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甩掉脂肪,轉出健康

「身心障礙者減重班」上路了!

文/劉宏彬

  上帝的恩典,眾人的協助,不可能的任務終於完成。

  回想這一年來,為了身心障礙者減重班的合作醫院、專業人員的邀請場地以及經費的籌措,時而興奮、時而失落。在此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要為此弱勢族群的「減肥」募集近百萬活動費用,實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會興起這樣的念頭,是因為自己也是身心障礙人士,除了肢體的不方便外,更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窘迫及關節疼痛的困擾,重要的是此三位專科醫生所稱的病因,竟然同為肥胖。於是我就開始我的減重之旅,心想借助營養諮商與桌球運動,達到減重的目的。沒想到使用1,000卡飲食,減到手腳發抖,也未見體重下降。

  就在這個時候,我開始注意到台北市基督教美門協會裏有許多輪椅胖子,進一步了解後才發現,大家都有相似的疾病。這時候我的困難就是在如何整合有限的社會資源。

  感謝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劉燦宏主任,能協助找尋各醫院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士,共同為身心障礙者的減重,找出一套標準作業模式。讓全世界有需要的機構,做為參考資料,幫助身心障礙人士找回健康。

  萬事具備東風難尋,代餐與經費並無著落。感謝神垂聽同工們的禱告,興起神衷心的僕人——美商立新世紀黃海濤經理,為此次活動贊助了70餘萬元代餐,讓我們這次活動得以順利開跑。求神特別紀念這些善心人士,更保守活動進行時的平安與順利,讓這些參加者可減至理想的體重。過著健康而有品質的生活。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基督教美門協會理事長)

三餐正常,正常減重

文/高寧若

  近年來由於經濟飛昇,知識與生活水準逐日提高,造成所謂的「文明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其中,肥胖所造成的問題更是不容忽視。根據肥胖醫學會的統計,目前台灣每四個人中有一個體重過重。肥胖不只是外觀上的改變,更會影響一個人的自信,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令國人聞之色變的重大疾病,更與其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減重風潮席捲大眾,幾乎成為全民運動的現在,身心障礙朋友每每是被忽略的一群。因為受限於行動,因此雖然有減重的決心,發生問題時求援無門的現象卻比比皆是。事實上,這些朋友的減重方法在飲食的設計上與一般人的減重菜單設計並無差異,只是在減重的運動方面需要特別設計與配合。

  這次我很榮幸能夠擔任「身心障礙者減重班」的營養指導老師,雖然我曾為減重班學員上過許多營養指導課程,但是這樣的帶班經驗卻也是頭一回。上第一堂營養課時,我驚訝的發現,許多學員為了趕上晚間7點上課的時間,有的下午2、3點便開始準備,工程之浩大,讓我既感動又愧疚,只能希望在大家做了這麼多努力之後,我的營養課程能為大家帶來些許幫助。

  因此,我首先設計了一些減重問卷,嘗試了解這班學員們的問題與困擾,不意外的發現,許多身心障礙朋友都有著很嚴重的體重過重問題,多數人也都曾經試著以各種千奇百怪的減肥方式想要減輕體重。如同一般大眾,大家往往忽略了減重背後真正的動機,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外在的美觀與否,更重要的是身體的健康因素。

  減重其實很簡單,除了飲食控制、行為改變與持之以恆的運動外,減重並沒有更好的方法。然而人人看似簡單的減重模式,對這些朋友卻並非那麼容易,因為難以找到適合的運動方式與多半從事輕度工作所致,使得本身的基礎代謝率低落,更是導致容易發胖的原因之一。此外,現代人的飲食日趨精緻與西化,外食人口比例因工作繁忙而增加,更是造成大眾飲食觀念改變的元兇。

  如何導入正確的均衡飲食觀念是減重者的當務之急,首先要注意的是營養均衡與三餐正常,每一種營養素都是很重要的,缺一不可。因為人體的代謝是由營養素作用環環相扣,缺少任一項,都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千萬別以為節食就是減重,節食雖然可以達成減重的目標,但一般而言都是短期的,只要一恢復正常飲食,原先消失的重量不但有回復的可能,更甚者有過之而無不及,愈減愈重的人比比皆是。

  這些都是用了不正確的方法減重,本末倒置的結果。減重的方法不外是行為的改變與飲食的選擇,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1. 將三餐做有效的3:2:1配置,即是早餐吃得好,中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例如:減重者可以將最想吃的高熱量食物在早餐時吃,以此類推,晚餐應該是吃得越簡單越少越好,但絕對不可省略不吃。
  2. 避免飲用含糖飲料,例如:三合一咖啡、奶茶、汽水、加味水及現榨果汁等。
  3. 三餐之外避免飲酒、零食、點心,尤其是宵夜。
  4. 選擇市售食品時,需注意熱量及營養成分標示,儘量選擇熱量較低的食品。
  5. 避免食用以煎、炒、炸、勾芡等烹調方式所製作的食品,改選擇蒸、煮、燉、滷、烤等烹調方式的食品。
  6. 水果的選擇以拳頭般大小為限,每日不得超過2份。
  7. 避免選擇油脂含量過高的食物,改以低脂食品取代。例如:五花肉、培根可改為雞胸肉、豬瘦肉,全脂牛乳可改為低脂牛乳等。
  8. 食物烹調以清淡為主,避免食用口味過重的食品。
  9. 堅持3低1高的飲食原則,即低油、低糖、低蛋白、高纖維。
  10. 多吃蔬菜,尤其是綠葉菜類。
  11. 每日喝足至少1,800cc的水。

  此外,由於身體受限而難以做激烈運動,則可改做一些簡易的伸展操,以拉筋和氣息調和為主,藉此提升自體本身的基礎代謝率,或是做做半身浴,水溫約在38~40℃,讓身體發熱出汗,也可以刺激血液循環,達到促進新陳代謝的目的。

  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健康享瘦絕非難事,讓大家一起為健康努力加油吧!

(本文作者為2003.10.3.「身心障礙者減重班」營養師)

健康享瘦

文/楊雅惠

  肥胖是現代人健康的殺手,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更是不能承受之「重」。肢體不方便的人,由於缺乏運動,甚至於不知如何運動又喜歡美食,就必須無可奈何地與肥胖為友。肥胖造成的心肺功能退化、心血管疾病和加速脊椎變形等問題,就是我們不能承受之重。

  透過有心人士的奔走,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劉燦宏醫師的熱心支持,讓我們能夠在專業醫療團隊的幫助下,健康的減重。此次的減重課程為期三個月,每個人的減重目標是成功地甩掉原有體重的十分之一。這或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願意全力以赴。

  我們一週有二次課程,分別在星期一和星期五晚上。星期一的課程為1小時,是由運動教練來指導我們做肌力訓練和身體的伸展運動,藉由緩和的肢體伸展達到運動的目的。星期五的課程則有2小時,前一小時是由專業營養師來教導我們正確的飲食,和認識各種食物的營養和熱量,讓我們能夠均衡的飲食,達到健康享瘦的目的。我最期待的是營養師說,她會在減重課程結束時,教我們如何享受美食又不發胖的方法;後一小時的時間是由另一位運動教練來指導我們做伸展的運動。二位運動教練都是非常專業且有愛心的老師,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但是老師總會在教導的同時,親切地詢問我們會不會太累,再做適當的修正,讓我們能夠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健康的運動,才不致於造成反效果。

  這次的減重課程在國內應是最具實驗價值的一次,我們沒有靠藥物,而是從飲食和運動來達到減重的目的。每一週都有專門的人員透過電話詢問每一位減重者的狀況,以即時的了解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台北醫學大學也有一批學生針對這次的身心障礙者減重,進行實際的協助和觀察,要將這次的成果紀錄下來,給以後的身障者減重做參考。

  上週我去萬芳醫院做減重前的體適能測驗,感受到復健師的愛心和台北醫學大學同學的熱心協助,還有萬芳醫院參與的醫療人員。他們有人在休假中,都被劉燦宏醫師請託前來協助我們體適能的測驗。在此一併致上感謝之意。

  卡路里是減重者最斤斤計較的,這次的減重計畫有知名的美食烹飪專家陳鴻先生的熱情參與,指導我們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低卡路里美食,讓我們不會覺得減重者就必須忍食挨餓,可以吃得健康又美麗。此回我和先生一起參加減重班,一起上課和運動,也讓我們學習到更多健康的知識,更願意付出時間,為我們的健康彼此加油打氣。所以如果你的另一半也有肥胖的問題,溫柔地邀請他(她)和你一起來「享瘦」吧!

2003.10.27.

(本文作者為2003.10.3.「身心障礙者減重班」學員)

坐著運動嘛也通!

文/王秋枝

  我本來是輕度的右下肢體殘障者,年輕時上班的工廠必須搬運20公斤左右的箱子,由於是公家機關能考進去不簡單,所以只好忍耐繼續做。但因此用力過度,連正常的左腳都因腰部骨膜磨損,痛到不能走路。醫生警告我不可再做搬運的工作了,否則下半生恐怕要坐輪椅了。

  我只好請醫生開證明,請主管幫我調到合適的工作或部門,但他卻無法為我安排合適的工作,因此當工廠要辦理優惠資遣時,我只好報名,就這樣離開了工作快19年的職業。

  在家休養了一年多,我本來不須拿柺杖,在醫生建議之下也拿了兩年的柺杖,因此身體也恢復不少,但已不能像以前一樣搬運重的東西了。

  如今我在基督教美門協會也上班一年多了,同事主管都很好,但隨著年齡愈來愈大,身體各方面的功能也慢慢退化,運動量也跟著減少,尤其腰圍由23吋增大到33吋,也比正常標準身材多了10多公斤的肥肉,當然也增加了腳的負擔。

  適逢美門協會與萬芳醫院劉燦宏醫師合作為身心障礙人士開辦輪椅減重班,這是是專門為肢體障礙的人所設計的減重課程,難得的機會怎能錯過!

  上營養課程時,老師告訴我們很多食物上的認知,同學若有問題,老師都會為我們清楚的解說,讓我們對食物的營養、卡路里含量的計算,還有那些食物含什麼維他命,都讓我們清楚的了解,真是收益不少。

  而教體操的老師精心設計,教我們用上半身來運動,並一一教導指和指正學生的身體如何擺動。看到同學們都很認真的揮舞著雙手和腰部,大家有時還會運動到流汗,真的很棒。哇!我們也可以坐著運動了。

  希望同學們能不負老師的辛苦,以自己要來參加減重班的篤定心情下堅忍下去,按照老師的指導去運動和吃,一定能達到減重的效果。

(本文作者為2003.10.3.「身心障礙者減重班」學員)

身心障礙者的大敵

文/劉燦宏

  肥胖是身體內脂肪的過度累積所造成,肥胖不止是很多疾病的危險因子,更是一種慢性疾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當中,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都與肥胖密切相關。研究調查發現,年齡在19歲以上的國人,有三分之一體重過重或肥胖,而且比例逐年增加,是目前公共衛生醫療急攻為上相當嚴重的問題。

  特別是肢體障礙人士,尤其是在年齡超過30歲時,因為活動量通常不如年輕時的多,以及飲食不當、過量等問題,再加上及疾病本身的影響與限制,通常肢體障礙人士發生肥胖的機率會比一般人來得高。依據Evette之統計,下肢肢體障礙者發生肥胖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5倍,而且當肢體障礙人士一旦出現肥胖的問題時,身體除了會和一般人一樣可能發生所有與肥胖相關的併發症外,肢體障礙人士更容易出現肌肉無力、關節變形、脊柱側彎及心肺功能下降等問題,這些疾病都會對肢體障礙人士的生活品質及日常生活功能造成重大影響,可謂二次殘障(double disability)。

  肢體障礙人士因為損傷部位以下的動作功能、感覺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受損,在生理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因此對於參與活動的意願便降低了,進而產生併發症如:痙攣、慢性疼痛、尿路感染、褥瘡等,有些人甚至容易會產生沮喪、對人生沒有目標等心理層面的疾病。種種的心理加上生理的因素,使得肢體障礙人士對於參與活動的動機更為降低,這樣長期處於靜態、不活動的生活方式中,會造成活動量不足、肌肉量下降、脂肪量增加,因而導致肥胖的產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肥胖同時會對醣類代謝模式產生改變,容易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率,長期以往,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根據DeVivo等人於1993年所做的調查,發現肢體障礙人士得到非缺血性心臟病為常人同年齡者的5.6倍;而Bauman等人的研究發現脊髓損傷截癱患者有較高盛行率罹患缺血性心臟病。因此出現肥胖問題的肢體障礙人士,比一般肥胖者更容易發生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若能增加肢體障礙人士的活動量,對於改善其心肺適能,並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孩童時期罹患小兒麻痺之患者,在其年紀超過30歲,且將慢慢步入進入中年時,隨著年齡增加,除了會出現上下肢肌力減退、關節肌肉疼痛與肺功能(限制型)縮減等,所謂小兒麻痺後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症狀之外,也發現肢體障礙者都有體重過重之現象,因此體重過重已被認為與導致小兒麻痺後症候群之因素有關,並且是且被認為是上肢肌力與步行功能減退的危險因子之一。同時小兒麻痺患者發生高血脂的機會高於一般人,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訓練計畫指出,高血脂症在一般人的發現率仍偏低,小兒麻痺患者平均都有兩個以上的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

  目前針對殘障人士肥胖問題的研究仍相當少,在治療方面,主要針對活動不足及飲食不當方面,提供運動建議及營養諮詢為主。肢體障礙者由於肌力不足,採用之運動以伸展及有氧運動形態為主,並儘量避免發生肌肉過度使用(overuse)而產生之肌肉疲勞(muscle fatigue)之情形;在營養諮詢方面,肢體障礙人通常是是大多依賴家人協助三餐或在外解決,因此如何教導肢體殘障人士及照顧者正確之的飲食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作者為2003.10.3.全台首創「身心障礙者減重班」醫療團隊領導人,現任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

輪椅族的家常運動

文/王秀珍

  有幸於2003年10月3日由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舉辦之「身心障礙者減重班」擔任運動教練,實與有榮焉,也是一次自我挑戰的特別機會。

  輪椅族、肢障者因長時間使力的不均等,肌力左右不對稱,容易造成脊柱側彎,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生理問題,例如:下背部疼痛等。

  所以,此次我採用「核心訓練」之一連串漸進的動作組合,適合應用於不同體適能程度的對象。重點則著重於呼吸及意識性的動作,並且提高全身肌群之強化、柔軟性及平衡能力。除此之外,透過意識性形態的呼吸(註一)及意識性形態的動作,能更明確的傳達目的,確認形態與運動方法,提高注意力。

  所有動作特別將焦點放置在軀幹部(核心肌群,註二),以及學習使身體穩固安定之技巧。此比孤立肌群訓練(例如上臂肌肉)更具有統合肢體動作的效果,以達到改善姿勢、增進健康的目的。

  此核心訓練有七大原則:

  1. 平衡原則:指全身之肌群沒有過度緊張,呼吸時所呈現的狀態為安定且不紊亂,心境上則沒有一絲的雜念,身體、心境於呼吸的動作中成為一體,達到密不可分的境界。平衡也包含了左右、上下之對稱平衡,肌力與柔軟度的平衡。
  2. 延展原則:意謂「朝相反方向拉扯」,例如:頭部由頭頂朝天花板方向伸展,藉由上下相反方向互相拉扯,可使脊柱的壓力減少。
  3. 身體中心線原則:耳後骨、肩胛骨、髖關節呈一直線。若軀幹無法維持身心中心線,那麼整體的姿勢、平衡和安定皆會受到影響。
  4. 可動域原則:任何運動都有其最小及最大的限度,這個部分可依測量每個人的可動範圍程度而決定。困難度較高的伸展動作,可利用呼吸來擴大可動域。
  5. 漸進性原則:同樣的動作組合,可依身體能力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強度與難易度,來達到訓練效果。
  6. 流暢原則:利用呼吸,讓每個動作可以順暢連接。靜態與動態的動作,都能夠與呼吸合一,具備連貫性。
  7. 呼吸原則:呼吸是每個動作中絕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尤其是動作的轉變時。特定的運動進入更深入的姿勢時,應選擇最適切的呼吸方式來配合動作,通常為準備動作時吸氣,實施動作時吐氣。

  橫隔膜呼吸(腹式呼吸)會有節奏的按摩內臟,刺激身體發揮良好機能,具有極佳的放鬆效果,並使情緒安定。此比胸式呼吸更為基本,在生理學方面也更安定。此呼吸法能夠減輕以下幾種症狀:頭痛、氣喘、高血壓、焦慮障礙、更年期的熱潮紅,以及心臟病等。

  此次對肢障者設計之動作,即採用以上七大原則來實施動作,相信必能強化核心肌群,改善脊柱側彎的的狀況,也能減少輪椅族的下背部疼痛,藉由強化肌力、肌耐力及柔軟度,來改善體線,並且增加新陳代謝率,提高血液氧氣之運輸,提升免疫系統。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達成理想的目標。

註一:
吸氣時將肋骨擴張,吐氣時肋骨內收,準備動作為頸柱頭往天花板延伸,肩膀放鬆下垂,肚臍往脊柱收好,吐氣為吸氣的二倍量,緩慢呼吸,集中注意力,鼻吸鼻吐或鼻吸嘴巴吐氣。

註二:
核心肌群包括:1.背部:多裂肌、背部伸展肌群(豎脊肌)。2.腹部:腹橫肌、腹內外斜肌、腹直肌。3.橫隔膜:維持腹內壓的主角(與背椎相抗衡),吸氣時橫隔膜收縮,吐氣時橫隔膜放鬆。4.骨盆底:臀部及下肢肌肉群、臀大肌、臀中肌、骼腰肌等。尤其是深層的小肌肉群(背部的多裂肌與腹部的腹橫肌),是維持脊椎穩定、將脊椎維持在正中區的主角。

(本文作者為2003.10.3.「身心障礙者減重班」運動教練,擁有多張專業證照,現為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階梯有氧教官。王教練的父親中風,母親因糖尿病截肢,都需使用輪椅,因此她也特別能同理身心障礙者。本次的課程相當特殊,她也花費許多心神加以規劃。未來萬芳醫院有意出版「身心障礙者減重運動」VCD,以造福無緣參與上課的身心障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