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農曆春節向來都是一家人團圓,一起守歲,一起共享歸屬感的時刻。無論遠在何方,都要想盡辦法,克服交通上的難題,趕在年夜飯前回家。但自從小鑽石成為家裡的一員後,這些規律都被一一打破。三歲以前,她幾乎以醫院的加護病房為家,她的呼吸狀況起伏很大,即使離院回家後,我們也不敢冒然挑戰長途車程,直到五歲以後,才敢帶著她與全套的急救配備做短距離的兜風或往返上課。那些年的農曆年假期不是在醫院過的,就是由我獨守臥床的她,讓先生單獨返鄉。之於這樣的情況,我早在十幾年前就認知了:一家三口在哪,家就在那裡!
這些年來,因北二高的興建,大大縮短了台北與南投的距離,返鄉過年變成小鑽石一年中最期盼的假期,卻是最令我苦惱也最煎熬的一段時間。不只是婆家與娘家都欠缺無障礙設施,更欠缺適當的輔具,六七天的假期,只能任由孩子脫離常軌,把平日所有的學習、復建都暫丟一旁。努力的餵食,努力的玩耍,期待能趁著過年期間多長些肉,多一些可供消耗的本錢。
婆婆家是兩層樓的透天厝,房間剛好在二樓,沒有無障礙設施,或沒有適當的輔具,都還能仰賴眾多人力克服。最難熬的是,大費周章的帶著孩子與滿車的醫療器材回家,卻得時時刻刻與家人的負面情緒、以及鄰居不懷好意的「眼光」與「問候」艱苦對抗。尤其是後來小堂妹入列,人人捧在手心呵護,對比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堂妹,小鑽石既欣喜又好奇。但陰暗的情緒卻幾乎年年將我擊垮。
婆婆每年見到小鑽石都要有意無意的問:「不會站、不會走路,將來是要怎麼辦?」直到她見到孩子一年比一年聰明開朗,都還不忘試探我們:「去問看看有沒有適合的安養中心好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慶幸自己能夠正視那些幾乎令我潰不成軍的陰暗情緒,因為這些陰暗的情緒,我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清理自己,回應孩子的需求。這孩子來到這個世上,不是為了功成名就,是為了感受「愛」才來的。我得好好的接待這位極為特殊的小朋友,成為她感受人間各種「愛」的橋梁。我將以尊貴良善的態度視之如寶石,讓她不致遭受人世惡臭凌辱。如果全世界只有媽媽愛她,那麼她更應得到媽媽全部的愛。當時我以如是信念鼓勵自己,也鼓勵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會守在一起。
奇妙的是,我的轉念不但扭轉了「家」的氛圍,也獲得了家人的認同。婆婆的轉變最為明顯,自從她把小鑽石的繪本分送到妯娌親家後,我也開始聽到她用濃濃的台灣腔與孩子對話,接著一定會嘆口氣,直說「可惜」!然後一定會責怪我怎不好好教孩子說台語。此後,我與孩子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輕省不少。
還好「忌妒」還來不及把一顆悲傷的心燒成灰,就另謀宿主了。從此小鑽石與堂妹間建立了好情誼。
由於小鑽石的呼吸狀況令人捉摸不定,也因冬冷,唯恐流感四處流竄,氣管與肺積痰的情況稍不留意就容易惡化成危險的肺炎,所以回一趟中興新村,也不敢四處亂跑,就怕年節交通打結,塞在路上動彈不得。每回出門,打包全套的急救配備是必要的,如急救壓球、血氧濃度監視器、抽痰機、製氧機、咳嗽機、備用電池、備用電池充電座,延長線、電動輪椅充電座、抽痰管耗材、化痰機、應急的退燒藥、抗生素、消毒氣切管的耗材、無菌蒸餾水……還要另外準備一套呼吸器的備用管路,以防管路破裂臨時找不著可替換的耗材。換言之,就是把自家的轎車裝備成小型救護車就對啦!上述這些相關器材與管路,大部份都不是隨意到醫療器材行就能買得到的,無論漏掉哪樣,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雖然如此,年節裡,只要能暫時離開氧氣,小鑽石與我們都樂得輕鬆地在村子裡隨意走走。可以開著電動輪椅與小堂妹手拉手在村子裡散步;或是一前一後進超商挑個小禮物,順便陪大人們喝杯熱騰騰的咖啡;或是與堂哥堂妹一起組裝過年期間才有得玩的樂高積木,等待夜晚來臨拉拉仙女棒;或是接受來自路人奇異又驚訝的眼光,都是幸福。
想想,這等悠閒與自在,雖得來不易,還真是幸福!
延伸閱讀
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而農曆年更是團聚的大日子。但是對我而言,自從那二十年前的交通意外傷及頸椎之後,每逢過年除了感受團聚親情之外,也倍思感念家人的「辛」勞。
老家在南部嘉義,就常態交通考量上,可有多重選擇如台鐵、客運、空運等,近年來的高鐵也是另一種考量。雖有不同選擇,但是在年節時分,無論是何種身份或活動能力,若考慮大眾運輸方式,從那開放年節網路訂票開始,就是要與時間賽跑,不然只有被秒殺且後會有期的乾瞪眼。由於傷後癱瘓的因素,除需要家人照料之外,又得攜帶特製輪椅、氣墊座、氣墊床與床墊等輔具,以利日常活動與妥善安穩過夜,所以只能考慮自行開車返鄉一途!
一家五口,個個份量十足。外加行李、伴手禮與輔具等,至少得要有輛七人座且二千西西左右的休旅車,才能兼顧長途車程的續航與安全性。路途中也得考量休息站,並自備飲食簡餐、飲水等需求,讓身體狀況,儘量不要受到舟車勞頓或情緒起伏的影響,而節外生枝,造成出遊的困擾。
行車路線則以二高為主,也就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簡稱福高,為國道三號),出發時間就是儘量避開交通顛峰期,所以也就以凌晨時分為佳。還記得自己曾是首席正駕駛的當時,每逢過年返鄉,四至五小時的正常車程中,都是高興雀躍、精神奕奕,但受傷後的返鄉旅程,雖仍期待,但當下卻只得當個稱職的副駕駛,陪著說話,觀察路況,還真不是滋味!到了休息站,也趁機下車舒緩筋骨,補充熱量,家人分工合作,讓我能順利遊逛,所幸休息站內環境還算可以因應所需、暢行無阻。一路上走走停停,倒也順利平安的抵達目的地。
回到熟悉的四合院,迎面撲鼻的就是那稻田與自然的氣味,還有久未謀面的親戚與舊識,「人多好辦事,地平自由行。」七手八腳就把我扛下車,佈置好晚上睡覺的地方,以及如廁的動線問題,讓我必經之處,都可以是無障礙且安全的。六天五夜的南部之旅,情緒暫離了都市的緊湊,視覺暫別了高聳簇立,著實讓身心獲得不同的安撫,而可自主活動的範圍更得以廣闊,更可貴的是讓長期照顧我的家人能有舒緩、放鬆與鼓舞打氣的悠閒,也幸虧此年節長假,而得以讓遠距離的親情,藉由此機會獲得面對面的交流。
近幾年來,由於家人年長與往返的體力問題,已經較少採用長途開車返鄉的方式,倒是多透過網路視訊軟體來閒話家常。而重度身障者對於外出這檔事,除了考量交通與人力機動性的運用,並事前多了解現場環境的無障礙程度之外,還需要評估期間個人體力與輔具輔助後獨立性的能力,也是影響是否能頻頻外出參與各項活動的原因。
重度身障者日常外出,除了就醫、就業之必須性之外,休閒層面該多為靜態,特別是當今網路環境的普及,透過數位設備的輔助與應用,也可跟上現今社會的脈動與資訊。不然最經濟的移動方式,該是利用鄰近公共環境,或是都會型捷運、配合電動輪椅,有效率的遊逛,三五好友聚聚為主。
其實友善環境,不只是同理心,而是在軟硬體整合時,讓人更能融入空間之中,而不會有年齡、性別、活動力或專屬於特定族群的差別。而與多數人有關的適性或通用設計、無障礙等思維考量,也在許多社福團體與能順利自主、自由外出的身障者身上,一輪一足跡的爭取與宣傳,而讓能見度有所提高。
在不斷改變的外在環境與自己的身體狀況,無論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是倍思「辛」勞,想必每個人都會設法用自己能達到的方式,重新發現過節度日的不同樂趣,並感受能呼吸的幸福,又是另個農曆龍年的到來,想必又是個值得期待的開始與感恩的互動。
每當年關將近時,我便開始坐在電腦前,規劃「年初二」宴請姐姐們全家「回娘家」團圓聚餐的菜單。這是每年的一大盛事,精心烹煮一桌豐盛的年菜,回饋一路呵護我的家人,這是我感到擁有最大幸福的時光,全是託「居家無障礙」環境之福。
「愛」與「礙」的阻絕
自小我就因罹患小兒麻痺,成為百分之百的「被照顧者」,長年備受呵護。但隨著年齡漸長,自覺雖困坐輪椅,並非全然失能,身為家中的一份子,也很想有所付出,分擔一些家事。
然而這樣的心意,始終因為父母家人的那份「愛」;以及居家環境有「礙」給阻絕在外。因此我一直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坐享其成,看似安逸的日子,其實內心充滿不安與困頓!
眼見家人每天為生活在忙碌,尤其到了農曆年節,從打掃到做年菜忙得團團轉時,我只能坐視!還要被照顧,自己的心情是苦悶,是憂愁,是悲傷,是痛苦的!明明我尚有能力可以分擔部份家事,卻因為居家環境有「礙」!無法參與分擔!
「愛」與「礙」的轉換契機
長久以來無法主動的參與分擔家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居家無障礙」的不完備!而這個「礙」卡在「愛」的觀念上,需要轉換與突破!
終於因為搬家,「愛」與「礙」的轉換契機出現了,讓我成功的說服父母,改造「居家無障礙」(廚房和衛浴)環境,成就我的夢想。
從此;部份生活起居我能自理,而且終於可以進入廚房,主動的參與家事,從洗菜、洗碗開始,進展到掌廚,每一步都是充滿喜悅與幸福。
「身障者的潛能」開發與「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落實
自我懂事以來,我一直認為「身障者的潛能」應被開發,「剩餘的能力(機能)」應被重視。而不是被看似「愛與呵護」的出發觀點給捨棄或漠視。
「居家無障礙」設施之「投資觀念」是迫切必要的。
近年來;看到不少身障朋友因為父母逐漸年邁,或長年專責照護家人的「照顧者」過多體力的耗損,在健康上都亮起紅燈!於此「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雙方都陷入焦慮與恐慌。這種種境遇都是我曾面對過的!而疏解之道;唯有及早正視與落實貼切的「居家無障礙」之規劃投資,才能安定的走更長遠路。
這20多年來,從我爭取到的「居家無障礙」生活中,家人與我都深切的體認到;在身障者身上做「投資」是必要且重要的課題。透過「身障者的潛能」開發與「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落實,對「被照顧者」或「照顧者」都是極具有助益的「投資」。
在實質上,對「被照顧者」而言;可提昇生活起居自主與參與的能力,在精神層面得到富足與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對「照顧者」而言;也是一種「工作份量」以及「體力負擔」的減輕方式。這其中有形無形的幸福快樂更難以計數,這項「投資」絕得值得。
年菜與我
年初二「回娘家」在這三代大團圓的日子裡,每年我在廚房忙著做菜時,冬天的水是冷的,我的心是熱的。因為有「居家無障礙」落實,讓我有機會把我的「愛與感謝」藉由一道道熱騰騰的佳餚來表達,美味年菜上桌時,幸福滿點。
關於「過年」這檔事,在這二、三十年來,阿菊有著迥然不同的好幾種體驗。阿菊是一位小兒麻痺的女性,年約六十,與丈夫和兒女同住台北市內。阿菊的雙腳都留有無力的後遺症,所以阿菊過去的好夥伴是拐杖、輪椅和三輪摩托車。隨著年歲增長,現在阿菊的好朋友是輪椅和電動輪椅。
這幾年,阿菊覺得自己總算能比較輕鬆地迎接新的一年。因為兒女長大了,辦年貨的事情可以交託給孩子去做,而且現在的年味也淡了,應景的糖果、零嘴越買越少,麻煩也跟著變少。台北市這幾年也越來越多無障礙的交通服務,像是益發完整的捷運路網、一條條更新的低底盤公車路線,雖然孩子們已經可以包辦年貨事宜,但因為方便的交通,阿菊也能沒壓力地和其他輪椅朋友一同相約去逛大賣場,甚至還趁年貨大街尚未開始前,闖了迪化街幾次。
但在以前,過年對阿菊來說,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那時孩子還小,先生忙於工作,阿菊必須自己騎著三輪摩托車去傳統市場採買。有些東西就近買不到,或者是真的擠不進去,那就必須仰賴阿菊的親姊妹們,她們每年都會幫阿菊準備一些過年需要的東西,像是年糕、開運竹或鮮花等。阿菊相當感謝自己的手足們提供這些協助,也很慶幸自己和一些手足住得不算遠,才能每次逢年過節都有姊妹相伴。
時間回到更早,阿菊的父母還住在東部,沒有隨著兒女們遷至台北,「回娘家」就成了一件大事。由於阿菊家裡沒有汽車,手足們也都已經在除夕返鄉,不然就是向來無法參與初二回娘家,因此阿菊一家人,就和多數的東部人一樣,每年都搭著火車,搖搖晃晃地晃過北海岸,回到山的另一邊。到了火車站後,阿菊的家人會開車來接。解決了交通問題,一切看似順利,但回到娘家,還有住居上的考驗等著阿菊。由於娘家的房子久未整修,阿菊也離家多年,因此家內的無障礙設施其實相當匱乏。阿菊年輕時不只在家爬來爬去,還得爬上爬下,因為娘家是棟四層樓的透天厝。可是到了將近四十歲,阿菊就發覺自己已經不復當年勇,所以娘家從此對阿菊來說,只剩下「一樓」。阿菊說自己因此再也沒有進過位於樓上的「閨房」,每次返回娘家都睡在一樓的主臥室,父母則去睡阿菊以前的房間。
所幸,阿菊的父母搬來台北與兒媳同住,從此阿菊省下了舟車勞頓回娘家的浩大工程,但卻也仍有一些小麻煩。台北市早年的許多公寓大廈,四處都有兩三階的小樓梯,大門前來一階,電梯前又來兩階。這一、兩階對年輕的阿菊來說,根本不看在眼裡,但年紀大了,手被操壞了,過去視若無物的「小石頭」,現在卻是咫尺天涯。這還算小問題,阿菊的先生和孩子們只需要翹幾下輪椅就解決了,但偏偏阿菊的父母住在七樓,電梯卻只到六樓!所以出了電梯後,阿菊還要被家人背上去,不然就得花上二十分鐘,慢慢地「步步高昇」。回到娘家後,阿菊也都不必操煩料理等事務,因為嫂嫂和弟妹們都準備好了。現在,「回娘家」對阿菊來說,除了如何抵達比較困擾外,其實是相當愉快、輕鬆的事情。
但是,阿菊也有著「媳婦」的身分。在傳統文化中,「媳婦」和「出嫁的女兒」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期待和責任,過年時媳婦要負責辦年貨、煮菜等各項事宜。對阿菊來說,這些事情她不是不能做,但需要足以支持的硬體設施。阿菊的婆家位在中南部,頗為偏僻,阿菊一家人要先搭火車或客運,然後轉別的客運,接著再請家人來接。轉乘這麼多不同交通工具已是諸多不便,回到婆家祖厝後,更是讓阿菊頭疼。祖厝是很傳統的三合院,二十幾年前仍在用灶,當時的廚房很小,灶的高度也不適合阿菊使用,阿菊回去時甚至也無法帶著輪椅同行。這一切的一切,使得阿菊不是很喜歡回去婆家過年,因為阿菊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幫不上什麼忙。如果直接去客廳坐著,阿菊怕讓妯娌、親戚覺得自己很大牌,但如果坐在廚房裡,又好像自己是來監工或看熱鬧的。阿菊對於這樣的情境感到很不自在,「這些事情我都可以做,可是在那裡就只能看別人做」。
後來,祖厝整建了,廚房變寬敞許多,大家使用起來都覺得方便不少,但阿菊在那裡能做的依然有限。原因無它,畢竟那個廚房不是阿菊在台北家中專屬的廚房,在那裡沒有為阿菊準備好的設施:輪椅、扶手,和可以靠著的地方。在長輩們過世後,大家多半都只有除夕回去祭祖,就各自返家吃年夜飯,不再有整個家族圍爐的畫面。也因為阿菊的行動上不比年輕時俐落,所以這幾年都只有阿菊的先生和孩子們回去祭祖,晚上則回台北團圓著自己小家庭的團圓飯。
阿菊說,比起其他需要打理婆家春節和年夜飯的女性身心障礙者,她真的比較好運,但過程中也曾遭遇過一些困擾和麻煩,相信與其他身心障礙朋友的性質應該有些類似。阿菊自己也曾經對於在婆家無法「發揮實力」的自己感到沮喪和焦慮,其實妯娌們沒有為此對阿菊有何不滿,阿菊也承認或許是自己太過擔憂,但確實對於妯娌們感到很不好意思。阿菊也會告訴自己,這並不是自己不夠好或是自己有犯錯,只是缺少了一個適合的環境,才會「巧婦難為不便之炊」。
阿菊也說,其實每次看娘家的嫂嫂、弟妹們忙進忙出,自己卻坐在那裡聊天、嗑瓜子,心裡頭還是會不好意思,所以還是在自己家最好,一切從簡也能開開心心、沒有負擔。雖然在自己的家也許不是最方便、最無障礙,但至少是最習慣的地方,而且經過自己與家人的設計、調整,讓阿菊自己可以得心應手地完成各種事務。看起來,阿菊的過年路,是越走越順,越走越自在!
相戀2年步入紅毯的海棠,應該沒想過婚後會朝向爭取身障者權益的路上邁進。家住2樓的她,因為老公行動需要使用輪椅,2年多的交往過程,無法像一般女生一樣「帶男朋友」回家給爸媽看,因為上不去2樓,實在很難說服父母「這個男人可以照顧自己」,於是約會結束後,男友總是送到巷子口,她自己回家。
爸媽知道她交了男朋友,是從鄰居的口中得知。發現女兒男友是騎「三輪機車」的,父母當然就緊張了,2年多來不斷地試探與遊說,總是希望她再三考慮自己的終身幸福,直到二人的愛情故事不小心公開,爸媽開始覺得也許孩子的幸福,應該由她自己決定。
沒有到女方家拜訪,但提親、迎娶還是要的,海棠說她已不記得當時的情景,不過婚後二人回娘家所遇到的困境,一直是她心裏的遺憾。
從小就生長在傳統家庭的她,記憶中的回娘家,媽媽、阿姨們都是全家大小回到外公家,圍著大大的圓桌吃飯,一桌、兩桌不夠坐,就大人坐著小孩站著,相當熱鬧!爸爸這邊,則是要打電話去邀請姑姑們回娘家,住的近的姑姑,孩子們還會去姑姑家請姑姑回娘家,去邀請的小孩還可以拿到姑姑包的紅包!過年的熱鬧氣氛就在這些禮俗中被期待著。雖說現代人過節,習俗已簡化許多,但她心中仍覺得過年就是要全家一起團圓一起吃飯,初二想當然爾就是要回娘家。
可是,娘家在2樓,也不可能因此要求娘家搬遷的情況下,每次回娘家都得由她連人帶椅扛老公上樓,她累的時候,老公就自己爬上樓去。為了避免一些檻尬,她們回娘家總是盡量避開鄰居出入的時間,上樓前先將大門關好,再進行「爬」樓梯工作,以免遇到人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也因為這些又背又扛的工作,沒多久她的身體就開始出現警訊,常常得看醫生,甚至因為腰痛的關係,好長一段時間沒回娘家,媽媽會打電話來問「怎麼這麼久沒有回家」,家裡的小朋友也會開玩笑說「姑姑你不用回家了嗎?」
媽媽其實是心疼她的,但卻也無奈,娘家女生多,哥哥工作也忙,而且海棠夫妻倆每次回去都沒開過口,也都很勵害就出現在2樓;不過幾年後,哥哥、妹婿或姊夫也就會主動幫忙海棠先生上樓的工作。只是,過年的習俗隨著時代變遷也有了變化,姊妹們各自出國在外,兄嫂也常利用年節出門渡假,過年時回娘家可能只有2老,也沒有其他人手幫忙;雖然沒有說破,但彼此總是找些理由不回娘家,比如媽媽說:姊妹們改天才會回來,初二就各自解決,不必特別回娘家。或者,他們夫妻自己就跟著流行過年出遠門去玩,回娘家也就等大多數姊妹到齊再聚!或許是現代觀念加上交通工具發達,回娘家一趟也不像以前那麼困難,慢慢的,回娘家的意義也改變了,重要的是相聚的氣氛,哪一天並不是最重要的了。
不過,為了避免上下樓的困難,有時家人相約在外頭吃飯,但飯後能不能「回家」一趟,也是要看當天是否有人可以幫忙,若是老弱婦孺,海棠夫妻吃完飯也只有道別一途。
樓梯的障礙不止阻礙著夫妻倆初二回娘家,更進一步地阻斷了夫妻們參與娘家活動的機會。凡舉中秋節烤肉、親友家中聚會,海棠夫妻幾乎只能忍痛說「不能回去」,而有時有空檔可以回娘家探望父母一下,也因為樓梯的阻礙,媽媽總是為女婿準備好便當,海棠一人上樓吃飯,老公則是在車上吃便當,為了怕老公在車上等太久,海棠回娘家也很難放鬆心情和家人話家常太久。
其實海棠夫妻的生活,正是其他身障者夫妻的寫照,生活中出現的障礙如搭車、商店、餐館、體育場等,不但剝奪了身障者的社會參與,更阻礙了與家人建立親蜜關係、參與親友活動的機會,大多數的身障者家庭,在活動設計上、空間規劃上幾乎以家中其他成員為主,身障者只能在這些的規劃中想辦法「參與」。
曾經在家訪過程中看到其他障礙者生活的困難,海棠談及台灣家庭在購屋、裝潢、規劃「未來家庭生活」時常出現的盲點:大家總是會規劃比當時所需再多一、二個房間的空間,小倆口生活時,多的房間就拿來當書房、客房,有小孩時就拿來當孩子的房間,這些想法都相當完善有遠見,卻獨不見老後生活的思考,似乎沒有人想過這樣的生活空間是否適合自己一輩子住到老。她說之前家訪時,許多家庭都是透天漂亮的房子,或者是樓中樓套房,這樣的兩三層樓沒有電梯,年老體衰或者只是中風行動不便無法上下樓梯,就只能睡在廚房或者廁所旁邊,用布簾或者木板輕隔間的小空間,一張床度過餘生,幾乎沒有甚麼私人空間。想想,辛苦賺錢一輩子掙來的家,到頭來只能這樣將就睡著,實在很吊詭。
家是每個人休憩放鬆最重要的空間,即便長大後另外購屋居住,每個人與原生家庭的連結並不會因此就切斷,能夠「自由方便」地回家、自由地在家活動伸展,更是每個人的需求,但短短的1層樓梯便可以剝奪身障者與家人建立親蜜關係的機會,實在非一般人能了解!海棠夫妻自己的家至少方便,先生的活動都可以自如,只有回娘家的時候遇到困難,雖有遺憾,但嫁出去的女兒總覺得還能要求些甚麼呢?偶爾不方便也就幾次,或者再自動減少幾次。而相對於那些住在自己家中卻動彈不得的障礙者,真的不應該再這麼讓障礙者活在尷尬不便之中,居家無障礙是政府需要積極介入解套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