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頂要出冊
文/楊蓮福
人生際遇是奇妙莫測地,特別是在現代科技發達的年代,一封E-mail經由網際網路的傳遞,可以無遠弗屆地傳送到天涯海角,許多人與人的接觸交往,便在這種科技變幻中建立交流的媒介,傾訴彼此感受。
我和汪永頂的認識,便是在這種基礎下建立。2002年的10月某日,公司同事美如給我一封E-mail,署名汪永頂,是得到「先天性脊髓肌肉萎縮症」的病患,已26歲,從未進入學校接受正式教育,因為身體罹患重症,生命隨時有消逝之虞,為了一圓人生宿願,將個人生命歷程撰述出冊。本人初接此封E-mail,頗感狐疑,一個從未讀過書,身體殘缺不便,卻能發出一封尚算流暢的自述稿件,更重要的是,信中平述直陳的筆調,隱含出一股生命飛揚的活力,直覺反應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出版構想,不過,究竟好壞如何?心中充滿一堆疑問。不假思索便拿起電話,與遠在高雄的「阿頂」連絡。簡單的寒暄問候,道明來意,便要求「阿頂」E-mail更完整稿件,並約定彼此第一次見面時間,進一步深談,也開啟「阿頂要出冊」的第一步。
初次和阿頂見面是在他高雄的家,阿頂的媽媽早在家門口等候,一位道地的南部傳統婦女,熱誠和直爽,眉宇之間隱然感受到一股英氣,阿頂羞澀地坐在客廳的輪椅上,本人第一個反應是「身體狀況比想像中還要不便」,旁邊有另一位坐輪椅的患者,原來阿頂的妹妹也罹患同樣的病症,只是感覺上沒有阿頂的嚴重,一旁也出現一位身材健壯,儀態出眾的年輕小伙子,原來是阿頂的弟弟,也是家中惟一健全的子女。
簡單的交換名片和自我介紹後,開始和阿頂及其家人進行第一次的接觸交談,阿頂話不多,辭彙也簡單,卻很直接表達個人感想,但並不精準,或許是人生閱歷和經驗並不豐富的緣故,大部分的對談和詮釋都由阿頂媽媽協助。從對談中知道阿頂的生命歷程平凡簡單,在2002年8月赴花蓮慈濟醫院前,阿頂的生活周遭就是家裡、工廠和復健醫院,最多看看電視、學習電腦,直到前往花蓮慈濟醫院看病,雖沒有直接面見證嚴法師,卻在佛號常誦、人存感恩的和諧氣氛下,體認了生命無常的道理,感佩上人惜福行善的生命能量,毅然決定加快學習腳步、閱讀各類書籍,決定在有生之年,將個人所受的身體病痛、自學進修的經驗公諸於世,拋磚引玉,激勵更多相同困境的孩子,永不放棄對生命的熱愛,也讓更多在父母呵護下成長的孩子,更能惜福感恩。
交談中,阿頂的媽媽詼諧的談吐和堅毅的臉龐,不時令我動容,尤其談到撫育阿頂的辛勞,沒有一絲怨懟,只有淡淡地笑容可掬。憶起往事,二十年前,六歲的阿頂被心力交瘁的媽媽掐黑臉龐,丟棄在竹林裡,幸被古厝的房東阿公撿回一命,妹妹的誕生並沒有帶來希望,醫生再度宣布妹妹為另一個「弱肌寶寶」時,媽媽的心都碎了,直覺命運坎坷,想自殺輕生逃避現實,阿頂的爸爸在沈重的家計壓力下,加上事業不順遂,偶而打打零工,一股怨氣不時向阿頂的媽媽發洩,爭吵、冷戰、鬧離婚,在這對苦命夫妻中不時出現,阿頂的媽媽常自責是「掃把星」帶來霉運,紛擾不安的氣氛,讓這個破碎的家面臨瓦解的命運。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由於阿頂媽媽秉性堅毅,加上貴人指引,皈依佛門,禮佛虔誠,替鬱結的心扉打開一扇明淨的心靈之窗,也替這個福報的家種下慈善的種苗,終於心淨通明,彷彿一些的爭執、挫折、苦難在一個轉念之下,化為千萬祝福,百轉千折,以柔克剛,終於感化了阿頂爸爸化怨懟為感恩,化悲憤為力量,事業終於有了新開創,逐漸步上正軌,新的居家和家庭關係漸感溫馨,重新拾回家庭的凝聚向心力,共同面對現實,接受阿頂和妹妹二位上蒼賜給的活菩薩,由於心境念力的轉變,使得「家」穩定了,事業順遂了,關係和諧了,都有賴阿頂的媽媽默默承受支撐,讓這條風雨飄搖的小船得以安然渡過慈航彼岸。
由於阿頂媽媽的一席偈語「楊先生,您真慈悲」,彷彿上蒼透過Internet讓我來完成汪永頂之心願,渡他至心海彼岸,慈悲佛心令我動容,毫不遲疑決定替阿頂出冊,完成阿頂心中之大願。
阿頂的爸爸在我們的對談中,匆匆趕回,第一眼的印象是沈穩,有日本男士的紳仕風範,交談數語後,更覺得他飽經滄桑,見多識廣,閱歷豐富,雖然思想傳統保守,但言行舉止開明爽朗。或許是他的身教影響阿頂,讓阿頂在經濟無顧慮之虞,才能心性大開,徹底領悟生命真諦,在一瞬間,受到上人精神感召,立志在有限的個人生命歲月,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化為篇篇雋言、激勵莘莘學子,將生命發揮無限的能量,造福千萬人類,創造生命的無限希望。這一切都是阿頂爸爸經歷生命煎熬、勞心勞力所播下的希望根苗,終在阿頂樸質的心靈萌芽茁壯,也是阿頂父母的福報。
結束了與阿頂一家的對談,匆匆北上,在飛回台北的班機上,俯瞰壯麗山河、美麗寶島,心中頗有驚豔之感,難得有這種機會體驗自然之美,生命渺小無常之感油然而生,拿出阿頂的初稿仔細閱讀,心情正如飛機數遇亂流干擾,七上八下,起伏不定,尤其讀到「有呼吸就有希望」、「我常常在想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那麼不愛惜自己的生命……真想跟他們講像我這樣都知道要珍惜生命,生命得來不易……有機會我也要出去演講告訴正常人,跟他們說『相信我能做的事,您們絕對做得到』」、「最近覺得身體不像從前那麼好,手越來越沒力……人生就像火車,有人提早下車,誠如佛教所說的輪迴……死亡有什麼好怕的……我能活到二十七歲就已經很足夠,而且人生不在乎生命長或短,只在乎是否過的有意義與快樂。」一個未受正式教育的洗禮,對生命竟有如此期許,讓我個人以知識份子來傳承文化而自許,感到汗顏。
讀到「雖然生命有限,但我也要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可能,譜出生命的樂曲」,飛機已緩緩下降松山機場,心頭為之酸痛,眼眶不覺微濕,多年來堅強的外表,恐有潰堤之虞……。思緒拉回現實,多少無知和貪念讓云云眾生虛擲生命,不知珍惜感恩,一個風中殘燭,從電視學會文字、從弟妹口誦偷學算術,生命中的智慧火花,適時引爆深鎖內心的光源,在短時間發光發熱,一個小小心願,期待激發更多小小菩薩的生命激盪,期待更多的家長和學子從他的書中學到生命的可貴,珍惜生命的一剎那,讓阿頂的生命能量發出巨大光芒,普照大地,愛灑人間。
生命巧妙的機緣下,認識了永頂他們一家人,深入了解後,原本想以商業手法出發的出版構想,也轉變成希望藉由小小資金的投入,卻能化為圓永頂一個畢生的夢想。雖然他的文字看似平淡,沒有高潮迭起,但是卻隱隱透露出一股不平凡的生命力,因為病症侵襲,他沒進過學校受教育,但他卻憑著堅忍不拔、樂觀進取的毅力,克服身體上的不便,不斷地自我學習、磨練。
他的生命隨時可能消逝,在這樣的分秒珍貴的心情下,他加快學習步伐,利用電腦的便利與特性,像張海綿般,又快又廣的吸收知識、技能,這樣一個永不放棄對生命的熱愛」的好孩子,讓我當下轉念,如果這筆小錢能助人圓夢,或許這正是佛家所說的「慈悲」吧。上蒼給他一對護佑風雨的雙親,給他二位情感相依的弟妹,給他一項神奇科技的資訊技術,最後再給他一位陌生的忘年之友,藉由網絡與出版渡他至生命的彼岸,蓮開心田,福報千萬蒼生,大家感恩。
2003.1.23
(作者為博揚文化發行人,本文為《頂出一片天》一書導讀。感謝博揚文化慨允轉載。)