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雅帆
「也許當你得知病情時十分沮喪,不過天無絕人之路,仍然有一線希望。」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但是期望你能趕快健康起來,並且要更珍惜生命,有機會就多付出,相信哪天你也能成為別人最需要的人。加油!不要輕易放棄!
這是小佩(化名)寫給受髓者信箋中的話。小佩本身為慈濟大專青年,因為認同慈濟骨髓捐贈勸募活動,她志願擔任在學校舉辦的驗血活動召集人。也是這樣的因緣,她的十西西血液除了跟隨著前輩們慷慨的善行,成為骨髓資料庫中的一筆愛心資料外,逾一年後,宿願得償,終成為那位「在世界上唯一可以幫助他的人」。
行善行孝不能等
暑假期間,小佩待在臺北補習,當獲接配對通知時,她的心中充滿了驚喜,一度甚至不敢相信美夢成真了。雖然需要進行第二次配對,但她瞭解到也有許多善心人參加驗血活動,經過多年都不曾配對成功,而她僅等待一年多的時間,即捎來得以助人的好消息,她直覺自己非常幸運!
果真,有願就有力,小佩成為勝出的捐髓人。但,好事多磨,病患的身體尚不適宜進行移植,因此健康檢查的行程遂需延後。小佩雖然感到些許遺憾,但也心疼正在與死神拔河的病患。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需要偌大的勇氣與毅力,不僅遇到合適的捐贈者僅萬分之一的機會,更需要有足夠的體力去承受移植前的殲滅療法。在等待確認通知的期間,善良的小佩天天默默為對方祝福打氣,期待他的病況穩定下來,可以早日接受自己的骨髓捐贈!
一個月後,終於傳來好消息。這時,小佩除了歡喜準備到大林慈濟醫院進行健檢,也苦思要如何跟家人做好溝通與說明。
證嚴上人說:「世界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小佩心繫著受髓者,但也要向父母親述說完整捐贈事宜,讓他們寬心接受這個良善的觀念,不要為她擔憂。
畢竟不瞭解事實總會增添家人的疑懼,儘管小佩不放棄地與雙親溝通,卻依然無法排除所有的疑慮。但在小佩循循善誘之下,事情終見轉圜,父母終於選擇以將心比心的同理心,同意讓女兒以周邊血方式進行捐贈。「這次能夠付出,真的很感恩我的爸爸媽媽。」孝順的小佩可以體會父母親擔憂的心情。
發願救人甘願吃苦
取得雙親認同之後,小佩開始了一段與醫院「密不可分」的關係。
首先到醫院進行全身性的健康檢查,因為慈濟骨髓資料庫秉持證嚴上人的理念─「不能因為救一個人,而去傷害另一個人」,確認捐贈者身體狀況健全良好,才會進入捐贈排程。
在面對小佩的種種疑問時,血液腫瘤科醫師一逕細心地對小佩提出的問題詳細地解說。例如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部分注射者可能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骨頭痠痛、頭痛、倦怠、熱感等,此時可服用不含阿斯匹靈的止痛藥來改善不適。
小佩將心中的疑慮釋清後,即刻必須開始調養好身體,期待自己能夠以最佳狀態提供最健康的造血幹細胞,因為她將為另一個人付出。關懷志工師姊對小佩無微不至的照應,常為只有四十公斤的她,熬煮大補湯或是提供健康食品,讓倍受呵護的小佩直呼:「感恩師姑,我真是『瘦』不了啦!」
就在一切準備就緒時,小佩竟然在前往工作面試途中發生車禍!捐贈心願會不會就此破滅?但捐贈是小佩的希望,也是她的使命,於冥冥中似乎得到感召,終於化險為夷。除了撞擊門牙外,小佩身體僅受到皮肉傷。
幾乎近兩個星期時間,小佩無法以牙齒咀嚼食物,致體重呈直線趨降。關懷志工想方設法為讓小佩體力迅速恢復,師姊幾乎天天帶來粥品或易嚼食物來「進補」,她甚至擔心小佩沒胃口,還細心變換菜色。雖然彼此都不知道病患是誰,來自何方,但只要能夠救助他,小佩等人都願意傾盡心力為救人而努力。
臨捐贈前夕,正值小佩畢業考與學期報告期間,小佩和同學花了一整個學期的心血研究,眼看將要上臺報告了,小佩不願在最後一刻因為個人身體的不適而功虧一簣。幸好在自己的意志力支撐下,以及家人與親友志工的鼓勵與關心下,學業終於順利完成,讓她可以盡到學生的本分。接著下來,小佩就要完成人生中最有意義的大事了。
捐贈前四天,小佩天天到大林慈濟醫院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雖然醫師已詳細述說身體可能會出現其他反應,小佩個人也熟讀過許多資料,然而,等到她親身體驗之後,初期出現頭痛現象,直到後期甚至開始有嘔吐狀況。小佩此時並未因這些不適應的徵狀而打退堂鼓,反而更加深刻體悟到病患的辛苦。
「在身體狀況最辛苦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做不了,甚至也沒有食慾,但是,只要一念及需要我的骨髓的那個人,就覺得自己一點也不辛苦。因為我相信他所承受的痛苦比我更多上百倍,我只需要經歷短短幾天的不舒服,便能帶給他一輩子的幸福,每次想到這裡,就覺得這一點點苦實在不算什麼。」小佩有感而發的告訴志工師姊自己至深的感觸。
善是最溫暖的太陽
周邊血捐贈開始時,又遭遇到更棘手的難題。由於小佩靜脈血管過細,血管壓力不足,導致機器無法順利運轉,延遲了抽取時間。雖然可以看見血液在管路裡流動,但是收集的過程如果不順暢就會拖長時間,血液的品質於是也相對降低。
想到管線裡流動的血液可以讓另外一個人重生,小佩決定接受從動脈血管抽取周邊血。醫師及陪伴的慈濟志工們都很疼惜她,但小佩反而安慰大家:「不用擔心,因為我要救人!上人說:『知福、惜福、再造福』,見苦才能知福。現在的我反而懂得要珍惜健全的身體,也更能體會到,能夠付出是一種機會。」
大愛新聞主播倪銘鈞師兄,曾經在他的部落格中提及:「不要羨慕別人一出生就有貴人相助,要怪只能怪上輩子我們自私過一生。」小佩不畏艱辛,堅持付出救人的努力,似乎已為自己預約了下輩子的貴人
!
(本文摘錄自《流動的生命之河》 一書94~101頁,感謝「靜思人文志業公司」慨允轉載。本書全部內文原連載於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
延伸閱讀:流動的生命之河,骨髓中心新書感人
文/許束琴
「喂?請問找哪位?」美玲(化名)接起電話詢問。
「您好,請問,陳寶弟(化名)先生在嗎?」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美玲立刻就認了出來!
「您是王師兄吧?我是美玲,您找我的兒子寶弟有什麼事嗎?」聽到美玲的回答,電話那頭的志工真是既驚訝又驚喜。
美玲是一位資深的慈濟環保志工,接到慈濟骨髓關懷捐贈小組來電找兒子,她心想:「這通電話,應該就是能讓寶弟捐出骨髓,救助他人的善因緣吧!」
八月桂花飄香時節,剛滿十七歲的寶弟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他決定要讓青春生命飄綻無盡馨香。寶弟平日跟著家人在環保站做資源分類回收,是一位領有志工證的環保小尖兵,他的雀屏中選成了社區環保站的一大喜事,志工們紛紛羨稱美玲一家為「福報組」。
青春無懼母子同心
美玲還是慈濟會員時,就聽聞骨髓捐贈可以救人。美玲的女兒罹患先天罕見疾病,自己也有輕度的地中海型貧血,一家人深刻感受到生病的苦。除了母女的健康因素,先生的年齡也超過四十五歲上限,都不符合參加骨捐驗血的資格;只剩下正值青春年少的兒子才有機會。因此,美玲一家人只要聽說哪裡舉辦骨髓驗血活動,立刻趕往現場,結果常遇到已達預定名額而向隅。歷經了數次落空的經驗,反而愈挫愈勇,參與的意志更加堅定。寶弟後來終於如願捐出十西西的血液,種下了救人的善因。
美玲曾在搭乘慈濟列車回花蓮時,聽過師姊分享陪伴捐髓者的心得,知道關懷志工為了捐髓者的身體保養費盡心思。由於先生經營中醫藥業,對於調理研究有方,那時美玲就發心,一定要協助區內捐髓者補身調理。當美玲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後,自然而然就開始與先生承擔起當地關懷小組的工作。
對美玲來說,兒子的捐贈之旅,也正是美玲執行第一次的陪髓任務。
從接獲通知,經過再次抽血配對,等待半年後,終於敲定捐贈移植日期。行前雖已熟讀《站在生命臨界點》一書,美玲心裡仍忐忑不安,瞞著極力反對的外公及舅舅,焦慮的掙扎常掛在臉上。
捐髓當天一切進行得很順利,只是出恢復室轉到病房後,看著病床上的兒子雙唇發白,兩排牙齒冷顫得卡卡作響,美玲的心情真是錯綜複雜。因為兒子的每一個動作、表情都讓美玲擔心,好想建議中心不要讓至親陪伴捐髓。雖然美玲知道這些掛慮都是多餘的,捐髓全程都有醫護團隊在旁守護,捐髓者其實已經受到很完善的照料。
隔日,寶弟身體恢復神速,一早即能自行活動。年輕真是本錢,經過三天休養,寶弟已能回校上課;兩週後,就完全回復那個迷迷糊糊、調皮搗蛋的寶弟。畢業後寶弟考上花蓮慈濟大學,常到骨髓中心當分享志工,快樂、充實的過著大學生活。
一步一佛號伴捐者
然而,並非每位關懷小組成員,都有機會進行到陪伴捐髓的階段。因為在尋求再次驗血確認配對時,可能發生找不到人、捐者或家人不同意、配型不合、病人身體狀況有變化等情形而中斷。
兩年後,美玲有了第二次陪髓的機會。這次行動,少了不安及恐懼,反而增多了責任。兩年前的美玲,是以家屬身分陪兒子捐髓,這次則是以全職志工的身分陪伴。
有了前次的經驗,美玲事前特別叮囑捐髓的莉娟(化名)多帶一件保暖外套及厚襪子。到達花蓮當晚,在慈大唸書的「地主」寶弟,帶著暖暖包及兩罐鮮奶出現在病房。寶弟還掀起衣服展示捐髓留下的印記─腸骨部位的小疤痕。
莉娟的先生對骨髓的抽取位置不是很了解,卻毫不遲疑地同意太太捐髓,只因他知道慈濟的骨髓捐贈已做了很多年、很多例,因為抱持對慈濟的信任,才會如此篤定。而莉娟在五年前曾配對到一次,但沒有捐成,這次再度配對成功,她非常高興終於圓了這個助人的夢想。
完成捐贈後的傍晚,寶弟再度帶著小點心來訪,看著寶弟拉起莉娟的手為她按摩,陪她聊天,那幅畫面讓身為母親的美玲既驕傲又感動。
捐髓完成後,一行人回到精舍巡禮。五百公尺前,就是心靈故鄉─靜思精舍。美玲母子牽扶著莉娟,陪她一步一佛號進入精舍。一步一佛號,是信心,也是毅力,更是勇氣,能激勵捐者快速復原。
返家途中,航空公司用心地為捐髓者安排座位,讓莉娟能舒服地休息,並提供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見到大眾的護持,讓美玲感動不已;而家屬的支持、關懷小組愛的接力與陪伴,更讓每一顆救人的菩提種子,得以一路堅定地與醫療團隊及中心配合,共同為打造生命的希望工程而努力。
(本文摘錄自《流動的生命之河》 一書206~211頁,感謝「靜思人文志業公司」慨允轉載。本書全部內文原連載於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
文/宋秀端
在慈濟靜思堂裡的講臺上,面對臺下五、六百位聽眾,小芬(化名)眼眶噙淚地分享:「我真的不願再回想,那的確是一場噩夢!」見她泣不成聲,陪伴的志工趕緊跑上臺去,給她一個愛的擁抱。直到情緒平復之後,小芬才繼續道出她的故事:「那一年,我還是個護專的學生,原本和同學們一樣忙著享受青春的花樣年華,規劃燦爛的未來……」
然而,在一次拔牙之後,小芬卻展開了與白血病對抗的日子。
正盛青春的征途
那一天去拔完牙,小芬竟然血流不止,試了各種的方法,就是無法止血。由於本身就讀護理,小芬警覺地判斷:「可能是血小板出了問題吧?」急忙於大半夜裡衝到醫院掛急診,並主動要求醫生驗血。當急診室的牙醫幫小芬把傷口縫合好的時候,檢驗報告也出爐了。
「白血球數值異常地高,十五萬!」看到結果,小芬當下驚愣住了。醫生說:「妳可能罹患白血病!」小芬的心剎那間跌到了最幽暗的谷底,「怎麼會是我?」她無法理解和承受這個猝臨的事實,頓覺倍感萬分孤單地走出醫院,滿臉的淚水止也止不住。
罹患了慢性白血症的小芬,暫時先接受藥物控制,除了定時回診外,照樣返校上課;但是當遇到病情陷入嚴重狀況時,難免會影響到學習的進度。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弟弟的骨髓幹細胞經過配對檢查卻不符合,無法提供移植。目睹姊姊受那麼多的苦痛折磨,想幫忙卻無能為力,弟弟內心極為懊惱與難過。
這段生病的日子,不但讓小芬失去健康、中輟學業,交往多年的男友也在此時與她分手了。忍受著多時的現實無情與冷漠,此刻,小芬說著說著,淚水不由自主地又奪眶而出。
一心為了讓女兒身體康復的媽媽,不辭辛勞地熬煮藥材替她進補,全動員的想盡辦法四處尋找藥方,祈願著奇蹟的出現。小芬這時候才懂得,世間很多的事情隨時都可能變遷,唯有親人的愛才是堅定而恆久的。當獲知家人的骨髓無法配對,小芬轉而向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尋求配對,很幸運地在半年後,捐髓者出現了。
從「心」再出發
「如果我往生了,把我身體有用的器官捐給別人吧!」進行移植手術前夕,小芬告訴爸媽自己的心願。
在移植室裡,看著醫生手上拿著兩包像紅色血液般的袋子進來,小芬問:「那是骨髓液嗎?」話才問完,小芬的眼淚又忍不住地滑落下來。望著骨髓幹細胞一滴一滴的注入體內,淚眼婆娑的小芬,此刻在內心深處堅定有力的發願:「我一定要好起來,不能辜負捐者的愛心,而且我一定要和他相見,一定要當面親口對他說聲謝謝!」
回想住院期間,在外界對慈濟骨髓捐贈捐款費用散發誤解的訊息時,小芬即時有耳聞,她甚至因此對慈濟有所不滿。但是當自己經歷過遭受病魔的摧折與內心對信任慈濟的掙扎,又加上志工人員積極主動的關懷與解說之後,小芬不但對慈濟釋疑而且改變原來的偏見,一家人甚至都參與加入慈濟成為會員。「我們更加清楚慈濟很辛苦地在出錢出力做善事,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瞭解。」小芬說。
接受骨髓移植後,兩年時光過去,志工們邀請重拾健康的小芬現身說法。對於自己可能會曝光在鎂光燈下,小芬第一時間態度非常反感地拒絕,因為生病的那段日子實在太痛苦了,更懼怕因此而遭受眾人質
疑的目光。
然而,經過反覆思索與沉澱想法後,小芬想通了,非但為自己無禮的態度深感懊悔,她更是主動打電話向關懷志工致歉。熱心真誠、溫和親切的志工師姊對小芬娓娓分析:「妳想想,當大家見到健康的受髓者在眼前出現,是一件多麼欣慰的事。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捐贈者感受到『救人的感覺真好!』,如此一來,便會鼓勵更多人投入這樣的公益,也可以救助更多的病患。」
聽完志工師姊的循循善誘後,小芬認同地答應到勸募驗血現場擔任愛的見證。也因為關懷志工耐心的一路陪伴,小芬與大家培養出如母女般的感情。
相信自己不是最孤單的人
「當我身心憔悴時,親愛的家人日夜陪伴,使我重拾面對生命的信心。親愛的證嚴法師,謝謝您挽救了我們這些病患,讓我們有重生的機會。謝謝在這背後默默努力的慈濟人,當然更要感謝捐髓者的無私、不怕痛與勇敢的付出。我一定會好好把握住活著的機會,也呼籲大家要是有機緣,請一起來響應,救救像我一樣的血液疾病患者。」小芬上臺分享自己的心得後,她決定傚法捐髓者的愛心,勇敢地跨出去幫助別人。
小芬開始積極地參加骨髓捐贈驗血活動,如果社區裡有第二次骨髓配對上的捐贈者需要抽血樣或是協助,她也都會撥出時間來幫忙。
有一天,志工師姊載她去大愛電視臺參加訪談節目,在此認識了一位曾經捐贈幹細胞的阿成(化名),彼此互生好感,於是開始認真的交往。小芬深覺隱瞞不是最好的方法,誠實互信才是上策,所以決定對阿成坦白:「醫生說,五年之內,如果沒有再復發,就可以完全脫離這個疾病。你介意我曾患得這個疾病?」結果,阿成給了小芬一個最實在的答案─求婚。
曾經,一位是捐贈者,一位則為受贈者,卻因為捐髓而成就一樁美好姻緣。
認真的人生最美麗
當小芬分享至此之際,阿成也現身上臺,臺下的觀眾們紛紛鼓掌,阿成有些靦腆的告白真情:「希望藉由我的照顧與關懷,能給小芬一個更健康的未來。」數百位觀眾熱烈地報以感動的笑聲與淚水,交織成最虔誠的祝福送給臺上這一對令人欣羨的神仙眷侶。
受髓後的小芬不但重拾回健康,也因為勇於分享自己的受髓經驗而締結美滿姻緣。生命的大落大起,讓他們一家更加心存感恩。在與關懷志工長期互動下,小芬一家人對於慈濟有更深入的瞭解與認識,也更加認同慈濟的精神宗旨。小芬的媽媽常常利用下班的空暇時間投入社區的環保工作,或是參加志工服務。
重生,給予小芬的啟發,就是要努力地活在當下,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做一個有能力助人的人,因為她堅信:不讓自己遺憾的人生,才是最美麗的人生。
(本文摘錄自《流動的生命之河》 一書112~119頁,感謝「靜思人文志業公司」慨允轉載。本書全部內文原連載於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