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園藝坊——醫療復健及工作訓練兼具的場所
文/黃明芳
對於慢性精神病患而言,由於長年處於生病、復健的過程中,多數病友雖然屬於工作年齡人口,但都未進入、也不能進入就業職場。
經過醫療復健,就算症狀穩定,但長年的與社會脫節,生病後的功能退化,加上社會大眾對精神障礙者的標籤化,更增加精障病友回歸就業市場的困難。
事實上,醫療與工作復健對慢性精神病患而言,是併行而無法獨立的,差別只在於需求的多寡;而庇護性工作場就是提供精障者適應這個過渡期的最佳場所。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於2001年獲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補助,成立台北市第一個慢性精神病患園藝工作訓練坊。
而當初會選擇設立園藝場,除了結合本院院區綠地廣闊、靠近馬路及附近商區便於接觸社區民眾等優良條件外,也因園藝工作較不具時效性,工作壓力輕,所需技術少,勞力需求度高,不易被取代,及多以團隊方式工作等類型較適合精障病友,因此,選擇以此為工作訓練的主要模式。
本院庇護性園藝坊除了與一般花店經營的項目相同外,為了拓展客源及開發更多元的就業市場,還針對本院辦公大樓推出「包月送花」的服務。這項產品與一般花店定期環境綠化的差別在於,不限於只提供小品盆栽,而是經由花藝老師的指導,學員親自製作盆花、花藝等產品來美化辦公環境。一年多的工作訓練下來,學員除了基本的植物認識已達一定水準外,更學會了簡單的花藝技巧。
除了產品販賣,本園藝坊提供的訓練課程(如:園藝課、花藝課、工作訓練團體)也會針對學員的程度而予以分級訓練;更重要的是,本院亦接受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辦理社區就業服務,因此,在園藝坊參加工作訓練表現良好的學員,經過醫療團隊與輔導員的評估後,能直接透過社區輔導員的媒合配對,順利的進入就業市場。
也許有人會問:是不是接受園藝訓練,將來找的工作就一定是這方面的?必須澄清的是,社會大環境對精神障礙者的標籤及精障者本身工作能力的限制,原本能選擇的職種就不較一般人來得多元。而本院精神科園藝坊就業訓練,對經過醫療復健後症狀穩定又有工作能力的精障者而言,它是一個訓練耐力、持續力及練習人際互動的場所;對不想朝園藝方面發展的精障者而言,園藝技巧的訓練是附加的,可成為其第二專長;對於有興趣往這方面發展的病友而言,它是一個進入真正就業市場的最佳職前訓練場所。
這是庇護性工作場的精神,也是我們努力將醫療模式與社區結合,落實精神病患「醫療在社區、工作在社區、生活在社區」的目標。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庇護性就業輔導員,全台各地的精神病友庇護商店/工廠(社區復健工作場)資料,詳見勞委會
庇護工場網站)
一同圓扶持弱勢的夢
文/蔡盧浚
醫師在門診時,常常要回答患者家屬提出的各種疑問。
「我的孩子為什麼如此懶散被動?成天待在家中,除了吃就是睡,怎麼辦?」
「他總是不太說話,也不想出門,到底有什麼心事?」
「他常說要工作,三天兩頭就又辭職了,為什麼?」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我對這類問題,通常只有以下的答案:「你們可以試著鼓勵他多少做些家事,不過,最好讓自己接受他們有可能一直都是這樣子,這是生病造成的,不是他們不願意工作!」雖然我儘量婉轉的回答,家屬仍難掩心中沈重的失望。
在精神醫學裡,這種現象稱為「負性症狀」,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病情穩定後,卻出現生活散漫、缺乏鬥志、沈默、退縮、經常躺床睡覺的情形。一方面的確是因病造成,再者也是由於缺少外面世界的刺激,沒有工作機會,長期挫敗的影響下,必然導致的結果。即使家屬或醫護人員軟硬兼施、費盡心機,往往不見成效,令家人又氣又難過。
不過,現在情況有些不同了!如果時機適當,我會很有信心的回問:「有個地方,願意接納並訓練他工作,你們要不要試看看?」
1998年,在三重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開始安排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的精神病友到中心工作。這是一項蠻冒險的嘗試,他們有能力做事嗎?發病了怎麼辦?會不會有暴力危險?會不會說話不小心刺激到他們?起初忐忑不安的心,逐漸轉成欣喜及成就感,患者的表現與改變令人刮目相看;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滿懷的熱誠與開放的接納態度,不但使人感動,更是促成工作病友進步的巨大力量。如今,工作訓練的病友人數增加,工作能力也更好,因為有了希望,更願意規律吃藥治療,發病情形也減少了。許多媒體前來採訪,見證這個事實:精神病患可以工作,他們態度認真;只需適度的尊重與說話技巧,和他們相處不會恨困難;除非發病或特殊情況,並非如一般想像的會有不可測的暴力行為。
長久,在我心中有個疑惑:「為什麼我們的社會不能接納精神病友?」如今,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努力成果,讓許多想法在我腦海開始閃爍著,現在合作社的經驗,或許將來會成為台灣精神病友工作訓練的最佳模式呢!
在我看來,「主婦聯盟」是一種精神、一種生活的態度;而病友進入合作社工作訓練,真是好運氣,好福氣!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醫師)
一輩子的事——職前準備團體
文/侯仁智
打完上班卡後,我整理著昨天新收的個案紀錄。
「鈴~~」沒過多久,電話響起。
「你好!請問輔導老師在嗎?我是全家便利商店台新店的店長。」那頭傳來阿偉的聲音。
「我就是,請問阿義有什麼事嗎?」阿義是我安置於該店的案主。
「他還沒有來上班耶!你要不要和他聯絡一下?」阿偉是個很有愛心的雇主。
「我馬上和他聯絡,對不起喔!」看一下手錶,已經超過上班時間了。
說真的,在接下這案主時,便聽說過他「三個月的傳奇」,也就是不管如何的媒合適應工作、諮商輔導,他總會三個月一到便退縮。但是憑著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熱忱,我再次鼓勵案主把握就業機會,好不容易又陪同案主上完班,並約談輔導。
「鈴~~」剛剛回到辦公室,電話又響起。
「請找小鄭,我是阿春的同事——阿灌。」這次找的是我對面的同事。
如果沒意外,又是一件類似的問題。
其實,我們服務的是很特別的一群——精神障礙病友,他們通常已具有工作能力,且很認真地學習職場的工作內容,但卻往往有持續力不佳、人際關係等的問題影響著,讓本來就不易獲得就業機會的他們,想回歸社區工作更顯困難。我們所遇到的,並不單單是社會長久以來的刻版烙印、錯誤認知,以致於排斥而已。他們如何在症狀穩定後,重新面對社會的多訊息世界,適應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並且與纏身之症狀作長期的對抗?一開始的確有輔導員、家人、朋友的陪伴,但這不會是永久而長期的,或許,他們需要一個團體彼此支持、相互照顧。就是這樣的理念,2002年10月18日,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的「職前準備團體」正式開課。
成立這個團體,我們希望協助初期康復的病友,做好重回歸社會工作前的準備訓練,與雇主合作提供重新踏入社會的實習環境,培養面對工作應有的態度及理念,舉辦彼此支持分享的討論會,以及深入探討未來的人生規劃等。從了解疾病、職前準備、面試媒合、工作分享、自我探索和永續支持,他們需要學習的不僅是社會的歷練,也要學會互相支持照顧,讓他們不僅僅是精障的病友,也是彼此的輔導員。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支持性就業輔導員)
回首來時路——我們的火鳥實習商店
文/王文志
火鳥實習商店自1997年底成立,至今已有三年多!回首來時路,要感謝的人很多包括:催生者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文榮光主任於百忙中總會抽空親手佈置店內擺設,精神科志工大隊的志工媽媽們每天陪伴學員成長與學習,兩者是幕後最大支持力量來源。當然長庚醫院管理中心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甚至開幕週年時張昭雄校長、莊逸洲主任的親臨指導,更是帶動我們前進的原動力。
在頭一年,本店輔導24位學員成功就業或畢業,包括13位男性及11位女性,平均年齡25-26歲,相對社會上25、6歲的花樣年華,這些「火鳥」們每人都已與病魔奮鬥至少二年以上的時間。他們除了需忍受藥物治療的不適外,更擔心遭受社會異樣的眼光或不為社會所接受。火鳥實習商店的存在,不僅是學員們的復健治療場所,更重要的是考驗社會大眾對精神醫療的認識及接受程度,而在這段時間,我們很高興看到大家對於精神病患接納與肯定。
位在醫學大樓地下樓商店街上,火鳥實習商店每月的義賣營運狀況均會刊登於精神科《火鳥之聲》月刊「火鳥實習商店」專欄中。在長庚醫院大力支持下,雖免除店租及水電費之成本壓力,但學員們每小時50元的薪水著實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一開始時每日8小時,兩位學員800元的薪水,有時店中收入不到100元情況下,實在會擔心這筆支出。但後來在學員及志工媽媽努力下,店中不但沒向「火鳥復建基金」申請過一毛錢,多年來甚至還有25萬多元的盈餘,更進一步在2000年2月於兒童醫院11樓開設火鳥咖啡屋,有這樣的成果的確值得慶幸。
但我們也有辛苦的一面,每天店門一開,所面臨最大問題是:
學員們訓練成效及所遇問題。
社區民眾對火鳥實習商店的反應,例如:現煮熱咖啡在「叫好不叫座」情況下退出營運。
油畫作品曲高和寡的現實問題一直存在著。
學員們常因病情因素有思考中斷、無法立即針對問題回答的情況發生。
較敏感的學員對自己的身份不知如何向客人回答。
曾有位學員表述其內心的渴望:「自己心中一直練習著如果外人好奇問起關於自己的身份時,自己應當如何妥善回答,總也希望自己是義工的身份,解答眾人疑問,決不希望向人透露出自己是精神病患的訊息。對於已趨康復的人而言,這是相當不公平的,也是吶喊中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卻常為人所忽略。人們內心的感受是很微妙的,試問有誰真的能完全不在乎,承受起別人異樣的眼光及感覺,相信正常人或許都做不到,何況是『小火鳥』們!」
火鳥實習商店的存在,代表著社區精神醫療往前邁出一大步,但是下一步該如何走,將是考驗職能治療師及精神科團隊的合作。未來我們的方向將是朝所謂「公辦民營」方向前進,甚至在醫院管理中心許可下將引進服務業性質之項目,與地下商店街不相衝突,例如:快遞收件、旅行社代辦業務等,未來甚至將它移轉給社區機構經營、管理(如康復之友協會),而長庚醫院則從旁予以輔導,提供相關醫療諮詢。這樣才能落實社區復健的理念,也唯有如此病友才有出路,也是我們的最終理想。
(本文作者為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火鳥學苑的願景——談精神病友的支持性就業輔導及職前訓練
文/王文志
長期以來,一般醫院精神科的職能治療部門大多致力於病友職前訓練的開發。為使病友及家屬更了解其中意義,玆將相關資訊分享大家,以共同為病友打拼。
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常被排拒在就業市場之外,此情形中外皆然。雖然政府相關單位希望透過職業訓練,殘障就業輔導和強制雇用的保障,協助精神病患就業,但是成效不彰。其原因是這些措施多半是為肢體障礙的病患所設計,而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
此外,醫療機構亦嘗試以社區復建工作場的模式,作為精神病患的職前訓練方式。對於不可能就業的嚴重精神病患,庇護性工作場的工作訓練,能幫助他們穩定病情,減緩功能退化,維持規律的生活,增加與人接觸和發展友誼的機會及獲得持續的支持和訓練。
從臨床角度來看,我們常見病患由於成功的就業而不再自囿於病人的角色,擺脫了晦暗絕望的人生觀,增進了自尊、自信和社會參與感。因此,就業成功對於精神病患而言,其意義將不限於增加個人收入而已。
不可諱言的,精神病患特別是精神分裂病之類的患者,由於功能的退化、症狀的干擾和工作壓力等因素,常無法維持穩定的就業狀況。調查顯示,病患出院後約有10-30%的人被雇用,但是僅有10-15%的人可維持就業一~五年。其原因是病患的挫折忍受度、持續力、注意力、遵從工作指示、與同僚上司的人際溝通能力等,都受到症狀及認知功能損傷的負面影響。
對於許多嚴重的慢性精神病患者而言,以全職、全時和賺取薪資的就業,作為職業復健的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然而仍有一部份病患(約15-40%)可以維持一般的就業狀況,因此,他們不應被剝奪就業的機會。事實上,他們所欠缺的通常不是工作技術,而是如何處理工作壓力和人際關係的技能。他們需要持續的支持,以維持一份賺取薪資的職業,這也是職業復健的目標和挑戰之一。
工作不但是職業復健的主要目的,也是復健治療整體成效的具體指標。職業復健與庇護性工作場的不同處,包括三個要素:
競爭性的工作訓練:所謂競爭性的工作,依規定是指每週從事至少達20個小時之賺取獎勵金(薪資)的工作。每一工時薪資可根據病患的工作量和工作品質來計算。薪資計算標準必須合情合理,使病患不致於被剝削。
統合性的工作環境:有別於傳統的隔離式治療環境,病患可以嘗試受雇於一般以員工為主的工作環境。這樣的設計有助於病患獲得一般員工的接納與支持,發展和一般人的友誼及分享社區的資源。
提供持續的支持:這是職業復建中最重要的一環。一般的殘障就業輔導,在職前訓練和安置就業後,僅提供固定期限的服務;支持性就業則是依據病患的殘障程度和工作技能的需要,提供持續的支持(time-unlimited support)。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組將發展上述的職業復健方案,以期望改善目前病患職能訓練的困境,同時也希望本院其他科能提供工作機會給他們。除了1997年成立的火鳥實習商店及2000年開張的火鳥咖啡屋之外,未來更希望成立「火鳥學苑」,將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入現代化的精神復健訓練,為精神病友開拓職場的春天。
參考資料:1.社區醫療與復健:機會與矛盾,突破與障礙,葉英,台大醫學院精神科。2.復健精神醫學,林知遠,玉里榮民醫院主治醫師。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請幫他們開一扇窗
文/白倩如
1999年投入精神科的就業輔導領域後,到如今已匆匆兩年,看著蔡醫師所寫的「一同圓扶持弱勢的夢」一文,我心中不禁感慨萬千;而精神病友的就業輔導也在這幾年當中起了重大的變革與進展。
回顧三年前,我們在經歷了許多挫折後,找到了有意願接納病友的雇主,開始了在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工作訓練;到目前為止,台北已有多家市立醫院與雇主以各種不同形式合作,並使病友順利的進入就業市場。然而,在這些成功個案的背後,都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與掙扎,而每一位病友都曾努力的走出自己的未來,但卻不見得人人有這樣的幸運與機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與願意了解和接納的雇主。
過去,只要提到精神病患,浮上腦海的就是瘋狂、危險與混亂!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殊不知,在精神病友的心中,外面世界的異樣眼光才是她們心中最大的恐懼!
如今,藉由像主婦聯盟合作社這樣的訓練與雇用模式,讓社會大眾見證了精神病患並不可怕,給了機會讓他們自己用行動述說明白。於是越來越多的雇主願意試一試,而些成功的例子更使得病友間的士氣大大的提升,終於,他們相信社會並不是真正的排斥他們。
「十九年來,我封閉自己沒有朋友……現在,我重新進入社會學習,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上帝曾經關了我好大一扇門,但如今幫我開了一扇窗……。」
這是一位病友在主婦聯盟合作社工作後所寫下的心得。這寥寥數語,包含著十九年來的許多傷心和遺憾,如今有了工作也讓他重拾了尊嚴。
現今,精神病友的就業權益在各界的努力下,開始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除了許多補助政策外,更開始邀集各界的專家學者以及家屬團體,一同為精神病友的就業問題及復健訓練模式集思廣益。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也開始接觸到許多願意接納病友的雇主以及走出角落的病友,於是我們成立了就業輔導教室,希望藉由這樣一個窗口為兩方搭起橋樑。
工作之於病友不只是一份收入,更代表社會對於病友的肯定與尊重,更是病友為自己爭取的一份尊嚴!盼望這樣的精神與心情,能擴及到每一個人的生命裡!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就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