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電子報第58期——苦難者的庇護所(2004.12.31出刊)

【本期專題】苦難者的庇護所

弱智者的花園

文/陶月梅

  最近,你到過伯大尼沒有?「伯大尼之家」,位在屏東市的郊區,佔地2.3公頃。相對於吵雜的市區,伯大尼是一個靜謐的花園。清脆的水聲夾雜著蛙鳴、柔和的草地燈光映照著整潔的地面、可以隨時在星空下駐足,塵世的煩囂已減掉大半,再輕輕品嚐著阿恩所泡的香草茶,是人間一大享受。

美麗的屏東伯大尼之家

  伯大尼是希臘文的譯音,意思是苦難者的避難所。在1963年由挪威宣教師蘇超生牧師所創辦,多是收容殘障、罹患小兒麻痺的孩子,或是遭家人遺棄的小孩。隨著台灣醫療與經濟的發展,1990年後則是弱智者的大家庭。院內有60多位工作人員,137位院生,有些羸弱到需要餵食。這些院生一部分是各縣市政府委託養育,其他則是在家無法照護的家長將其子女安置在此,安置的條件是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人。

  會泡茶的阿恩是3歲的時候,被送到伯大尼來,沒有人認識他的父母。他就在伯大尼長大,名字是當時的張振榮院長取的。阿恩畢業於鳳山高工綜合職能科,是伯大尼院中學歷最高的。其他人沒有數字的概念,只有阿恩能夠數數,可以在樸石屋庇護休閒餐廳裡工作,專門泡茶給客人喝。阿恩很認真學習,辨認香草、煮開水幾分鐘。他曾經到大仁技術學院餐飲管理系的餐廳學習,去經驗怎麼服事客人,怎麼吃東西,認識餐具。在伯大尼開設的餐廳裡工作,可以幫助伯大尼增加收入,工作的院生也可以有收入。

  「你最想要做什麼?」我問阿恩。

  「我現在已經不想我的爸媽了,因為院裡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親人。以前我不懂事,會欺負別人,我的心會難過。現在我不欺負別人,我的心不難過了。我每次憂傷,就禱告耶穌安慰我,耶穌會抱我,我的身體會變得很輕,就睡著了。我現在只想趕快學習,好在餐廳工作。」這是阿恩單純而實在的心願。

  屹立在南台灣的伯大尼,承接的是照顧社會弱勢者的工作。老榮民與弱智者結婚,下一代不是出現教養問題,就是遺傳弱智,家庭的支持系統又薄弱,急需要社會支援。因此,伯大尼就特別建立了治療教育的工作場域,包括動物、景觀、園藝、戲劇、音樂等,讓這些智能障礙的人,也能分年齡、能力、個性,接受教育。

利用動物糞便、落葉做成天然堆肥,養育有機蔬果、蘭花及香草植物。

  近幾年政府部門也非常重視伯大尼,給予經費建了新大樓,但是接續的日常支出也是不小的開銷。院長許敏政牧師表示:「我們期能透過經營樸石屋庇護休閒餐廳邀請教會、社會的人士,來伯大尼享用養生餐飲。餐廳採用生態工法,以石頭砌成的。這裡提供有機蔬菜、放養的土雞、原住民特色的餐點。我們還養了可愛的動物:羊、雞、鴨、魚等,讓小孩到這裡來,不只可以接觸陽光草地、可愛動物、香草DIY,也期待一般的民眾來接觸、認識我們的孩子。他們也像常人一樣需要朋友,需要人的尊重,需要學習與社會融合,而不只是避居一隅,被社會所遺忘。」

  伯大尼將動物的洗澡水聚集,加入微生物菌,轉化成乾淨可再利用的水,用來澆花、種菜、養魚。這裡沒有浪費的水,無污染又環保。尊重上帝的法則及自然的食物鏈,有了水池,青蛙來唱歌了,水鳥也飛來了。當伯大尼的花園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期待你也能來享受這個豐富靜謐的花園。讓社會各階層能接納耶穌所說至微小的一個──弱智者,除了公益部門的補助、教會的奉獻、社會各界的捐獻之外,還需要為這個大家園增加更多的朋友。

  歡迎你帶著家人、朋友,一起來伯大尼,來做我們的朋友。

(作者為高雄縣鳥松長老教會牧師,也是屏東伯大尼之家志工。本文取材自2004年6月「伯大尼院訊」第22期,感謝「屏東伯大尼之家」慨允轉載。)

伯大尼的開場歷史

文/蘇超生牧師口述,柯玉妃整理

  1961年,我在美國做木工蓋房子,我的老朋友傅德蘭醫生從大陸寫信請我到台灣,幫忙蓋一棟基督教醫院(也許你今日所看到的屏東基督教醫院有一部分是我蓋的),我把這事放在禱告中。雖有點捨不得當時一個月五、六萬台幣的工資,但神的靈清楚的對我說:「去吧!你去台灣,去中國宣教,傳福音給中國人。」

  1962年10月底,我順服神的靈到了台北,暫時在福利會的會長馬牧師家中住了幾天,他很高興我能來台灣蓋基督教醫院,並答應若有什麼需要,台灣福利會一定會幫忙。1962年11月我到了屏東,先召開一個破土的感恩聚會,第二天立即開工。

院生教學區中,立著創辦人蘇超生牧師的塑像。

  那時有兩位挪威醫生也來屏東,一起展開醫院的工作,房子擠滿了許多患了可怕的小兒麻痺症的小孩。聽說台灣各處有許多孩子因感冒而罹患小兒麻痺症。有位屏東飛機場的軍官告訴我們,若你要到全省各地去登錄小兒麻痺的小孩,可以搭他們的飛機,因此我和那兩位醫生坐飛機到台南、嘉義、新竹、台中、台北等地區,登錄許多可愛的小朋友,為他們安排時程開刀,給予鐵鞋、枴杖和訓練。那時屏東沒有人會做鐵鞋、拐杖,我在美國學過這工作,後來我回台灣,開始訓練六、七個人做鐵鞋、拐杖,凡是能幫助小兒麻痺的都教給他們。

  在這時,有一個問題發生了。我們給孩子們開刀,預備鐵鞋、拐杖,但不夠用,因此我禱告求主,若是你的旨意要我蓋這兒童之家,求主讓我免費坐船回美國募捐。主也聽見我的禱告,一個傳教士來了,願意供應船票讓我免費去美國籌募經費。這時發生了別的事,宣明會的會長請我到韓國幫他們蓋醫院、院長及醫生宿舍和一座教堂。我在台灣有工作,因此沒辦法到韓國,但他告訴我:「若你幫我,我們以後一定幫助你。」我禱告時,明白這是主的旨意,馬上他買了一張飛機票,一個禮拜內我就到了韓國漢城。

  因為我會日本話,很容易找工人馬上開工,因這房子都是美製規格,韓國的木匠無法組合,我將基礎做好,在一個禮拜之內兩個房子都蓋起來了。1963年9月到12月,我在韓國搭建醫院,因韓國冬天特別冷,所以我回到台灣,1964年3月再回韓國把工作完成,在這時宣明會的會長告訴我:「你幫助了我們,我們現在要幫助你。」

  1966年3月,我們開設了屏東「伯大尼兒童之家」,由美國宣明會資助每個月10塊美金,我們收容20多位小兒麻痺小孩,過了二、三個月,我們已有了40多位的小朋友。那時宣明會清楚的告訴我們說,宣明會負責任管這個家,但無法負擔我們所要蓋的房子,鼓勵我們禱告,並建議我們登報紙讓人知道伯大尼兒童之家的需要。

  在這時,我學了一個很好、很有意思的功課,正如主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六章第38節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裏。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當我需要錢的時候,我就為主奉獻,比方說奉獻10塊錢美金,從想不到的地方1千塊美金來了;又有一次我奉獻50塊美金,1萬美金也來到我們伯大尼。就這樣,伯大尼的房子都一一蓋起來了。

  當時我跟宣明會一起工作,在台北蓋一個伯大尼孤兒院,認識一位熱心的傳道人劉東崑牧師,他開一輛汽車到鄉下各處電影佈道。我覺得有負擔要傳福音,我禱告求主也給我們伯大尼這樣的汽車,為了佈道工作,也為了接送我們小兒麻痺的學生。有一天我禱告的時候,主應許「在明年3月我要給你同樣的汽車!」

  在這時,我們也開始廣播工作,聖誕節之前,我就要去台北參加廣播節目。我也想訂一輛汽車,可是一點錢也沒有了,我只能靠主的應許做,因此憑著信心,我訂一輛很漂亮的太子汽車,預定1967年3月25日收到這輛車,可是錢從那裏來?只有靠主的應許。時間過去了,3月初一點錢也沒有,但需要支付14萬元車款,就在3月22日,我們突然收到從美國寄來的一張支票,差不多是14萬台幣(5千5百美金)當時我們都很驚訝,因為我們不知道誰送了這筆錢。二年後我去美國的時候,我才知道是一對夫妻送來的,他們沒有孩子,聽了伯大尼的故事,得知我們需要汽車送孩子到學校,這兩位老年人深受主的感動,奉主的應許寄來14萬元。1967年3月25日,我到台北把車子買回來開回屏東,我們請屏東全部的外國傳道人及牧師來到伯大尼,做一個感恩禮拜,感謝神,因為只有天上的神才有這樣的能力,能做如此的工作。

  我們在伯大尼也計畫開辦一個職業訓練班,希望能幫助這群小兒痲痺的孩子,讓他們都有一技之長,能在社會上獨立。我們請老師教導學生使用電力、拉電線;學修理鐘錶;學木工;學鐵工,教他們銲接;教學生使用中文打字機;學縫紉,做衣服。我們有聖經訓練班,早上查經,下午做職業訓練。大部分為13至17歲的學員來上課,好些青年人沒有機會接受國民教育不識字,因此我們教導他們,六個月內他們學會識字也會看聖經。女孩子輪流學做飯,有的跟小兒麻痺的同學去學校幫助他們,有的學做衣服。男同學學木工、雕刻,也有不少的學員學習刻印,有的學員也在函授的辦公室幫忙。我們一步一步的看著他們成長,從開始到現在,已有四百多人在這裡得到幫助。

  伯大尼之家是神祝福的地方,在伯大尼,我經歷了神許多的恩典,也看到了這群需要幫助的孩子們日漸成長,我們要靠著主繼續的作下去,擔負起照顧社會弱勢的責任,相信天上的神能用伯大尼這個地方,成為他的榮耀。

(口述者為「屏東伯大尼之家」創辦人,文字整理者為人事專員。蘇超生牧師已於2002年蒙主寵召,享年93歲,本文取材自2004年9月「伯大尼院訊」第23期,感謝「屏東伯大尼之家」慨允轉載。)

伯大尼院生是神的寶貝

文/李韻珊

  一個因兒女結婚及出國讀書,而面臨空巢期的母親,反省教養兒女的得失後,跟神禱告:主阿!我願做孤兒的母親,求你帶領。於是在這位垂聽禱告、信實公義的神引導下,2003年6月底來到「屏東伯大尼之家」。

園區有各種適合院生的物理治療器材,造型也十分美麗。

  感謝神!我看到屏東的陽光及伯大尼之家庇護工場後的一片長滿雜草的土地,和130位弱智孩子,他們分別為輕、中、重、極重度及多重障礙的智障者,年齡在4歲至40歲之間,以18歲至30歲占多數,半數以上是男性,重、極重度及多重障礙的智障者也是半數以上。這幅圖畫一直像海浪拍岸般,迴蕩在學教育的我心中。

  知名的身心障礙作家杏林子劉俠提醒了我們,智能不足、精神異常和心理障礙的孩子,也有人的尊嚴,也應享受人的公平待遇。輕度及若干中度的身心障礙者,在經過教育及訓練之後,不僅可以照顧他們自己,也可以擔負一些簡單的工作。由於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較差,在心性上較樂於接受大自然及小動物的世界。一個人只有在自立之後,才能獲得完全的自尊和自信心。

學教育又有強烈環保觀念的院長夫人李韻珊,將園區打造成一個適合院生、訪客的生態樂園。

  積極跟伯大尼同工傳遞負擔後,在優秀的原住民同工同心協力下,先後DIY的建造了羊舍、雞舍、天鵝湖、兔家、豬圈、鳥園。感謝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新化總所王政騰所長、恆春分所黃政齊所長,在他們的專業指導下,完成動物療育的環境。

  老友劉長老無意間來訪,得知伯大尼欲營造樹上花園,需大量蘭花苗,便熱心媒合種苗場,提供蘭花苗,讓院生得以遍植在園區樹幹上,形成樹上花園,完成園藝療育的環境。

生態池收納處理過的污水,變成水生動植物的家。

  雖完成動物療育、園藝療育的環境,但仍無法從雜草中走過來,見不到秩序及美感。正膠著中,感謝神,許敏政院長連絡上失散多年的園藝科班、在景觀設計上已頗負盛名的蔡信傑弟兄。他貢獻長才,以療育為出發點、環保為原則、台灣原生種樹為優先考量,完成三處大草坪(感謝墾丁林務局提供台灣原生樹種),所以院區遍植棋盤腳、毛柿、土肉桂、蘭嶼肉荳蔻等樹木,及耐踐踏、耐陰的巴西地毯草、假鹼草等,還有條可供院生攀爬、翻滾、復健用的蛇丘。為了讓水資源重複使用,而設計了環保池,環保池收集200多隻家禽生活廢水,加入微生物菌再沉澱後,進入池中,經曝氣處理加陽光曝曬以及水生植物的淨水,經過噴灌系統,滋潤大草坪及香草和蔬果園區。

  當環保池試水期間,不速之客蚊子生了滿池的孑孓,逢屏東市政府衛生局宣導預防登革熱期間,面對130多位院生的健康,真是寢食難安。沒想到數種青蛙不請自來,產下數不清的蝌蚪,孓孓當然成為蝌蚪的食物而消失了。每當黃昏後蛙聲大唱交響曲時,白天紅色或黑色的大小蜻蜓及豆娘開始來飛舞,夜間螢火蟲也悄悄地到訪了。真佩服造物神奇妙的創造,更深深的體會到人類只要尊重自然法則,你便可以回到伊甸樂園。

樸石屋的設計天然又別緻,讓人驚豔不已。

  在此也特別感謝伯大尼董事會的支持,得以將不合適山蘇生長的山蘇網室,改以屏東在地楓港溪石堆砌成一間可以自然對流、透氣、不需使用冷氣的環保樸石屋,目前是全台唯一的自然的石頭屋,提供可防癌、養生的環保餐飲,外賓可品嚐院生栽種的蔬菜,自養的雞、鴨肉,無騷味羊奶,現採純有機香草養生餐、風味點心等,暨幫助訪客養顏美容又做善事鼓勵弱智院生,讓院生得以跟一般社會人士融合,獲得完全的自尊和自信心。所以,能夠趕快來到伯大尼樸石屋養生餐廳是你的智慧選擇,也是伯大尼智障院生莫大的福氣。

  一切誠如創辦人蘇超生牧師的肺腑之言:「伯大尼之家是神祝福的地方,在伯大尼,我經歷了神許多的恩典,也看到了這群需要幫助的孩子們日漸成長。我們要靠著主繼續的作下去,擔負起照顧社會弱勢的責任,相信天上的神能用伯大尼這個地方,成為他的榮耀。」

◎樸石屋,訂餐電話:(08)736-7264、736-7813,傳真(08)736-9649。為觀星聽蛙聲,遠道者可住宿。 

(作者為執行秘書,也是許院長夫人。本文取材自2004年9月「伯大尼院訊」第23期,感謝「屏東伯大尼之家」慨允轉載。)

屏東伯大尼之家簡介

文/屏東伯大尼之家

沿革史

  伯大尼是希臘文βηθαν?α,意思是苦難者的庇護所。

  伯大尼之家(Bethany Home),在1963年由挪威宣教士蘇超生牧師創辦。本著基督耶穌博愛的精神,早期收容、教養罹患小兒痲痺的孩子,激起孩童及其家庭愛與新生的力量。即使面對社會資源貧乏、蘇牧師仍咬緊牙關一定要幫助這群被社會漠視的身心障礙者。

  1973年受世界展望會資助,成為台灣世界展望會伯大尼兒童之家,擴大收養孤兒、腦性痲痺及智障兒童。1983年蘇牧師夫婦告老返鄉即交棒給國人接手自力經營。1985年增設智障者日間托育班。1988年增收多重障礙者,並開辦智障職業訓練班有汽車清潔維護班、綜合農牧班、電器零件加工班、棉製品加工班,前三類先後受職訓局委託代訓。1991年設立財團法人。1996年興建庇護工場,提供十五歲以上院生妥善的技職訓練場地。1998年擴建實習農場分設簡易網室、園藝造景、花卉和有機蔬菜栽培等實習區。

  每位院生都是老師重視的寶貝,在教育上注重個人的獨特性,依生活環境生態模式分別就居家生活、社區生活、職業生活和休閒生活等方面擬定個別性的教學方法,又按能力分為學齡班、生活輔導班、職能開發班、職訓班等使其適才適用並規畫生涯,期待院生健康成長,終能融入社會成為有用、可造之才。

宗旨

  1. 服務障弱,見證主愛,因你得福,領人蒙恩。
  2. 秉承上帝愛世人之精神,以專業的愛心、活潑的信心,提供全人的『身、心、靈』服務。在工作上、生活中榮神益人。

 

服務對象

  尊重造物主天賦的生命,照護智障及多障者,啟發其潛在功能,加強社會適應的能力。即教養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智能障礙國民及多重障礙國民(以智能障礙為主伴隨其他障礙或腦性麻痺)。

服務項目

  1. 住宿教養:6歲~40歲之智障及多重障礙者。
  2. 日間托育:6歲~40歲以下之智障及多重障礙者。
  3. 職業訓練:15歲以上生活能自理者,有工作意願者。
  4. 就業輔導:15歲以上生活能自理者,有產能績效者。
  5. 身心障礙者福利諮詢服務。
  6. 心靈關顧生活照護。

 

服務內容

1. 學齡階段:6~15歲重度智障兒,學區為海豐國小、唐榮國小或中正國中。

過生態評量之教育課程加強肢體復健及獨立生活能力。
加強團體上課行為規範的學習及輔助溝通系統的運用。

2. 職前訓練或生活訓練:15歲以上獨立生活功能及認知能力較弱者。

提升其自我照顧能力如洗頭、洗澡,及處理簡單家務等如清潔、烹飪。
透過社區適應及體能活動課程,提供大量操作及走動機會,建立適當的人際互動規範。

3. 職業訓練:15~39歲,具備基本自我照顧能力的心智障礙青年。

訓練棉被製作、農藝、汽車清潔維護及電器零件加工等。
培養工作概念、工作習慣、工作技能和工作動機及社會適應技能等。

4. 就業輔導:本院附設庇護工農場之庇護學員經試用一年,考核達甲等者;遇有職缺時得升聘為助理員工,或以支持性就業的方式輔導院外就業。

屏東伯大尼之家
電話:(08)736-7264、736-7813
傳真:(08)736-9649
地址:900屏東市仁義里16-6號
e-mail:auxit@ms31.hinet.net
劃撥帳號:00431468,戶名「屏東伯大尼之家」

我的成長

文/林麗娥

在原住民編織老師柯媽媽的指導下,伯大尼院生所生產的提袋非常受歡迎。

  我8歲到「屏東伯大尼之家」,這裡有很多的小朋友,還有老師、阿姨,還有院長、師母,這裡就像一個好大好大的家庭。剛來的時候,因為不習慣,所以很安靜,但我很聽話,久了以後,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家。在這裡很熱鬧、很好玩。雖然有時吵架或是挨罵,心情不好,但是在這裡有喜歡我的院長、師母、老師們,他們都很用心的教導我、幫助我,現在我長大了,也學習很多的事,我是老師的好幫手,我會做家事、煮簡單的食物、洗衣、手工縫製。我會很多的事,這些都是老師們辛苦的教導。

精緻的教學用具——鳥籠,竟是原住民司機伯伯的巧手打造的。

  伯大尼40歲了,我在這裡20年了。我要感謝很多好心的人,一直幫助伯大尼。還有我們小朋友,我們會很乖,也會努力,希望院長、師母、還有老師們、最重要的是好心的叔叔、伯伯、阿姨、大哥哥、大姊姊,都繼續的愛我們和伯大尼,耶穌會幫助您們,祝福您們!謝謝上帝、謝謝我可愛的家——伯大尼。我要感謝蘇超生牧師,雖然他走了,我都紀念他。他在耶穌那裡,我相信蘇牧師一定到耶穌那裡去。願每一個人很快樂,謝謝大家。你們要快樂,我們都是一家人,耶穌愛你們,平安!


(作者為伯大尼院生。本文取材自2004年9月「伯大尼院訊」第23期,感謝「屏東伯大尼之家」慨允轉載。)

替代役服役心得

文/謝志懷

  「你在哪裡服役?」每次當有人問我的時候,我先是告訴他們我在屏東縣,眾人先是「哇!好遠啊!」的一聲,接下來當我說出我是在「屏東伯大尼之家」服役時,十個有九個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我被他們的好奇心愣住,往往一下不知道用什麼方式跟他們敘述這邊的特色,差點蹦出「阿就是伯大尼嘛!」的回答。等我回過神並細心跟他們解釋之後,往往又是召致另一波好奇心:到底這個人是在怎樣的地方服役?其實,我服役的地方很簡單,有一群單純可愛的院生、一群熱愛生命的原住民同工、一群樂天知命的動物以及一個乾淨無暇的生活環境。

園區的大樹上,密植著嬌美的客人——蘭花。

  我的工作內容很不固定,不只是單純的坐在辦公室裡,而是到處支援,因此我種過蘭花(不是種在盆栽,是種在樹上的喔!),也曾遠至潮州載運花草及烏龜,開車載送可愛的院生上下學。曾經還有一次,迷你豬跑出去,我們費了許多心力去尋找……。要細數,還真說不完。

  院裡除了有滿地亂跑的雞鴨與將要臨盆的母山羊,還有用廚餘做肥料的菜園及香草園,更令人驚艷的是,將來此地要往觀光休閒農牧場發展,變化之快之大,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常常令人發出「哇嗚!」的讚嘆聲。

在原住民老師的指導下,院生日日學習農作。

  別忘了這裡的主人不是那些花草動物,而是那群智能上有障礙的院生。長期相處、觀察下來發現,這邊的院生雖是智能上有障礙,但是我完全感受不出他們與人相處有障礙,只有願不願意放開胸懷去接觸他們、關心他們的人而已。他們的熱心與工作能力,也常常會讓人「哇嗚」的驚訝!這些體驗對我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伯大尼之家工作已經要滿七個月了,時間過得非常快,但生活是相當充足的。雖然還有一年多才退伍,但我已經可以想見,退伍後我最懷念的,應該是這些院生及老師們每天跟我微笑打招呼的神情吧!這樣的解釋,你應該已經清楚知道我服役的單位,如果還不清楚,你或許可以考慮來一趟伯大尼之旅!

(作者為社工員。本文取材自2004年6月「伯大尼院訊」第22期,感謝「屏東伯大尼之家」慨允轉載。)

未完成的故事

文/邱惠芳

  「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要我?」這是三毛最常問老師們的一句話。三毛是在「屏東伯大尼之家」附近的竹林中被撿到的棄嬰,那時的他還是個只會爬的小娃娃,由於三毛天生腎臟功能即受損,無法自我控制大小便,故須帶著兩個尿袋在身旁。自小在伯大尼之家成長的三毛,一直是老師們所疼愛的孩子,除了讓他如普通孩子一般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更在三毛高職畢業後,將其安排在庇護工場中工作。雖然老師們的努力無異是希望給予三毛家庭的溫馨,然而,隨著其年齡的增長,三毛逐漸理解親人的意義,加以看見機構中其他有家長接送的學生,更使三毛對自己的家人存有一種莫名的渴望。每當三毛問起自己的父母時,老師們總耐著性子、一字一句的向其解說關於身世的問題,漸漸的,三毛瞭解了自己身為棄嬰的事實,也不再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遺棄,但每每在寒暑假大多數學生一一返家的時候,三毛總會不經意的望著遠方,若有所思的笑著、發呆著……

  在伯大尼之家,如三毛一般無家可歸的棄兒就約有37位,此外,還有不少父母過世或家人無法照顧而假日有家歸不得的失依院生。這群孩子長期生活在伯大尼而以機構為家,雖然透過服務的提供使他們享有如同家庭一般的照顧、養育及教育等功能,但卻難以填補孩子們對家庭的想望,亦無法全然滿足孩子們經濟上的需求。或許,家庭的定義對這群智能障礙的孩子而言,是一種過於籠統而虛浮的名詞,然而家人對他們而言,卻是一種無法割捨而真切的情感!

庇護休閒餐廳樸石屋提供的精緻早餐,材料幾乎全部是自家生產的。

  屏東伯大尼之家自創辦至今已有四十年的歷史,當初,創辦人挪威籍宣教士蘇超生牧師甫來到台灣南部,看見許多罹患小兒麻痺的孩子不是被關在家中,即是被任意遺棄。為了讓這群被社會漠視的障弱者能得到良好的照顧與關愛,蘇牧師不畏地處偏遠、資源貧乏等困境,本著基督耶穌博愛的精神,一磚一瓦的建造起伯大尼之家,藉以收容、教養並幫助屏東地區的小兒麻痺兒童。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小兒麻痺患者人數下降,為因應社會需求的改變,屏東伯大尼之家亦隨之擴大服務內涵,非但增收智障、多障、自閉症、唐氏症與腦性麻痺等服務對象,亦增加日托、職訓等服務項目。此外,為滿足服務量的需求、配合福利政策的多元,除了擴建院舍收容更多案主,更擴展新的服務型態與福利產業,尤其在現任院長許敏政牧師的帶領下,休閒農牧場的規劃與庇護餐廳的經營,更將伯大尼之家帶入新的服務紀元、展現新的景觀風貌!

63歲的賣菜阿嗎,接受客戶的委託,免費送菜給伯大尼師生享用。

  硬體設施設備的落成,雖然提供了較佳的居住環境與服務品質,卻必須付出更多的使用、管理及維修成本,而成為機構經營上的經濟支出重擔。再者,隨著收案人數的增加及案主年齡的增長,將會有愈來愈多因父母年邁或去世而無法回家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幫助與資助。

  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伯大尼的孩子們同樣也有。在這裡,孩子們的生命歷程與伯大尼的歷史沿革相互交織、激盪成一篇篇屬於伯大尼這一個大家庭的故事,其中有歡笑、有淚水、有美麗、也有哀愁。無論發展的轉折為何、過程的起落如何,伯大尼之家的故事尚未結束,依然不斷地等待著新與心的接續。而無論是伯大尼之家,亦或伯大尼之家的孩子們,均需要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幫助,期待社會大眾一同來做伯大尼的贊助者、成為孩子們的親人,以使伯大尼之家的故事能不斷邁向嶄新的一章。

 

(作者為「屏東伯大尼之家」社工員。本文取材自2004年9月「伯大尼院訊」第23期,感謝「屏東伯大尼之家」慨允轉載。)

【好書分享】

堅持,就會看見希望

書名: 
堅持,就會看見希望
作者: 
余秀芷
出版社: 
商周
出版日期: 
2004 年 08 月 年 月

  這是一段真實故事,一段對生命永不放棄的歷程,一本讓你看了重燃生命熱忱的書。本書作者秀芷原是一個從小被父母親捧在手心裡的寶,年紀輕輕,多才多藝。她會畫畫、寫文章、彈琴、規劃旅行行程兼帶團,更是伸展台上充滿自信的模特兒。但是一場毫無預警、眾人束手無策的怪病,讓正值雙十年華的她,雙腳失去知覺,再也無法站立。 從震驚、憤怒、失望、沮喪,到勇敢面對,秀芷周遭的家人親友從未放棄,秀芷自己也不放棄。本書即是秀芷回首這段旁人無法體會的路途,看看她如何從發病前的天之驕女,轉折到發病這五、六年來,所經歷的生命低潮。本書描述她自己的心理轉折,家人對她的關愛,旁人的眼光,感情的波折,以及最終的覺悟——想讓自己活得更有希望。本書希望以秀芷的勇氣與經驗,為給更多人希望。 現在的秀芷是個積極開朗的三十歲美女,還參加伊甸基金會舉辦的第一屆輪椅美女比賽;也上了許多節目,以親身為例,鼓勵大家不要放棄人生。她也在各大專院校、機關團體擔任生命教育講師巡迴演講,幫助更多青年學子與面臨不幸之人。由於這樣的熱忱,秀芷也獲得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所頒發的「熱愛生命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