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肯納症的孩子,早期療育(以下簡稱早療)的重要性遠勝於一切。
在接受早療之前,每當爸媽對我說話,我想回應,卻都只能用呼叫或哭鬧的方式表達,連簡單的「爸爸」、「媽媽」都喊不出來。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沒有專業療育團隊的協助,想與人交流、融入人群,往往是一段事倍功半、難以想像的辛苦過程。
幸好,爸媽及早察覺到我的行為模式不對勁,也幸好,姨媽是有任教經驗的國小老師,建議媽媽帶我到離家較近的台大醫院小兒科進行檢查,耐心地複診多次,讓我在三歲時就開始接受早療。
那是我接納自己、面對他人、融入群體生活的開端,就像一塊敲門磚,敲開了原本較為封閉的世界。它讓我能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予他人回應。
從此,我的世界迎來了燦爛色彩。
要做早療了
在我快滿3歲的時候,一次的門診中,一位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以下簡稱「兒心」)的醫師作了診斷,告訴媽媽我有「幼兒自閉症」。
那時,媽媽聽了百般著急,擔心我的未來不知將會變得如何?醫生建議媽媽帶我到日間留院部,進行各項身心理的早期治療。隨後,我們到緊臨台大醫院古蹟建築旁,一棟六層樓紅色外牆的三樓日間留院部。
一進門後,就看到室內有一處寬大的廣場,向前走去,便到了辦公室,一位女治療師出來迎接我們,與媽媽開始討論早療課程的資訊。
她,就是日後影響我很深的詹和悅治療師。
觀察我當時的年齡、行為、情緒、不開口說話等情況,她很有耐心的為我展開許多形式的早療課程,盼望我能早日進步,順利地銜接幼稚園教育。
早期療育,因材施教
早療中有一門課程,是團體遊戲課。
來上課的小朋友,要通過治療師巧思擺設的遊戲設施,包括紅、黃、綠等色彩斜坡道、木條、木梯及黑色的腳踏車輪胎等。剛開始我參加遊戲的意願不高,總是在旁邊看著,卻不想過去嘗試。比起遊戲,更有吸引力的是搬動設施,重新堆疊,創作出不同的擺設方式。
有一次,等小朋友都通過腳踏車輪胎之後,我忍不住上前去搬動它,「喬」出新的擺設型式。我只顧著滿足自己的創作欲望,卻不知道這樣做已經影響到其他小朋友的遊戲需求。
詹治療師注意到我的興趣和其他人不一樣,一方面想滿足我,另一方面又希望我跟大家玩在一起,於是告訴我,若配合參與團體遊戲活動,她將會讓我設計遊戲設施,並邀請其他小朋友過來玩。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提高了參與意願,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在詹治療師所精心擺設的遊戲設施裡玩,接下來,我開始規劃室內團體遊戲設施的擺設,高興地拿起木梯、木條、腳踏車輪胎、斜坡道等設施,進行大搬家,以滿足內心對於設計、創作所帶來的欲望感。
我觀察治療師上課時的情況與需求,做出了ㄇ字型的擺設,就好像是農村三合院的配置,中間有個晒穀場的寬闊空間。這種設計很適合讓治療師帶著小朋友,進行繞圈式的團體遊戲活動。
除了室內活動,也有戶外活動
當戶外活動課進行時,有時詹治療師帶著我和其他位的小朋友,穿過新公園,到城中市場逛逛。在路上,我看到公園內的水溝蓋,路邊店家的玻璃自動門,覺得滿好奇,真想近距離觀察其特徵,但一不留神就脫隊了。
幸好詹治療師會細心地提醒我歸隊,往後若沒有脫隊,便會找尋其他時間,特地帶著我觀察公園內的水溝蓋、店家的玻璃自動門,讓我滿足、了解更多生活上的事物,漸漸的我較能和隊伍一起活動。
往後,我更用心的參與早療課,課程中詹治療師與其他老師總是會積極從旁協助,讓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仿說促進語言能力的誕生
在接受台大兒心的早療之前,我不會用語言表達意見。
開始早療之後,因時常聽治療師說話、播放兒歌,我所聽到的聲音比在家裡時更多,便逐漸把這些聲音記在腦海中。回到家後,就躲在床裡仿叫、仿說,希望把說話的聲音給記起來。約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我的溝通方式逐漸由喊叫,轉變成用簡單語言的仿說。
雖然大部分仍是自言自語,且聽不清楚,但還能向人打招呼。這時詹治療師叫我要練習叫出「爸爸」、「媽媽」,而蘇老師、陳老師則指導仿說。
當時我喜歡看動物,喜歡對著故事書中的動物圖案亂叫,叫得不亦樂乎。詹治療師發現我會模仿動物呼叫,建議媽媽購買有動物圖案的枕頭或寢具,讓我對著圖案仿說動物的名字,看有沒有機會繼續促發語言能力的進展。
於是媽媽到棉被行,買了一套綠色與一套粉紅色底的動物園系列寢具組,鋪到我的床上。對我來說,這個寢具的圖案極有吸引力,於是我高興地跳到床上,對著枕頭上的老虎、獅子、大象、長頸鹿開始仿說,還不斷重覆地說,或者模仿電視卡通中的動物叫聲,希望能快點熟記這些動物的名稱與叫聲。
雖然我漸漸說得出寢具中的動物名稱,但仍無法將名詞連接成句子,例如:「大象真好看」、「長頸鹿的脖子真長」等。對照之前的情況,爸媽對於我會開始開口說些簡單的名詞,仍已感到喜悅。
早療也可改善生活習慣
小時候的我,對於食物非常挑剔,不習慣吃軟的食物,怕咀嚼不夠就滑到食道內。那時我常只吃煎魚配白乾飯,媽媽總會細心地挑出魚刺,讓我吃煎魚時,不用擔心魚刺卡在喉嚨裡。吃完白乾飯加煎魚後,媽媽又餵我喝牛奶。
詹治療師看我只吃這些,其他的食物都不吃,認為長期挑食會影響到日後身體的發育成長,因此開始針對挑食問題對症下藥。
她先在午餐中,用白飯、荷包蛋搭配煎魚的方式讓我嘗試,我覺得荷包蛋配魚滿香的,於是開始吃蛋了,但只吃荷包蛋,其他的蛋仍舊是挑食不吃。
某一天的午餐,詹治療師為荷包蛋加上一點醬油,讓我配煎魚和白乾飯吃。吃了有醬油的荷包蛋之後,我覺得這香味更棒,漸漸的,因為喜歡吃荷包蛋,也開始習慣吃軟質的食物了。
過幾天後,詹治療師將我的午餐,添加一些炒蛋與菠菜,還有一天,她乾脆將白飯改成稀飯,再搭配肉鬆與炒蛋,吃起來真爽口夠味又具新鮮感,也讓我喜歡吃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接著,我開始喜歡吃A菜、空心菜、高麗菜、豬肉、雞肉、紅燒魚等,水果部分最先青睞的是水梨,然後才是西瓜。
到了五歲以後,除了少數食物外,我挑食的情形幾乎都克服了。
現在,我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能從事喜愛的活動,長得又高又壯,都要謝謝詹治療師當初不厭其煩地幫助我嘗試、適應各種食物。
接受早期治療的感受
在台大兒心接受早療,有緣遇上詹治療師與其他伙伴,他們相當用心地引導我去學習不少生活與求知技巧,對我來說,真是一件幸運的事,他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在台大兒心接受專業協助,將幼年期間喜歡的興趣,包括畫圖、看東西、聽歌曲、逛街等行為,進行融會貫通。在語言方面,我步出了不說話、只用叫的階段。
在我的人生中,這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嶺。有了這些實質上的進展,我才能順利銜接上幼稚園教育,展開後來的求學過程。
在家學習也重要
我除了在台大兒心接受早療外,在家裡也受到爸媽細心的調教,例如五歲以前,我是一個常生病的小孩,嚴重時,曾發燒到三十八度,讓爸媽擔心不已。每次生病,爸媽就會帶我到住家附近的耳鼻喉科看診。由於我很怕打針,會以哭鬧表達我這時的內心感受,使得媽媽總要輕拍我的肩膀,一再安撫,我才勉強接受打針。
後來,爸爸在一次閱讀相關的文獻報導中,發現運動可以鍛鍊保健,讓身體較為強壯,因此大約在我三歲半開始,爸爸利用放假時間,和媽媽帶我一同到離住家較近的青年公園,走水泥做的平衡木。
練平衡感的意外
這裡的平衡木是圓柱體的,當我剛開始在靠邊緣的一道平衡木上練習行走平衡感時,身體總免不了會搖搖晃晃,有時才走了三分之一,就迫不及待地叫爸媽牽我走下平衡木,因為我害怕萬一從平衡木上摔下去,所受到的疼痛將會無法承受。這時爸媽就牽我從平衡木中段走下來,而沒有走完一道平衡木。
直到在爸媽的鼓勵下,我再度走上平衡木練習,要是想中途走下平衡木時,我告訴自己不要就此放棄,可用各種方式通過一道平衡木,那乾脆就蹲下來,改成用爬的,爬過一道平衡木。
但慢慢的,看著其他幾位小朋友走平衡木,有的人可以持續走完一道平衡木,且腳不落地,這激發了我的鬥志,讓走完一道平衡木,成為我想要努力達成的目標。
為了提高走平衡木的距離,並且隨時都可以就近練習,這時我想到把家裡浴室的浴缸邊緣,當作平衡木來走。某一天晚上,當媽媽為我洗澡時,我索性站上浴缸邊緣走,但沒注意這裡有水。突然「滑」了一下,我從浴缸往前倒下,額頭左上角撞到地上的磁磚邊緣而受傷流血了。
這時我受不了痛,嚎啕大哭,爸媽趕緊帶我到附近的醫院治療,醫生為我在傷口縫了線止血。返家後我覺得額頭縫線處癢癢得,因此用手不斷地拉扯縫線,希望能覺得不會癢,沒想到縫線被我出力過大地拉開了,額頭又開始流血了,爸媽見狀後又帶我到醫院給醫生縫線止血。我覺得這次縫得比上次舒適,不那麼癢,因此不再用手拉扯縫線。過了幾天,爸媽帶我到醫院給醫生拆線。這時我用手觸摸額頭左上角,覺得傷口癒合了,卻覺得有疤痕的存在。它成了我為練習平衡感,因一次不小心的滑倒,所留下的額頭記號,就一直陪伴著我到現在。
在這次受傷事件之後,我才知道浴缸邊緣,不宜當成平衡木走。因此更嚮往走沒有積水的平衡木,覺得走在這比家裡的浴缸邊緣更安全。因此當我每次和爸媽到青年公園時,會主動走向平衡木練習,而爸媽也會跟著走過來,看我走平衡木。在練習幾次後,我讓腳不落地的距離漸漸加長了些,過了約一年後,已經可以走完一道平橫木,心裡的滿足感也油然而生,並體會到運動不但可以練平衡感,還可以鍛鍊身體,耐力與毅力,於是我喜愛運動,直到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仍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
我的靈魂之窗
爸媽除了關心我接受肯納症的早期療育外,另一個讓我爸媽感到重要的事,就是關心我的靈魂之窗。
大約快滿四歲時,我開始在家看電視,但習慣近距離欣賞螢光幕上的節目,經過爸媽幾次的呼喚:「要退後一點!」但我不為所動,仍舊近距離的看電視,有時甚至歪著頭看,媽媽覺得我看電視的舉動怪怪的,帶我到醫院眼科檢查。
當時我不會開口說話,因此在眼科門診看視力量表時,不知如何回答醫生檢查時的提問,只好以「叫」的方式回應,無法配合指示說出視力量表的缺口位置,而且手還亂指,影響檢查效果。「經過幾次戴不同度數的眼鏡測量後,我覺得戴眼鏡與沒戴差不多,沒有比較清楚,但我無法說出不要戴眼鏡的幾個字來反應。」就這樣醫生和媽媽談了一下,說我需要戴眼鏡矯正,於是開了配鏡處方單。
「要配眼鏡囉!」媽媽帶我到眼鏡行,服務人員為我配了一付有度數的膠框眼鏡,我試戴一下後拿給媽媽收好。
回家後媽媽要我戴這付矯正眼鏡,但我排斥戴,因為戴著看視線和沒戴差不多,沒有比較清楚,鏡框還擋到我的部分視線,覺得沒有戴的必要。這時媽媽希望我戴上去,但我還是堅持不戴,因不會用說話的方式來表達,乾脆發脾氣將眼鏡摔到地上,以「叫」及「哭鬧」的方式懇求不要戴。
媽媽擔心我為了一付矯正眼鏡,出現激烈情緒反應,甚至摔眼鏡的戲碼會不斷上演,於是帶我陸續到幾家醫院眼科檢查。在每一次的門診,媽媽會叮嚀醫生:「松益不要戴眼鏡矯正,請你仔細檢查。」
「不說話的我,無法配合醫生指示,回答視力量表的缺口位置,似乎已讓檢查難度提高。」某一天媽媽又帶我到一家醫院眼科門診檢查視力,在醫生的檢查與談話過程中,媽媽得知我的眼睛有眼球震顫、弱視等情形,可能是視神經發育的問題造成,戴矯正眼鏡看視線要比不戴看得更清楚,才有需要,並透過自我保養,好好地維持現有視力。
於是媽媽不再要求我戴矯正眼鏡,我不用再為戴眼鏡的事情,發起脾氣,讓媽媽傷腦筋。
雖然弱視可能會影響到我的學習成效,但不戴矯正眼鏡的我,仍以毅力克服,努力學習,持續充實腦中的知識與常識,感受「弱視打不倒我的發展意志」決心,並盡力愛護眼睛,到32歲時,覺得視力和小時候差不多,兩眼大約在0.1~0.2,且右眼優於左眼,這是我的靈魂之窗,要持續好好愛惜。
(作者畢業於文化大學景觀研究所,是台灣第一個取得碩士學位的肯納自閉症者。本文摘錄自《會說話的虎尾蘭》 一書54~64頁,感謝「商周」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在求學過程中,許多老師都曾盡心盡力教導我,給我幫助。印象中,中學時期有兩位師長,讓我印象深刻。
其中一位,是內湖高中高一公民課的牛老師。他是一位常帶著笑容的男老師,雖然雙手拄著拐杖,必須撐著腳才能進入教室,但他的課永遠充滿了有趣的內容,課堂中同學們時常哄堂大笑。
另外一位是內湖高中林煇校長。早上他有時親自站在川堂前樓梯上,對進校的同學打招呼,因為受到校長的熱情鼓舞,我也會向他打招呼。
這兩位師長是我的榜樣。在牛老師身上,我感受到他授課時的用心,被他面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所感染,而林煇校長則讓我學到在拓展人際關係時,化被動為主動的重要性。
情境轉變,勇敢爭取同儕認同
上了國中,我又面臨到人際關係的問題。
懷生國中的班級導師辦公桌不在教室後方,而是和其他的班級導師集中到辦公室裡。下課鐘聲響起,任課老師結束課程,步出教室後,就剩下同學們在教室裡。
有時在下課時間,班上有幾位同學會對我開玩笑,當時我不知道這是玩笑,沒能好好地直接與同學溝通,選擇以生氣方式來回應,也因此讓同學掌握到持續捉弄我的機會。
那時在下課時間,班上有幾位同學找到了捉弄我的方式,選擇翻倒我的課桌椅與書包,和我開玩笑。還曾經把我的課本丟到教室後面的垃圾桶內,我只好翻動垃圾桶找尋。
有時與我開玩笑的同學,甚至把我的課本,從五樓教室的窗戶往樓下丟,墜落到建築物後面的一樓通道。由於往這處通道有上鎖的鐵門阻隔,我還得拜託老師請學校派人開門,才得以進入撿拾,但往往課本已遭受損壞,有時還被雨水淋濕,難以使用。
這時沒有教科書的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下堂課的到來,也不知道同學們為什麼要對我這樣做,我要如何靜下心好好地與同學,及上課老師進行溝通?因為我擔心老師沒那麼多的時間,處理我沒有課本上課的尷尬場面。我的內心好難過,像是被欺負的感受,於是憤怒漸漸壓制不住,情急之下,心情就像快爆發的火山,突然炸開了,我邊哭邊跑,離開五樓的教室衝下樓梯,直奔二樓導師辦公室,大哭大鬧的吵老師,請班上老師出面解決。
老師找了這幾位對我開玩笑,甚至惡作劇的同學提醒一下,那時我也多半沒有和老師及惡作劇的同學,當面充分地好好溝通,使得情況繼續下去,因此同學還是會不斷地想出新的方法,繼續對我開玩笑、惡作劇。
有一次,我的課本再度被頑皮的同學摺皺、撕破了,我氣沖沖地跑到導師辦公室告訴班上老師,但發現老師不在。這時我癱在辦公室內,即使聽到上課鐘聲響了,也不想進教室上課。
踹講桌事件
這時辦公室的其他老師希望我回教室上課,但我沒有完好的課本,眼看下堂課的老師步上樓梯,我想要告訴老師,我沒有完好的課本,要怎麼將筆記寫在課文旁,但不知道如何運用良好的溝通語句,和老師談談,因此我氣沖沖地步上樓梯,走向教室。
這時我的內心只想,要把憤怒的脾氣好好地發洩,且不要傷到老師的身體,因此我以較快的步行速度,比老師還早一點到五樓,進入教室,到我的座位準備進行發洩脾氣表演,來引起老師注意。
我的雙眼弱視,上課時為了看清楚黑板上的課堂內容,因此坐在講桌前的第一列座位,這時講桌正好成為我發洩脾氣的目標。
望著老師進教室的剎那,我快速地自座位站起,朝講台扔出損壞的課本,並用腳奮力地踹講桌,頓時「砰」一聲,講桌往黑板下方倒下,使得班上好幾位同學,都被突然的震撼聲給嚇到了。
這時老師發現我將班上的場面弄成這樣,乾脆招呼我到二樓導師辦公室休息。過了幾十分鐘後,下課鐘響了,上課老師時回到導師辦公室,將踹講桌事件告訴我的班導,班導只好找我媽媽溝通,如何讓我和班上同學的互動,得以漸入佳境。
印象中我好像只踹過一次講桌,因為老師迅速解決我的困境,並告知媽媽為我購買新的課本。當媽媽看到我將部分破損的課本帶回家時,感到心疼,於是帶我到台灣書店,買新的教科書,讓我能好好地在學校上課。
媽媽邀請開玩笑同學來訪
後來,媽媽想到邀請幾位有時會對我開玩笑,甚至惡作劇的同學來家裡作客,但我擔心這幾位惡作劇的同學,到家裡來會不會也把我使用的物品任意把玩,內心感到害怕恐懼地拜託媽媽不要。
這時媽媽安撫我說:「我會好好地接待他們,希望他們和松益做好朋友。」在媽媽的協助下,我的心防漸漸地軟化,一次只需要上半天課的放學後,這幾位同學順利地到我家。
媽媽先帶我和這幾位同學到麥當勞用餐,逛了國父紀念館的公園一會後,回到家裡,我和媽媽與這幾位同學,坐在客廳聊聊,然後一起進入我的房間參觀樂高積木、紙模型等作品,讓同學感受我的創作嗜好,盼望能改善我和同學的關係。
這麼做終於有了效果,那幾位同學漸漸地不再翻倒我的課桌椅與書包,我的內心逐漸地高興起來,往後若遇到與同學互動有不順利的情形發生時,不會再踹講桌發洩脾氣,而是直接找班上老師溝通。
被取了不喜歡的外號
到了國二,上課教室換到校本部四樓建築物,但我不記得在二樓以上的那一個樓層上課,學期中又遇上讓我不如意的事情,那就是有幾位同學,在下課時間為我取了不喜歡的外號。這時我覺得,同學為何不直接叫我名字,而要使用令我不喜歡的外號來叫我,眼見下課時間在教室找不到班上老師處理。
於是我發了脾氣,氣沖沖地離開教室奔下樓梯,衝到一樓的輔導室請求協助,這時輔導老師不斷地安撫我不要難過,甚至找了班導與爸媽到校溝通,班導與班上幾位熱心的同學,也提醒這幾位同學要直接叫我的名字。
漸漸的,同學不再叫我不喜歡外號,我的心也更為平靜、開朗。之後,與同學間的相處也漸入佳境。
除了請求媽媽與老師幫忙解決之外,我也會思索,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同學的認同。
希望與同學維持更好關係
當時,我深怕曾被老師及幾位熱心同學提醒的同學,過一段時間後,又會想其他的方法來對我開玩笑,甚至惡作劇,因此下課鐘聲響起時,我選擇離開教室到校園逛逛,尋找為學校服務,希望有機會能為班上爭取獲得學校獎勵的機會,讓同學感受到我是熱心地整理校園環境。
有一次我經過訓導處後方的回收區,看到好幾個資源回收袋,裝了紙類等回收物。我真想讓這裡的紙類,累積得更多,好讓清潔人員載走,使得這些廢紙獲得再生的機會,而少砍一些樹。
於是我開始在班上的教室及班上的公共區域,撿拾資源垃圾,連教室內的垃圾桶也不放過,「當我看到垃圾桶內有廢紙,而且沒有被含油的食物渣沾到,要將它撿起轉丟到資源回收袋中,才能累積資源垃圾回收量。」
我將資源垃圾集中到班上的資源回收袋裡,裝滿了就拿到訓導處登記回收量,再拿到資源回收區丟棄,並拿著空的回收袋到教室繼續累積資源垃圾。後來,在一次整潔活動評比中,我們這一班獲獎了,同學看到了我為班上及學校的付出,有了成果,和我的互動就越來越融洽,隔閡也減少了。
從此我知道,主動釋出善意、爭取共同榮譽,都有助於在人際關係上的發展。
心情沉穩,與人溝通更順暢
在努力準備高中聯考與選志願後,我考上復興高中,學校位於新北投的半山腰上。
念高一時,由於每天通勤到復興高中,我需要搭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公車,穿梭於內湖到新北投間。下了公車後,由中和街轉進復興四路上山,來到學校,展開一天的生活。
面對高中課程,我先以念好書為優先選擇,因此下課時間較少和同學互動,而是選擇到校園裡走走,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想想今日的這堂課上了什麼?而且為了早點做好功課,減少因睡眠不足影響隔天上課精神的風險,因此幾乎都是放學鐘聲一響,老師結束當天的課程後,我就直接走出校門下山,趕搭公車回家,和班上同學在放學後的互動時間也相對有限,使得人際關係進一步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我覺得這是一段滿辛苦的路程,因當時捷運淡水線尚未通車,我只能選擇搭公車通勤,有時還要擠公車,感受擠得像沙丁魚罐頭般的滋味,因此我想要重考,選一所離家較近的高中念。
經歷了將近一年在復興高中的校園生活後,我參加視障生升高級中等學校甄選,臨考前,又將國中三年的教材複習一回,在盡力準備下,考出了讓我滿意的成績,選擇擁有美好景色的內湖高中就讀。因為是重考關係,我念了兩年的高一。
在高一時刻,每天上課踏進內湖高中的校門,有時我會看到林煇校長,站在川堂前的樓梯上,和同學們打招呼,讓我感受到校長熱情的精神。同時學校離家較近,所節省下來的通勤時間,一部分還可以用來專心和班上同學發展人際關係。
「除了忙課業,和同學的互動也是滿重要的。」在下課時間,我開始和班上的同學談話,內容以課業為主,尤其是美術、工藝、地理、基礎地球科學、公民,因為我喜歡將學習過程和同學分享。如遇同學對我開玩笑時,我能以較沉穩的脾氣來面對。
升高二分班時,我選擇念社會組,班上的同學多半和高一不同,而校長也換成葉文堂。面對新的班級,我和同學談話的內容仍以課業為主,例如,地理、美術、工藝、公民等,有時還會聊聊升大學想念的科系。如遇同學對我開玩笑時,我的脾氣仍不易發作,與同學互動的氣氛得以持續融洽,讓內心覺得快樂。如此的人際關係就持續到高三畢業。
我努力強化人際關係,並期勉自己心情穩定,面對同學對我開玩笑時,能沉穩地面對。同時,在面對任課老師、輔導室老師或學校行政人員交談互動時,我能從容不迫的說出所要表達的意思。
因為這種種努力,也使我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
志趣相投,因興趣引燃交談的熱情
在內湖高中三年的期間,除了與同學的互動良好,我和老師的互動也很頻繁,勤於提問尋求老師的解答,讓我獲取更多的知識、常識,一方面充實腦海內容,一方面為升大學準備。
我最常和美術、工藝老師對談,因為我要把繪畫、設計的想法提出來,和老師切磋,以便日後準備進入大學設計科系時,能有較豐富的作品集參加推薦甄選。
上課時,我盡力將課本或講義上的筆記書寫工整,以便複習時較為方便,並在課堂中視需要舉手發問,或被老師叫到回答問題時,能從容不迫、有自信地應答,說出答案以獲得老師提供的寶貴內容。我滿喜歡高一牛老師的公民課,因為課堂中老師會製造全班歡笑的內容,讓這堂課很充實。
下課後,我會找同學談話,聊大家談得來的話題,譬如:課業、休閒活動、社團等。我在高一時,所參與的社團為模型社,只要到了社團時間,我會高興地帶著自製的紙模型,和社團同學進行訊息交流,彼此切磋與討論。上體育課時,我會盡力和同學一起活動,感受團體運動的樂趣,
在高中期間,我覺得和老師與同學間能盡力的相互包容、傾聽對方的聲音,讓我們的互動更佳,而我也跨出了一大步,懂得找話題與人交流,依照自我興趣找到同好,且更有意願參加同儕活動,這些改變都讓我受益不淺。
由於在校和老師與同學的良性互動,使我的人際關係持續進步。
大學景觀系的人際關係
「經過推薦甄選的種種考驗,我順利考上文化大學景觀系。」
「開學了,我要認識班上同學。」景觀系的同學,除了大台北地區,還有來自桃竹苗、中部、南部、東部等縣市。我對自己說:「哇!又要面對全新的人際關係,要努力耕耘喔!」
景觀系的課程除了必修課,還有選修課,有的課我會遇上其他科系來修課的同學,而班上也有幾位是念專科插大入學的同學,因此他們修的部分課程和我有所不同,於是我在班上,就以設計、課業為擅長的談話主題和同學交談。
有時我和同學聊得順暢,自然地就會找同學交談,但我有時會忽略事先觀察這個時機適不適合交談,例如,雖然我看到同學在教室製圖,但我不管他方不方便談話,沒有先問他「現在方便談話嗎?」就直接和他交談,因此談話氣氛就不熱絡了,我覺得這是尷尬的場面,要繼續調整說話時機。
「念高中時的下課時間,有較多同學放下課本,相互聊天,因此我和同學談話氣氛熱絡;但大學景觀系的下課時間,有的同學仍在做作業,但我未留意談話時機,就直接開口和同學交談,因此談話的氣氛就不熱絡。」看來我察言觀色的能力還是有不足的地方,要繼續加油啦!
雖然我會主動開闢話題與同學聊,但卻發生過無法融入班上同學談論其他話題的窘境。
因此下課時間,我有時會到教授辦公室談話,或是直接到校園逛逛,到資源教室與服務人員談話,希望藉由老師或服務人員耐心聆聽我的看法或想法,來開拓更多領域的談話主題。
念大四時,我努力準備研究所考試,順利考取。暑假期間學校將大典館六樓裝修,設置了研究所學生的研究室。開學後我和所內的同學,共十五人,就常在這裡談論研究所的課業,或聊聊天。我也藉由這個機會,持續耕耘與同學間的人際關係。
因為眼睛弱視,擔心若熬夜做作業,隔天要上課將造成睡眠不足,對我的眼力將會是一種負擔,因此念大學與研究所碩士班期間,為了提早完成作業免於熬夜,我沒有參加校園內的社團活動。面對團體作業時,我也常傷腦筋,怕熬夜做作業,不知要和同學研商如何分配作業?在溝通與互動有不夠努力的情形下,我沒有好好參與團體作業,因此這門課第一學期的部分被當,隔年重修努力耕耘才順利通過。
「原來我在人際關係的互動品質,會影響到團體作業的參與表現。」因此我還要努力地經營人際關係,期望能和景觀系的同學,有更好的互動氣氛。
(作者畢業於文化大學景觀研究所,是台灣第一個取得碩士學位的肯納自閉症者。本文摘錄自《會說話的虎尾蘭》 一書116~127頁,感謝「商周」慨允轉載。)
從小,我喜歡提筆畫圖,但是念幼稚園時,我想要用ㄅㄆㄇ等文字,來描述我的圖畫,因此我開始在圖畫上提筆寫字。
從圖畫上寫到格子或空白紙上,從ㄅㄆㄇ寫到國字,從簡單的字詞寫到一整篇的文章,我持續地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將文章寫得完好?因此培養了閱讀的習慣。
藉由寫文章,再將自己畫的圖畫相結合,我可以輕鬆地解釋這張畫的意思,讓閱讀者了解我繪畫的動機與內容。於是,寫文章成為我的興趣。
從國小到高中寫作文的感受
念國小時,我除了畫畫外,上國語課時,有時老師會教同學寫作文。當我看到老師在黑板寫作文題目時,覺得是一種挑戰。
我在作文格內寫文章,除了練習詞語或句子的流暢度外,也練習字的美感,減少整排寫歪和錯別字的發生機會。我喜歡寫遊記,因此比較擅長寫記敘文,至於抒情、論說或議論文,則是在國小到國中期間,不斷地練習,還要面對不同的作文題目,臨場寫出對應的文章。
念國中時曾發生過文不對題的作文,抱了一顆鴨蛋,讓我更加努力在作文的經營。這次文不對題的作文,是我在念國三時的一次模擬考,將「等與做」的做文題目意思弄錯,而發生的結果。
當時拿到考卷,我將「等與做」的作文題目,想成要用平等的想法去做事情,寫了一整篇的文章。交卷後等待成績公布。當成績公布時,我發現作文居然拿零鴨蛋,為什麼會這樣,於是我問媽媽。
媽媽告訴我:「等與做」的意思是等待與積極的做。當你做一件事情時,是要等待一下,還是立刻去做,用這樣的觀念來寫一篇作文。於是我了解,原來我誤解作文題目的意思,而文不對題。
遇到這次的挫折,沒有關係,於是我閱讀關於寫作文的文章,讓腦袋多吸收寫作觀念,以便在升高中考試國文考科作文題及日後在寫作文時,較能適應需要多思考一下的題目,盡力地寫出一篇內文對題的文章。
念高中時,我除了寫中文的文章,在上英文課時,有時老師也讓我和班上同學,寫英文的文章。因為升大學的考試,國文與英文都有作文題,因此要努力地準備,方可在學科考試中順利地寫國文與英文考科的作文,也可以運用在書寫推薦甄選的自傳、作品集等在文字表達部分的內容。
念大學與碩士期間的寫作
這時我在設計課等作業,要經常書寫文章。而考試時,申論題也是要書寫文章回答,因此念大學與研究所碩士班期間,寫文章成為我的家常便飯。
「設計課作業,大圖部分就是文章與圖片相結合的成果。」包括基地分析、設計構想等,還有平面配置圖、剖立面圖、透視圖等圖面的文字說明、植栽表等,都要透過文字敘述,彰顯出我的設計內容。
「除了用手提筆寫文章外,我也常用電腦Word軟體寫文章。」因為用電腦寫文章,除了運用在課堂作業報告、設計課大圖文字說明浮貼到全開的海報紙外,也方便畢業設計報告書或碩士論文書的製作,省去手寫稿轉化為電子檔製版的時間。雖然已常用電腦寫文章,但我仍會用手提筆寫文章,盡力將文字寫得工整。希望即使未透過電腦,也可以用手寫的方式寫文章,讓閱讀者了解我要表達的內容或資訊。
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我仍持續寫文章,且擅長用中文撰寫。
讓其他人閱讀到我寫的文章
我除了寫文章,如何讓文章可以讓其他人閱讀,也是我思考所在。於是我曾經投稿肯納會訊及國語日報,希望將自己的文章讓其他人閱讀。後來,部分文章被刊出來,讓我覺得高興,因為我的文章可以被其他人閱讀啦!
除了投稿,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只要願意耕耘,每個人都有發聲的舞台。
這幾年來,經營個人部落格成為一種潮流,只要找到合用的平台,經過會員註冊等程序,就可以擁有自己的部落格,發表文章,陳述個人的意見,或者宣傳個人的看法或想法、抒發自己的心情,分享自身經驗等資訊。
「我想要寫部落格文章,但是在撰寫前,先閱讀其他部落客寫的文章,以吸收經驗吧!」於是我利用字串搜尋等方式,閱讀了好幾個部落格的文章,有騎單車、旅遊、美食、生活點滴等訊息,還發現可以存放照片電子檔供大家閱覽的相簿。
當我看到網路上各式各樣的部落格或網誌文章,幾乎什麼主題都有,並欣賞到好多種部落格的背景風格、文章分類等架構,就覺得這裡是一個很好也很適合我的表達機會。我可以在獨立作業的情況下,介紹自己對肯納症的訊息發掘,分享成長過程與生活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對事、對物的觀察心得,一方面可以做為個人紀錄,另一方面則有機會與網友交流,或許可因此激盪出新的想法,那麼,自己也來成立部落格寫文章吧!
於是我在2007年10月左右,於Yahoo部落格平台,成立了屬於自己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kannergarden-sung,當起部落客,開始寫部落格文章。
成立初期,我透過部落格編輯等功能放了幾張照片,寫了幾篇文章,但前來瀏覽的訪客少,於是開始思考如何充實部落格內容,好讓網友能透過字串搜尋等方式,到我的部落格首頁或文章等頁面瀏覽閱讀,因此如何增加瀏覽量,是我努力耕耘的地方。
將自己的部落格文章與圖片加以充實
於是我持續逛其他人的部落格,參考他們的文章內容、版面配置,並購買了關於經營部落格的書,以充實腦海中的知識與常識。
在研讀之後,找出我可以經營部落格的方向,於是繼續撰寫部落格文章,並持續上傳自己拍攝或擁有的照片電子檔到部落格相簿中,來編寫帶有圖片的部落格文章,體驗即時寫作的樂趣。
我運用Yahoo部落格,持續的調整文章定位,以「一位肯納自閉症過來者,並從環境景觀與生活領域的觀察與研究角色,來經營部落格。」我的格內文章分類架構包括公車、鏡子、安全使用電捲門、橋樑護欄、我的學習、生活故事、環境景觀、美食等課題編寫,累積相關的文章。
我寫的部落格文章,內容有描述與我的成長、興趣、未來願景、對生活環境觀察與研究心得等相關事物,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
當我的Yahoo部落格累積數十篇文章之後,便思考可再申請新的部落格,以區分我寫文章的方向與架構,就好比某個品牌的百貨公司,規劃不只一個館的經營方式,以吸引網友前來閱讀。
於是,我在2008年10月左右,先後到無名小站 http://www.wretch.cc/blog/b03050ia 與Yam天空 http://blog.yam.com/user/kannersung.html,成立了兩個新的部落格及網誌,之後就利用三個部落格的周邊欄位,設立了連結,就像三棟建築物,中間用天橋相互連結的感覺,讓網友可更方便地閱讀我在這三個部落格內放置的文章、照片或圖片。
重要的一環:部落格文章管理
當我在三個部落格中寫的文章,累積超過約一百篇以上,便感覺到文章管理的需求來了。「因為既有的文章內容,可能也會進行內容調整的需求。」因此在那時,我陸續將文章與圖片用Word等檔案備份,文章標題與網址並使用Excel等檔案建檔,從此之後,要調閱先前寫的部落格文章進行修改時,就滿方便的,不需要再費時去找。找出要修改的文章後,我透過部落格的編輯等功能,進行既有文章等資料修改、調整。
不同類別的文章,都是將與生活相關的資訊或個人看法感受,分享給前來瀏覽、閱讀的網友。
為了方便網友可從標題閱讀區,連結閱讀我在三個部落格內所撰寫的分類文章,就以類似圖書館的圖書分類方式,將三個部落格的文章依序分類,成立部落格文章閱讀館,當網友進入分類文章區的網頁後,就可看到相關文章標題網址,只要點閱網址,即可連結閱讀我寫的該篇部落格文章,就類似在圖書館找書時,利用圖書分類目錄查詢,來到所屬圖書分類的書架,找尋所要閱讀書籍的方式。
管理部落格像開店,格主如店長
我的三個部落格,分別擁有自行設定的版面風格,並經過色彩或樣式的選擇,至於邊欄的項目位置與內容,也盡力調整到方便大家閱讀的方式,並隨時閱讀網友給予我的留言或文章回應內容。
我覺得經營管理自己的部落格,就像管理一間商店,要如何陳列出屬於我擅長的領域,盡力將文章內容寫得充實,並掌握較能貼近社會大眾,或擁有持續閱讀需求等方向來寫,才能讓部落格每日都能有網友透過搜尋等方式,來閱讀我的文章或圖片,就像商店每日有客人入內選購他們所需要的產品,持續累積每一日的經營表現成果。
運用寫文章的思維,企劃事物
我寫文章除了表達我要傳達的觀念外,也了解如何企劃一件事物,例如大學畢業設計、碩士論文、研究事物、經營部落格等,都要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案子?製作的方法?預期成果等。
例如,我將研究高架橋護欄的心得,寫成好幾篇文章。而每篇關於護欄的文章,都彰顯出我想要表達的觀念,例如,要如何減少跳橋的案件發生?到民權大橋上觀察的心得等。
在寫這些文章前,我會企劃為什麼要觀察護欄?如何準備資料?何時要到現場觀察?觀察時要怎麼紀錄?要如何將觀察心得寫成文章?要如何將此型護欄,推廣到其他的橋樑或建築物頂樓等處的女兒牆上?此型型鋼、支撐架,除了搭配在混凝土護欄上,是不是也可以搭配在透空格柵式的護欄上?
企劃事物讓我常動頭腦,持續查閱報章書籍或網路等資料,將獲得的知識與常識,加以融會貫通,想出適合的方式進行。
我寫部落格的心得
為了充實部落格內的文章內容,與擁有較好看的圖片或照片,我持續利用戶外活動、逛街等時刻,在可以拍照的前提下,盡力的拍出讓我滿意的圖片、照片,經過圖檔的挑選,找出其中幾張我覺得好看的圖檔,上傳到部落格相簿區存放。
至於文章撰寫部分,則持續透過閱讀報章書籍,或上網查閱其他網站或部落格文章習慣,以掌握文章所屬領域、圖文排版方式,與文字詞彙的運用,以持續強化寫文章的技巧,運用在寫部落格文章等需求上。
我逛了幾個部落格,例如彎彎,看著站內超多,已破億以上的瀏覽人次,欣賞著吸引人閱讀的插畫文章,及出書的資訊。還有四小折、九把刀等部落格,感受到每一位部落客在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時,透過撰寫文章、使用圖片或照片、及版面編排風格的方式,來吸引網友瀏覽。
「我覺得撰寫與經營管理部落格,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我習慣在這平台上,盡力寫出能和社會大眾需求接軌的文章,並適度搭配照片或圖片,希望能持續吸引網友來閱讀。
32歲的我,雖然雙眼有弱視等輕度視力障礙情形,而沒有找需要自備駕照的工作或事情來做,因此我找自己可做得到的興趣,加以充實並培養技能,例如,寫文章、畫圖、照相攝影、觀察、研究、企劃事物等,並持續觀察或研究與環境景觀和生活相關的事物,讓腦袋吸收知識與常識。希望藉由內文、圖面敘述,讓更多人可以閱讀到我親手寫的文章、拍攝的照片或繪製的圖片,所要表達的內容。
(作者畢業於文化大學景觀研究所,是台灣第一個取得碩士學位的肯納自閉症者。本文摘錄自《會說話的虎尾蘭》 一書244~253頁,感謝「商周」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