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奇蹟

 

韓國版的杏林子——張英姬,克服身體的障礙和病魔的纏身,奮力鼓動著自己的生命之翅,堅強地分享她生命中的光與熱,鼓舞著身陷逆境中的人們能夠脫繭而出,迎向絢麗希望的藍天。
 
令人們看見,奇蹟無處不在。
 
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奇蹟,
 
我們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不同形式的奇蹟展現!

今天的無限種可能



去年夏天,在整理通知書時,無意間看到了一份昂貴的保險申請單。今年故地重遊,想起這件事,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因為包括今年在美國度過的這一個學假年(譯註:Sabbatical Year,在學術界,一些教授在大學裡任教與研究了六年以後,第七年就稱為安息年。這個傳統來自《聖經》,也叫學假年、休假年),以及過去留學的六年,我在美國雖然申請過許多保險,卻卻從來沒有過嚴重的身體不適,所以也從未享受過保險公司的理賠。

雖然這是件幸運的事,但一想到付了那麼多保險費,總要有點回收吧!為了賺回那一丁點兒的費用,想說就算進行一次身體檢查也好!而且哈佛醫學院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醫療機構,據說很多在全球首屈一指的富商都特意花費鉅資來此就診,況且今後我也不一定有機會來這裡了;再加上不久之前得知,一位熟識的修女因罹患乳癌離開了人世。想想現今未婚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非常高,於是我隨即產生做一次癌症篩檢的念頭。

電話預約了三個月,檢查的日期最終定下來。

負責為我檢查的女醫生讓我平躺在床上,從我的乳房開始檢查。當問及我最後一次乳癌篩檢的時間時,我回答說只參加過學校每年例行的簡單體檢,從沒進行過正規的乳癌檢查。醫生好像被嚇住了,臉上露出一種難以置信的表情。接著,很小心地問我是否感覺到胸部有異樣的突起。我伸手摸了摸醫生所指的地方,似乎確實摸到了一小塊硬硬的東西。

女醫生又問我有沒有進行過所謂的「自我檢查」,我再次堅決地搖了搖頭。對於我提出的是否有罹患癌症的可能性,醫生則以點頭回應。最後,我被要求第二天進行乳房X光檢查,如果真的判定有癌症存在,還可以同時得知究竟是哪個部位有癌細胞。

我懷疑在我看到檢查結果之前,外科主治醫師已經得知我的病情,因為臨走前他還特意交給我一本名為《乳癌患者指南》的書,讓我沒事的時候讀一讀。

在回學校的路上,我的心情煩躁極了。當初單純是為了不想浪費保險費才去醫院,沒想到結果卻是這般出人意料。真是活見鬼了!

我開始猶豫是否要立刻把這件事告訴家人,他們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與最親密的人,當然有權利第一時間知道真相。然而最後我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畢竟還沒有做最後的確診,我想等確診結果出來以後再說。

「死亡」突然而至,一下子離我如此之近,好像只有一個晚上的距離,我有些茫然,隱隱嗅到了死神的氣息,絕望的感覺也慢慢從潛意識裡甦醒。

在十字路口等待紅綠燈時,我翻開醫生贈送的那本書。書的扉頁上用粗體字寫著:「這並不是你的錯,所以不要責怪自己。」

打從出娘胎起活到現在,我還從來沒聽過這麼奇怪的話。我的錯?本來就不是我的錯!與其說是我的錯,倒不如說是除我之外,其他所有人的錯更恰當些。我希望自己能活得很久,可是那些人竟聯手推著我,讓我一步步接近死亡。

想著想著,我心裡湧起了對這些不知名加害者的厭惡和仇恨,自尊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傷害,彷彿是因為自己沒有資格留在世上才被眾人驅逐、加害。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此時,我甚至感到對神的憤恨以及徹底的孤獨。

回到學校,離十二點鐘的課還有一段時間,我便走到圖書館外,在長椅上坐下。深秋的校園美麗無比,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各色楓葉正是最美的風景。忙碌的人們來來回回地穿梭著……,我突然感覺自己好像被剝奪了人生舞台上所主演的角色,被迫從原本屬於自己的劇本中走下舞台。眼看著其他人泰然自若地霸佔自己的角色,我心中不由得升騰起一種強烈的落寞感和嫉妒感。

坐在我旁邊津津有味地享受著三明治的幾個學生似乎正巧是英文系的,他們一直在討論《垮掉的一代》和「傑克‧凱魯亞克」等內容(譯註: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作品),讓我根本沒法靜下心來想自己的問題。剎那間,我突然有股衝動,想跳起來歇斯底里地對他們大吼:「你們這些傻瓜!你們討論的那些人早就變成死鬼了。他們現在只能一動不動地待在墳墓裡,為什麼不來談論一下活得如此精彩的我!」

我很想用韓語說出這段話。如果一個將死之人還要被迫講外語,這會讓我更加感到無助和心痛。

第二天的乳房X光攝影和超音波檢查,使我更加絕望。其他婦女只是經過簡單檢查後,便能聽到醫生說「一切都很好」,然後輕鬆離去。而我則經歷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拍攝,這無疑是一遍遍地摧殘我對自己身體的信心,考驗我的心理承受的底線。雖然我一再詢問是否發現了什麼異常,但他們總是用「醫生會對你解釋」這種外交辭令來敷衍我。

終於,醫生走了進來。在我看來,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意味深長,她那輕盈的腳步每一步都像重錘一樣擊打在我心裡最薄弱的部位。看到醫生注視著我的拐杖,我便猜她心裡肯定在想「這女人的腿已經殘疾,現在又罹患癌症,真是太可憐了」;看到醫生對我親切地微笑,我又猜她心裡一定在想「反正她也快離開人世了,還是對她笑笑吧」。

然而最後,醫生告訴我的結果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二選一」的問題,可是超音波檢查出的囊腫不是一個而是三個,而且仍然不能確診,只能姑且稱之為「疑似癌症」。

噢,我的上帝,難道您老人家就是這麼折磨自己的子民?我還需要忍受多少等待生死宣判的煎熬啊?

不過,我張英姬絕不是那種會輕易被厄運打垮的弱女子,大風大浪我見多了。我很快就鎮定了下來。不管怎麼說,日子還是要一天天過下去的,一天二十四小時絕不會因你的痛苦或歡樂而增減一分鐘。所以,直到進行專家會診並通知正式結果之前,我還像平時一樣生活,到學校約見各種朋友。

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像沒事人一樣,但我的內心每天卻有好幾次糾纏在生與死這兩極之間。有時我會想:也許沒有問題呢。不會在這麼多人中,獨獨只有我被選中了吧……。活到現在,我擁有的幸運遠遠超過不幸,這一次肯定也不例外,幸運還是會選擇站在我這邊。然而下一秒鐘,我可能就會想到另外一個極端:正因為以前太幸運了,所以這次可能就會不幸了,也許不久之後一切都終結了……

求生的欲望與自暴自棄的頹廢共存於我的心中,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激烈的交鋒。直到專家會診結束,最後終於確定:三個囊腫並非惡性,而全都是良性腫瘤。

一場虛驚,上帝同我開了一個太過惡意的玩笑。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知道結果的那一刻,我不但大腦短路,而且失語。

「今後,妳需要每年進行一次徹底的檢查。」醫生的這句警告意味著我這十天的孤獨和煎熬結束了,雖然有些狼狽,但是成功地挺過了煉獄般的十天。從醫院回家的路上,我走進了學校前面的一家禮品店,想為即將再次登上生活舞台的自己好好慶祝一番。禮品店裡已經提前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聖誕節賀卡,其中有一套寫有作家名言的系列卡片。我看中了一張,上面印有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名言:「今天顯然什麼也不會發生(There's nothing that cannot happen today.)。」

被稱為「今天」的時間有無限的可能性——可能天空會突然下起鈔票雨,可能離你而去的愛人會說「我錯了」,而重回你的身邊,可能你會在晚間新聞中看到朝鮮半島統一的消息。也可能你正漫不經心地走在路上,卻被高層建築上掉落下來的磚瓦砸到;也可能你親眼看到一百一十層高的建築不可思議地在自己眼前瞬間坍塌;也可能一直將癌症視為別人的事而假裝過著美好生活的張英姬會突然於某天死去,而她患的正是癌症。

*  *  *

《泉畔》2001年12月號的這一期中,以上這篇文章題為〈十天中的孤獨〉,後續是這樣的:在沒有告訴任何人的情況下,完完全全自己一個人度過了「十天的孤獨」後的安心,與不用負擔高額檢查費用全憑保險費支付的幸運,為這個故事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當然,這一切只是一個假設的謊言。事實上,當時專家會診的結果顯示,我左側的乳房中存在二至三期的癌細胞,並且需要立刻動手術。為什麼在那麼多人之中,偏偏是我受到了死神的眷顧,成為道道地地的癌症患者?當時因為截稿日期將至,我的文章只寫到一半,而不得不停下來靜待檢查結果的到來。現在,需要動筆創作結尾的我將書稿放在面前,心裡反覆猶豫著。到底是以說出真實的檢查結果收尾,告訴大家我得了癌症呢?還是編句謊話,說自己並沒有罹患癌症呢?最終,我選擇了後者。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這樣選擇,我無法給你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因為這不過是我內心某種東西所指引的道路,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當時覺得自尊心受到巨大傷害的結果吧。我為上帝選擇我成為不幸的對象而憤怒,為自己單憑意志和努力根本無法戰勝強大對手而感到不平,我厭惡那些因為自己身體健康而感覺優越的人。我不願意自己總是被當成同情的對象並因此喪失自尊。所以,我決定把我的病情當做自己和家人的祕密保密下去,為了自尊,我寧願選擇一個人默默地和疾病搏鬥到底。

但現在回想起來,這篇寫於2001年的文章,結尾也並非全是謊言。因為我提到了「今天的可能性」。被稱為「今天」的時間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可能一直佯裝美好生活著的張英姬,會突然於某天罹患癌症而死去。經過這場疾病,我變得更加謙遜,我學會了愛,也學會了善良。正是這樣的張英姬才能夠成功地完成今天所有的抗癌治療,為擺脫病魔、重新生活而奮鬥。

因此,我親愛的朋友們,盡可能真誠地生活,儘量不要讓年華虛度,勇敢地面對人生,努力朝著可能發生奇蹟的今天前進吧!

(作者堪稱韓國版的杏林子,自幼罹患小麻痺症,不畏艱難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又罹患癌症,於2009年過世,享年57歲。本文摘錄自《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奇蹟》一書第26~35頁,感謝「時報文化」慨允轉載。)

感謝命運的捉弄


我們有時會用「造化弄人」一詞來形容自己當前所遭遇的處境。它是指原本好好的境況被某件出乎意料的事搞得一團糟,或者生活軌跡突然發生了與我們意願相悖的變化。

例如:苦苦等待逃往朝鮮(譯註:指北韓)的丈夫多年,仍不見他回來,女人覺得沒有希望團聚後,終於決定要與別人結婚,但婚後一個月丈夫卻回來了;一直把孩子當做是自己親生的,不辭勞苦地養育栽培,最後卻得知他一出生時就在婦產科被抱錯的別人家孩子……

這些有點像是陰錯陽差的事情,我們不得不稱它是「命運的捉弄」。另外,還有一些似乎只會發生在電影中的情節,也經常在我們身上或周遭上演。譬如:背著女友同其他女孩一起去看電影,結果卻在電影院門口與女友意外相遇;漫不經心地踢著腳下的石子,石子飛起打中從旁經過的老師的腦袋。像這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命運捉弄」的例子,不勝枚舉。

2001年5月23日,韓國某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張英姬教授在美國的勝利」的文章,內容是我在波士頓時做出的「英勇事蹟」。報導講述了當時居住在公寓七樓的我,由於那座公寓唯一的電梯故障,導致三星期無法自由活動。為了能夠恢復正常的文學活動和社交活動,我提出合理請求,希望管理該公寓的房產公司幫助我搬到其他公寓。但房產公司以自身沒有法律責任為由,拒絕了我。從那時起,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我不得不與這家波士頓最大的房產公司展開搏鬥。這次事件很快登上了美國主要日刊《波士頓環球時報》首都圈新聞版面的頭條,題為「美國殘疾人的表率——一位東方國家殘疾女教授的抗爭」。NBC電視台還對我進行專訪,並於晚間新聞時間播放。最後,房產公司迫於輿論壓力,不但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同意支付我一定程度的補償,並承諾將會對殘疾納稅人給予更多的關注。

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件事發生一個多月以後,韓國的國內日刊在《波士頓環球時報》中發現了有關報導並加以刊登。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被這意料之外的「名人效應」所困擾。熱心的讀者不僅發來許多鼓勵短信,還對我是否收取了巨額補償金、為何不對房產公司正式提起訴訟等細節充滿好奇。

事實上,對於僅僅因為一次再普通不過的電梯故障而引發如此「國際化」的傳媒報導,我著實有些過意不去。俗話說「情隨事遷,人心易變」,當時這件事情雖然讓我十分難過遺憾;但是當電梯能夠正常使用,我的生活又回歸正軌之後,這些不快便像一場醒了的夢一樣煙消雲散了,沒有為我正常的生活留下絲毫痕跡。

正因如此,比起報紙中濃墨重彩予以渲染的電梯事件,在我內心,以電梯故障為契機而促成的我與露西‧梅里安奶奶的相遇更顯重要一些。我覺得那才是我由電梯事件得到的最大恩賜。

露西奶奶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她和我住在同一棟公寓。有一次,她看到我一階一階地向樓上挪動,顯得十分吃力,而以她的體力又幫不上什麼忙,焦急之餘,就撥打了九一一急救電話。不一會兒,兩輛巨大的消防車鳴著陣陣警笛,停在空曠的路邊。然後,在整個小區居民的注視下,四名急救隊隊員用小型消防椅,像抬轎子一樣將我舒舒服服抬到了七層。

此後,每當我外出回家,四層的露西奶奶家便成了我的中途休息站。如果碰巧遇到與她居住的侄子外出時,需要聊天夥伴的露西奶奶還會為我準備一些簡單的食物,與我促膝長談。

即使對於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露西奶奶也喜歡用「這是命運捉弄人」的評語,這句話好像已經成為她的口頭禪了。譬如,露西奶奶正要觀賞盼望許久的電視劇,卻因一個重要的電話而錯過;同住的侄子準備去買些菠菜,但「命運捉弄人」,菠菜偏偏已經售罄等等。

就是這樣,哪怕只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露西奶奶也總是不忘加上「命運捉弄人」這句感嘆。

露西奶奶在這座公寓已經居住了三十多年,卻因「命運的捉弄」而根本無法使用電梯。原來她年輕時,某天準備要乘坐電梯下樓,在電梯門關閉的瞬間,她突然有種窒息感,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那種窒息感從此便成為揮之不去的恐怖,緊緊纏住了她,她從此再也不敢踏入有四面牆壁的電梯之中。再之後,她就患上了一種一到狹窄空間就感到胸悶憋氣的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

如今到了這把年紀,外出不便,不能乘坐電梯著實會帶來許多麻煩,因此,露西奶奶乾脆盡量不外出。如果必須出門,她會選擇費力地在樓梯間走上走下。

說到這件事時,露西奶奶當然習慣性地把無法乘坐電梯的原因歸咎於「命運的捉弄」,並對此報以長嘆,但不一會兒,她又會容光煥發地說道:

「不過,英姬呀,這『命運的捉弄』也未必都是壞事,它通常都有正反兩面。如果妳想一想周圍那些更不好的事情,妳就會發現:『啊,其實這事也不是那麼糟糕。』這樣,好運就有可能光顧你了。拿我來說吧,自從我因患上幽閉恐懼症而不能乘坐電梯後,就成了庭院用品店的職員;而就是在那裡,我遇到了我的丈夫。到去年他去世之前,我們在一起生活了五十三年。遇到他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露西奶奶的臉上洋溢著夢幻般的幸福色彩,彷彿又回到了和丈夫相偎相依的過去時光。

我在學假年中為了休養身心來到這裡,卻不巧遇到電梯故障事件,單純看的確屬於「命運的捉弄」。但因為它促成我與露西奶奶的相遇以及像坐轎子一樣被抬上七樓等事件,卻又變成了好事。讓我再次體認到世界上好人多的道理;同時,透過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故事,露西奶奶用事實證明了「Z」字形的命運理論。

(作者堪稱韓國版的杏林子,自幼罹患小麻痺症,不畏艱難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又罹患癌症,於2009年過世,享年57歲。本文摘錄自《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奇蹟》一書第43~48頁,感謝「時報文化」慨允轉載。)

沒有牙齒,就用牙齦生活



不久之前,我接受了某雜誌的採訪。近幾年關於我的報導幾乎都局限於「癌症患者張英姬」、「與病魔作搏鬥的張英姬」之類的內容,所以,這次我以談論人類的張英姬、文學教師張英姬為條件,接受了此次採訪。

我滿腔熱情地講解文學的重要性以及新時代大學生的思維傾向,然而今天拿到郵寄來的雜誌,卻發現這篇報導的題目竟然叫做「時代希望的象徵——克服酷刑般殘疾生活而重新站起來的張英姬教授」。

「酷刑般的生活」?我對記者的意圖感到極其不快。怎麼能將別人的生活稱為「酷刑」呢?是啊,我是一級殘疾,我正與癌症搏鬥,但迄今為止,我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猶如酷刑。

雖然人們都認為殘疾人的生活非常悲慘,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句話說得好:「沒有牙齒,就用牙齦生活。」逐漸習慣自己的生活方式,便不會感覺到有太多的不適。坦白地說,只有當我留心到常伴我左右的拐杖,或是當別人談論「殘疾人教授」如何如何時,我才會猛然意識到:「對喔,我是殘疾人啊。」

殘疾人之所以成為「殘疾」,除了身體上的不便之外,更重要的是被當成社會進步發展的「障礙」。所以,是社會製造了這些「殘疾人」。不是因為他們不能做什麼,而是因為人們認為他們不能做什麼,順應了這種期待的人便成了殘疾人。實際上,這不過是那些僅用身體能力來評價個人能力的正常人的傲慢罷了。

在首爾明慧學校的走廊上,寫有尹石重先生的詩作:

人的眼睛再明亮又能有多明亮
人的耳朵再敏銳又能有多敏銳
仍舊無法看到山的背面
仍舊無法聽到江的那邊
但若能開啟心靈的眼睛和耳朵
黑暗將會消失,新的世界向我們打開
奔跑吧!心中的自由之路
攀登吧!心中的和平之山
他人忍受傷痛的苦難
他人流出淚水的孤獨
讓我們為他減輕苦難
讓我們為他安慰孤獨。

有句英文諺語叫做「Count your blessings」,它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滿著數不清的幸福。就連我這種「酷刑」一般的生活也存在幸福。

首先,我是個人。我是人類,而非狗、牛、馬、山牛蒡、蚯蚓等動植物。上週,我與六歲的侄子一起去遊樂場,那裡有一處收費的馬場。六、七匹馬將孩子們馱在背上,排成一個圓圈緩緩踱步。馬的脖子上分別掛著「平野」、「奔奔」、「閃電」、「彩虹」、「風」等象徵無限自由的名牌,但卻只能終日踢噠踢噠地在直徑不足五米的狹小場地內轉圈。啊,看看那些悲傷無神的眼睛吧,我為自己生為人類而感到無比幸福感激。

第二,我的身邊總有許多好人。我在優秀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被呵護長大,周圍也充滿了熱心、智慧、幽默的人。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遇到他們真是無比的幸運。

第三,我從事著自己熱愛的工作。人的價值觀各不相同,我認為比起總統、官員、財閥等,教師這個行業更有意義,況且還是在韓國屈指可數的大學,為如此聰明可愛的學生們授課。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第四,我擁有一點即透的頭腦和能感受他人傷痛的心靈。許多人身體健康卻總是無法理解別人的意思,目中無人,還有人甚至樂於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生來具有最基本的智力和良心,這恐怕也是天意吧。

於是,我與可愛的人們一起做著我喜愛的工作,在這美好的世界裡一天天地生活,分享祝福。不久前,我重溫了一遍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中的一個場景:與上校陷入愛河的瑪利亞唱響了「有些好事」這支歌。

也許童年時期我很頑皮,
也許我曾有著痛苦的少年時代,
但是你站在這裡,
我一定是過去做了什麼好事。

依據瑪利亞的邏輯,我之所以能夠在生活中獲得這樣多的祝福,必定是前世做了無數「好事」的天使。

對了,我還漏掉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祝福。書是隨便誰都可以出版的嗎?正是因為有這麼多閱讀我文章的讀者朋友,我才可以出版書籍。間或有認出我的讀者欣喜地告知:「讀過老師的書後,我重獲力量。」這可是我做夢都沒有想過的美好祝福了。

因此,不論別人怎樣說,我的人生是「上天的恩賜」而非「酷刑」。

(作者堪稱韓國版的杏林子,自幼罹患小麻痺症,不畏艱難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又罹患癌症,於2009年過世,享年57歲。本文摘錄自《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奇蹟》一書第210~215頁,感謝「時報文化」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