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殘者可以從網路創造生機

文/齊作毅

  在今天,雖然人情雖然日益淡薄,但是,人與社會的關係卻是更形密切。而人際關係的淡化對傷殘者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Relationships are the silent victims of disability。現代的人一旦陷入閉塞的處境可能會使人思想偏離,甚至於發展出病態或是在心態上形成偏差。日漸和社會脫離,更會造成相當程度的不能適應變化,也會使人不被社會步調接受,久而久之變成社會邊緣人。這不但會使傷殘者沮喪,還是殘障者家庭的負擔,也是社會的損失,更是國家人力資源的虛耗與棄置。很不幸的,在台灣,至少就有二萬多個重度脊髓損傷者由於無法出門而閉鎖於斗室中。

  歐美先進國家的各級政府、企業界、學校、民間團體及有心人士都已積極於透過網路資訊,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與資源來協助傷殘及弱勢者。例如,美國各級政府及各部門還幫助傷殘者規劃生涯(Life Planning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又如加拿大的社會福利體系是著眼於人力資源的開發。以遠距教學(distance education)方便困於一般學習環境的傷殘者接受教育、進修及職訓,無疑的是所有弱勢者想要進修的期盼。在台灣,1996年3月,勞委會職訓局就各年齡層、學經歷、就業狀況、電腦常識、傷殘情形甄選出六位重度脊髓損傷殘友,接受師大資訊系周二銘教授主持的「居家電腦網路自學職訓」。為期十二週的職業訊練期間,發給學員們書籍、手冊及電腦,堅持在職訓過程中只以電話輔導,絕不和學員們見面,學員們透過網路資源自行學習,並促成學員們彼此間的心得與經驗交流。

王監生
  四十五歲,高工畢業,曾服務於旅遊業。十八年前被碰摔昏而全身癱瘓,僅右手臂有擺動功能,日常生活完全依靠旁人照顧,十幾年來一想到未來,便只圖了結生命,卻連自殺的能力都沒有,更不忍拖累女友的一生,而咬著牙揮別愛情。直到六年前,才開始離開房門,而在出門唯恐葬身馬路虎口下,無償的為殘友們來服務打拼。職訓過程裡,是由高齡寡母將之抱到輪椅,以手臂移動滑鼠至適當位置後,敲打左右鍵來操作電腦。而今,欣喜於可藉著網路來認識各地人士,但盼往後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劉逸雲
  二十七歲,十三年前國中二年級時游泳跳水傷及頸椎,癱瘓狀況雷同王監生,但手臂功能稍強。傷後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沒有答案,似乎已走到生命的盡頭。六年前經由教會弟兄姊妹的關心、分享、及幫助,到醫院關懷住院殘友,和他們分享愛心而改變人生觀。如今透過網路交流,而更有機會及能力來豐盛生命意義,並充滿喜樂、平安、分享與永不止息的向人生旅程邁進,投入以愛心改造社會的行列。


梁瑞鈞
  二十九歲,高工畢業,七年前車禍傷及頸椎使胸部以下癱瘓。此後人生但見灰暗,每天沮喪著過日子,對未來無目標、無期盼。經父母親的諄諄善誘,感受著親情所賜與的恩澤呵護,女友也相知的珍惜,這五年來乃日趨成熟,而重新體認生活及熱愛生命。這次職訓是其生活改造起點,讓他找到了未來的方向,而積極的再出發。


齊作毅
  四十九歲,大學畢業,曾從事國際貿易工作。十八年前翻落溪底,胸椎完全性碎傷導致下半身癱瘓。傷後把握可利用的時間及精力,不顧勸阻的拼命工作,卻付出健康的代價,而五度褥瘡開刀治療、三度尿路感染住院。終於,每次坐在輪椅上不能超過四小時,而只能間歇性的在家工作。此次職訓使其有了尋求較佳工作的機會。


姜義烘
  三十九歲,大學畢業,發生意外前夫婦同為保險經紀。六年前赴美旅遊車禍傷及頸椎。傷後選購住屋於公司近鄰,徵得公司同意改任內勤工作。是學員中唯一就業者,也仍在積極期待增添收入的任何可能性。


吳煜輝
  二十五歲,高中一畢業就車禍傷及胸椎,非完全性損傷。一年灰暗日子後,獲知居家職訓計劃,便與周教授連繫而得到鼓舞,堅定其從事資訊工作信心,積極充實已有電腦知識。職訓進行時,獲選為伴讀來協助殘友,得到良師益友及經驗。

  中國傳統封建思想以倫理道德為依歸,將人際關係建立在「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國語,晉語)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上爭、鬥,而非與異姓、異族和諧共存的競爭。然而在此次的「居家電腦網路自學職訓」,網路資源的分享及回饋文化卻使得困於弱勢而具有積極上進動機的重殘者,突破傳統文化思維,發輝出協助、合作、競爭與互助的人性光輝。例如在只有一條撥接障號下,學員自行協調不同的使用時段,既避免佔用線路又不會因集中而撞期。又如,大家更藉著網路而互通消息、交換心得及學習收獲,下午上線者可從上午者得到其經驗,晚上用線路者更能分享白天的成果,不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課程順利進行或進度超前。這是此次居家職訓的特色,也是整體能達到目標與個體能夠成功的關鍵,而印證西洋文化裡積極以求對外發展「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特性。

  訓練過程中重殘學員既居家又自學,其進度與情緒的不確定偏勞專業治療師的心理輔導、健康諮詢及課程追蹤,而排除學習挫折與解決問題後,「居家電腦網路自學職訓」的成果卻更是呈現了多元化的風貌。因為自學使人跳脫課堂教學由上而下的內容灌輸,學員以各自的思考模式「困而知」的摸索前進,卻比較可能展現出創意。多樣化的網路世界也使居家自學的學員,各以所好來接觸訊息,不至偏頗於一家之言,獨立思考的創見再經過同學間相互交流,也使整體的成果具有全方位的成效。換言之,弱勢者可以從網路的世界裡,簡單又迅速有效的取得各種資訊、各種文化資源來運用。

  鑑於台灣網路園地之對於傷殘者的漠視及殘友們的對之陌生,接受職訓的這六位學員緊接著於課程結束,利用發表會前的兩週時間,合作了「 傷殘網路資訊中心」,盼望藉由資訊提供來服務網友及殘友。又恐短期間內弱勢者不易有讓人脫胎換骨的教育、進修及職訓機會,六人利用接到工作前的空檔,將學習心得與經驗製作成「 領航員首頁」,以期能夠協助電腦生手上網路及編寫網頁。

  目前這幾個人得到開拓文教基金會及蕃薯藤的關懷與照顧,他們更期待社會各界的支援、鼓勵而得以「 居家就業」。「領航員」們的「居家電腦網路自學職訓」及「居家就業」都是國內首創的,一點一滴也都將成為重度殘障朋友們的里程碑。「居家電腦網路自學職訓」證實網路教育的可行性,重殘者的浴火重生更將鼓舞國內的原住民、勞工、婦女、傷殘等等弱勢族群。相信只要大家通力合作,發揮多元智慧,再渺小、再弱勢、再匱乏也可以擠身於時代前端。  

1996年6月

遠距教學在殘障者居家職訓中之運用~以重度脊髓損傷者為例

文/周二銘、黃慶鑽、黃瑞瑛


一、前言

  在近代人權思潮及社會福利思想的衝擊下,社會對於殘障者的協助方式已逐漸由消極的救濟、收容,轉為積極的訓練、輔導。利用現代科技的知識與技術,透過有效的職業訓練與安置,協助重度殘障者恢復其生產能力,使其獲得經濟上的獨立,參與社會,進而能夠過著正常健康而合理的生活,是現代民主國家應該重視的福利工作發展方向。

  在國內外的研究均指出,若能給予重度殘障者適當的訓練、協助和支持,他們仍是具有生產力的一群;而且根據美國1975年的研究,如果能使一位殘障者過正常的生活,一年可節省77萬美元的社會成本。事實上,多數工商企業機構表示,只要殘障者職能符合工作要求,皆願意雇用殘障者,有的甚至表示會比常人優先雇用。在今日企業界人力需求殷切,且雇主對殘障者過去的刻板印象有逐漸消除之際,如何使殘障者有一技之長,是改善殘胞生活的主要關鍵。

  遠距教學的發展,由來已久。隨著近年來,電腦與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遠距教學的實施也愈見簡易便利,課程內容也日趨豐富多樣。許多不方便外出學習的殘障者,將因此獲得在家接受教育與訓練的機會。本文將介紹去年(85)度行政院牢委會職業訓練局委託師大資訊教育系周二銘教授所試辦的「重度脊髓損傷者居家電腦職訓」(以下簡稱「居家職訓」)計畫的遠距教學與職訓系統,供各界參考。期望未來有更多類似的居家職訓課程被開發出來,提供在家殘障者更多的選擇。

二、遠距教學簡介

  利用網路來做校內或遠程教學並不是一個新鮮的點子。美國教育部估計,如今全美「在家就學」的學童已超過30萬人。美國緬因州「在家就學協會」,至今已有19,000個家庭加入。至今年度,類似性質的「遠程教學或學習學術研討會」(Annual Conference on Dist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也已舉行過十次之多。

  美國有許多知名學府更開設有可授予畢業升學士、碩士文憑的遠距教學課程(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s);譬如: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附設的IST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開設有研究所學分的資訊課程;洛克斯特理工學院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開設有「軟體發展與管理」的碩士班與「應用藝術與科學」、「電機與機械」的學士班等。這些學府皆宣稱,選擇「遠程教學課程」的學生,所學的內容與傳統在教室上課的課程內容完全一樣。

  一個能有效率創造與分散有用資訊的服務與設施,要能夠在教育上發生影響,除了需要通訊技術的改進,更需要搭配新時代的教育理論、教育政策、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課程理論、學習方式、學習理論、教學與學習工具等相關條件。無論遠距教學採用何種工具,遠距教學與傳統教室教學大都有不同之特色:

  1. 物理距離不同:學生與老師彼此不須見面,兩者交換訊息的過程所需時間可能很短﹙即時 real time system﹚,也可能很長﹙數天﹚。
  2. 心理距離不同:遠距教學可能較缺乏「傳統社交活動」,如何拉近學員彼此、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任何一個遠距教學系統必須思考的問題。
  3. 合作學習方法不同:遠距教學實施之際,學員分散各地,如何建構一個有助於「合作學習」的交流環境,是遠距教學必須處理的問題。
  4. 互動方法不同:老師與學生、同儕間的互動品質,對教學成效有很大的影響。遠距教學的設計者無不努力營造一個有助於互動的學習的學習環境與教學方法。
  5. 課程結構不同:遠距教學的課程一般比傳統教材結構性更強,但同時也比較容易創造開放性、多元豐富性的課程內容。
  6. 學生適應性不同:學生在遠距教學的情境中各有不同的適應程度。一般而言,獨立性高、學習動機強者較能適應遠距教學的環境。
  7. 老師角色不同:遠距教學的老師可能無固定之授課時間,同時可能從傳統教學中吃重的角色,退居為學習觀察者或是被動的諮詢顧問。

三、殘障者居家職訓的背景

  時下的電腦訓練機構,無論在教室的規劃與配備或場所的環境,大都無法符合殘障者的需求,如:交通不便、環境障礙、教室無合適之輔助科技、殘障者本身不適外出久滯等。「居家職訓」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要能讓學生在家完成所有之電腦訓練課程,同時學生在家能依個人情況、需求,自由安排各自的研讀課程的計畫。「居家職訓」的學習情境,就是以殘障朋友熟悉、習慣的居家環境作為訓練場所﹙透過自學、電話諮詢、電腦線上教學、同儕互助等方式﹚;這樣不但可免除外出學習會遭遇的許多阻礙,也可藉由家裡原來的照顧人力、設備來增進其學習的方便性。「居家職訓」的另一個好處是接受此模式訓練的學員,未來可考慮採用合乎時代的「潮流居家就業」﹙Telecommuting、Teleworking﹚的方式來工作。「居家就業」已是現代許多人工作的方式,美國人估計,1998年時,會有6千萬人,部分或全部的工作都在家裡完成。

四、殘障者居家職訓實施之模式

  「居家職訓」是一個利用現今電腦網路技術與遠距教學理論,結合職能諮商師、職業心理輔導師、電腦教師等專業人員,合適殘障者在家接受電腦相關技術的居家電腦職訓系統。「居家職訓」牽涉許多深富挑戰性的研究課題,我們依下列步驟與方法,逐步完成課程的規劃與訓練的進行。

1.決定教學系統之基本教學精神與原則
  接受遠距學習之學生,其自主性與學習動機之強弱,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性因素。如今隨著3W(World Wide Web)的發展,教育學者發現未來老師為學生事前安排好一個適當、開放性的學習環境,要比鑽研課堂上教學技巧來得更形重要。「居家職訓」之學生依循學生手冊之建議學習進度,研讀學校指定之參考書籍,自行完成整個訓練課程。老師不主動督促或指導學生學習,只有學生提出要求,電腦助教才介入學生之學習過程。「居家職訓」鼓勵學員間透過電話及電腦網路的聯繫,彼此交換學習心得,相互鼓勵支援。

2.決定導入教學系統之專業人員
  本系統導入職能諮商師、職業心理輔導師、電腦助教、電腦系統規劃與設計師等專業人員。

3.決定教學軟硬設備
  選用電腦配備如下:

Pentium 133-CPU
RAM:16MB
Hard Disk:1.2GB(抽取式)
CD-ROM:4倍速
O.S.:Window 3.1
Modem:14400BPS FAX∕Modem
Communication:Winsock Trumpet
AP Control:ShareWin

4.設計教學管理工具
  自學系統的精神亦強調自我安排時間、自我掌握速度、自我調理心理情緒、自我評估學習的成效,因此,提供一個方便且能協助學習者自我學習的記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設計了「每日學習記錄表」及「每週學習重點自評表」兩個工具來幫助學員自我做學習管理。

5.決定教學目標
  本次訓練選定之最後教學目標為:Windows 3.1作業系統、網際網路與電腦網路工具、HTML Home Page 之寫作、3W資訊系統規劃與設計。

6.設計教案及學生手冊
  學生手冊裡包含:居家自學精神與方法、居家自學過程說明、居家自學支援及輔導系統、此次居家自學目標、居家自學使用之教材、每週教材研讀進度計畫、每週課程重點及目的說明、教材研讀方法及狀況處理說明、電話口頭報告之敘述及步驟說明、居家自學規定、學員及助教資料、ShareWin使用方法、每週學習重點自評表、每日學習記錄表等項目,是整個學期學生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7.規劃及設計網路線上行政管理系統
  網路線上行政管理系統,是我們設計來促進老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間互動的工具。

8.挑選第一批學員
  此次試辦居家職訓,選出五位重度脊髓損傷者,其中年齡在24至47歲之間,學歷從初中至大學皆有,一位為胸椎及四位為頸椎損傷之患者。五位皆無使用視窗軟體之經驗(另有一名已有電腦使用經驗的旁聽生)。

9.實施訓練計畫
  此次試辦居家職訓,於民國85年3月起,為時11週。

五、居家職訓過程

  整個過程包括「篩選」、「新生訓練」、「在家學習」、「期末意見調查」、「期末座談」。

  新生訓練為期一天,是期末座談前,學員與老師唯一的一次見面機會。當天主要任務在於讓學員與老師見面、仔細介紹學生手冊、示範未來網路線上輔導之過程。

  在家學習階段,學生依學生手冊之建議,自行在家研究學習教材。遇到問題,可向週一至週五,每晚值班之電腦老師詢問。。電腦老師一般於電話中回答學員問題,不然則利用ShareWin,透過數據機與電話線路,直接掌控學生之電腦,做線上教學示範。學生也可以電子郵件方式告知老師。老師則同樣的以電子郵件方式回答。重要或普遍存在之問題,老師會以電子郵件公布給每位學員及其他老師。

  學習期間,學生同時須按規定在當日晚間或隔日一開始學習時,予以填寫「每日學習記錄表」,並在該週結束後的下個週一晚間前填寫「每週學習重點自評表」。兩種表格的格式皆存為Windows視窗下小作家的檔案;每次學員記錄時只需叫出空白檔案,記錄好每次內容,儲存時,再在檔案名稱加上記錄日期即可。每個儲存的檔案由助教每週不定時的透過ShareWin網路軟體將檔案抓回,若有遺漏即由助教通知學員補齊。

  心理諮詢師每週主動以電話與每位學員連絡,做一對一的輔導,提供學員有關學習方法、身心狀態自我調整等的知識及協助。輔導老師並與電腦老師定期會議,參考收集學員填錄之「每週學習重點自評表」、「每日學習記錄表」,討論每位學員的學習狀況。

  平日研究小組與學生溝通的重要的管道為「網路線上行政管理系統」之「職訓週訊」,內容規劃有:學園新聞、老師叮嚀、心得共享、疑難解答、一週作業等。作業的腳交皆透過網路傳送完成。此線上行政系統尚包括:「學員作品」、「統計結果」(記載學員填錄之「每週學習重點自評表」、「每日學習記錄表」之統計結果)、「寰宇資源」(收錄網站中與本課程相關之資訊)等及其他內容。

  課程結束前兩週,研究小組即寄發「期末意見調查表」予學生,以了解學員對訓練系統參與過程的意見。課程結束後並舉辦「期末座談」,同時頒發結業證書,這是學員與老師間,彼此的第二次見面。

六、結語

  由回收回來的每日與每週記錄、問卷調查、輔導老師記錄、助教記錄、來往之電子郵件、學員的結業感言,和個人以及合作完成之作品的水準,可以看出此次居家電腦職訓的試辦大致可說是成功的,同時也塑造了一個不但新穎且合適重殘者在家接受職訓的學習模式。學員不但因此而擴展自己知識及現代資訊,豐富及充實生活內容,且思想也更加豁達。

  由於學員之努力學習與表現優異,在重殘族群中已引起廣大迴響,研究小組因此接獲許多殘障者來電詢問與關心。並於師大舉辦居家電腦職訓成果發表會後,更獲得報章、廣電媒體大幅報導,皆認同居家電腦職訓的確提供了重殘者一個方便的學習途徑及吸收資訊的最佳方法。

  筆者雖然喜見國人因本研究成果而開始注意到現代網路科技對於殘障者可能帶來的新意義與機會,在此要不避贅言地提醒有意推動類似訓練計畫的單位,這次實驗計畫的成功的原因在於:

  1. 不同專業人員的通力合作
  2. 新生訓練的充分表達
  3. 學員橫向的良好連絡
  4. 學習記錄表的成功設計
  5. 電腦廠商的熱心服務

等諸多因素。
  我們期望未來政府相關單位、民間殘福團體以及學校專家學者,能繼續推動居家職訓之相關計畫與研究,開發新的課程,規劃更有效率的學習系統,為我國在家之重殘者提供一絲希望與機會,更為我國之殘障福利導向一個正確有意義的道路。展望未來,如何輔導暨協助完成居家職訓的學員順利從事居家就業方式的工作,是我們有待努力研究的課題。

(本文轉載自民國86年3月「就業與訓練」刊物。發表當時,作者周二銘為師大資訊教育系副教授;黃慶鑽任職於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黃瑞瑛任職於台北榮民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