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電子報第68期——小美人魚的新故鄉(2005.10.31出刊)

【DIN放送台】

聯合國現象

文/小面族

  有事回到南部的婆家,進入水果店,年輕老闆娘國台語都能通,就是音調有點特殊,原來她來自福建。去到郵局,幾位膚色較深的女子也在排隊,其中一位張口便是台語,而國語更是流利。這樣的狀況在台灣的農業縣或非都會地區四下可見,也就是說,透過婚姻走入台灣家庭的東南亞及中國女性越來越多。

  依據內政部2004年2月份人口統計指出,外籍與大陸籍配偶人數約有30萬之多。這些遠來的「新台灣媳婦」本身即有著語言隔閡、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不同、謀生困難、人際關係缺乏等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存在,而生養的「新台灣之子」也因親子關係、社區互動不足而產生學習因難的問題。在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惡性循環下,成為社群中被矮化的一群,目前政府將其列為「弱勢族群」輔導,此問題的呈現,值得我們給予關懷及協助。

  2005年7月18日網氏女性電子報193期「『怕生育聯盟』人口政策思考」一文中指出,「現今政府對外籍配偶的處置,仍只見到以「『教導』其融入台灣文化社會及提供福利協助,卻少見教育台灣主流社會對其他族群的瞭解、尊重與欣賞,成了多元種族、單元文化的社會實況,甚至產生排擠歧視外籍配偶和其所生育子女的現象。」因此,台灣要想建立真正平等多元文化的社會,路途還很遙遠。

  「屏東縣外籍及大陸及配偶家庭服務中心」於2004年3月6日正式掛牌啟用。該中心共分四區,分別是屏東區、潮州區、東港區及恆春區,分別由「大武山文教基金會」、「台灣世界和平祈願會」、「屏東縣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以及「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等團體承辦,彼此結合形成聯合服務網絡,以疼惜之心、同理之心,為台灣的國際家庭做一系列諮詢、輔導及緊急救助流程等方面的協助。

  承辦的四個團體在與公部門的配合過程中,也有滿肚子的委屈。例如:這樣的服務中心除了屏東區之外,其他三區的辦公室竟須由團體自行租屋;每個團體每年僅獲得區區15萬元的補助;外籍姐妹住在狹長、路途遙遠的屏東縣境,然而申請的官方專案計畫不能補助任何交通費;薪支僅補助給社工員,但偏遠的屏東難以找到社工員。種種不合理的規定,在在讓四個團體從事服務時倍感吃力。

  目前,每區配置的人力有所不同,屏東區有3位、潮州區10位、東港區3位、恆春區3位。舉屏東區為例,設有主任1人、社工員1人、越籍部分工時人員1人,加上幾位外籍翻譯志工,每個國籍(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尼)都有2、3位。這樣單薄的人力卻要服務幅員廣大、為數眾多的外籍姊妹家庭,實在累翻他們。屏東區主任蔡順柔指出,需要動用外籍翻譯志工時,她都儘量的在拮据的經費中撥付數百元翻譯費用,一方面是肯定她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對家屬有所交代,讓家人願意支持她擴大生活圈,繼續服務外籍姊妹。

  2005年,屏東縣外籍配偶服務的重點便是教育行政人員的研習,由四個團體到學校宣導,促進教育從業人員對國際文化、台灣法令、外籍姐妹生活協助等方面的認知。對於未來,蔡順柔期待政府不要只把心力放在外籍姊妹上,重心應是提升全民的認知,加強對國際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去除對外籍姊妹的污名化標籤以及修改入境入籍的歧視化法令。

  本期(68期)DIN電子報感謝屏東區、潮州區、東港區及恆春區四個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的熱情協助。關心外籍姊妹的朋友,歡迎你訂閱「屏東縣屏東區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電子報」,這份電子報將會陸續介紹活動訊息及課程介紹,藉由它,讓我們一同關心外籍及大陸配偶。

【本期專題】小美人魚的新故鄉

五彩陽光下的多元文化新屏東——「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簡介

文/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

  從2002年冬歲,「大武山文教基金會」投入國際家庭的生活適應班與中文學習班課程至今,一路走來,終於在2004年3月1日由屏東縣政府社會局委辦,成立了「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在全體工作夥伴、志工朋友和種籽教師的共同努力和支援宣導下,中心的服務日漸走上軌道。

  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屏東縣來說,大量的流動人口逐漸成為各社區裡的常態。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自1987年1月至2005年9月底,持有效證件和已歸化取得我國籍之外籍及大陸配偶為358,416人,其中外籍配偶計有129,402人,大陸配偶為229,014人。為此,基金會在設立服務項目時更是朝多元、多樣、多方向來著手進行,例如:開設中文班、台語班、生活適應班、機車考照班、通譯人才訓練、認識屏東人文自然社會與民俗禮儀、電腦第二專長培訓及生活藝能培養課程等,並不定時提供親職、就業、教育和家庭關係生活諮詢,提供姊妹們更多生活資訊,提升自身權益,了解自助支援系統。

  為深入了解在全球化過程中所導致的社區多元現象,亦和大專院校社工系合作,進行電話訪視與到宅居家關懷行動,建立屏東區域內資源整合系統,讓合作關系更為在地化與緊密化。在政策上,更積極主動提供在第一線問題發生與現象爭議的資料,為政府於擬定更優質的移民人口政策與適時適地法律之依據。

  基金會衷心並熱切的和社區居民一起來關心這全球化下的千里婚姻發展,一起來關心這五彩陽光下的多元社會文化變遷。

(本文由「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提供) 

半島落山新風情

文/黃蘭卿

  「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在具多元文化遠見的理事長潘孟安指示下,自2002年在恆春鎮為外籍姊妹進行輔導事務。而曾身處異國生活的背景經驗的我,在同理心的驅策下,與一些在地的婦女伙伴投入恆春半島服務外籍姊妹事務已近三年的光景,至今大約服務過約1千5百人次的外籍姊妹,並為外籍配偶的家庭提供長期的支持與協助。由開設識字班開始,一路轉變發展到現在,除針對外籍姊妹成長需要所開設的「生活適應班」、「考照班」、「電腦班」、「讀書會」及提供生活問題協助的「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等,更擴及到當地居民的多元文化養成,辦理「社區聯誼」「外籍配偶種子教師的培訓」、「外籍配偶家庭早期啟蒙服務」,期待透過社區居民與志工們的參與支持,來協助外籍姊妹們融入家庭與社區,開創新生活。

熱鬧活潑的外籍配偶讀書會。

  在輔導實務及與外籍姊妹的相處經驗,深刻感受到她們勇敢努力的在承載家庭責任及社會缺乏同理心的壓力。其實仲介及大眾媒體對外籍姊妹的負面做法,已深深影響社會大眾正確的多元文化尊重觀及認同感。協會在為外籍姊妹進行輔導事務,一向站在非教育者的態度來為外籍姊妹做協助,讓她們在最需要的幫助時,得以伸出適切的援手。藉著所有的課程與活動,與外籍姊妹及其家庭建構情感、相互分享學習多元文化及產生良性的信任關係,以達到正向的社會支持。因此社區婦女志工的參與輔導區塊是必要的,所以種子教師的培訓著重在多元化的認識、瞭解、尊重,以及同理心的養成,及藉生活主題課程達到識字的功能的輔導技巧等學習。

  而這些無非都是希望讓社區婦女志工真正認識到外籍新娘的諸多面貌,並將這些了解成為大眾的感受,協助這群真正在這片土地努力深根的外籍新娘姊妹們,心手相攜共同在恒春紮根。最後感謝與姊妹們一路走來的伙伴,與新移民女性共享恆春蔚藍希望的天空。


屏東縣恆春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恆南路1巷15號
電話:(08)889-3808
服務範圍:恆春鎮、枋寮鄉、枋山鄉、車城鄉、滿州鄉

(作者為「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主任、「恆春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主任、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屏東縣社區大學恆春分校主秘。感謝「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慨允供槁。)

外籍配偶小華的故事

文/林嘉誼

  自從加入「台灣世界和平祈願會」成為志工一份子,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去體悟人生。在富裕的台灣,仍有許多困苦的人需要我們適時伸出援手,新移民婦女小華就是其中一位。

  小華是位來自大陸的台灣媳婦,她的先生以開車為業。自從嫁入台灣後,為夫家育有二女,認份的扮演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但他的先生染有酗酒、賭博的惡習,酒癮發作時甚至會對她拳腳相向,搗毀家中的電器,讓家人在暴力的陰影下度日。而先生愛賭博的惡習,更讓家中的經濟陷入困頓,除了沒給予家用之外,甚至不時向她索討賭資,若不從,則是惡言相向或亂丟家中物品,造成小華和孩子精神上的恐懼。

志工為南洋姐妹進行服務。

  為了養育二位學齡中的稚子,小華四處兼職打零工,賺取微薄的收入。也為了應付她先生不時的索討,常常生活在經濟困頓與暴力的陰影下,甚至還要躲避討債公司的恐嚇。

  在種種的逆境中,老天爺仍跟她開了一個大玩笑,經年因身體不適,到醫就診,竟檢驗出罹患乳癌。而原本不肯離婚的先生,在小華切除乳房之後,竟答應離婚的要求。

  這一連串重大變故與化療、放射治療與開刀,幾乎讓她快要支持不下去了。感恩在這個時候,先生的姊姊與自己的朋友伸出援手,讓她生命有了轉機,並得知可以向市公所申請社會救助金。公所人員亦安排她在公家機關傳送公文,有別於前一份粗重的勞力工作。另外也在善心房東幫助下,以較便宜的租金承租了一個安身的住所,帶著兩位幼兒重新開啟新的生活,而癌症也獲得了控制,讓小華得以重新面對人生。

  在這次的訪視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人生的無常,以及社會上有許多人需要被關懷。而這樣的體認,更讓我覺得做好事要當下去做,並且要邀請更多的人來當志工,並為社會做一些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希望透過自己心得的分享,可以讓社會上善心大德的人一起發心當志工,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祥和溫馨。


屏東縣潮州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地址:潮州鎮光春里光春路311號((潮州區社福中心旁)
電話:(08)780-6286
服務範圍:潮州鎮、萬丹鄉、萬巒鄉、內埔鄉、新埤鄉、竹田鄉

(作者為「台灣世界和平祈願會」承辦之「潮州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志工。感謝「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慨允供槁。)

將心比心——關懷外籍家庭

文/郭慈愛

  「老師,我快受不了……」每次聽到外籍配偶告訴我這些話時,我好想跟他們說:「受不不了,就離開!」雖然很簡單的話,但……我是社工人員,不能這樣做因為會影響他們家人,可是她的精神狀況誰能幫助及關心她?我們只能陪同、服務、安慰,及轉介能幫助她們輔導的機構,但真正能關心他們的人又是誰呢?從她們嫁過來就要背負著傳宗接代、家事負擔、雙薪家庭、夫妻關係、價值衝突、宗教衝突等。

  有一個越南姊妹,她每天早上5點要起來作家事,8點去上班,中午休息2個小時又繼續做到半夜1點,才帶著疲倦的身體回家休息。回到家又要面對先生的懷疑,懷疑她外面有男人,有時吵著她沒有辦法睡覺。這樣長期下來,她發現自己睡不好已經失眠4、5天,只好去看精神科。

  從這樣的個案來看,她的生活是這樣的生活,如果她們娘家知道,還會讓她們的女兒嫁過來嗎?我們台灣的先生呢?我想大家應該都聽聞過,說我們台灣人會娶外籍配偶,大致是因為他們多為智能不足或有重大殘疾的男人,沒辦法照顧自己,於是娶一個外籍配偶來照顧他,順便幫他傳宗接代;如果是一般的男人就認為,他是用錢買她們回來的。

  由於感情基礎薄弱,再加上語言隔閡,外籍配偶的婚姻路往往走得比一般人來得艱辛。但現在我們能給她們是什麼保證?拿身份要夫家同意,家屬人把外籍配偶污名化,說他們懶惰、外面有男人,或者只會來台灣賺錢等。家人不高興時,就把她們當動物一樣,不讓她們進家們。

屏東縣屏東區、潮州區、恆春區、東港區四區的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每一年春天共同辦理「日久她鄉是故鄉」活動,邀請各地姊妹共同參與。圖為翻譯志工的頒獎授贈儀式。

  我希望大家尊重這些外籍姊妹,更重要的是,這些東南亞國家的配偶經常是透過仲介的方式嫁到台灣來,扭曲、刻板的印象造成婚姻關係不易維持。而且我們也時常在第四台看到婚姻仲介廣告:「18萬就可以買回家」,把東南亞國家的婦女當作商品般的在螢光幕前展示,而字幕上打的也是像在買賣的敘述:「愛乾淨、身材好、有教養、沒有交過男朋友」。在無法可管的情況下,這些文字每天在第四台上演。

  不當的婚姻仲介,使台灣誤以為越南人生活困苦、知識水準不高。這些外籍配偶嫁到國內後衍生頗多問題,包括:工作、生活適應、國籍、身分取得、健康保險等,我覺得要有人管制第四台。外籍配偶離開母國來到台灣,她們一致的願望都是希望能有個美滿的婚姻與家庭生活。不要認為他們是用錢買過來,也不要一直延續傳統的思想,例如:在家要聽老公的。今天夫家花了18萬至30萬,就認為外籍配偶要在家照顧孩子、做家事,就不准她們與外界接觸。事實上,我們要更珍惜及保護她,就像朋友一樣,不對的要教導。今天她們敢從很遠的地方嫁過來是需要勇氣的,而且希望生活上過著更好,也渴望生活上的自由,不要把她們當成像不懂事的小孩。她們也只要先生尊重及珍惜她們。

  我們雖是屏東縣政府社會局委託的四個外籍及大陸服務中心之一,但我們都是用心來真正關心她們,教導他們而非溺愛,當然最終目的是讓台灣減少家庭問題與不和。或許我們只是民間團體,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盡心盡力的做我們該做的事,為她們辦活動是希望她能認識朋友,在友情方面有寄託,讓夫妻更加甜蜜、互信互諒。希望大家一起來關懷我們的台灣媳婦。


屏東縣東港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地址:屏東縣東港鎮興東里興東路201號
電話:(08)832-0044、833-8610
服務範圍:東港鎮、新園鄉、林邊鄉、南州鄉、崁頂鄉、琉球鄉、佳冬鄉

(作者為「屏東縣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承辦之「東港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主任。感謝「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慨允供槁。)

小美人魚vs.新移民姊妹

文/蔡順柔

  相信小時候,大家都聽過這個童話故事「小美人魚」,雖然最後這個故事是以大家所理解的「悲劇」收場,但我確慶幸小美人魚幸好沒和王子結婚,因為婚後的生活衝突與適應,也許是小美人魚從來沒想過的。小美人魚到死還是夢想著與王子永遠過著快快樂樂的日子,雖然死後變成了泡沫在海水中永久的飄盪她也願意,但我想,即使她真的和王子決定生活在一起,但活在所謂王子的「文明世界」,最後她只有兩條路可走,一、回到大海和家人永遠的在一起,二、留在岸上和人類相知或相怨。

南洋姊妹們一起念機車考照課程,安全上路。

  想想看,小美人魚看不見的深處到底是什麼?是歸化國籍?是生活衝擊?是文化衝突?是子女教養?是經濟維持?還是,社會歧視?而,海底中的那位取走美人魚甜美聲音換取雙腳的巫婆,則是讓人想到現代社會中跨國婚姻的仲介,滿嘴甜言蜜語與油嘴滑舌,似乎也不必負擔社會責任,也無畏社會譴責,一切以暴利為最高指導原則。

  在「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服務這兩年來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每一季的春去秋來,都是讓人在睜開眼後也來不及回首當時,時兒喜、時兒悲!喜的是,能在台灣這充滿競爭的社會生活,她們確實是勇敢的新女性;悲的是,夢碎異鄉或客死他鄉的也是令人鼻酸與不忍。

  每次和姊妹一起上中文課時,我最喜歡看她們認真的模樣。一群飄洋過海的的女性,帶著希望與誠心,努力在這片土地上耕耘與學習,雖然有時帶班因為褓姆不足,常讓工作人員一人兼做二職,一會兒要當協助媽媽們學習的助理老師,一會兒要安輔不受控制的小娃娃,對於工作人員來說,真是艱鉅的任務。當任翻譯員的阿嬌也常說,現在政府的照顧,比起以前來說,真是好太多。

「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舉辦家庭戶外教學課程「居家盆栽diy」。

  但,並不是所有姊妹在生活上都是平平順順的。想想看,小美人魚上岸時身上所持有的證件,可是沒半張……。姊妹們最常遇到的問題是,證件記載為不實或者是冒用他人身份,導致後來取得國籍相當困難,要不然就是確實無能力提出財力證明。再來,談生活適應,小美人魚平常在海裡吃的可是生鮮貝類,她可沒想到上岸後要吃的竟是生菜沙拉與麵包,或二隻或四隻腳的動物……。姊妹們在家最頭痛的是,在原鄉吃的是生菜,在原鄉生小孩不可食用麻油,來台得適應台灣婆婆說的「菜要炒熟」、「做月子要喝麻油雞」。小美人魚可能也沒想到,如果和王子真的生得一兒半女,文明的人類會要求她說人話、習人話,而非使用魚語……,就像台灣在主流的社會教育中,學的是中文,說的是中文,小孩補的是英文。誰會讓小孩學越語和印尼語呢?

  姊妹的聲音,你/妳如果沒靠近,就聽不到她的聲音,就像王子永遠不知道小美人的心情,不知道其實救他的是美人魚,而不是公主,只有海中的姊妹知道,只有海中的蝦兵蟹將知道。而那岸上文明社會的人們只會覺得,小美人魚來自落後的海底世界,沒水沒電沒火的,吃的東西還是生的,怎麼懂得人生之道理?你想,在這樣的社會普遍歧視下,小美人魚的生活會快樂嗎?

  在現實的生活中,也有人比小美人魚還勇敢,不願當做海中的泡沫,努力的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與生存。請給我們新移民最誠摯的鼓勵,如果看見我們在哭泣,請給我們溫柔的擁抱,聽我們說,為我們加油!


屏東縣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地址:900屏東市華正路97號(屏東縣社會福利綜合館313室)
電話:(08)738-7677、738-5188轉313
服務範圍:屏東市、高樹鄉、里港鄉、九如鄉、鹽埔鄉、長治鄉、麟洛鄉

(作者為「大武山文教基金會」承辦之「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主任、「大武山文教基金會」社區專員。感謝該中心慨允供槁。)

從台灣媳婦看新移民女性

文/周祝滿

  隨著時代變遷,在台灣,只有少數家庭的生活靠男性賺錢就能夠維持一個高水準的生活,多數女性開始進入職場賺取薪資。結婚後夫妻兩人共同為經濟打拼,不變的是家務負擔仍以女性為主。婚後的男女雖然在這幾年開始聽到「男女平權、兩性平等」的聲音,但實際的生活卻不是這樣。

  女性嫁入男性家中,開始出現對不同家庭的文化適應。以我自己的經驗,從北部嫁到南部,除了天氣型態、氣候的適應,語言、應對方式、生活習慣都需要做調整。舉例來說,當女兒的時候要睡到幾點都可以,當媳婦就必須從早餐開始打理。語言溝通又是一個問題,「盤子」台語北部是「ㄅㄨㄚˊ 阿」,南部則 是「ㄆ一ㄝ 阿」,剛嫁到南部聽不懂的話只能猜,如沒有回應,馬上一個標籤貼上來「講話不應叫不動」。

  我要說的是身為台灣媳婦,在台灣社會中必須放掉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融入夫家,甚至被要求要負擔傳宗接代及照顧家庭的責任,而且一切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如有違背馬上會有一些負面的標籤貼上來。

「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進行社區宣導,和高樹鄉田子社區的阿伯阿婆談新移民女性在台所需的生活協助,以及社區應具的多元文化理解。

  小娟(化名,越南人)嫁來台灣1年,只會講幾句國語,與先生2人住在屏東縣林邊鄉的漁村中。先生每天到近海捕魚,晚上會帶小娟與朋友去卡拉OK店唱歌、聊天、吃飯。小娟說,她大部分聽不懂先生與朋友的對話,當他們大笑時,她覺得他們是在嘲笑她。來台不久後小娟懷孕了,先生擔心小娟和他們去唱歌唱得太晚對胎兒不好,就不帶小娟一起去。但小娟擔心先生與卡拉OK的老闆娘拍拖(因為先生的朋友曾當小娟的面,開先生與老闆娘的玩笑),因此只要先生晚回家,小娟內心就充滿疑慮,加上因懷孕胃口不振,想吃越南菜,卻沒有辦法自己煮。小娟更想家了,希望能回越南,但先生擔心小娟回越南就不再回來,雙方為此爭執不休……

  當我們到達小娟夫婦的住所,發現小娟的先生擁有ㄧ間未改建的平房,如閒置的倉庫ㄧ般,他們夫妻住在對面的哥哥家(3樓透天)。小娟的先生陳述,因寄住哥哥家,當初小娟嫁進門時很勤勞,家中打掃ㄧ手包,後來較為懶散,兄長和嫂嫂對小娟不滿,雙方經常爭執,所以連廚房也不讓他們用了。小娟透過通譯人員表示,因懷孕初期出現不適,容易疲倦、頭暈,因此沒辦法打掃家裡。那時還不知道懷孕,對兄嫂的指責感到委屈。而小娟因為語言不通,加上對懷孕懵懂無知,兄嫂要求弟媳負責家務換取寄住的報償,渾然未考慮小娟的生理狀況。在當下,小娟的先生因經濟考量住在哥哥家,卻也用分割的方式劃開小娟與兄嫂的互動。至此,小娟在台灣只能依附在先生身上,無其他親友支持系統。

  而懷孕更阻斷小娟與先生的連結,原本晚上可與先生同進同出,因懷孕而被限制在家,看不懂電視,心裡只能胡亂猜測,要求先生不要出去,但先生又想保有自己的交友空間(累了一天也想紓解壓力),雙方衝突自然加大。而問到先生是否協助小娟融入社區?先生表示,曾拜託一些朋友的太太在白天照顧小娟,但小娟表示,那個太太不知道自己的先生也和卡拉OK的老闆娘打情罵俏,小娟不敢告訴她。小娟對台灣男性去唱歌與坐檯的小姐調情認定是外遇,而先生認為只是逢場做戲、無傷大雅。這種文化上認知的差異加大了夫妻的鴻溝。

  飲食習慣的差異,讓小娟懷孕期間更加的思鄉情切。懷孕期間她開始對飲食挑剔,對台灣的各種食物幾乎沒有食慾,先生請朋友煮魚湯給小娟吃,甚至問小娟想吃什麼讓朋友煮給小娟吃,但小娟都沒胃口。小娟想自己下廚但沒有廚房讓小娟自己煮,對越南特有的調味,先生的友人做不出來,而附近也沒有越南口味的麵攤,除了肚子外,小娟越發清瘦(這讓我想到自己在屏東懷第二胎時,十分懷念台北的小吃,找遍屏東市,也找不到一家相似的口味,也曾想自己煮但連材料都找不到。還好有時到台北出差,趁機解饞。)我們介紹了一些東港的越南小吃店,甚至鼓勵先生陪小娟到大賣場買一些越南口味的調味料,讓小娟加在食物中,補償小娟對越南的思念。

  小潔(化名,越南人)來台4年,先生家務農,與公婆同住,家中經濟掌控者為婆婆。小潔來台2年後生下一子,負責家務操持及兒子的照顧。因家中務農,先生偶而會幫公婆種稻,但家裡收入全由婆婆決定,小潔要買東西全要向婆婆拿錢,小潔覺得婆婆常擺臉色給她看。自己知道先生不事生產常常喝酒,因此想外出工作。在台灣的第4年,小潔找到一份自助餐的工作,每天工作10小時,薪水只有7、8千元,小潔認為這份收入是自己賺來的,自己可以運用,因此沒有拿給公婆。而小潔工作完回到家中,還要照顧1歲大的兒子,看到先生只會喝酒完全不幫忙,身體的疲累加上精神的壓力,夫妻開始爆發衝突,而公婆偏袒先生,讓小潔的情緒飆升,小潔出現摔奶瓶、摔衣櫥的行為。

  雖然來台4年,小潔的語言仍是不流利的,對於先生不負擔家計又不協助家務,非常不能理解。因為在越南,夫妻一方(不論男女)工作,另一個沒工作的人就會負擔家務。而婆婆對先生的袒護更加深小潔的憤怒,小潔覺得自己的辛苦完全沒被體諒;而婆婆這邊認為,是小潔堅持要去工作的,本來家務及子女照顧就是小潔的工作,身為婆婆已經在她工作期間幫她照顧小孩,小潔的薪水又沒給她,憑什麼生氣?加上坊間對這群移民新女性「來台灣就是為了賺錢」的刻板印象,更加深婆婆認為小潔一心只想賺錢,根本不是要經營家庭。

  像小娟、小潔這些因為原有的文化差異造成的衝突,在許多異國婚姻的家庭中時常可見,但往往我們會歸因到「語言不通」、「她們來台是為了工作」、「和其他人接觸會被帶壞」等刻板印象,簡化了問題的本質。其實傳統台灣媳婦在家中一直扮演著傳宗接代的工具、免費女傭及協助夫家經濟穩定的角色,這幾年隨著教育及經濟地位的提升,台灣女性不再甘願淪為這樣的角色,不婚的女性越來越多,而這群新移民女性恰巧填補了這個位置。

  加上婚姻媒合的過程中,仲介從中賺取利潤,並為了提高媒合成功率,讓台灣男性從許多新移民女性中挑選新娘,這樣的過程,讓台灣社會對這群新移民女性貼上了「商品」的標籤。家中有老弱婦孺需要照顧,加上傳宗接代的需求,娶一個新移民女性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附帶協助家中經濟(當他們外出工作時,薪資所得理所當然必須貼補家用)。而他們如想從中拿取一小部分的錢(1、2千元)寄回娘家,「嫁來台灣是為了賺錢」的標籤馬上又貼上來。

  各種在坊間充斥的迷思,更造成新移民家庭成員對娶進來的新移民女性,產生更多的不安與限制,將許多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互相適應的協調適應過程,變成單方面要求這群新移民女性要「適應台灣」,稍不如自己原先的期待,馬上檢討是對方出了什麼問題。如此強制壓抑這群新移民女性,反彈將是必然的。

  許多人在面對新移民家庭時,往往忽略了台灣社會結構中既存的問題,並將此問題歸因到個人或家庭因素。而以個人或家庭造成社會問題的角度去思考時,更會掛一漏萬且易造成另一個壓迫機制。例如民間團體在服務這群新移民女性時,發現台灣新移民家庭成員限制她們出來學習。希望政府能制訂政策,強制讓她們出來學習。然而政策研議的結果,卻是要這群新移民女性學習100~300小時或經過考試,才能取得身分証。

  將問題個人化的思維,容易造成提供的服務失去效能。對待新移民家庭時,需要以更寬廣的心,從文化、經濟、社會福利措施等各個面向,去建立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機制,才能彌平問題的產生。

(作者為「大武山文教基金會」承辦之「屏東區外籍及大陸配偶服務中心」志工。感謝該中心慨允供稿。)

【好書分享】

簡單的幸福

書名: 
簡單的幸福
作者: 
連家祿
出版社: 
海鴿文化
出版日期: 
2005 年 09 月 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