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視障者就業進行曲

在按摩院與調音室裏 看見自己(上)

文/賴智傑(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視障鋼琴調音教師)

我希望社會上很快出現舉止有禮、散發自信,並且懂得感恩的視障調音師

  24歲那年,迫於視力退化,我接受了朋友的建議,到位於新莊的台灣盲人重建院學按摩,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以按摩為生活技能的我,幾年後很快的又接觸了鋼琴調音的職業訓練。

  一開始,我對視障者能不能學會調音,心裡並沒有定見,不過當時在調音界與國樂界頗有名氣的陳坤晉老師,評估後認為我適合訓練,兩年孤獨漫長的學習之路,就此展開。

  初級技術學習之初,老師一星期只來一至兩次,時間並不長,很多老師教我的理論與技巧,一時半刻我很難體會,也很懷疑這樣的練習效果。老師很快察覺我的情緒,他勉勵我:技術沒有捷徑,每日練習才能成就未來紮實的技術。當下我認知到,調音需要高度專心與耐心,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盡力把老師教的內容操作熟練,就這樣除了按摩與電腦技能的學習,從早上六點到晚上九點半就寢前,我利用午休、晚自習與其他零星時間,在缺乏空調、悶熱且到處是蚊蟲的教室裡,不斷地操作著調律棒,掌握每一分一秒能夠練習技術的時間。 智傑(前)教授鋼琴調音

我要透過困難的調音技術,證明沒有視力的我,還有學習的潛能

  當時我的心情是,自己曾以視障者的身份,在明眼的世界裡摸索求職之路,結果不僅挫折,更浪費太多的青春。所以我想在視障的環境中,盡量學習我能夠擁有的專門技術,我想透過鋼琴調音——這個明眼人都很難學會的技術,來證明沒有視力的我,還有學習的潛能。

  兩年時間很快過去,在重建院院長的推薦下,我通過河合廠長的鑑定,進入位於桃園大溪的河合鋼琴製造廠學習進階技術。81年1日17日從重建院結業,春節後的2月10日 就得到工廠報到,時間非常短暫。我利用春節時間,搭車到桃園大溪找租屋處。很幸運的找到離工廠幾百公尺,位於小巷內的一處住家,雖尚稱清潔,但沒有任何的用具。同事們看我一個外地人,便主動提供協助,將原本舊宿舍的洗衣機、熱水器、瓦斯爐,瓦斯筒都找出來,就這樣構築出我未來兩年居住的地方。

  喪失視力,已經缺乏了很多學習機會,所以我透過與老師的互動,很快學得了進階的調音技術,但面對河合鋼琴工廠後來提供的工作機會,我猶豫了,它僅僅提供最低基本工資15,250元,更重要的是我還得重新面對明眼人對視障者不信任的眼光。

  在我青年時代,視力日漸退化之際,為了害怕同事發現,進而懷疑我的能力,我曾經在工作場域中一再隱藏事實,以非視力的方式和有視力的同事一起工作。如今竟又再度進入了一個完全不瞭解視障者的環境!我重複的提醒自己,我要一個能更接近專業技術的經歷,我更要知道人如何在沒有視力的狀況下,將工作表現做到最好,所以我決定珍惜這難得機會,不管是不是最低基本工資,我要了解我的學習極限在哪裡。

每個明眼人都疑惑的觀察我,質疑老闆為什麼要僱用視障者

  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工作環境,甚至是從來沒有接觸過視障者的工作團體,每個明眼人都抱著疑惑的態度觀察我,質疑老闆為什麼要僱用一個視力有問題的工作人員。

  想當初,我曾經在很短時間內決定是否要到工廠,結果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搞定我進入新環境的交通食宿問題;如今,我卻必須再度面對進重建院之前的窘況,必須從周圍都是了解我的視障者生活圈中,重新進入完全沒接觸過視障者的明眼人環境裏,使我心裡十分忐忑不安。

  但是,這是難得可以深入學習調音技術,及實際接觸鋼琴製造過程的機會,尤其在重建院,我已經在調音上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我決定無論如何都不放棄,也相信自己能克服一切。我更清楚身為視障者,我心須努心和工廠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在被尊重的前提下,得到最多的協助。

  一開始,同事對我很和善,知道我是視力不方便的人,幫我找一些資源,幫我布置家裡,但接下來,還是要靠我自己,我得解決自己食衣住行的問題,接下來我要在工作上很努力,讓同事更認同我,使我投資的時間,能獲得最大的收穫。

  剛進工廠調音時,我的調音速度並不好,一個上午僅能調好一台,但這樣的進度,是無法配合工廠流程的,課長於是來與我溝通,問我是否能在短時間內進步到工廠的要求,他認為我無法有效產出,我知道很多人是出於同情,勉強接受我緩慢的速度,更擔心同事會認為我是靠關係進工廠,看低了我的能力,就在這雙重壓力下,我每天不斷要求自己再快一點,希望自己的的能力被肯定,不必永遠在關愛的眼神下過日子。

從一天兩台 到一天七、八台 而且經我調音的鋼琴可以直接出廠

  我很感謝工廠給我機會與時間,沒有很快地開除我。終於從一天兩台,到三個月後,我可以一天調好七至八台。主管發現我不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進步神速,達到被要求業務目標的80%,而且經過我調音的琴,不需重新檢測,就能夠直接出廠。

  課長這時已了解到,原來視障者不是不能工作,而是需要多一點練習機會與摸索時間,才能看到成效;視障更能做好調音工作,於是他讓我繼續留在品質保證課,並願意讓我接觸調音之外的生產技術如整音、組裝等。

  回想當初,曾經為是否要接這份工作而遲疑,如今我卻篤定的發現,身為視障者,除了要有正確的學習與工作的態度,要好學不倦並虛心求教,更要認知到自己缺乏視力,唯有比明眼人花更多時間摸索與練習,才能熟練到與明眼人同樣的速度。我更清楚視障者是可以做到讓明眼的同事與主管肯定,而不只為了糊口每天上下班的工作而已。

  那段與明眼同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也令我印象深刻,我因為追蹤琴音瑕疵問題,而接觸到課外的員工,本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與我相處,只是聽過品質保證課同事談論我的工作表現,但見到我殷殷詢問,知道我果然能反應及察覺產品的瑕疵,紛紛對我一個人怎麼生活產生好奇。這時我發現做為一個來自台北的視障者,我可以在公餘交談下,與同事分享視障者的點滴,讓他們了解視障是怎麼回事;而我因為保持每天看新聞的習慣,也常主動將我捕捉到的生活資訊告訴同事;同事們要搭車北上,會來問我客運時刻表,向我打聽台北路況或採買的訊息;甚至我回台北時,同事們會委託我幫他們帶東西回大溪,經銷商也會委託我到客戶端提供調音服務……。

(本文由「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該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前往協會部落格欣賞。)

插圖: 

在按摩院與調音室裏 看見自己(下)

文/賴智傑(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視障鋼琴調音教師)

大家改變對視障者的既存印象,甚至根本忘了我是一個視障者
  從我的身上,他們看到視障者的技術能力;看到視障者的友善、獨立及樂於助人;看到視障者也會提供他們豐富的資訊,大家因此改變對視障者生活封閉的既存印象,甚至有時候,他們根本忘了我是一個視障者,大家談論著各種議題,完全跨越視力障礙。
視障學員學習鋼琴維修

  真正讓我在全工廠員工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訂便當這件事。當時的人並不注重飲食,所訂的便當幾乎全是肉類,加上一樣配菜,但住在外地的我,每天得面對同一時間吃同樣菜色,漸漸喪失吃中飯的食慾。偶然的機會下,我發現有一家便當工廠,專門提供中小學營養午餐,裡面有六、七種菜色,青菜肉類平均分配,量多又實在。我便把這樣物美價廉的訊息分享給同事,後來又由品保課傳到其他課,甚至行政單位都來訂便當,每天11點鐘一到,課裡的電話響不停,我暫時化身為便當小弟,全廠都知道品保課賴智傑這個人。同事皆是大溪鎮居民,當我走在大溪街上,很多人會主動跟我打招呼,外地生活對視障者本來很不方便,有了大溪鎮上居民的幫助,我的生活容易多了。

  這些經驗讓我體會到,視障者如果能打開心胸,誠懇對待周遭的人,那麼得到的協助越多,相對的工作與生活障礙就會減少。後來我從事視障者調音訓練時,為了要培養在人際關係上處於弱勢的視障者主動與周遭人物互動的機會,我都會要求學員們輪流為大家做訂便當的服務。

  在大溪工作了一段時間,我很想透過調音職照考試來驗收自己的學習成果,於是向課長表明,因為自知調音與整調技術火侯還不夠,想在下班後留廠練習。課長信任我的工作能力與責任心,答應替我背書,讓我獨自一人留廠作業。就這樣早上8點上班待到晚上9點,直到考前都不曾間斷。

  有一晚,我到鋼琴展示間進行調音,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個展示間,結束時,才驚覺同事忘了告訴我電燈開關的位置,我認為沒有關燈便離開工廠,表示我沒有能力善後,也擔心會因此喪失留廠練習的機會,所以到晚上9點多還拼命打電話聯絡同事。最後,終於得到一位同事的回電,告訴我開關位置。我當時視力已經非常不好,只能嘗試理解他的描述,一腳踩上平台鋼琴,往牆角的地方摸索許久才,找到開關,關掉電燈安心回家。

  隔天一早進了工廠,沒聽到平常熟悉的通風機運轉聲與上班鐘聲,但聽到很多人急促的跑來跑去,喊著「停電了」!!我才驚覺,該不會是那個開關吧?說時遲,那時快,我不動聲色的走到展示間,一腳再度踩上平台琴,打開那個開關,風扇聲立刻就在我耳邊響起,結果那一整天,大家都在談論及猜想,後來電為什麼突然來了。

全廠五位調音師考照,唯一通過的竟然是視障者阿傑

  在鋼琴製造廠工作的點點滴滴,至今還是深留心中,在工廠的努力練習,讓我順利考上職照。當年全廠有五位調音師考照,成績公布時,連廠長都很驚訝,唯一通過考試的,居然是品保課的視障者阿傑。後來,河合工廠陸續雇用了幾名技術能力好的視障工作者,也繼續有幾位視障者在工作期間取得調音師執照。

  這兩年,我一直在從事鋼琴調音的職業訓練,常常回想起自己在河合鋼琴工廠的經驗,它不斷提醒我,視障者要在調音技術上有成就,勤勉的態度、開放的心胸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都必須兼顧,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認同我這樣的堅持,在授課內容還加上職涯諮商,並積極拓展調音業務,讓學生除了得到專業訓練,學習社交技巧,更能掌握充分的實習機會。

  96年的視障調音訓練班,協會打出「一技雙響,公益回饋」的口號,帶領受訓學員以調音技術回饋社會,免費服務弱勢團體,天母聖道育幼院、木柵伯大尼育幼院、中和大同育幼院、台中啟明學校、榮星教會等,以及各音樂性大學社團,都有我們學員的服務足跡。技術能力固然可以複製,純熟的技巧卻需要反覆的練習,此外我更期望學員在感恩社會提供他訓練資源之餘,能夠培養出回饋社會、照顧更弱勢社群的胸襟。

  我希望很快的,社會上會出現許多舉止有禮、散發自信,並且懂得感恩的視障調音師。

(本文由「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該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前往協會部落格欣賞。)

插圖: 

視障者求職面面觀

文/郭亦倫(點譯員、視障電腦教師)

國外視障者常以輔具輔助來從事專業工作;輔具不及協助的,還會有視力協助員報讀,在台灣則困難重重……

  我算是個幸運兒,一畢業就找到工作了。我認識一些在不同行業工作的視障朋友,也看過或聽過一些情況。但總體而言,提到視障者在職場上的情況,真是讓我感到無奈,滿腹苦水不吐不快。

視障朋友參觀點譯

  目前全盲視障者的工作,還是以按摩業為最大宗,一、二十年前,按摩師袛要努力一點,再加上技術還不錯,終究都還可以存錢買房子。但現在不一樣了,做按摩的人多,想按摩的人卻沒有增加;更糟的是法律雖明文保障視障者的按摩工作權,按摩執照只核發給視障者,民間卻還有許多非法的按摩工作者或按摩店,他們或者在按摩外提供「特別」的服務;或者店名不提按摩,只說「舒壓」或「芳療」等,其實裡面設備豪華,SPA、推拿、按摩等都有。不管業者本身按摩技術如何,光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就叫人搖頭嘆息。

  儘管視障按摩的優勢不在,許多視障按摩師一旦抓住固定客源,還是會自行開業,店一家一家的開,這兩年景氣卻愈來愈壞,結果是競爭更激烈。許多視障朋友後來另行發展,接受大企業內專職按摩師的聘用,但這往往只是一年一聘,加上客源只有同一公司裏的人,收入有限又不穩定,這塊市場這幾年下來也差不多飽和了。

  隨著許多電視節目帶起唱歌表演,街頭藝術也慢慢帶動起來,這本來也是視障者的另一種選擇,不過街頭藝術工作並不限於身心障礙者,從事此業者愈來愈多,市場也達飽和,常常發現一個區塊就有好幾個藝人在表演,又是另一個職場競爭場所。

  近年來,詐騙集團事件頻傳,花招也層出不窮,讓想要發揮愛心的民眾無所適從或猶豫不決,許多非營利機構因此募款困難,財務拮据。就算偶有捐款,也必須先拿來當作機構內救急或舉辦各種活動之用,很難成為常態的發薪來源。

  結果在這些機構工作的視障者,只能依政府勞委會或其他單位的補助案,來決定自己工作的內容,並且是一年一案,不僅毫無保障,福利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真正能在民間企業上班的全盲工作者,簡直少之又少,過去我們總認為只要認真且願意做,沒有找不到工作的道理。但現在才發現,就算本身有能力、有學歷,許多公司袛要發現是視障,就不給機會,哪怕所應徵的工作其實在配備電腦輔具之下,視障者一樣能達成業務目標。

  在國外,許多視障者常常以科技輔具的輔助來從事各種專業工作,甚至有些輔具不及協助的情況,還會有視力協助員報讀,在台灣則困難重重。例如,現在有許多金融行號或企業機構招聘電話催帳員,這種工作原本很適合視障者,但許多公司卻以部分資料來不及建檔,請人報讀會資料外流之理由,拒絕了視障者的求職,也阻擋了科技為視障者提供的一方求職之路。

  整體來說,現在視障者的工作職種的確比以前多,這也是繼更多大學科系開放視障者就讀後,另一個社會進步。但和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好一段差距,先進國家的視障者可選擇的職種,比我們多太多了。

  在先進國家裡,視障者可以成為音樂家、歌唱家、律師、企業老闆、醫生…;在紐約,人們偶爾會看到視障者穿著西裝畢挺,拿著白手杖走進摩天大樓。但反觀台灣,縱然法律規定各大公司要定額進用身心障礙者,但許多產業、許多公司,寧可被罰錢,也不願雇用身障者,看來我們的社會還有一段好長的路要走。

(本文由「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該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前往協會部落格欣賞。)

插圖: 

給他一個機會,撒下希望的種子

文/藍介洲(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就服暨社工督導,也是視障者)

  當一位重度視障者,順利考上大學,準備開啟人生另一個重要的旅程時,他們所得到的往往不是旁人的祝福與期待,卻是他人懷疑的眼光與一盆冷水。他們常被問「大學畢業以後還不是去做按摩,幹嘛還要去讀大學呢?」;或更直接的質疑「大學畢業以後還不是去做按摩,那不是等於學非所用,這樣不會很浪費教育資源嗎?」然而試問,多少大學畢業生真的都能學以致用?且視障大學畢業生也未必全然都從事按摩。

  以下我將分別介紹兩名「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歷年就服員所輔導成功的視障案例,期望能從他們的就業歷程中,可看出他們是如何突破萬難與限制,雇主與同事是如何支持與接納,以及就服員是如何協助與輔導,將一般人所認為的不可能化為可能。

  首先,我們要介紹 Ken 順利就業的故事。Ken 是一名法律系畢業的全盲生,對於法律事務通滿興趣,並以從事法務工作為其最大志向。在本會就服人員的協助下,順利幫 Ken 推介至國內某一知名法律事務所,擔任法務助理一職。

  由於 Ken 屬雙眼全盲的重度視障者,他無法使用一般電腦,也無法閱讀書面紙本資料,因而限制其可能的工作表現與工作參與。為了能讓 Ken 在工作上,能無障礙且充分的表現其工作能力與獨立性,及增加雇主聘用的意願,我們協助 Ken 與雇主向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申請盲用電腦、有聲軟體及閱讀機(掃描器)等科技輔具,以解決上述可能的限制,讓 Ken 可以順利就業,以及也讓雇主能安心聘用。 定向行動訓練師翁老師以口述方式向視障朋友描述捷運站內的方位

  目前 Ken 透過盲用電腦與有聲軟體,就如同其他同事一般,也能閱讀與撰寫電子文件、瀏覽網頁及收發電子郵件等。另外,Ken 可將紙本資料透過掃描器的掃描與辨視功能,轉存成一般的電子檔案。雖然在掃描辨識上,仍會有其錯誤率,但 Ken 能透過前後文的對照與判斷,也能克服無法閱讀書面資料的障礙。

  Ken 目前的主要工作內容以法律諮詢與協助為主,協助事務所內其他律師與法務人員,針對各項客戶法律案件,去收集相關法律條文、判例或見解,並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傳遞。此項工作雖較偏向助理的工作,但因每天都要接觸各項法律案件,有助其累積相關的實務經驗,對其未來法務職涯上的發展是有莫大幫助。在此也要感謝雇主願意提供這一如此寶貴的工作機會給 Ken,使其能繼續往法務相關職涯發展。

  第二個我們則要介紹 Joyce 的成功就業故事。Joyce 是一名重度視障的弱視者,其目前視力左眼為全盲,右眼則不到0.1。當她從啟明學校畢業後,因家計問題,並沒有選擇繼續升學,而是選擇外出就業。經幾次面試失敗後,最後 Joyce 順利應徵成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點譯校對員一職。為了協助她能穩定就業,及能充分發揮其所長,本會就服員為其向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申請擴視機、19寸液晶螢幕及放大軟體等科技輔具,使她在使用電腦或閱讀電子文件檔案時,可以較輕鬆而較不吃力的情況下閱覽。在閱讀或書寫一般書面紙本文件時,她則會使用其自備的10倍放大鏡,在檯燈下一字一字的進行閱讀。

  如此的輔具安排與職務再設計,其目的除了提升其閱讀與書寫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因用眼過度而造成視力持續嚴重惡化的情況發生。對於一位重度弱視者而言,眼睛是他們最脆弱、但卻也是最寶貴的重要器官之一。避免因不當的職場環境或職務要求,及缺乏適用的科技輔具,而被迫用眼過度,造成其視力衰退的終身遺憾。

  Joyce 因工作十分認真與負責,深獲主管的賞視與同事的肯定,在本會擔任基層的點譯員兩年之後,順利被提拔成為一名重要的中階主管。Joyce 目前的主要職責,在於負責本會點字教科書與出版品的品質與產出控管,以及服務流程的管理與服務人員的調動等。其工作角色從原有的第一線點字校對員,升遷轉為第二線的經營管理者。

  從以上兩個重度視障者的就業經歷裡,我們看出在這兩個成功的故事背後,有當事人認真敬業的一面,也有雇主充份接納、同事支持及就服員的從旁協助等。他們不但驗證重度視障者除了按摩之外,也能到一般性、競爭性的職場中工作,將許多的不可能化作可能,將許多「良善」的力量集結起來,而撒下許多成功的希望種子。

  如今,當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於97年11月初所作之第649號解釋,宣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46條第1項規定「非視障者不得從事按摩」此一條文乃屬違憲,其認為視障者專事按摩業的規定對其他人造成過度限制,違反憲法平等權、工作權與比例原則。在如此的宣告之後,對視障者的就業生態,特別是重度視障者而言,將造成莫大衝擊與巨變。過去視障者就業的最後一道防線——按摩,將不再產生實質保護的效果,也將逼使更多視障者進入一般性與競爭性的就業市場,而對於進不去這些就業市場的視障者而言,則將面對更高的失業風險與職涯停滯等的不利打擊。這也是我們勞政單位與就業服務人員未來不可迴避的另一重擔。

(本文由「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該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前往協會部落格欣賞。)

插圖: 

我在幫視障者找頭路

文/王琪惠(就業服務員)

  從94年7月以來,「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一直承接勞委會職訓局委託案「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計畫」,我也有幸能擔任此案的就業服務員;96年,另一位就業服務員聿琳也來到協會,和我一起幫助更多有就業需求的身障朋友。

  如今,我們共已服務超過65位的身障朋友,成功推介約27位身障朋友至一般性職場就業,職種包括:行政助理、客服人員、點字校對員、鋼琴調音員、電腦工程師、社工員、包裝人員、按摩師、資料輸入人員、便利商店員工、西式點心三廚、技術人員等等。我們服務的障別,並不僅限於視障,但因協會具有視障專業的身分,所服務的業象仍屬視障者居多。

  服務的過程中,我看到每位視障朋友成長過程中的故事,也瞭解到視障者在求職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辛酸與困難。

  阿志(化名)自某研究所外文系畢業,但因為他全盲,所以在求職過程中,很難被雇主信任而聘用他,看著同時畢業的同學,都成了上班族,而自己卻仍然只能每天不斷在電腦前搜尋工作。

  小美(化名)自幼教系畢業後,原本應該進入幼稚園或托兒所擔任老師,但因為視力的關係,園長擔心小美無法即時照顧小朋友的需求,故也未聘用她。

  由於社會大眾對視障者存有誤解與刻板印象,許多視障朋友們雖然擁有很好的學歷、智力及能力,但社會往往會懷疑他們的工作能力,以致視障者在求職過程中,也比一般身障者辛苦許多。我們就服員在推介視障者就業的過程中,最常遭到這種來自雇主的質疑,所以一旦爭取到面試的機會,我們都會非常的珍惜,盡力將求職者的優點及協會所做的服務告知雇主,以期爭取實地試做的機會,讓視障者證明自己的能力。

  基本上,本會就業服務員提供的就業服務內容包括:

  1. 開案晤談:就服員與有就業需求之身障者面談,在過程中瞭解身障者的基本資料、家庭環境及對就業的期待、就業興趣等。
  2. 媒合工作:就服員依身障朋友的興趣、能力等,為其開發工作機會並媒合。
  3. 陪同面試:陪同身障者面談,面式過程中,告知雇主求職者的優點及本協會在輔具設置,相關法令資訊中政府的補助措施等,所可提供的幫忙。
  4. 密集輔導:身障朋友經錄用後,就服員即陪同進入職場,提供密集輔導服務,務必讓身障朋友能穩定就業。
  5. 職務再設計:協助雇主申請「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提供身障者工作上所需的軟、硬體等輔具,以增加身障者的工作效率。

  在協會從事就業服務員二年多,讓我有許多的收穫。例如一開始從未接觸過視障者的我,初踏入職場時,連人導法、盲用電腦系統、輔具等都搞不清楚,但經過這兩年試煉後,對視障朋友日常生活及工作所需的輔具資源都已能掌握,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在推介視障朋友就業時,更能精確掌握及回應雇主所提出的疑問。

  當然在推介過程中,常常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此時就服員必須比視障求職者更堅強、更樂觀,因為唯有自己儲存更強的力量,才能去安慰求職者、才能繼續開發下一次的工作機會。

  阿偉是一位僅能辨識粗大影像的重度弱視者,大學畢業後,遇到了許多就業上的困難,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讓他可以擔任圖書館的管理工作。初期阿偉無法投入工作內,因為輔具的申請前後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服員除了不斷的給阿偉鼓勵、支持外,也必須隨時給予工作上的協助,讓圖書館的業務能夠持續。輔具申請下來後,仍有一部份的業務介面無法解決,於是我與同仁協助申請了電腦教學的服務,讓阿偉能運用一些方法,完成電腦操作,這樣的服務,約進行了半年左右。之後,阿偉在職場上工作適應良好,也都能完成圖書館內的業務,這讓雇主及同事們對阿偉刮目相看,也相信原來視障者雖然視力不便,但仍可把工作做得很好。

  像這樣服務、學習、嘗試的過程,不只幫一位視障者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為其他的視障求職者開啟了一個新職種。
  但是,除了就業員、視障者求職者的努力外,社會大眾及政府單位若不能多給予支持、給以機會,就不可能發生類似上例這種企業單位對視障就業的刻版印象幡然改變的事。期待政府與企業主更多的接納,讓有能力的視障者除了謀得生計,更能發揮所長、發光發熱。
協會成員至韓國參訪啟明圖書館

(本文由「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提供,感謝該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前往協會部落格欣賞。)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