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身障兒跨海出養

給伶伶:永遠的祝福

文/潘秀琴修女

  由於四肢殘缺,可愛的伶伶從一出生就被父母親遺棄在醫院裡,後來轉送到「天主教福利會」約納家園的育嬰中心,無庸置疑地,她絕對是需要做復健,所以到了四個半月大就被轉到幼嬰組。當時,我們很快把她帶到榮總復健科,先評估她在身心上有何最須要幫助的,在經過復健評估和腦波檢查,除了四肢殘缺,醫師還診斷她可能併有發展遲緩。毫無疑問,伶伶最急迫的是適時給予最需要的刺激,因為在嬰兒期的成長是很急速的。

   她是一個讓人一見到即產生憐愛的孩子,我每天都對主耶穌說:「主啊,請禰一定要幫助她在成長中堅強、又快樂。」

  一年後我們的觀察,伶伶是一個很有勇氣、毅力的孩子。從零開始學習對她雖是困難,但她有很強的學習動機,經過不斷的努力與練習,她克服了很多困境、進步神速,當她滿了一歲以後,她已由腹部伏俯爬行進而學會用缺了下半肢的膝蓋爬行;雖然她的雙手缺了手指,卻不因此退卻,反而努力地去嚐試扶物,練習站立。

  漸漸地她也開始呀呀學語,我記得在很巧合中最先發現她會發ㄉㄚ的聲音,那時,剛好她的鄰床幼兒伸手要拿她的玩具,她便發出一連串的「打、打、打……」,像是機關槍似的,那樣的景象令旁邊人看了會心一笑;接著她發出的是,ㄇㄚ、ㄇㄚ……,喊得阿姨們心花怒放,然後開始會叫阿姨、抱抱、喝完了、睡著了、回來了、好……,從此就有越來越多不成句但很有韻的句子出現,像是在說一連串的話,說得有聲有色,有力又宏亮,當時阿姨們都說「她將來一定是位語言學家」,我更自心裡高興知道她語言能力的發展是正常的。

  隨著音樂起舞是另一項令大家興奮的發現:每當她聽到音樂時,她會高興得揮舞著她那雙殘缺的手拍地板,搖擺著頭,很有節奏地舞動著像是一隻海獅似地,她很喜歡音樂且有節奏感!

  伶伶在她兩歲以後,就已跟得上同年齡的發展:可以爬得很快,一面爬一面管別的小朋友,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她也可以手扶物以一隻腳站立起來,而且話很多、很愛管別人、也很會告狀,或是仿照阿姨說的話,她的學習能力很強。她的所有一舉一動都讓人喜歡,好可愛,有時我望著她,期望她長大以後也保有此純真的心,不以她的殘缺而自卑。

  雖然照顧她的阿姨們都很疼愛她,但我知道她更需要一個家庭,賦予完全愛的照顧,因此我每天都為她祈禱,也不斷地祝禱著,希望能幫她尋找適合的家庭。

  果然天主聽到了我們的禱聲。當社工來告訴我們說:有一個很好的家庭想要接受她時,我們非常感動,哇!伶伶妳好幸運,妳終於有愛妳的父母了!感謝讚美天主!那時我幾乎感動得哭了,天主,禰真好,眷顧了禰的小女兒!

  在等待辦手續的過程中,有一天,她接到她的父母寄來禮物,和全家福的照片,很高興地拿著告訴大家說:「這是我爸爸媽媽送我的禮物!」我們拿著照片讓她認那位是爸爸、媽媽、哥哥、姊姊,為了讓她適應國外的家人與生活,我們天天都讓她認著照片。就這樣我們開始數著日子,期待著她爸爸媽媽早日來接她,同時我們也加緊幫助她多練習走路、語言。等著、等著,終於她的媽媽和姊姊決定於2007年6月9日來台!媽媽很溫柔,姊姊也很活潑,伶伶和她們幾乎一見如故,相處得很好。當時我不在場,只好打電話恭喜伶伶,在與她媽媽通話中,媽媽表示伶伶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她好棒!由媽媽的聲音中可以感受到,媽媽非常的喜歡她!她們要離台之前,我到家園去和伶伶說再見,也親眼見到了媽媽,我們互相擁抱時,兩人的眼框都紅了,我們彼此都互道:「謝謝!」

  伶伶!我永遠祝福妳,我把你媽媽送給我「妳的小相框」擺在書桌上,每天看到它就對妳說:小伶伶,加油!妳知道妳很幸運嗎?!我每天為妳祈禱,希望妳在這溫暖和有愛的家庭中快快樂樂地成長。

(作者任職於「天主教福利會」幼兒組。本文轉載自該會2007年9月「露萌會訊」153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還好,我們收養了她!

文/范道莊

  「餅乾生氣了!」莉莉突然冒出這句話,只見母親瑪莎氣定神閒的把一份漢堡放進烤箱加熱,原來莉莉餓了。五年前,莉莉8歲時,經診斷確定為自閉兒。當時瑪莎和先生漢斯心情相當複雜,一方面因為長久的困惑終於有了答案,覺得鬆了一口氣;另一方面卻因為知道女兒一輩子無法獨立過日子,而倍感心疼。

第一眼見到莉莉立刻愛上她

   莉莉是早產兒,出生時體重只有950公克。當年媽媽懷她時,遭先生多次暴力對待,迫使莉莉提早11週來到人世,也造成她有新生兒黃疸、腦膜炎、右側中耳炎、新生兒貧血等狀況。媽媽知道自己無法也無力獨立撫養莉莉,於是把她交給「天主教福利會」,希望為她找個能好好疼愛、照顧她的新家庭。

  8個半月大時,莉莉到了荷蘭。喜歡孩子,希望擁有一個大家庭,並曾經參加收養組織活動的年輕夫妻漢斯和瑪莎,懷著滿心喜悅迎接莉莉回家。

  即使事隔10多年,瑪莎仍清楚記得,在機場第一眼見到孩子就立刻愛上她的那份滿足感。不過成為母親的驕傲和喜悅,又擔心自己是否能稱職的複雜情緒,也同樣讓瑪莎不由得有些焦慮。

有女萬事足,為人父母真喜樂

  漢斯和瑪莎可是等了三年多,才盼到自己的孩子,親朋好友莫不為他們高興。歡欣的氣氛很快打消了瑪莎心裡的不安。在荷蘭有個傳統,家裡生女娃兒需準備甜餅乾,上面並灑上粉紅色小糖粒和大家分享。瑪莎記得當年她可是親手做了三百多個,因為有太多親友來家裡看新寶寶,她要讓每個人都吃到餅乾,因為莉莉可是他們夫妻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瑪莎是家裡的老么,上有七個姊姊和三個哥哥,因為沒有育兒經驗,當社工的大姊特別到家裡住了好幾天,教他們夫婦如何為寶寶洗澡、吃飯及換尿布。在大姊的協助下,他們夫妻漸漸擺脫新手父母的生澀,並在學習過程中更加體會為人父母的喜樂。

發現女兒躲在自己的堡壘,難以溝通理解

  莉莉是瑪莎家族第32個子孫,漢斯家族第一個孫女,備受兩家人寵愛。不過隨著莉莉年齡增長,夫妻兩卻感到越來越挫折。因為他們發覺無法和莉莉正常溝通,好多時候孩子對事情的反應讓他們摸不清頭緒。帶孩子出門,有時她會在公共場合突然大叫或大笑,更多時候,她像是躲在自己的堡壘裡,說著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語言。

多年之謎終於解開,原來莉莉是自閉兒

  瑪莎和漢斯一直以為,莉莉早產造成她發展遲緩,所以她學習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還有溝通困難都是可以接受的。他們相信只要慢慢教,假以時日她就能學會。

  不過莉莉異常的情緒表達方式,仍使他們倍感困惑,甚至相當沮喪。尤其到了入學年齡,莉莉的學習能力和行為和一般孩子相比更是天壤之別,他們知道事情有些不對勁兒,於是他們開始尋求更多的資源,希望找出究竟是甚麼原因,讓甜美可愛的莉莉那麼難以捉摸!歷經多年摸索,直到莉莉八歲那年,瑪莎和漢斯找到海牙大學一位教授,不過五分鐘的談話卻解開了多年之謎,原來莉莉是自閉兒。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引起的發展障礙

  依據「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資料指出,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從小開始便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困難,很難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及一成不變,也難以更改固定的玩法與行為。

  換句話說,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因此從幼兒時期起,便可能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不怕陌生人、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缺少一般兒童的模仿學習、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困難。

  此外自閉症患者在了解他人的口語、肢體語言、或以語言、手勢、表情來表達意思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難度。大約有50%的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有語言的自閉症兒童,則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特徵。(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全心接受莉莉,因為她是我們的女兒

  瑪莎說,瞭解自閉兒的特殊行為模式後,她不再自責,因為知道了孩子異於其他孩子的行為,不是因為她這個當母親的不懂得如何教導,也不是因為孩子學不會。他們夫妻不再沮喪而是全心接受莉莉,並積極為她尋求更多正確的醫療及教育資源。

  由逐漸累積的知識中,他們懂得自閉兒有一定的生活模式及飲食習慣,不喜歡也很難接受新的變化。如果一旦習慣的模式改變了,他們就會感到焦躁不安。在家、在自己房間、在車上、在教室,不論在哪裡,他們永遠有固定的位子。同時瑪莎和漢斯也開始逐漸瞭解,莉莉偶而會說出的特殊用語,譬如:餅乾生氣了,指的是甚麼意思。

  2006年3月,我因為公事順道拜訪漢斯夫婦,和他們從早到晚一起生活了三天。這是第一次有機會和荷蘭收養家庭,那麼近距離的接觸,深深被他們無私的愛感動。

  印象中只要是在室內,莉莉總喜歡坐在爸爸或媽媽的腿上,一手環繞著爸媽的頸脖,另一手放在嘴邊,睜著一雙無邪的大眼看著人。你逗弄她,她會轉過頭去或把臉躲在爸媽胸前。那種完全的信任和依賴,就像天下所有的女兒一般!

坐在爸媽身上是莉莉最感安全的方式

  莉莉今年已經13歲了,身型和同齡孩子相比,顯得嬌小。不過27公斤的體重,坐在爸媽身上也是不輕的重量。由於這是她最感安全的方式,雖然很多人勸瑪莎和漢斯應該訓練她更獨立了,他們卻捨不得。

  莉莉的語言能力不錯,喜歡發問。聽不懂荷蘭文的我,以為她總是和父母有問有答,後來才知道她其實說的,都是一些沒有意義的話。然而我從未看到瑪莎或和漢斯顯露初不耐煩的神情,他們總是輕聲細語的回應。

  13歲的莉莉,除了我們以為的語言能力,生活完全無法自理。荷蘭氣候乾燥,莉莉皮膚不好,每次洗完澡,瑪莎會為她擦乳液,她則每次都會發脾氣。每天早上莉莉到特殊學校上課,瑪莎一定送她出門搭校車,而且一定會跟她揮手說再見,不過這麼多年來,莉莉從來沒有轉過身跟媽媽揮過一次手。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會無怨無悔的疼愛她嗎?

  莉莉有極度的不安全感,雖然瑪莎每天為她準備一份三明治當午餐,但每天她都原封不動的帶回來,因為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莉莉不會吃任何東西。為了替她補充營養,每晚瑪莎會把維他命溶解在果汁中再給她喝。因為曾發過癲癇,莉莉每天還得吃藥,不過她不喜歡藥味,即使混在果汁中也不喝,所以瑪莎和漢斯每天例行的工作之一,就是想個好辦法讓她甘心服藥。每次看瑪莎和漢斯耐心且細心的照顧莉莉,一口口餵她吃飯、餵她喝水,打點她的服裝儀容,常會問自己:如果莉莉是我的孩子,我也會這樣無怨無悔的疼愛她嗎?

  其實真的不敢說我會,因為天天照顧莉莉這樣的孩子,任何人都應當會覺得精疲力盡,難道瑪莎和漢斯不會嗎?瑪莎說,莉莉小時還好,他們不覺得太困難。現在她大了,偶爾他們也會希望有自己的時間,可以有個稍微喘息的機會,以前捨不得把她放到寄宿學校,如今如果真的覺得自己不行了,則會為她安排好一個適合的地方,譬如週末臨時照顧中心。

還好我們收養了她

  問他們會擔心莉莉的未來嗎?瑪莎說,荷蘭對身心障礙者有很好的一套照顧制度,莉莉20歲前都可待在特殊學校。至於20歲以後,瑪莎說他們知道不可能一輩子把莉莉放在身邊,再說他們也會變老,所以已經開始規劃。不過眼前即將到來的挑戰是莉莉即將進入青春期,除了生理變化,癲癇是否會再發作,都會影響照顧莉莉的方式。

  聽著瑪莎和漢斯緩緩談著莉莉的將來,我不禁想問他們,是否曾經遺憾收養莉莉?瑪莎則以她一貫溫柔和緩的語氣回答我:「好多人問過相同的問題,我總是告訴他們:還好我們收養了她。」

(作者任職於「天主教福利會」公共事務部。本文轉載自該會2006年9月「露萌會訊」149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Meiling Day,Family Day,Our Day

文/楊淑宜

  這是第三次造訪荷蘭,但卻是我在「天主教福利會」工作近五年來,第一次參加一年一度的「Meiling Day」活動。「Meiling Day」取自合作機構單位的名稱,它是我們在荷蘭合作的國際收養機構。每年,他們會為所有被收養的孩子與收養家庭,舉辦一個團體聚會活動,讓收養父母與孩子們能夠有認識與互動的機會,而活動當天也會邀請合作的機構員工共同參與,而這自然包括了在台灣的我們。往年總聽其他參與的同事們,喜悅地分享當中的感動、興奮、疲累與開心,而今年(2007)身歷其境的自己,情緒更是 High 到不行且難忘的…。

  第一次有機會親眼見到已經出養到國外的孩子,是在2006年到美國的時候。那次因為是非正式的拜訪活動,因此雖然只見到二個孩子,但因有自己服務過的個案,看著孩子的落落大方綻放的笑容,聽著收養父母與我分享她們和孩子的生活點滴,都讓我難忘與感動……。而此次的活動是在一個海洋公園舉行,在海豚表演館裏,我看著幾百個收養家庭手上,或牽、或抱、或身旁跟隨著,與自己膚色不同的大小孩子,心中自是五味雜陳……。這些自己曾經抱過或看過的孩子,和自己來自同樣的種族與國家,但現在卻是說著我所聽不懂的語言。相反的,眼前這些長相不同的一家人,卻有著愛及親密的交流互動……

  到了和收養家庭與機構人員正式見面的時間了,儘管活動前我們同行的四個人已經依據同事們的交代,大致分好各自的工作角色,有人負責拍照、有人負責紀錄名單、有人負責溝通;但實際現場實在太多人了,收養家庭自然分成了兩列,而我們也從四人一組分成了兩組,過程中,就真如同是個「記憶大考驗」,每個收養父母親都希望我們能夠認出她們的孩子,說出孩子們的姓名,可忘了我們這四人可分別為30歲」40歲」50歲及60歲的代表啊!(話說人啊!過了30歲,記憶力可真的是會大大變差啊……),加上孩子可是天天都在變化的,怎麼感覺出國沒多久,孩子看起來氣質與感覺就是不一樣了?這可苦了我們,也因此過程中不斷的聽見我們說:「嗯?嗯?……啊?啊?……是?是?……」,或是聽見我們大叫:「啊!真的是她(他)嗎?」同時收養家庭會希望藉由我們,知道在台灣原生家庭的情況;而相對的,我們也想要知道孩子被照顧的情況,與在當地的生活……。就這樣的,我們陷在不間斷的尖叫、大笑、相機不斷卡嚓的聲音,與短暫的對話中……

  儘管平時在台灣的原生家庭與我們,可以定期從收養家庭寄來的書面報告與相片中,看見孩子的成長情形。但是能夠親眼看見或是接觸到這些孩子,還是讓我們真的、真的安心不少,尤其是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那兒獲得了適當的生活照顧與醫療。雖然曾有些長大回來尋根的孩子們,與我們分享她(他)們因為被收養的身分而受到的衝擊,使我們感到心疼,而我們總也遺憾著,為何有這麼多可愛的孩子們,不能留在原生父母親的身邊?不能留在這個他們出生的國家中?但是在不得不的選擇下,還是需要這樣的服務時,似乎就需要這樣的回饋與見證。

(作者為「天主教福利會」家庭服務組組長。本文轉載自該會2007年12月「露萌會訊」154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返鄉尋根,因「愛」豐富溫暖

文/「天主教福利會」公共事務部

  2006年元月,「天主教福利會」在和國外收養家庭聯繫的年度英文會訊中,邀請16~25歲的被收養孩子回台參加「第一屆返鄉尋根之旅」,名額20人。結果一共有荷蘭、美國和加拿大三個國家11個孩子,參加為期21天的活動。

  三個星期的活動自7月3日開始,第一個星期分別在嬰兒組和幼兒組當志工,協助並學習工作人員照顧嬰幼兒;第二個星期環島旅遊,藉機認識他們家鄉的各地風情。第三個星期除了繼續志工服務,還學習中文。

  在這期間,大部分的孩子在社工的協助和安排下和原生家庭的親人見了面。孩子們以成熟的態度,理解並接受當年被親人出養的事實。因為相見,也讓他們確認血緣親情,始終是他們和家人之間不變的連繫。同時孩子們因而更能體會,一路走來養父母對他們付出的無私關愛,何其深遠!

  孩子在活動結束,離台前告訴我們,這三個星期的經歷具有「改變一生」的影響力,因為「返鄉→回家→認親」填補了生命中原來的空白。而這其間的淚水、歡笑、無法預期的情緒波動以及許多的感動,讓我們更加肯定一個好的收養關係,確實給了這些無法在自己親人身邊成長的孩子,一個「新生」的機會。

  誠心祝福這些勇敢的孩子,你們讓我們學會並懂得,有時生命中也許以為的「遺憾」會因為「愛」而變得豐富溫暖。

(本文轉載自「天主教福利會」2006年9月「露萌會訊」149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媽咪,請您一定要加油!

文/許瑛琄

  「寶貝!請你一定要相信,媽咪不是不要你!我是希望你可以過更好的生活才將你交托給現在的你的爸爸媽媽,讓他們來照顧你,而不是跟著我過苦日子。請相信,媽咪愛你,你永遠會是媽咪心中最珍貴的寶貝。」

  這段話幾乎是每個媽媽,打從決定出養寶寶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劃在她心中,不停重複播放的對白!我們都「知道」要和自己的至親骨肉分離會是一件多麼令人不捨與心痛的事情。

  但是,除非是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有過類似失落經驗的人,否則絕對沒有人可以真正「體會」到在夜半人靜、思念來襲時,只能暗暗獨自啜飲淚水,默默承受這椎心刺骨的痛楚究竟有多大?也不會有人知道做了出養決定的媽媽們,在未來漫漫的人生旅途上,需要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繼續向前走,好好面對未來每個沒有心肝寶貝陪伴著的日子?

  從事收出養服務工作多年,自己的心境與情緒總是跟著這些出養媽媽與收養父母,一起遊走在至樂與極悲的兩極端之間。身旁的好友常會驚訝我似乎可以在這兩端的強力震擺下,依舊維持平衡地過著我的生活。面對這樣的「崇拜」,我總是淡淡地回答:「畢竟,這不是我的生活、我的決定啊!」雖然是這樣輕描淡寫的就一語帶過,然而,因著這兩極端的情緒起伏在我心中所激盪出來的漣漪,並非真的那麼淡然、毫無痕跡!

化悲憤為力量——媽媽,希望妳過得更好

  在陪伴出養媽媽的過程中,我總是提醒自己要耐心傾聽她們的難過與悲傷,當她們的心情垃圾桶,從中學習同理心,並在她們脆弱無力、對生活感到失望時,站在正面積極的那一方,鼓勵她們去面對生活的各種困境,堅持勇敢地走下去,去期待將來的某天,孩子回來尋根的那一刻,讓她們在腦海中繪畫出這個母子相逢的景象,希冀藉由這些鼓勵讓她們從中獲得繼續生活的能量與勇氣。

  當她們或因生活不順遂、或因情感再次受挫、或因過度思念寶寶,整個心境掉入谷底、找不到向上爬的動力時,我總會拋出這樣一個問題給她們:妳希望將來寶寶看到的妳,是個怎樣的母親形象?是一個做了出養決定後,從此一蹶不振,生活失去方向與目標,從此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或是一個化悲憤為力量,重新定位出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比以前更好、更平順的人?

  為什麼我會這樣問?因為我總試圖去想像,如果我是被出養的孩子,在將來的某天,與那麼愛我卻又不得不把我送到另個國度去生活的親生母親碰面時,我會希望看到怎樣的媽媽?

  或者應該這樣說,我會試圖去想像:當出養的孩子與生母重逢時,給孩子怎樣的母親形象,才會幫助孩子去稍稍彌補一些因為出養在心中所造成的缺憾?因為,當孩子離開媽媽的那一刻起,在孩子的心中就已經有了一個永遠的失落存在了!所以,該怎樣做才能讓這個失落所造成的缺憾少一點,在我看來該是每個出養媽媽們該要負的責任。

因愛出養,為愛收養

  2007年夏天,有幸得以和一群回國尋根的青少年們相處,讓自己有機會親自去「嘗試體會」出養孩子的心境,聊聊他們這幾年的生活,談談他們身為養子女的心聲。我發現,甚少孩子對當初媽媽的出養決定感到不諒解,因為在新的家庭中,他們的的確確獲得了滿滿的愛與完整的照顧,並在養父母的正向教導下,對自己的生母心存尊敬與感激之情。

  尊敬媽媽做這個決定所表現出的無私的愛,感激媽媽做這個割捨來使他們這個家更形完整。孩子們能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他們的生母,真的是件很美的事,是「因愛出養,為愛收養」的最佳寫照!

  然而我也發現到,當孩子與生母重逢時,生母現今的生活狀況良好與否,對於孩子是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自己被收養的身世有著絕對的相關性。

媽咪,想聽見孩子對妳說什麼?

  「幸好我被收養了!」同樣的一句話,卻可以顯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

  當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母親在出養他們之後,並沒有如預期地因為減少了養兒育女的壓力,而回復到較佳的生活軌道上,反而從此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的過日子,生活一如以往的困頓。孩子幽幽的道出:「幸好我被收養了!」這句話聽在生母的耳中,相信會是相當地刺耳且難以接受的!但這該責怪於孩子的不懂事嗎?或是應歸咎於生母並沒有在做出這個決定後,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繼續過生活?

   讓我們試圖換個畫面。當孩子與生母都如願以償的見到面,一解多年來的思念之情,母子彼此關心瞭解著這些年來各自的生活狀況,母親能以很坦然的態度來面對孩子,和孩子分享這些年來她的努力、她的生活。孩子在確知母親的生活在這些年來和他一樣,是穩定的、是安全的,在心中暗自對自己說:「幸好我被收養了!」因為這樣,他的媽媽才有重新獲得新生活的機會。這不是個很溫馨、很美麗的畫面嗎?

媽咪,想對孩子說什麼?

  同樣的一句話,卻蘊含著兩種不同的心情寫照!親愛的媽咪!您希望聽到的會是哪一種?

  本著這樣的想法,支持我繼續扮演著積極的陪伴者角色,在每個出養媽媽們面臨生活中的困境時,持續不斷的為她們加油、給她們打氣,期望可以幫助她們在心中一點一點地描繪出母子重逢的溫馨畫面,並期待著這個美麗畫面成真的那一刻的來臨!讓媽媽們儲備好能量與勇氣,親自和孩子訴說那段在心中重複播放著的對白:「媽咪是愛你的!你真的是我心中永遠的寶貝!」

  「媽咪,請您一定要加油!」為了出養的孩子、為了每個出養孩子的媽媽,我會在心中一直不斷地為她們這樣祈禱著。

(作者為「天主教福利會」收養組社工。本文轉載自該會2007年12月「露萌會訊」154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