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安寧舵手

遺傳自母親的好腦力


陳榮基的母親雖然目不識丁,但是記憶力卻特別好,她幫人製作衣服時,可以把所有的尺寸記在腦海裡,然後再依照大小剪裁衣服,甚至連唸佛經也是一樣,只要跟隨師父多唸幾遍後,她就可以把內容背得滾瓜爛熟。陳榮基也許就是遺傳自母親的的好腦力,從小唸書就特別敏捷,別人要花上好幾倍時間才能弄清楚的功課,他總是能輕輕鬆鬆就過關,從省立新竹師範附屬小學、省立新竹中學初中部、高中部到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一路上都是保持優異的成績。別人請教他如何唸書,他常笑說自己的考試經驗不豐富,實在不能提出來當借鏡。

其實知情的人都了解,陳榮基除了國小畢業要升初中是用考試方式進入學校以外,其餘像是高中、大學一路都是以「保送」方式進入就讀,家裡沒有多餘的閒錢可以供他補習,所以一切只能靠學校老師教導,以及接受長他四歲的三哥指導,然後回家再自己自修。他很會利用零碎時間讀書,唸高中時因為二哥榮銓已經結婚,當時二哥的長女也出世,陳榮基每次放學回家後,都會主動協助兄嫂照顧孩子,鄰居常常看著他一邊背小孩一邊念書,所以他老是開玩笑說:「自己的身材不高,可能是因為以前常背姪女的關係!」

前一陣子,陳榮基旅居美國的外孫女回台抱怨說:「升上高中後,她每天必須搭四十多分鐘的校車去上學,覺得有些不方便。」結果陳榮基聽完之後,就安慰她說:「沒關係啦!阿公以前唸竹中六年,每天來回都要步行各三十分鐘才能往返家裡跟學校,除了唸初中時因為二姐出閣曾請假半天,高中時因二哥結婚也請假半天,其餘皆風雨無阻,每天都是這樣方式來回走。」語畢,外孫女對於這位外公的毅力深感佩服!直到現在,陳榮基已經七十多歲了,走路速度還是很快,他都歸功於中學六年每天走路的經驗,讓他可以鍛鍊身體。其實孝順的陳榮基了解自己的家境實在無法供應他買腳踏車,所以從小他就學習如何「安貧樂道」,也因此他到現在都不會迷戀名牌。

小學就會懼學?

陳榮基在日治時期經過簡單的口試被錄取進入新竹師範附小就讀,但還來不及去上學,就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逼近台灣,而「疏開」(台語,意即為了躲避美軍空襲疏散到郊外)到竹南大埔頂陳姓及何姓親戚家,直到戰爭結束後才恢復上小學。想不到甫開學,就因眼疾因素請假了約兩週,再加上之前沒錢上幼稚園,因此入學後,功課趕不上同學,心生畏懼,常常不肯上學,後來多虧姊姊每天死拉活拖,再加上恩威並施,才把他天天帶到學校。幾個月後,功課逐漸趕上同學,自信心也恢復後,陳榮基這才高高興興的打著赤腳走在石頭路或泥土路上,快樂上學去,從一年級下學期起,就願意全勤上學了。

後來等到陳榮基的兒子也去上幼稚園,天天哭著「逃學」,每次一送進去幼稚園,就會趁老師不注意時,偷溜出教室,還麻煩老師把他追回去。陳榮基想起兒子的這段往事,再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忍不住大笑:「原來父子從小就有逃學的紀錄!」

(作者曾任台大醫院神經科教授主任/醫療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並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1年第14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本文摘錄自《安寧舵手——陳榮基化醫為愛的生命故事》一書第40~43頁,感謝「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所屬書籍: 
安寧舵手

台灣安寧緩和醫療之路


台灣由基督教馬偕紀念醫院首先在民國76年引進安寧療護的觀念,在其腫瘤科成立了安寧照顧籌劃小組,民國79年2月由鍾昌宏院長在馬偕竹圍分院成立安寧病房。民國83年3月位於台北縣新店市的天主教耕莘醫院成立聖若瑟之家病房。民國84年6月台大醫院開辦「緩和醫療病房」,這是國立醫院及大學醫院正式設立安寧病房的開始。同年10月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也設立安寧病房。民國85年位於花蓮的佛教慈濟醫院也開設心蓮病房;國立的台北榮民總醫院(位於台北市)設大德病房;省立桃園醫院(桃園縣)也設安寧病房,以後在各方努力及衛生署推動下,陸續創設安寧病房於綜合醫院中,到民國99年7月為止全國已有46家醫院有安寧病房的設置,總共683床;安寧居家照顧有66家;在一般病房或腫瘤病房作安寧共同照顧有73家。

積極推動安寧療護的民間機構有:基督教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1990)、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癌症末期照顧中心(1993)、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1994)(現已改名佛教蓮花基金會)、台灣安寧照顧協會(1995)、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1999)、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2005)、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2007)等團體的陸續加入共同努力,以及衛生署及健保局的大力支持下,讓安寧緩和醫療已在台灣蓬勃發展。

健保局自民國98年8月開始將癌症及運動神經元萎縮症(即漸凍人) 以外的八大疾病末期病人納入安寧療護的健保給付,幾乎是包括了所有重要器官衰竭的病人,也就是腦、心臟、肺臟、肝臟或腎臟慢性衰竭的病人,都可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受到健保的給付。這一人性化的措施,將帶給各科醫師及醫療人員要慎重努力研究如何妥善照顧這些病人的重大任務。醫界及社福單位都應該積極參與策劃,如何使「幼有所養,老有所終」,是政府及人民的共同責任。

正式參與台灣安寧緩和工作

民國84年陳榮基尚在台大醫院擔任副院長時,就積極規劃成立緩和醫療病房,使台灣的安寧之路因為國立大學醫院的加入,又向前邁開一大步。安寧緩和醫療是指「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而在臨終時,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協助病人沒有痛苦的安詳往生,是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目標。

世界醫師會對末期疾病曾作如下的宣示:「醫師的職責是治癒,盡其可能的減輕痛苦,及保護病人的最大利益。」「醫師可以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在病人或其最近親屬(如果病人已無法表達意願)的同意下,不予治療。」「醫師應避免使用對病人無益的特別(治療)方法。」

從前的人,大多死於家中,由家人陪伴安詳往生。近代醫學進步,很多人死於醫院,自1960年代以來,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發明,繼之以不斷發展的高科技醫學,它雖然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並沒有提高人臨終的生活品質,反而使醫療提供者,尤其是醫師,產生了與上天爭命的妄想,也使民眾誤信醫療萬能、人定勝天。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醫院中因為醫師的「英勇奮戰」而痛苦的死亡。醫師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失敗,家屬認為如未經醫師最後的CPR的急救努力,是不孝、不愛或不忍心讓家人走了。

我國的醫療法及醫師法禁止醫師在病人危急時「放棄病人」,民間思维及醫界傳統,已形成「搶救到底」的文化,要推展安詳往生,臨終不再接受痛苦與無效醫療折磨的觀念談何容易。病人臨終時,在醫院插管急救,接上呼吸器,送進加護病房的一貫作業下,病人要安詳往生,佛教徒要親友助念八小時的期望,幾乎是不可能的奢望。

陳榮基有幸參與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的努力,終於在民國89年5月促使立法院通過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提供國民臨終時可以選擇不接受痛苦折磨的心肺復甦術(Do no resuscitation, DNR)的權利法案。

(作者曾任台大醫院神經科教授主任/醫療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並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1年第14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本文摘錄自《安寧舵手——陳榮基化醫為愛的生命故事》一書第200~203頁,感謝「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慨允轉載。)
 

所屬書籍: 
安寧舵手

經營自己的部落格


不認識陳榮基的人,會誤以為他是個LKK、很有威嚴的老學究,其實他完全顛覆一般人對醫學教授權威的刻板印象。他不但很容易親近,而且對於時下年輕人流行的寫網誌、玩臉書(facebook)等玩意也很拿手,他自己研究如何架設部落格,然後樂於和大家分享一些簡易的醫學常識、觀念或相關活動。他的部落格內容五花八門,從醫學跨到佛學再跳到其他領域,即使每天的生活過得很緊湊,他還是每隔幾天就會更新網頁內容,而且是自己一字一字用鍵盤敲出來的文章,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曾經有年輕朋友在網站上來信問:「請問陳教授,您的文章是不是祕書代打字的?」陳榮基馬上回答:「已經是退休老人的我,哪來的秘書可以幫我代打?」年輕人馬上回信:「立正,敬禮!」其實陳榮基很感謝多年前秘書小姐教他使用自然輸入法,可以用鍵入英文字母書寫中文字,後來微軟提供新注音的中文書寫軟體,選擇通用拼音或漢語拼音,就可輕鬆打出中文字了,往後陳榮基也喜歡教朋友這招容易學習的中文輸入法。很多旅居海外的老朋友,也喜歡看他的部落格,他們常常透過陳榮基的網站來了解台灣醫療的現況,這也加速他更新部落格文章的動力。

樸實無華的家庭生活

以前陳榮基和周照芳還在台大醫院服務時,常會在中央走廊看見他們夫婦倆一同攜手回家的畫面,他們是公認的夫唱婦隨典範,陳榮基還因此曾被台大醫院的護理同仁票選為最佳模範先生的榜首!

褪下白袍回歸家庭生活的陳榮基,就是很居家的好丈夫好爸爸好爺爺,假日他會自己修剪院子裡的園藝花木,以前還沒有娶媳婦之前,每個週末他會和太太一起上市場,幫忙拿菜籃推車,自從家裡多了一名小孫女之後,他又多一項任務,就是改推嬰兒車帶孫女去公園散步,他自我解嘲說:「現在家裡是孫女地位最大,放眼所及都是推滿她的物品,我離開醫院之後,在家裡什麼『長』也沒當,所以只好負責打雜的工作。」

當媳婦剛生產完還在家坐月子時,有一次她的同事來探望,看見陳榮基跑去丟垃圾,馬上很吃驚的表示:「妳公公不是醫院院長嗎?怎麼回家還做丟垃圾的工作?」當下對於陳榮基可以放下身段,協助做家事,覺得很不可思議,亦打從心底發出尊敬之意。陳榮基有位中學同學的女兒,也曾經抱怨說她在家中最小,每天都得由她去丟垃圾,陳榮基則安慰她說:「以前我在家中是最大的,但是每天家裡的垃圾都是我去丟的。」其實在家人眼中,不論他在家或在外,做事態度始終如一,不會因為身分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很多醫師會要求子女也要繼承衣缽,但是陳榮基從來不強迫子女也要追隨自己的腳步,他們夫妻兩人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是採取完全自由、不給任何望龍望鳳的壓力,他只要求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孩子們要考大學前,陳榮基會輕鬆的告訴他們:「我們家在新生南路一段,在四段底的那所大學還不錯,爸媽都念過,如果能考上那個學校,上學可以騎單車或坐公車,不必住宿舍,費用較省。」三個孩子,大概都體諒當大學教員的父母收入有限,所以先後都考上位於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路口的台灣大學,一家五口都是台大生,難怪有朋友戲稱他們自己在家就可以開個台大校友會了!

老大畢業赴美從事資訊工作,老二選擇網路公司的法務工作,老三擔任外商公司的機械工程師,皆投其所好。陳榮基認為三個孩子在自我選擇的領域中,都過得充實而快樂,就值得額手稱慶,甚至連孩子擇偶的對象,他們夫婦也都不加干涉,完全尊重子女們的選擇,沒有世俗所謂「門當戶對」的偏見。他們的心境之所以可以如此豁然開朗,和他們全家都是虔誠佛教徒有關,因為陳榮基說:「佛學帶給全家人體諒的、關懷的心,讓全家相處更融洽、和諧。」

時下很多年輕人結婚後,不太願意和公婆同住,怕會因為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磨擦,但是陳榮基的兒子和媳婦卻不這麼認為,打從準備結婚那一刻起,他們就決定和陳榮基夫婦一起住,一來方便彼此照顧,二來這對公婆實在太隨和,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公(婆)媳問題,也因為他們夫婦溫柔敦厚的個性,讓一家人得以維持幸福的家庭生活,當然陳榮基夫婦也很感謝媳婦願意與公婆同住。

(作者曾任台大醫院神經科教授主任/醫療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並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1年第14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本文摘錄自《安寧舵手——陳榮基化醫為愛的生命故事》一書第257~260頁,感謝「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慨允轉載。)
 

所屬書籍: 
安寧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