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森林有愛、步道無礙

好久不見

作者: 
余秀芷

如果聊起無障礙設施,你會想到什麼?飯店前的斜坡,百貨公司裡的電梯,或者是車站前的無障礙斜坡?

無論你還說了些什麼,一定很少想到,美麗的森林公園裡,充滿芬多精與蟲鳴鳥叫的大自然心靈饗宴、在山頂上看著令人震撼與感動的日出景緻,這些舒壓且令人愉悅的大自然景點,有多少是行動不便者只能盯著螢幕裡的照片,遺憾著無法親自體驗的感受。

 

如果說曾經擁有後的失去,比不曾擁有來的痛苦,那麼我其實感激自己曾經擁有過。

 

從小,父親就喜歡帶著孩子親近自然,他認為這是課本裡所感受不到的,最珍貴的生命課程,因為住在新店,我們最常去的、最期待的景點就是「烏來」,印象中的烏來有著名的負離子瀑布,原住民舞蹈,還有纜車,我實在不記得自己究竟去了多少回,但卻清楚那是從小到大,郊遊、約會、介紹外地朋友認識新店的好去處。

 

回憶就此停在1998年,因為一場病,這個美麗的地方,成了我再也回不去的世界。

 

記得父親為了安慰我因癱瘓而感到痛苦的心情,特別開著車子帶著家人,跟小時候一樣一家子開心的前往烏來,但是在下車的時候,大家愉快的心情都蒙上了一層灰,滿是階梯與障礙物的烏來,再也不是小時候印象中得美好,父親尷尬的說著:「沒關係,裡面也沒什麼好玩,我們在門口坐坐就好。」開著車子,一家人在車上吃著溫泉蛋,遠遠的望著那瀑布,幸福中帶著些許的惆悵。

 

我以為再也無法接近瀑布了,以為就像其他景點,認為身障者不適宜來此,不適合這裡面的設施,就為我們擅自做了決定,硬在這個熟悉的環境中,劃分出兩個世界來。

 

2011年,信箱中得一封邀請函,讓我十分驚訝,「內洞森林遊樂區無障礙平台記者會」我沒有任何猶豫的接下了主持的工作,並且期待著可以見到小時候,印象中的景色。

 

蜿蜒靜謐的山路,忍不住像小時候一樣打開車窗擁抱這片寧靜,車子往前進,帶我進入回憶裡,下了車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看似普通卻很特別的登山步道,一半碎石一邊柏油的設計,既不對排水影響太大,讓許多推娃娃車、行動作較緩慢的老人家,還有跟我一樣的輪椅朋友,都可以順利的往瀑布區走。

 

空氣明顯的與城市不同,翠綠洗刷過充滿鐵灰的眼睛,「我在爬山耶」,內心激動的吶喊著、激動著,通過那條透過志工與林務局各處長努力搭設的木製斜坡步道,我在瀑布旁與久違了的瀑布對話:「好久不見。」

 

記者會前的準備,林務局顏局長親切的走過來打招呼,在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的簡單介紹後,握著手問:「你也是來體驗的吧?」一時無法反應過來,直覺認為局長在問我體驗無障礙步道的感受,於是愉快的回答:「是啊,有這步道真好,終於可以接近瀑布區了!」局長開心的說:「是啊,我就說怎麼會有這麼漂亮的主持人坐在輪椅上。」這回,我聽懂意思了。

 

「局長,我是真的坐輪椅。」尷尬的笑著。

「哈哈,你別跟我開玩笑了。」

「局長,是真的,我在輪椅上13年了。」收起微笑,我認真的回答這問題。

「喔?抱歉…我不知道。」沙沙的瀑布聲襯著我們一臉的尷尬。

 

再度,又被誤以為是體驗坐輪椅,而這應該也是一般人對於身障者刻板印象所致,身障朋友應該是一臉憂愁,應該是呈現病態,應該是待在家中不愛出門的,那些大家的以為,扼殺了許多身心障礙朋友參與社會的機會,也常因此剝奪了行動不便者感受美景的平等權,如果有良好的無障礙環境,如果可以拿除刻板印象給予機會,身心障礙朋友會有更好的發展,有更多令人驚豔的表現。

 

各局處長在無障礙平台上鎖下最後的螺絲,在音樂聲與歡樂感動的氣氛中,台灣首座森林無障礙坡道完成了,我轉身再看了瀑布。

 

終於可以跟小時候一樣,用著愉快的步伐接近你,聞著你芳香的氣味,讓你的美撫去我內心的苦悶,並帶著更多朋友來認識你,像從前一樣,像父親一樣。

 

有些事情雖然無法改變,但有些,卻是可以因為「堅持」而有所轉變的,只是…接駁車呢?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見你?原來,要見到你,是一關又一關必須堅持下去的爭取過程。(本文照片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相關活動

 

延伸閱讀

插圖: 

內洞漫遊最幸福

作者: 
許麗娟

娃娃谷道難舉步 飛瀑夢迴千百度
林務無礙棧道鋪 內洞漫遊最幸福

"駐足在充滿芬多精的瀑布下,享受心靈片刻寧靜的氛圍"這是一般人在旅行時享受人生美好時光的一件平常事,但對我們這群行動不便只能禁錮在熟悉環境的肢障人士而言這是件多麼奢侈的的夢想!

年少時秉著對娃娃谷的浪漫憧憬,曾與一票好友賣力同遊早年的娃娃谷。但是當年拖著艱困的步伐走在崎嶇不平的礪石瓦礫上,即便沿途綠意盎然但無心觀賞;心中只有暗自苦惱路的盡頭還有多遠呢? 在同儕的扶持及揹負下千辛萬苦才勉強抵達夢寐以求的第一層瀑布, 終於站在青翠山巒間傾瀉而下的白綢緞般瀑布前情緒高亢, 這仿佛仙境般景色深刻烙印在我青春美好的回憶裡!直至結婚生子後,每每都希望能再重遊舊地... 可是年歲漸長腳力大不如前只能以輪椅代步, 對於這魂縈夢迴的旅程只待成追憶。

近年來台灣觀光旅遊發展迅速,交通部也積極投入「無障礙旅遊」。根據伊甸基金會的無障礙旅遊手冊,使得很多身障者藉著輪椅走出戶外迎向大自然。 但是諸多景點以湖泊公園及遊樂場所為主, 如內洞天然森林瀑布的風光仍十分少見。 3月春暖花開的季節中接獲勇者瑜伽連老師的邀請至烏來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內一日遊,得知林務局己完成無障礙設施時驚喜萬分,這美麗的舊地竟有機會可以重遊嗎? 那記憶中步步為艱的綠徑怎能讓輪椅前進無礙呢? 有生之年還能親睹藏匿群岳中氣勢如虹的信賢瀑布嗎?

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抵達內洞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收費站時,一眼瞧見現代化的綠建築物豎立眼前,乾淨舒適的無障礙廁所令我心情大好! 棒極了! 在荒郊野外不用擔心生理問題是旅遊品質最重要的一環喲~ 繞過迎賓大樓終於見到環溪步道,哇賽! 除了濃密綠蔭不變外原有碎石子路外河岸邊出現了一條蜿蜒的平坦小道, 我興奮催著先生推著輪椅試試看。 果然效果佷好!步道寬敞坡度適中並且路面平整,輪椅在上面行駛十分順暢,記憶中林蔭深處中的環溪步道可說是內洞最美麗的區域,沿途老樹伴著鳥鳴偶爾還可看見河道邊野生山羌戲水情景,遺憾是現在坐在輪椅上視線變矮了,恐無法穿過樹叢看見左岸清澈湖水了!

令我十分驚訝是細膩的林務局竟把我的想法也考慮進去! 步道配合著左右兩邊的山勢,貼心地把柵欄放低,路旁視野隨著景緻有著多層次的變化,遠山湖光十色全悉入眼簾,帶給身為輪椅遊客的我難以言喻的享受。 更令我感動是在中途設立許多解說牌也是放低位置一覽無疑! 身後推著輪椅的先生也十分開心地與我分享沿途的美景,並且對中途所設置的涼亭讚不?口直呼:「深具人性連陪同者的休息地也考慮進去,內洞是今年夏日週休時的旅遊消暑勝地」。

輕鬆談笑風聲中,不知不覺來到此行的主要景點-信賢瀑布, 來到這裡前心中猜想著: 如何才能再次親眼目睹需經過很多台階才能看到的瀑布呢? 答案是.... 天才設計者把原木棧道架高! 我迫不及待要求先生不要幫忙,要親自把輪椅推上這條充滿木頭香味的棧道上,幸運地緩昇的步道推起輪椅毫不吃力:轉個彎聽到澎湃的水聲。抬頭一看! 夢裡尋他千百度的仙境近在眼前了! 身倚在瀑布前的平台柵欄上,除視覺上的享受外,更貪婪地大口呼吸健康的「空氣維他命-陰離子」! 欣賞瀑布流洩的美姿之際,連老師召集我們在這青山綠水的懷抱中一起練習瑜伽,吸取日月精華負離子,令人精神變好,感覺通體舒暢。 對久坐輪椅的我真的既開心又養身!

這趟旅程圓了我的青春夢,也加強了我再次來訪的勇氣。近期約好親友自備野餐及泡茶用具,午後沏壼茶先欣賞山水靈秀之美,待傍晚可以欣賞浪漫又好玩的螢火蟲生態之旅,,最後再到附近烏來溫泉飯店泡湯消磨一整天!

青春夢己遠矣,今年仲夏夜之夢正近……(本文作者為身障朋友,照片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相關活動

插圖: 

一個志工的悸動

作者: 
詹秀蘭

2011年3月18與19日,內洞森林裡,瀑布前,一行志工忘情地渡過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與「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等承辦的「無障礙工作假期」。在綠意白天中,志工們參與無障礙的知識研習、體驗、步道平台工程和周邊步道修築等工作。晚間,下午以來蒞臨無障礙步道平台開幕活動的身障朋友給予志工機會,推著他們在剛啟用的園區徜徉夜觀。星光熠熠,蛙鳴蟲叫,我們彼此交流著喜悅、趣聊著生活,也跟著生態解說員進入了微觀的世界......

這是我第一次學習如何正確地推動輪椅,在某些碎石路面技巧的蹺起椅身,使輪椅順利前行 ;在總是跟坐著的人說明我將做的下一個動作間,慢慢建立起安全與信任感 ; 在蹲下腰身使自己與身障者視線平行來交談時,學習到什麼是體貼。我感到,在彼此建立起人際間自然的情感交流後,對方就像你的一個好朋友,像男性未來懷孕的妻子與坐在娃娃車被移動的孩子,像未來會漸漸年邁不便的親人,或像有天也會老去的自己,依舊喜愛獨立行動也嚮往戶外,大家都需要友善的設施與環境。所以,關心身障朋友、關心「人」與關心無障礙議題,就是關心自己,何來區別 ! 感恩參與這個工作假期帶給我的啟發。

活動很圓滿,工作人員、講師、領隊與志工們為彼此的在場與付出感到贊許。令人感動的還有看到民間組織能與公部門如此互惠互動,這是背後彼此多少的奮鬥呀 ! 「內洞參與式無障礙步道平台」是台灣首座公民參與無障礙環境改善的範例,緣起於2009年林務局委託徐銘謙與「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共同執行「林務局森林遊樂區無障礙環境檢覆計畫」,在這基礎上,他們參與該步道工程的規劃,並引入「步道志工」參與。其實很重要的,自2007年以來,徐銘謙與其所屬團隊跟林務局在步道志工的推展與相關法規的創建上,結下良好的互動與信任。更早自2004年起,「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聯合多個NGO團體所辦理的「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已奏響身障朋友走入戶外的序曲,對此,政府部門的回應與重視,共同傳唱出更美麗的合聲。該步道平台也是我國公服設施無障礙政策從早期注重室內建築延伸到戶外休閒的里程碑(註1)。我們期待著,無障礙環境能更持續性與全面性地被推展開來。

「工作假期」使人暫時擺脫城市生活與工作格局,回到柔軟的自然懷裡。步道工作既可勞動身體也是種回饋服務。泰半以上的志工都曾是「步道志工」,證實受過感動的人將持續響應著愛護生態的步道工法,支持公民參與式的社會願景。那天,身障朋友綻放的ㄧ張張開心的臉,成為假期中最美麗的景緻,閃耀著意義。透過該設施,多數人生平第一次「到達」瀑布前呢,改變正在發生 ! 願未來有更多人像我們ㄧ樣,樂在其中,認同響應,繼之參與實踐。(本文照片由千里步道籌劃中心提供)

(註1)參引自《2011/3/18–19 內洞參與式無障礙志工活動手冊》p. 2。
 

相關活動

插圖: 

瀑布下的悸動

作者: 
游鯉綺

第一次在牽手無礙的會議中聽到內洞,覺得真有趣,就在烏來竟然有這麼一個地方,有瀑布有森林。來到內洞,對於那個瀑布就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原來,內洞森林遊樂區就是以前的娃娃谷,大學的時候來過,當時的娃娃谷我們幾個人搭了帳篷露營,晚上還生了營火泡茶聽水聲,原來,真的相識過。只是時過境遷,後來由林務局管理,當然保育成為更大的重點工作,除了開放一般民眾散步、運動、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禁止一些對環境可能造成不利的活動,例如露營、生火。

自從牽手無礙開始辦內洞旅遊之後,每一年至少一場,場場爆滿,步道一旁是淙淙水聲,另一旁則是各式各樣的花花草草,這麼幾年下來,終於認得華八仙跟水鴨腳秋海棠,聽說這步道旁還有幾棵油桐花,飄落的時候特別漂亮,意境幽雅,絕不是以量取勝(好像只有一兩顆)。每一次去到內洞,都是精采的生態探索之旅,台大保育社的同學每一個都像是背著百寶箱來的,開箱之後保準你驚喜連連,有蛇、有蛙、有蝸、有螢,至於,甚麼蛙、甚麼蝸我總是傻傻分不清楚,但是每一次見面的招呼一定是”哇!!!”也不知道牠們家族有沒有記錄下我們的反應與特徵,給族群們留下對我們這群朋友的傳說,只知道,每次我們造訪,這些可愛的生命總是熱情的回應我們,靜靜的月光下,一一的探頭招呼大家。

但是總也有人會問,瀑布在哪裡?是涼亭對面的小小絲涓嗎?水壩之後的曲徑究竟通往哪裡?

從”風聞有你”到今日得以驚見瀑布平台,如果從探勘、溝通、工程施做算起,是兩年的時間,如果說從一群人開始發夢算起,便是95年開始的事了,經過5年的時間,累積同時也讓我們彼此有更多的成長,不斷的對話,無障礙要對話的不是階梯、也不只是生態,還有心態,人的心裡面究竟怎麼看待身心障礙者的價值,甚麼樣的社會可以拉近更多人的參與,這些都是值得一再討論的。也許有人質疑這樣的改變只為少數人,但事實上數量不應該是關鍵,一個社會的發展成熟與否,便是看它如何關照社會中的少數人;平等與權利是一種互相對待的過程,所以數量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每一份子都是社會的一部份。

如今,內洞可以從售票亭開始,一路散步道瀑布平台,一定還有很多不能讓大家滿意的地方,包括我們最希望可以讓大家自由來去的交通工具。一個景點有了無障礙,要能真的讓大家可以到來,需要一條交通路線、可使用的車輛、以及可以預估的車班趟次。我們推動無障礙的休閒旅遊環境,但我們也知道以山區來說,公車的班次有限,既然有限,所以每一班車更需要都是無障礙的車輛。假設一天只有四班車,那麼少了一班車沒有無障礙的座位,對身障朋友來說就是很大的不方便,可能回程、去程都只剩下唯一的選擇,甚至是沒得選擇,因為其他的交通工具時間不見得能搭配得上。而現在,沒有大眾交通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只能自己開車或者租用復康車輛,真的需要交通局、觀光局等相關的單位好好發展休閒觀光路線。"微笑台灣319鄉”有多少鄉鎮可以看見身障者的笑容?”台灣好行”獨不見身障者走出來的身影!一個無障礙景點的促成,其實會牽引更多工作,對於台灣的休閒無障礙來說,內洞的無障礙平台令人感動,卻也催促著更多還沒有追上來的腳步,繼續加油吧!!我們的夢還在瀑布的另一端。(本文作者為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照片由千里步道籌劃中心提供)

更多參考資料

插圖: 

內洞參與式無障礙棧道工作假期

作者: 
林芸姿

2011年3月18-19日,初春時節天氣微涼,在烏來內洞森林遊樂區美麗的瀑布區前,一群身著紅色T恤、工作手套、頭頂安全帽的志工,專注蹲坐在平台上分組協力一步步將木棧板釘製上去,用雙手完成了全台首座由志工參與鋪設的無障礙棧道平台,讓始終與瀑布無緣的行動不便朋友終於可以一親芳澤!而這群參與了別具意義時刻的夥伴們正是—步道志工。

什麼是「手作步道志工」呢?相對於大量依賴重機具的步道工程手法與民間自力以廢料營造步道的方式,這兩者常使許多步道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模糊了自然的面貌。在美國,第一條國家步道--全長超過2,150英哩的阿帕拉契山徑,在公私部門合作協力之下,是全部都由步道志工們一手打造出來的。

台灣在2007年引進了美國手作式步道概念,由林務局率先推動步道志工計畫,與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等民間組織合作以工作假期的形式,在各地推展步道志工理念。讓一般民眾共同來學習手作步道的工法,參與打造使用者理想中的步道,不但可以減少步道發包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減少不必要的硬體經費,更提供了一個讓大家更親近山林、回饋腳下自然步道的機會。

另一方面,在台灣邁入高齡化的時代,步道更為貼近人性的一面,也展現在能讓老年人與小孩子、暫時行動不便的人、推嬰兒車的親子以及身心障礙者都能通用可及的無障礙考量上。而日本的IBO組織在其全國各社區推動戶外休閒公共空間的無障礙棧道,就提供了我們一個與步道志工結合很好的典範。

因此,也就是在2011年,呼應聯合國「國際森林年」的主題:Forest for people, Forest for all,促成了首度跨領域的對話與合作。林務局與新竹林管處邀集參與森林遊樂區無障礙改善建議的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與推展手作步道的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擇定地處台北近郊,地形條件平坦,且有可及性高負離子瀑布景觀的內洞森林遊樂區,舉辦這次全台首場結合無障礙設施改善與手作步道志工的工作假期。

在此次活動的流程規劃上,除了讓志工們參與捲起袖子釘棧板、做步道,更透過親自體驗行動不便的課程,與實際協助身障朋友一起進行生態導覽的過程,讓參與的步道志工能深一層體會這次勞務工作的意義,了解從環境關懷進一步到社會關懷,也是步道志工參與守護步道的一環。

一如每場招募步道志工的活動,這次簡章訊息一發布便很快的報名額滿,有時常回流參與的熟面孔,有第一次初體驗的新夥伴,更有因為家人中即有行動不便者而深有體會的朋友加入。透過兩天一夜的活動體驗,志工們從參與改善的過程中感受流汗工作的樂趣,從體驗課程中感同身受行動不便者的需求,也從看見身障朋友得以親近瀑布後所展現出的笑容中,內心得到了回報與溫暖的感動。

第一條由步道志工參與打造的無障礙步道與棧道平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我們期許未來步道強調在兼顧自然生態之下,也要融入多元通用的設計概念,而步道志工也能更深度的參與無障礙改造過程。雖然要促成這些的改變或許不容易,但透過了一些些的改變,我們就會看到世界原來可以很不一樣!(本文作者為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專案秘書,照片由千里步道籌劃中心提供)

相關活動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