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智能不足協會之定義,心智障礙是指在發展期間(自受胎到滿十八歲),智力功能顯著低於常態,同時伴隨有適應性行為方面的缺陷。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心智障礙者時,就是說他在學科學習和處理日常生活以及對週圍事物的了解和環境的適應能力方面,比同年紀的同伴顯著的緩慢。
每一位心智障礙者的成因和能力程度都不一樣,彼此之間差異也很大,因此他們需要各種不同型態的服務措施來配合個別的需要。
文/心智障礙者母親 馮碧華〈心路基金會董事〉
哥哥凱迪在一歲九個月時罹患腦炎,導致全身癱瘓。自此多年以來,每天晚上我幾乎花上大部分時間在幫忙凱迪做復健。敏感的弟弟承迪在兩歲多時,有一天晚上突然冒出一句話:「凱迪是媽媽的心肝寶貝,承迪是保母的心肝寶貝。」令我如夢初醒。
於是,在每當幫凱迪做完復健,我就告訴承迪:「喔!該你做復健囉。」他就會開心的跟著凱迪一樣在復健球上翻身、跳躍、搖擺、旋轉,在滾筒上體驗媽咪是如何訓練哥哥抬頭,接著又站在站立架上被固定住,看完十分鐘的電視。這一切哥哥的玩意兒,都比自己的玩具好玩多了。有時,我會讓他體驗當殘障者的滋味,與哥哥凱迪角色互換,像有次在抱著承迪的時候,故意裝作不動,然後牽著凱迪的手,拿了玩具在承迪身上打一下,他馬上反應:「媽咪!怎麼可以欺負我?」我抓住機會回答他:「那你有沒有趁媽咪在忙得時候偷打凱迪呢?」他默認了。
以正確的引導取代責難,兄弟兩在成長的過程中,才能只有愛的加分。記得在承迪小學三年級時,我脫口而出一句話:「怎麼辦?凱迪越來越大,有一天媽咪老了就抱不動他了。」承迪回答:「媽咪,還有我呀!我會長大的耶,你忘了嗎?」這一句溫馨的話讓我感動至今……。
殘障孩子的手足只要經過父母正確的引導,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沒有歧視與惶恐疑惑的環境中成長時,他就能學會「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價值」,然後在面對與一般人不同的手足時,也才能以一顆平常心侃侃而談:「他不重,他是我兄弟。」
文/張美英〈心路基金會提供〉
孩子:
今天是你十七歲生日,看你笑嘻嘻的唱著生日快樂歌和爸爸一起吹蠟蠋、切蛋糕,媽媽忍不住眼淚串串滴了下來!
你的個兒已經比媽媽高了,但是奇怪的手勢、瞇眼、搖頭的動作,嘴裡不清楚的咬字,配上天真無辜的表情,任誰也看不出你已是啟智學校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了! 自你二歲半被診斷為自閉症兼智能不足之後,全家天天處於備戰狀態。在經歷過求神卜卦的日子,終於認清:要學習如何與你相處,希望你能早些學會說話、不要撞頭、咬人、摔東西、亂發脾氣,能瞭解別人的意思,也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你儘可能和平常的小孩有一樣的發展。一天24小時,一刻也無法偷閒,除了北上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求助外,看書也是另一救急的方法。所以兩個姊姊被逼著也一起加入,輪流陪伴、照顧這個精力旺盛的過動小子!
十餘年的時光匆匆過去,你從單音到可說完整的句子,從仿說到回答簡單的問話,認識的國字也近三百多個,溜冰、游泳難不倒你,倒垃圾、曬衣服是你例行的工作,騎腳踏車四處溜逛更是你發洩體力的一種方式。有了好片子,還陪媽媽看場電影,去百貨公司逛逛也是你經常的要求(只因想坐海盜船)。整天笑咪咪的,彷彿天塌下來都有爸媽抵擋著,怡然自得一切沒煩惱!
可憐的爸爸與媽媽卻增添了許多白髮,與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兩個姊姊也未曾缺席,課餘之暇帶你參加園遊會、同學會,從不介意朋友的眼光:那個搶別人杯子,站在鏡前拍手又叫又跳,口齒不清、大模大樣的傻小子就是「我的弟弟」!有時媽媽心疼姊姊的勇氣,忍不住說:「你們自己去玩吧!不要帶他去了。」姊姊還會回答:「沒有關係啦!實在太吵的話,我會先帶他回來!」
爸、媽愛你,十年如一日,從未減少與變動,尤其你不定時發作的癲癇,更讓爸﹑媽時時揪著心。即便如此,仍舊持續不停指導你,對你也一直深具信心,總認為你一天會比一天進步。
孩子,你知道你有多幸福嗎?全家把你當寶貝,疼你、愛你、教你,只是:你長得那麼快,學得那麼慢。爸媽老了,怕跟不上了。沒有爸媽的日子,你怎麼辦?我們不能把責任丟給姊姊。雖然媽媽很清楚你將來沒有辦法和一般人一樣獨立成家就業,但是有能力在專人協助下,做簡單重覆性工作及過團體生活。所以這些年,爸媽和其他家裡有一樣寶貝孩子的爸媽共同努力,希望能有多一點這樣的家園讓你們活得快樂、自在、有尊嚴,那時爸媽要離開世間才能閉得上眼,了無牽掛。
孩子,你自己也要爭氣。讓我們一同努力!
媽字 1999.7.20
文/心智障礙者家人 陳大嫂(心路基金會提供)
是誰說過一句話:「我是做了爸爸之後,才學做老爸的。」記得在十年前的一個秋天,我家大小姐阿意申請進入心路社區家園,那是一個小型的社區化成年心智障礙者安養家園。報到當天,張老師請她用濕布把分配的居處擦一下,她大小姐當面就說不幹,不要住那裡,要跟老媽回家。
不知我婆婆當時母女連心的感受是什麼,做嫂子的我,當時真是又急又窘……。難題來了,洋相來了!然而小姑她是弱智呀,於是急急和我婆婆溝通——要理智,不要感性,更不要意氣用事。這對承受太多關懷的阿意是一個機會,從小我婆婆給她愛太多,也照顧她太多,這不但使她失去學習和磨練的機會,也使她缺少一份接受挫折的能耐。過度的關愛和過度的忽視,對她其實都不好。
接受團體生活是一個機會,在老師專業的輔導與訓練下能使她成長,因此我婆婆縱使有萬分不捨,也不能任我小姑失去此一受教機會,即使當時的她已經40歲了。 幾個秋冬寒暑過去之後,過團體生活的大小姐是不一樣了。在老師教導下,烹飪方面,阿意會削皮、切塊,斜刀塊喔,會端湯上桌和洗碗;清潔方面,會洗衣、拖地。
耐著性子做乏味的手工加工(其實,她手工還可以,只要她高興……),總之,她知道工作和錢的關係。這樣一來,我們總算比較放心了。
文/智障者的媽媽
因為醫生的誤判,造成生產太久,害得我雙胞胎兒子腦部缺氧,老大2,020公克,老2,000公克,送進保溫箱一個月,出院回家還是一樣,一點也沒長大,就這樣成了重度智障兒。
進國小的前幾年,就是我心裡交戰的時刻。四肢正常的他們,怎會是那麼笨的小孩,到四、五歲時才能開始學1、2、3、ㄅ、ㄆ、ㄇ。我是想盡各種方法來教他們,無奈也是沒用。到八歲將入學時,也不知該給他們去讀書還是不要,因為生活無法自理,國小又沒特殊班。即使有特教班,老師也大部份是代課老師(不是特教老師),怎能受到好的照顧?考慮再三,自動慢一年入學。
九歲時不得已還是送到學校去,多方和老師配合,還好適應得不錯。要升上二年級時,因為學業很多跟不上,只好要求再重讀一年級,因此一年級讀了二年。國小畢業,順利的進了啟智學校國中部,然後高中部。
到高中畢業後,社會的適應性以及身心成熟度都還不夠,根本無法自力更生,但接下去的教育就已結束。雖然有職訓中心,那也是一年的短期訓練,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政府也不會去關心他們是被關在家中或者到街上亂跑,或者被送到教養院去,任其自生自滅。多少智障者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有誰知道,我們真是無語問蒼天。
2000年11月15日
文/蔡媽媽
從暑假愷安有機會加入心路青年合唱團(專為心智障礙青年而設)後,隔週三陪他去練唱也成了我的開心之夜。在那兒,我看到了天使。不是一個,而是好多、好多!
大孩子們白天有些在外面工作,下了工匆匆趕來。這一晚大家忘情的歡唱。間或聽到有人開懷大笑,要不就是某人靦腆的紅著臉爭著舉手準備獨唱。
颱風夜,敬祥從汐止家樂福店下了工趕來會堂。一看見同學志祥的媽媽,他從包包裡拿出一個麵包,還有小心摺疊的廣告折價券送給她。我問這是怎麼回事?
敬祥一臉認真的告訴我:「因為志祥媽媽在上次旅行時當志工對我們很好。人要有感恩的心。我買了三個麵包,剛剛吃了兩個,這個特別留給志祥媽媽的。」
文文視力似乎不良,走路不穩,跌跌撞撞使我擔心又有什麼東西會絆倒她。她的看譜能力我不清楚,但是聽老師唱過一遍的歌詞,她馬上八九不離十,全首唱出來。
我被她的絕對專注與記憶力震懾了!
當她站出來昂首獨唱時,頭頂上的日光燈似乎更亮了。還有老媽媽陪著來的懷安,她清亮的歌聲總讓我馬上按下錄音機的按鍵。我家的愷安則是合音天使——大伙兒唱時,他追每一句的最後幾個字——唱得搖頭晃腦,高興極了。那晚,愷安竟勇敢的舉手說要到前面獨唱。
我大吃一驚,行嗎?還好,在黃老師幫忙下唱完一首歌。眾人毫不吝惜的鼓掌加油。原來兒子是特地為了當天生日的我,而到前面去獻唱的。
星期三的晚上,我總是特別快樂!
文/于媽媽
民國77年,我兒群群已五歲了還不會講話,雖然二歲半被鑑定是自閉症,也開始懵懵懂懂的學些皮毛,教他發音,改他大小便習慣,拘束他自己又哭又叫、撞牆咬自己的一些怪行為。可是總也不清楚什麼是自閉症,所以除了求醫以外,就虔誠的求神問卜。只要聽說那裡有靈驗的奇蹟,就不管路途遙遠,披星戴月,抱著渺茫的希望,以朝聖的心情去聆聽因果,或對未來的指示。
有師父說,這孩子時辰生錯了,所以做不成人。有老師說,祖墳風水不對、沖到了。有仙姑說,這是星宿下凡,要好好照顧。有人排紫薇斗數,有人看八字。總而言之:此子非凡人也!
看他俊秀的臉蛋,慧黠的雙眼,豐潤的嘴唇,嗯!的確也讓人不敢有所懷疑。只是稍等五分鐘,瞇著眼、晃著頭、玩著手、跳著腳,嘴裡伊伊呀呀發著怪聲。這是怎麼一回事?!
雖然有時怨嘆「為何不到環境優渥且有地位的家庭去,可受到更好的照顧」、「蒞臨我家,讓我們捉襟見肘、苦不堪言」,但仍珍惜與他相處的機緣。人生旅程總有一些不能掌握的事發生,接下來就看如何接招應付。
家有這樣的寶貝,不愁沒人陪,不愁沒話題。你瞧,不管星期假日,一樣準時起床,嘴裡喋喋不休要上學。為了配合,你就不能睡覺,趕緊起床做運動。也許家門口走走、公園散步、附近學校操場跑一圈等,捨命陪公子,否則這一天吃不完兜者走!年歲漸長,有時真不想動、真懶得學,可是情勢逼得你爬山、游泳、跑步、學電腦、看書,讓你忘掉年齡、忘了煩憂,像套上韁繩的老牛只顧低頭拼命往前衝。家長碰面時談到孩子的趣事、雜事,似乎永遠也聊不完!
這十餘年來,雖然讓我們心力交瘁,但從孩子身上真是體會不少。親情、友情,真假立辨;喧譁、寂靜,景況分明!但凝聚家庭的力量,並學習以更寬闊的心與更多的同理去處世待人,卻是珍貴的報酬。所以禁不住感謝上天「送了一份最好的禮物——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