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從無障礙開始學習對話與尊重

出發!永遠不嫌晚!

作者: 
黃雅雯


記得小時候,父親很喜歡開著車子載著一家人全台灣走透透,所以從小就編織了一個走遍世界的夢想,回想起小時候旅遊的印象,有一大部份的記憶是:顧車,因為去到有名的風景區,發現有階梯,進不去,為了不讓其他人覺得掃興,我總是會說:你們去,我顧車就好,一邊自我安慰的說:這樣也算是有到這裡玩過了吧……也因此博得了「懂事的孩子」的美名,對於戶外環境無障礙是一點概念都沒有。

長大後,每每跟朋友出去玩,遇到了有障礙的旅遊點,也總是自願顧車,號稱台灣走透透的我,心裡總有著:「其實我只到門口而已」的心虛。

從一開始對於環境無障設施不足的無奈,消極的妥協,也覺得不方便去的地方就不要去吧,轉變成「如果環境裡加入什麼設計,身障者也能享受大自然的諸多樂趣」這樣積極的想法,歷時多年,一直到接觸了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的工作後,才知道,光有積極的想法還不夠,如何提出具體的建議,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才能落實夢想,減少遺憾。

進入「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工作,看著這樣的想法變成行動,心裡總也會有很多的感動,從最早期的勘查場地、提出建議、促使公部門重視問題、到與林務局合作,一起想出方法,並且試著作出成果,依著成果再往前思考,再嚐試……一路的辛苦,非三言兩語可說完。

為了讓無障礙環境的概念進入社會大眾的生活中,今年1月協會舉辦了「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的競圖」,舉辦競賽的意義,除了要讓尚在萌芽的未來設計者,置入無障礙設計的概念,更設計了一連串,近乎綁架的體驗活動,不計成本,無所不用其極的將無障礙環境的理念置入這群未來設計者的腦中、心中,希望能讓學生們將這些體驗深化在身體裡感受及至成長。而透過學生做出來的成品展示,也可趁機向大眾展示無障礙環境設計的方法,讓林務局承辦的工作人員看到更可行的未來,甚至說:若有機會,一定要將競賽的成果訴諸實行。

協會多年來的努力,終於在今年展現出傲人的成果,2011 年3月18-19兩天,林務局以工程結合民間志工假期,採體驗及參與的方式進行「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無障礙瀑布平台改善工作,成功的營造一個森林遊樂區的無障礙休閒空間,從此戶外休閒環境無障礙的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開幕當天,藉由無障礙步道到達瀑布的輪椅族,無不讚嘆!

接續而來的「戶外休閒環境無障礙全國研討會」舉辦,就是希望將這一個難得的示範空間讓更多的工作者知道,另外,也邀請國外參與國家公園、鄉村、森林之無障礙步道實務經驗豐富的講師來分享他們的經驗,讓戶外休閒環境無障礙的理念能更完整的呈現在大家面前。

歷時兩天的研討會吸引了2百多位相關人員,有公部門的責負人、相關工作者、關心環境議題的志工及身障者本身……發表的內容包含了國內外實務工作經驗、學生們的無障礙創意設計發表、還有工作者的反思心情……在會場中,各個講師都開放時間和與會人士對談,充分交流。

在聆聽國外經驗時,當講師提到的想法與我們不謀而合時,一則心中湧現的是相見恨晚的可惜,二則高興自己想法竟然與在遙遠地球另一邊的工作者產生了共鳴,也更堅定了信心,更加相信往前行的路是正確的!

活動落幕,前行的腳步未停歇,一個接一個的勘查邀約證明了戶外休閒環境無障礙的理念正在不同角落萌芽,出發!永遠不嫌晚!期待未來的日子,將是一路平坦,行無障礙!(本文作者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專員,照片為「戶外休閒環境無障礙全國研討會」現場,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相關專題文章

插圖: 

住宿環境無障礙應從教育開始做起

作者: 
洪宗宏


去年十月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辦的一場通用設計營造無障礙環境研討會上,分享了有關觀光旅館在通用設計的觀念下,應該注意的設計準則以及運用後的案例作品。在會場上,也與許多積極推動無障礙環境的團體做經驗交流。因此,今年初便接受了「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的邀請,擔任林務局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的競圖評審工作。

在此次的競圖活動裡,行無礙投入非常多的心力,邀請了從北到南的所有相關建築、景觀、設計等大專院校系所的學生及老師們一起來參與。過程中,透過林務局的安排,邀請老師及學生們來實地體驗行動不便者或年長者,在森林遊樂區遊玩時的環境及設施使用感受度,許多的學生們很開心的玩了起來,但是也聽說有學生害怕會摔倒。這些的環境障礙都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周遭,所以說,環境無障礙不應被認為只是在滿足少數族群的利益,而是真真切切的都會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現今的學校教育大多還是著重在設計的知識以及技法上的訓練,參與競圖的學生們表現也十分良好,然而,設計的本質是在有效的解決問題,技法本身只是工具,真正能以同理心或實際體驗之後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才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學生們的生活經驗普遍不足,對環境的感受度還不深刻,因此設計出來的作品就感覺空洞了一些。有幸的是,在設計競圖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反應對無障礙環境都有更深刻的認知,也認為日後會在加強此觀念的學習。活動本身是個濫觴,我個人對整體的活動的成果深感欣慰及敬佩,畢竟由少數人的努力可以獲得如此大的迴響,相信是無障礙環境推廣的一大步。

台灣的住宿設施發展歷史並不長,在八○年代之前,社會著重在經濟的發展上,因此,許多的設施都只考慮到滿足「量」的需求,卻忽略了「質」的需求。所以到處可以看到住宿環境是「通舖」或者公共廁所是「一條龍(一排窄窄的馬桶間)」的設計。出外觀光旅遊彷彿是在趕行程,走馬看花的當然也就不知道要去在乎住宿的環境品質。而隨著經濟的起飛,國人的生活品質條件提升,加上出國觀光的機會增加之後,對環境的設計體驗感受日益深刻,也知道如何挑選出好的環境設計,而這股力量也就慢慢的在國內發燒,刺激了公部門及私部門開始紛紛投入環境改善的工作。

許多人或許會問,環境改善或是無障礙環境的推動是應該要立法來執行還是良性的勸導?其實回歸本質應該要探討的是,我們是需要正向的利誘還是負向的約束。舉例來說,在歐美,環境設計是一種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若以英文字來說明的話則是挑選「accessible」來代表,意旨「可及性」。所有設計的出發點是以能夠讓人們可以到達、可以使用為原則,也就是要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設計為出發點。在運用上,如果公共廁所的馬桶間門的寬度設計超過80公分,這樣不但可以提供一般人使用,也可以滿足輪椅人士的使用,環境設計的範疇不因額外的成本增加就能滿足最大利益。因此,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觀念教育才是在環境改善上的第一步。如果環境規劃者、設計者以及使用者,皆能有通用設計的觀念,相信對我們的環境就能產生最大的容許度,更能滿足大多數人的使用,也能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環境空間。

(本文作者為知名旅館開發「姚德雄聯合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暨合夥人,以及世新大學觀光學系講師」,照片為「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的競圖」活動體驗營,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插圖: 

無障礙環境體驗+設計競賽的化學反應

作者: 
林秀慧


近十多年來隨著經濟增長與周休二日的生活型態轉變,休閒早已成為全民生活中關注的話題。此一關注反映在生活場域中不僅鼓勵了人們走向自然生態環境,並促使人們關注到休閒場所與自然地景之中環境設施的設計議題。在此同時,99學年度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二年級師生透過教育部鼓勵開設服務學習內涵課程計畫,本著設計學習與社會服務的概念,投入「林務局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競圖」。整體設計競賽規劃不同於以往的專業設計競賽,以「無障礙環境體驗教育」課程與基地現場勘察作為取得比賽正式資格的基本要求,不僅讓同學們不用拿著硬繃繃或不了解原由的設計規範來作設計,同時也改變了同學們以瞎子摸象的方式揣摩身障者生活行為的設計操作。從報名到競賽參與,整體過程充滿了驚奇與感動,並且提供了空間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一個思考高齡社會中住居與休閒無障礙之環境營造議題的機會。

身體的經驗取代書本的論述
原本,無障礙環境設計的思考對大二的學生們而言僅僅只是人因工學課本中的一部分知識,或是空間體驗課程中的一小部分。他們甚至不了解什麼是“無障礙環境設計施工規範”或是建築技術規則中建築設計施工篇第十章中明定“身心障礙者使用設施的相關規範”。然而當手腳分別綁上了重重的沙袋、眼睛矇起了眼罩、身體坐在輪椅上等,一切的身體經驗與日常生活的行動大相逕庭。平常上坡、下坡的身體移動與看似簡單的輪椅轉動頓時成了困難的動作。此外,帶著沙袋、坐著或推著輪椅往來於山林坡道與處處階梯的人造環境中,移動成為同學們身體的一種負擔,並考驗著學生的臨場反應。透過「無障礙環境體驗教育」課程的引導,學生以自身體驗感受高齡者的身體狀態,為具體思考高齡社會中無障礙設計的需求作基礎,並且學習書本中學不到的經驗。

真實的對話感受使用者的需求
滿足使用者的真實需求與心理渴望是專業設計者必須具備的專業職能,因此聆聽、同理心成為設計溝通的重點。在八仙山環境體驗教育的課程中,學生們有機會感受大自然場域的精彩,並與輔導員和身障者面對面的對話與交流。此一對話與交流對於學生而言,不只是了解身障者對於空間規劃與設計的需求、感受休閒活動對於對於身障者的諸多不便之外,更重要的是真實傾聽需求者對於空間的訴求,以同理心去關心行動不便者,並從這群人的對話與行動觀察過程中認真思考無障礙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體驗與感動讓設計得到啟發
就如同現代設計的重要名言--型隨機能而生--所述,設計實踐在於滿足機能需求,解決問題,而一個無法滿足使用者機能要求的設計,就不能稱為一個好設計。以現代設計本質為基礎的思考下,學生們如何從理解無障礙設計的需求到將無障礙環境設計的知識轉化為空間設計的基本元素成為競賽參與的關鍵。一切的設計操作在體驗課程與基地踏勘後開始,使用者與基地的特質讓學生們絞盡腦汁,嘗試對於住宿議題提出看法與做法。整體設計操演過程中由於對無障礙環境設計的體認與了解,促使學生們必須嚴肅地面對行為與空間的細膩對話,例如設施構件物的構思,殘障斜坡的計算與安排等。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學生們學習了「無障礙設計」的通用知識,也透過設計方案要去思考的是一個易於接近而又通行無礙之環境營造的可能性,並且體會了「無障礙環境」的難處與可貴,以及空間專業設計所應具的設計責任。

設計教育的種籽行動
透過服務學習內涵課程計畫參與社會服務課程執行的既定目標,然而藉由參與「林務局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競圖」過程則是讓99學年下空間設計教學精彩的關鍵環節。以環境體驗為策略的教學引導不僅讓同學們了解通用設計的概念,關注友善環境的營造,同時亦將校園內的空間設計操演與社會脈絡下的真實環境營造議題相互接軌。此次競賽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具體而深刻的學習經驗,帶給同學們的啟發,猶如一顆種籽落入泥土,期待未來在他們的設計過程中「無障礙設計」的專業責任感能持續發芽茁壯。此外,讓學生利用空間設計專業技能走入社會,了解設計師的專業角色與其專業責任是本校基本空間設計教學多年來的重要方針,因此期待藉由學生獲獎鼓勵同學擴展生活的觸角關懷人群與土地,並以所學之設計專長服務社會。(作者為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專任講師,照片為「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的競圖」活動體驗營,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插圖: 

開啟學習空間設計的另一道門

作者: 
蔣采璇


二年級設計課的學習過程循序漸進,從個人空間到住宅空間,再加入了無障礙及通用設計的一些小細節,對我們來說這次的「林務局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競圖」是個全新的挑戰。

障礙者心理、年長者行動不便、小孩子的視野,這些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可曾想過?還記得有一次意外出車禍,膝蓋受傷縫了幾針,回家後看到公寓的階梯,傷在這種關節處不易彎曲,只能忍痛一跛一跛走上去。

很多事情都要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所以主辦單位用了最直接快速的方式讓我們進入狀況。坐上輪椅的那一瞬間是緊張的,組員在後頭不曉得有沒有幫我支撐好,才第一步就驚覺,原來身障者必須比我們更勇敢的去信任別人。坐在輪椅上要在園區裡活動真的會花費很多體力,園區裡地形常為坡地、也不是平整的柏油路,下過雨的地滿是泥濘濕滑,輪椅在這種地上移動非常的危險,還有一般常見的水溝蓋的方向與輪椅的輪子平行,容易使輪子卡在裡面,也發現很多公共場所的無障礙廁所因為有門檻,障礙者根本無法到達,甚至是廁所內部空間不足,讓輪椅使用者不易使用。接著是戴上模擬白內障的護鏡及在手腳關節上綁上重物,體驗年長者視線不清晰行動不便的感覺,做個小動作都是麻煩,也因為這樣,心理上多了不安全感及煩躁感。

隨著設計的進行,翻找了許多跟障礙者尺度的相關資料及細部尺寸,學校也請專業人士來演講什麼是通用設計,對使用者而言,哪些設計出了什麼問題?哪些人用會有什麼不便?這些都要慢慢去研究、累積經驗。通用設計對於現在不只是趨勢,更是必要之事,對於人類生活所包含的溫情,呈現在各種設計細部上,首次接觸這些有很多所要學習的,也努力的設想著,雖然還有些不週全,但在一次次的練習與反覆思考下,盡力傾心的去做,讓通用設計不只是在這一次發光,更能融入在日後的所做的每件作品裡,發亮。

比賽合作中,團體的作業收穫良多,每人專長事業各個面向,集思廣益,反覆討論,為的是更好的作品呈現,更精緻的設計素質,感謝學校老師、學長姐及主辦單位的熱力相挺,讓小組接受寶貴的相關知識,協助了設計上遇到的困難。

在這次的競圖中,從一開始的基地查看和環境體驗,開啟了在學習空間設計的另一道門,雖平實不炫麗,卻令人舒適倍感溫暖。(本文作者為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林務局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競圖」參賽學生,照片為「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的競圖」活動體驗營,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插圖: 

從無障礙環境開始學習對話與尊重

作者: 
游鯉綺


八月份因專案執行的緣故,有機會邀請到三位在戶外休閒無障礙領域工作的講師,來台灣跟夥伴分享他們二三十年的老經驗;來自美國的講師主要進行步道修建的工作;來自英國的講師則是在政府以及土地所有者或管理者之間進行無障礙的遊說與規畫,最後一位則是來自日本透過木棧道的鋪設呼應障礙者的自力生活。

三位老師在研討會或工作坊的課堂上都給了很精彩的分享,但是對我來說最大的驚喜在於:拿到講義初稿那一霎那的興奮,興奮的是我們心裡想的、正在做的跟國外也相去不遠了,我想是因為大家秉持著同一個核心價值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而另一個令我驚喜也印象深刻的部分,則是活動全部結束之後,陪同兩位老師到台北近郊的遊程。

這整趟的旅程下來,老師們走過內洞、二子坪、擎天崗、小油坑,對於台灣豐富的自然景觀讚嘆不已!邊走邊聊邊看,我自己覺得受益良多,比課堂上精彩,特別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我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感覺,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些收穫與心得。

首先,台灣郊外步道路徑的規畫與人的行為頗不一致,怎麼說?老師發現我們人為鋪設的路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太過單一。許多我們現在看到的路徑都不是山裡、自然裡原來的樣貌,而是人為開發出來的,但是我們所開發出來的路徑卻是單一甚至筆直的一條,不太符合人來到自然中想要親近的自然行為,所以會發現許多人造路徑之外,被行經的旅人踩踏而產生的自然路徑,那是人們會想要走的踏面或者想要去一探究竟的方向。

比如說我們最常看到沿著石階步道兩旁踩踏出來的路徑,因為人們更喜歡走坡道而不是階梯,人們也喜歡泥路上柔軟的彈性而不是硬梆梆的石階。有一次我聽同事分享美國一個校園裡的公園規劃,他說:先把鋪面做好但不畫設路徑,等過了一陣子,就會發現最佳的路徑是哪一條!真的是很聰明的規劃,對吧!草地上自然會有一條最多人走的路徑形成,然後學校只要根據那一條踏痕鋪設成路便是最佳路徑。

這一點跟環境無障礙其中一個精神很像,也就是規畫者如果能在確定設施要設置之前,先詢問使用者、或真正有障礙經驗的人,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那麼設計出來的設施就能省去許多無心之過所造成的障礙,當然,對於那些應該「無障礙」的設施也就更不會出錯了。

再者,我們發現設施的貼心與服務總是差一點點,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比方我們在陽明山二子坪的遊客中心可以看到英文、日文的解說資料,但是相對的卻沒有提供無障礙者的解說資訊,這種資料性的提供可以想到「國際化」的需求,卻忽視了國內身障者步道之旅的需求,使得無障礙設施的服務總是缺那麼一角而不夠完善!

又比方說二子坪步道裡面有一條無障礙的通道,但是卻標示著、只提供(only for)身障者」,其實無障礙的通道是大家都會覺得好走的通道,需要的人應該都能使用。

早期因為規畫的不足而加設了無障礙的通道,雖說是希望把身障者「融入」自然活動中,但是這樣的步道設計,反而說明了我們再次將障礙者「區隔」於活動參與者之外。

這部分的設施,不禁讓我想到低底盤公車的設計,目的是要提供障礙者「融入」大眾交通設施中而得以參與社會,但是許多司機硬是坐在駕駛座上不肯移駕幫忙降低車身、鋪好斜坡,障礙者不得安全上車,在這樣的對峙當中,一樣是有了無障礙設施卻加深了對障礙者的區隔。

人為的路徑就是給人走的,應該考量到人們的舒適感。舉例來說我們到了擎天崗上面的路徑鋪滿碎石,一般人走腳會一直陷下去,每次抬腳又將碎石踢起來一些,走起來並不舒適,更不要說輪椅根本無法走在這樣的鋪面上。而這個鋪面上筆直的路徑沒有一個休憩點、沒有一張椅子,同樣的左右兩側也沒有分岔的、或者可以環繞的路徑,人們好像只能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像是在行軍一樣不得休息。

這也很像我們常見無障礙設施裡「唯一」的思考模式,我們總是在建築裡面留給障礙者「唯一」的通行路線,常見諾大的校園裏,往往只有一棟大樓有無障礙路線、一個廁所有無障礙,使得身障的學生與其他學生相較,使用到的校園環境整體設施,可以說是非常稀少,如果說學校本身就是教育,那麼這個教育環境傳遞了「障礙者是非常受限的」的理念給身障學生,如此一來,我們又怎麼能教出胡哲力克、乙武洋匡這樣的潛能無限的開朗少年呢?

同樣的,回歸到自然當中,我們仍然用了太多的限制在看待人與自然,因此我們學習的尊重是畫定界限而不是玩在一起。發現了這一點,我自己覺得太重要了!原來我們對身障者的「區隔」不但在「人與人之間」發生,也在「人與環境之間」發生,保存主要一方的時候,我們就犧牲了另一方,劃定界限的結果只會更缺少互動、更不了解彼此、更容易產生誤會與衝突,不是嗎?而從無障礙環境開始,應該讓我們學習更多的對話、尊重與理解。(本文作者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照片為外國講師參與內洞旅遊觀摩活動,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