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身障兒回歸幼兒園

阿寧與大象屁股

 文/徐君蓉

  阿寧(自閉兒)來到豐原市私立「蒲公英托兒所」已經過了一個學期,蒲公英的人、事、物都是他熟悉的。在經過小班與中班的生活後,阿寧要上大班了,在大班生活中他會接觸新老師與新朋友,在短短一年的大班生活中他與周遭的人、事、物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火花,阿寧身邊的老師、同學也在這些火花中獲得了許多新體驗。

阿寧心裡想:親愛的蚯蚓大哥請幫我看好小花苗,別讓蟲兒把它吃掉了。<

  8月新學期開始,阿寧接觸我們班,在生活的適應上並無特別的狀況,與孩子間的互動並不多,最主要的互動對象仍然是以我為主,其他時間例如玩玩具時間大多都是單獨一人玩,在邀請之下會與孩子共同玩一份玩具,但彼此之間是無互動與交集的。當發現這樣的情形時,就會邀請班上幼兒與他一起玩,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除此之外,阿寧的爸爸媽媽想出了一個很棒的方法,就是將班上的成員一一拍攝下來,在家中利用圖像的記憶加深阿寧對班上小朋友的印象,藉以幫助他更快熟悉班上的同學。在家庭與學校密切的合作下,他很快地熟悉了一部份幼兒,與孩子的互動上也有了很明顯的進步。

  開學之初,除了與孩子的互動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之外,阿寧的「午睡」則是另一個困擾。午睡房微弱的光線伴隨著輕柔的音樂,讓孩子們很快地進入夢鄉,唯有阿寧張著大眼四處搜尋,翻來覆去好一陣子,就是不想閉上眼睛好好休息。雖然他並不會出聲音打擾別人,但是希望他能在午睡時間裡休息一下,因此邀請他躺在我的旁邊陪他慢慢入睡。開學一個禮拜,阿寧午睡的情況依然未獲改善,為此詢問帶過他的老師,以瞭解他之前午睡的狀況。老師表示,阿寧之前的午睡眠情況很好,時間到了就會慢慢入睡,並不會像現在翻來覆去,久久不能入睡。終於在某天的午睡時間發現了影響阿寧午睡的原因,這天午睡時老師因為忘記放音樂,結果發現阿寧竟然很快就入睡了,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故意在午睡時間內不放音樂,結果他依然很快就入睡了。這下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為音樂能幫助孩子入睡,沒想到卻是影響他入睡的原因。有些自閉症的孩子對某些聲音的確會特別敏感,這一次的事件對我來是一個難得的經驗,在未來接觸到這類幼兒時會更細心地察覺到細微的部分。

  時序進入秋天,中國的三大節日之一「中秋節」也即將到來,家長送給孩子們的柚子一個個放在小矮櫃上,準備在適當的時間裡進行分享。某天發現阿寧站在小矮櫃前,連他最愛的玩具都無法吸引他,正當覺得奇怪時,只見他將這些大大小小的柚子按照順序排列著,每一顆柚子都有其一定的位置,這些柚子顯然已成了阿寧練習分辦大小排出序列的教具。當他發現這些不按大小順序排列的柚子時,竟會主動將它們排整齊,一方面覺得阿寧的動作好可愛,另一方面也讓人擔心如此強烈的秩序感是否會影響以後的生活。果然不出我所料,在進行自由操作練習前,執意要將自己的名牌掛在固定的位子,若其他幼兒正巧掛在這個位子上,他會將幼兒的名牌拿走,將自己的名牌放上去。當他為自己建立一套固定的模式後,要做改變似乎並不容易,但是也發現經過幾次的堅持,他也可以接受放在其他位置。

  開學3個月後,漸漸發現阿寧的專注力一天比一天更進步。一日在日常區進行操作時他選擇一份「串手環」的工作,教具的內容物有各種顏色的小珠子及細鐵絲,要將這些小珠子串入鐵絲中,需要較長時間的專注與手眼協調的能力,才能完成一個小手環。在進行此項教具的操作時,阿寧整整坐在位子上有30分鐘之久,這30分鐘裡他只專注地進行串珠子的工作,雖然之後只看到細細的鐵絲上只串了一點點珠子。當他完成作品的同時,也在他的臉上看到了挑戰自我成功的自信。愛現的阿寧,完成了漂亮的手環後,拿著手環到每一間教室跟其他老師們分享著自己的成品,最後,這個花了30分鐘完成的手環,他決定要帶回家送給媽媽。這一天的操作對他來說是一大突破。開學之初,阿寧的專注時間大約在10到15分鐘之間,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已經延長到30分鐘,往後的日子裡阿寧參與活動的時間都維持在30分鐘左右,被外界事物影響的情況也相對減少了許多。當初家人也很擔心他的專注力問題,接下來他將面對小學生活,延長他學習時間是絕對需要的。

  一個禮拜的寒假結束了,經過一個學期,阿寧與班上孩子的互動有了更明顯的進步,除了會主動邀約孩子一起玩之外,對於身邊所發生的事也會主動關心,同時主動提出問句的情形大增,例如:畫畫時間阿寧在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後,會在教室裡看其他孩子畫畫,會問孩子畫什麼。

  在與幼兒的互動中,刻意安排阿寧當小幫手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他會很樂於進行這項工作。在發美勞材料時,發現阿寧會先叫出自己比較熟悉的幼兒姓名,對於不熟悉的幼兒需要從旁協助。另外他可以很完整地將事情傳達給第三個人,與大班孩子所能完成的能力是相當的。

  大班的幼兒開始進行注音符號的書寫與繪畫日記兩項作業,阿寧與其他孩子一樣也有自己的作業,尤其在繪畫的部分,他常以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與小昆蟲做為繪畫的主題,從他的繪畫當中更可以發現他是一個很單純的孩子。某日的繪畫日記阿寧用簡單的線條畫了一個主題,媽媽在他完成這項作品時在一旁加上了繪畫的主題,看了媽媽所寫的主題後讓人忍不住地大笑,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清楚的圖像,原來阿寧這次的繪畫主題就是「大象的屁股」,好有趣的主題!而且只用了簡單的線條,就將「大象的屁股」畫出來了。與繪畫日記相比之下,注音作業相對地不受阿寧的喜愛,使用鉛筆書寫注音對他來說,是一項難度很高的工作。每一次在書寫注音作業時,都需要家人在一旁陪伴他、鼓勵他,才可以在固定的格子裡寫出注音,每每與阿寧的父母談到他的情況時,都讓老師深深地感受到父母親在阿寧的身上花許多心思,讓他的生活更加正常化。

  每個學期固定舉辦的家長聯誼活動,在涼爽的夏夜裡,一群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苗栗勝興車站附近的山區,這次的家長聯誼主要藉著「賞螢」的活動,拉近班上家長之間的距離,讓彼此有機會認識。對小昆蟲、小動物熱愛的阿寧,早在活動進行的前幾週就已經非常期待。這一天終於到來,一行人花了約一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寧靜的鄉間,活動前的行前教育讓大家做了最好的準備,阿寧記住了在行前教育中所交代的事:手電筒要加上玻璃紙減低光線的刺激、一定要跟著爸爸媽媽……,他都記住了。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阿寧靜靜地觀察著這些黑夜裡的小精靈,透過實際的觀察讓大家對螢火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即使活動結束後,大家仍然常會提起當天的賞螢活動,阿寧也會主動翻閱在教室裡有關螢火蟲的書籍。

  在短短一年的大班生活中,阿寧的成長與進步依然深刻地留在腦海裡,翻開筆記,這些生活上的小故事彷彿就像前幾天發生的事,一直到現在,看到留在筆記中阿寧的大作「大象的屁股」依然驚喜。回想起畢業典禮當天,阿寧輕拍著老師的背、安慰著老師不要哭的景象依然感動。感謝阿寧帶來了愛的禮物,讓我們一同成長。

 


×    ×    ×    ×    ×    ×

阿寧的回應與叮嚀

文/傅秀媚

  『如果,有一天我的小孩子能夠跟一般的小朋友一樣,背起書包,輕聲的跟我說:「媽媽,我要上學去了。」即使是一句很普通的話,上一個很普通的學校,我想,我都會非常非常的高興。』這也許就是許許多多發展遲緩或特殊兒童家長的心聲,但是對一個特殊兒童來講,要進入一般的幼托園所就讀,其實是充滿困難的。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們很清楚的閱讀到一位自閉症的孩子在家長、老師以及園所的配合之下,如何的從踏進一般幼托園所開始,到最後終於看見他的成長,這是一段非常艱辛的路程。任何一個融合教育的成功,都不是單獨只靠一方面就可以的。

  學前階段是最佳融合時機,是因為學前階段是較容易將特殊幼兒學習目標融入課程當中,而且在學前階段並無課業壓力,也能多提供機會讓幼兒彼此互動,建立自然友誼。在學前階段多以遊戲的課程型態進行教學,在無課業壓力之下,特殊幼兒能夠在融合環境中自在的學習基本能力。

  從社會能力方面,融合教育可提供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有更多互動的機會(毛連塭,1994),許多研究中,也發現融合教育可促進特殊幼兒同儕互動的機會。特殊幼兒透過同儕刺激,各方面的領域發展皆有所進步。張翠娥(1999)歸納出特殊幼兒在融合班級的學習成效,包括「語言方面有進步、較能遵守常規、專注力較持久、有較高層次的社會互動、生活自理能力與獨立性以及學習方面都有進展」。由此可見學前融合教育對於特殊幼兒收穫頗豐,連帶不僅影響特殊幼兒,一般幼兒也深受其惠。一般幼兒如在學校懂得照顧特殊幼兒,相對也會擴及對家人(邱麗娃,1999),此外,特殊幼兒安置在普通班,很少會發生一般幼兒從特殊幼兒身上習得不適當的行為。

  在整篇文章當中,我們看到了成功的融合教育必須要有許多的配合事項,首先是家長的態度。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媽媽從一開始可能有一些懷疑、一些猶豫、一些害怕,不曉得自己的小孩子在進入一般幼托園所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當然,家長的期望永遠都是孩子可以在一個環境當中,不但他個人的能力能有所提升,也期望他的社會能力能有所表現。但是,這個過程可能是相當漫長的,媽媽不斷的付出,也充分的配合,最後我們才能看到,孩子在這整個過程當中的成長。

  其次是老師的態度。如果說一個特殊幼兒就讀於普通班,不會給老師帶來任何的困擾,那的確是騙人的,尤其像自閉症的孩子,因為他本身的特質,特別是在固執行為方面,往往都會造成帶班老師很大的挑戰。我們也可以看到,老師從一開始常常會感到不知該如何是好,到後來慢慢摸索出自己跟個案的相處,也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的去追求一些新的資訊,所以,到最後可以有令人驚訝的結果。

  最後,是在園所的部分。其實在融合教育的過程當中,最常遭遇到的阻礙,不是孩子本身的特質,也不是園所的老師願不願意接納,而是普通孩子的家長,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一群孩子的。因為普通孩子的家長,比起老師更沒有管道去獲知特殊孩子的特質,也因為不了解,所以,往往會有一些誤解,甚至於排斥。因此,園所就必須不斷的宣導、不斷的提供支持和鼓勵,這樣才能讓帶班的老師和一般兒童的家長能夠慢慢的去了解這群孩子,進而接納他們。在整篇故事的敘述當中,我們覺得非常欣慰的是,在家長、老師以及園所的充分配合之下,看到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如何在一個一般的幼托園所當中,不斷的蛻變、成長。我們也期望很多的幼托園所可以透過類似的方式進行融合,也希望所有的家長跟我們主角的媽媽一樣,一定要放開手,先踏出第一步,你才能夠替你的孩子尋找更廣闊的天空。

(作者徐君蓉為「蒲公英托兒所」老師,傅秀媚為台中教育大學早療研究所所長。本文轉載自「台中縣私立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2007年1月出版之《回歸——不一樣的孩子上學紀實》一書,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順子的天空

文/廖滿琴

  順子(肢體障礙兒)回歸豐原市「東之寶托兒所」融合學習半年,因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讓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許多,在小億老師和回歸特教老師用心陪伴下,與同儕間互動關係良好,很快地適應團體生活。我們討論順子其獨立性已成熟,準備讓他轉入一般幼托園所融合學習。

順子(中),小心!慢慢來!你一定可以的。

  合宜的幼托園所是融合學習的最大前提。而順子是單親家庭,每天的接送問題會影響爸爸的上、下班,而由奶奶來接送的話又有安全上的顧慮,基於如此,我們的首要考量便是住家附近的幼托園所。而父親也期待順子能進入社區公托就讀,便主動前往報名,但因園方考慮到本身軟硬體資源均無法給予行動不便的順子有效支持,所以婉拒了家長。

  「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不忍家長被拒受挫,特地再與園方聯繫,瞭解原因,並讓園所老師明白案家的困境與期待;另一方面我們也到園所做環境評估,確如園方所說,該所是老舊建築,學習環境對多重障礙的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我們試圖要家長重新思考,讓順子回到『東之寶托兒所』就讀。」但爸爸提到:「再一年順子就要進入國小讀書,在成長過程中,他一定從小就要學習面對不利的環境。」因著「不可因陌生環境而退縮」的堅持,順子爸爸主動與「信望愛中心」老師深談,並以家長的期待與毅力來說服園所老師。

  在回歸的過程中,順子遭遇了許多困難,但在老師們耐心與愛心的引導下,也逐一克服。現在順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明顯進步,凡事學著獨立完成,溝通表達上也可讓人聽懂。另外,透過模仿的方式,順子也能瞭解團體生活中應該把哪些事做好,逐步達成人際關係的目標。

  為了完成家長的期望,「信望愛中心」更積極開發新的回歸園所,其間再次連絡「豐原市立社皮公立托兒所」老師。在電訪中,我可以理解一般幼托園所老師的擔心,因顧慮人力不足無法照顧好身心障礙學生,而拒絕家長。在暸解園所老師擔心的事後,我們承諾會全力支持老師並協助解決問題,另外也讓老師進一步暸解「信望愛中心」推動幼兒回歸融合方案的實施計畫相關細節,終於得到老師的首肯,願意給順子回歸學習的機會。最後,感謝豐原市立托兒所傅錦圓組長大力促成,讓「信望愛中心」能順利連結豐原市立公托園所資源,以滿足家長的期待,更感謝順子父親的極力爭取,讓我們有機會一起努力。

×    ×    ×    ×    ×    ×

順子的回應與叮嚀

文/傅秀媚

  順子真是個命運乖舛的孩子,通常在生產過程出現問題,而導致母親死亡的案例中,許多孩子後來會成為家庭中背負罪惡的人,但是,順子很幸運的,雖然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卻有疼愛他的父親、姑姑與祖母,以及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本文可以從二個角度切入,一個是家庭功能,另一個是平行的轉銜。從家庭生命週期的理論觀點來看,幼托工作所服務的幼兒,其家庭通常也正處於創生不久且充滿挑戰的發展階段,倘若孩子有特殊需求的狀況,對於整個家庭系統將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壓力,甚至造成家庭解組的現象。

  幼托園所的老師在園所進行有關幼兒的學習活動時,由於需要家長的協助及配合,以便於共同促成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所以有和家長溝通的必要性。

  對孩子而言,家庭是他們第一個生活的小系統,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學習的安排逐漸擴展到托兒所、幼兒園等機構,在這些不同的生活場域,幼兒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皆影響他們的生理、心理發展,也使其社會行為變的更為複雜,而這些不同的利基(Niche)共同滋養著孩子的成長。

  成功的轉銜服務應具備下列五個特徵:

  1. 需要經過事先計畫(Planning)。
  2. 是個別化的(Individualized)。
  3. 需要分享資訊、彼此信賴和大量溝通。
  4. 能使父母有權為孩子擁護(Advocate)他的需求。
  5. 能夠持續的被評估。

  國內學者李永昌(1990)認為成功的轉銜服務在執行時有幾項特點:

  1. 訂定有系統且跨機構間的個別化轉銜計畫,以便能確實實行。
  2. 轉銜計畫應及早訂定,以便能提早對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進行教導。
  3. 儘早訂定轉銜服務過程應參與之相關人員,如教育人員、社工人員、醫療人員等,以便得以共同發展與提供相關計畫和所需之服務。
  4. 指導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所需之相關社會適應與生活自理的技巧。
  5. 執行時,儘量提供真實情境,將所學之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6. 發展日後的訓練方案,以便相關人員能提供往後所需之服務並做好後續之追蹤。

  一個成功的轉銜服務和相關措施,包括了準備、設計、執行、後續評鑑的過程,此過程有賴於機構所有參與人員共同努力,且需及早計畫。

  父母參與兒童的轉銜計畫,是幫助兒童順利獲得下一階段所需技能的關鍵因素。父母可在進行評估時提供相關的資訊、心理上的支持、也可協助或教導孩子日常生活或社會技能及運用社區資源的能力和機會。

  在擬定轉銜服務計畫過程中,父母關心的議題包括:孩子在校是否受歡迎、對於家長的要求和詢問學校方面是否有所回應、相信學校相關人員會關心孩子、是否能與學校人員建立互信和尊重的態度。

  因此,從機構平行轉銜至幼托園所時,原先機構之教師與未來園所的老師應密切配合並持續連絡,才能達到順利轉銜的效果。

  孩子在日常生活上的主要照顧者,或有關其法律上權益維護之監護人,原本應該是真正在家中主掌其教養權利和家庭運作的關鍵人,也可能會因為家庭狀況的改變而讓家庭其他成員擔任這親職的位置,一起扮演「家長」的角色,角色的分化與成員的多樣,增加了親師溝通的複雜與困難度,這也是幼教人員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與學習的重要課題之一。

  教師如何與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建立緊密的關係,並藉由幼托園所的教育介入,協助幼兒(尤其是特殊需求幼兒)從家庭進入社區、走向社會,是現代幼兒教育中親師角色關係的首要任務,而這需要依靠良好且有效的親師溝通來達成。

(作者廖滿琴為「台中縣私立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教學組長,傅秀媚為台中教育大學早療研究所所長。本文轉載自「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2007年1月出版之《回歸——不一樣的孩子上學紀實》一書,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插圖: 

庭萱的假漢堡

文/林旭昌

  帶庭萱(唐氏兒)回(台中縣梧棲鎮「綠太陽托兒所」)已快兩個月,萱的自理能力大有進步,進到教室後能自動做完該做的事,上廁所、喝開水、餐前洗手等瑣事已不大需要我叮嚀,看著萱的進步我也很高興,只是常規上還要努力。心急的萱最討厭等待,所有需要「等」的事情她一律快速解決,「插隊」是萱常上演的小聰明,無奈我技高一籌,大多在其行動前便被我制止。

只剩塗上嘴唇,我就完成了。

  這天小朋友排隊準備盛點心,依規定每位小朋友只能拿兩塊小麵包,為了更快享用,萱又趁小朋友不注意的時候偷溜進前排隊伍,還拿了三塊麵包放在碗裡,可想而知,免不了又是小朋友的舉發,這下人證物證俱在,萱只好認罪並重新排隊。

  為了讓萱知道我暸解她的需求,在同理心態下,以溫和語氣曉以大義一番:「我知道妳很想趕快吃點心,但我們如果沒有排隊,小朋友會不喜歡妳,而且老師說每個人只能吃兩塊麵包,多拿的話,其他同學肚子也會餓,知道嗎?」萱難得爽快回應我的引導,竟主動看著我說:「知道。」「哇嗚~我的萱真是進步了!」我心想。

  由於將輪到萱拿點心,我也就放心轉身準備坐下,不料拿完兩塊麵包轉身時,又迅速摸了一塊放在碗裡,還用手蓋在碗上,幸好阿昌哥哥我眼線夠多,差點就讓萱「走私」成功,看來還真不能小看萱的智慧。

  「萱,妳是不是多拿了一塊麵包?」我問道。雖然她鎮定的向我搖搖頭,但手還蓋在碗上。

  「萱~要說實話喔,不然妳的麵包我全部都要請小朋友吃!哥哥再問一次……」,還沒等我說完,萱自己就默默的拿了一塊麵包放回去,為了保住剩餘的點心,萱很快地坐在位置上迅速吃完,似乎深怕我改變心意,而讓同學吃了點心。

  到了上課時間,萱表現不錯,自己先就定位準備上課。老師為了讓拼音練習更有趣,用圖畫的方式連結注音符號,在白板上畫了兩顆大蘋果,蘋果裡面分別寫上ㄅ和ㄚ,還告訴小朋友如果能夠完成拼音,就可以請小朋友吃白板上先畫好的大漢堡。不知道是老師圖畫得太像,還是萱愛吃,向來對於拼音沒有多大興趣的萱,竟然能為了「假」漢堡睜大眼睛和嘴巴。「有必要這麼陶醉嗎?」我心想。

  接下來萱都專心參與,甚至還舉手表示想要回答,課程結束後,讓我有了一個新的大發現,原來「食物」對萱的影響這麼大,這下總讓我逮到弱點了,以後要教萱也就輕鬆多了。

後記:唐寶寶對於部分事物有一定的執著,也因如此,情緒上的引導就顯得相當重要。不過這樣的孩子引導上也比較容易,增強物若使用得宜,孩子進步程度將大幅提升,引導者也輕鬆許多。

×    ×    ×    ×    ×    ×

庭萱的回應與叮嚀

文/莊瓊惠

  故事中的庭萱固執、沒有耐心及非常喜歡甜食,正是唐氏症兒童典型的特徵。做為唐寶寶的老師首先要有這樣的體認——很多時候可能需要比孩子更堅持,而這必須付上時間和體力的代價。所幸帶領庭萱回歸的特教老師對這點有深刻的體悟,知道每次庭萱「魯」起來的時候,生氣是不太管用的,除非耐心等候,要不然就是要捷足先登,在狀況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要先做防範,而這些都必須靠著對孩子的仔細觀察跟瞭解。

  文中的特教老師阿昌哥哥對於庭萱的行為瞭若指掌,知道庭萱的插隊行為起源於不能等待,但也堅持庭萱要學習排隊,知道庭萱可能會多拿麵包,則事先提醒吃點心的規則。阿昌哥哥將庭萱好吃甜食的興趣轉化成增強物的用法,對唐寶寶而言是非常管用的作法,而這對於固執的唐寶寶是很好的解套,為了點心,孩子必須修正自己固執的行為。阿昌哥哥還利用點心的獎懲制度,順便教導孩子認字和學習各種符號,實在很用心。這也說明對於智能障礙的幼兒而言,教學是發生在自然情境中,並且要順著孩子的學習動機。

  此外對於智能障礙幼兒保護自己身體方面的教導,這個故事也提供很好的範例,而這也是性教育一個很好的開始。「尊重自己」對多數幼兒而言是很抽象的概念,而透過具體的界定問題,例如告訴孩子身體有穿衣服的地方都不可以讓別人摸的概念,讓孩子從學習尊重自己的身體開始,是孩子可以理解且應用於生活當中的。面對智能障礙的幼兒,常常要有這樣的功力——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生活中的經驗課程。

  同樣的,由於庭萱無法控制甜食的誘惑,而可能造成未來會隨便接受陌生人邀請的隱憂,特教老師也考慮到了,所以刻意在幼兒園情境中製造類似情境,並教導庭萱接受餽贈的原則——只有媽媽的糖果才可以拿。在配合園所其他老師的賣力演出之下,庭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這個概念,由於無法控制自己行為本來就是唐寶寶一大致命傷,但是對於培養危險意識來說,對於未來卻是極為重要的功課,唐寶寶需要在小的時候就建立這樣的好習慣,而這需要動員全員所老師及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才能讓庭萱在自然的情境中有機會教育的時候。

  由於理解力和記憶力不如其他幼兒,在強調認知的教學活動中,智能障礙幼兒很容易覺得挫折或是無聊,這時候如何引導他參與活動就顯得重要,提供他能參與的部分,或隨時有輔導老師在旁邊引導是很好的方法,這也是回歸特教老師的功能和職責。看著庭萱即使是在戶外教學的活動中,亦能對碾米廠有濃厚的興趣,表示庭萱仍是喜歡學習的孩子,學習並不會使她挫折。「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的回歸方案讓孩子找到學習的信心,是很引以為自豪的。

註:有關庭萱的紀實有許多篇,本處僅選取林旭昌老師的其中一篇文章。因此莊瓊惠副教授的「回應與叮嚀」所提到的情節將會多些。

(作者林旭昌為「台中縣私立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回歸特教老師,莊瓊惠為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本文轉載自「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2007年1月出版之《回歸——不一樣的孩子上學紀實》一書,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插圖: 

昀儒會走路了!

文/鄭宗訓

自由落體

  球池一向是昀儒(肢體障礙兒)的最愛,每次一到球池玩,都掩不住他的興奮及喜悅,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情……

多好聽的故事,讓昀儒我(左方坐沙發椅者)都著迷了。

  這一天,他一樣坐在遊戲架上和小朋友玩丟球的遊戲,小朋友會拿球給他,跟他玩互丟的遊戲。由於他的肢體穩定度尚不足,一旦坐不穩便會往後傾倒,平日我都會提醒他我要離開他背後了,請他要自己坐好,否則掉下去撞到可是會很痛的喔!而我認為平時都不會亂動的他,這一天,就在我離開他身後去撿球要和他互丟時,他竟從遊戲架上掉下去,幸好底下有著一大層厚厚的地墊,保護他的安全,讓他不致於受到傷害。當天,昀儒、我和小朋友都著實嚇了一大跳。

  之後到球池玩,他記著過往的經驗,再也不敢到他掉落過的地方,也知道以後在高處玩時要格外小心一點,過了許久昀儒就忘記了,又會開始在球池內玩,小朋友們會用球把昀儒埋在裡頭,直到看不見昀儒。當小朋友說昀儒不見了,這時昀儒就「嘩!」的一聲衝出來,這樣的互動,讓小朋友和昀儒都玩得樂此不疲,笑得合不攏嘴。

原來如此

  我一直以為昀儒是個話不多的小孩,所以在班上很少主動說話,如果說話時也都是跟女生說話比較多,但因這攸關「社會互動」和「認知」的兩種能力,而我一直以為昀儒是不知道怎麼回答或不知道怎麼發問。直到有一次,我有機會陪昀儒到「童綜合醫院」看醫生,在車上時,他的嘴巴像機關槍一樣,一直沒有停過。我和他坐在後座,他看著車窗外的景色,嘴巴一直嘟嚷著:「媽媽……媽媽……」然後,也會突然去問媽媽一些昨天的事情或什麼時候的事情,我心裡一直在想,他怎麼突然那麼多話,聽到我耳朵都有點痛了,而且他怎麼會記得住那麼多的事情?平時請他背個注音符號給小朋友聽、跟小朋友說話,彷彿要他的命一樣。

  從這一天起,我對他的印象又改觀了,他跟一般小朋友一樣,只是需要多點鼓勵,也多些成功的機會及經驗吧!往後,在台中縣梧棲鎮「綠太陽托兒所」,我都會鼓勵昀儒去找小朋友說話,也會請小朋友幫我轉達事情給昀儒知道,增加他們在各方面自然的互動。

戰鬥男孩

  每當到了「綠太陽托兒所」進行3C3Q(註)的課程活動時,昀儒就更開心了。他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組裝武器來對戰了,小朋友們紛紛組裝忍風劍(這應該是電視卡通中的情節),也會利用機會扮演角色,昀儒一貫的組裝起他的手槍,一組裝好就會跟小朋友來火拼,「碰!碰!碰!」童心大起的保育員也會不甘示弱組裝武器來跟他火拼,而且會故意把他的槍打敗,讓他必須花腦筋去想怎麼做出更特別的武器。

  昀儒終究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每次的創作都越來越特別、越來越大,搭載的武器越來越多。有一天,昀儒和小朋友一起組合大砲,武器越來越強,就是為了打倒我們這些奇怪的大人,我們只好舉白旗投降,完全輸給小朋友的創意了。

我要站起來

  在行動能力方面,昀儒的改變也很大,從不會走路而必須用爬行的方式,一直到最後半年可以透過助行器來輔助行走,進而不需要用輔具而能獨立走路,這種種的改變一直是我們的期望,但進步速度之快卻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一開始昀儒還不會走路,每次到「綠太陽托兒所」回歸,上下車都需要我們去抱他,昀儒就像無尾熊一樣,緊密地依賴在我們身上,從我們身上獲得安全感。隨著昀儒長大,我們也必須像大樹一般,壯大自己的枝葉,不然我們快要開始抱不動昀儒了。

  慢慢的,昀儒更長大一些,透過藥物的治療及自己的努力,半年過後,昀儒能用助行器開始輔助行走,托兒所的小朋友們對昀儒可以站起來感到很神奇,用佩服又欣慰的態度更積極去協助昀儒,讓儒的腳步日漸穩健。

  又過了半年,昀儒進步更多了,已經不需要輔具而能夠自己行走,但穩定度終究還不足,每次看他在走路,真的就像在打醉拳一樣,左搖搖右晃晃的,讓人在一旁看得有些心驚膽跳,有時明明快跌倒了,卻又可以若無其事的向前走去。前方看起來平穩無礙的路面,卻會突然聽到「碰!」的一聲,儒已經跪坐在地上了。幸而儒很勇敢,並不會被常常發生的跌倒所打擊,加上有護膝讓他穿戴,讓他免於變成一個「黑青小子」。

  而小朋友則是更很好奇、更欣喜若狂了,有人還大叫著說:「昀儒會走路了、昀儒會走路了。」其中有位小朋友還做了一番解釋:「昀儒長大了,所以會走路了!」此時的我,對於小朋友的天真無邪心覺萬分感動!

  昀儒從「綠太陽托兒所」畢業時,已能自己搖搖晃晃的行走。之後到家中附近的小學就讀時,聽說情況也不錯,數學還考了100分。我相信他會過得很好,只不過,請不要再讓我們為了你的吃飯擔心啦!

×    ×    ×    ×    ×    ×

昀儒的回應與叮嚀

文/莊瓊惠

  行動能力是幼兒探索世界的基礎,肢體障礙幼兒在早期發展階段常因肢體上的缺陷,而限制其探索世界的機會,以致於在認知能力的發展也因此深受影響。而重度肢體障礙之幼兒因動作表現有相當困難,常使人無法判斷其真實的智力,甚至誤認為是智力低下。昀儒在早期至「綠太陽托兒所」回歸學習時,由於肌肉張力過於低下,必須使用輪椅或經常需讓人抱著,在口語與肢體的回應上也非常有限,老師拿捏不到孩子的能力,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對孩子有正確的期望,實在叫一般幼兒園老師不知道該如何和昀儒互動。

  還好有「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的協助,幫助老師瞭解孩子過去的行為能力,知道昀儒的認知能力是正常的。在這樣的基礎下,建議老師在教導昀儒認知概念的學習上,一般的孩子教什麼,昀儒就學什麼。只是昀儒因身體行動及控制的不易,所以很多時候老師要多花一點力氣帶著昀儒一起行動或者是探索。例如拔河比賽時,不但讓昀儒觀察其他孩子如何拔河,亦可以帶著昀儒去摸摸拔河的繩子,感受一下粗繩的重量及抓握的感覺。總之不要因孩子肢體上的缺陷,限制了學習的機會。

  當然這時候復健治療還是要積極的介入,因為孩子的肢體動作越好,越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尤其幼兒時期大部分是透過感官操弄來探索世界。昀儒後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走路一直被認為是個奇蹟,這中間因為各種專業人員及老師在昀儒各方面的學習及治療上同時努力的介入,使得昀儒的進步如此驚人。昀儒在這段療育的黃金期,任何有助於他全面性的發展的學習都沒有錯過,才能有正常入小學普通班學習的今天。昀儒個案的成功代表早療服務的成功。

  肢體障礙幼兒其實很早就發覺自己和他人的不一樣,特別是在與一般幼兒團體生活時。3、4歲的幼兒在大肌肉動作的發展上就顯得相當成熟,他們已能夠自如的移動且做不同的姿勢變化,而在幼兒園中需要身體移動的活動何其多,舉凡分享活動時走到老師那兒分享、活動教室更換時的移動、吃飯時排隊拿餐盤等,在在都需要大肢體的移動,每一次都會讓行動不方便的孩子察覺自己的落後而帶來自卑感,所以在團體活動時會顯得退縮。

  因此對於肢體障礙的幼兒老師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心理,鼓勵他們走得快不是很重要,重要是他們願意參與的心與努力的過程,時時鼓勵幼兒看見自己的進步,不要和其他幼兒比較。也常常給幼兒有表現的機會,鼓勵其努力的成果,同時鼓勵其他幼兒放慢腳步和肢體障礙的孩子玩。其次注意園所的環境不要過多障礙或階梯,留意孩子經常跌倒的地方,可能便是需要調整的地方。肢體障礙幼兒也比較容易疲倦而發脾氣,老師可仔細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一天當中可鼓勵多休息幾次,但不是拿來做為逃避活動的藉口。

  肢體障礙幼兒跌倒或挫折時,為了掩飾自己心中尷尬的感覺,常會使用搞笑的方法化解當時的氣氛,有時也會顯的過度堅強,裝作什麼也沒事的感覺,其實很可能負面的情緒已經產生。老師要隨時鼓勵孩子分享負面的情緒,常常和孩子談心,引導孩子正確情緒發洩的方法,幫助其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包括如何和其他幼兒互動,或調整活動課程。此外,也要刻意製造機會讓孩子成為班上的貢獻者,例如當老師的小幫手、當裁判或計分員,讓其他孩子覺得他也是有能力的人。

註:3C是教師、教具及學生三次元溝通概念,3Q則是IQ智力商數、EQ情緒商數、CQ創造力商數。教師透過教具引導學生思考、想像,創造,以建立自信心,享受團體對學習的樂趣。

(作者鄭宗訓為「台中縣私立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回歸特教老師,莊瓊惠為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本文轉載自「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2007年1月出版之《回歸——不一樣的孩子上學紀實》一書,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插圖: 

暴躁的小金剛

文/李瑞珍、黃君蕙

  第一次到新環境,原本是非常興奮的,但或許是待在教室的時間太長,阿剛(多重障礙兒)開始顯得焦躁。記得「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老師曾告知,當阿剛有情緒時,可帶離當下情境予以轉移。故當察覺他的焦躁後,立即將他帶離教室,以走樓梯方式來舒緩及轉移他的情緒。樓梯的佈置非常吸引阿剛,我們上上下下來回走了半個小時,阿剛才肯再度進教室。孩子們對於阿剛的「暴躁情緒」都覺得不可思議,就像「喝水」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但若這時阿剛的情緒一來,就會只見他喝水的「小黃杯」就被丟了出去,而我們會立即要求:「撿回來!」阿剛剛開始會極度不願意,但在溫柔的堅持下,慢慢地能配合且重新將杯子裡的水喝完,不致影響到教室秩序。

阿剛,來,讓我看看手掌中有什麼東西?

  阿剛即將到豐原市「三愛托兒所」回歸前,江老師已事先跟小班的孩子心理建設:「阿剛!是我們班的小天使,他需要大家幫忙,因為他頭腦生病了,很多事他都不會、也不懂,要大家一起教他,所以如果阿剛做錯事要原諒他。」孩子們雖然對阿剛的一些行為無法理解,但知道「他需要幫忙」,每個孩子都會耐著性子跟阿剛說話。一位叫「小陸」的孩子因為家人寵愛,常會對老師耍賴,當他遇見阿剛不理他時,會非常沮喪的立即說:「江老師你看我跟他講話,他都不理我啦!」經安撫後雖然阿剛還是不太理睬他,但小陸仍舊不放棄,對著阿剛不斷的講解,只要阿剛一有反應便高興的說:「江老師你看!阿剛都有聽我的話耶!」當其他同學聽到了也都躍躍欲試,於是在江老師的帶領下,班級小朋友對阿剛接納度極高,被阿剛拒絕並不氣餒,下次仍再接再厲,大家總動員一起帶領阿剛學習。

  阿剛有異位性皮膚炎,夏天皮膚不易散熱、較少流汗,因此體溫比一般人要高,所以只要天氣稍熱,阿剛就顯得十分暴躁,需引導他多喝水。冬天一到他的皮膚變得更乾燥,上課時會不斷的抓著身體,所以必須經常性的擦拭乳液,才能稍加舒緩不適感。當皮膚癢、不舒服或情緒一來不高興時,他常以生氣、大哭、推人來表現,此時班上孩子們多少還是會跟阿剛保持一段距離。剛開始一哭就是大半個小時才能平靜,這時與「三愛托兒所」的主任——星星老師討論,請他上前關心。同樣是對阿剛說話,但似乎星星老師的「音頻」跟阿剛才相近,之前不管我們怎麼哄他都沒用,神奇的是星星老師一出面,阿剛慢慢停止哭泣,還會回應老師說的話。

  漸漸地,阿剛若有情緒上的困擾,會立即衝出教室坐在門外的鞋櫃上,看著牆上同學們戶外教學的照片,原先的壞心情立即轉好,只要1、2分鐘阿剛就肯接受我的建議回教室上課。阿剛的情緒逐漸穩定,課堂上因為發脾氣被帶離教室外冷靜的次數變少、時間也變短,而孩子們對阿剛的情緒已能理解與接納,即使阿剛才鬧過情緒,當老師說:「誰要跟阿剛牽手排隊?」小朋友們還是非常踴躍的表示要協助阿剛。

  有時不知怎麼的,阿剛突然生氣的就推人、打人或拉同學的頭髮,甚至抓臉、咬自己的手背,一開始我們都有些錯愕,與信望愛老師溝通後,「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老師建議應立即要求阿剛跟同學道歉,讓他知道此行為是不對的,並引導他以適切方式與小朋友互動。當他的情緒尚未平復時,需要花一段時間來處理。慢慢的,回歸保育員、信望愛中心、三愛托兒所許老師達成共識,當阿剛出現傷害同學的行為,一定先牽著他的手輕撫小朋友的身體或頭髮,還有告訴他:「輕輕摸!小朋友才不會痛。如果你生氣,不可以打人、也不可以打自己,可以來找我抱抱。」阿剛聽懂似的,當有情緒出現時,在提醒下已能慢慢學會抱著老師哭一哭抒發情緒。對於阿剛的轉變,讓大家覺得既驚訝且高興。

×    ×    ×    ×    ×    ×

阿剛的回應與叮嚀

文/莊瓊惠

  阿剛雖然是重度多重障礙的孩子,但是在這次回歸一般幼兒園的學習方案中也有顯著的進步,其主要原因是老師們善用了特殊教育的行為改變策略及選擇適當的教學法。首先就行為改變策略而言,像小剛這種對食物特別敏感或過份偏好的情形,逐步養成是很好的策略,雖然知道阿剛可能在剛開始接受一個新食物的時候會有一段拒絕期,但是老師還是不厭其煩的讓阿剛有嘗試的機會,老師接受了孩子可以把食物吐出來但必須有嘗試的機會,這是很好的開始,接下來就是考驗老師的耐心和堅持度。

  這中間有些老師可能會因孩子痛苦的表情而選擇放棄,然而飲食問題攸關孩子將來的發育與成長,趁著幼兒的味蕾對各式食物尚未定型之時,多多讓孩子嘗試新食物是很重要的堅持,這同時也需要家長在家裡配合。其次在一般幼兒園最大的優勢就是這裡有很多可模仿的對象,老師同時善用同儕的力量鼓勵小剛嘗試新食物,是很好的策略。總之,偏食的習慣是一定可以改善的,就看老師或家長堅持如何,然而相對的,老師可能要付上時間的代價,因為孩子對新食物的接受度有時會需要一到二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適應。

  小剛是重度智能障礙的孩子,相對地語言能力一定也不佳,這樣的孩子大部分也會出現情緒問題。當阿剛出現情緒行為的時候,老師很有技巧的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換個環境或換個活動,孩子焦躁的情緒就可以舒緩很多。然而這通常需要教室有多一點的人手來協助,這對於一般幼兒園來說在執行上是有困難的,所以在這個回歸方案中,伴隨孩子在一般幼兒園學習的特教老師就更顯其重要性。

  此外,根據阿剛的興趣找到學習可以介入的點,是老師和阿剛雙贏的策略。故事中阿剛喜歡觀察黃金鼠,及對老師的麥克風的著迷,都可以作為學習的誘因。餵食黃金鼠的葵瓜子可以拿來做數數的練習,黃金鼠的動作或行為是很好的詞彙的學習,例如;黃金鼠躲起來了、黃金鼠出來了、黃金鼠好害怕等等,都是小剛學習語彙很好的機會。而老師的麥克風伴隨的韻律、節奏,更是鼓勵孩子舞動身體最佳的增強物。一般幼兒園常常會帶來一些和特教機構不一樣的學習經驗,對於這些特殊幼兒是很好的刺激。

  在阿剛的故事裡也看到,老師們在面對一般幼兒因為特殊幼兒的奇特行為而引起的情緒反應,也處理得相當好。對於阿剛因無法等待而大哭大鬧,老師能用很簡單但是孩子們都能懂的話語向其他孩子解釋,使孩子們都能釋懷,並能用正向的態度來面對阿剛不成熟的行為,一般的孩子也學習如何接納和他們不一樣的孩子,這才是融合教育的精神——不只是特殊孩子受惠,一般孩子也有很大的學習。

  當阿剛出現打人或傷人的行為,老師也沒有縱容阿剛,而是要求阿剛向同學道歉,並且學習正確與他人互動的方法。在融合教室中,對幼小的孩子而言有時很難分辨容忍和偏心的差別,但是對阿剛不適當行為的處理,老師很清楚的表示阿剛也有其要學的功課,老師沒有偏心,而是每個人要學的功課不大一樣,但是傷人了一樣要說道歉。對於受到傷害的一般孩子其實是很大的安慰,融合教室裡還是有公平正義的。

  其次老師也接受一般孩子對於阿剛不同的接納程度,知道每個孩子有他的時間表,雖然有些孩子沒有馬上接納阿剛,但老師的同理心並沒有為這些孩子貼上標籤,這是很重要的態度。融合教室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動態的學習者,不能期待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的小天使,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每個孩子都有改變的潛力,而老師是那推動改變背後的靈魂人物。

(作者李瑞珍為「台中縣私立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回歸特教老師,黃君蕙為豐原市「三愛托兒所」所長,莊瓊惠為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本文轉載自「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2007年1月出版之《回歸——不一樣的孩子上學紀實》一書,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