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走過生命幽谷
文/郭明珠
最初,我並不知道「社工」是什麼。一路上,我歷經無數與個案生命的交會,對我來說,那是個案用他們無數苦難與辛酸血淚交織而來的……人生滋味。而今,這份工作已伴我成長37年,我很願意大聲地說,社工是我的另一個名字。
我成長於高雄煉油廠社區裡,小康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開明態度,培養我從小就獨立的性格。更具體來說,自小當長輩愈信任我,我就會更努力以求不辜負父母的期許,這樣的處事態度後來深深影響了我。我成為社工員之後,很慶幸一直獲得主管信任,給了我最大的工作成長空間。
做中學習,認識社會工作
回想家扶基金會在70年代除了提供經濟扶助之外,也開始探索社會上是不是有更多需求是我們可以服務的?當時,我有機會在主管及機構政策支持下,參與了學校社會工作、社區諮詢服務(幼吾幼專線)、兒童保護工作,80年代配合政府性交易防制條例提供不幸少女陪同偵訊及強制性親職教育、兒童及少年保護緊急暨短期安置、彩虹屋身心創傷復原服務等開創性工作。我樂於接受挑戰,這些工作適時給了我機會去挑戰自己的不足與現實環境的有限。
預視問題,未雨綢繆
國內早期還沒有兒童保護觀念,我是在幫助單親經濟弱勢家庭的工作經驗中,逐漸體會到,當一個家庭面對困境時,應該會有壓力的折磨與複雜的情緒吧?那麼這一家人的情緒出口在哪裡呢?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讓人學會「忍」,卻也容易忽略人道與人性。
我負責服務的一個國二女生自殺了,她是大人眼中的乖女孩,內心卻是壓抑、隱忍的。日後常思考,如果她的憂鬱情緒可以早日被理解、被懂得,自殺的不幸是可以預防的;而三十年前,那個年代的台灣社會普遍沒有人聽過憂鬱症,更不要說如何預防治療與輔導了。
除了關照孩子的心靈與自殺防治之外,我又進一步思考,經濟弱勢家庭難道就沒有不當照顧兒童的問題嗎?外國有兒童虐待問題,台灣到底有沒有?我們又該如何及早發現並未雨綢繆呢?
我想,我們必須先說服自己和社會來正視這個可能的潛在問題。於是全省各地家扶中心共同以土法煉鋼方式,以半年為期,每天剪報,蒐集虐童或家暴案件的相關新聞,彙整出統計數字,再引述美國經驗做為推動台灣兒童保護的基礎,自此慢慢形成社會共識與風氣。
整合資源,合力為個案打拚
工作過程當中,我們意識到,兒童保護不能單打獨鬥。民國76年間仍在高雄家扶中心工作的我,在黃博洽主任帶領下,在高雄地區倡議成立了「兒童保護聯合會報」,力邀民間社會福利團體(世界展望會)及政府單位(高雄市政府與省立高雄育幼院)形成通報服務網絡,共同宣導展開兒童保護服務。我們接受舉報、分區分責訪視,進一步有研討會和定期交流分享,彼此激勵成長。這也開啟了公部門與民間團體,以及民間團體間互助互信的工作模式與合作初體驗,對我日後結合其他專業團隊共同服務家庭,奠下深厚基礎。
透過資源整合,共享彼此的專業與優勢,合力為個案打拚,創造雙贏或三贏局面,這已成為現代社工必修的功課。
建立人際網絡,資源像滾雪球
而香港社會工作的觀摩與學習,則提供了基金會推動台灣學校社會工作的動力——感謝主管再給我機會去思考和實踐。在70年代,家扶要進入教育體係倡導並執行社會工作,是一份艱難的任務。我們必須先與學校相關人員建立好關係,取得信任和認同才有服務的空間,也才能向教育界證明社會工作的需要與價值。
當時的社會工作,實務上較熟悉個案處理,團體的實務則非常陌生。我很幸運得以從實務工作中累積輔導能力、建立人際網絡。那時國小尚未設立輔導室,先由教育局成立輔導團逐步推動,我才有此機緣向當時輔導團中一位具義務張老師歷練的教師學習兒童團體輔導帶領。後來連續幾年的暑假,我逐步在高雄家扶嘗試以兒童輔導團體方式幫助兒童。
那段期間,每年暑期至少有3個兒童團體進行著。團體除了邀請經濟扶助的兒童外,也透過與學校合作邀請社區的學生參加,這也是展現社區服務與學校社會工作的另一種形式。
海綿般的學習,豐富了社工生命
兒童保護推展初期,很慶幸這樣的参與讓我能勇敢地嘗試多元的工作方法,主動發掘社區需要幫助的孩子以預防問題發生。我也漸漸地發現資源像滾雪球般,越滾越豐碩;自己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學習,社工的生命跟著豐富了起來!
這要感謝父母給我的成長支持和健康的好體質,讓我能負荷長時間的工作壓力而不退卻。回想當年考取北一女時,我就隻身從高雄離家到台北求學。當時還沒有高速公路,交通不便,我每半年才回家一趟,思鄉的心情漂泊不定,加上未能適應學校的自由學風,大學聯考時我面臨人生前所未有的挫敗,考上園藝系。那並非我的興趣。
但也因為長年離鄉,心情落寞,而有同學邀我去參加團契,我的高中生活得以在信仰中找到平靜。到了文化大學,我繼續參加華岡團契,也愛上爬山,心情愈加開闊。我還利用假日幫忙帶領主日學,與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接觸。
瞎子摸象般,我成了社工員
大學畢業前夕,教會傳道介紹我從事「兒童的工作」,指的就是現在的家扶基金會,只是當時沒有人講得清楚什麼是社會工作。我就這樣在三十多年前成了社工員,展開了如瞎子摸象般的職業生涯。
這麼多年了,我不累嗎?
這一天有陽光,我就感到幸福
以前在陽明山讀書,面對溼冷的環境,只要這一天有陽光,我就感到幸福,一直到現在都如此。再大的困難或情緒低潮,只要看到陽光,我就像充了電一般。到現在我沒有被壓力拖垮,是因為每個個案都像我生命的陽光,是我的老師,帶領我在工作中成長,在挫折中找到力量;我的想法也在實務中得到印證。
依稀記得30年前到旗津南邊的中洲訪視,必須在前鎮漁港牽著機車上小舢舨過港。我個子嬌小,機車很笨重,當時高雄家扶中心有一部紅色SUZUKI 50cc手控離合器機車,是所有公務機車中最小碼力的,我都是騎著它穿梭大街小巷訪視個案。
漁港的舢舨船緣早已腐朽凹陷,難以緊靠碼頭,每一次牽機車上船都是艱鉅任務,必須緊抓扶手的雙掌都磨出繭了。
漁港小舢舨的沉重記憶
60年代前鎮加工區養活了許多家庭,當然也包括許多家扶扶助的家庭。女工每天就是搭乘這樣的舢舨往返,上下班時間幾乎班班超載,今天回想起來仍替她們捏把冷汗。
我負責服務的一個高雄中學學生,家裡就靠著單親媽媽和女工姊姊分擔家計。一次舢舨翻覆意外,全船30多人罹難,這起意外造成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不幸的,這位女工姊姊也死於船難中……,一個弱勢家庭再次面對家變。
當時社福網絡仍不建全,我也還不懂喪親創傷與失落復原這些專業,也不懂協助他們爭取理賠。那個年代,身為社工員的我,能做的只是關心再關心,安慰再安慰,徒留下內心悶悶的,說不上來的感覺——是無力感吧!往後回想起來仍不免遺憾。
如果早知道……
有個幫佣的單親媽媽把女兒教養得很乖巧,一家人守本份,努力生活。那時我的產假還差兩三天才滿月,主管卻在電話中告訴我:「你最好回來上班,你的案主自殺了……」才就讀國二的女孩!這麼善解人意的孩子,連她的媽媽也料想不到女兒會走上絕路。
這位媽媽整理遺物時,發現女兒喜歡寫文章,字裡行間透露著對媽媽辛勤養家的不捨,以及自己的無能為力。而今,我懂了……這孩子多愁善感,文章已透露灰色情緒及求助訊號,以現在的專業來解讀,可能已有憂鬱傾向,如果三十年前我就懂什麼是憂鬱症、懂得女孩的內心深處,也許悲劇就不會再度降臨這個家庭……。我感到自責,卻只能試著陪伴這位傷心至極的媽媽走過陰霾。
血淚交織而來的經驗,何等心酸!這激勵我積極思考,如何為這些弱勢家庭提供人生風險預防管理觀念,無論是經濟的風險或情緒的風險。於是,77年家扶有了「彩虹屋」心理創傷復原服務。90年台中地區成立「兒童少年保護中途之家」、96年我有機會參與並督導兒童保護及高風險家庭處遇服務工作。
然而,隨著知能的提升,資源的挹注,社工員的挑戰卻不曾減少。
有時,最好的服務是靜默的陪伴
「小莉」遭到遊民性侵害之後,面對的不只是心靈的創傷,還必須身陷長年身體病痛的折磨,家庭陷入一片陰霾。
過去的工作經驗提醒我,個案一人受傷,全家人的生活和身心都面臨困境。小莉不幸的事已經發生了,接下來我該如何幫助她和這個家庭從人生谷底看到一絲曙光、一線希望?我該如何幫助這孩子走過來,幫助這家人撐下去?這包括我自己,如何恰如其份地表達關心而又不成為他們的負擔?性侵害受害者在人際的信任機制已遭破壞,眼前最重要的是重拾這孩子對人的信任,幫助她願意接受我的服務與陪伴。
小莉因受性侵害,長期影響身體器官的健康而腦中風,動了腦部手術,剃光了頭髮。復原過程中,我從她虛弱的眼神感受到她是歡迎我的;但我意識到,關心不一定是勉強她說話或聽我講很多話,記得那段時間,我的服務儘量用她喜歡或可以讓她高興的方式。當她逐漸長出幾根頭髮時,我偶爾幫她梳梳頭髮,多數時候我仍選擇靜默的陪伴。
「小莉」一路走來有家人的支持與用心照顧,雖敏感但勇敢,而且渴望擁有正常生活。有一次她力爭參加國小同學會,媽媽一度陷入兩難,經討論後我建議尊重小莉的想法讓她參加。於是我們為她戴上她喜歡的毛帽,稍加打扮掩飾身上的缺陷,鼓勵她勇敢表現自己的優點及美麗的內心。這一場同學會為她留下難忘而愉悅的回憶。
陪你到最後
國中畢業之後,小莉身體已如風中殘燭,媽媽為了照顧她而長期失眠。我鼓勵她陪伴女兒每天到市場逛一逛,媽媽也終於克服了外人過度關切的眼神,她告訴我:「逛菜市場是母女每天最快樂的事。」小女孩終究沒有逃過病魔的折磨,她在加護病房好長一段時間,臨終前勇敢地告訴媽媽:「媽媽,你放心讓我走吧…… 」一句體貼又不捨媽媽的遺言,讓傷心欲絕的媽媽決定祝福女兒,媽媽內心也才漸漸得到平靜。
30年後的今天,兒童保護工作的進展讓我們的社會有了更成熟的防護網,這些是許多兒童和家庭用他們苦難的生命故事教導我們的。那位失去女兒的單親媽媽、那位失去支撐家庭經濟姐姐的高雄中學案主,以及陪伴照顧受性侵害與病痛折磨10多年的小莉母親——他們都是困境中的勇者、生命的鬥士,他們的堅忍與勇氣令人尊敬。值得一提的是,那位高雄中學的案主,不畏家庭困境,積極進取考上了台大電機系,畢業後由美國認養人支持鼓勵,赴美國深造。
多年的社工生涯,我遇到過無數的案主。午夜夢迴時,我偶爾會想到他們,是他們所展現的堅毅生命力影響了我、鼓勵了我繼續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
貼近他們的感受,服務他們的需要
隨著時空環境與工作內容的變遷,我更明白,自己是何等福氣能站在第一線的工作位置,比別人更有機會培養謙虛開放的心胸及多元的視野。我不擔心自己不夠好,因為先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貼近服務的人群,更能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世界——包括他們的貧窮、他們的情感、想法、遭遇及他們的人生課題。
許多時候,案主在生命轉折處的勇氣與不放棄,深深感動了我。每當案主願意將手交到我手上時,這樣的信任又豈是社工專業知識可以理解的!我要說那是「人性」、那是「愛」!我們不必有相同的人生經驗,卻又何其有幸能站在服務的位置。所以,拿什麼來服務別人?成了我社工生涯最常做的功課。
醫生有藥方,社工也有無形的處方
一路走來,工作的經歷無形中形塑成我這樣一個人。凡事正面看問題,隨時準備好面對困境,解決難題,即使處理過程或結果不盡人意,我也能學著接受它,並且繼續往前走!
很有意思的是,我的工作和處世態度間接影響了我兒子;當我還在自責工作太忙沒有扮演好媽媽時,兒子居然貼心地感謝我,說我給了他自由的成長空間。我反要謝謝他,是他讓我放心安心,才能將許多心力放在工作上。
這一切好像是個「善的循環」,而我仍想說的是,健康的身心是擔任社工極重要的先決條件;專業能力則是後天可以培養的,包括對人有熱情與興趣,客觀辨識事情的能力等。我常跟來機構實習的學生說,醫生有藥方,而社工員有「處遇」之外,能給的往往是無形的處方。這處方便是人本為懷的關愛,是建立在與人為善和信賴的基礎上,是必須在平常自我修為上下功夫的。
多一分負擔,多一分成長
社工不是坐在辦公室的嬌貴行業,而是隨時需要扛米、需要拔山涉水、需要面對個案的情緒、個案的困難。這樣的行業,薪資收入無法對等;但我必須說,社工員的心靈收獲是難以計量的。
多一分負擔,也是多一分成長。這工作真的很累,但我享受這樣的感覺,我熱愛這份深具魅力的工作。
(本文由文字工作者謝玲玉小姐採訪撰寫,本文摘錄自《與你同行,家扶社工的故事》 一書第146~156頁,感謝「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慨允轉載。)
郭明珠小檔案:
- 現任台中市家扶中心社工督導
- 擔任家扶社工37年
- 最深刻體會的一段話:達賴喇嘛《從工作中找到快樂》書中的道理,讓我領悟到,「善良、誠實、寬恕和慈悲」是滋養社工生命的重要元素,不論社工的工作多艱難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