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後山區的喜樂與良善

運轉希望的一天 基金會交通服務中心實錄

文‧圖/蔡昇德(交通服務中心組長)

  一早進到辦公室,服務員宏傳在核對今天的班表,金明正準備去檢查車輛。以勒輕輕地轉動鑰匙,火星塞點燃復康巴士的引擎,也點燃了許多身障者個案的復健希望。

  原來是相當熱絡的辦公室,在8:00後僅剩下緊湊的電話交談聲。沛妤以輕柔的語調,得連續幾小時講這樣的對話:「復康巴士平安!……是……請問要去哪個醫院……好……回程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您的查詢編號是……」,這是正常的情形。

  但也常有這樣的對話:「阿姨,復康巴士是以就醫協助為主要的目的,實在沒有辦法載您去海洋公園,而且現在的車都出去服務了……對不起啦,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現在的班的都是滿的,全部的車都出去了,臨時調不出車子……忘記預約了……嗯……我幫您調調看,……我知道……,您等我電話,王阿姨,以後記得要提前預約喔!」、「發龍啊!你現在的位置在哪裡……你可以繞去接王阿姨嗎?……剛好是與你下一班要接的林小姐同一路線,對……好……我來聯絡林小姐,說你會遲到十分鐘去接他」。

  8:00到10:00是一天中第一個尖峰期,從緊湊的班表中似乎可以聽到服務人員與復康巴士的喘氣聲。服務員們在10:00左右陸續回到辦公室,第一件事通常是上廁所、喝水。而接下來的半個小時與下午的14:30至15:00之間是可以稍微坐下來休息的時間,其他的時間是另外的三個尖峰期。只不過組長很殘忍,常要大家在這個難得輕鬆的時候拿著《老人與身心障礙》或《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等的書看。

  有時,因為距離的關係,無法專車將必須由玉里來花蓮市就醫的個案載來花蓮,通常由南區中心的服務員將個案載到鳳林,再轉由北區的車輛來服務。

  服務員泓丞表示,與原來的遊覽車駕駛相比較,遊覽車載的是高興與歡樂,但是復康巴士載的卻是希望與期待,雖然遊覽車駕駛的獎金比較高,但是擔任基金會交通服務中心的服務員卻比較穩定與踏實,也比較有意義。

  17:20左右,陸續將個案們從醫院送回家,大家也陸續回到辦公室,開始登錄各自十幾趟的服務資料。突然,服務員文傑衝進辦公室搶了拖把跑出去,大家就知道文傑「中獎」了,又有個案漏尿在車上。個案漏尿或漏便在車上的情形時常發生,但也因瞭解與體諒個案的身體狀況,所以常是以「中獎」一笑置之,只是必須立即處理。

  宏傳將復康巴士停妥熄火,進行下班前的車況例行檢查,沛妤也將明日的班表抄到白板上。下班了,暮色低垂,大家各自回家休息,儲備著明日的體力與精神;而個案們回到家後,也期待著明日的復健與未來的希望。就這樣,明天,總是值得努力與期待。

(本文由「門諾基金會」提供,本文同時刊載於「門諾月報」第一一五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插圖: 

第一線人員的疼惜

文‧圖/汪國平(發展部)

  送餐是個需要龐大人力、物力支持的團隊服務,一週六天、日復一日,沒有深刻的真心關懷老人與肢體障礙者,其實這份工作是不容易堅持下去的。在第一線的工作者如製餐者、送餐員,更扮演孤獨長輩的家人般的角色,甚至是生命的守護者。(圖:接受送餐的阿婆送給小黃自己種的瓜果,笑得很開心)

一天送餐兩次的天使

  「老人家拿到便當的笑容,像小孩子一樣。」小黃開心的笑著說。他是基金會資深的送餐員,對老人服務從陌生到瞭解,也對老人家多了一份關懷。

  每日的送餐工作,從早上醫院的供膳預備開始。供膳組組長李美惠說,早上8:00前開始洗菜、烹調、配膳,到9:40完成所有便當,而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高血壓病患,便當就根據餐卡給餐:餐卡上也會註明不能吃的食物,或是要多加一碗飯等貼心註記。看似例行的工作,其實包含無比的細心。

  小黃早上9:40到醫院取回51個便當,跑吉安線來回一趟約50公里,有的老人家隱身偏遠小徑,有的藏匿在喧擾紛鬧的小巷間,小黃一路開車、熄火、取餐、走路送餐,一再重複,直到約中午12:30才回到基金會;下午3:00,再到醫院廚房拿餐盒,繼續晚餐的送餐工作。這條路線上,還有花蓮市較偏遠的水源村配送點,一共8個便當也由小黃送到,再由志工送給長輩們。(圖:七和飲食店鍾瑞琴長老把老人家當父母般關心)

  小黃曾在中午送餐時看阿公還好好的,下午送餐卻發現人已經在床上斷氣,立刻通知住附近的親戚;也曾在放便當時,發現阿嬤已經跌倒在浴室或椅子旁不知多久,趕緊救援。一天兩次的送餐,彷彿兩次的探訪,無形中成為長輩安全的守護者。

  其他工作時間,送餐員做打餐卡、清洗替換回來的餐盒、整理餐盒、送公文等工作,看似瑣碎無奇,卻是長輩們不挨餓、吃了營養均衡又衛生的重要基礎工作。

  正是如送餐組長吳柏宏所說:「那個便當,不只是吃飽,也像是老人家的精神糧食。」

用愛家人的心製餐

  在送餐主路線外,基金會也設置製餐點提供長輩餐食,最早的點是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壽豐鄉有五個村仰賴此處製餐;而秀林鄉則依靠七和飲食店老闆鍾瑞琴長老巧妙手藝,照顧附近村落的長輩。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游雅帆表示,除製、送餐之外,每週還為長輩提供量血壓服務,送餐工作也由協會工作人員輪流分擔,年輕人在實地送過餐後,開始會關心自己家和別人家的長輩,這份額外的「收穫」讓大人們格外感動。

  在這樣的氛圍裡,負責採買、掌廚製餐也會輪去送餐的曾瑋諭,即便在夏日燠熱的廚房忙碌,也甘之如飴,她很感性的說:「我母親住在安養院,有人照顧,已經很幸福,我覺得孤單的老人很可憐。」將心比心的珍惜,讓曾瑋諭心中的的「做愛心」化身積極行動,細心煎好每一塊肉片,炒出翠綠的蔬菜,送餐時更不忘叮嚀長輩「要趁熱趕快吃喔!」(圖:牛犁社區協會的游雅帆(左)與曾瑋諭樂在照顧長輩工作中)

  而負責在秀林鄉銅門村製餐的文蘭教會長老鍾瑞琴所開的七和飲食店,也成為鄰近村落8位長輩免於飢餓的「家」,而第9位則是鍾長老自己長期免費提供。送餐志工永遠不會「請假」,一定有代班人準時出現,開始一天兩餐的使命必達。鍾瑞琴說:「我的父母已經去世,我就當他們是父母般的關心!」愛人如己的心意,在她的笑容中蕩漾開來……

(本文由「門諾基金會」提供,本文同時刊載於「門諾月報」第一一二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插圖: 

服務到家 讓愛無礙為身障者創造無障礙環境


圖:復健師林玟君示範正確將阿嬤移動到輪椅的方式。
文/李勝雄(發展部)
  上午8點30分,夏日的太陽如烘爐般曬得人直發燙,門諾基金會輔具中心的工作人員,正開著一輛中古箱型車奔馳在花東縱谷,前往個案家中的路上。
  中風已經3年多的馮玉菊阿嬤,身體無法自理,行動完全需要旁人的協助,目前由先生-林宗能阿公照顧,但是,阿公也75歲了,隨著年齡增長,照顧工作也越來越吃力。

  因此,由門諾基金會承辦之花蓮縣輔具資源中心開始介入服務,經過輔具中心復健師林玟君及社工黃筱如的現場評估後,發現阿嬤移動時全靠輪椅,而上下床或洗澡時,全由阿公或居家服務員協助。原本使用輪椅為一般輪椅,左右扶手皆為固定式、不可掀起,當阿公要從床上將阿嬤扶至輪椅時,需花費較多力氣跨越輪椅扶手造成之轉位阻礙。另外,大門的台階高達30公分,讓阿公經常必須用盡全力才能讓輪椅上的阿嬤進出大門,十分困擾且危險。沐浴部分,基金會亦建議改用移動式便盆椅,降低阿嬤原本於浴缸內洗澡之潛在危險;而阿公與居家服務員在照顧上也較為便利。

  輔具資源中心開始設法為他們不便的狀況尋找解決方法,首先製作斜坡道,考慮斜坡角度之後,工作人員自行購買材料切割、組裝、油漆,最後再貼上防滑條。當完成斜坡道時,因為阿公阿嬤住在萬榮鄉,輔具中心的工作人員特別將斜坡道、移動式便盆椅及扶手可掀之特製輪椅親自從花蓮市送到萬榮鄉。

  抵達個案萬榮家中後,中心的工作人員將斜坡道安置於大門口,也請立刻阿公推著輪椅試看看,復健師林玟君並示範正確將阿嬤床上移動至輪椅的方式,讓阿公可以較為省力也不易造成傷害。最後,雖因阿嬤臀部較寬不適用中心的特製輪椅,但中心仍會持續留意是否有合適阿嬤使用並進出房門便利之輪椅。

  花蓮縣幅員廣大,許多的身障者更是住在偏遠地區,門諾基金會表示,輔具資源中心主要的服務對象為花蓮縣境內身心障礙者及65歲以上的長者,但是要讓身障者自行到中心尋求協助,對身障者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主動尋找需要協助的個案及到府服務,讓身障者的需要可以立即獲得協助。

  一趟服務路程來回1百多公里,通常最多只能協助4-5個個案,以企業經營的角度看來,是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但是,為身障者創造一個無障礙、更方便的居家環境,卻是無法用金錢可以衡量的成就。社工黃筱如說:「輔具中心提供輪椅及輔具的借用,雖然只要支應500元或1000元的押金,但是仍有許多身障者付不出這筆款項,基於照顧最弱小弟兄的門諾精神,服務一樣照做,但是錢的問題就由基金會來煩惱了。」

  當要離開林宗能阿公、馮玉菊阿嬤家中時,他們沒有太多的感謝,可是阿公推著阿嬤站在門口,一直目送著車輛到看不見為止,對輔具中心的同工來說,這就是一種最深的感謝!

(本文由「門諾基金會」提供,本文同時刊載於「門諾月報」第一一一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插圖: 

一個永不停歇的家門諾重障養護中心

文。圖/木子熊

  一年365天,門諾基金會重障養護中心如同24小時超商一樣,服務工作每刻從不停歇。這裡住著60多位重度或極重度身心障礙者,需要全時的照顧,護理人員、護佐及社工就像他們的家人一樣,無時無刻陪伴著。(左圖:重障住民與工作人員之間有如家人)

  住民們因為疾病或是意外而住進中心,部分住民癱瘓在床,既無法行動,也無法言語,唯有靠著護理人員及護佐細心地翻身、餵藥、餵食、洗澡、刷牙、剪指甲等照顧動作,才能讓住民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每週四下午,住民們經由工作人員及志工的協助進行園藝治療,有時候種植綠豆,有時栽種小盆栽。一個將綠豆用湯匙舀進水盆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住民而言,這個動作並不簡單,常需要志工們的協助與鼓勵才能完成。

  重障養護中心社工員陳鈺芳表示,住民們除了身體上的照顧之外,更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有些家屬因為家庭或是工作的原因,無法經常到中心陪伴住民。所以中心會安排戶外活動讓住民們參與,雖然有時只是到海邊逛逛,或到附近公園走走,對住民來說,都是他們相當期待的活動。

  具備溝通能力的住民可以直接反映身體的不舒服,重障中心護理師林少蓓表示,無法反映身體疼痛的病患,更需要格外的注意,雖然可以透過生命跡象來判斷健康狀況,但是,隨時注意住民們的任何反應,例如當住民一直用手碰頭時,就可能是頭痛或是想反應身體的不舒服。

  重障養護中心護理長陳麗娥表示,長期臥床的因素,讓許多住民情緒上總難免會來到低潮,中心的工作人員與志工就適時給予鼓勵,對所有重障中心的同仁,重障養護中心就像他們另一個家,照顧住民就如同照顧家人一樣,讓這個家的愛永不停歇。

(本文由「門諾基金會」提供,本文同時刊載於「門諾月報」第一○九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插圖: 

付出後 更懂得要謙卑

圖:在服務老人的過程中,自我也成長許多。

文/楊婕妤(送餐服務組組長)

  冷冽的風夾雜著忽大忽小的雨,這樣的天氣延續越久,對很多老年人而言,無非似暴風中的枝苗,充滿了隨時會遭摧折的危機。今年天氣特別詭譎多變,2008年開春至今,已經面臨了好多位長者因病去世,雖說服務老人領域必須面對死亡課題的機會比較多,但心裡仍不勝欷噓。

  車子緩緩駛入公墓中的道路,這是自己到新秀地區家訪時最常走的捷徑。過去不太敢穿梭在公墓的我,如今卻很習慣車道兩旁的墓碑,並非自己變得勇敢,而是我的工作讓我更體會到,原來所謂的死亡是這麼接近每個人,竟如同出生般是每人必經的過程。這些話可能像是常識一樣不足為奇,但其中的感觸,不是三言兩語能道盡的。

  從事社會工作將邁入第五年,不論是從外展社工轉至醫務社工,或者目前又回到了熟悉的門諾基金會,這些年來,服務的領域始終都離不開老人。雖然經驗多了、處事圓融多了、思考面向也多了,但有一點卻令我驚訝,就是內心體會到的孤獨感也越深刻了!在生命中某一個不經意的時刻,突然想像自己如同很多我寫過的個案記錄中的老人--大部分記錄中的老人往往是獨居、生理狀況差、經濟不佳、社會網絡支持薄弱等,心中湧現很深刻的孤寂感,那種情緒是在服務過很多老人後,漸漸埋入心底、會自然而然發酵傾出的孤獨。

  這微妙的心理轉折,讓我想起大眾常說的「同理心」,我想,是否在工作時順口說出「不要想這麼多,您還有我們會來幫忙您啊!」之前,真的要先了解獨居長者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現實生活。我提醒自己要接受服務對象的正向、甚至是負向的情緒,以及我們看似悲慘的現實生活條件。社工的陪伴不是要長者別想那麼多、忽略孤寂,而是試著去體會獨居的孤寂後,與長者一起面對生命歷程。這是在工作幾年後,重新學得同理心的另一種定義。

  當社工後,才學會要更謙卑,學習不以自己為本位來思維。一直感謝很多的被服務者,因為他們,我才有奉獻的機會,才能學到面對生命的態度;也因為他們,我才能更認識自己。

  三年前離開門諾基金會到別的職場工作,當再次以新人之姿回到基金會,心中有許多的喜悅和熟悉。為什麼回來?除了這兒有許多溫暖外,最重要的是,基金會服務的真誠與理念非常讓我動容!提供溫飽的餐食、居家式的服務、復康巴士的接送、重障養護的照顧、融合中心的教育、復健中心的協助……不論從幼或老、從貧或殘,基金會總是出現在花蓮的很多角落。

  有人曾認為基金會一定財力雄厚,不然怎麼能服務這麼多人?其實基金會一路走來篳路藍縷、辛苦萬分,如今的成就是靠社會大眾支持、每位門諾人互助努力而來的。

  我們是正在繼續成長茁壯的小樹,期待枝葉日益強壯到足以為更多人遮蔽寒冬、擋風遮雨。我是個社工,亦是個願為社會服務的小市民,若您願意,同樣能貢獻一己之力。

(本文由「門諾基金會」提供,本文同時刊載於「門諾月報」第一○六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