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電子報第43期——喝鈴瑯,做鞋仔!(2003.9.30出刊)

【DIN放送台】

給年輕的精障孩子一些掌聲

文/小面族

  DIN電子報35期曾報導精神障礙特殊教育班——蘭亭書苑與向日葵學園的故事。台北市立療養院的文筆高手張碧凰護理長(學員暱稱她為燒肉粽),最近又有感人的新作⟨必安住魚與我⟩,也有幾篇學員的心聲。對這些年輕的學員而言,發病或是用藥對他們的思考組織或行動能力都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能夠讀到他們的心跳,確實相當不易,也該給他們一些掌聲。歡迎大家前往分享。

×    ×    ×    ×    ×    ×
  穿鞋學問大!腳太大、太小,都不容易買到鞋子,腳太寬、左右腳不一樣大,也是買鞋的困擾。因此,穿了鞋子會痛且買不到鞋子穿的人,便需要訂做鞋子。譬如扁平足的人,有的只是需要再加個鞋墊,有的則是需要特別訂製的鞋子。而因為車禍受傷而使腳部變形,或是天生腳長得不同的朋友,也需要可以呵護足部的鞋子。如今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越來越多,他們的足部健康同樣需要受到關注。

  從1991年起,設在台中的「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簡稱鞋技中心),透過先進的高科技儀器,開始提供個人化的專業量腳訂鞋服務,然而知道的人並不多。而且下肢障礙的朋友通常不適合遠行,只有委屈自己的腳,就近選擇醫療院所或鞋店師傅的協助。

  隨著全台各地輔具中心的成立,足部輔具也逐漸受到重視。在內政部與鞋技中心的促成下,「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於2003年7月終告成立。更特別的是,它將提供巡迴服務,載著數百萬元的精密測量儀器開進各縣市,原則上每二週巡迴全台一次,為需要量製特殊鞋的朋友就近服務。這真是一項遲來但總算盼到的好消息!

  本期(43期)DIN電子報感謝「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與「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的熱情協助。有需要的朋友們,為了寶貝你的腳,請留意「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即將成立的網站所發布的巡迴路線訊息。

【本期專題】喝鈴瑯,做鞋仔!

「足」爽的特殊服務——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

文/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

  「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簡稱鞋技中心)從成立以來,一直從事於鞋類研發及技術推廣的工作。鑒於已開發國家發展足部輔具,對我國人民的足部護理及醫療資源有很大的貢獻,經由內政部與鞋技中心共同催生努力下,「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Foot Orthotics Resource Center,簡稱FORC)終於在2003年7月誕生,並由鞋技中心前任董事長張文儀及現任董事長馮申銓聯合揭幕。

  鞋技中心近年來專注於鞋類研發及配方開發,並結合生物力學的原理及方法,開發功能性鞋類,賦予鞋具在足底各部位的供應的功能,以提升鞋具的舒適性、功能性與保護性,達到舒適的目的。從1991年起,並進行足部病理與鞋的相關研究發展,開發醫療矯正復健鞋類,進行個人化的量腳服務,配合臨床評估及生物力學分析,藉生物力學製作一雙完全符合人體工學的鞋具,並累積了千例以上的訂做鞋客戶。

  FORC成立的宗旨在建立足部輔具資源及推廣、足部輔具評估製作及技術開發、身心障礙者照護與響應社會福利政策,以及健全足部輔具產業。FORC將主動出擊,提供足部輔具的展示、評估及諮詢,並建立服務據點、進行輔具製作的巡迴服務,與辦理北、中、南、東的宣導活動,以健全足部輔具產業鏈,使臨床服務端與足部輔具製造端,透過FORC進行足部輔具的設計及鞋楦技術製作,使輔具的製造端得以製作完善的足部輔具。結合學界、業界及輔具中心的專才,共同充實網站及各項資料,積極提供醫院、業者及輔具需求顧客關於國內外輔具發展情況、供應商資料、足部護理及輔具保養資料、足部輔具研究資料等資訊,使身心障礙者選擇合適的足部輔具,減低身心障礙者足部的變形,增進其行的便利,進而促進其生活與社會適應的能力,落實身心障礙者無障礙的理想。

  FORC未來願景期能成為足部輔具資源的E化知識傳播、創先研發、足部輔具產品檢測及認證、行銷推廣的中心,使足部輔具需求者得以「行」無礙。

  目前,FORC提供的服務計有:

  1. 制式矯正涼鞋的開發推廣
  2. 機能性糖尿病鞋新款式開發及推廣
  3. 具彈性空間變形足鞋開發及推廣
  4. 拇指外翻制式鞋開發
  5. 銀髮族輕量化鞋子開發及推廣
  6. 可變換式矯正涼鞋、拖鞋及推廣
  7. 健康鞋墊開發--具備防霉抗菌、吸濕、透氣、吸震、耐壓縮功能
  8. 足底筋膜炎鞋開發及推廣
  9. 矯正用墊片開發及推廣
  10. 個人化矯正鞋墊製作技術開發及推廣
  11. 人工取模和足轉楦技術開發
  12. 雷射掃描及矯正楦技術開發
  13. 2D、3D鞋面紙板CAD/CAM設計技術開發
  14. AFO(托足板)矯正鞋製造技術開發及推廣
  15. 矯正鞋製作人才培訓
  16. 變形足個人化訂製鞋製作
  17. 建立北、中、南、東矯正鞋服務網
  18. 病情資料蒐集、對策分析及效果追蹤
  19. 論文發表並建立資料庫
  20. 步態分析、足底壓力分布分析(動/靜態)及矯正效果分析

聯絡電話:(04)2359-0112分機732
地址:407台中市工業區八路11號

喝鈴瑯,做鞋仔!——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的巡迴服務

文/黃蟬

  「來喲!來做鞋子喲!」

  這裡賣的可不是三雙一百元的鞋子。現場看到的是,二位熟悉人體工學的專業技師透過一套價值3百萬元的儀器,幫客戶精準的測量腳形。這樣的過程至少費時30分鐘,甚至長達2小時。將尺寸、需求帶回製作部門後,再以7百萬元的設備加上數十位的專業人士做後盾,歷經二、三週後,一雙完美、貼身、舒適的鞋子才告完工。

  這是一雙怎樣的名貴鞋子啊?誰又該享有這般量身打造的權利?原來,它是2003年9月1日由「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Foot Orthotics Resource Center,簡稱FORC)所推出、全台首創的巡迴服務。

  1991年7月,「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簡稱鞋技中心)由經濟部工業局、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共同出資成立,並開始提供特殊鞋的訂做服務。到了2001年,它已成為亞洲最具規模的鞋業專業技術研發及輔導機構。為了服務台灣數十萬名買不到合腳鞋子的人,尤其是肢體障礙者或因慢性病導致足部變形的患者,在內政部的支持下,鞋技中心進而於2003年7月17日成立「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

  為使足部輔具資源得以有效的利用,FORC將採巡迴服務的方式,以巡迴車機動式的在北、中、南、東四個區域進行服務。服務的內容包括:足部輔具的評估、維修、保養,以及足部評估輔具資源的推廣。目前,全台的服務地點正在評估中,預定將與10個縣市所設立的輔具資源中心進行合作,由他們提供服務場所。

  巡迴廂形車的處女航,選擇台北世貿中心,趁著2003年9月8~10日國際服飾展展出期間,測試精密儀器的性能。第一步算是成功了,儀器運作正常,前來訂做鞋子的有數位身心障礙者,也有其他的需求者。可惜的是,由於場地為開放空間,對訂做者或專業技師容易造成干擾,因此未來將採取私密性較高的空間進行個別服務。

  第二次「出巡」,則與「台中縣私立聲暉綜合知能發展中心」所附設的「台中縣身心障礙者輔具資源服務中心」合作,於921大地震四週年當天,趁著他們在台中縣大肚鄉、龍井鄉進行輔具(助聽器、輪椅、支架、背架等)維修巡迴服務的時候,也提供特殊鞋的訂製。第三站則開往雲林虎尾。

  在精密儀器的助陣下,專業技師所做出的特殊鞋誤差甚少,為求審慎,依然需要試穿、調整。訂做者可以等到下次巡迴車前來的時候試穿,也可要求寄到家裡試穿,或者也可親自前往位在台中市的FORC試穿。這也就是為何製作一雙鞋子需要約20天的原因。

  下肢障礙者當然需要特製的鞋子,然而需求者是否負擔得起?根據鞋技中心鞋類發展組黃賜源組長的說法,每雙鞋的製作成本高達數千元,但是擁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朋友可以依據「身心障礙保護法」的規定,尋求當地縣市政府的補助。只要檢附申請書、醫師診斷證明以及鞋子完成後由推廣中心所開立的發票,便可向縣市政府請領補助。目前,推廣中心也提供少數的名額,替低收入戶的身心障礙者免費訂做鞋子。

  FORC的網站即將架設完成,他們也將公布巡迴路線,以服務不便遠行的需求者。原則上,10個縣市每二週各去一次,每次一整天,因為光是架設、拆卸儀器就需耗費一小時。東部人口較少,服務的頻率可能少些。在鞋技中心任職已8、9年的黃組長坦承,巡迴服務推出之初,他比較擔心的是,受限於巡迴的頻度加上試穿的必要性,訂做者取貨的時間可能較長。另外,由於知名度不足、資訊流通的管道較窄,或是消費者意願不強,可能導致客源不足、「等無人」的狀況。

  因此,為了服務需求者,黃組長和同事絞盡腦汁,不排除任何推廣的方式或機會。例如:除了既定的巡迴路線外,也考慮接受特殊學校、身心障礙團體、輔具中心甚至量販店的主動邀約,而前往服務。甚至將巡迴車開進各工業區,讓在當地上班的需求者得以告假外出訂做鞋子。而推廣中心除了週間外,也將於近期增加週六的服務時間,以方便上班族。

  據保守估計,全國身心障礙者中足部傷殘的約有30萬~40萬人以上,這些人都有穿鞋的問題。另外,糖尿病、關節炎、腦性麻痺患者也需要特殊鞋,生來帶有扁平足的族群同樣有買不到好鞋的痛楚,因此全台應有百萬人需要訂製特殊鞋。為了體貼你自己或親朋好友的「寶貝腳」,請大家告訴大家:別忘了在月曆上註記「喝鈴瑯,做鞋仔」來到的那一天!

聯絡電話:(04)2359-0112分機732
地址:407台中市工業區八路11號

註:喝鈴瑯(台語)為古時沿街叫賣者,有的還一面搖鈴瑯鼓一面叫賣。

如何避免足部起水泡

文/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很多人經過長時間慢跑,或是長時間健行或行軍,結束之後大部分人的足部,尤其是腳底,都會起「水泡」。即使是改穿厚厚的運動棉襪,或改穿名牌而且舒適的運動鞋,一樣無法改變足部起水泡的情況。

  為什麼足部會起水泡呢?主要的原因是足部的皮膚表面於鞋子的材料不斷地接觸而產生摩擦,使得真皮層與上皮層分開,以致產生水泡。所以不僅是長時間慢跑或行走會使足部產生水泡,如果穿著不合適足部寸大小的鞋子,即使行走時間不長,也有可能會起水泡。

  因此要使足部免於起水泡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讓足部與鞋子材料過度摩擦,也就是嚴禁連續長時間跑步或走路。另外有些人的足部的同一部位經常會起水泡,因為一般人都是擁有一雙鞋或兩雙鞋,一雙用來上班,另一雙用來作健行或運動,這樣的穿鞋習慣,就會導致這種現象。如此一來,長期在同一部位起水泡,會使該部位的皮膚變厚,最後長出雞眼,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走步時的不便。

  若足部長出雞眼應當就醫,可以用藥物、雷射或冷凍治療。平常的作法則是要改變走路的習慣,或者在不同的場合換穿不同的鞋子。

  那足部長雞眼要不要開刀呢?事實上雞眼即使開過刀,假如患者平日的走路習慣不改,即使開刀後,仍然會復發,而且傷口不容易癒合,因此開刀並不是解決足部長雞眼的好方法。

(本文取材自《鞋技通訊》,感謝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慨允轉載。)

巡迴車為您訂製特殊鞋

文/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

  「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簡稱鞋技中心)近年來專注於鞋類研發及配方開發,並結合生物力學之原理及方法,開發功能性鞋類,以提升鞋具的舒適性、功能性與保護性。從1991年起即進行足部病理與鞋之相關研究發展,並開發醫療矯正復健鞋類及進行個人化之量腳服務。

  為了將鞋技中心所累積之足部輔具經驗進行推廣,在2003年經由內政部支持下成立了「足部輔具資源推廣中心」(Foot Orthotics Resource Center,簡稱FORC)。FORC成立之宗旨在建立足部輔具資源及推廣、足部輔具評估製作及技術開發、身心障礙者照護與響應社會福利政策、健全足部輔具產業。為落實輔具資源推廣,將主動出擊,提供足部輔具之展示、評估及諮詢,並建立服務據點、進行輔具製作之巡迴服務,並辦理北、中、南、東之宣導活動。

巡迴服務

  為使足部輔具資源得以有效地利用,並就近服務肢體障礙者,FORC將採巡迴服務方式,以巡迴車機動式在北中南東四個區域進行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足部輔具之評估、維修、保養及足部評估輔具資源推廣。目前之服務地點(全省共10個)正在評估之中,且預定與10個縣市所設立之輔具資源中心進行合作,由各縣市之輔具資源中心提供服務場所。

  本巡迴服務並不一定要製造足部輔具,一般穿鞋之評估也在服務項目之中,希望藉由穿鞋狀況之評估,並提供建議以提升穿鞋之品質,改善足部健康。

宣導活動

  為傳導正確穿著鞋具,尤其身心障礙者容易因變形或異常受力等原因,導致鞋具之變形或足部不舒適等異常現象。此異常現象或許可藉由小小的改變而有大的功效。

  FORC預定於2003年10月份在中部地區辦理足部輔具宣導活動,活動現場將有醫師、鞋子技師、物理治療師等具足部輔具技術之專業人士,為來賓講解說明鞋具與足部之相對的關係,以期讓與會者之足部能有較佳的環境,並對鞋具有進一步認識。活動現場並備有紀念品,期待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

聯絡電話:(04)2359-0112分機732
地址:407台中市工業區八路11號

扁平足對足部的影響

文/侯育文

扁平足

  扁平足是一個平常用的名稱去描述足弓部分塌陷,尤其是在長直性部分,在外表上與X光圖片上都可顯示出。扁平足大致上分為兩類,一個是硬化性扁平足,另一個是可轉換性扁平足。

  硬化性扁平足幾乎都是由其他病變上所造成的,其定義為在足弓部分無支撐重量或懸空。其病理上之探討如跗骨併合、骨折、腫瘤、或是感染性的關節炎。

  可轉換性扁平足,一般指當無重量負荷時,長直性部分足弓可顯示出來,但是在重量負荷時,足弓是塌陷的。此類型的扁平足佔大多數,常是因為足部韌帶的鬆弛,這可經由手、肘、和膝蓋的韌帶檢查而確認。

  但大部分的扁平足都是沒有症狀的,大多數疼痛的原因是其步態生物力學上的改變,有兩項原因必須考量,第一是病患的前足有內旋與向外的傾向,其重心分佈點由正常的第二蹠骨附近更改為第一蹠骨或更內側;第二是病患有疼痛的狀況在前小腿的外側。

  在治療上,通常在病患有疼痛時才介入,特殊或訂作的鞋子可改善其症狀。在鞋跟的部位,加入固定後跟骨的罩杯。UCBL(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iomechanic Laboratory)型的輔具也可加入其後腳跟部位,尤其是鞋底腳跟的後內側部位容易磨損,當病患後腳跟肌腱有疼痛或太緊時,伸展性的活動也需加入治療的方向之一。

鞋類改良與足部輔具的應用

  鞋類上的改良可依病患不同的病變而作調整,在鞋子大底、中底、與鞋面上都可著手,當改良的鞋類再加上足部輔具,可使其功能增加。以下是可達到的目的:

  1. 可降低在足部單一地區的壓力,使足上的壓力分散並擴大到整個足部。
  2. 可減少震力對足部的傷害,多方面的吸震材質可加入鞋內。
  3. 減少磨損或磨擦的力量,使穿鞋時能減少在平面的左右方向之移動。
  4. 根據不同的病理,調整不同材質於鞋類與足部輔具,可用舒適性或較軟的材質。
  5. 穩定並支撐足部構造上的缺陷,或是限制不良於行的關節動作,以達到保護作用,可使用較硬或支撐性較佳的材質。

(本文取材自鞋技通訊2000年7月《鞋技通訊》,作者侯育文博士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研究員,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攻讀足部醫學,並取得執照的專家。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糖尿病對足部的影響

文/侯育文

  失去感覺的足部有很大的問題,足部無法保護自己,個人無法知道馬上的傷害,並且更嚴重的是繼續及重覆的小傷害。足部失去感覺有很多病因,例如:糖尿病、神經的病變、脊髓部位尤其在腰椎,估計約有1千5百萬的美國人受到糖尿病的影響,至少有一半的人需要足部的照顧,並可從鞋子上的改良與足部輔具得到助益。對糖尿病足的照料是對足部照顧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改善,也是在整個完善的糖尿病患治療上重要的一環。

  根據估計的保守顯示,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可以從鞋子的改善及足部照料去預防足部的傷口及其所帶來的病變。研究資料也顯示,有大約30~50%的病患在經過截肢或其他切割手術後,在三年內仍然有同樣的病變在同一隻腳上。

神經病變

  糖尿病會造成三個常有的併發症: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是破壞腎臟細胞,造成腎衰竭;視網膜病變會破壞眼內的視網膜進而導致失明;神經病變則在於破壞末梢神精組織,導致失去知覺,尤其在下肢的部分。有多方面的證據顯示,併發症的產生在於其控制血糖的程度。

  在糖尿病中,破壞末梢神經是經由改變這些細胞中的微血管血液供給程度,在不適量的胰島素下或是血糖過高,將導致破壞供給眼睛、腎臟及下肢的小血管壁,當此破壞造成時,神經細胞將無法作用。在下肢上的末梢神經尤其占有很高的比例。當下肢尤其是足部沒有感覺時,足部是非常容易受到傷害。小量扭傷或傷口,常因無法獲知而導致後續的關節病變及傷口潰爛,進而導致截肢。

足部併發症

  當損壞至軟細胞組織的足部常有僵硬及腳指無法正常的彎曲的現象,這將使其在支撐重量上有所困難。糖尿病患所面臨的兩大挑戰,第一是由足部壓力的不均導致傷口的潰爛;第二是在站立或行走時,足部所承受的力量無法從已受損的關節或腱帶取得分散或避免足弓部分塌陷。在血液供給中的超微血管軟細胞組織,特別容易遭到不同壓力分散而造成破壞。當表面上造成傷口,潰爛就會很快形成,當加上承受重量時,所破壞的程度更大。

  當足部感覺完全消失時,足部將更容易受到傷害,因其完全無保護足部的作用,對外來的任何力量所造成的輕微扭傷至嚴重的骨折狀態都無法自行獲知。因為完全無疼痛,所有的傷害將持續或嚴重惡化,導致傷口無法癒合或關節上的病變。此關節病變被命名為夏克氏關節,為糖尿病足的併發症之一。

糖尿病足潰爛

  足部潰爛在糖尿病足常是由長期的壓力或是鞋子對突出關節的刺激,特別是腳底的部分。在平常時,很可能只是一個未注意的物體在鞋內所造成的足部傷口,傷口也許無法癒合,而成為長期潰爛。

  潰爛是指傷口無法正常的癒合,通常傷口的癒合需要好的局部性血液供給,以帶來足夠的氧氣去促成細胞的新陳代謝,進而使傷口癒合。不幸的是,糖尿病同時破壞其血液循環系統就如同神經系統一般,其增加血管硬化造成局部性血液的流動減少,通常糖尿病患也需要脈管上的評估與測試。力會使癒合中的細胞分離,並壓迫傷口附近的血液供給程度。

  為了治療上的目的,潰爛傷口以其受傷的深淺度及發炎狀況下區分為不同的等級。瓦格納氏分區法(Wagner Classification)的分級如下:

零級:沒有開啟的傷口
一級:表面上的傷口
二級:厚度的傷口
三級:潰爛及區域性感染
四級:前足有些壞死的部位
五級:全前足部位壞死。
  對一級的傷口處理是預防皮膚上的壓力和把行走所產生的壓力分散。鞋子上的改良及足部輔具可運用在二級與三級上的傷口。一般對此傷口可利用打模子的方式,與配合鞋類上的改良去更改受壓部位的壓力。當傷口逐漸癒合時,特殊的足部輔具可加以運用以達到平均足部壓力的效果。這些改善的方式須至少每兩個禮拜,確認其效應或修正,隨著傷口的癒合,複查的時間間隔可以拉長。

關節上的病變

  破壞足部的骨骼和關節是糖尿病所導致第二大併發症。當足部失去知覺時,受傷的比例增加並且延緩傷口癒合的狀況。當病患無法獲知足部的所在位置和知覺,足部扭傷與受傷的機會增加。因無法感受到疼痛,病患無法保護其受到傷害的部位。糖尿病同時影響到韌帶與骨的新陳代謝作用上,造成細胞無法在一般狀況下去把傷口癒合。因傷口無法癒合,局部發炎很容易發生,進而減弱骨與關節上的組織,除非有保護關節,否則整個足部關節將呈現塌陷情況。

  最常見的塌陷發生在中足的部位在蹠骨與跗骨關節之間,但也有在跗骨之間。在行走中,足部有達到一定的內旋程度,進而到前足內翻與朝外。在足底的部分呈現出岩石狀,在中足部分的骨將壓抑到表面上的軟體組織與皮膚,造成在倒塌的關節下有潰爛的傷口。足部的照料將突出的部分與三級傷口轉移壓力。有時候手術上的介入在處理中足部所突出的部分或整型中足與其他足部相交接的部分。

  在蹠骨部分,也會有骨折的可能性或關節脫臼,一般可以打石膏固定使其行動上受限制,以達到癒合效果,然後可穿著有岩石狀的前鞋底鞋。

  在後足部也可能遭到破壞,在距骨與舟骨之間或距骨與跟骨之間,將要使內旋度增加且破壞距骨,最後會造成踝關節的半脫臼進而完全破壞整個踝關節。打石膏模或手術上的介入是對此之處理方式。在後續上的足部照料仍然注重於減少因骨所帶來的不平均壓力與保持良好的姿勢,經由踝足輔具或小腿上的吊帶,加上鞋子上的改良。

總結

  對糖尿病人而言,足部上的神經病變是常有的,其所帶來的喪失足部知覺,使病患非常容易受到傷害而造成足部狀況惡化。

(本文取材自鞋技通訊2000年7月《鞋技通訊》,作者侯育文博士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研究員,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攻讀足部醫學,並取得執照的專家。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美國的足部醫療

文/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美國足部醫師(Podiatrisl)主要的工作包括足部診療及外科處下肢部分,對於患者提供完整的評估、診斷及足部的疾病與傷害。在治療部分包括減輕病痛生物力學評估、復健治療、足外手術等。

  為了健全美國的足部醫療體系,在人才養成及教育訓練方面,美國的足部醫學學位(Doctor of Podiatric Medicine)在完成學業通過國家足部鑑定考試後,可至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由於在學校教學包括下肢解剖學、足部生物力學、足部醫學、足部手術,因此在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一年裡有6個月在內科、外科、放射科、麻醉科、病理科、急診室,另外6個月為足部醫學及足部手術。

  美國從70年代開始重視足部醫療,在過去的20年來,足部醫學已從早先的減輕病痛到一個對下肢的醫學及手術方面的專科。

足部裝具及足部各種病變之作法

  在美國足部醫學領域方面,足部裝具已成為不開刀的治療足部肌膜炎的作法,也在許多的臨床的資訊已有很好的成果,因此手術也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機會。在1986年的Leachetal的研究報告中有182個病人,但僅有4位病患需要手術處理。

  會造成足部肌膜炎的主要原因是一般人在行走時足部是向下彎曲,這促成足跟肌腱及足部肌膜收縮且變短,當早上起床時,病患在第一步下踏時,相當用力抗緊足跟肌肉及足部肌膜,進而導致肌膜發炎,因此對於這種病患主要在避免收縮及變短組織。

  為了治療足部肌膜炎在足部裝具的功用,在一般步態上對限制過多或是延長內旋的最後站立階段上的控制。內旋是足部肌膜炎必須加以控制,因為內旋會拉長足部肌膜並加上張力,進而導致肌膜發炎。

  在足部病患方面,「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簡稱鞋技中心)的足部醫師侯育文博士(註),也分別就不同年齡層的病患需求及足部醫療措施加以說明。

  • 運動員:治療急性和慢性足部傷害,提供鞋類及運動上需求,並避免傷害。常見的受傷如:足踝關節扭傷、骨折、脛骨疼痛、關節移位、肌肉拉傷、挫傷、割傷。足科醫師成為主要提供跑步傷害的醫療,足部矯正輔具也多項利用。
  • 中年婦女:病患的足部病變常從穿著流行和美觀,但不適合腳型的鞋類所引起。常見的病歷如:內足外翻及腳指彎曲,需要手術及結構上的矯正。
  • 兒童:審查、診斷和治療先天性足部病變,例如:畸形足、內八字及外八字的行走狀態。早期的治療及手術矯正,可避免未來的大手術及生長中所帶來的身心障礙。
  • 老人:減少疼痛及手術治療的常見皮膚或肌與骨的病變。對於不良於行的人,提供足部上的保健。並從多方面的醫療及手術上介入去避免或延後老化的現象,例如,關節炎病患有非常嚴重的足部關節問題,可由人工關節介入。
  • 糖尿病患:足部檢測及預防截肢,治療,止部潰爛、足部保健及定期檢查,為病患提供鞋類資訊及可穿性。

歐美技術已成熟,足為國內引進範例

  在美國從事足部醫療的侯博士,也是隨著美國足部醫學從1980年開始成長中不斷地參與研究診斷,而足部治療已從服用止痛藥、注射類固醇、物理治療,提升到使用足部輔具。這幾年矯正鞋技術的提升,使足部輔具已成為患者形影不離的工具,也更能以正確的方式行來。對於足部輔具的優點,侯博士也提到,診療足部患者是在病者足部關節及腳趾的肌肉中於行走中尋找平衡點。如果沒有得到合適的足部輔具,一般病患走一小時會很累,透過足部輔具的裝置可以穿置三個小時而不累。

  美國的足部醫療體系整個運作環境還是蠻保守的,大部份還是詳盡的足部輔導,10%才需要開刀。在政府單位方面,由於糖尿病患在早期都需要截肢,患者的心理無法調適,因此也常常造成配合的問題。所以整體而言,美國的足部醫學已廣為政府所重視,在美國各州不論在教育或經費已都是快速發展中。

(註:侯育文於高中時期赴美就讀,在加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99年回台。他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攻讀足部醫學,並取得執照的專家,現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研究員。)

(本文取材自《鞋技通訊》,感謝「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慨允轉載。)

許倬雲院士的穿鞋經驗

文/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一直為穿鞋所苦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博士,經台北榮總的介紹,找到「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簡稱鞋技中心)來幫他做鞋了。由於非常的舒適、耐穿著,因此一次訂做了三雙。

  • 終於又穿到舒適的鞋

  許倬雲院士表示,他在榮總訂做鞋子好多年了,早期榮總復建室還沒有為病人訂做鞋子之前,在土城鄉有內政部所屬,替傷殘官兵做義肢的中心,他最早是在那做鞋子,後來他們的單位歸併到榮總。從榮總一直擴大到現有的規模,許院士已經歷經三代的製鞋師傅了!最近再去榮總訂做鞋子時,榮總表示製鞋師傅已經都離職,就介紹他到鞋技中心。鞋技中心有一套從加拿大進口的電腦掃描及製楦機,兩個小時就可以製作好鞋楦,由鞋技中心侯育文博士負責。許院士說,「侯博士非常的用心」,很多地方都事先想到,在鞋子做好要試穿時,他準備了三套鞋墊,讓許院士試,有平的、有足弓的、無足弓的。許院士在試穿後覺得很舒服,原本設計的抓地力強的鞋底,在許院士意見下,為了好行走,就改為一般的鞋底。許院士一直感激侯博士的用心。

  • 開刀五次的病腳,穿鞋是難忘的經歷

  許院士談到自己從小的穿鞋經驗。他說他是天生的腳部殘疾,原本腳形和手一樣是向內彎曲,所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能走路,直到九歲時才能行走。當時的鞋子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設計做法(距今約六十多年前的大陸),只是家裡找來鞋匠設計棉底的布鞋,在鞋裡墊了很厚的棉花,當時還不會自己穿,需要別人幫忙穿。等到漸漸長大了,因為是腳背向下,磨出很多的繭來,經常流血。後來從大陸來台,在台大念書時,開始訂做皮鞋,不過也是將就腳板向下的情況製鞋,基本上也是依靠墊棉花來達到舒適。這個情況一直到1957年,許院士到美國念書(1957~1962年),在五年內動了五次手術,以矯正腳形。

  當時許院士是醫學院的研究病人,一面念博士學位,而醫學院對他的腳非常有興趣,所以許博士成為研究病人,在五年內做了五次免費的手術,把他的腳形翻過來,讓腳底向下,腳背向上。這五次可說是大手術,所以這時候就必須再另外訂製鞋子,醫學院設計了基本上和現在款式很像的鞋子,最重要的是它做了一個鞋墊,因為許院士沒有腳踝,所以必須靠腳跟提高一點,靠腳掌來彌補無腳踝的問題。他們設計了一個較好的鞋墊,鞋墊的後面高,前面低,而且比較滑,以便於穿著,鞋子就依照許院士的腳形做。當時沒有現有的黏釦,而是使用鞋帶。不過若是在醫院中有護士可以協助穿著,出了醫院就必須自己想辦法穿了。因此在芝加哥大學附屬醫院的復建部商量,鞋子除了有鞋帶外,旁邊還有鬆緊帶,讓腳部可以方便穿脫。同時在鞋上做了三個銅環與鞋眼,讓手可以拉著環,把腳頂進鞋子內;鞋子的基本款式一直都沒有改變。

  • 一雙木楦,一用四十年

  回到了台灣後,許院士穿了美國帶回來的鞋子,找了土城鄉的國軍傷殘製鞋中心,請他們依照這種鞋子的款式來製作,也做了木楦頭,以及用石膏做的鞋型。這個木楦頭一直用到今年,因為沒有師傅可以製鞋。而來到鞋技中心後,才又重新再量腳,製作新的楦頭。算一算木楦頭從1962年到現在,也用了三、四十年了。在這當中楦頭當然是不會修改,不過人的腳一直在變形,後來許院士的腳穿鞋時變得很緊,因此足部會腫。這個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只有依靠鬆馳鞋帶來解決,但也解決不了,腳還是會痛、長老繭等,直到來了鞋技中心訂做鞋子,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許院士穿上鞋技中心所製作的鞋子非常的滿意,至於那個使用了四十年的木楦頭,留其做紀念,上面釘滿了釘子,也無法再使用了,不過它也記錄了許博士四十年的穿鞋史。許院士說:「這次鞋子改良最大的是使用黏釦來代替以往的鞋帶,而旁邊一樣有鐵環以方便穿脫。」許院士談到,當年在芝加哥設計時,他也一直參與,因為當年動五次手術,每一次手術後的情形都不會一樣的,所以五次手術就改了五個樣子,那種鞋子都不是要長久穿著的。曾經最糟糕的情況是腳上的石膏還沒有脫掉,而在石膏上加上鞋底、鞋跟,等於這石膏做成鞋子用。當時也穿鹿皮靴,是用一根蠅子綁的方式,這是因為腳部手術而暫時穿著的。後來手術後要製作長久穿著的鞋子時,許院士就參與設計了。

  • 感謝鞋技中心的用心,盼能擴大為民眾服務

  從訂製到試穿,經過三個星期,這當中已製作了二雙,第三雙正要製作,同時也一直試穿、修改到舒適、合腳為止。許院士以自己幾十年來為穿鞋所苦的經驗,希望有這麼好技術與人才的鞋技中心,能擴大為有此困擾的民眾服務,在各大醫院為更多人服務,。因為有穿鞋困擾的人,不是只有病人,最多的應該是腳弓過高,這種鞋子都需要特別處理的。在美國有一名牌鞋子,為腳部高拱的人,搭配了很多的鞋墊,消費者可以一直搭配試穿到合適為止。一般鞋店賣鞋子,六號就是六號,八號就是八號,但是這家鞋店容許雙腳不同號的鞋子,這是需要有一個相當的庫存量,才能做這樣的銷售方式。這是一個很好的銷售觀念,其實有許多人的腳是左右不同大小的。

  許院士說,他到鞋技中心訂做鞋子時,看到鞋技中心的人員都很年輕,又很投入工作,因此他認為鞋技中心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單位。他同時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給鞋技中心,他說,鞋技中心可以從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替鞋商設計鞋子,因為台灣一般都是OEM,以別人拿來的鞋樣、規格來做鞋子,如果能自己設計,就能使鞋子更好,讓台灣的鞋子有自己的風格。第二是製作「訂製鞋」,包括:傷殘、畸形腳、特殊大小腳、病理腳、平板腳、足弓太高太低等,依不同的腳形來製作鞋子。這二項的事務都可以開展。

  • 應教育國人穿鞋的常識

  另外,美國人設計鞋子和我們一般穿鞋的看法不同,譬如小孩子的鞋子,在台灣都是低統低跟,但是美國人設計的童鞋是高統低跟,主要是因為小孩子穿著時若跌倒了,不會傷到腳踝,所以美國人很重視安全、舒適。現在台灣的婦女上班都穿高跟鞋,這是不通的,應該鼓勵她們在工作時不穿高跟鞋,應酬時再穿高跟鞋,工作時應該穿著舒適性高的鞋子。因此他建議鞋技中心多推廣教育,讓台灣的消費者知道鞋子要分類,工作鞋、社交鞋、休閒鞋等要分清楚,可是台灣的消費者較少有這種觀念。這是值得花費一點時間去教育鞋商,再由鞋商去教育顧客。不過這樣的話,一個人就要有二、三雙鞋來替換,那麼鞋子的材料方面,就不需要耐磨性強的高級材料了。以往買一雙鞋的錢,現在可以買二、三雙,不會造成消費者太大的負擔,那麼對消費者的腳是達到保護的目的。對鞋商而言,賣三雙鞋的利潤,必定是比一雙鞋的利潤高,而這樣的觀念是值得推廣的。

  而男士們鞋子也要分類,譬如:室內鞋、步行鞋、便鞋、社交鞋、運動鞋等,要分類清楚,因為鞋子畢竟是應不同需求而設計,這種分類、分功能的方式,對鞋類的發展,應該是有利而無弊的。還有些人雙腳的長短不同,這樣的人就需要用鞋子跟的高度來彌補,以使他大腿的骨盆受到的磨損能小一點,因為雙腳長短不一,在走路時,對骨盆的損害很大,這就需要藉用訂製鞋來調製。由於許院士自己雙腳傷殘,所以對於鞋子穿著的觀察力很強。

  最後,許院士提供了另一個建議,希望鞋技中心能製作適合病人穿鞋子用的鞋拔子,在手把的地方加上螺絲捲,可以搭配任何長度的管子,那有許多病人若不能彎腰的,也可以站立的穿鞋。許博士不但學識豐富,對穿鞋也有很多寶貴的意見,對鞋技中心及業者,都有莫大的助益。

(本文取材自《鞋技通訊》,感謝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慨允轉載。)

關節炎對足部的影響

文/侯育文

  雖然關節炎可以簡單用關節發炎來解釋,在臨床上的研究是把其視為遺失或破壞在骨與骨中間的軟骨組織在超過一百種不同的關節炎病變上,其區分在於病變如何使軟骨組織受到傷害。雖有不同的起因,但最後都是因破壞而減少軟體組織,並使關節本身發炎。在不同的疾病上,有多項顯示在足部,會影響特別的不同關節。因此對於足部的照料將視不同的病變所影響的不同關節,分別處理。

關節炎的症狀

  通常關節炎在症狀上有共同的特性,關節疼痛是其共有的,除了在神精病變的病患上。疼痛的來源是不同的,這對治療上將有不同的方式處理。治療上大致包括:服用止痛藥、減輕體重、改變活動方式;物理治療例如水療、冰/熱敷、舒展運動去減少僵硬的關節,對腫大部分的控制以穿著壓縮長襪。

  僵硬的關節,這也是常見的情形,其大小程度在於關節發炎的狀況,時間可能從幾步的走動在骨關節炎中或好幾個小時的疼痛在類風濕關節炎中。

不同的關節炎

  • 退化性關節炎

  常見於女性、中老年人,且多發於負重關節或遠端指關節。似乎是關節組織對老化、遺傳及環境因素的一種綜合反應,其特徵在於關節軟骨的進行性破壞、耗失,而新骨、軟組織在關節內或附近增殖而長出骨贅或骨疣,更加嚴重的限制關節運動。

  • 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是一種影響多器官的慢性炎症,而以關節病變最為顯著,在有滑膜的關節內滑膜發炎、增生,造成疼痛、僵直和變形。發炎現象若蔓延到關節表面,會破壞軟骨,侵蝕硬骨和軟組織,產生一層稱為關節翳的肉芽組織,最後整個關節面會被破壞,由纖維組織所取代,而呈關節黏連。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任何可動關節,特別是手、足、肘、膝等處的小關節。因滑膜增生發炎,破壞軟組織,使韌帶、肌腱鬆脫,再加上機械性壓力和經常使用,造成典型的RA變形。最常發生在近端指間關節與MCP關節(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侵犯MCP關節的結果造成手指向尺骨側偏離。鵝頭指則是因近端指間關節過度伸展而DIP關節(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彎曲而形成的變形。

  • 關節黏連性脊椎炎

  關節黏連性脊椎炎主要患部是脊椎與髂骼關節,所以有人用病程特色來診斷可能的關節黏連性脊椎炎:潛隱性發作的不舒服、小於四十歲、持續長達三個月以上、伴有晨起僵化和可借運動來改善症狀。簡單的說,背部不舒服,且經放射線診斷為髂骼炎,就可能是此病。它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而被認為是其亞型之一,然而,多發生在年輕人(小於40歲),並且和HLA-B27抗原有相當的關聯(20%HLA-B27陽性的美國白種人有症狀性髂骼炎),且有家族性傾向,故有人認為是另一種不同的疾病。

  • 痛風

  痛風是指一群與尿酸代謝異常有關的遺傳或非遺傳性疾病,以高血尿酸和復發性的急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特徵。根據統計,除與遺傳有關的嘌呤製造過多而代謝出尿酸過多之兩種疾病(Lesch-Nyhan症和第一型的肝醣儲存疾病)外,痛風很少見於30歲以下,而以45歲上下的男性最易發生。

  過多的尿酸可堆積在很多組織中,特別是關節,造成臨床上疼痛的急性痛風關節炎。尿酸鹽會形成痛風石,對組織破壞以軟、硬骨為最劇烈,在X光片上可見到類似打洞的損傷。痛風石沈積處除外耳之外,多在手指、手腕、腳踝、膝蓋和大腳趾,特別是大腳趾為急性發作最好發的部位。嚴格說來,沒有任一關節可以倖免,只是最常侵犯下肢和手部而已。

  • 全身性紅斑狼瘡

  對此病變,在比例上女性多於男性(比例約9:1)所影響的器官包括心臟、肺、大腸、腎臟和大腦。在臨床上可發現到發炎的關節、蝴蝶紅斑在臉或脖子上。如同類風濕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可導致血管上的病變及發炎,將導致腳指上的血液循環問題。

  • 全賴透氏症

  此病變包括三個部分:關節炎、尿管炎、結膜炎。關節炎通常在感染後六週後出現,造成手指或腳指腫大,及腳後跟肌腱腫大,病患在足部韌帶的介入點上會有發炎的現象,尤其是在後側跟的部位。

  • 牛皮癬性關節炎

  牛皮癬性關節炎是一種與牛皮癬有關的關節炎,通常在30~40歲左右,特徵是有皮膚上的病害,也同時有關節發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類似,有10%左右的病患在最遠的腳指關節有病變,並且腳指甲會有改變。

  • 發炎的關節炎

  當細菌經由血液進入關節或由外物進入,例如踏上釘子,當關節發炎時,病菌被白血球消滅時,軟骨組織也同時遭到破壞,在臨床上會出現高燒、單一關節的發燒、腫大、有移動時非常疼痛。

治療與評估

  在評估上需要一個完善的病歷診斷,除了病患所提供的資料外,應該加上:評估其他病變例如是否有高血壓、家族有無關節炎症狀、現有的藥物治療狀況、病患的活動量。在骨科的治療上著重於以下因素:1. 保護關節避免繼續破壞,以服用藥物或早期的預防方式,例如滑膜截除術。2. 減少疼痛可由止痛藥、固定、關節更換或關節固定術。

  • 減少局部性的壓力

  一個最好的關節炎照料就是減少局部性關節的壓力。可以從活動量來控制,一般人平均行走8千步,限制其步伐與高衝擊的活動,例如限制跑步與跳躍,都可減輕壓力。另一方面同時減輕體重,因為在走動時,身體承受約三倍的體重,在跑步時約五倍的重量。所以減輕重量對關節負擔有倍數上的減輕效果,進而減少關節炎症狀。

  • 鞋類上的改良

  從鞋類上的改良通常可減輕足部關節炎的症狀。分散對關節的衝擊力為主要步驟。在骨關節炎上,鞋子壓力在骨刺上會造成疼痛,把在突出骨關節部分的壓力分散,將使疼痛減少許多。例如在跗骨與舟狀骨之間,在其表面上常有骨刺產生,在這例子上可由更改鞋帶部分,改由自黏扣或縮短鞋舌部分都是可採取的方法。

  在內足外翻,常是因為鞋子內側無法支撐中間所突出的骨關節,尤其是在第一趾骨部分,在這例子上可改由較深、較寬的前足部分去減少症狀,在製鞋上也可控制在有關節炎的關節上,不要有縫線。

  更改鞋底也是方法之一,通常可在前足與中足部分,改以較硬的鞋材。在改變後,在關節炎部分的前足因壓力可分散到後足部,因而減輕壓力與症狀,另一方法也可從中足部分的鞋底作延伸至前足的方式。

  對足部的關節炎作用,也可在鞋底部加上岩石狀,病患可以從增加推進能力,而使關節炎減少受力與壓力。底部的岩石狀可被加在鞋底的任何有關節炎的部位。

  • 足部輔具的應用

  在很多例子上,加入蹠骨墊子可減少在腳指部分上的壓力,尤其是在腳指變型或彎曲的關節炎病患上。在腳拇指上有行動的病變,可在其下方加上全長型的足部輔具,使其減少症狀。在中足部分如有塌陷或是有突出的關節部分,也可以足部輔具方式去減少疼痛及避免造成傷口而導致潰爛。右後足部分,由關節炎病變常會產生外翻或內翻(較少見),在早期階段可用加高的足跟部分足部輔具,例如UCBL(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iomechanic Laboratory)或AFO(托足板),加以控制其病變,並緩和變型所帶來的傷害。

  在很多成功的足部手術後,病患如有鞋子與輔具上的配合,將使關節病變減緩並減輕痛苦。尤其是在關節固定手術後,例如在固定關節的鞋底部位加上岩石狀,將使其關節減少受力,並在行動上給與協助。

(本文取材自鞋技通訊2000年7月《鞋技通訊》,作者侯育文博士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研究員,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攻讀足部醫學,並取得執照的專家。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好書分享】

輪轉人生——劉銘勇於挑戰的生命故事

書名: 
輪轉人生——劉銘勇於挑戰的生命故事
作者: 
劉銘
出版社: 
圓神
出版日期: 
2002 年 05 月 年 月

  三歲那年的一場高燒,雖然沒有奪走他的生命,卻讓他從此囚禁在殘缺的身體裡,失去了雙腳,失去了原本健康的一切。

  九歲那年,他被送進廣慈博愛院,以為父母就此遺棄了他。他在那兒整整待過了十三個年頭,卻始終樂觀積極、開朗向上,不管外界用什麼眼光看待,他總是一臉陽光面對。

  雖然在行動上極度的不便,生活的許多瑣事都需要別人的協助,他卻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不僅榮獲十大傑出青年、金毅獎和金鐘獎,更先後接受兩任總統的召見。

  十年來,他在廣播領域的經營成績斐然,深受聽眾的歡迎與肯定,為殘障朋友樹立了學習和超越的榜樣。

他,就是劉銘,一個深具行動力的重度殘障者,一個不祈求悲憫反而積極給予的生命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