,卻發生很難去理解別人要叫他做什麼的指令。我告訴他就是缺了"眼到",別人在說話時,因為不熟悉、沒自信、不好意思、眼睛沒注意看,這個最重要接收訊息的門沒有全開,一知半解下容易誤解,一心虛,心情更亂,怎能正確解讀?

耳到:

  目前政府都有補助助聽器給聽障者,助聽器的配戴是必需的,就像我們配戴眼鏡去矯正視力的道理一樣,助聽器是要提昇他聽的能力。但是,聽力損失也分輕、中、重不同程度,所以聽的好壞,也與之前聽能訓練成敗有關。聽障孩子的"耳到"就在於他聽能的狀況,但是不管聽能提昇多少,注意去聽,對他與別人的溝通也有絕對的助益。

口到:

  以前的聽障者大部份稱之為聾啞,因為完全用手語方式溝通,也造成失去說話的練習,久而久之不說,而被認為是聾必啞。事實上,有聽障不一定啞,只是人的學習語言是經由耳朵聽到聲音,再經模仿而後有語言的產生,他之所以說話不清楚,語音模糊,就是因為他聽到的就是這樣的聲音。有如你聽錄音帶,當帶子故障,太快、太慢,而發出異樣的聲音一樣,當然這也不是不能改善,所以有所謂的語音矯正。學前的口語訓練,最重要也是要教他正確的發音方式,經過長期的訓練,加上前面所說眼到、耳到,自然口到也能有很好的表現。因此,要鼓勵聽障的孩子多說,在他說不清楚時,不要怪他,給他機會讓他重說一遍,去自省怎麼去表達的更清楚。還有一點要特別提出:有些聽障的孩子自尊心作祟之下,雖不是很明白你所說,卻仍頻頻點頭,假裝聽懂;所以交代完他該知道的事後,不妨請他復誦一遍,以確定他真的了解。

手到:

  也是聽障者一個溝通的管道,當互相之間確實有溝通上的困難時,不妨採用筆談,因此我建議一些家長,讓孩子有隨身攜帶紙筆的習慣。說實在,聽力再如何好的聽障孩子,仍有聽的盲點存在,為自己多方面的準備輔助溝通工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另外一個"手到"涵意,我把它延伸到用手語或自然的肢體語言去表達;去傳達你想要告訴對方的意思,我們知道,人一旦相處久了,彼此互相關懷、願意去了解他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無需開口,你馬上就可以知道他想說或做什麼,對不對?

心到:

  這裡所謂的"心到",我要先解釋一下,現在口語型的孩子,因為有聽能的障礙與限制,儘管他從眼睛、耳朵接收到很多的訊息去幫助他知道談話的方向,但是他還是要明確的獲得談話的主題,以便他在交談過程中用眼睛、耳朵及心思所得到的訊息去整理你告訴他的真正意思而不致誤解,因此,他有沒有用心去看、去聽、去解讀也是相當的重要!這部份叫做聽覺的理解能力。

  剛剛我講的其實都是聽障孩子在學習上會出現學習不好的狀況,當然期待聽障孩子的家長和孩子努力去改善本身的問題;但是,針對所提的這些障礙,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如何與聽障孩子溝通",溝通是相互的、是雙向的,如果只有單方面,真的是只有"溝"而談不上"通"了。所以,在這裡我也提出我們一般聽人老師、同學,如何在這【五到】上來幫助他。現在,重新來談【五到】:

  • 眼到:

  由於聽不到,他必需多使用視覺,長期下來,不免會有倦意或失神之時,老師、同學不妨在此時,善意的提醒他課程進度已經到哪裡了。另外,如果能寫板書,重點提示,預告上課內容,對聽障孩子來說,都是他很好的輔助。

  • 耳到:

  由於聽障,學校性或班級性的任何活動訊息,(例如:有什麼規定?何時繳作業?老師交待什麼?)若沒有人確實告知他時,他真的是不知道,等到別人都在做,都在實行時,唯有他仍一頭霧水,心情受到的打擊真的是無可言喻,因此,在這方面若是老師或同學可以隨時告知,充當他的耳朵,讓他也能融入學校性或班級性的活動,老師、同學們就是他建立自信心的導航者。

  • 口到:

  之前我已談到,讓聽障的孩子多開口,不要取笑他語音奇怪,多給他一些練習的機會,因此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安排他有表達的機會;另外,若無法理解一些較抽象詞意時,不妨"換句話說"以較貼近他能聽懂的方式表達。只要大家願意接納他,他會越說越清楚。越會去想"我要怎麼說,可以讓大家更聽得懂";否則只會造成他更畏縮而產生一些負面的表現出來。

  • 手到:

  就是在你要他重說兩三遍,仍無法理解他的意思時,可以要求他用筆談或寫出重點的詞意,以幫助了解。而且,也可以用簡單的肢體語言,我們說是自然手語,幫助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方法。


  • 心到:

  協會的Logo是一顆心加上一個音符,我們所要傳達的是──這顆心希望結合社會大眾、同學的愛心、家長的關心、老師的耐心、包容一個向上聆聽的耳朵,共同追求美妙的聲音。

  最後,我們有個小小心願,如果班上有聽障學生的同學或老師,每天有一位同學輪流願意撥2、3分鐘跟他溝通一下,聽障學生受鼓舞的心情,會反應在他學習的成就上!柔和的眼光、態度,會解除聽障孩子築起自卑、自衛的牆,會改善他們沒有自信的心;他會快樂的上學,要讓自己表現更好,學習的意願也會加強!

『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時時留心,學習會更好』,每個聽障孩子的個別差異,真的是需要大家的有心,與力量的凝聚;讓他們產生信心,學習的成就必然可預期!

我們愛,不是因為找到一個完美的對象,而是學會了在一個不完美的人身上看見了完美。這"完美" 就是願意為他們伸出友誼之手的你!!

聽覺障礙者的特質

林寶貴/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


聽覺障礙者的特質
  聽覺障礙者是指聽覺機能永久性缺損,聽力損失在二十五分貝以上者。也就是不戴助聽器便聽不到平常一對一的說話聲,亦即所謂的重聽者或失聰者。

生理特質

  聽覺障礙者最顯著的生理特徵是在與人說話時,有明顯的溝通困難。他們的語言發展比同年齡的耳聰者遲緩,而且語音的發音不正確,尤其是聲母方面常有省略、替代、或缺鼻音的現象。語調缺乏高低、抑揚頓挫、單調沒有變化。聽別人說話時特別注意對方的臉部、口形、或表情,經常會比手劃腳,想用手勢或動作協助他表達意思。與人說話時頭部常向前傾或轉向說話者,努力想聽取別人說話的內容。對環境的聲音(例如電鈴聲、電話聲、腳步聲、汽車喇叭聲等)或人的說話聲沒有反應。上課中常常忽略老師或同學的呼喚,有時不能專心聽講,左顧右盼,期待別人提供訊息的線索。

  在團體中較少主動發問或參與討論的活動。可能常會抱怨耳痛、耳朵不舒服、暈眩或耳鳴。使用收音機、電視機、錄音機時可能把音量轉得很大聲。常常要求複述剛剛說過的話或習慣性地說:「啊?」。當用普通的聲音與之交談時,常沒有反應或注意力不集中。

心理特質

  聽障者完全和一般聽人無異,會哭會笑,會打人也會同情人。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家庭環境不同、學校氣氛不同、教師的教材教法不同,遂被塑造成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格特質。若問聽障者的心理特質有哪些,看看一般人的特質有哪些,應該相差不遠。只不過因為一般人從小接受的教育環境差別不大,所以彼此問十分「相像」。而聽障者則可能因為在不同的教育安置下接受教育(普通班、資源班、啟聰班、啟聰學校)而產生不同的特質。前三者出身的聽障者,大多溫柔儒雅、幽默風趣、積極上進,其優缺點與常人較接近;第四種出身的聽障者因健康知識吸收困難,且與家人或親友溝通不佳,常以拒食、挑食、或過食引人注意。

  行為方面也較異於常人,如動作過度,大而粗魯,均因聽不到聲音,開門關門等太大聲也不知道吵到別人,惹人生氣而不自知,因此在團體中朋友較少,常常獨來獨往,猜疑心較重、自我中心、自私、固執、挫折容忍度低、不易接受忠告、不順從、亂發脾氣、社會關係較不成熟、容易衝動、較不自律自治,較缺乏獨立、創造性、快樂、安全感、學習動機,常有自卑、孤獨、寂寞、無助感等現象。以上這些特質雖是研究報告中常提到的,但仔細想想,常人不也會有這些特質嗎?只是因為聽障者究竟人數較少,稍一不尋常,在聽人世界裡,給人感覺好像「很多」罷了。

與聽障者相處之道

文/林寶貴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

  • 一個團體如有聽障者存在,要多為他設想,使他覺得跟您交往很舒服、有信心。
  • 說話時和他面對面,眼睛直視對方,慢慢地說,對方或許可以由您的臉部表情和唇形變化,而知道您在說什麼。
  • 運用語言要具彈性,如果聽障者不瞭解某一個字、詞、語,可換用其它的說法或語句,或用紙、筆寫給他看。
  • 不要輕易放棄與他溝通,儘量運用口語、手語、筆談、板書、圖片、實物、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 讓他去做想做的事,讓他獨立自主,自己嚐試、參與任何活動,不要誤解、過度保護、或太多的幫忙。
  • 肯定他的能力,給他表現的機會。不要,因為您「認為」、您「以為」、您「覺得」他「應該」如何如何,而抹殺了他的機會。
  • 讓他自由選擇想走的路,不要予以阻止,跌倒碰撞無妨,流血流汗無所謂,不要一開,始即阻斷他的去路,幫他安排或低估他的能力。
  • 鼓勵他、支持他、接納他,教育他、給他工作,待他一如常人。


結語

  無可諱言的,目前聽障者的生活空間並不大,求學、求職的過程阻礙重重,是不是我們該調整一下自己的眼界和心態,來正視他們,唯有瞭解與寬容才是聽障者真正需求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