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守護失智老人的晚年

陪伴失智牽手

文/朝權

分隔線

  內人在國小服務了41年後,於2000年8月退休,榮獲李登輝總統宴請並表揚。當時(三、四月)退休的理由是由精神科醫生以「精神虛弱不堪再任教,極需調養」一紙證明,以專案辦理退休。

  2000年,很不幸的經幾次門診後,醫師懷疑有失憶症,應做腦部詳細診斷(檢查)。6月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賴德仁醫師初診、複診,再於8月安排腦部超音波、磁振攝影,並檢查腦壓,查知內人後腦部因跌倒有部分受傷,影響記憶,並診出曾有輕微中風後開始服藥。

  2001年10月中旬經姻親介紹,到台中榮總一名神經科名醫門診二、三次,至11月28日安排接受腦頸動脈超音波、血流脈量及腦波檢查。醫生解釋,腦部磁振攝影檢查結果與10月中山醫院腦科檢查(磁振攝影等)結果一樣,所幸病情尚無惡化,建議繼續服用中山醫院所開的藥物。

  但自2002年2月以後,發現太太的失憶情形較前嚴重。6月10日又在住家搭電梯滑跤跌倒一次,經學校醫務室就醫,並無外傷。6月12日為求謹慎,陪她再到中山醫院腦神經外科邱醫師門診,並安排於6月20日再接受腦部超音波磁振攝影檢查,據邱醫師觀察片子後告知,後腦有一小部分已有積水現象,此為壓縮後腦使腦神經漸失記憶力的主因,較前時有退化,希望不再惡化。當時尚不影響日常生活。

  可是不久發覺,失憶症使她的生活能力減退,易忘、鬧情緒,常生幻覺、隨意猜想人與事、產生不安全感,部分生活已經不能自理(例如大小便),對我產生極大依賴,但常無端發脾氣,跟我爭吵。亦因情緒而頭痛,情緒更壞,也對我造成很大的心身壓力,體重掉了六、七公斤 。

  西藥之外,我亦經朋友介紹一位在泰國行醫之李醫師,2002年12月中旬他來台時前往就診,同時服中藥(煎藥)。持續服用六個月,直到住入宏恩療養院三個月後,因醫院不允許而暫停。

  一度有二個月時間病情似乎很穩定,日常生活也相當正常,雖仍生幻覺,但失智症狀並未明顯惡化,與人交談亦能言笑,愉快而可溝通,亦發揮對孫輩親情,與兒女亦能欣然敘談,家人正覺有改善而高興時,不料此情景僅維持不到三個月。到2003年2月初,內人的病情似乎突然轉壞,癡呆情形轉劇,生活適應及情緒控制已到了失控程度,每天喜怒無常,半夜會突然起來走動不肯入睡,食而不知飽而一直叫餓,吃多又鬧胃痛。懷疑心變得更嚴重,常坐立不安,又不受勸慰。

  我和兒女們非常擔心和害怕,經多次商量決定於2002年2月8日「誘」送到宏恩醫院附設療養院,接受療養。住院階段,每次去探望,都拉住我不允許我回家,非常缺乏安全感。我很不忍心,不到一個月接她回家,住了三個月。5月中,她失去許多生活能力(如穿衣、刷牙、吃飯),神態變得更癡呆遲鈍,影響走路及活動。5月初申請到一位越勞在家照護,開始內人不能接受她,很排斥、又懷疑,也不由自主地常與我吵鬧,情緒更不穩定,並有暴力傾向,我實在又驚惶又心痛,無法安撫她。不得不與兒女商量,6月1日再送入療養院,又見她抗拒入住。每週三次探望時都不讓我離去,要與兒女合作,先偷偷讓我下樓,真不忍心。第二次住院的第一、二週,見到家人去探望會流淚,哭訴著要求送她回家,我非常心痛和不捨,對她非常無助!

  2003年5月,經中山醫院賴醫師評定已進入中度癡呆症,使我憂心不已。她每天下午常生幻想、幻覺,常說看見已逝世之母親,或站窗口幻想外孫在路上玩,常說無人照料,她很憂心、恐懼、不安,有時二手發抖,常流淚、哭泣,非常沒有安全感。也使我身心感到非常疲乏。每週末接她回家與家人團聚,週一要送她回療養院時非常困難,總得極力安撫設法送回,對家人亦是一種痛苦!

  經賴醫師調整安定情緒藥物,稍能安靜,但病情依舊。5月中旬後越勞日夜在療養院陪侍服務,但那時相處很不融洽。家人曾在那時陪她一塊去墾丁旅遊,但在返家途中竟大哭大鬧,弄得家人們不知如何是好。

  5月中旬,外勞在療養院僅照料幾天,我們決定接回家住。但每天下午都會鬧情緒、幻覺增加、遺忘更嚴重、吵鬧更多,生活習慣變得有些怪異。至5月底,飲食須外勞餵食,手已不受指揮,失能明顯,行動走路變慢。對外勞開始有暴力傾向,會打人,危險性增加。經與兒女商量,6月1日再送去宏恩療養院,真是痛苦的決定。

  李中醫師再度來台,修改處方,再恢復服中藥。9月26日起並到中國醫藥學院張醫師進行針灸,開始頗有效果。

  2003年7月初以來,病情似乎有改善(中西藥並用,又針灸),對越勞阿成已產生信任而喜歡,情緒好了不少。 10月13日經賴醫師建議,進入中山附設復健醫院住院治療,經二週細心觀察、藥物調整,發現在復健醫院能與其他病患高興相處,情緒變得比較穩定。

  11月8日自復建醫院接回家,安排與外勞住入我住家另一小公寓,記得當天晚上還與家人吃 PIZZA 慶祝她復健改善回家。但次日起她又顯得情緒不穩,沒有安全感,一直要吵著回我住處,不肯入睡。

  家人及摯友認為我已無法照料她,應送院休養。11月17日 先去老人醫院門診,再轉診內科吳醫師,核准入院治療,安排一單人病房,一週後經賴醫師同意,再轉入中山復健醫院精神科病房,繼續治療,情緒等情形比在老人醫院好多。家人們經常輪流去探視,期間還接出來與家人餐敘,有時也住家裡團聚。這次住了2個月10天轉入另一家療養院「大愛療養院」,那時她已必須坐輪椅,已不能自行行走,一時使我無法接受,她的癡呆退化更深更快,令我憂心不已。

  在大愛療養院住了1年8個月。因離家太遠,2004年10月17日轉住離家較近的護理中心,且附近有一復健診所,每週一至五都可參加復健。越勞亦隨內人住入護理中心的單人房,儘量給其舒適及最好照料。

  2005年1月間,小兒將隱瞞很久的醫生評估內容「 內人得癡呆退化太快,比一般病患快了5年,如此病情發展,恐只能存活2年」相告,我驚疑之下,非常不能接受,內心久久不能平復激動,惶恐不已。想了幾天,決定要接她回家療養,我將全心全力給他最好照護,細心照料,如屬真實病情,我更應以最大愛心與親情照顧她、醫治她。接回家,我不會放棄未來有新藥、新醫術可以治好她的希望,我真的相信將來以 DNA 細胞移植方式可以使癡呆症痊癒。

  吾妻,今天是228,是一個省籍撕裂及扭曲的紀念日,我不承認是國定假日,而是歡迎您回家的「家慶」,兒女、孫輩及外勞都候著您,歡迎您!

(2005年2月28日追記)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賴德仁醫師評論

  朝權與他的夫人都是高級知識份子,他從一開始無法接受太太得到失智症,到親自照顧並極力忍受太太病情不穩定的折磨,最後不得不將太太送到療養院。自己多次心酸地離開在療養院住院的太太,遍求名醫及尋求各種中西醫之治療藥物,後來只得接受太太得了失智症,並在知道太太來日不多時,勇敢地將太太接回家,並親自照顧與日夜陪伴。

  朝權是我所看過最癡情的丈夫,他們的孩子與媳婦也非常孝順,不怨不悔的照顧得了失智症的母親,又要安撫難過、失望與身心俱疲的父親。我看到了一個父慈子孝的傳統家庭,為了家中的長輩得了失智症而努力奮鬥,他們的團結與向心力,讓他們面對此一難關可共同攜手並進,令人感動。

  由此可知,對於失智症的診斷與治療至少包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家人支持、醫療人員適時地專業協助,及尋求社會資源等。對於失智症的治療與照顧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更多醫療人員與家屬一起攜手前進,相信明天應會更好。

(作者為失智症病友家屬,評論人賴德仁醫師為由「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理事。本文轉載自2008年3月「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季刊3月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記陳慶餘先生的義行

文/費廣明分隔線

  陳慶餘先生現於中部某安養養護機構受頤養照顧。陳先生祖籍山西省趙城縣,民國9年生於大陸祖籍老家,早年入伍於大陸並隨國軍轉進台灣,迄民國48年以少校軍職階級因傷病辦理退伍。當時身體尚為硬朗,退伍後復在外任職各項工作二十餘年,一生為國家及社會付出,備極辛勞。

  陳伯伯直至民國76年因感年邁體衰,申請進住機構迄今約20餘年,期間並因腿疾至醫學中心實施手術,膝部並裝置人工關節,致後來行動漸差,並由原安養區調整至養護區受照護。

  陳伯伯於養護頤養期間,更能深切體會高齡後的病痛暨感同身受,發現部分長者因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等,尤其部分伙伴至醫院看診或復健等往返費時,為使同為高齡長者能夠獲得更好與便捷的醫療照護等,遂思考希望能做一些為機構及同時頤養等有意義的事情。

  陳伯伯平日閒談中表示,大陸僅有一個弟弟及侄兒,且過去已多次匯款資助,現在他們在大陸已無後顧之憂。並有感於個人晚年接受政府頤養與各層級照顧人員關懷,陳伯伯願將其一生長期省吃儉用的積蓄提領75萬元,委請機構購置三菱八人座「陳餘號」休旅車一輛贈與機構,供機構及頤養長者等服務運用。

  陳伯伯平日主動熱心、樂於助人、生性樂觀,菸酒不沾,無任何不良嗜好,生活作習規律正常,自動自發,並常謝絕照服員的協助,能自己動的不假手他人服務。平日亦常於客廳閱報或看電視,也常推著輪椅在園區庭園散步、曬太陽等。陳老先生平日主動熱心、樂於助人,其嘉惠長者等義行和愛心,深值得我大家學習,永念其事蹟、讚賞與值得表揚。

(作者為「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常務理事。本文轉載自2008年3月「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季刊3月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一場完美的演出

文/王豫華

分隔線

  2008年6月18日「2008全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大賽——阿公阿嬤健康活力SHOW」台中市初賽,「中市南屯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阿公阿媽終於完美演出了。雖是一陣兵荒馬亂,但我感受到的是阿公阿媽的潛力不可思議。一直到彩排當天還會搞錯方位的長輩們,居然在我忙著放置道具時,已經就了定位,神情自若的準備演出。演出如何因我身在其中,無法一窺全貌,但我一直持續在感動中,讚嘆不已!

  回想賽前那一個多月的魔鬼訓練,大家練習得如火如荼,尤其是我們的兩大台柱——玉貞阿媽和月春阿媽,意志力甚是驚人。我都練到腳軟了,而她們在休息時,竟然為了動作不夠純熟,繼續各自加強練習,副秘書長淑圓姊一直擔心大家太累了。玉琴老師編的舞熱情澎湃,但為了顧及長輩安全,絞盡腦汁更改舞步與隊形,還要不失原味,對道具嚴格的要求更令工作人員嚇到昏頭。綺雲老師不但費盡心思製作表演服,更不忘了才藝課程,指導大家精心製作的響鈴,金光閃閃,聲勢驚人,絕對可以為我們加分不少。

  身體違和的劉阿公班長和劉阿媽對大家念念不忘,拖著虛弱的腳步來加油助陣。球妹阿媽美味的點心,小寶貝瓊儀辛苦帶來的茶水,可愛的笑容,我們據點所在的利亞倫敦社區住戶們的鼎力支持和鼓勵,都令大家在疲累之 餘,精神大振,無怨無悔繼續努力,而且是笑聲不斷,歡喜不盡的度過每一天。

  瓊儀問我:「為什麼大家會那麼興致勃勃?」是呀!為什麼呢?偷偷問了一下,有阿媽笑著說:「為了10萬塊呀!」;有阿媽滿是憧憬地說:「想不到這一生中,竟然也有參加表演跟比賽的機會,孫子都好佩服我!」;更有阿媽表示,「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提供了這麼好的活動,能有機會回饋,打響協會的知名度,當然是二話不說,全力以赴。

  到了比賽當天,才知不足之處。雖然事先榆庭助教想到要更動塲地練習,以免長輩們因一時不能適應陌生的塲地而驚慌失措。但是,縮小的舞台仍令我怵目驚心,臉上隱藏無數條槓,還差點忘了先上台放置道具。而且對初出茅廬的我們,其他隊伍五色繽紛的道具、服裝與龐大的陣容,不但令大家目眩神馳,也令大家自覺太保守了!

  上台的時間逼近了,志工們趕緊拿出表演服裝讓大家穿上,這會兒沒人說太鮮豔了不敢穿,就怕比不過人家呢!環保自製的陽光帽ㄧ戴,貼上彩帶的雨衣娃娃裝一套,大家從整齊劃一的制服搖身一變,頓時成了絢麗多采,搖曳生姿的可愛隊伍。尤其秘密武器一出現,浪漫的響鈴突然吸引了許多贊嘆的目光。原來阿公阿媽們是如此出色的隊伍,絕不平凡。

  比賽終於落幕了。能否入圍似乎不是長輩們最在意的,當他們以最少的經費、最環保的道具、最認真的練習、最快樂的心情參與比賽時,那種成就感與被肯定,使他們的人生再添了一抹青春的色彩。

  而我心深處那無法言喻的感動,來自於主辦單位對長輩的鼓舞與促成交流的心意、協會的全力支持、社工與志工們的付出,以及阿公阿媽的情義相挺。所有的善緣聚集,方能成就這塲盛事。我深深覺得我們不只是這一班,而是ㄧ家人,非常親密的家人。

(作者為「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附設「中市南屯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資深志工。本文轉載自2008年9月「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季刊9月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溫暖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文/陳淑圓

  2006年,「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於台中市會址增辦「台中市南屯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社會需照顧者,並持續推動老人福利服務工作。在周邊大同、大誠、大興、同心里鄰長的協助和支援下,廣邀里內長者前來參與,例如重陽敬老等大型活動,並持續配合政府政策、落實福利在地化、社區化之理念。據點服務迄今能透過與當地人士的接觸及溝通,強化社區居民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功能及意義的瞭解,並認同本會深入社區所擴大提供的福利服務進而安心參與。

  該據點主要提供「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關懷訪視服務」及「健康促進活動」三項主要服務。在「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我們針對社區內接受服務的長者提供不定時電話問安,以掌握長輩們平常的生活狀況,及適時給予服務及相關活動訊息。並在互動的過程中,視長輩的需求及意願,事先以電話約定家訪時間,進入長輩居住所進行「關懷訪視服務」,主要由本會社工師或志工到長輩家中閒話家常,期能時時關心長輩的起居生活、時時傳送溫暖給長輩。

  「健康促進活動」則以本會志工為主要的協助人力,並由專人帶領活動及規畫內容,以「健康管理」、「動態活動帶領」、「靜態活動教學」為活動的三階段,採定時定點服務,而服務內容主要為測量血壓並紀錄、體操帶領、手工藝製作等設計,期能促進長者身心健康,並達到預防老化及疾病為目的。

  因此我們也誠摯再次邀請及歡迎台中市南屯區的長輩及社區夥伴共同加入我們,無論是參與活動或者擔任志工,均歡迎您的加入服務喔!

台中市南屯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地點:台中市南屯區大墩一街42號
電話:(04)2473-1619,邱靖文社工員

(作者為「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秘書處副秘書長。本文轉載自2008年9月「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季刊9月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他變成散金老人

文/巫瑩慧分隔線

  由於疾病,失智症患者會逐漸對金錢、財產或生活上的基本行為失去辨識與處理能力。但困難的是,在失智症發展過程中,患者有時清醒、有時脫序,如果家人或委託照顧者對失智症不夠了解,就很容易錯將失智視為老化,而忽略異常行為,這也導致患者不自覺的揮霍財物,或遭人有計畫設計和欺騙。

  曾有失智症患者攜帶大量現金,購買不需要物品、搭車任人收取費用、非理性贈與動產或不動產、錯認人際關係為人作保等。這些事件輕則財物損失,重則造成家庭經濟危機、親屬間猜忌、失和,甚至涉及法律訴訟與賠償。就現實而言,如果財務問題發生在正式診斷為失智症之前,任何損失或所發生的借貸、抵押和贈與,比較難以失去認知或行為能力來宣告無效。但若患者已有診斷證明,相對較有保障。

  曾有人假扮失智榮民的義子,企圖侵佔其土地。但因為土地買賣過程記錄交易過戶登記時間,而這位榮民早已被診斷為失智症,公權力得以介入,經檢察官起訴,法院判決制裁被告圖謀不軌的行為。

  針對防患或避免失智症造成財務危機,有下列建議:

  1. 失智症目前大都由神經內科、精神科或記憶門診醫師會同社工、心理等相關人員作一連串的檢測,加上精密儀器檢查,往返醫院幾次後,大約半年左右才能正式開立診斷證明,領取重大傷病卡或殘障手冊。所以一發覺長輩行為持續異常時,不要以「老番顛」來看待,盡量及早就醫診斷。
  2. 若是在失智症正式診斷後,發生不當財務處理行為,可尋求仲裁或法律途徑,判斷當事人或被告的正當性。
  3. 可能的話,取得失智者及家屬同意辦理「財產信託」,許多大型銀行都有此類服務,但權利和義務有所不同,親屬可以比較選擇。
  4. 持可證明失智的文件,由監護人或主要照顧者至其經常往來銀行辦理「註記」,請求協助控管患者大筆金額的領取或匯款。
  5. 較周延的方式是至法院申請「禁治產」,但須經精神鑑定等程序,約半年時間才能完成宣告。

      其實,失智症的行為異常不只是財務問題而已,照顧失智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確定病症後,除了可採取適當措施確保財務安全,也可透過醫療體系及社福機構,獲得更多社會資源和更好照護品質。若有任何疑問或想了解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可至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或撥打關懷專線0800-474-580,或者洽詢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電話(02)2365-7780 轉14,或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電話(04)2473-1619,都可以獲得諮詢。

    (作者為醫師,現任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本文轉載自2008年6月「中華民國失智症照顧者協會」季刊6月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