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水準的服務在眼前——台灣師大電腦輔具團隊

文/不屈 

  因著無怨無悔的照料罹患「裘馨氏症」的二個兒子,2002年5月16日,台灣師大資訊教育學系的李天佑副教授夫妻榮獲中華民國第五屆傑出身心障礙者尊長「大愛獎」。

  2001年8月,賺人熱淚的《絕地花園》一書出版,罕見疾病患者與命運搏鬥的歷程終於完整的呈現國人面前。其中的一個篇章「傾心陪他走一程——肌萎症者父親的堅持」,便是李天佑一家的故事。

  何其有幸,致仁、致維兄弟有學有專長的老爸及朋友量身訂做的輔具,讓他們得以遨遊網路世界。在先進國家,通常由政府委託大學整合各領域專家組成團隊,走訪身心障礙的個案,幫忙設計、選擇個別化電腦輔具,先克服上電腦、上網的難題,再訓練就業。反觀台灣,目前沒有如此完善的服務,只有小型的民間團隊例如: 「第一復康輔具資源服務」,再來就是純義務服務的「台灣師大電腦輔具團隊」了。

  該團隊從2000年7月起,開始為身心障礙的朋友奉獻心力,至今已服務30多個個案,其中一半為重度障礙者。團隊的主要成員包括:李天佑、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助理教授孟令夫、嘉義大學特教系助理教授陳明聰三位博士,本身為肌萎症患者的電腦工程師楊朝鈞,以及台灣師大資訊教育系的博碩士生,總共約10人。

  首先,他們接受個案的邀約。有人打電話甚至直接找到台灣師大來,也有些案子是由其他的社會福利團體轉介來的。由於成員忙於研究工作並且分散台灣各地,原則上每月在師大資訊教育系集會一次,順便邀個案前來會商。若是重度個案不便外出,則團隊會進行到宅評估,但受限於時間,僅能服務大台北地區。楊朝鈞的住家沒有電梯,出門極不方便,得要有人抱他下樓,然而,他總是儘量出席團隊的每月會議。

  每次評估須時2~3小時,內容包括:電腦輔具的適用性、個案個人的喜好及肢體部位使用輔具的勞累程度等等。重度個案從頭到尾可能得開會五、六次,也就是說,須跑個五、六趟到宅測試,因此,每個個案的完成耗時較久,但呈現出來的絕對是最完善的個別化軟硬體輔具品質。一般而言,輔具的硬體如:滑鼠、軌跡球、開關、迷你鍵盤等,都由楊朝鈞負責設計改造,軟體的研發則由團隊中的研究生負責,例如:特殊的螢幕鍵盤,由於時間有限,只能慢慢修改。李天佑認為,師大團隊的優勢是適性軟體研發的能力。

  由於障礙歧異度極高,對團隊而言,每個個案都是艱鉅的挑戰。第一位漸凍人個案就是很好的例子,團隊摸索了很久,才找出最適當的輔具;然而二個月前適用的輔具,隨著個案身體的惡化已不再合用,必須重新修改。在感受到個案第一次自如操控電腦、眼睛發亮的興奮感時,團隊的辛苦奔波霎時化解,取而代之的是那種助人圓夢甚至重生的無上喜悅!當接到第二個漸凍人的個案時,前一次累計的經驗讓他們順利、迅速的完成使命。

  2001年,師大團隊曾經承接「改善嚴重肢障者電腦輔具介面增進其就業能力方案」,由「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提供經費,為32位肢體障礙者進行評估,再選定16位給予協助,最後找出10位需要個別化量身訂做輔具者接受全程的服務。

  2002年,團隊沒有申請補助。受限於經費、時間與精力,所承接的個案較少,因此,他們打算2003年再提計畫案,以服務望穿秋水的中重度身心障礙者。

  至於其他縣市或偏遠地區的需求怎麼辦?李天佑也只能介紹鄰近縣市的大學教授,提供適性軟體的協助。談到這兒,他不得不慨嘆城鄉資源的天差地別。

  目前,國科會與衛生署各自找學術或醫學單位從事輔具研發的工作,例如:國科會北區身心障礙者輔具研發中心(台大)、中區身心障礙者輔具研發中心(中山醫學大學)、南區身心障礙者輔具研發中心(成大); 衛生署則設有:北區輔具研發中心(台北榮總)、中區輔具研發中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復健醫院)、南區殘障復健輔具研發中心(長庚高雄醫院)以及東區輔具研發中心(慈濟醫院)。二個系統各自研發,其產品是否切合本土眾多身心障礙者的需求都是未知數,整合更是大問題;然而,重度障礙者最迫切需要的個別化輔具,特別是電腦輔具,卻得不到政府單位的青睞。以電腦輔具來說,若沒有醫學及資訊人才的整合,其所能達成的效果將是相當有限。

  依李天佑的想法,各地區應整合資源,成立適性電腦科技團隊,為中重度障礙的朋友服務,開闊他們的世界,進而發掘專長或培養職業技能。另外,也可多舉辦「2002縮短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之類的活動,讓各地的輔具資源中心成員群聚一堂,透過產品與經驗的交流,讓資源互享、技術互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將是身心障礙者的最大福音。

  忙於教學研究,也忙於照顧家中二個寶貝,更忙於團隊的事物,李天佑累了嗎?倦了嗎?他說,他們還會繼續做下去,只要有人敲門。報名的人請用e-mail與他連絡,但可要耐心排隊等候喲! 

滑鼠鍵盤巧變裝——以電腦可及性策略促進滑鼠與鍵盤操作效能之再探

文/孟令夫

  由不同專業所組成的電腦輔具小組於2002年5月在台中舉辦之「第五屆工程科技與中西醫學應用研討會」中曾發表「可及性策略影響四肢偏癱疾患電腦操作之效應」的長篇論文(182-187頁),其中包括五位案例的成效探討,本文繼續報告另外三位嚴重手功能障礙者接受電腦科技輔具介入後的成效,分別依照個案動作表現特質、未介入前電腦操作表現、可及性策略以及介入後電腦操作表現等順序,進行三位個案的討論。

個案A

  個案A為一位20歲肌肉萎縮患者,在動作表現特質方面,他的頸部、軀幹、手與腳的肌力明顯減弱,均達不到徒手肌力測驗Fair的水準,大部分為低於Poor或僅維持Poor的水準,各關節有攣縮或變形現象,但是手腳在特定範圍內仍有部分動作控制能力。

  個案在小組在未介入前已經可使用兩手一起移動普通滑鼠執行相關作業,但由於肌力弱、關節活動受限與動作控制不佳,導致僅能按壓鍵盤上的部分按鍵,因此無法功能性的執行文字輸入。小組建議的電腦可及性策略為(1)可以維持用兩手一起控制普通滑鼠或使用軌跡球的方式進行游標移位、點選、與拖曳,(2)並採取螢幕小鍵盤執行輸入,但由於輸入速度太慢,因此小組也建議(3)嘗試使用語音輸入。

  個案於介入後可以自行使用軌跡球滑鼠與藉由螢幕小鍵盤輸入,且達到極高的正確率,但是速度太慢;當完全以語音輸入取代時,雖然速度加快許多,但是錯誤率太高;最後個案自己統整出合併軌跡球和語音輸入方式,遇到語音無法辨別或語音輸入錯誤時,即改成使用軌跡球滑鼠輸入。基本上,語音輸入雖是一種選擇,但仍有許多待改進之處。關於個案使用語音輸入與軌跡球滑鼠合併螢幕小鍵盤的比較,請參見表一(輸入內容為「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阿辛的人,他開了一家酒館,以賣酒維生。」)

表一 語音與軌跡球兩種輸入方式的比較(個案A) 

輸入方式 輸入正確率 輸入時間 說明
(A)語音 很就以前,有1個叫做阿詩的人,大開了一家酒有關,及賣酒為生。 55秒 語音輸入錯誤很多。
(B)大軌跡球滑鼠合併螢幕小鍵盤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阿俊的人大開了一家酒館及賣酒維生。 8分26秒 花費時間太久,但是準確率佳。
(C)合併A與B 正確率達百之百 未精準測量,介於(A)、(B)之間。  

備註:個案有逐漸減少使用語音輸入趨勢,並表示(1)以語音輸入修正錯誤不方便(錯一個字要修改都得刪掉一大段,或另起一行),(2)一定得戴耳機但個案不喜歡帶耳機。
個案B

  個案B約三十餘歲,因頸部脊髓損傷影響到軀幹與四肢,他的動作表現特質為上臂動作較佳,前臂、手腕與手指均僅有些微動作,因此平時若需使用手執行活動時,多以上臂帶動前臂方式進行,譬如:可以此方式獨立操控電動輪椅搖桿,個案平常均採取趴的姿勢使用嘴巴進行繪圖工作。平時雖然很少操作電腦,但是在未介入前已有能力以兩手扶著(靠著)普通滑鼠移動游標,並可將一手反轉以手背朝下使用掌指關節按壓左或右鍵,但無法執行輸入工作。

  小組團隊建議個案的電腦可及性策略為(1)也可以使用搖桿滑鼠與外接開關來執行游標移位、點選、與拖曳(原滑鼠左右鍵則以外接開關取代),(2)另可搭配螢幕小鍵盤執行輸入工作,(3)並嘗試使用小畫家進行繪圖。個案於介入後已經可以使用小畫家進行繪圖,並也可以執行所有與電腦相關活動,惟螢幕小鍵盤仍有諸如欄位太小等限制尚須改進。

  協助本個案的經驗使小組發現另一項議題,即是採用以兩手扶住普通滑鼠移動游標或或單手操控搖桿移動游標或拖曳的比較,就移動游標而言,前種方式速度較快,花費節省,但是定點至小欄位較為困難,以搖桿移動游標速度較慢,但是定點較穩。繪圖時採用搖桿方式的圖形較為筆直(圖三),兩手一起扶助滑鼠的方式則較為活潑有曲線(圖一與圖二)。

圖三 圖二 圖一
圖三 使用搖桿滑鼠繪製   圖二 使用一般滑鼠繪製 

 圖一 使用一般滑鼠繪製

個案C

  個案C是一位罹患神經纖維瘤僅接受在家教育的國小高年級女生,個案有時需呼吸器協助,從小臥床,但認知功能極佳,在動作表現特質方面,全身肢體力量明顯減弱,若用徒手肌力測驗標準判斷,幾乎都在Poor或以下的水準,且缺乏單獨手指動作控制的能力,在小組介入前她完全無法操作滑鼠與鍵盤。

  小組所建議的電腦可及性策略為(1)坐輪椅時配合原有的懸吊吊帶(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師所建議製作)可將手臂抬起,(2)使用大軌跡球進行游標移動,(3)使用外接開關取代普通滑鼠左鍵功能,(4)個案藉由地心引力及自己下壓動作按壓開關,之後懸吊吊帶可將其手臂拉起,準備再執行另外的按壓動作,(5)由於懸吊吊帶的協助,可使其右手維持在空中進行水平的前後左右移動,因而可以控制軌跡球。個案於介入後已經可以成功執行相關的電腦活動,包括電腦遊戲,螢幕小鍵盤輸入……等,原有一整天臥床的作息也已經產生更正向的變化。

  所有四肢偏癱的個案都是小組學習的對象,透過他們讓小組不斷修正與精進未來的策略。個案本身的感受、觀點與建議也非常重要,必須做為介入時的重要參考。此外,無法僅藉由通則即可成功的協助個案建立無障礙電腦使用環境,還必須到生態環境中不斷觀察與嘗試。同時,評量與介入歷程的思維需極為細膩與複雜,譬如:(1)調控滑鼠、開關或鍵盤該擺設的前後左右方位、距離、高度、與角度等,(2)有多種策略可以選擇時,該決定哪一種?(3)鍵盤、滑鼠與開關合併時總長度的考慮。

  最後,我們也體會現有輔具仍有諸多限制,語音輸入的精確度仍待改進,螢幕小鍵盤太小,動作不利於視覺障礙者,若要移至特定格位極為困難,且若要中英文並用極為不便,因此在服務過程中也能醞釀未來研發的思路。

(本文係2002.6.30.「2002縮短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專文,原文名稱為「以電腦可及性策略促進滑鼠與鍵盤操作效能之再探」,作者為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助理教授。感謝作者慨允轉載。)

插圖: 

身心障礙者之數位學習與生活權被漠視

文/李天佑

  政府即將推動的六年國發建設中,有關「數位台灣」、「e世代人才培育」以及「全民數位學習」等重大資訊相關計畫,跟生活在 e 世代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特別是對國內超過50萬以上的身心障礙同胞,更可能為他們開啟另一扇窗。例如,經由電腦網路的運用,不方便行動者可以足不出門知天下事,無法口語表達者可以跟他人溝通互動,眼不見者可以參與更多元的工作,多重障礙者也可以透過網路學習。

  資訊數位的運用對於身心障礙者是如此的重要,然而檢視六年國發建設計畫中,卻發現身心障礙者的數位落差部分不被重視,甚至是到了被漠視的地步。身心障礙者在數位生活、學習與活動上的落差,其實比一般於性別、年齡、階層、區域的落差更嚴重也更複雜。除了需要經費與師資訓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他們合適的電腦輔具與無障礙的網路環境。若能透過詳細評估每個身心障礙者的能力與需求,再量身訂做他所需的個別化輔具與提供訓練的話,不管多嚴重的肢體障礙者也能運用現代電腦科技。又若能詳細規範網路的可即性(web accessibility),提供一條 e 化斜坡道與導盲磚,那麼連盲胞也都能自由自在遨遊網路世界。

  不幸的是,國內身心障礙者卻非常難得尋覓到合適的輔具,並且網路上也處處都是瀏覽與互動障礙,造成他們非常嚴重的數位落差。在個人平日的接觸中,就發現有許許多多身心障礙學童被排拒在資訊教育的門外。例如,一位居住在台北縣罹患粒腺體疾病的多障病童,因為手腳嚴重萎縮變形無法使用一般的電腦鍵盤與滑鼠,在學校就無法利用電腦來學習。又如一位居住在新竹縣罹患肌肉萎縮症的病童,因為平日以輪椅代步,以致於無法到位於二樓的電腦教室上課。再如一位居住於台北市接受在家教育的學童,也因為肢體嚴重變形而被排拒於電腦學習的門外。類似個案於國內不勝枚舉,這群孩子原來已經是弱勢者了,更因為數位落差的鴻溝,而成為現代資訊科技之下的極弱勢族群。

  更讓人憂心的是即將推出並成為學習新寵之「電子書包」,身心障礙學童不僅將會輸在起跑點上,更可能永無翻身之日。因為如果在制定「電子書包」規格之初,未將語音導讀、螢幕協助鍵盤、協助工具選項與電腦輸出入輔具等功能加入的話,國內眾多的視障生與肢障生將無法順利使用「電子書包」。除了「電子書包」硬體的障礙之外,電子書的內容若沒有加入無障礙設計規範準則的話,將讓原先以視覺呈現的資訊,在轉換為聽覺、觸覺過程中大量失真,造成盲生學習上的極大困難。

  最後希望政府在推動全民數位社會的同時,也能保障身心障礙者同胞的基本人權,使全體國民,不論有無障礙或障礙的嚴重程度,都能共同參與數位化的生活、學習與活動。

(本文轉載自2002年7月15日聯合報,作者為台灣師大資訊教育學系副教授。)

量身訂做的電腦輔具——「可及性策略」影響「四肢偏癱疾患」電腦操作之效應

文/孟令夫

摘要

  由職能治療、資訊、特殊教育、工程等專業所組成的「電腦輔具小組」於民國九十年服務了手功能嚴重受影響的部分四肢偏癱個案。本文挑選五位個案進行報告,他們分別被診斷為Charcot-Marie-Tooth肌肉萎縮、運動神經元疾病、徐動型腦性麻痺、高位脊髓損傷、與裘馨氏症肌肉萎縮。小組使用自行發展的「專業版電腦可及性需求評量(簡稱P-CANE)」,針對每位個案進行電腦調適需求的評估,並依此協助個案發展出無障礙的電腦使用環境。

  本文綜合每位個案的個別需求歸納出以下四種主要介入策略,分別為:

 

  1. 改變游標移位的方式(譬如:使用自動滑鼠、軌跡球滑鼠、調慢游標移動速度、觸控式電路板、滑鼠置放位置的改變……等)
  2. 改變點選與拖曳方式(譬如:滑鼠左右鍵變大、用外接開關取代左右鍵、使用自動滑鼠……等)。
  3. 替代鍵盤的使用(譬如:小面積鍵盤、螢幕小鍵盤、鍵盤置放位置的改變……等)。
  4. 改變控制部位(使用身體其他部位取代手)。

  小組同時也撰寫相關電腦化測量程式以瞭解個案點選、拖曳與輸入表現於介入前後變化的情形,結果顯示針對個案的需求給予電腦調適策略後,個案操作電腦的表現可呈現大幅度的進步。(本服務案於90/1-90/12曾由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補助支持,特此誌謝。)

 

  1. 簡介

      嚴重手功能障礙者(包括高位脊髓損傷、肌肉萎縮、四肢偏癱腦性麻痺、截肢……等)可能表現出肌力弱、關節活動度不足、肌肉張力異常……等問題,導致動作表現不佳,因而於控制滑鼠與鍵盤輸入時產生困難,影響電腦使用效率。通常控制滑鼠時會遇到的困難包括:執行移位、點選、與拖曳時的不順利、動作緩慢、滑鼠位置不正確,無法使用一般滑鼠……等。而鍵盤輸入的困難包括:動作緩慢、無法使用一般鍵盤、容易誤觸鍵、按鍵後停滯時間過久、鍵盤位置不適當……等。

      前述現象亟需一套評量系統可以全方位瞭解個案的個別化表現與個別化需求,再針對個案表現特質與需求進一步給予「電腦可及性調適策略(computer access adaptation strategies)」,以協助個案建立無障礙的電腦使用環境,以因應學習、就業、休閒、與生活上的個別化需求。

      「電腦可及性調適策略」針對滑鼠進行的調整包括以下三種主要情形:

     

    < >無法使用一般滑鼠或使用一般滑鼠效率極差的個案,就會考慮使用替代滑鼠的方法,譬如︰使用軌跡球滑鼠、使用多鍵滑鼠、以數字鍵取代滑鼠移位、使用自動滑鼠、紅外線光反射滑鼠、影像式頭控系統、搖桿滑鼠……等。調整視窗欄位與方格的大小(格位較大時游標移至定點較容易,對於動作協調有困難者較為有利)。許多個案無法使用左右鍵與滑鼠附著在一起的輸入裝置,譬如:移位後將游標定點完成後欲按壓左鍵時又會移動到滑鼠,使原先定點好的游標位置又跑掉;而個案使用此裝置也可能無法進行拖曳。此時若使用外接開關就可取代一般滑鼠的左或右鍵,而能解決前述問題。遇到無法以一般鍵盤執行輸入或執行輸入時極為困難的個案,就會考慮替代鍵盤的使用,諸如︰使用螢幕小鍵盤(針對無法在外接鍵盤上進行輸入的個案)、使用擴大型鍵盤(按鍵可以調大方便按壓)、使用迷你鍵盤(針對關節活動範圍小的個案)……等。針對動作控制不佳的疾患也會考慮運用視窗中的協助工具選項,譬如︰調整相黏鍵控制方式(針對無法同時按壓兩鍵以上的個案)、延緩鍵盤重複時間(針對按壓後停留較久時間個案)、篩選鍵的使用(針對容易誤觸其它鍵的個案)……等。研究模式

     

     

    < >報告(case report)方式進行討論,本論文摘要五位個案的表現,並撰述介入前後使用電腦表現的差別。

     

    選取個案方式:個案得到相關訊息後由本人、家長或機構協助,分別以網路、電話等方式報名,電腦輔具小組會針對報名個案進行連絡並提供多次服務。本論文報告中僅擷取部分個案進行討論。

     

    引導介入的評量工具:由於目前沒有評估方式可以針對嚴重手功能障礙者使用電腦的表現與需求提供完整詳盡的評量,更無法提供臨床需求的引導,因而,小組團隊發展出「專家版電腦調適需求評量(Computer Adaptive Needs Evaluation- Professional Edition,簡稱P-CANE)」進行對每位病患的評估,依此評估方法加上專業人員的判斷可以引導出電腦調適的介入策略。

     

    判斷電腦使用效能的工具:由小組發展測量輸入、點選、與拖曳的錯誤率與速度的軟體,針對適合的個案進行電腦化效能測量。有的個案不適合進行此測量工作,則改以口述自身感受、觀察實際表現、或成品呈現等方式以瞭解介入前後的變化。

     

    服務團隊:參與服務的團隊來自於不同領域,包括職能治療、資訊教育、資訊管理、特殊教育、與工程等領域的專業人員。所有團隊成員均會同時訪視個案,進行完評量與意見溝通後,即會分工協助個案。譬如:病患表現特質的評量由職能治療師主要負責,外接開關的組裝由輔具工程師負責,所需軟體程式的撰寫由資訊專家負責,教育相關介入由特殊教育專家負責。雖然小組團隊會進行分工,但是每位成員在過程中均自我要求,希望能訓練自己有獨立評量與介入個案的能力。個案表現特質

      本段將敘述個案診斷、個案表現特質、個案使用電腦的問題。小組團隊於此報告中僅討論五位個案,他們分別被診斷為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屬於遺傳性周邊神經疾病中的運動感覺神經病變,簡稱C-M-T),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徐動型腦性麻痺,高位脊髓損傷,裘馨氏肌肉萎縮個案。關於他們的資料請參考以下表格與內容的說明。表一為個案診斷一覽表,表二為個案表現一覽表,表三為介入前每位個案使用電腦的困難。每位個案均已成年(三位二十餘歲,另兩位分別為三十餘歲與四十餘歲),每位個案認知與溝通功能都很好,其中三位安置在教養院,一位就讀一般大學,一位則安置在家,所有個案均有獨立使用電腦的強烈企圖心。

    表一 個案診斷一覽表

     

    個案號 診斷與安置
    個案一 肌肉萎縮: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個案二 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
    個案三 徐動型腦性麻痺
    個案四 高位脊髓損傷(頸椎3、4節受傷)
    個案五 裘馨氏肌肉萎縮

     

    表二 個案表現特質一覽表

     

    個案號 個案表現
    個案一 I.表現限制:1.下肢與手肘到手指完全沒有動作。
    II.表現功能:1.兩上臂可抬起,且力量與耐力有限,若以六級肌力進行分級(Zero, Trace, Poor, Fair, Good, Normal),可達到Fair 到 Good之間的程度。2.平常可自行控制電動輪椅。
    個案二 I.表現限制:1.上下肢均僅存有一點動作,以六級肌力進行分級,均僅為Trace ~ Poor程度。2.平常均為臥床。
    II.表現功能:1.全身僅頸部以上動作控制較佳。
    個案三 I.表現限制:1.受徐動影響,手腳動作控制均不佳,且不斷有協同動作干擾其動作控制表現。
    II.表現功能:1.個案以已經習慣使用腳進行畫圖活動。2.平常坐於普通輪椅並以腳控制輪椅。
    個案四 I.表現限制:1.下肢與手肘到手指完全沒有動作。2.左上臂無法抬起。
    II.表現功能:1.右上臂可抬起(但力量與耐力有限)。2.平常可自行控制電動輪椅。
    個案五 I.表現限制:1.頸部與上下肢均僅存有一點動作,以六級肌力進行分級,均僅為Trace ~ Poor程度。2.上下肢關節均巒縮。
    II.表現功能:1.平常可擺位在輪椅上。2.可使用殘餘動作,動機極強。

     

    表三 介入前個案使用電腦的困難

     

    個案號 介入前使用電腦的障礙
    個案一 1.無法輸入、點選與拖曳。
    個案二 1.無法用手輸入、點選與拖曳。
    2.雖使用影像式頭控系統但是系統不穩定,要將游標移位至定點極為困難。
    3.雖搭配自動滑鼠不用點選,但常誤入其他網頁。
    4.視窗欄位小,難以移至定點。
    個案三 1.無法使用手輸入、點選與拖曳。
    2.使用腳控制滑鼠與鍵盤,但是速度極慢。
    3.操空滑鼠鍵盤抬面過高,抬起腳費時費力。
    4.腳與眼不協調,眼睛來回鍵盤與螢幕花費時間太多,導致輸入速度更為緩慢。
    個案四 1.原先即有軌跡球滑鼠,但僅使用右手操作,無法進行拖曳。
    2.僅以右手操作,容易酸痛。
    個案五 1.無法輸入、點選與拖曳。

     

     

  2. 介入策略與成效

      本段將針對個案特質與個別需求所引導出的介入策略(表四)、非數據分析的成效探討(表五)、與數據分析的成效探討(表六至表八)等進行討論。

      綜合每位個案的個別需求,基本上歸納出以下四種主要的解決策略,分別為:

    < >改變滑鼠游標移位的方式(譬如:使用自動滑鼠、軌跡球滑鼠、觸控式電路板、滑鼠置放位置的改變)。改變滑鼠游標移位的方式(譬如:使用自動滑鼠、軌跡球滑鼠、觸控式電路板、滑鼠置放位置的改變)。 改變左右鍵的按壓方式以執行點選與拖曳(譬如:滑鼠左右鍵變大、用外接開關取代左右鍵)。改變滑鼠游標移位的方式(譬如:使用自動滑鼠、軌跡球滑鼠、觸控式電路板、滑鼠置放位置的改變)。 替代鍵盤的使用(譬如:小面積鍵盤、螢幕小鍵盤、鍵盤置放位置的改變)。改變滑鼠游標移位的方式(譬如:使用自動滑鼠、軌跡球滑鼠、觸控式電路板、滑鼠置放位置的改變)。 改變控制部位(別有個案使用手肘、口、下顎、腳觸壓開關或鍵盤)。請參照表四。討論

      外接開關與軌跡球滑鼠的使用的確在解決個案移位、點選、與拖曳的困難有極大的貢獻,小組所服務的個案一(C-M-T)與個案四(高位脊髓損傷)原本都用嘴巴進行畫圖活動,使用外接開關後已經具備在小畫家內使用拖曳功能進行繪圖的前置能力(右手控制軌跡球,左手控制左鍵開關)。

      左右手分別控制外接開關與軌跡球的方式,也可達到復健的效果,以高位脊髓損傷的個案四為例,原先僅使用右手控制軌跡球與滑鼠左右鍵導致右手過度使用而左手又荒廢使用的現象,當兩手同時分工使用後,右手易酸痛以及左手缺乏運動的現象就改善許多,且一段時間後電腦使用效率也獲得改善。同時在處理其他高位脊髓損傷個案的經驗中,發現頸椎3、4節以下受傷的案例,只要有外接開關與軌跡球就一定可以建立個案無障礙的電腦使用環境,甚至不少個案使用一般滑鼠也不會有問題。

    表四 個案介入策略一覽表

     

    個案號 主要介入策略
    個案一 1.使用軌跡球滑鼠(以右手上臂帶動手掌以進行游標移位)。
    2.使用外接長桿開關,替代滑鼠左右鍵功能,以左手上臂帶動手指觸壓開關。
    3.搭配螢幕小鍵盤進行輸入。
    個案二 1.將視窗欄位與方格放大,使用影像式頭控系統時,較容易將游標移至定點。
    2.由於個案表示仍希望以手操控滑鼠(較有自主性與成就感),因此以自黏帶將手固定在滑鼠上,可以自行移動滑鼠。
    3.以長桿連結外接開關(取代滑鼠左右鍵)至頸部位置,個案可使用呼吸器、臉頰、或舌頭部控制開關。
    個案三 1.討論使用手的可能性,但在生態情境中使用手的輸入效率遠比用腳輸入差。
    2.將置放滑鼠與鍵盤的桌面降低,減少消耗能量與活動範圍,促進輸入效率。
    3.將放置在一般電腦桌上的螢幕改放在置放滑鼠與鍵盤的桌面上,減少視覺往返螢幕與鍵盤的距離,使輸入速度加快。
    個案四 1.使用一長桿型外接開關(用左手肘控制),減輕右手負擔,也促進效率。
    2.也嘗試使用自動滑鼠,目的在於使用拖曳功能移動滑鼠時不需再按壓左鍵。
    個案五 1.早期使用小軌跡球滑鼠,以及觸控式電路版,手指僅移動一點點範圍即可以移動游標,且輕觸即可點選,目前有時仍會使用。
    2.目前常使用紅外線光反射滑鼠(由於以頭控制容易疲累且效率不佳,因此個案將反光貼片黏於珍珠奶茶吸管上以舌頭控制)。
    3.自動滑鼠的自動點選功能易誤闖其他網頁,因此給予外接開關(可由膝蓋控制)。

     

      電腦輔具在心理層次上也有獨特的效應,譬如外接開關的使用可提升個案的自我主控感受(self-mastery sense),個案二(漸凍人)就喜歡自己用手或下巴觸壓開關的自我主控感,更甚於對自動滑鼠自動點選功能的喜愛。

    表五 介入效果(非數據化討論)

     

    個案號 介入成效
    個案一 I.電腦技能成效:1.原本無法使用電腦,現在已經可以無障礙的執行點選、拖曳與輸入。
    II.其它成效:1.開始學習電腦文書處理,以電腦作為休閒方式,並嘗試以電腦繪圖。2.生活產生正向的變化。3.有部分復健效應產生(酸痛現象減少以及左側肌力改善)。
    個案二 I.電腦技能成效:1.除頭控外,也可以使用其它身體部位控制(譬如:手、舌、下巴)。而使用手也為個案原本所期待。2.以其它部位操控左右鍵後,不再發生自動滑鼠中自動點選功能誤入非目標網頁的情形。3.放大欄位後游標定點較為容易。
    II.其它成效:1.較有自主性與成就感。2.可以自行收發電子郵件。3.有部分復健效應產生。4.離SOHO族目標更近。
    個案三 I.電腦技能成效:1.操作電腦效率改善許多。
    II.其它成效:1.增進學習文書處理的品質。
    個案四 I.電腦技能成效:1.可以執行拖曳(原先無法執行此功能)。2.使用自動滑鼠後,可不需按壓左鍵就有拖曳功能。3.游標移位、點選、與輸入速度改善。
    II.其它成效:1.可以在電腦上繪圖。2.生活品質提升。
    個案五 I.電腦技能成效:1.早期完全無法使用電腦,進步到可以執行游標移位、點選與輸入。
    II.其它成效:1.可自行打報告、上網查資料、收發mail。

     

      小組於本文中所提及的個案有四位均無法使用一般鍵盤進行輸入,也不適用於其他外接鍵盤,因此螢幕小鍵盤就成為唯一的選擇,而使用軌跡球滑鼠將游標先移至螢幕小鍵盤上的目標鍵,再以外接開關進行點選是搭配螢幕小鍵盤時較為普遍的方式,此替代方式在四肢偏癱疾患的使用率極高,且具備極大的功效。

      當運用電腦輔具於臨床實務時,有一些瓶頸仍待突破,譬如螢幕小鍵盤的方格過小,無法進行調控,視力不佳者便會看不清楚,動作不佳者也難以移位並定點至方格中,此點仍須資訊與工程專家進行改良。

      影像式頭控系統對僅有頭部控制能力的肢體障礙者而言的確是極佳的電腦輔具,然而從個案二(漸凍人)的使用經驗發現它的穩定度還不夠,會產生游標定點困難的問題,與其他系統合併使用的相容度也可以再加強。以正常人模式思考會認為自動滑鼠的自動點選功能非常便捷,但是個案二與個案五(裘馨式肌肉萎縮)告訴小組團隊常常誤入非目標網頁是極為困擾的情形。

      協助四肢偏癱者建立電腦無障礙環境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合作,復健專業/特教老師與資訊/工程等科技人員絕對不該墨守成規自行處理個案問題,大家一起在個案的生態環境中進行討論隨時交換意見的歷程更為重要(介入個案的早期階段更是關鍵)。

    表六 個案一表現的變化趨勢

     

    評量日期 90/11/10 90/12/01 91/01/20 91/02/07
    輸入表現:8個國字(輸入注音與符號25次) 86.3秒 60.5秒 42.5秒 44.9秒
    點選表現 右手點選
    13.2秒
    右手點選
    11.6秒
    左手點選
    12.0秒
    左手點選
    10.2秒
    拖曳表現將物體拖曳至螢幕上六個區域所花時間 39.1秒 13.6秒 23.0秒 20.7秒

    備註:個案在介入前完全無法使用電腦,介入後可以獨立使用電腦,進步明顯且持續攀升。

     

     

    圖一 圖一 個案一(C-M-T)使用拖曳所繪的人像圖(備註:此圖著作權應屬個案一)。

     

    表七 個案三表現的變化趨勢

     

    評量日期 90/10/13 90/10/24 90/12/01 91/01/21
    輸入表現:13個國字(需輸入注音與符號35次)   307.8秒 198.9秒 207.9秒
    點選表現:
     舊工作抬面(太高)

     新工作抬面(降低)

     

     
     
     
    26.9秒
     
    26.3秒

    22.7秒

     
     
     
    23.1秒
     
     
     
    31.0秒
    (退步)
    拖曳表現:
     舊工作抬面(太高)

     新工作抬面(降低)

     

     
     
     
    81.9秒
     
    114.4秒

    94.0秒

     
     
     
    93.6秒
     
     
     
    41.0秒

    備註:

     

    < >91/1/21正好換新輪椅,新輪椅可抑制其協同動作,因此該天施測拖曳時進步更多,但是該天點選表現並不好,乃因為從事活動時的情緒嚴重影響表現。91/1/21的測量情境為新工作抬面。91/8/30時在舊工作抬面輸入五個字花約177秒,在新工作抬面則花約143秒。 評量日期 90/11/10 90/12/01
    第一次 90/12/01
    第二次 90/1/20 輸入表現:
     需輸入注音與符號十次 右手點選
    54.1秒 右手點選
    55.1秒 左手點選
    57.1秒 左手點選
    44.7秒

     

     

    圖二 圖二 個案四(高位脊髓損傷)使用拖曳所繪的蘋果圖(備註:此圖著作權應屬個案四)。

     

    表八-2 個案四點選與拖曳表現的變化趨勢

     

    評量日期 90/11/10 90/12/01 90/1/20
    第一次
    90/1/20
    第二次
    點選表現 右手點選
    19.2秒
    右手點選
    17.8秒
    左手點選
    17.5秒
    左手點選
    16.3秒
    拖曳表現:
    將物體拖曳至螢幕上六個區域所花時間(介入前完全不會拖曳)
    21.1秒 50.1秒 44.3秒 25.1秒

    備註:

     

    1. 個案在輸入與點選表現進步許多。
    2. 拖曳雖然未看到明顯練習的趨勢,可能與個案較少使用此功能有關,施測時必須重新再適應,表現並不穩定。但是,個案介入前並不會拖曳,此項表現乃從無到有。

 

參考文獻(略)

(本文係2002年5月「第五屆工程科技與中西醫學應用研討會」專文,原文名稱為「『可及性策略』影響『四肢偏癱疾患』電腦操作之效應」,作者為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感謝作者及研討會主辦單位逢甲大學自動控制系慨允轉載。)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