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發芽的種子——華光芥子就業服務站
文/范鳳英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於1989年開辦就業安置服務,之後有感於就業安置工作日趨繁重,且新竹縣竹北地區並無為身心障礙者所設置的服務單位,遂於1995年在竹北租賃民宅,成為就業安置組的工作站,並設有二個社區家庭提供住宿服務。其後,為求能長期提供更多元的服務,於1999年向內政部申請經費將該棟民宅購入,正式成立華光芥子服務站。
一、就業服務內容
1. 開發就業市場:
-
就業生現場試作
-
訪問雇主
-
信函聯絡
-
合作廠商介紹
-
報紙求才廣告
-
就業服務站介紹
-
電視第四台求才廣告
-
朋友介紹
2. 安置方式:
-
個別安置:已預期可達競爭性就業者為主,支持性就業次之,以巡迴輔導方式提供服務。
-
團體安置:如廠商提供較多工作機會,則採分期漸進安置,並派員駐場輔導。
-
家長自行安置:職訓後由家長自行尋找其住家附近之就業機會,本中心提供就業初期輔導及追蹤服務。
-
交通服務:依就業場所及個案之交通能力,提供交通車或訓練其利用公共交通網上、下班。
3. 夜間生活輔導:
-
住宿服務型態:依個案需要提供團體家庭、寄宿家庭或住宿家庭。
-
輔導內容:
消費技能及社區活動
所有物管理
一般居家生活
二、目前安置狀況
1. 安置狀況及職種:
-
合作廠商有13家,分布於新竹縣市和台北縣。
-
餐飲及清潔工作者39人、食品業2人、一般作業員7人、其他1人、待業3人。
2. 薪資:
-
最高薪資約為2萬~3萬元,3人。
-
高於基本薪資者7人;低於基本薪資,但高於1萬元者35人。
-
其餘為1萬元以下。
三、遭遇之困難
-
個案本身:由於工作人格之培養與技能訓練之不足影響其表現、產能或產生職業倦怠而遭資方解僱或自動離職。女性案主則常因安全問題放棄獨立就業機會。
-
家長:家長對個案過度保護,及薪資所伴隨的所得稅和教養補助等因素,因而中途抽離或任意請假而遭解僱。
-
就服員:專業能力不足,致使就業市場的開發受限, 對個案的輔導也因欠缺經驗而導致失敗。
-
現場支持者的接納度低或主管易人。
-
廠商因對智障者負面的刻板印象,不願提供就業機會或在薪資方面無法獲得合理待遇。
-
環境與交通問題。
-
經濟不景氣,廠商改至大陸設廠或關廠裁員。
(本文作者為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就業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