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精神障礙員工

文/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精神障礙者的身心特質

  大腦是一個人的神經中樞,也就是一個人精神的控制中心。假如人體的各種器官,某部位一旦發生毛病足以影響到大腦的功能時,就有可能引起精神異常的現象。這種全身性的生理疾病導致精神、心理的異常現象,我們在醫學上統稱為「器質性」。另外還包括有遺傳性疾病(先天性智能不足等),內分泌障礙(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等疾病),新陳代謝障礙(糖尿病、酮缺乏症等)及循環系統障礙(心臟、血管疾病)等,一旦侵犯到大腦功能時,有可能引起精神異常的現象。

  另外就是大腦本身的病變,臂如大腦受傷、腦腫瘤、腦發炎、腦退化以及中風、中毒、腦動手術等都足以引起精神異常的現象。其症狀可能有各種心理異常的表現外,尚加上認識、智慧能力如意識、定向能力、記憶力、判斷力、計算能力等之障礙。

  精神疾病患者除了上述明顯的生理因素(或稱器質性因素)外,其餘大多為原因不明或稱所謂的「綜合性」因素(即綜合生物、社會及心理之交互反應所引起者)。其心理方面的表徵可分成以下各點:

  • 外觀、儀表--

  例如有神秘兮兮、奇裝異服、衣衫檻褸或過度潔癖等反常現象,均可能是精神異常的表徵。

  • 行為動作--

  一個人的活動量突然間比平常的一般標準增加很多或是減少的相當明顯,都值得注意。如果有喃喃自語即可能受聽幻覺的驅使,衝動性、破壞性或攻擊性行為,也有可能是受到妄想所支配,這些都要靠旁人仔細的觀察才能發現。

  • 思考內容--

  精神疾病患者經常對偏差的思想深信不疑,其妄想的內容可能含被害、誇大、關係、嫉妒、色情等,且其思考連貫力很差,常有講話脫線,繞圈子等不連貫的現象。

  • 感覺偏差--

  有時有錯覺存在(看錯人或看錯事物),嚴重發生幻覺。

  • 情緒失當--

  較常見約為情緒不適當,自己的感情與自己的思考或行為不一致;或與現實不配合;或就是沒有情緒反應。

  • 人格破裂--

  例如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人格統合不起來而變化莫測。另外由於個人成長過程的心理創傷或發展偏差也會變成各種不同的人格違常,值得我們注意。

  • 生活方式的障礙--

  失掉生活方式之規律及合群性,已經是精紳異常最明顯的表徵,經常由此而導致社交功能、工作能力、休閒能力之障礙。
(以上資料由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 

僱用精神障礙者的注意事項

文/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精神疾病患者經專業之精紳科治療及復健之後,仍具有相當之工作能力及工作動機,惟部份康復病人未具專業技能,求職不易,亟需有關單位給予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之協助,以積極協助成為生產人口,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如何讓仍有工作能力和工作動機的康復病人,能夠回歸社會,從消費者變成生產者,這對一個個案很重要,因為一個病人可能在長期住院當中變成一個低自信、低自尊的人,但當他開始賺錢的時候,一開始可能賺三千元,寄二千五百元回家,自己留五百元喝喝涼水、吃吃泡麵,那種感覺很令人感動,對案主而言,那是意謂一個感恩的心。這一切其實都要仰賴專業人員、家屬及社會給他們機會與支持。

  有些時候慢性化的精神病是會有些殘餘症狀伴隨著,他會一邊工作、一邊自言自語,但他的手還在動,不影響他的產能,像這種情形,已經治療到某一種程度,可能就一直都是這樣了,但不會因為這樣就不能工作,事實上,有些生產線上很多這種個案,故而提供精神疾病的諮詢是很重要的。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患者就業經常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五類:

  • 社會大眾的排斥心理:

  社會大眾還沒有完全的包容和接納,有些時候人際的關係和接納是給這些人最大的支持,社會上的不了解,會造成不知道如何去接納,故而社會大眾的教育也是很重要。

  • 職業訓練與就業市場的差距:

  例如今天教病人程式設計和如何打字,就業市場可能尚有打字員的需要,若要教病人程式設計,他好不容易學會了,但當他在社會上找到工作時,面對許多其他電腦碩士、博士的競爭者,究應如何因應?所以我們在職訓時就應注意和就業市場的差距,就業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就盡量培訓這方面的專長,如此才能順利就業。

  • 重入社會後適應與調控:

  有些人住院很久後,發覺回歸社會時,在工作上很孤單,沒有人在他身邊,以前還有幾個好朋友在身邊講話。他到工作上、回家和家人相處時,還要重新學習適應,以前的朋友是最自然的,可是現在卻有落寞的感覺。

  • 人際困境、家庭支持度:

  有的個案去工作,只有他的老闆和直屬上司知道他的情況,其他的同事都不了解他的時候,他總覺得人家在講話時是在講他,做一做就會抬起頭來看一看有誰,對周遭的環境很敏感,很敏感時就會不安,覺得其他人都在疏遠他,不知道如何和他人交談,就以喝水或其他方式來解除焦慮。

  • 心理、情緒的認知:

  心理指的是例如有些個案,會覺得有些人一個月能賺二萬五千元,為什麼我只能賺一萬二千元?越想越不對,為什麼我只能是別人一半的薪水?就去跟老闆吵,老闆就對他說你的產能就只能領這樣的薪水,個案有時也會眼高手低。也有些是家屬在支持,怕一旦離世後,孩子沒辦法謀生、照顧自己,於是家屬會自己出部份的薪水讓病人去學技能,有時候讓病人知道家屬的辛苦也很好,失業不如低就業,但該有的權益還是要爭取。情緒認知指的是個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快要發脾氣,有時候他很不舒服,兩眼就會瞪視,老闆可能會講:「瞪什麼瞪!」於是兩人就會吵架、打架,從此老闆就把他列為拒絕往來戶;這樣還不打緊,以後這個醫院的個案都不能轉介過去了,雇主已經不放心了,就會有這種骨牌效應。

 

相關問題

  • 案主想開計程車、貨車,一下想做這。一下想做那,但都無法持續,怎麼辦?

  很多個案對自己的期望會越來越高,希望能做越好的工作,在他的價值觀裡,他覺得開車較自由,可以到處走,到處觀光。許多個案在看病、找工作時,也在尋尋覓覓,看能否找到他的興趣。基本上,他有興趣、有動機時,還要看他的能力和人格特質,我想家長的心情會很擔心,擔心他開車會有危險,會不會有什麼緊急狀況是應付不來的?但有些時候也要滿足他的需求、期望,例如陪著他開車,你要去來來百貨公司,讓他載你一程,看著他開,自己來評估他能否達到這個目標;如果他能平安載你到來來百貨公司,你就說我上去買東西,你半小時後來接我,一天評估下來,如果他真的有興趣而且做得來,我們就讓他試試看;但剛試的時候千萬則做大量的投資,別貿然買一輛計程車給他,因為擔心會有無法持續的情況,所以可先讓他受僱車行,看他能做多久。至於安全問題,每個家長只要孩子一出門就牽腸掛肚,當司機的確危險度是比較高的。所以要先投保,可以先試試看。

  • 是哪些原因容易致使精神病患在工作上半途而廢?

  影響精神疾病患者就業無法持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 害怕與人有眼神上的接觸。
  • 手腳協調度不佳,動作遲緩。這有時是因為藥物或副作用所引起的。
  • 患者容易覺得人家不理他(其實恰好相反),而怯於與人發生互動,影響人際關係。
  • 壓力處理不當。例如,以遲到來逃避工作壓力;怕老闆責罵索性蹺班;碰到困難不會找人協助,甚或與人發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