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放送台】

聯合國現象

文/小面族

  有事回到南部的婆家,進入水果店,年輕老闆娘國台語都能通,就是音調有點特殊,原來她來自福建。去到郵局,幾位膚色較深的女子也在排隊,其中一位張口便是台語,而國語更是流利。這樣的狀況在台灣的農業縣或非都會地區四下可見,也就是說,透過婚姻走入台灣家庭的東南亞及中國女性越來越多。

  依據內政部2004年2月份人口統計指出,外籍與大陸籍配偶人數約有30萬之多。這些遠來的「新台灣媳婦」本身即有著語言隔閡、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不同、謀生困難、人際關係缺乏等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存在,而生養的「新台灣之子」也因親子關係、社區互動不足而產生學習因難的問題。在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惡性循環下,成為社群中被矮化的一群,目前政府將其列為「弱勢族群」輔導,此問題的呈現,值得我們給予關懷及協助。

  2005年7月18日網氏女性電子報193期「『怕生育聯盟』人口政策思考」一文中指出,「現今政府對外籍配偶的處置,仍只見到以「『教導』其融入台灣文化社會及提供福利協助,卻少見教育台灣主流社會對其他族群的瞭解、尊重與欣賞,成了多元種族、單元文化的社會實況,甚至產生排擠歧視外籍配偶和其所生育子女的現象。」因此,台灣要想建立真正平等多元文化的社會,路途還很遙遠。

  「屏東縣外籍及大陸及配偶家庭服務中心」於2004年3月6日正式掛牌啟用。該中心共分四區,分別是屏東區、潮州區、東港區及恆春區,分別由「大武山文教基金會」、「台灣世界和平祈願會」、「屏東縣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以及「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等團體承辦,彼此結合形成聯合服務網絡,以疼惜之心、同理之心,為台灣的國際家庭做一系列諮詢、輔導及緊急救助流程等方面的協助。

  承辦的四個團體在與公部門的配合過程中,也有滿肚子的委屈。例如:這樣的服務中心除了屏東區之外,其他三區的辦公室竟須由團體自行租屋;每個團體每年僅獲得區區15萬元的補助;外籍姐妹住在狹長、路途遙遠的屏東縣境,然而申請的官方專案計畫不能補助任何交通費;薪支僅補助給社工員,但偏遠的屏東難以找到社工員。種種不合理的規定,在在讓四個團體從事服務時倍感吃力。

  目前,每區配置的人力有所不同,屏東區有3位、潮州區10位、東港區3位、恆春區3位。舉屏東區為例,設有主任1人、社工員1人、越籍部分工時人員1人,加上幾位外籍翻譯志工,每個國籍(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尼)都有2、3位。這樣單薄的人力卻要服務幅員廣大、為數眾多的外籍姊妹家庭,實在累翻他們。屏東區主任蔡順柔指出,需要動用外籍翻譯志工時,她都儘量的在拮据的經費中撥付數百元翻譯費用,一方面是肯定她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對家屬有所交代,讓家人願意支持她擴大生活圈,繼續服務外籍姊妹。

  2005年,屏東縣外籍配偶服務的重點便是教育行政人員的研習,由四個團體到學校宣導,促進教育從業人員對國際文化、台灣法令、外籍姐妹生活協助等方面的認知。對於未來,蔡順柔期待政府不要只把心力放在外籍姊妹上,重心應是提升全民的認知,加強對國際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去除對外籍姊妹的污名化標籤以及修改入境入籍的歧視化法令。

  本期(68期)DIN電子報感謝屏東區、潮州區、東港區及恆春區四個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的熱情協助。關心外籍姊妹的朋友,歡迎你訂閱「屏東縣屏東區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電子報」,這份電子報將會陸續介紹活動訊息及課程介紹,藉由它,讓我們一同關心外籍及大陸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