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電子報第41期——駛輪椅去吃頭路(2003.7.31出刊)

【本期專題】駛輪椅去吃頭路

企圖心創造前景

口述/寧秋成,整理/陳惠萍

  我是巴迪網路資訊公司的網路經理。我們公司在開始的時候,透過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的協助,以「地球村網路工作室」的形態存在,有一些贊助的廠商提供一些網路、主機及軟體的費用,在中心的一個角落做這一項的業務,這大概已經是五、六年前的事情。那時我還未到巴迪網路資訊公司上班,我是後來才加入這個團隊的,當時有一位洪先生接受中心的委任,擔任負責人。那時我是在另一家資訊公司工作,因著一個機緣與中心接觸後,蒙我們的負責人的抬愛,加入了這個團隊,公司於2000年1月成立,至今也二、三年了。

  我們公司目前任用10個員工,身心障礙者就占了8位,以一個小公司雇用這樣高比例的身心障礙者,我想在台灣應該可以排到前幾名吧!當然,除了我們跟中心有合作關係以外,不可諱言的,這些朋友也的確有他們的可用之處。中心會辦理職業訓練,然而職訓剛結業,實務經驗當然不足,就像新兵剛出新兵中心一樣,因此我們跟中心就有一個合作模式,讓一些達到就業水準的同學到我們公司實習,承接公司接到案子的一部分,甚至慢慢地讓這些同學去完成整個案子。

  其實網路公司的業務不外乎是一些網頁設計的工作,這些工作除了強調電腦基本能力,還要了解客戶的需求。我觀察這些同學,認為他們需要一段磨練期;但在企業方面,很少企業願意提供這樣的時間供他們磨練,還得花人力指導,因為這是很耗心力的事情。據我了解,地方政府好像在僱用身心障礙者方面有一些獎勵企業的補助,但是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即使10個人中有8個身心障礙員工,卻仍然不符補助資格。我認為部分大公司僱用幾個人就覺得已經盡到回饋社會的責任,這對我們這樣的公司是滿不公平的。

  另外一點,訓練出來的人需要一段適應期,我認為企業不願意花錢提供適應期的薪資,如果政府也願意補助,也許企業僱用身心障礙者的意願會增強許多。

  中心辦理職訓,每每到了結訓都在煩惱學員就業的事情,因此近年來也慢慢朝向居家就業的方式。我個人認為,網際網路這樣的工作其實並不那麼適合居家就業,必須有一個讓大家可以交換資訊的地方,才是一個好的方式。

  我每天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後,幾乎就是盯著電腦看,所以我認為在這個領域,坐輪椅行動不便的部分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唯一有差別的就是,我們必須提供無障礙的環境。我們公司本身就是中心提供的無障礙環境,所以這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在雇用人員時,不管他是身心障礙者或是一般的新進人員,他本身的素質便是我們重要的考量。我覺得他自己的企圖心是很重要的。我們公司這幾年來,員工來來去去,沒有開除過人,大部分都是自己有新的發展空間(如創業),因此工作人員要懂得去經營學習。

(本文為2003.4.19.「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北區)」企業雇用分享單元的內容,陳惠萍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社工員。)


現場Q&A

Q1:請問寧老師,擔任一個經營者,對於公司內有不適用的人員,通常都會請他離職,以免成為公司負擔,那剛剛寧老師有提到貴公司幾乎沒有開除過員工,那如果遇到不適用的員工,試用何種方式提供輔導?

A1:我剛到公司的時候,其實有一些心理障礙,反而不是我僱用的身心障礙者有障礙。我那時覺得,如果這些脊髓損傷的朋友表現得不好,我去跟他說的時候,會不會好像我在欺負他?其實我是有這樣的一個障礙存在。那幾年以後,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已經開始會大呼小叫了,其實我覺得這才是正常的相處方式。因為我後來調整了心態,我們做生意是跟客戶打交道,我們沒有理由因為我們今天是身心障礙者,就要客戶降低他的要求,這樣其實是不合理的。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會很明確的把客戶的要求及不滿意的地方告訴員工,請他們做改進,我很幸運,大部分碰到的員工都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們公司現在是週休二日,但是我常常看到員工在加班,也許他們也害怕自己做不好,會利用時間充實自己。我覺得在一個團隊之中,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一直跟不上團隊,自己也會知難而退。

Q2:請問貴公司的身心障礙員工的薪資跟外面行情比較是如何?

A2:薪資的部分,我是依照能力來分類,其實跟外面市場相比不會差太多。因為能力等級還是有差別,有些屬於熟手,交給他一個案子,可以一個人處理到最後,不需要我去操心、去介入,這樣當然已經具備相當能力。即使我不付給他好的薪資,他也可以到別的公司上班。不過因為他們很珍惜公司提供的無障礙環境,所以他們也很珍惜這樣的工作。

Q3:寧經理,您剛剛提到薪資不會差太遠,他們的產能、產質跟一般人會不會有差異?另外,由於身心障礙者本身還是會有一些做不到的事,可能需要其他同事協助或分擔,同事之間會不會有所爭執?

A3:其實沒有太大差別,主要跟個人能力比較有關。而跟同事相處的問題,當然難免。例如:像我們公司本身的清潔工作,身心障礙朋友可能只能清理他們自己工作周遭的部分,其他部分由正常人做比較方便。但是我覺得這跟公司的文化有關係。我們公司原先就是由身心障礙朋友組成,那麼,正常人做起來比較方便、比較快速的部分,就由正常人去做,而身心障礙者在能力許可範圍下做得到的事,也就讓他們去做,例如:桌面清理等等。我覺得必須抓緊「企業能生存」這個大方向,其餘部分都可以再談。   其實我一直覺得,身心障礙的朋友只要找到一份可以讓他們安身立命、他們可以發揮的工作,他們的毅力其實比我們這些所謂正常人都還要更好,更具就業熱誠,比較不會跟公司計較一些事情,他們會自動自發。這個是我覺得我們公司在晉用身心障礙者的一些想法。

Q4:我想問的是,有些高部位受傷的患友可能在就業時需要帶著自己的家人或是看護到職場協助工作,那這個一定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我不曉得這樣的一個就業支持人口到你們公司,會不會造成你們的困擾?

A4:嗯。這個部分真的是個好問題喔。我們公司大部分都是重度,有用過滿多頸椎的,在手部功能上其實都比較差,敲鍵盤卻甚至比我還快。其實只要給他們夠好的環境,他們就可以有很好的發揮。在能力方面,跟障礙程度是無關的。那頸椎的部分可能無法自己生活自理,可能就會帶著看護協助,那我們比較幸運的地方就是跟中心合作,幾個頸椎的患友都在中心有住的地方,上班非常的近,克服掉許多通勤上的麻煩。而大部分的時間看護是不在身邊的,並不會影響我們公司作業,不過不可諱言這部分的患友的確比較適合居家就業這個區塊,因為行動上面可能真的比較不方便。

Q5:往後科技的趨勢,以企業主的立場能否有一些思考,以後坐在家裡就可以工作,不用到公司上班?

A5:很多產業不斷在發展,有很多公司僅把辦公室就當作一個交換資訊、開會的地方。要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甚至能做天下事,其實就是需要一個非常完善的溝通網路,政府這幾年一直在做e化,這就是一個基礎。台灣目前製造業也慢慢外移,發展提升就是一些知識經濟、高科技方面的東西,如果有個完善的溝通環境當然有可能做到不出門就可以工作。不過還是需要時間,因為要讓很多人去習慣這樣的方式。

因為有你,所以我不孤獨

文/陳惠萍

  「我賣力推著這替代我雙腳的輪,往爭取工作機會的考試前進,望著眼前這六階同高山一般阻擋著我的階梯,我不禁傻眼……。好不容易藉由好心人的協助,我到了考場,第一階段是筆試,我看著自己那雙無法正常出力握筆的手,疑惑著當初其實已告知主辦單位自己無法正常書寫,當身邊的人奮筆疾書,我苦笑,老天爺跟我開了好大一個玩笑。」

  脊髓損傷的朋友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往往背負著比一般人更沉重的包袱,環境的障礙、雇主的不了解、家人的擔心…種種因素似乎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告訴他們:「放棄吧!」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為促進各相關脊髓損傷服務團體及單位了解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之重要性,並了解其在就業上所遭遇的困難及需求,以促進就業,特委託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在2003年4月19日當天,於台北市黎明社教文化推廣中心辦理了一場「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

  在研討會中,包括脊髓損傷者之就業支持模式、就業服務實務分享以及持續僱用脊髓損傷者之企業,和穩定就業之脊髓損傷患友之經驗分享等內容,職訓局長官溫秀琴科長更全程參與,到場主持綜合座談,傾聽來自民間的聲音,了解患友、家屬及企業主的需求,更了解身心障礙就業服務員在服務過程中的難處,提供政府相關部門在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上之建議,並在現場直接為與會人員提出之疑問加以解答。當天也來了許多脊髓損傷的朋友,他們沒有怨懟、沒有自怨自艾,每個人的眼睛裡彷彿都看得到有希望的未來。

  我們期許透過此次研討會,使雇主、患友、家屬以及第一線的就業服務人員,更加了解脊髓損傷患者多元的就業形態和就業困境,進而為其開拓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脊髓損傷患者能夠擁有完善之就業支持系統做為後盾,不再是孤軍奮戰的一個人,靠著自己本身的能力及外在的支援,協助他們發揮潛能,進而享受工作帶給他們的尊嚴與福利。

(本文轉載自2003.5.「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超人之友》24期,作者為該中心中心社工員。)

坐輪椅上戰場

口述/王必榮,整理/陳惠萍

  我今年45歲,國中畢業,8年多前(1995年)因車禍而成為脊髓損傷者。經過職訓之後,尋得了受傷後第一個工作至今,擔任工業設計師的職務。位在桃園地區的這家模具開發公司規模不大,只有4個員工,我是唯一的身心障礙者。

  我的運氣可能比較好一點,我受傷前跟受傷後的工作性質比較相似,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也有50﹪了。不過我認為一般來說,坐輪椅和其他障別相比,雇主雇用的意願較低。例如:腦性麻痺或小兒麻痺等障礙程度較輕,或是可以使用柺杖的身心障礙者,雇主都比較願意雇用。我曾聽過一位雇主說過:「你們在訓練單位受訓是在耍花槍,但是來我這裡工作是要上戰場。」我覺得我們去職場工作,就像是單兵,單兵的能力不夠強,怎麼能夠上戰場?自己的能力就是最重要的。我們的能力,跟正常人相比,不要說要贏多少,至少不可以輸給人家,不然人家為什麼要用你?企業主沒有虧欠我們,他要僱用人員一定要有誘因,我們至少要有一般人80﹪的能力,才有可能被僱用。老實說,今天我們坐著一台輪椅帶個尿袋,自己的能力若還不足,要如何說服廠商僱用你?

  而工作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我認為政府在身心障礙者的技術提升上幾乎沒有做到什麼。因為一個身心障礙者跟正常人一樣,技術一定要不斷的提升。現在有很多人接受職訓,學的一樣,做的也一樣,我個人覺得這樣很不好。我們一定要在專精、專一的行業中,不斷求進步才不會被淘汰。我覺得這方面政府應該要給予協助,若想靠企業主來辦理在職進修研習,雇主不知道還要投資多少,意願就相對減低。

  我自己本身因受傷的時間較久,所以在脊髓損傷的資訊方面接觸得比較多,我想,身心障礙者的技能競賽是很好的方法,因為競賽是不限障別、不限學歷,許多在實務上有傑出表現的身心障礙朋友都可以有所表現。讓這些人才有更深入的訓練,無非是希望能夠讓這些前輩能夠帶領後輩成長,許多公司已經進用身心障礙者,這些人若是無法晉升,後面的新手就沒有被錄用的機會。只要企業主願意開始進用身心障礙者,第二次的經驗傳承式的進用,相信企業主也會很樂意去做。另外我建議職業訓練可以分段實施,前三個月從事基礎教學,後三個月則是依專業職種做訓練,做適性的分班,分職等、分行業訓練較為實際。

  其實企業主要雇用一個人,他不會管你是不是身心障礙者,而是管你能不能真槍實彈上戰場。正常人試用期都要三個月,更何況我們輪椅族。我認為工作機會對一個身心障礙者而言,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因為那幾乎影響了他的整個家庭。

  我想跟每個坐輪椅的朋友說:我們今天坐輪椅,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我們要讓企業主相信,雖然今天他僱用的不是一個行動方便的正常人,不會跑不會走,但是我們自己的態度千萬不可以消極。自己都沒有按部就班的表現,怎麼要求別人給你一個工作機會?

(本文為2003.4.19.「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北區)」企業雇用單元的內容,陳惠萍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社工員。)

有信心也要用心

口述/葉欽耀,整理/陳惠萍

  我是葉欽耀,戶籍在彰化,受傷到現在已經17年了,那時在台北念高中,下雨天騎車視線不良撞到公車,胸髓7、8節完全性的損傷。我當初剛受傷挫折很大,因為我本身很活潑、很愛交朋友,受傷帶給我我的傷害真的真的是很大,我剛受傷回到家,隔天就有同學去到家裡看我,可是我的頭抬不起來,連眼睛也不敢抬起來看他們。我不是不歡迎他們,相反的,我真的很喜歡看到他們,但是當時我感覺到的是一種很大很大的自卑,導致我完全不敢去理會他們。

  這種日子長達3年,一直到經過同學、家人及好朋友的鼓勵,主動拉我出去。第一次去到海邊,我連下車都不敢下,只敢坐在車上看看風景。接著幾次,他們還是硬把我抱上車,帶我到人群裡,慢慢的,我才敢跟人家聊我自己的一些事。我突然覺得,受傷後的自卑好像只是自己帶給自己,而不是周遭人給我們的傷害,之後我才讓自己跟外界接觸。那時同學幾乎就以我家為一個集合點,時常來陪我。那是我人生蛻變的開始!

  當初我對脊髓損傷幾乎完全不瞭解,甚至到6、7年後才慢慢瞭解一些後遺症,後來接觸到「彰化縣脊髓損傷者協會」之後,我才知道有脊髓損傷這樣的一個族群在,而且各縣市都有。經過協會主動的聯絡和拜訪,讓我了解,人生其實不是只有一扇窗而已,我們的空間還很大。所以經過協會推薦,我來到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接受幹部訓練班的訓練。在受傷10年後,我重新出發,進到職場,在中心企劃組工作。在中心兩、三年,讓我學習到很多很多,我非常感謝他們給我的機會,讓我可以發揮我的潛能,甚至可以再做回饋。

  待我我認識了自己、想到未來之後,我毅然決然加入中心的職業訓練多媒體班受訓,五個月之後就由中心推薦到北部一個印刷店服務。剛開始我真的很茫然,擔心中心的基礎所學能不能應用。上班一天之後,我發覺綽綽有餘!做了一個月之後,老闆就指定我擔任總店店長,不僅升職也調薪,甚至我還協助六家分店的業務。只不過這種日子很辛苦,每天車程就要兩個鐘頭,後來老闆推廣全省連鎖分店,因虧損連連結束營業,雖然分店要我一起合開工作室,但是想到來回往返浪費太多時間,我還是決定要回到桃園就業。

  在桃園,我知道找工作除了報紙之外就是就業服務站。只是當我去到就業服務站登記,說了我的情況,但服務人員的態度並不積極,甚至要我辦理失業救助。可是我要的不是別人的協助!我要的是人家把我當正常人一樣看待!我要就業!我要貢獻的是我的能力!我不要同情!所以等他說完,我說了謝謝轉頭就出去了。

  我還是決定靠自己翻報紙找工作,當天下午我就去面試了,其中一家就是我現在在工作的這家志聯工業公司。當初我去公司看時,發現公司廠房規模很大,機器也很新,我想,以鋼鐵在市場上的發展應該可以永續經營,於是就去上班。我在這裡擔任生管,職務相當繁瑣,做整個監控的工作,從原料到管理以及現場生產排程及損料盈虧,甚至是跟客戶聯絡。

  目前在公司已待了三年兩個多月,這期間每一次一有新人進來,長官幾乎都會交到我的手上,由我負責教導他們、訓練他們,一直到他們能夠上線。公司的停車場在戶外,有時下雨需要冒雨進辦公室,因著長官的鍾愛,廠長竟然特別吩咐在廠房內弄了一個10幾坪的大車位給我,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另外,工作時上廁所絕對是一個問題,舊建築幾乎都沒有考慮這個問題。我去了一年多之後,廠長也主動來問我:「阿耀,我想要幫你弄一個廁所,你需要什麼樣的環境或設計,請儘量跟總務反應。」這件事更讓我發現,只要我們努力,別人給你的就絕對不是同情,而是肯定。

  企業用人就是要賺錢,所以我們要能夠回饋給老闆。兩年前傳統產業正值走到下坡,公司也裁了60幾個人,我手中的工作幾乎增加了三倍。就業期間當然難免碰到挫折或傷害,這時候家人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協助。我在2000年結婚,今年(2003)年初也生了一個小孩,以前根本沒有想過自己也會結婚生子。所以我們要相信,沒有我們辦不到的事情,就看我們願不願意!老闆只要瞭解我們的能力,他就會願意為我們做改變,而在還沒有改變之前,很多時候自己要想辦法。

  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來說,在中心所學的其實綽綽有餘,最重要的還是在自己有沒有信心,有信心就一定能夠克服公司環境的障礙。還有就是用心!

  我曾經碰到幾個同為身心障礙的朋友,上任沒有多久就離開公司回家去了。我後來才知道問題不在公司,而是在他們自己本身不敢為自己的權益開口,還是抱著一種想法:「我在中心看到的每個人都一樣,都是身心障礙者,所以我敢講話。在外面,我是個異類、我坐輪椅、我拿柺杖,所以我跟正常人不一樣,因此我不敢講。」其實這種障礙還是在自己本身。

  我們公司有一個工作人員也是這樣,他上班兩個月之後就Game over了。所以我要跟各位講,儘量的充實自己,不要怕在環境、社會上碰到的阻礙,你們的自信心才是你們的根源。要用心!凡事都要用心!該認真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想盡辦法達到「老闆給你兩萬元,你就要回饋給他六萬元」的目標,要有三倍的利潤出來。

  至於政府方面,感謝勞委會長期對身心障礙朋友的幫忙,但是我發覺,還是有太多的公司不了解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只看到他們的外表、他們的不方便,寧願繳罰款也不願進用身心障礙者。其實以我的經驗,我去公司上班一個多月之後,老闆就要我介紹是否有其他的身心障礙朋友願意來上班。因為他們看到了我的表現。他們願意接納這群人,因為他們要的是能力,而不是要一個人而已。身心障礙朋友用心的程度甚至比一般人還要多,所以他們做出來的回饋也比正常人還要多。因此,如何讓這些單位了解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就很重要。

  我建議政府舉辦的企業博覽會可以與中心的職訓成果展合辦,讓企業看到身心障礙朋友的能力表現,甚至是舉辦建教合作。儘量讓身心障礙者有機會接觸、適應職場,讓受傷之後的他們重新開始。至於有了這些法規和政府機關的協助之外,也希望各位朋友多利用時間充實自己,時間是不等人的!也希望你們跟我一樣,在受傷之後完全沒有想過的事情,包括:結婚生子,甚至在桃園買房子、在這裡生活,都可以實現。希望你們都能跟我一樣,重新再出發!

(本文為2003.4.19.「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北區)」就業心得分享單元的內容,陳惠萍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社工員。)

沒有不可能的事

口述/林昭坤,整理/陳惠萍

  我受傷到現在已三年四個多月。那時我晚上念夜二專,也在晚上發生交通事故,念到二上就沒有繼續完成。受傷之後,可能因為個性的關係,我沒有像其他患友經歷那麼長的低潮期。我受傷六個月的時候,我們台南縣脊隨損傷者協會的前理事長跟啟智就到醫院探訪我,帶我到校園宣導。

  我覺得受傷後過得滿順利的,可能是因為家裡的支持,還有家境讓我沒有其他顧慮。倘若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好,或是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家裡的人就放心不下,要專心發展第二專長就比較困難。

  我家在台南,2002年在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受訓,今年(2003)留在桃園工作。我做到讓我的家長、親戚朋友放心,讓他們知我一個受傷的人跟看護到桃園是沒有問題的。若能讓他們放心,家裡長輩的心理壓力也比較少。

  我是頸椎高部位受傷,比較不方便,活動能力上比較沒有那麼靈活。像我的手,雖然沒有抓跟握的功能,但是透過適合的輔具,仍然可以從事電腦相關的工作。有一些更高部位的患友就需要像頭控、嘴控的滑鼠,這就是屬於職務再設計的部分,配合個人受傷程度去設計一些適當的工具。

  我在巴迪網路資訊公司工作,真的很感謝中心讓我機會繼續留在這裡,發揮所學的技能。剛開始到公司,也很擔心自己一年學到的能不能派上用場,所以我剛開始壓力很大,甚至還後悔當初怎麼不認真學一點,只忙著交女朋友。後來慢慢的,師傅還是會在旁邊指導,雖然某些程度上還不夠,但是自己要多充實自己,多去try、多去摸,不懂的地方要主動問。

  中心提供我們的環境真的滿不錯,沒有空間上的障礙。我因為頸椎受傷所以還是需要帶一個看護在旁邊,可能到外面的職場就會更不方便了。我的職場心得是,四個月來我得到的工作經驗跟歷練還不算多,但是我深刻體認到自己能力要多加強。沒有不可能的事,就看你願不願意去做!

(本文為2003.4.19.「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北區)」就業心得分享單元的內容,陳惠萍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社工員。)

滑向亮麗人生

文/黃蟬

  應邀在2003年7月26日於高雄市舉行的「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南區)」擔任報告人,並且和許多脊髓損傷的好友重聚,48年次、現年44歲的薛珮琪忙了幾天之後,趁著夜晚數十分鐘的空檔,接受我的長途電話採訪。字正腔圓的甜美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似乎並沒有倦意,她說,只要把腳抬高就可以了。

  19歲的花樣年華,剛從高雄市三信商職國貿科畢業的珮琪,正要展開她的璀璨人生。7月那天,她與二位同學到火車站送行,在協助一位有輕微小兒痲痹的死黨找好位置、放好行李後,火車已徐徐開動,三人急著跳車,結果她們沒事,她卻倒地不起,從此偏離生命的常軌。

  由於父親是小學音樂老師,也常在家裡指導學生練琴,母親則是幼教老師,珮琪自小生長在音樂氣氛濃厚的家庭,姊弟四人都會彈奏多種樂器,家裡的經濟狀況自然也是十分優渥的。從坐上輪椅的第一天開始,珮琪就想獨立,想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輩子接受家人的照顧。然而家人百般的呵護與疼惜,讓珮琪連為自己倒一杯熱開水的機會也沒有。家人說:「我們幫妳做!萬一妳不小心受傷了,我們更麻煩。」就這樣,她待在家裡整整17年,期間只有偶而幫忙家人教教幼兒鋼琴、賣早餐、擔任保母,全是玩票性質,談不上正式、長期的工作。

外型、嗓音都甜美的薛珮琪

  直到1995年,她從高雄市脊髓損傷者協會得知,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即將首度開辦「電腦排版班」,為期半年,吃住全免,還有生活津貼。在經過家族革命之後,36歲的她終於乘著輪椅「滑」出家門,北上受訓。對她而言,這是她後半生的轉捩點。

  被呵護太過、欠缺生活自理能力的珮琪,果然就出了麻煩。來到潛能發展中心的第二天,為了洗澡,沒有知覺的腳板放在已被烘熱的輪椅踏板上,遭到小小的燙傷;接著又以無法感受冷熱的大腿夾住熱水杯,卻不小心打翻而有大面積的燙傷。經過沖冷水急救後送醫,醫生要她住院療傷,但珮琪豈肯讓這得來不易的上課機會化為烏有,只答應會好好照顧傷口,每週日才來看診。

  受訓完畢,她本想留在中心擔任助教,那時,她的一邊腎臟已經萎縮,這也是許多脊髓損傷者都有的狀況。剛巧,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兼研究部主任的郭漢崇醫師來到中心義診,珮琪也決定到慈濟檢查,進行膀胱手術。在醫院待了數個月,珮琪急著回桃園就業,郭醫師告知手邊有一個專案助理的工作,為期一年,職責包括:全台義診、建立脊髓損傷病友檔案、問卷調查等,並問珮琪:「妳願不願意做?可不可以勝任?」珮琪全力爭取這個她生命中第一個全職的工作,也得到了。

  為了義診,連三輪摩托車也不會騎的她總不能開著輪椅「凸」(劃過、走過之意)全台灣啊!因此,珮琪先回高雄學開車。那時,當地只有一、二家駕訓班擁有身心障礙教練車,而且必須由家人開車送她去,並在場等候直到下課。在考過駕照、買車並加裝輪椅放置器之後,她自己搭機前往花蓮租屋,至此,她的就業之途終告底定。遷居的那天,她由媽媽陪同自高雄搭機前往,車子則由弟弟開往花蓮。一向膽小的珮琪自承,開車行在花蓮的街頭上,她的手總不住的發抖,而且不是數天,而是一連數個月呢!工作期間,也碰過下大雨辦活動、拉肚子、褥瘡住院、媽媽得癌症需要照顧等狀況,但都要一一去克服。

  這份工作接近尾聲時,她也開始探求其他的機會。一次在高雄的就業博覽會中,她將履歷表遞給伊甸的攤位,請他們協助留意。而高雄圓山飯店經理楊守毅到任時,即要求總機有缺額時必須聘用身心障礙者。透過伊甸,帶著多年自修的日語實力與就讀國貿科的英文基礎,1998年7月,她得到了高雄圓山飯店總機的面試機會,並成為第一位獲聘的身心障礙總機。目前該飯店的4位總機中,便有2位脊髓損傷者,除了珮琪,另有一位男士。

  「同工同酬」是一般企業主對進用身心障礙員工的要求,珮琪也覺得很合理,否則若得到特殊照顧,將如何和一般的同事平等相處?總機為三班制,每週換班一次,她也需要輪值夜班,雖然天數不多,睡眠仍會受到影響,但必須自行克服,因為她珍惜這樣的工作機會。為了讓自己保持最佳的生理狀態,珮琪固定做健康檢查,小心的照顧自己的身體。

  珮琪認為,脊髓損傷的朋友應該抱持這樣的態度,「不要去看你失去的,而是要去看你還能增加什麼︰條件、能力、知識……」,要認定「別人可以,我也可以」,要有期許、使命感,甚至表現要比一般人更好、更棒,不要求特殊對待。成為輪椅族已經24年,堪稱資深脊髓損傷者的她,有空仍會到「高雄市脊髓損傷者協會」幫忙辦活動,也會輔導一些新近受傷的朋友。她覺得透過網路,這些朋友可以獲得各式各樣的豐富資源與資訊,比起她受傷的那個年代,無疑是幸運多了。然而,走得出來與否,仍要看傷友的意願與毅力。

  身為「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南區)」的報告人,當珮琪在現場感受到政府為改善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機會與就業環境,所表達出來的主動意願時,她就覺得有所收穫了。現今,珮琪想對企業主說:「請給我們機會,也請給我們無障礙的工作環境。」也想告訴傷友:「快快走出來,不要像我一樣,拖了17年。」

註:薛珮琪為2003.7.26.「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南區)」就業心得分享單元的報告人。

脊髓損傷患者的就業現況分析

  要談脊髓損傷模式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脊髓損傷,瞭解它和其他障別的不同。

一、脊髓損傷的特性

  1. 年齡輕。
  2. 受傷原因以交通意外為最多,高處摔下次之。
  3. 心智無障礙,頭腦好,經過訓練後幾乎皆可回到就業職場上工作,近年來政府亦相當重視。
  4. 脊傷後遺症包括:張力、褥瘡、泌尿系統障礙、神經痛及心理障礙等。
    • 泌尿系統的感染幾乎是跟著脊傷朋友一輩子的。
    • 由於頸椎的朋友無法順利排汗,而職業訓練每年都開班,冷氣空調必須開動,否則頸椎的朋友相當容易中暑、休克。
    • 褥瘡對脊傷朋友影響很大,往往一住院就大半個月,根本不可能完成職業訓練的時數,並順利結訓。

 

二、脊髓損傷的重建

  1. 醫療重建:醫療院所復健
  2. 心理重建:各地協會團體支持
  3. 生活重建:脊傷中途之家生活自理訓練
  4. 社會重建

 

三、脊傷朋友就業分析

  1. 已就業者
    • 就業率:27.6%有工作,72.4%沒有工作。8.5%的患者為非就業人口,即年齡在15歲以下、65歲以上以及目前在學或準備升學者。91.5%的患者為就業人口,此與患者年齡大致分布20~40歲的就業年齡組相關。
    • 薪資所得:將月薪區分為三類,低薪(2萬元以下)占45.7%、中薪(2~4萬元)占42.0%、高薪(4萬元以上)占12.3%。顯示患者月薪普遍分布在中低薪資。
    • 轉換行業:72.2%的患者從事與受傷前不同的行業,27.8%則維持與受傷前相同的工作。顯示絕大多數的患者在成為脊髓損傷後無法繼續原工作,需要轉換不同行業,因此傷後的職業訓練與就業媒合的工作對患者是非常必須與迫切。
    • 工作類別:其他項目占38.3%,諸如:手工、自營商店、開計程車、教師、經商、壽險業等,顯示現今患者就業種類呈多元化發展。此外,擔任公務人員16.0%,從事電腦相關行業14.8%,彩券經銷商13.6%,社會服務9.9%,攤販3.7%,刻印2.5%,舊衣回收1.2%。
    • 工作性質:大多為經常性工作占76.2%,有穩定收入,屬於臨時性、短期性或季節性工作占23.8%。
    • 從事工作原因:該問項採複選答題方式,選項以三個為限。調查結果顯示,負擔家庭生計占68.7%,其次工作地點/環境合適28.9%,不願賦閒在家26.5%,擴展人際關係21.7%,擴展生活領域20.5%,發揮所學/肯定自我19.3%,吸收社會經驗15.7%,學習工作技能13.3%,其他6.0%。
    • 最大工作困擾:以「沒有協助下難以獨立工作」居多。沒有任何工作困擾占22.1%,有工作困擾者77.9%。最大的工作困擾的成因詳如下表。

       

      成因
      沒有協助下難以獨立工作 16.4
      沒有升遷機會 14.9
      工作場所缺乏無障礙設施 14.9
      人格不受尊重(受歧視騷擾) 10.4
      缺乏本職位所需的技術 10.4
      因自卑感而人際關係差 6.0
      薪資受到不平等待遇 6.0
      工作地點偏遠常遲到 3.0
      與非殘障的同事相處不易 1.5
      工作適應困難 1.5
      因記憶差常發問或常犯錯 1.5
      雇主的態度傲慢 1.5
      常因不當操作而發生危險 1.5
      其他 10.4

       

    • 工作滿意度:針對工作內容各項滿意度調查,患者大都認為滿意或尚可。

       

      工作內容 非常滿意(%) 滿意(%) 尚可(%) 不滿意(%) 非常不滿意(%)
      工作收入 11.1 21.0 44.4 22.2 1.2
      工作地點 18.8 41.3 36.3 2.5 1.3
      工作技能 8.1 41.9 39.2 6.8 4.1
      工作保障 6.7 25.3 40.0 20.0 8.0
      工作升遷 7.6 22.7 31.8 30.3 7.6
      工作創意與變化 8.5 28.2 39.4 14.1 9.9
      同事關係 12.1 48.5 39.4 0 0
      訓練與進修 5.1 39.0 32.2 23.7 0
      職場無障礙環境設施 14.1 36.6 40.8 5.6 2.8
      工作安全衛生 11.3 45.1 31.0 9.9 2.8
      交通便利 8.6 48.6 38.6 1.4 2.9

       

    • 無障礙設施:患者工作環境裡,無障礙設施設備的設置與需求狀況。

       

      無障礙設施設備 有設置(%) 沒有設置(%) 正在籌建(%) 沒有需要(%)
      電梯 39.1 30.4 30.4 1.2
      輪椅斜坡道及扶手 52.1 21.1 0 26.8
      身心障礙專用廁所 56.9 29.2 0 13.9
      自動大門 37.7 33.3 1.4 27.5
      電子語音播報系統 23.9 41.8 1.5 32.8

     

  2. 未就業者
    • 未就業原因:該問項採複選答題方式,選項以三個為限。調查結果顯示以身心障礙程度嚴重占53.0%,其次找不到合適的工作28.8%,缺乏一技之長19.5%,復健中17.7%,雇主不願晉用12.1%,缺乏就業資訊10.2%,工作場所缺乏無障礙環境6.5%,其他原因6.5%,個人不想就業6.0%,家人反對或捨不得3.3%,工時太長2.8%,薪資太少2.3%。
    • 參加過職業訓練的比率:未就業的患者有81.1%沒有參加職業訓練,18.9%的患者曾參加過職業訓練。

 

四、建議

  1. 通報系統的建立:由於目前脊髓損傷潛在人口不明,無法確實提供患友所需幫助。本中心將於今年在各醫院及協會進行通報系統的巡迴說明,希望能促成脊髓損傷患者之通報系統建立,使中途致殘之脊髓損傷患者及早進入職業重建流程,以期早日回歸社會成為一個生產者。
  2. 進行普查及需求調查:進行脊髓損傷患者普查及就業需求調查,結合社政與衛政資源,落實心理、生活、職業及社會適應等之重建。
  3. 建立人力資料庫:建立脊髓損傷患者人力資料庫,做為個案管理、訓練、轉銜之依據。
  4. 建立評估制度:建立適用於脊髓損傷者之職業輔導評量制度。
  5. 建立標準化服務流程:自患友受傷開始,由醫院進行轉介,再由中心及各協會社工員介入。
  6. 就業轉銜的制度:脊髓損傷患者多為中途致殘,在就業轉銜方面特別重要。
  7. 脊傷族群的統合:協會與協會間的合作和互助。
  8. 職業輔導評量:由於缺乏脊髓損傷患者職業輔導評量本土化的量表、工具及專業人員,因此無法實施有效的評量。為落實提升適性的訓練以及就業輔導,急需在此一方面加強。
    • 建立本土化之職業輔導評量工具與常模。
    • 設立脊髓損傷的評量機制。
  9. 適當就業輔具的提供:與各輔具中心加強合作。
  10. 職業訓練:
    • 成立全國性脊髓損傷職業訓練中心:若由地方政府各自辦理,在患友設籍、師資及就業媒合方面都有困難。
    • 訓練職種:辦理市場需求調查,並據之開發脊髓損傷患者職類職種與多元化職訓模式。請職訓局獎勵各訓練單位開創或設立新職種,並補助師資及設備費用。目前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開設兩個班別:網頁設計及電腦應用。明年(2004)以3D動畫為市場需求,將朝這方面努力。由於是進階性的訓練,將考慮歷屆表現優良之學員。

(本文取材自2003.4.19.「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北區)」手冊,作者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訓練組組長。)

脊髓損傷者就業服務的經驗分享

文/雷祖熙

一、脊髓損傷者就業的問題與困難

1. 生理上的困難
  它們包括:下肢、四肢癱瘓、感覺機能障礙(觸覺)、心肺功能障礙(低血壓、心跳慢、無法咳痰)、泌尿系統失調(大小便失禁、尿路感染)、皮膚系統失調(壓瘡、傷口不易癒合、蜂窩性組織炎)、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反射、盜汗、高血壓)。

  這些是脊髓損傷者本身面臨就業時的生理障礙,將會影響他們就業動機與意願。若是脊髓損傷者沒有去深入了解自己的生理狀況,或去接受損傷所造成的失能現象,以及自我有效的處理這些生理問題,那鐵定走不出家庭,外出就業。所以,不可不重視自我照顧的問題。

2. 心理上的困難
  雖然經過四個心理適應歷程(震驚期、否認期、憂鬱期、調適期),但要面對就業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心理障礙:

沮喪:長時間的受傷,影響到生理功能的退化、疼痛與心理上的情緒低潮。
缺乏自信心:失去健康、工作能力、失去很多東西的時候,接著也就缺乏自信與陷入自憐。
自卑感:輪椅的不方便、外型的改變、能力不及、自我矮化。
逃避:逃避現實生活、消極的態度、缺乏責任感、悲觀、退縮。
怕麻煩、嫌麻煩:怕麻煩別人協助,怕增加他人的負擔,寧可放棄機會。

  當脊髓損傷的朋友沒有克服這些心理層面的問題時,會把自己封鎖在象牙塔裡走不出來,那就更別提就業問題了。

3. 外出環境上的困難

家庭環境的障礙:居家的樓層、階梯。
道路的障礙:路面高低不平、坑洞、階梯、陡坡、機車占用走道、路霸、攤販、障礙物(安全島、護欄)。
職場上的障礙:工作場所空間狹窄、廁所(蹲式、門檻、門窄、空間窄)、樓層、階梯。

  若是脊髓損傷的朋友在生理、心理層面的自我照顧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是環境障礙重重、寸步難行,卻是他們外出與就業最大的問題。

4. 交通上的困難

使用交通工具的能力:胸腰椎損傷者可以使用改裝汽機車,頸椎能夠使用改裝車的頻率很低(功能障礙)。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脊髓損傷者無法搭乘公車、火車與台北捷運(不方便性),計程車費用不划算。
他人的協助:藉助他人的交通工具,卻增加他人的負擔與壓力。
交通安全考量:路況、車況、路途遙遠、交通安全等,都讓家人不放心脊髓損傷朋友的外出。
購買交通工具的經濟考量:脊髓損傷的朋友的開銷中,醫療費用與看護的費用佔相當大的負擔,因此購買交通工具的能力實在有待考量,讓他們也裹足不前。

5. 生活自理的困難

生活自我處理:胸腰椎損傷者移位、大小便處理以及穿衣、飲食、居住、行動等,可以獨自完成。但是,頸椎損傷的朋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幾乎都由他人照顧。
自我照顧:生活適應差,有的沒有經過生活自理的訓練,有的則因家人過度的保護,因此胸腰椎損傷的朋友即使有自我照顧的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自我照顧。

6. 工作技能上的困難
  損傷的嚴重無法恢復正常生理的功能。

無法回到過去的職場:機械維修、建築工程、卡車駕駛。

  • 喪失專業技能:尤其是頸椎損傷朋友因手部功能障礙,無法像從前一樣精細靈巧,在電腦硬體維修、操作黑手等會有困難。
  • 未受傷前就沒有專業技能:受傷後更沒有適合的職種,在職業重建的時候,又必須考量到個案的教育程度、學習動機、年齡等問題。
  • 就業的認知:假若脊髓損傷的朋友未受傷前,就業動機、就業態度、就業經驗等就是很薄弱的,受傷後更有逃避就業的理由與藉口,必須突破這個迷思,才能進行就業輔導或是職業重建。

 

二、雇主的問題與困難

  雇主拒絕的理由如下:

  1. 對於脊髓損傷者的生理功能的不了解:經常請假看病、生理疼痛、後遺症。
  2. 對於脊髓損傷者的工作能力的不肯定:對他們的行動力、專業技能、工作效率,常常抱著遲疑的態度。
  3. 曾經錄用過而有不愉快的經驗:不好的經驗造成雇主或員工的反彈,以及先入為主、刻板印象等,形成雇主日後不僱用的現象。
  4. 顧慮職務再設計的繁瑣程序與風險:假如職務再設計改善後經核准通過,但是個案又辭職了,也造成雇主的負擔(必須再僱用新的身障者)。除非老闆有愛心不計較,否則,很多企業主是不願意配合的。
  5. 經濟效益的考量:僱請一位身障的朋友,只能做單純的一件事,正常人可以多元化的運用。雇主常會以整體經濟效益為優先考量,否定對身障者的僱用。
  6. 影響到團隊的分工合作與進度:請假影響工作進度、人際關係的相處、行動效率、工作效率等,會影響整個團隊的進行。
  7. 環境障礙:它通常是雇主拒絕的最大理由。空間狹窄、廁所有障礙、有樓層階梯、職場機械擺設、障礙物等,造成脊髓損傷的朋友無法進入職場工作。

 

三、傷者的就業需求與就業服務

  從生理、心理、環境障礙、自我照顧、雇主拒絕等方面看來,脊髓損傷朋友的就業確實有相當多的問題與困難。因此若要推動脊髓損傷者就業,就必須知道他們在就業方面需要哪些協助。

  1. 提供就業機會:無論公部門、工商企業、第三部門等,需要釋放工作機會給身障朋友,讓他們也有一個公平、公正、競爭的就業機會。
  2. 提供就業相關資訊:有關對身障者就業服務的單位,應主動、定期提供就業資訊,並以最普遍的傳播媒體廣為宣傳。
  3. 提供職業訓練:脊髓損傷的朋友大多都是中途致殘,也因此造成專業技術的斷層無法銜接,必須進行職業重建。職業訓練就是給脊髓朋友最好的就業準備,學習第二專長,重新出發。
  4. 提供就業輔導、就業諮詢、在職進修:職業輔導評量、職前輔導,提供各項就業諮詢(法規、福利政策、市場需求),甚至短期的在職進修課程的安排。
  5. 提供就業追蹤服務:個案就業後的追蹤輔導(就業情況、穩定性、違法性、安全性)。
  6. 提供就業市場人力需求調查:政府部門、公私立就服中心、相關就業機構,需提供就業市場的動態,讓想就業的個案了解目前就業情況與社會脈動,可以正確的選擇就業市場,減少失敗率。
  7. 提供薪資保障:政府應提供保障身障者的基本底薪,身障朋友常常會因為工時問題被雇主以「偷斤減兩」、「不合理的要求」等方式,減少他們的薪資。
  8. 提供脊髓損傷者求職、求才的專責機構:脊髓損傷的朋友因為絕大多數為輪椅族,在求職上屬於弱勢者,然而有心的雇主在求才的時候,卻也常常找不到身障的朋友。所以,要讓他們能夠媒合在一起,一個就業媒合的專責單位是很重要的。
  9. 提供職務再設計、改善環境與設備:脊髓損傷的朋友需要一些輔具,或改善就業的環境。
  10. 落實定額進用、超額進用補助和獎勵辦法:政府須落實定額進用的政策,讓公民營單位都能夠確實執行進用辦法,增加身障者的就業機會。
  11. 提供身心障礙特考:對於高知識、高科技、高能力的人,需要給予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機會。

 

四、建立就業服務團隊

  知道了脊髓損傷者的就業需求與就業服務的方向之後,該由哪些人去推動與執行?當然是就服員。現在的就業服務的專業領域應該是分工也是合作,而以團隊的形態為適合從事就業服務的任務。我認為最基礎的團隊必須具備三種專業人員:

  • 個案管理員:從開案→建檔→職業輔導評量→輔導計畫→就業輔導→就業媒合→結案→追蹤,建立人力資料庫、人力資源網絡。
  • 就業輔導員:從事職前輔導(就業前的準備、心理諮商輔導、面試技巧……)、就業媒合(就業資訊提供、就業諮詢、就業評估、就業協助)與職務再設計(職場的評估、輔具的評估、改善環境、申請專案)。
  • 就業開拓員:開拓就業市場、開發就業機會、建立廠商資料、合作關係、就業市場調查與分析,拜訪雇主、對相關法規與福利政策宣導、支持就業三個人相輔相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益,可以協助更多人順利就業。

 

五、實務經驗分享

1. 就業開拓的方式

  • 查詢就業資訊:報章雜誌,記得就服員是每天必看報紙,蒐集就業相關的資訊、求才訊息。
  • 連結公立就業服務中心:各地的就業服務中心、服務站、職訓中心(北、中、南區)。
  • 連結私立就業服務中心:104、1111、大台中。
  • 親自拜訪廠商、企業。
  • 發佈就業訊息:撰寫專欄、刊登報紙、發布新聞稿。
  • 成功案例:從過去合作愉快成功的雇主,再尋找就業商機。
  • 就業服務網路:建立資料庫,開放給需要的朋友能夠求職、求才的登錄與媒合。

 

2. 就業輔導的方式

  • 職前的輔導:

職業輔導初步評量(特質、經歷、專業技能、就業輔導計畫、輔具運用)。
就業前的準備與輔導(就業專題、履歷撰寫、面試技巧、性向、工作前景、特質、價值觀、人際關係)。
心理調適(自我了解、就業動機、工作態度、生活作息、支持系統)。

  • 就業媒合:提供和蒐集就業資訊、就業協助、職場環境評估、支持性就業、職務再設計。
  • 職後的輔導:追蹤輔導、「售後服務」、與雇主聯繫。

 

六、就業服務員應具備的工作特質

  1. 要能蒐集就業訊息:掌握最新的資訊、掌握最適合個案的需求、把握時機。
  2. 要能夠與公、私立就業服務相關單位或業務負責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及溝通管道。廣結善緣。
  3. 與工商企業界建立量好的合作關係,定期聯絡、活動邀請、年節賀卡、雜誌出版品寄發等等。
  4. 要能夠了解就業服務相關的法規、辦法、福利政策。
  5. 熱愛這一份工作,要有服務的熱誠、助人的精神,並能夠自我認識,而能承受失敗的心理。
  6. 善用人力資源:志工的協助、申請專案(多元就業),彌補人力不足的問題。
  7. 檔案管理:建立資料庫、資訊化。
  8. 對於地區性的就業市場、就業動態、就業需求,能夠有些了解、分析、評估。
  9. 不斷進步,以提升專業服務的能力。

 

七、結論與心得

結論:脊髓損傷者就業服務的發展趨勢

  1. 居家就業
  2. 網際網路新科技,網路求職、求才、就業媒合、聯合服務網絡
  3. 高經濟效益的職種

 

心得:

  1. 與個案建立一個良就業機會不易開發,又受到經濟不景氣和廠商外移,已經是弱勢的朋友,就業機會更少。
  2. 脊髓損傷的朋友好不容易就業了,但因種種因素不得不放棄機會(職場搬遷、老闆倒閉、生病長期住院)。
  3. 就業服務員的人力不足,往往無法提升服務的品質。
  4. 良好的關係,建立在彼此信賴並尊重個案自主權。
  5. 在就業服務上,應該以個案的第一需求與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並注意就業安全。
  6. 就業輔導上,應以提升個案能夠運用各種就業資源的能力,以達到就業為目的。
  7. 個案管理上,建立職業輔導評量、實施輔導計畫、建立自然支持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建立職場支持者、與雇主建立良好合作的關係、個案追蹤輔導等,都是很重要的。

(本文取材自2003.4.19.「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北區)」手冊,作者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主任。)

靠雙手、靠頭腦

口述/王玉麟,整理/陳惠萍

  我目前是在中壢的福特六合汽車公司擔任業務員,在公司負責的是080服務專線及業務部的工作。從1998年11月開始上班,到目前已四年多。我目前算是約聘員工,原先是半年簽一次約,現在改為一年簽一次。我本來以為,是不是我跟正常人不一樣所以只能約聘,但我進了公司後發現,隔鄰的非身心障礙同事也是約聘的。後來才知道,目前的中小企業,不管是身心障礙或是正常人大部分都是約聘簽約。

  我受傷大概已18年,前10年幾乎都窩在家裡很少出去,也對脊髓損傷的認知不清楚,只知道自己整個下半身都癱瘓了。我以前不知道我們久坐時應該坐氣墊,就一直坐到屁股長褥瘡。那時也太不知道褥瘡是什麼,外表看起來也還好,結果就在10年間住院5、6次。受傷後的頭兩、三年,都沒有很注意自己的身體護理,生活自理都自己摸索,直到到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之後,才了解要如何自我照顧。或許是因為以前沒有人可以問,不知要問誰吧!

  我從小到大都跟著爸爸做生意,後來自己開工廠,從鷹架上摔下來才受傷的。還沒受傷就結婚了,有三個小孩,目前他們都大了,我已經做阿公嚕!

  我在中心受訓電腦繪圖半年,留在中心當助教一年。第一次到中心看到全都是坐輪椅的人,感覺很有親切感。受傷時我總感覺別人都是「好人」,只有自己是「壞人」(壞掉的人)。到中心後才慢慢接受受傷的事實,以前半夜都爬起來偷偷哭呢!

  會到福特公司上班,是因為當時剛好福特公司要招募人員。起先我也不知道要去那裡幹什麼,我以為要繪圖,結果是要印一些報表,滿輕鬆的,沒有什麼壓力。回想起來,可能是運氣比較好吧!我記得當時公司要二、三個人,我想邀中心的學員一起去,但是沒有人敢去。我覺得奇怪,怎麼沒有人敢去?後來才知道中心的學員心想,才學半年,怕自己能力不夠。當時同學的年齡層幾乎都是20幾歲,可能比較沒有社會經驗;而我因為從小就跟著父母做生意,心態比較不一樣,結果我去了,也工作到現在。現在再碰到以前的朋友,都問我:「現在福特公司還有沒有缺?」我想,有機會一定要把握,機會絕不會等人。

  我記得以前也有中心的朋友到某公司上班,據我所知,當時老闆不但為他做了殘障坡道,連廁所也為他改裝了,但他只做了一個禮拜就走了。我透過友人問他為什麼不做,他說,他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老闆也體諒的跟他說:「不可能每個人一開始做就可以上手」。我當初進福特,也是學了差不多半年才變成熟手。直到現在四年了,某些特殊報表我還是要學習呀!

  我覺得先充實自己很重要,我受傷以前只是高職畢業而已,後來想:要在職場上競爭需要有學歷,所以我就在46歲時報考二專,去年(2002)畢業了。我去上課時,一般的同學看我是個阿伯,都問我為什麼還要來上課,我說:「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想多學一點。」

  雖然我們受傷了,不能走路坐輪椅,但是我們可以靠雙手、靠頭腦。我們公司這麼大,約有2千多個員工,但我知道只有25名身心障礙朋友,重度有3位,其他都是輕度。我想,其他小公司雇用的重度身心障礙者可能就更少了。

  當我領到公司發給的第一份薪水時,當下的感覺就是,我不用跟家裡人要錢,我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甚至可以有剩餘的錢拿回家給老婆跟小孩。那種心情、那種感覺真的很好!

(本文為2003.4.19.「輪椅後的推手──脊髓損傷者就業支持系統研討會(北區)」就業心得分享單元的內容,陳惠萍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社工員。)

【好書分享】

愛,使生命發光

書名: 
愛,使生命發光
作者: 
宋芳綺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03 年 02 月 年 月

這是一本交織著悲與樂的生命寫真。作者以柔軟豐富的情感,細膩敏銳的筆觸,用心的將十位受訪者的生命故事,綿綿密密的勾出一張溫馨感人的情網......有生命鼓手藍約翰、腦性麻痺藝術家溫鵬弘、失聰的水中蛟龍鄭創禧、戰勝癱瘓的盧馬利、全盲又重度智障的呂文貴、不一樣的警察陳前、一○四歲的年輕人許哲、多重障礙的音樂天使東尼、輪椅少女羅薩、義大利神父秘克琳。

他們沒有高知名度,沒有豐功偉業,有部分還是飽受病痛折磨的殘障人士,但他們沒有自我放棄,還深深的影響了周遭的每一個人。他們以勇敢的生命態度面對自己的苦難,以堅定的笑容,迎接每天的晨光。因為愛,他們的生命發光、發熱......讀完本書,您將看到新的生命價值,找到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